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23:5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

第一篇: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

附件6-2 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保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确保制造商/生产厂所送样品的真实性,保证获证产品在工厂检查和市场监督过程中产品一致性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目前市场监督抽查过程中合格率较低和获证产品一致性差的问题,采取标样管理的方法。

为确保认证标样的真实和有效,指导制造商/生产厂、CCC认证指定检测机构妥善管理认证标样,特制定本管理办法。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从事保存、使用、处置CCC认证标样的所有单位和人员。本管理办法适用于照明电器产品CCC认证的标样:

灯具(1001类):固定式通用灯具、可移式通用灯具、嵌入式灯具、儿童用可移式灯具、水族箱灯具、电源插座安装的夜灯、地面嵌入式灯具;

镇流器(1002类):荧光灯电感镇流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电感镇流器、荧光灯交流电子镇流器。3.职责

3.1 CQC新能源认证部:负责对CCC认证标样的保存、使用、处置各环节进行监督。

3.2 CQC分中心:负责对工厂保存的标样进行定期抽查。

3.3 检验机构:协助CQC对照明电器产品CCC认证的型式试验样品进行选择,对CCC认证标样进行确认后封样,建立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按要求对标样进行保存、使用以及将标样完整地移交至企业。

3.4 制造商/生产厂(以下统称为工厂):建立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对CCC认证标样按要求进行有效地保存。

3.5 相关人员:标样使用者或工厂检查员,负责监督标样的管理、储存情况,标样样品使用后的再封样,现场抽样,发现问题及时通知CQC新能源认证部。

4.工作程序

4.1 CQC新能源认证部

4.1.1 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到检测机构、工厂等处对标样的保存、使用、处置情况进行监督。4.1.2 若监督过程中出现问题,CQC新能源认证部将视不同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a)若发现检测机构存在问题,将根据规定对其作出相应处理,问题严重的将通报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CQC新能源认证部在分配检验任务时,应优先考虑标样管理良好的检测机构。

b)若发现工厂存在问题,应重新组织抽样检测、重新封取标样、情节严重的将暂停或撤销其认证证书,并将信息通报到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c)若发现工厂检查员存在问题,将情况通报CQC工厂检查部,按《工厂检查员使用管理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处置。

4.1.3 CQC新能源认证部定期向CQC检查部通报工厂实施标样管理的情况,作为其制定工厂监督检查方案的依据。4.2 检测机构

4.2.1 应按《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要求》对选定的样品进行标样。在标样过程中,检测机构应将样品复原后再封样,并做好标识,封样人在封条齐缝处签名,并填写《标样封样登记表》。检测机构应对标样上的封条进行妥善保护,以避免其损坏。

4.2.1.1 检测机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好地保存标样及《标样封样登记表》。

若检测机构仅保存了标样,不能提供有效的《标样封样登记表》时,CQC新能源认证部将对其进行内部通告;检测机构连续两次或12个月内累计三次发生同样问题,CQC新能源认证部将暂停该实验室该类产品CCC认证检测任务两个月;检测机构采取整改措施,经确认有效后方可恢复该类产品检测任务。

4.2.1.2 若检测机构未按要求保留标样,CQC新能源认证部暂停该实验室该类产品CCC认证检测任务三个月;检测机构采取整改措施,经确认有效后方可恢复该类产品检测任务。

4.2.2 检测机构应确保型式试验报告与标样相一致。

4.2.2.1 若发现型式试验报告与标样不一致,但经确认标样符合产品标准,CQC新能源认证部对实验室进行通告;对连续两次或12个月内累计三次出现类似情况的检测机构,CQC新能源认证部将暂停该实验室该类产品CCC认证检测任务三个月;检测机构采取整改措施,经确认有效后方可恢复该类产品检测任务。

4.2.2.2 若发现型式试验报告与标样不一致,且标样不符合认证产品标准,暂停该实验室该类产品检测任务三个月;检测机构采取整改措施,经确认有效后方可恢复该类产品检测任务;

对连续两次或12个月内累计三次出现类似情况的检测机构,CQC新能源认证部将上报认监委,建议暂停该实验室该类产品CCC认证检测资格。

4.2.3 标样封样以后,检测机构因工作需要拆开标样进行核查,需填写《标样使用记录》,核查后应重新封存样品并填写《标样封样登记表》,否则视为未按要求保留标样,按4.2.1.2条执行。

4.2.4 检测机构负责保存标样两个月,期满时应及时通知工厂取回标样。

4.2.5 检测机构每月5日前,汇总上一个月的标样封样登记情况,填写《标样登记汇总表》上报至CQC新能源认证部。

4.3 工厂

4.3.1 工厂应按《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要求》保存《标样封样登记表》和《标样使用记录》。

若工厂保存了标样但未能提供《标样封样登记表》或《标样使用记录》,视为工厂未保存获证产品的认证档案,按实施规则要求处理。工厂应在规定期限内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若工厂未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认证机构有权暂停该标样涉及的认证证书。4.3.2 工厂应按《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要求》保存标样。

