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4 23: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第一篇: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

导读:关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受到破坏性的开采和产量急剧下降之后,新能源的研究就变得更为迫切和严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因而必须对其发电量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2.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启动和运行较快,为适应电网的互联性要求,需要对其运行过程做出调整。

3.并网输电网络升级费用投入巨大,如何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减少费用开支,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我国发电量结构中,火电所占比例最大,约81%;水电为16%,核电为2%,新能源发电所占比例不足1%。国际能源署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的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该项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发电的增长都要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10年间其发电总量将增长5倍;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所提供的电力将占世界总电力的4.4%。

当前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三北”地区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电量增加,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

由于调峰电源不足、风电开发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不协调、风电基地消纳市场不明确等原因,随着风电开发规模的持续增长,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弃风问题突出,风电开发与消纳的矛盾加剧。2011年,全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3h,比2010年减少144h。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蒙东、甘肃风电发电利用小时数分别为1934h、1591h、1970h、1719h、1652h,同比分别下降99h、350h、61h、502h、135h,“三北”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弃风问题。弃风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蒙东、甘肃的弃风电量分别达到5.62亿kW•h、4.74亿kW•h、7.28亿kW•h、28亿kW•h、7.1亿kW•h,弃风比例分别达到8%、12%、15%、24%、10%。

(2)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连续发生,风电安全运行问题突出。

随着近几年风电并网容量的快速增长,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安全隐患逐步暴露,且呈现集中爆发态势。2011年,全国发生193起风电机组脱网事故,其中,一次损失风电出力10万-50万kW的脱网事故54起,一次损失风电出力50万kW以上的脱网事故12起,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影响。如,西北“4•25事故”损失风电出力153.5万kW,脱网机组多达1278台,造成电网频率降至49.76Hz,越限时间达到5s。目前,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整改工作取得较大成绩,风机大规模脱网事故率明显降低。但是,由于风电机组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风电场设计施工存在缺陷,加之技术整改还没有完成,风电脱网风险依然存在。

(3)现行的光伏发电激励政策执行中出现一些新问题。2009年以来,为尽快推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国家陆续启动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针对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出台了以初投资补贴为主的光伏发电激励政策;2011年,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国家出台了针对大型地面电站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推动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现行的初投资补贴政策,存在国家一次性补贴负担重、后期项目监管成本高、保证项目真正运行和发挥作用难度大等问题。现行的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初投资补贴政策,降低了项目业主投资风险,增加了项目吸引力,初期执行相对简单和容易。但是按照政策设计,光伏发电项目应满足20年稳定运行要求,初投资一次性补贴的特点,加大了项目后期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难以控制和保证项目在未来20年真正运行和发挥作用,导致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部分项目质量不高、建而不用甚至建后拆卖等问题。二是不分资源区的全国统一的光伏上网电价,不利于东部地区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用户侧光伏系统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太阳能资源条件差异很大,青海、内蒙等地区光伏系统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近2000小时,而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等地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仅为1000小时左右,满足相同收益率的上网电价水平相差近一倍,采用统一光伏上网电价不利于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动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4)风电、太阳能并网管理仍不规范,带来并网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能源局进一步规范了风电并网管理,但风电项目提前开工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底,全国已并网项目中有25%未取得接网函;在建项目有42%未取得接网函,在电网接入条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直接导致风电项目建成后送出受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更为严

重。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并网管理规定和标准,尚没有出台规范的项目开发建设以及并网管理流程,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大,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并网或送出困难。此外,光伏发电项目专业化人员缺乏、运行维护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趋势

(一)我国风电由高速增长期步入稳定增长期。风电增长速度回落,风电装机与发电量增长速度趋于同步,“十二五”期间,年新增长装机容量有望维持在1500万-1800万kW。

从2010年开始,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大,在年新增装机规模继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风电结束了每年翻番的历史。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风电发电量规模的扩大,风电装机增长速度与风电发电量增长速度趋于同步。2011年,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56.2%,发电量增长速度为48.2%,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如果风电限电形势好转,风电发电量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于风电装机增长速度。

尽管风电装机增长速度回落,但年新增装机规模有望维持在1500万-1800万kW。从风电项目核准情况来看,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核准项目8175万kW,扣除已并网容量,在建项目规模3391万kW;此外,国家能源局第一批风电核准计划项目规模为2683万kW,其中尚未完成核准的项目规模为939万kW,再加上

