第一篇:浅谈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浅谈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2011-12-30 9:10:52】 【来源:中国网西部高地】【字体:大 中 小】 【颜色:红 绿 蓝 黑】
【摘 要】本文通过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根本保障的论述,阐释了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发展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新内容、新方法,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群众满意的高素质路政执法队伍,确保公路路政管理事业的加快发展。
【关键词】浅谈 培训 机制 建设
【引 言】城乡路网加速形成,公路交通主体运力作用更加明显。如何更好维护公路路产路权,将更加依赖公路执法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认识路政工作往往是通过路政人员这个具体“窗口”途径,而提升从事路政管理工作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是树立公路交通部门威信、保障路政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可持续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摆在公路部门面前紧要而长期的课题。
【正 文】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公路管理工作要实现“路政管理法治化”,形成“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支撑、高素质队伍”的公路管理格局。作为公路路政执法管理部门,要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走新型公路养护管理道路,其核心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执法人员依法治路的水平。当前,进一步研究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根本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此,笔者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依法治路的根本保障。路政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保障路产路权,路政执法人员主要职能是以维护公路权益而开展工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实施办法》、《四川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公路养护管理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路的需求更加强烈。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路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准确掌握和运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才能承担执法重任,依法治路,才能更好地保护公路路产路权,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二)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公路里程的增加和技术等级的提高,主管部门对公路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服务的质量要求更加强烈,“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是对路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路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才能让社会、让群众真正满意,逐步达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树立良好的公路执法形象的根本途径。路政执法作为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体现着公路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公路交通在社会中的声誉。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执法水平,才能塑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风貌,才能建设“素质高、业务强、纪律严、作风硬、反应快”的路政执法队伍,才能树立更好的公路执法形象。
二、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
(一)营造培训的良好氛围。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手段是学习。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尽快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运用新思维,采用新办法,积极搞好新时期的培训工作。一要形成“尊重人才”、“渴望成才”的良好培训氛围。实施好“人才工程”,出台激励措施,搭建展示平台,使尊重人才、渴望成才成为风气。二要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能学习”的良好培训氛围。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和培训工作变成执法人员生存所需、工作所需、责任所需、发展所需。三要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培训氛围。通过“一帮一”结对子,“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人争当业务标兵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培训的目标定位。确定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职工培训开始时应该向职工说明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使他们了解到目标的达成能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变化,为受训职工的培训提供一个努力方向。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一定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前瞻性原则。应根据发展战略及同行业发展的趋势安排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部门而异,针对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二是坚持长期性原则。对职工的培训应具有长期性,只有长期性的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要自始自终,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就达不到预定效果。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对职工应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四是坚持实用性原则。对职工的培训应强调针对性、实践性,发展需要什么,职工缺少什么理论和技能,就应及时地安排培训。五是坚持效益性原则。应注意培训的成本,做好培训预算。通过对职工的培训不但要能提高社会效益,而且能为培养积极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机关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培训的内容体系。培训内容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差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一要更加关注执法工作需要。动员、激发、启迪执法人员建立与工作目标任务相一致的观念、行为及技能,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征、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培训理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交干院相继举办了几期短期培训班,邀请交通部法规司的领导和交通法律专家剖析法规,让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并运用,更好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路产路权。二要更加关注队伍现实需要。可采用日程观察、下发培训课程建议的征询问卷调查、分层次座谈、会议调查等方式了解职工需求,寻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如:巴州区路政大队根据职工普遍学历不高的情况,与高等院校协商联合
办路政管理函授本科班,让职工通过文化和业务知识相结合的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三要更加关注受众服务需要。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要根据职工的个性、特长,进行趋势分析,设计发展前景,并采取相应的培训,扬长避短,释放潜能,使每位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要多注意安排一些能给执法人员工作、生活带来积极变化的培训,提高职工参加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如:职称考试培训、执法证件资格培训、干部提拔考试培训等。