4.3.2.1 若工厂未按要求保存标样,如现场生产的产品与型式试验报告一致,由相关人员负责按《抽样、封样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抽取现场生产的产品两台进行封样,填写《抽样通知书》并要求工厂在15日内将样品送原检验机构重新进行确认。样品需重新标样后由工厂自行取回保管,由此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由工厂承担。

若工厂未按要求送样或检测机构确认重新抽样的产品与型式试验报告不一致,认证机构有权暂停该标样涉及的认证证书。

4.3.2.2 工厂未按要求保存标样,且现场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型式试验报告不一致,应按《工厂检查结论判定作业指导书》要求处置。

4.3.3 工厂应提供适当的场所保管标样,确保样品不易受人为或环境影响而损坏。

4.3.3.1 若标样的封条破损、失效或标样损坏是由于不可避免原因造成(如运输原因等),工厂应及时将情况通知CQC新能源认证部,CQC新能源认证部根据具体情况委托检测机构或分中心进行确认后重新封样,必要时可对标样重新检测,由此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由工厂承担。

4.3.3.2 若标样样品的封条破损、失效或样品损坏是由于工厂自身原因造成,工厂应及时抽取现场生产的产品送原检测机构重新检测/确认后再封样,由此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由工厂承担;否则视为未按要求保存标样,按4.3.2条执行。

4.3.5 工厂应及时从检测机构取回标样,并妥善保存和管理。

4.3.6 工厂如未保存《标样封样登记表》、《标样使用记录》及标样样品,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由工厂自负。4.4 相关人员

4.4.1 工厂检查员开封使用标样后,应重新恢复、封存标样,并填写《标样使用记录》;否则将被视为有意更改标样,经认证机构核实,工厂检查员应承担引发的责任,并按《工厂检查员使用管理作业指导书》进行处置。

4.4.2 标样使用者开封使用标样时,应确保标样不被更换,使用后应及时重新恢复、封存标样,否则将被视为有意更改标样,工厂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4.4.3 相关人员发现标样的封条已经损坏时,应参照4.3.3.1或4.3.3.2执行。

4.4.4 工厂检查员发现工厂未保存《标样封样登记表》、《标样使用记录》,应开具《工厂检查不符合报告》。

相关人员发现工厂未保存标样,应及时填写《抽样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给认证产品原检验机构,一份给工厂所在地的分中心(分中心再转交CQC新能源认证部),一份给工厂,并要求工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

4.4.5 工厂检查员进行工厂初始工厂检查的时间在型式试验报告出具2个月内时,发现工厂没有保存标样,应不视为工厂未保存标样。5.附则

5.1 本办法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认证部负责解释。5.2 本办法自2013年xx月xx日起正式实施。6.相关程序

CQC/05流程01《产品认证证书暂停、恢复、撤销、注销控制程序》 CQC/16技术0101《工厂检查员使用管理作业指导书》 CQC/16流程0210《抽样、封样作业指导书》 CQC/16流程0209《工厂检查结论判定作业指导书》 7.相关表格

CQC/16流程0210.02 封样条

CQC/16流程0210.01 《抽样通知书》 CQC/16流程0202.04 《工厂检查不符合报告》 《标样封样登记表》 《标样使用记录》 《标样登记汇总表》

第二篇:汽车内饰件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细则

编号:CNCA—02C—060:2005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内饰件产品

2005-10-10发布

2005-12-01实施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录

1.适用范围 2.认证模式 3.认证的基本环节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2型式试验 4.3初始工厂审查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5 获证后监督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5.2认证证书的变更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6.3加施方式 6.4加施位置 7.收费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附件2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1.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驾驶室及乘客舱内采用单一型或层积复合型有机材料的内饰件产品,包括地板覆盖层、座椅护面和装饰性衬板(门内护板、前围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2.认证模式

产品抽样检测+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注:为方便委托人,认证模式也可采用初始工厂审查+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监督。(特殊情况时经认证机构同意,认证委托人可采取送样方式进行产品检测)。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3.2 产品抽样检测 3.3 初始工厂审查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认证的单元划分

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内饰件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4.1.1.1层积复合材料

1)各层材质及厚度; 2)加工工艺; 4.1.1.2单一材料

1)材质; 2)加工工艺;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4.2 产品抽样检测 4.2.1 产品抽样 4.2.1.1抽样原则

认证机构应从认证申请单元中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4.2.1.2 抽样时机

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初始工厂审查前进行。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也可以和初始工厂审查同时进行。

4.2.1.3 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

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基数应不低于样品的10倍。抽取的标准试样由抽样人封样后,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

从抽取的样品上截取五块(件)标准试样。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内饰材料,则应在不同方向截取试样。

试样规格为356mm×100mm。若内饰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的标准试样,则应保证下列最小尺寸试样,但要记录。

1)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长度应至少为356mm,在这种情况下试样要尽量做成接近内饰件的宽度。

2)如果内饰件宽度大于60mm,长度应至少为138mm。

3)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且长度小于356mm,或宽度大于60mm,长度小于138mm,则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宽度小于3mm,的内饰件也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4.2.1.4 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4.2.2 检测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注: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的版本。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抽样检测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4个人日。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2)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