能源局2012年公布的第二批拟核准项目1675万kW,目前在建以及拿到路条项目规模已达到6005万kW。考虑到目前已建、在建及拿到路条项目规模已超过1亿kW,因此,“十二五”期间,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保持在1500万-1800万kW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二)风电消纳问题短期难以解决,迫切需要落实风电基地消纳市场及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由于风电等变动性电源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的出力特性,电力系统接纳变动电源存在上限规模,且不同电力系统接纳能力存在差异。电力系统接纳风电等变动能源的能力取决于系统的电源结构、负荷特性以及电网范围。国际能源署(IEA)相关研究表明,丹麦、美国西部电网、加拿大、日本等风电消纳比例(风电发电量占本国用电量比例)上限分别为63%、45%、37%、19%,而目前这些国家的风电消纳比例未能达到比例上限。

当前我国“三北”地区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弃风问题,是近几年风电并网容量集中、快速增长而项目规划期对消纳市场研究不够、消纳市场不明确带来的后果。目前造成风电大量弃风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系统调峰能力不足。一方面东北电网负荷总体水平较低,峰谷差大,用户用电负荷特性对系统调峰能力需求大,如,2011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东电网负荷平均峰谷差率超过30%;另一方面调峰电源不足,“三北”地区电源结构中火电比重高,且火电装机中热电联产机组比例过高,水电、抽蓄和燃气等调节能力好的电源比例低,2011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东供热机组占网内火电机组的比例高达47.4%、74.4%、45.3%和23%。按照“以热定电”的运行方式,在很多地区供暖期的低谷负荷期,系统几乎无法为风电运行预留空间,导致限电现象的发生。二是风电送出受限。由于风电基地输电规划不落实、跨省、跨区电网建设滞后,以及风电场和送出工程建设周期不匹配等原因,部分风电项目出现送出受阻情况。一方面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不协调增加了并网工程建设的难度。部分地区新能源项目规模和进度远超规划,没有形成完整和统一的新能源发展规划,使得电网规划无法跟上新能源规划调整,相应配套输变电工程不能及时纳入电网规划中,难以保证接入系统工程的及时建设。另一方面,风电项目与电网送出工程前期工作周期不匹配,核准不同步。风电项目核准周期短,而风电接入系统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必须依赖风电场升压站站址确定,大部分风电场接入还需配套加强主网架,可研深度要求高、核准程序复杂、周期长。此外,风电并网管理不规范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风电项目不同程度存在提前开工现象,在电网接入条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便开工建设,出现风电项目建成后送出受限问题。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底,已并网项目有25%未取得接网函。

规范风电并网管理,深入研究风电等变动电源出力特性以及不同电网的用电负荷特性,明确大型风电基地消纳市场及配套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北”地区风电消纳问题。

(三)国内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有望加速。

从国外形势来看,国内光伏产业出口受阻。201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能源产业领域也成为中外贸易摩擦焦点。欧盟缩减光伏发电补助,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出口发起“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海外市场的发展十分不利。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形势来看,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中国自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世界前十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中国占到5个。世界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中,中国占到6个。由于国内需求有限,超过90%的光伏产品需要依赖出口,海外市场是国内光伏企业的生命线。全球产能过剩已成事实,2012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约8000万kW,且近50%在中国,而全球市场需求预计仅4000万kW,近半产能过剩。

从国家宏观政策走势来看,鼓励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发展。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批转《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促进形成分布式能源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新机制”。2012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

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

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为了扩大内部市场需求,消化国内产能,有可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国内用户侧光伏发电的发展。初步测算,若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口量下降50%,则有近1000万kW的产能需要在国内消化。特别在江苏、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聚集了近150家光伏企业,四省(区)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72%。只要政策到位,这些地区发展用户侧光伏发电系统的潜力巨大,将使用户侧光伏发电出现爆发式增长。

(四)光热发电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光热发电技术具有系统发电出力稳定可调、开发规模较集中、系统效率较高和电网友好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系统设计复杂、光电转换系统环节多、资源开发约束多、单体电站经济性开发规模要求大、商业化应用时间短的状况。目前,全球光热发电处于示范项目建设和市场启动初期。光热发电市场受技术进步和开发条件等因素制约,其全球市场具有装机容量小、装机增长速度慢、新增装机增长速度波动性大、开发国家和地区极为集中、槽式技术装机容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规划装机容量大的特点。度电成本具备与光伏发电成本的竞争力,但初始投资较高,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支持新能源发电,从1995年开始就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并促进其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目标: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间歇式能源系统,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与常规电力相当;开展多塔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实现300MW超临界太阳能热发电机组的商业应用;实现先进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综合利用。