(四)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一节50分钟课照本宣读,课后考试的传统培训模式,这种老化的方式导致参加培训的职工对培训缺乏兴趣,很难取得很好效果。因此,在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度,采用不同性质的、不同水平的培训,效果也不同。一是长期教育和短期教育相结合。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制定长期、短期培训计划,让培训更具时效性;二是理论培训与岗位操作相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提升。三是传授讲解与主体参与相结合。改过去填鸭式的培训路子,为主体式、参与式的培训路径。充分调动受训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四是榜样示范与自我纠正相结合。让先进带动后进,让落后者主动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五是岗位练兵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四川省公路局通过技能大比武、知识竞赛、风采大赛、演讲比赛、交叉检查评比等寓教于乐的培训方式,不但形成良性互动,使职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职工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培训效果明显提高。六是全面培训与精英培训相结合。在全面普及培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管理干部、业务骨干、标兵进行提升培训,让他们典型带动作用更加突显。七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职工参加一些考察交流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己。同时,可以聘请专家、业务骨干等走进来为职工传授业务技能。八是普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结合。信息化速猛发展,要充分利用视频、广播、网络等多媒体进行教学,让职工与进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五)拓宽培训的对象领域。开展培训工作,不仅面向的是内部执法人员,还要对外有所延伸,让更多的人理解、认同、配合执法工作,逐步达到全民参与公路管理。要做好四个延伸:一要向执法监督人员延伸。让党委、政府执法监督部门、社会监督员了解路政职能、工作重点难点,让他们更好的监督执法工作,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执法工作。二要向基层干部延伸。公路路政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门的理解、支持、配合,形成联动。让他们了解了我们的工作性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产生共赢的效果。三要向服务对象延伸。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做到学法、懂法、依法办事,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四要向群众代表延伸。通过多渠道、多媒体普及公路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老百姓自觉爱路、护路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培训工作是事关道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强化领导,坚持“一把手”负责,明确责任,运用新思维,采用新办法,搞好新时期的培训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建立特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打破条条框框限制。探索特殊人才年薪待遇、公费培训、出国考察等特殊政策,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工作
得好。
(三)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做到培训纪律严,考核验收严,执行奖惩严,执法监察严。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将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实效。对一定期限内没有达到培训学时或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的,培训期间没有达到培训目标的,要落实惩戒措施。要完善培训激励制度,使培训成为一种待遇,成为一种奖励,成为一种荣誉。
(四)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以财政性资金为主体的培训保障体制,把交通执法人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一般预算性事业支出全额进行预算,并保持适度的年度递增。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支持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多渠道,多平台的培训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与保险、金融等部门的合作机制。
执法人员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键在机制,核心在质量。各级公路主管部门,要始终把队伍建设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把培训提高作为首要途径,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路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依法治路水平,加快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朱小燕
李盛霖在2011年全国养护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
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2011-11-15 来源: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 [打印][关闭][收
藏] 字号:【大中小】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个重要会议。前天,正霖副部长作了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上,对“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搞得好的省份及100个模范道班、100名模范养护工进行了表彰。与会代表还观看了全国公路养护管
理成就展,实地参观了江苏公路养护管理现场。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开创“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公路养护管理包括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收费管理、出行服务、应急处置、体制机制改革、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新时期、新形势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对于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首先是,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养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养护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不足、以建代养、部分公路交通严重拥堵、路网整体服务能力和通行保障水平不高、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毁路垮桥等种种现象。只有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实现养护管理转型升级,服务和保障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三个转变”,才能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其次是,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从我国公路发展现状看,经过近20年持续快速建设,基本形成总里程超过400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11.2%的全国干线公路主骨架网络,公路交通总体上从“瓶颈制约”发展到“基本适应”阶段。从公众需求看,已经从过去要求“走得了”发展到“走得好、走得经济、走得安全”的新期待,高效通畅、经济实惠、安全便捷成为了公众关注的新热点。从公路的基本属性看,公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资产,是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只有进一步
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有效延长公路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使公众更好地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现有公路基础设施的通行效率和服务功能,才能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公路交通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当前,收费公路管理、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行业改革等,备受社会关注,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公路交通的各项政策体现民意,顺应民心,促进公路交通和谐发展。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面临形势与任务
“十一五”以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归纳起来,就是“六个稳步提升”、“三个明显增强”。
“六个稳步提升”是,加大养护大中修和改造工程资金投入力度,公路路况水平稳步提升;实施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并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公路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推广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落实覆盖全国范围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公路便民惠民能力稳步提升;开展公路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出行服务信息,公路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实施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示范工程,并积极推进包括武警交通部队在内的应急救援伍建设,公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贯彻实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并继续开展治超工作,依法护路水平稳步提升。“三个明显增强”是,养护管理的基础性地位明显增强,公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对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的认识明显增强。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尽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但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路交通运输在安全、便捷、畅通、舒适等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交通工作的重点将逐步转变为维持路况、加强养护、规范管理、提升服务以及完善路网支撑系统等。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大网络,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总体不足,转变为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服务能力与社会公众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呈现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加强养护管理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繁重而紧迫的任务。随着路网里程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周期性的养护期,这既是巩固公路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效能的客观需要。