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标识(如:名称、规格、型号和商标等)应与试验报告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件,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4)现场指定试验:试验项目应从例行检验或确认检验项目中选取(见附件2)。

产品一致性检查出现问题时,认证机构应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重新型式试验、中止本次认证的处理。

4.3.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

品。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负责对抽样检测、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的,由认证机构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认证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价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4.4.2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产品抽样检测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抽样检测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20个工作日。工厂审查后提交报告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以检查员完成现场审查,收到并确认工厂递交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论评价、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4.5 获证后监督 4.5.1 监督的频次

4.5.1.1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第12个月起进行第一次获证后监督,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获证后监督。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制造商、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4.5.2 监督的内容

监督的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产品抽样检测。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认检验的结果。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由认证机构根据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对工厂进行监督复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的第3,4,5,9条是每次监督复查的必查项目,其他项目可以选查,每4年内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复查的时间一般为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监督时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检查内容见4.3.2.2。4.5.2.3产品抽样检测

在监督时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见4.2.1.3。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依据本规则中的第4.2.2条。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对监督复查时发现产品本身存在不符合的,视情况作出暂停或撤销认证的决定,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对质量保证能力有不符合项的,应在3个月内完成纠正措施,逾期将撤销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不规定证书有效性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5.2认证证书的变更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如果其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1)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2)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发生变化;

3)获证产品的商标,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认证机构应核查以上变更情况,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需要时,针对差异进行补充检测和/或工厂保证能力审查;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换发认证证书。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在认证证书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消后,产品不得出厂、进口。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的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6.3 加施方式

可以采用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和印刷、模压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种。

采用印刷、模压认证标志时,还应在标志周边适当位置注明产品的工厂代码。标志使用方案应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发放与管理机构核准。6.4 加施位置

应将认证标志加施在部件主体的适当位置或其最小外包装上。7.收费

CCC认证收费涉及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具体费用由认证、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产品描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1单一材料 1.1.1产品名称; 1.1.2材质;

1.1.3正面颜色及厚度; 1.1.4编织/制造方式。1.2层积复合材料 1.2.1产品名称

1.2.2各层材质、厚度及编织/制造方式; 1.2.3 排列方式; 1.2.4加工工艺; 1.2.5表层颜色;

1.3 内饰零件尺寸:长x宽x高; 1.4 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如有)。2.足以识别产品主要特征的照片。

3.层积复合材料内饰件产品材料剖面示意图。4.产品关键原材料清单

4.1本规则覆盖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为:单一材料和层积复合材料等;

4.2清单中至少要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和进厂检验项目等内容。5.工厂概况:

5.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生产规模、能力及生产历史); 5.2 工厂的关键生产设备清单;

5.3 工厂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等); 5.4 与附件2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等。6.必要的认证产品检测报告。7.委托人、工厂的注册证明材料。8.指定认证机构需要的其他文件。

附件2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所有班次的生产操作,应指定确保产品质量的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的人员,为了纠正质量问题,应有权停止生产。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实施规则要求。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对关键零部件或材料供应商实行产品和制造过程批准的要求,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3.2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方法、频次和判定准则,以确保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零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过程准备

4.1.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过程)进行识别并确认;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1.2对关键的生产过程进行过程研究,以验证过程能力并为过程控制提供输入。4.1.3以适当方式进行作业准备验证。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生产工装管理系统和关键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4.6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产品的可追溯系统。适当时,确定并应用统计技术。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汽车内饰件产品例行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汽车内饰件产品的确认检验项目为燃烧特性,检测依据见本规则4.2.2。确认检验项目最小频次为每单元1次/年。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6.2 测量系统分析

为分析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异,工厂应进行适当的测量系统分析,保存相应的记录,适当时,可选用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R&R)分析,小样法分析。6.3 实验室管理 工厂应定义内部实验室实验范围,包括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

为工厂提供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实验室应有定义的范围,包括有能力进行的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工厂应制定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内容应包括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需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

未经确定或可疑状态的产品,应列为不合格品。废旧产品必须以对待不合格品的类似方法进行控制。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内部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审核的信息输入。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审核每个制造过程,以决定其有效性。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其产品进行审核,以验证符合所有规定的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件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工厂应按适当策划的时间间隔检查库存品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变质情况。

注:斜体字表述的内容引用自GB/T18305-2003。

第三篇:Brprlca3C认证汽车内饰件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

编号:CNCA—02C—060:2005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内饰件产品

2005-10-10发布

2005-12-01实施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录

1.适用范围 2.认证模式 3.认证的基本环节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2型式试验 4.3初始工厂审查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5 获证后监督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5.2认证证书的变更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6.3加施方式 6.4加施位置 7.收费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附件2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驾驶室及乘客舱内采用单一型或层积复合型有机材料的内饰件产品,包括地板覆盖层、座椅护面和装饰性衬板(门内护板、前围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2.认证模式

产品抽样检测+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注:为方便委托人,认证模式也可采用初始工厂审查+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监督。(特殊情况时经认证机构同意,认证委托人可采取送样方式进行产品检测)。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3.2 产品抽样检测 3.3 初始工厂审查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监督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认证的单元划分

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内饰件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4.1.1.1层积复合材料