我国新能源发电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已逐步接近国际水平。虽然近期我国还应坚持以火力发电为主、以新能源发电为辅的政策,但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发电一定会在我国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篇:医药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医药行业概要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药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

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药品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

验收药品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

2.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如部分药品需储存在4~6℃,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3.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药品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药品非药品要分开,非药品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药品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锰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

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药品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药品。

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

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

2.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3.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4.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1.化学药物方面

我国的化学药物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

2.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万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丁香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

七、大黄、黄连等。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

3.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干扰素α-1b1989年在深圳科技园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1期,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2期,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如干扰素(ifn)、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时期。

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1.医疗费用大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

2.新药开发难度高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

3.天然药物市场好

由于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又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期望在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而且开发费用也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也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研究材料已经从动物、植物发展到昆虫和微生物。

4.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全球化

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药物最终市场利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大制药企业非常重视对自己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将向世界范围内进行申请,以期望产品上市后占领国际市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对自身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5.医药全球经营特点日趋明显

(1)医药企业不断兼并和战略联盟

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是,现在的医药企业的合并均发生在都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如瑞典的pharm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o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如美国辉瑞/华纳兰伯特以及法玛西亚普强/孟山都,在2000年初英国制药业两大巨子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市场7.5%左右。据有关报道,美国强生公司计划120亿美元收购阿尔扎公司。强强联手是现在医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大战略。

(2)新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世界大的制药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更稳固地占领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其药物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办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将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高新技术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都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制药工业寻找新药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批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成长,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附录一:相关医药名词解释:

1.gsp:英文名称“goodsupplypractice”的缩写。gsp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2.gmp英文名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gmp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称。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3.glp是英文“goodlaboratorypractice”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赋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10月14日颁布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lp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为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

4.gcp:英文名称“goodclinical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

5.gap:英文名称“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gap是指2002年4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以第32号局长令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ap认证),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今后gap认证将是国家中药材市场准入的一个凭证。

6.gup:英文名称“goodusepractice”的缩写。《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

7.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附录二:2005年医药行业相关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其中,出口额为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2.65百分点;进口额为1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5.54个百分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仍是我国医药保健品主要的出口市场,2005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高达89.50%。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市场十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高达63.64%,其中对印度、韩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出口增幅较快。总体上看,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0个百分点,累计顺差额达19.67亿美元。

1.化学原料药出口占过半份额

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2.维生素c遭遇美国反垄断起诉

我国的维生素c企业在去年年初遭遇了美国反垄断起诉,这是美国企业第一次依据其国内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是“两反两保”之外新的贸易救济措施,维生素c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遭遇国外反垄断指控的商品。

从去年的医药出口贸易来看,维生素c出口价格持续下滑,2005年,维生素c累计出口数量为7.51万吨,同比增长了11.95%,累计出口金额为2.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59%,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6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0.91%。月出口平均单价从1月份的3.96美元/公斤持续下滑至12月份的3.44美元/公斤,月平均下滑幅度达1.17%。

正是国内维生素c产业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以至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威胁悄然逼近。近两年,国内生产企业纷纷扩产造成了当前维生素c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价格已然逼近反倾销警戒线。目前,维生素c国际市场产能近13万吨左右,我国就占了10.2万吨,而全球维生素c的年消费量为11万吨左右。

3.扑热息痛面临印度的强势竞争

2005年,我国的扑热息痛累计出口数量为3.97万吨,同比增长了21.05%,累计出口金额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4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2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2.59%。

2005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扑热息痛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价格也由2004年的每吨1.5万元~1.6万元人民币涨到了2005年的每吨2万元人民币。国内一些对氨基苯酚生产企业为了更快地回收资金,甚至以低于国内供货的价格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导致国内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供货紧张。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价格已然与印度接近,印度利用其英语语言和注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而且在扑热息痛这一我国传统优势品种上正在快速崛起,我国扑热息痛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印度的强势竞争和国内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双重压力。