二是安全保障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安全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天预计有1.1亿人次、8500万吨货物在公路网内运行,安全畅通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高价值标准。加强养护管理,就是珍惜生命。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养护管理的全过程十分重要。
三是改善服务、创新管理成为公路交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确保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是新时期公路交通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基于以上情况,正霖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按照“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的方针,重点抓好九项工作。在会议分组讨论中,有的代表建议将“服务需求、安全至上”改为“安全至上、服务为本”,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应当说,“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这四句话十六个字,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行业实际,明确了“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认真落实“十六字”要求,逐步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路网调度智能化、运营服务精细化、应急救援快速化、路政管理法治化。这既是当前的工作重点,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养护、强化应急保障、深化机制改革、确保优质服务,形成高质量工程、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监管、高科技支撑、高素质队伍的公路养护管理格局。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公路养护管理各项工作
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正霖副部长已经作了具体的部署。我就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想法。
(一)关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问题。
当前,资金不足成为各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随着路网规模扩大、流量增加、养护机械化程度提高、人工和材料价格上涨、应急救援及公路抢通保通任务日益繁重,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迅速增长。初步估算,“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需求规模年均将超过3000亿元,“十二五”末将接近4000亿元。2010年,全国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实际投入约2000亿元,而实际需求大约在3000亿元,缺口近1000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经明确的政策措施,部省继续联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努力解决好资金紧张的问题。
一是坚持分级负责,明确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措的责任主体。按照现有规定,国道和省道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措的责任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的责任主体是县、乡人民政府。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是养护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因此,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汇报,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保障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
二是坚持分门别类,落实和争取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来源。对于收费公路,要按照公路养护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确保从通行费中列出足额的资金,加强养护管理。对于非收费公路,主要是落实好国办发〔2011〕22号文件精神,要把燃油税费专项资金中替代原公路养路费部分全额用于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中央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路专项补助资金在债务还清后,也应全额用于普通公路养护和建设发展。对于农村公路,除上述资金渠道外,还要充分发挥县乡政府、村委会以及广大农民爱路护路养路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养护管理资金不足。
三是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交通专项资金。目前,国家对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制度和要求基本明确,关键就在于一定要严格按照现有的制度和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统筹安排和分配公路交通专项资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的地区,要适时转变发展方式,把公路养护管理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现有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同时,部里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办发〔2011〕22号文件要求和部的实施意见,及时研究调整车购税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普通公路的支出比重,重点支持国道改造,适当兼顾省道改造。
四是坚持绩效考核,加强养护资金使用监管。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建立燃油税交通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交通专项资金及时足
额拨付,防止挤占、挪用公路养护管理经费的行为。同时,加强养护管理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和审计监督,建立健全科学养护决策机制,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树立全寿命养护成本最小化理念,提高养护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二)关于公路交通公共服务问题。
公路交通是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近年来,各地围绕提高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但总的看,我国公路交通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提高公路交通公共服务水平,要从实事抓起,从基层抓起,在一线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十二五”期间,我们建议抓好八件实事:一是建立完善部省两级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等渠道发布公路交通出行服务信息。二是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畅通。落实所有收费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三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四是增设必要的普通公路休息区、便民服务点。公路收费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五是对一般灾害,实现公路应急救援2小时到达、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六是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高速公路应急联动机制。配置必要的清障救援装备,提供低成本的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务。七是不可解体大件跨省区市运输由起运地统一受理申请,实行内部协调、联合审批。八是科学安排公路养护作业计划。提前向社会发布养护施工信息,明确绕行路线或设置临时便道,避免造成交通堵塞。
(三)关于公路收费问题。
我国收费公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财力有限、公路交通成为瓶颈制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近30年的实践证明,“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对于缓解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加快公路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公路交通仍然处于高速公路成网的关键时期,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强化国省道改造、优化整体路网结构、提高通达深度、扩大通行能力、加强养护管理、改善服务质量等,任务繁重,需要大量资金。今后一段时期,收费公路政策仍是我国筹集公路交通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针对当前形势和存在问题,部党组研究提出了构建“两个公路体系”,即统筹发展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完善制度、强化监管,规范存量、控制总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两个公路体系”建设。