1)各层材质及厚度; 2)加工工艺; 4.1.1.2单一材料

1)材质; 2)加工工艺;

4.1.2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1。4.2 产品抽样检测 4.2.1 产品抽样 4.2.1.1抽样原则

认证机构应从认证申请单元中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4.2.1.2 抽样时机

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初始工厂审查前进行。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也可以和初始工厂审查同时进行。

4.2.1.3 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

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基数应不低于样品的10倍。抽取的标准试样由抽样人封样后,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

从抽取的样品上截取五块(件)标准试样。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内饰材料,则应在不同方向截取试样。

试样规格为356mm×100mm。若内饰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的标准试样,则应保证下列最小尺寸试样,但要记录。

1)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长度应至少为356mm,在这种情况下试样要尽量做成接近内饰件的宽度。

2)如果内饰件宽度大于60mm,长度应至少为138mm。

3)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且长度小于356mm,或宽度大于60mm,长度小于138mm,则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宽度小于3mm,的内饰件也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4.2.1.4 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4.2.2 检测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注: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的版本。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抽样检测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4个人日。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2)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标识(如:名称、规格、型号和商标等)应与试验报告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件,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4)现场指定试验:试验项目应从例行检验或确认检验项目中选取(见附件2)。

产品一致性检查出现问题时,认证机构应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重新型式试验、中止本次认证的处理。

4.3.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

品。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负责对抽样检测、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的,由认证机构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认证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价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4.4.2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产品抽样检测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抽样检测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20个工作日。工厂审查后提交报告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以检查员完成现场审查,收到并确认工厂递交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论评价、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4.5 获证后监督 4.5.1 监督的频次

4.5.1.1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第12个月起进行第一次获证后监督,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获证后监督。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制造商、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4.5.2 监督的内容

监督的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产品抽样检测。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认检验的结果。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由认证机构根据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对工厂进行监督复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的第3,4,5,9条是每次监督复查的必查项目,其他项目可以选查,每4年内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复查的时间一般为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监督时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检查内容见4.3.2.2。4.5.2.3产品抽样检测

在监督时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见4.2.1.3。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依据本规则中的第4.2.2条。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对监督复查时发现产品本身存在不符合的,视情况作出暂停或撤销认证的决定,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对质量保证能力有不符合项的,应在3个月内完成纠正措施,逾期将撤销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不规定证书有效性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5.2认证证书的变更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如果其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1)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2)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发生变化;

3)获证产品的商标,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认证机构应核查以上变更情况,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需要时,针对差异进行补充检测和/或工厂保证能力审查;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换发认证证书。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在认证证书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消后,产品不得出厂、进口。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的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6.3 加施方式

可以采用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和印刷、模压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种。

采用印刷、模压认证标志时,还应在标志周边适当位置注明产品的工厂代码。标志使用方案应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发放与管理机构核准。6.4 加施位置

应将认证标志加施在部件主体的适当位置或其最小外包装上。7.收费

CCC认证收费涉及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具体费用由认证、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产品描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1单一材料 1.1.1产品名称; 1.1.2材质;

1.1.3正面颜色及厚度; 1.1.4编织/制造方式。1.2层积复合材料 1.2.1产品名称

1.2.2各层材质、厚度及编织/制造方式; 1.2.3 排列方式; 1.2.4加工工艺; 1.2.5表层颜色;

1.3 内饰零件尺寸:长x宽x高; 1.4 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如有)。2.足以识别产品主要特征的照片。

3.层积复合材料内饰件产品材料剖面示意图。4.产品关键原材料清单

4.1本规则覆盖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为:单一材料和层积复合材料等;

4.2清单中至少要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和进厂检验项目等内容。5.工厂概况:

5.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生产规模、能力及生产历史); 5.2 工厂的关键生产设备清单;

5.3 工厂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等); 5.4 与附件2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等。6.必要的认证产品检测报告。7.委托人、工厂的注册证明材料。8.指定认证机构需要的其他文件。

附件2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所有班次的生产操作,应指定确保产品质量的人员。负责产品质量的人员,为了纠正质量问题,应有权停止生产。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实施规则要求。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

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对关键零部件或材料供应商实行产品和制造过程批准的要求,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3.2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方法、频次和判定准则,以确保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零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过程准备

4.1.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过程)进行识别并确认;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1.2对关键的生产过程进行过程研究,以验证过程能力并为过程控制提供输入。4.1.3以适当方式进行作业准备验证。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生产工装管理系统和关键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4.6 工厂应建立并实施产品的可追溯系统。适当时,确定并应用统计技术。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汽车内饰件产品例行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汽车内饰件产品的确认检验项目为燃烧特性,检测依据见本规则4.2.2。确认检验项目最小频次为每单元1次/年。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6.2 测量系统分析

为分析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异,工厂应进行适当的测量系统分析,保存相应的记录,适当时,可选用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R&R)分析,小样法分析。6.3 实验室管理 工厂应定义内部实验室实验范围,包括进行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能力。

为工厂提供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的外部/商业/独立实验室应有定义的范围,包括有能力进行的检验、试验或校准服务。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工厂应制定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内容应包括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需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