4.青霉素工业盐面临印度反倾销

2005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青霉素工业盐制造成本大幅上涨,制造成本涨幅大大超过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涨幅,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2005年青霉素工业盐(含衍生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27万吨,同比增长了13.83%,累计出口金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1.6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8.49%。印度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不可替代的重要市场,占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额的70%~75%,印度的半合成抗生素生产每年约需青霉素工业盐12000吨左右,其中印度国内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只能供应5000~6000吨,其余6000~7000吨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在青霉素工业盐对印度市场出口数量持续激增的刺激下,我国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无序恶性竞争状态,造成了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立案,如果国内的生产企业一旦败诉,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行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至整个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品种行业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5.化学制剂对外贸易逆差延续,亚洲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6%,出口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比2005年同期化学制剂进口增幅也低1.51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进口金额高达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7%,贸易逆差达11.90亿美元。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共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50.03%、20.13%、10.72%。而我国化学制剂出口五大贸易伙伴为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五大市场所占的比重达40.22%。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化学制剂增势喜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9.54%,对瑞士、印度、比利时、安哥拉等国家的化学制剂出口也增长较快。另外,2005年,我国共从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化学制剂,欧洲是我化学制剂最大进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70.65%。德国、法国、美国、瑞士和英国所占比重达52.18%,占据我国化学制剂进口的半壁江山。

6.生化药和植物提取物比翼双飞

2005年,我国生化药出口取得了高速增长,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81%。肝素钠发展潜力较大:2005年,我国肝素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96.97吨,同比增长49.23%,出口金额为7527.3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4.48%。2005年,我国肝素钠共出口到3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所占比重高达87.95%。另外,我国是世界上肝素钠主要出口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肝素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7.胰岛素自主品牌比重高

2005年,我国胰岛素(含衍生物)出口金额为3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4.40%,全部出口到墨西哥、德国、埃及、波兰、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7个市场,其中墨西哥所占比重就达43.33%。

目前,国内只有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两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出口,其中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6.11%,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61.2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厂家,具有自主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知识产权。

8.世界植物药需求增加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为2.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天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天然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上都十分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一些小品种如栀子苷、黑升麻提取物也受到外商的青睐,多数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9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印度,所占比重达65.82%。美国所占比重达23.34%,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大出口市场。此外,对中国香港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226.09%,其发展潜力较大。

9.中成药与中药材出口增势一缓一急

200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缓慢,出口金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10.人参是中药材出口最大品

2005年我国人参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为2360吨,同比增长17.35%,出口金额为2941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2.4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9.73%。2005年我国人参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日本、德国和美国,所占比重达80.04%,其中中国台湾省占30.69%,对中国台湾省人参出口金额由2004年的149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903万美元,此外,对印度出口人参的金额也大幅增长了201.88%,发展较快。

11.西洋参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2005年,我国西洋参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高达80.36%,全部出口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和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所占比重高达69.67%。

2005年,我国西洋参出口数量为574吨,同比下降61.89%,出口金额为845万美元,同比下降58.91%,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4.71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7.81%。

12.中成药出口稳步增长

2005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27%。其中鲜蜂王浆出口增长较快。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出口数量为794.77吨,同比增长19.53%出口金额为122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4.98%,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5.40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56%。

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共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达82.98%,仅日本市场就占67.37%,而对法国鲜蜂王浆出口金额则由2004年的3万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62万美元,增速较快。其他中成药出口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其他中成药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所占比重达71.77%,其中,中国香港占38.73%。2005年,我国其他中成药出口数量为9053吨,同比增长11.47%,出口金额为9831万美元,同比增长15.15%。

13.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在超声波诊断仪、病员监护仪等产品上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许多已获得ce和fda认证,比如迈瑞牌病员监护仪已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增长

2005年,我国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到14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高达77.72%。除对德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外,对其他四大市场出口金额同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7.46%,爱安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位居第2位,所占比重11.49%。

15.b超诊断仪出口日本最多

2005年,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出口额为6366万美元,同比增长89.71%,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瑞士、德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达49.66%,其中对俄罗斯出口由2004年的35台提高到2005年的507台。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1.24%,上海阿洛卡医用仪器公司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达14.84%。

16.病员监护仪深圳出口比重高

2005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46.03%,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波兰,所占比重达54.13%,其中,对土耳其出口金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8.35%。

深圳市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和深圳市金科威公司包揽了出口金额排名前两位,所占比重高达67.21%,特别是排名第一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占据出口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6.79%。