首先,认真抓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规范收费公路。这项工作五部委已作了安排。目前大部分省份已按要求向社会公开了公路收费清理工作的情况,要确保下一步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继续认真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有关规定。
其次,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公路特别是普通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中提出的“公路发展坚持以非收费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收费公路”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办发〔2011〕22号文件要求,在预算安排中逐年增加公路建设投资,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公路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普通公路养护和建设资金,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路的公益性。
第三,继续利用收费公路政策,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收费公路建设。各地要按照“按规划逐步建设、按程序从严审批、按法规严格监管”的总体要求,继续执行好收费公路政策,推进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有利于路网安全畅通、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原则,处理好财政投入与社会负担的关系,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完善制度,严格监管。部将结合专项清理,组织力量抓紧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同时研究出台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完善收费公路监管体系,严格控制收费公路发展规模与范围,完善收费定价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收费与运营情况,确保合理交费、透明收费、推进建立高效廉洁的收费公路管理体制。
(四)关于做好以桥隧为重点的安全监管问题。
开展在公路交通领域,桥隧安全始终是安全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已建公路桥梁65.8万座,已建公路隧道7384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桥隧大国。现有桥梁中约14%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建成的,使用期已经超过30年。随着桥隧的不断增加和老化、交通流量的急剧增长特别是重载车辆的不断增多,我国危桥险隧数量仍然呈边治边增的趋势。近几年每年都发生多座桥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做好桥隧安全监管,已经成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安全贯穿于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监管等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实行综合治理。
--在设计环节,要把安全作为首要因素,选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性能稳固的、结构简单易于养护的、耐久实用的桥型隧型。绝不能刻意追求“新奇特”桥型隧型,绝不能盲目贪图长度“世界第一”等虚名,更不能随意压缩工期。
--在建设环节,既要加强桥隧工程施工和人员的安全,建设“平安工地”,又要同步建设更加完备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为长远安全创造条件。
--在养护维修环节,要把确保桥隧安全作为养护的重点,认真执行《桥涵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投入,严格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做到每座桥梁和隧道都要有专人负责。
--在运行管理环节,要定期组织桥梁、隧道的养护巡查、专业检测、健康监测和安全隐患排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重要桥梁和隧道运行实行动态监制,及时了解掌握桥隧的技术状况和安全运行指标,防患于未然。加强长大桥隧安全运行监管和危险桥隧的改造力度,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桥隧,要在科学会诊的基础上,及时治理整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立即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采取交通管制、限载通行、加强值守和现场监管等措施,确保桥梁安全运行。此外,部将会同武警总部制定专门的办法,逐步实现重要桥隧由武警部队守护。
--在安全保护环节,要切实强化治超工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贯彻《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为契机,坚持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推广山西省治超经验,会同有关部门,对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进行持续治理,并严格卸载,消除违法行为,坚决制止严重危及桥梁安全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上路上桥,防止桥梁安全事故发生。
(五)关于公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问题。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并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防范突发事件的形势更为严峻。公路交通是应急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公路“抢险保通”成为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保障。这些年来,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应急保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总体上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不完善、预测预警系统不健全、应急反应速度慢、应急队伍缺乏、应急物资储备不足、跨区域协调不力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要从“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预测预警、健全联动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做好物资储备”等五个方面入手,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公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推进部省两级公路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路网中心)建设。“十一五”初,部就启动了路网中心筹建工作,并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央编办已经批复同意我部设立路网中心。希望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积极争取,加快成立省级路网中心。
二是推进路网运行监测网络建设。结合公路建设与改造,完善公路监控设施与信息发布设施,实现对重要路段和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发布,逐步实现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络的可视、可测、可控。
三是建立部省联动、区域互动的应急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路警联合办公、跨区定期会商等机制,实现高速公路和重要干线公路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协调管理。
四是推进专兼结合的公路交通应急队伍建设。加快组建地方专业化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继续发挥武警交通部队作为国家公路应急救援力量的优势。定期组织公路交通应急演练,提高队伍实战能力。
五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部已确定“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立10个左右的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同时推进省级公路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各有关方面要抓紧开展工作,部省协同,共同落实。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任务已经确定,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公路养护管理各项工作,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谢谢大家。
法制建设日趋完善。《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办法》颁布实施,为我省公路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安徽省农村公路条例》立法稳步推进。实行了公路法制员等制度,从源头上规范了执法工作。开展了执法案卷评查、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实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受到交通运输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督查组好评。积极应对了岳西落石案再审、周六高速公路案执行等涉路案件。
路面治超常抓不懈。扎实推进了治超站常态运行。深入开展“规范治超年”活动。制定治超站运行工作监管方案,对各站点设备运行、人员上岗、查处车辆、卸载车辆(吨位)等运行数据实时监测,定期通报,考核治超实绩。亳州、池州、安庆等7市落实了治超站机构编制。扎实推进了集中整治,参与开展了3次公安、交通联合治超行动与合六路联合治超行动,参与了华东片区以“保护路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省际间联合治超活动,路面治超得到巩固。扎实推进了规范执法,实现了执法程序电子化,所有案件均在执法平台上办理,严格落实了查处分离和罚缴分离制度。扎实推进了抄告制度落实,初步实现了与交警数据电子对接。扎实开展治超督查工作。全年共查处超限车辆58674辆,卸载车辆45500余辆76万多吨。六安、亳州、淮北等市政府牵头强化路面治超,车辆超限超载现象逐步减少。