未经确定或可疑状态的产品,应列为不合格品。废旧产品必须以对待不合格品的类似方法进行控制。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内部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

审核的信息输入。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审核每个制造过程,以决定其有效性。

工厂应以适宜的频率,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其产品进行审核,以验证符合所有规定的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件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工厂应按适当策划的时间间隔检查库存品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变质情况。

注:斜体字表述的内容引用自GB/T18305-2003。

第四篇:《汽车内饰件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60 2005)

《汽车内饰件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CNCA-02C-060: 2005)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内饰件产品

目 录

1.适用范围 2.认证模式 3.认证的基本环节 4.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2型式试验

4.3初始工厂审查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5 获证后监督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5.2认证证书的变更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 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6.3加施方式 6.4加施位置 7.收费 1.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驾驶室及乘客舱内采用单一型或层积复合型有机材料的内饰件产品,包括地板覆盖层、座椅护面和装饰性衬板(门内护板、前围护板、侧围护板、后围护板、车顶棚衬里)。

2.认证模式

产品抽样检测 +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注:为方便委托人,认证模式也可采用初始工厂审查 +产品抽样检测+获证后监督。(特殊情况时经认证机构同意,认证委托人可采取送样方式进行产品检测)。3.认证的基本环节 3.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3.2 产品抽样检测 3.3 初始工厂审查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3.5 获证后监督 4.认证实施 的基本要求 4.1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认证的单元划分

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主要方面无差异的内饰件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4.1.1.1层积复合材料 1)各层材质及厚度; 2)加工工艺; 4.1.1.2单一材料 1)材质;

2)加工工艺;

4.1.2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见附件 1。4.2 产品抽样检测

4.2.1 产品抽样 4.2.1.1抽样原则

认证机构应从认证申请单元中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

4.2.1.2 抽样时机

一般情况下,产品抽样应在初始工厂审查前进行。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也可以和初始工厂审查同时进行。4.2.1.3 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

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基数应不低于样品的 10倍。

抽取的标准试样由抽样人封样后,送至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检测。

从抽取的样品上截取五块(件)标准试样。如果沿不同方向有不同燃烧速度的内饰材料,则应在不同方向截取试样。

试样规格为 356mm×100mm。若内饰件的形状和尺寸不足以制成规定的标准试样,则应保证下列最小尺寸试样,但要记录。

1)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长度应至少为356mm,在这种情况下试样要尽量做成接近内饰件的宽度。2)如果内饰件宽度大于60mm,长度应至少为138mm。

3)如果内饰件宽度介于3mm~60mm,且长度小于356mm,或宽度大于60mm,长度小于138mm,则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宽度小于3mm,的内饰件也不能按照本规则进行认证。4.2.1.4 试验样品及相关资料的处置

试验后,应以适当的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相关资料。4.2.2 检测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注: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的版本。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抽样检测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 2至4个人日。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2)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标 识(如:名称、规格、型号和商标等)应与试验报告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关键件,应与抽样样品及委托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4)现场指定 试 验: 试 验项目应从例行检验或确认检验项目中选取(见附件 2)。

产品一致性检查出现问题时,认证机构应视情况作出限期整改、重新型式试验、中止本次认证的处理。

4.3.3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

4.4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负责对抽样检测、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的,由认证机构对委托人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认证单元颁发一张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 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产品抽样检测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 品抽样检测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价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4.4.2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产品抽样检测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抽样检测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 20个工作日。

工厂审查后提交报告时间一般为 5个工作日,以检查员完成现场审查,收到并确认工 3 厂递交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认证结论评价、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 5个工作日。4.5 获证后监督 4.5.1 监督的频次

4.5.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第12个月起进行第一次获证后监督,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获证后监督。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制造商、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4.5.2 监督的内容

监督的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产品抽样检测。

为方便委托人,产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确认检验的结果。

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由认证机构根据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对工厂进行监督复查。《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规定的第 3,4,5,9条是每次监督复查的必查项目,其他项目可以选查,每4年内至少覆盖要求中的全部项目。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复查的时间一般为 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监督时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检查内容见 4.3.2.2。4.5.2.3 产品抽样检测

在监督时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方法及试样规格见 4.2.1.3。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依据本规则中的第4.2.2条。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监督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对监督复查时发现产品本身存在不符 合的,视情况作出暂停或撤销认证的决定,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对质量保证能力有不符合项的,应在 3个月内完成纠正措施,逾期将撤销认证证书、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

5.认证证书

5.1认证证书的 有效性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不规定证书有效性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5.2认证证书的变更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如果其产品发生以下变更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1)增加/减少同一单元内认证产品;

2)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和供应商等发生变化;

3)获证产品的商标,委托人、制造商或工厂信息(名称和/或地址、质量保证体系等)发生变化;

4)其他影响认证要求的变更。

认证机构应核查以上变更情况,确认原认证结果对认证变更的有效性;需要时,针对 4 差异进行补充检测和 /或工厂保证能力审查;合格后,确认原证书继续有效和/或换发认证证书。

5.3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

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在认证证书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消后,产品不得出厂、进口。

6.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6.1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6.2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的产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