17.药棉纱布绷带出口竞争力强

2005年,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出口额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已经出口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所占比重达54.14%,其中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出口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我国医用敷料出口额为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5%。我国医用敷料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种植的棉花含糖量较少、棉花纤维较短,很适合作医用棉使用。然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医用大卷纱布出口到欧盟一些国家时,遇到不能清关的问题。国内企业出口医用大卷纱布通常使用海关编码30059010报关,出口欧盟清关时归海关编码5082110。2005年5月,欧盟对中国部分纺织产品(含海关编码52082110)重新设限后,已有部分欧盟国家对医用大卷纱布要2类配额,因此,国内企业出口时仍需谨慎。

第三篇:家电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家电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家电英才网提供]

一、世界家电行业发展概况

1.家电行业概要

世界家电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西欧,全球83的家电产品由这三个地区生产。其中,北美80的产量集中在美国以及美墨边境;欧洲则以意大利为制造中心;东欧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和接近西欧市场两大优势日渐兴起;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劳动力价格低廉,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家电

类产品由于体积庞大以及区域贸易壁垒的缘故,就地生产多而出口规模小;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由日本以及欧洲厂商占据;韩国以低价位的产品进入市场;新兴工业国家生产一些成熟期的产品;中国则成为世界各大家电厂家降低成本和抢占市场的焦点。在世界范围内,家电厂商呈现美、欧、日、韩四足鼎立的态势。美国家电厂商以惠尔普、GE、美泰克为首,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同时通过购并重组和直接出口进军中南美市场;欧洲家电厂商受到中国小家电和韩国厨房用家电的冲击较大。其中,伊来克斯公司专攻白色家电,荷兰飞利浦不断巩固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地位;日本厂商本土竞争尤为激烈,其市场很难被国外厂商打开,日本家电厂商在亚洲主要扮演技术提供者的角色;韩国厂商则以低价策略向亚洲和欧洲市场开拓。

2.世界家电发展历程

世界家电行业发展至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从发展照明业开始,逐步生产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直至开始建立电信系统;第二阶段从1945年开始,家电类产品开始普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逐步兴起;第三阶段从70年代开始,小家电开始进入消费者家庭,一些具有个性化、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二、家电行业的特性分析

从行业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家电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家电厂商一般追求规模经济,努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家电行业是一个高资本投入的行业,由于投入高,白色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减少;再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家电行业的竞争逐步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大型家电厂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以及市场的战略部署,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跨国集团之间的较量;最后,国际范围内家电行业的资产重组步伐日益加快。

从产销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的特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家电行业由过去的产能不足发展到过度生产;产品由量的提升发展到质的提升;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品牌发展到多品牌以及副品牌;由完全自行生产发展到由其他企业代为生产;由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联盟;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发展到营销导向。从行业经营环境来看,家电行业的特性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经济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消费需求由原来的生存需求、拥有需求发展到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消费形态由原来的单线型、盲从型发展到现在的组合型和客观型;消费者的心理日趋成熟,由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消费者所喜爱的商品不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追求轻薄短小和个性化。

三、中国家电行业现状分析

1.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2005年以来,家用电器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加之受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家电业销售虽然保持了较高增速,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行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呈现下滑态势。1-10月累计,家用电器制造业全行业销售收入完成3124.71亿元,同比增长20.01,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14个百分点。而行业利润总额自8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至10月末,利润增速下降为-11.52,家电行业进入调整期。

2.行业成本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2005年家用电器制造业成本增长过快压力较大,1-10月份全行业累计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1.52,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1.5个百分点。成本增幅超过收入增幅是导致家电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3.行业资产结构有所调整

受需求影响,家电产品的资产结构出现明显的改变,传统家电产品由于市场逐渐饱和而缺少投资扩张的动力,新兴家电产品及市场需求开始加快放大的家电产品的投资增长速度则明显较快。

家电业竞争激烈,利润下滑的现状已经开始影响到行业投资的积极性,家用电子行业的资产结构变化表现为传统的电视等影视设备行业的资产扩张速度相对较低的趋势。2005年1-10月,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总资产同比增长仅为1.62,而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1.9。家用电子行业的投资结构也呈现明显的向音响产品行业倾斜的态势。

4.小家电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2005年以来,小家电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10月累计,家用洗碗机累计产量完成68万台,同比增长69.1;电热水器产量完成598.08万台,同比增长41.58;电饭锅产量完成3933.06万台,同比增长40.33;

本文《家电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请访问: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 [2] 另外,冷柜和吸排油烟机的产量也有较大增长。从产品产量增速的表现上,可以看出2005年小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较快,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如洗衣机、空调等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5.家电产品出口在平稳增长中回落