路政管理工作继续强化。开展“平安公路﹒2011”集中整治活动,全年共完成45600余件预警信息的整改工作。强化涉路工程监管,全年对385起涉路工程从前期工作、施工安全评价和后续监管等方面加强监督。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对干线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实行动态巡检,定期通报。强化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全年共制止违法建筑123起,拆除违法建筑45处。开展典型案件查处,全年共查处典型案件61起,结案率达96%以上。强化了管理信息化,全面使用公路行政执法平台,实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全年完成7100余件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的网上并联审批,极大地方便了管理相对人。强化了基础装备的配置,为基层路政执法人员分批配备了执法车辆和通讯、现场勘查设备。
持续加强路面治超。加大沟通和协调力度,年内完成治超机构和编制的落实。抓好治超站收尾工作,上半年完成治超站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国家一类治超站的审计工作。重点抓好流动执法点的布设,按照合理、规范、适度集中的原则,选择与公路基层站所较近、适合执法的地方布设流动执法点,并向社会公布,开展流动执法,填补治超盲点。积极主动参与治超联合行动和华东片区集中整治工作,加强区域间、部门间的大力合作。重点抓好冲卡闯卡的治理,掌握冲卡闯卡的规律和视频证据,适时会同公安严厉打击冲卡闯卡违法行为。重点抓好
公正执法工作,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软件的升级,解决地区认定标准差异、处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升公正执法水平。重点抓好行业联动,加强与运管、交警在路面治超的结合,特别是在违法信息交换和后续处理方面的合作。加强路政与治超的结合,特别是治超站要在做好治超工作的同时,要做好管辖路段的路政管理工作。加强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治超的结合,特别是要利用高速公路出口的计重数据,与干线公路治超站卡点联合开展治超工作。重点抓好治超督查工作,继续通过开展全省性督查、聘请行风监督员等措施,提升纠风治乱水平。
不断强化涉路行为监管。突出抓好平安公路集中整治,通过整治,强化、拓展基层分局的执法功能,提升基层分局在公路管理中的作用。突出抓好涉路工程监管,从设计的源头抓起,严审技术方案,加大安全评价的力度,扩大交警、安监对涉路工程的参与度和监管度,减少监管盲点。突出抓好标准和软件的升级改造,完成《非公路标志安全设置技术要求》等地方标准的修订工作。完成公路执法平台、公路行政许可系统的升级改造,使路政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篇:浅谈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浅谈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根本保障的论述,阐释了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发展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机制、新内容、新方法,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群众满意的高素质路政执法队伍,确保公路路政管理事业的加快发展。
【关键词】浅谈培训机制建设
【正文】城乡路网加速形成,公路交通主体运力作用更加明显。如何更好维护公路路产路权,将更加依赖公路执法管理水平,人民群众认识路政工作往往是通过路政人员这个具体“窗口”途径,而提升从事路政管理工作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是树立公路交通部门威信、保障路政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可持续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摆在公路部门面前紧要而长期的课题。作为公路路政执法管理部门,要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走新型公路养护管理道路,其核心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执法人员依法治路的水平。当前,进一步研究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根本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公路里程的增加和技术等级的提高,主管部门对公路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人民群众对公路交通服务的质量要求更加强烈,“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是对路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路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才能让社会、让群众真正满意,逐步达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二)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依法治路的根本保障。路政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保障路产路权,路政执法人员主要职能是以维护公路权益而开展工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陕西省路政管理规定》、《陕西省超限运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公路养护管理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路的需求更加强烈。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路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提高准确掌握和运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才能承担执法重任,依法治路,才能更好地保护公路路产路权,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树立良好的公路
执法形象的根本途径。路政执法作为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体现着公路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公路交通在社会中的声誉。只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执法水平,才能塑造“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风貌,才能建设“素质高、业务强、纪律严、作风硬、反应快”的路政执法队伍,才能树立更好的公路执法形象。
二、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基本路径
(一)营造培训的良好氛围。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手段是学习。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尽快转变传统的培训观念,运用新思维,采用新办法,积极搞好新时期的培训工作。一要形成“尊重人才”、“渴望成才”的良好培训氛围。实施好“人才工程”,出台激励措施,搭建展示平台,使尊重人才、渴望成才成为风气。二要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能学习”的良好培训氛围。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和培训工作变成执法人员生存所需、工作所需、责任所需、发展所需。三要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培训氛围。通过“一帮一”结对子,“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人争当业务标兵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培训的目标定位。确定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职工培训开始时应该向职工说明本次培训的目标,并使他们了解到目标的达成能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
积极变化,为受训职工的培训提供一个努力方向。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一定要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前瞻性原则。应根据发展战略及同行业发展的趋势安排培训工作,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部门而异,针对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有针对性、预见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训。二是坚持长期性原则。对职工的培训应具有长期性,只有长期性的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要自始自终,不能紧一阵,松一阵,就达不到预定效果。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对职工应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四是坚持实用性原则。对职工的培训应强调针对性、实践性,发展需要什么,职工缺少什么理论和技能,就应及时地安排培训。五是坚持效益性原则。应注意培训的成本,做好培训预算。通过对职工的培训不但要能提高社会效益,而且能为培养积极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机关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培训的内容体系。培训内容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差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一要更加关注执法工作需要。动员、激发、启迪执法人员建立与工作目标任务相一致的观念、行为及技能,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征、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培训理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要更加关注队伍现实需要。可采用日程观察、下发培训课程建议的征询问卷调查、分层次座谈、会议调查等方式了解职工需求,寻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三要更加关注受众服务需要。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要根据职工的个性、特长,进行趋势分析,设计发展前景,并采取相应的培训,扬长避短,释放潜能,使每位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要多注意安排一些能给执法人员工作、生活带来积极变化的培训,提高职工参加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拓宽培训的对象领域。