6.3 加施方式

可以采用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和印刷、模压认证标志中的任何一种。

采用印刷、模压认证标志时,还应在标志周边适当位置注明产品的工厂代码。标志使用方案应报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发放与管理机构核准。6.4 加施位置

应将认证标志加施在部件主体的适当位置或其最小外包装上。

7.收费

CCC 认证收费涉及 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监督复查费、年金、认证标志费等,具体费用由认证、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附件 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

1.产品描述(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1 单一材料

1.1.1 产品名称; 1.1.2 材质;

1.1.3 正面颜色及厚度; 1.1.4 编织 / 制造方式。1.2 层积复合材料

1.2.1 产品名称

1.2.2 各层材质、厚度及编织 / 制造方式; 1.2.3 排列方式; 1.2.4 加工工艺;

1.2.5 表层颜色;

1.3 内饰零件尺寸:长 x 宽 x 高; 1.4 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如有)。2.足以识别产品主要特征的照片。

3.层积复合材料内饰件产品材料剖面示意图。

4.产品 关键原材料清单

4.1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关键原材料 为: 单一材料和层积复合材料等;

4.2 清单中至少要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和 进厂检验项目等内容。

5.工厂概况:

5.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生产规模、能力及生产历史); 5.2 工厂的关键生产设备清单;

5.3 工厂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等); 5.4 与附件2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等。6.必要的认证产品检测报告。7.委托人、工厂的注册证明材料。8.指定认证机构需要的其他文件。

第五篇:LED照明产品国外市场检测认证现状及分析

LED照明产品国外市场检测认证现状及分析

一、欧盟市场的检测认证

出口到欧盟各国的LED灯具必须通过CE认证,该认证要求产品需要通过LVD和EMC指令的要求。LED灯具产品欧盟CE认证的LVD指令是2006/95/EEC,主要的测试标准有EN60598-1,EN60598-2系列,EN61347-1,EN61347-2-13,EN62031和EN62471。

其中,EN60598-1是灯具的通用安全标准,对于特定类别的灯具,一般需要将EN60598-1和EN60598-2系列中关于特定类别灯具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考量灯具的安全特性。EN61347-1是对灯控制器的通用安全要求,而EN61347-2-13是针对LED驱动的安全要求。EN62031是关于普通照明LED模块的安全规范,对模块的标志、端子、保护接地、防触电保护、潮态后的绝缘电阻、电气强度、故障状态、结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耐热、防火和耐电痕化、防腐蚀等进行了相关的规定。EN62471是评价灯和灯具系统光生物学安全性的标准,其中的光源包括了LED,但是不包括激光,该标准根据光辐射危害的程度将连续辐射灯分为豁免类、1类危害(低危害)、2类危害(中危害)和3类危害(高危害)等四大类。

对于灯具型式试验中的测试项目主要有:标志,结构,外部线和内部线,保护接地,防触电保护,防尘、防水和耐潮湿,绝缘电阻和电气强度,接触电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耐久性和热试验,球压、灼热丝和针焰测试等。在我们实验室大量的检测过程中发现,一般出现不符合项概率较高的测试项目主要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接地电阻测试,球压、灼热丝和针焰测试,IP测试。

LED灯具产品欧盟CE认证的EMC指令为2004/108/EC。适用的测试标准是EN55015和EN61547,其中EN55015标准考虑的是产品发射(也就是EMI)的要求,而EN61547考虑的则是抗干扰能力(也就是EMS)的要求。如果产品为AC供电或能连接到AC电源上,则还需增加EN61000-3-2(电流谐波)和EN61000-3-3(电压闪烁)这两项测试。

针对灯具产品发射部分的要求,EN55015这个标准中共有三个测试项目:骚扰电压测试,9kHz~30MHz范围内辐射电磁骚扰和30MHz~300MHz范围内辐射电磁骚扰。特别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类产品比较,电场辐射的测试只须测试到300MHz,而无须测到1GHz。

同时该项测试和骚扰电压测试这两个测试项目通常都是灯具类产品容易不合格的测试项目。制造商在做认证或摸底测试时,需要特别考虑。

抗扰度测试共有静电放电,辐射抗扰度,快速瞬变脉冲群,雷击、浪涌,传导抗扰度,工频磁场和电压跌落/电压中断七个测试项目。与一般类产品要求不同的是雷击、浪涌这个测试项目,EN61547中规定的此项测试等级会和产品功率有关,小于等于25W的产品测试等级会低于大于25W的产品,而一般类产品该项测试是和功率无关的。同时,雷击、浪涌这个测试项目也是所有EMS项目中比较严酷的一个试验,很多灯具产品都很难通过该试验。如果产品此项测试不合格,一般在电路上加上压敏电阻就能通过该项试验。除了CE认证中的LVD指令和EMC指令外,欧盟还有一个重要的指令是ErP指令,该指令是欧盟有关能源相关产品的生态设计要求指令,对多种能源相关产品确定了最低能效要求。目前ErP指令对LED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施措施244/2009里,主要对非定向家用LED灯的能效进行要求。