开展培训工作,不仅面向的是内部执法人员,还要对外有所延伸,让更多的人理解、认同、配合执法工作,逐步达到全民参与公路管理。让党委、政府执法监督部门、社会监督员了解路政职能、工作重点难点,让他们更好的监督执法工作,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执法工作。公路路政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门的理解、支持、配合,形成联动。让他们了解了我们的工作性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产生共赢的效果。要让向服务对象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做到学法、懂法、依法办事,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通过多渠道、多媒体普及公路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老百姓自觉爱路、护路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培训工作是事关道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常抓不懈,要强化领导,坚持“一把手”负责,明确责任,运用新思维,采用新办法,搞好新时期的培训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建立特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机制,打破条条框框限制。探索特殊人才年薪待遇、公费培训、出国考察等特殊政策,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工作得好。
(三)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做到培训纪律严,考核验收严,执行奖惩严,执法监察严。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将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实效。对一定期限内没有达到培训学时或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的,培训期间没有达到培训目标的,要落实惩戒措施。要完善培训激励制度,使培训成为一种待遇,成为一种奖励,成为一种荣誉。
(四)强化投入保障。建立以财政性资金为主体的培训保障体制,把交通执法人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一般预算性事业支出全额进行预算,并保持适度的递增。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支持执法人员培训工作。建立多渠道,多平台的培训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与保险、金融等部门的合作机制。
执法人员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键在机制,核心在质量。各级公路主管部门,要始终把队伍建设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把培训提高作为首要途径,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路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依法治路水平,加快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建设探究
摘 要:公路路政执法是政府行政工作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非常的一环。路政执法情况的好坏,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部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更对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公路路政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是一项长期工作,更依赖于执法培训体制、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文章围绕我国公路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建立和完善公路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系统阐述了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浅议;培训;长效;机制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公路交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公路交通体系的正常高效运转,离不开路政管理单位的全力保障。保护公路合法权益是路政执法人员的重要职责。路政管理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对于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路政执法也是路政单位对外窗口,是人民群主认识路政、了解路政管理的主要渠道。路政执法工作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执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百姓眼中路政管理部门的形象。高水平的路政执法,不仅有利于打造路政管理部门的威信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向心力,更有助于改善党群、政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而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和思想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依赖于长期的、制度化的科学培育。如何建立可持续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当前公路管理部门面对的重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公路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基调。要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本世纪初,我国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的宏伟目标,并对如何建立法制政府,实施依法行政提出了体系化的要求和意见。以此为基础,我国法制政府,依法行政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的加强,大幅提高了政府部的行政效率,行政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因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路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窗口部门,其工作内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因而也是依法行政建设事业的重点领域。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步加强,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认识。路政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要处理大量纠纷问题,这些纠纷又直接关系到群众百姓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实际上看,尽管我国路政部门一直在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工作繁重、人力不足、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路政执法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有时工作没有完全依照程序、记录、表格填写不规范、结案速度缓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国路政执法部门在人员教育培训上的薄弱,也阻碍了路政执法事业的健康开展和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路政行政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上下功夫,大力推动路政执法人员培训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全方位的路政行政执法业务培训体系。
1.1 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依法治路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明确,我国法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路政执法工作涉及公路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因而也是法制建设的重点。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部公路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路政执法工提出了法律基础。依法行政已经成为路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原则。与此同时,相关法律的出台,也为路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通过长期的路政执法培训,潜移默化,将依法行政思想深深植入执法人员心底深处,逐步强化执法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执法人员应用法律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才能保障路政管理依法行政工顺畅开展。
1.2 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有利于路政执法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
执法人员是路政执法工作的主体。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路政执法工作质量。执法人员工作能力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的系统化的培训、教育。面对路政执法工作日渐繁重复杂以及人民群众对路政执法服务要求日益提高的客观实际,路政单位必须下大力气推动执法培训体系建设,多角度、全面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满足求新时期路政执法工作的要求。