二、美国市场的检测认证

美国市场对LED灯具产品的安全要求主要有UL,ETL,CSA,MET,cTUVus等认证。主要的认证测试标准有UL8750,UL1598,UL153,UL1993,UL1574,UL2108,UL1310,UL1012和UL60950-1等。其中,UL8750是对照明产品中使用LED光源的安全要求,包括使用环境、机械结构、电气机构等方面的要求。在测试评估方面,UL8750的主要测试有:与电击危险相关的测试评估,与热危险相关的测试评估,与机械结构和电气结构相关的测试评估,与能量危险相关的测试,与防火相关的材料评估,与应用环境相关的测试评估等。UL1598是针对固定式灯具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具皆不带电源线插头,包括台阶灯、吸顶灯、吊灯、壁灯、路灯、柱灯等。UL153是对于便携式灯具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具皆为带电源线插头,包括手提灯、橱柜灯、桌灯、落地灯等。UL1993是对于自镇流灯和灯适配器的安全要求,这类灯内含驱动电路,如LED灯泡、紧凑式荧光灯CFL等。UL1574和UL2108分别为隧道照明系统和低电压照明系统的安全要求。UL1310适用于带2类安全回路的电源供应器,而UL1012适用于不带2类安全回路的电源供电器。UL60950-1对可带LPS安全回路的电源供应器进行了规定。对于LED照明产品做UL认证时,UL8750是必测项目,另外根据产品的类别和电源供应器的类别不同,需要增加相应灯具类和电源类标准的检测项目。对于LED照明产品的安全检测认证,欧盟CE认证和美国UL认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CE认证侧重于产品的防触电安全性,而UL认证则更侧重于产品的防火灾安全性。

美国市场对LED灯具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就是FCC认证。认证测试标准为FCCPART15B,认证类型为VOC(也就是一般的自我验证型式的认证)。与欧盟的CE认证相比,FCC测试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只有EMI方面的要求而无EMS的要求。测试项目一共是两个: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并且这两个测试项目测试频率范围和限值要求也与欧盟CE认证不同。

对于出口到美国市场的LED灯具,除了在安全方面的UL认证和电磁兼容方面的FCC认证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认证是能源之星(ENERGYSTAR)的认证。

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认证是基于产品的UL和FCC认证,主要对产品的光学性能和流明维持寿命方面的检测认证。

对于LED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检测认证,原来主要由美国能源部(DOE,DepartmentofEnergy)负责;而对于传统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检测认证,主要由美国环保署(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负责。随着2010年能源之星计划由DOE向EPA交接工作的逐步完成,目前美国能源之星计划全权由EPA负责。

对于LED照明产品的能源之星认证的两本重要标准是由DOE制定的,分别对固态照明(SSL,SolidStateLighting)灯具[1]和整体式LED灯(IntegralLEDlamps)[2]的性能参数进行了规定。对于产品性能参数的两本主要测试标准分别为IESLM-79-08和IESLM-80-08,其中IESLM-79-08是SSL产品的电气和光度测量的批准方法,其主要对SSL产品的光电性能测试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要求,测试方法等进行了规定;而IESLM-80-08是LED光源流明维持测量的批准方法,适用于测量LED封装、阵列和模组的光通量维持率,主要对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等进行了要求。IESLM-79-08标准中的测试项目主要有总光通量、发光效率、光强分布、色度坐标、相关色温、显色指数和颜色空间不均匀性等。在我们对大量的LED照明产品的测试数据和美国DOECALiPER计划从市场抽检的LED照明产品的性能数据看出,前期生产的LED照明产品,大部分厂商都致力于提高产品的发光效率,而忽略了产品的颜色特性,使得产品虽有较高的光效,而产品的显色性不太好,色调偏冷,不适用于室内通用照明。随着LED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在我们近期检测的一些客户提供的LED灯产品,和DOECALiPER近期发布的几轮检测数据中发现,目前大部分厂商除了关注产品的光效外,也开始注重产品的显色指数和相关色温,在产品的光学性能设计上考虑到了折中选择。另外,由于LED具有很强的方向性,以及同一型号LED器件之间的一致性可能不同,这将导致使用这些LED器件制造出的照明产品在空间的明亮程度和颜色特性不同,这方面的性能需要测量产品的光强分布和颜色

空间不均匀性的性能指标来表征。同时,由于LED光源的特殊性,对于LED照明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可以进行加速寿命测试的方法,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测试才能近似评估。IESLM-80-08要求LED光源流明维持测试的最短持续时间为6000小时,推荐的较佳持续时间为10000小时。

2010年10月CALiPER发布的第11轮抽检报告[3]中,对9个LED灯具产品进行了流明衰减测试,对15个LED替代灯产品进行了流明衰减测试。按能源之星标准的要求,在6000小时的工作后,SSL产品如果宣称25000小时的寿命,光输出需要维持在初始值的91.8%以上;如果宣称35000小时的寿命,光输出需要维持在初始值的94.1%以上。根据这一判定依据,这24个LED照明产品的测试情况如表2所示。从测试结果中看出,目前大部分的LED替代灯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还不能达到能源之星标准的要求。另外,在流明维持的测试过程中,同时需要关注产品的颜色维持特性。

由EPA全权负责能源之星计划后,EPA致力于整合能源之星的标准,EPA已于2011年2月16日发布了灯具的(Luminaires)能源之星标准的V1.0最终版[4],用于取代其原来制定的宅用照明设备(RLF,ResidentialLightFixtures)的能源之星标准和DOE制定的SSL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

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包括的光源类别有:荧光灯、高强度放电灯、卤素灯和LED灯。该标准对于LED灯具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厂商的LED灯具产品需要申请能源之星,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在这个灯具的能源之星标准中还有两个相应的标准需要关注,一个是IESLM-82-11,其是对LED光引擎和整体式LED灯的电气和光学性能的测试标准;另一个是IESTM-21-11,其是LED器件流明维持寿命的推算方法,可以做为IESLM-80-08测试结果处理的一个补充,从这个标准中也看出,对于LED流明维持寿命的拟合推算只能近似预测产品的寿命,因此目前还不能使用加速老化的方法来预测产品的流明维持寿命。另外,EPA也已经声明,将在后续发布灯泡(Lamps)的能源之星标准,用于取代其原来制定的紧凑式荧光灯(CFL,CompactFluorescentLamps)的能源之星标准和DOE制定的整体式LED灯的能源之星标准。

三.俄罗斯:对照明设备和照明用灯做出规定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11年7月20日颁布政府令,批准了对照明设备和在交流电路中使用的照明用电灯的要求。新规则不涉及定向光照灯,以及光通量小于150流明的灯。

根据文件规定,水银灯的能效必须至少达到30流明/瓦特,高压钠灯的能效必须至少达到50流明/瓦特,LED灯的能效在2012年6月30日前必须至少达到50流明/瓦特,从2012年7月1日起必须至少达到60流明/瓦特。

此外,文件还规定了灯的发光持续时间。其中,对普通钨丝白炽灯的发光时间要求是不低于1000小时,卤素灯-不低于2000小时,非定向光LED灯的寿命最长,为2.5万小时。

文件还对不同功率荧光灯的汞和铅含量做出要求。

该政府令将在其正式公布之日起3个月后生效

四.PSE认证最新动态 LED灯具2012年7月1日起需加贴PSE圆形认证标签

日本作为全球最大LED产值国,据统计,在节约能源的大背景下,LED市场年增长率达70%~80%,2010年市场容量达到11亿美元,未来将达到110亿美元。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11年7月1日公布《关于修订电气用品安全法施行令的部分内容的政令》。根据该政令的最新规定,进入日本市场销售的LED灯泡及LED

电灯器具将于2012年7月1日开始须加贴圆形PSE标志。这标志着“LED灯”及“LED灯具”成为《电气用品安全法》管制对象。

日本LED产品认证的安全和电磁兼容标准目前只有省令1项,省令2项的协调标准尚未出台。因此与LED相关的IEC标准不在《电气用品安全法》接受范围内。从2012年7月1日开始,最可行、最省成本的方法是依据日本省令1项的技术基准制造LED灯泡和LED电灯器具。

管控对象范围限于额定电压为100V~300V,额定功率大于1W的使用50Hz和60Hz交流电路的LED灯具和灯泡。归类为新增设的“LED灯泡”或“LED灯具”的产品有家用荧光吊灯、白炽灯泡、荧光灯等;有些台灯、充电式手电筒、广告灯、装饰灯、手提灯和花园灯虽采用LED作为光源,却并不归类为“LED灯具”。

“修改政令”对“LED灯泡”和“LED灯具”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更改,主要内容有:

1、新增设“LED灯泡”和“LED灯具”个别事项;

a“LED灯泡”的个别事项主要从构造、绝缘性能、灯口的连接强度等进行了限定;

b“LED灯具”的个别事项主要从构造、绝缘性能、正常状态的温度上升、热变形、耐热冲击性和机械强度等进行了限定。

2、追加“LED灯泡”螺口灯口的耐腐蚀性、螺口灯口的旋转强度和灯口尺寸的要求;

3、“LED灯具”根据重量对构造有限制、还对拉线强度和绝缘性能提出要求;

4、追加LED模块长寿命特性方面的性能要求;

5、以至今在电安法规中的照明器具的标准为主体,在既存的电器用品的个别事项中追加了使用LED灯类产品的要求事项。

a灯口等带电部分材料必使用铜或者铜合金;

b光线发出时没有闪烁的感觉

“修改政令”还对新增设的“LED灯泡”或“LED灯具”的产品标示提出要求。按照日本电器用品法的施行规则规定,通过安全认证的电器用品上必须标示圆形PSE标志和申报日本进口商品名称。除此之外,“LED灯具”标示卡上还需标注①额定电压、②额定功率(仅限于有放电灯、变压器及有电动机的灯具)、③适用电灯的额定功率、④额定频率(仅限于有放电灯、变压器及有电动机的灯具)、⑤屋外用灯具(仅限于其他白炽灯具、其他放电灯具)、⑥屋内用灯具(仅限于广告灯)和⑦双重绝缘构造灯具须标示双重绝缘的回标志。

下载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照明电器强制性认证产品标样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