1.3 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有助于打造公路路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路政执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政府机关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联系最为紧密、频繁的部门之一。路政执法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府单位的认识和看法,是政府窗口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推动执法人员思想道德素养,执法专业水平全面提升,是打造路政管理部门“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路政执法培训是为了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执法培训既是职业道德、思想理念等主观方面的培训,也是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等客观方面的培训,籍由执法培训,执法人员的工作态度更加端正,处理事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对于执法团队的认同感得到提升,整个执法队伍建设获得巨大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执法培训的对象不仅仅是执法工作人员,更是路政执法部门。执法培训的目的不仅局限于个人的进步,更是为了推动执法部门整体的发展。因此,路政执法部门和政府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设,根据本单位、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做好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配套,确保执法培训体系得以正常运行。下面,就对如何构建公路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推动路政执法培训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仅供有关单位参考:
2.1 对培训目的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 开展执法培训,首先要明确培训的目的,培训要达到什么结果、程度如何,决策者都要有着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在后续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编制培训方案、落实配套措施以及在培训的细节等方面才能够做地更加有目的性。同时,目标的确立,也为检查培训成果提供了基础标准,使得执法培训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另外,培训目标清晰也会帮助受训人员对培训的认识更加清楚,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参训积极性。
2.2 确保培训内容充分、扎实,切合实际
执法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空洞泛泛。在制定培训项目时,要先对当前路政执法进行调查,掌握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需要提高的地方。经过分析整理,最终确定培训内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培训工作与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用培训促进工作,指导工作开展,用工作检验培训成果,强化培训效力。
2.3 保证培训范围的外延性
执法培训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执法工作人员,更要让更多的非执法专业人员对路政执法有着深入清晰的认识,使其认同执法,配合执法,从而实现路政执法工作的社会化。
2.4 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方法
由于培训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以及开展的规模、地区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培训方式不能搞“一刀切”。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根据本次培训的具体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以实现各自的培训目的。要注重培训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开拓创新,设计出紧跟时代节奏、适合当代执法人员需求、吸引力强、效果好、可执行性高的培训方式方法,是关系到路政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能否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科学设定培训时限,通过控制培训时限,通过长短时限培训相结合,使得培训的时效性更加突出。二是注重理论培训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训和工作互相促进,实现二者的共同提升。三是强调培训对象的参与性。新时期的执法培训,不能搬照传统的单调培训模式,要注重培训对象的参与性,将培训对象从单纯的培训对象,改为培训整体,激发培训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四是实现先进和后进的互动,利用先进激励后进,发挥先进的示范标榜作用,同时,后进者的进步又会给予先进以压力,促进其进一步提高。五是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利用比赛检验个人水平,并激发参赛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组织外出考察活动,注意引进、吸收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情况相融合,实现新突破。七是实现执法培训的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多方面促进参训人员对知识信息的掌握和吸收。
此外,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要取得实效,其配套保障措施必须要得到贯彻落实。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资金支持等都是执法培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事关路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性必须得到充分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公路交通运输需求逐年上升,路政执法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面对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建立科学的公路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推动我国路政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各级路政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刻理解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意义,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把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为我国路政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通过执法培训,打造一只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公路路政执法队伍,为依法治路工作夯实基础,推动我国公路事业全面、协调、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篇:路政执法培训试卷
路政执法人员2012年执法考核试题
(行政强制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 行政强制执行。(第2条)
2、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第45条)
3、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第26条)
4、行政强制的设定和 实施,适用行政强制法。(第3条)数分
5、查封、扣押清单一式二份,由当事人和 行政机关分别保存。(第24条)
6、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 一并移送,并 书面告知当事人。(第21条)
7、行政机关不得在 夜间 或者 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但是,情况紧急的除外。(第43条)
8、违反行政强制法规定,给公民、法人 或者 其他组织 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第姓 68条)
9、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 罚款或者 滞纳金。(第42条)
10、当事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 陈述和 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 记录、复核。(第36条)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单
1、《行政强制法》自(C)开始实施。
A 2011年6月30日B2011年7月1日C2012年1月1日D2012年7月1日
2、以下不属于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的是(C)。
A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B划拨存款、汇款C吊销许可证、执照D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3、行政强制执行由(A)设定。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行政规章
4、需要立即清除道路、河道、航道或者公共场所的遗洒物、障碍物或者污染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行政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D)。A查封B扣押C冻结D代履行
5、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自当事人法定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C)个月内。A一B二C三D六
6、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B)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
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
7、《行政强制法》中(C)日以内期限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A、5B、7C、10D、158、执行对象为动产的,行政机关向(A)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A、行政机关B、被执行人C、执行标的D、上一级行政机关
9、以下不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范是(D)。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行政规章
1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D)。
A、限制公民人身自由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C、扣押财物D、责令停产停业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2、暂扣许可证和执照是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3、强制搬迁和强制拆除属于代履行,适用代履行程序。(×)
4、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也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
5、违法行为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行政机关应当将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一并移送,并书面或者口头告知当事人。(×)
6、查封、扣押的期间不包括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期间。(√)
7、没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只能申请法院执行。(×)
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无权依法要求赔偿。(×)
9、划拨存款、汇款、拍卖、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等都属于直接强制。(×)
10、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BC)A行为B设定C实施D执行
2、《行政强制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BC)
A行政强制行为B行政强制措施C行政强制执行D行政强制程序
3、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的(ABCD)A权限B范围C条件D程序
4、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行为(ABCD)A享有陈述权B享有抗辩权C享有复议权D享有赔偿权
5、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ABCD)
A限制人身自由B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C扣押财物D冻结存款、汇款
6、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ABC)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A对象B条件C种类D范围
7、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有(BCD)
A冻结存款、汇款B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C排除妨碍、恢复原状D代履行
8、下列属于查封、暂扣决定书应载明事项的有(ABCD)
A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B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据和期限 C查封、扣押场所、设施或者财物的名称、数量等 D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9、(ABD)可以向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A公民B法人C行政强制的实施机关D其他组织
10、违法行为(AC)的,可以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A情节显著轻微B未造成严重结果C没有明显社会危害D未侵害公共利益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有关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2、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3、《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行政强制基本原则
行政强制法定原则、行政强制适当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禁止谋利原则、权利救济原则。
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的规定
(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四)通知当事人到场;
(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制作现场笔录;
(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第18条)
第五篇:建立公路路政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研究
建立公路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研究
道路交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交通管理状况如何,不仅反映出城市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交通执法作为交通管理的必要手段,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对于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和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建立健全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长效机制的对策进行探讨。
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十二五”公路管理工作要实现“路政管理法治化”,形成“高品质服务、高科技支撑、高素质队伍”的公路管理格局。作为公路路政执法管理部门,要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走新型公路养护管理道路,其核心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有效地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执法人员依法治路的水平。当前,进一步研究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途径、根本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此,笔者谈一点粗浅认识。
人民群众认识路政工作往往是通过路政人员这个具体“窗口”途径,而提升从事路政管理工作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是树立公路交通部门威信、保障路政管理工作有效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可持续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摆在公路部门面前紧要而长期的课题。
继续组织开展交通执法队伍练兵比武活动。以“内练素质,外树形像”为主题,对全市交通系统执法人员进行执法业务知识培训、封闭式集中军训、执法工作目标考评、执法人员考试测验和比武演练大会,以活动为载体,抓练兵促建设,提高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养成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科学执法和文明执法。
加强法规建设。以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为目标,继续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交通运输部和省市有关法规、规章,特别是重点加强行政审批监督。加快立法调研工作,力争尽快出台《哈尔滨市城市汽、电车船管理条例》、《哈尔滨市城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为提高行业管理法制化水平提供法律保障。
强化技术保障。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是规范执法、科学执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交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市交通局与局属行政执法单位、各区县(市)交通局的微机联网,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监管,推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网上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强交通、通讯工具,摄录设备、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稽查扫描装置、手持终端机、手提电脑,智能防护服装等装备的配备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推广使用电子营运证、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指纹录入识别系统、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同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交通运输信息中心、智能交通调度中心和交通战备指挥中心的建立,为加强交通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执法体制,按照“一个执法主体、一个处罚窗口、统一指挥、统一管理、专业队伍执法”的管理模式,整合现有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调整、充实一线执法力量,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新鲜“血液”,逐步实现专业化、军事化、现代化,全面提高执法水平。
二是对执法队伍的实行严格、严肃、严厉、严谨“四严管理”。严格就是对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肃就是严肃纪律,打造过硬的队伍要靠铁的纪律;严厉就是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要严厉,要树立行威;严谨,就是作风严谨,忠于法律,严守程序。
第二,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水平和效率。治超工作长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管理上严格,执法上规范的队伍来保证。经常性组织开展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大家真正掌握政策规定,严格执行治超有关政策,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依法治超的能力,杜绝执法随意性。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达到规范执法、高效执法、文明执法,吸引公众自觉参与到治超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