2005年以来,家电行业继续保持出口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由于受到国外繁多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家电产品的出口较去年同期明显回落。1-10月份家用电器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4.31,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但较去年同期有较大下滑。其中,清洁卫生电器制造业出口增长速度最明显,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8.18;美容、保健电器具制造业和空调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也在30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下降较快的是家用制冷电器具制造业和家用通风电器具制造业,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8.1和41.47个百分点。

消费电子行业出口方面,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23,增速相对较低;家用音响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88,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主要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出口量方面,1-10月彩色电视机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3.7和61.1,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与国内市场出现销量下滑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冰箱业出口一直在快步增长。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05年1-10月冰箱的出口达到1171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70万台的增长。在出口量上增长的同时,销售额也大幅度提升。1-10月出口额度是9.3亿美元,远远高出2004年1-10月份7亿美元的出口额度。我国冰箱业日渐形成的原材料、零部件规模产业链优势是出口销量和额度大幅度提升的直接原因。此外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冰箱产品制造研发技术的日益国际化也都在为冰箱出口起着助推作用。预计今年将可能出现外销比例高达55以上的情形。

6.高端市场成为盈利亮点

国内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家电、通信、IT行业演变成微利行业,中低端产品的成本无法下降,价格又持续下跌,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无可避免的亏损现象。相对的,高端市场有着高额利润空间,可保证企业的盈利以及研发等再生产投入。其中,利润增长最明显的LG公司2005年实现了全球前三季度家电利润率增长9.1的佳绩。正是因为目前LG电子家电总体销量中高端产品已占30-40,LG电子的家电利润率才能首创世界第一。

四、影响家电业效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家电行业的成本压力

2004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能源和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全国能源、钢铁、铜、铝、化工等行业产品的价格出现持续的上升势头,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进一步增进了能源成本和化工产品价格上涨势头。10月份,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4,其中冶金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电力行业价格上涨4.9,煤炭行业价格上涨14.6,石油行业价格上涨25.9,这些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将转嫁到下游产品生产上。能源紧张也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压力,并加剧了交通运输费用的增长,使得家电行业的能源原材料购进成本出现较大上涨,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速提高。家电行业频频爆发的价格战导致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涨难以通过产品价格的提升来转嫁给消费者,行业狭窄的利润空间在高成本和低价格的双重挤压下不断恶化,尤其是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无可避免的亏损现象。

2、住房、教育、医疗的支出挤占了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当前,城市市场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已基本饱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收入预期不确定而支出预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于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我国社会当前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处于消费低迷时期对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更大。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的转型期,当前明显成为重要消费流向的领域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这些都已经开始超过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当前预期收入减少因素的影响以及住房分配制度、医疗制度与各项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已成为社会资金分流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消费需求。

3、人民币升值对家电产品出口形成冲击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家电市场容量与家电行业产能之间的反差日趋增大,家电出口已经成为维持家电产业链持续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支撑,国内家电产品出口的价格也直接给国际家电市场价格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今年7月份人民币的升值对缺乏品牌溢价等支撑而主要依靠价格优势的家电产品出口形成较大的冲击。

家电产品的出口有两种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家电产品和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家电产品。对于后者而言,由于品牌的拥有者具有在国际市场上对其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的相对掌控能力,所以此次人民币升值对这些出口家电产品的冲击影响并不会很大,而且压力的承受方也主要是在境外的总部。因此,相比较而言,人民币升值对自有品牌出口产品具有较大影响:一是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价格降低而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二是由尚未结算的应收外汇账款与应付外汇账款的减值所造成的汇兑损益;三是在签订出口订单时采取闭口合同形式的家电企业短期内的出口盈利情况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从人民币升值对具体家电产品的影响程度来分析,空调、彩电、手机、电光源等产品相对要大一些。面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家电出口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加快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结构优化的步伐,从技术创新、质量改善、管理提升、品牌建设等多方面提升我国家电产品的竞争力。

4、房地产业降温影响家电产品的更新需求

房地产市场和家电产品需求密切相关,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将直接促进对家电产品的更新需

求,同时也将带动对家电产品的增购的需求。住房空间的增大将对家用空调、高端彩电等产生更多的多台需求,同时增加对新兴厨房家电的需求。但是,近年来支撑家电业发展的房地产业,2005年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所降温。今年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重点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转变为抑制房地产投机需求,通过税收政策和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投机性需求逐步得到抑制,房屋需求增速有所下降。据人民银行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869亿元,同比少增1152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减缓是其在多年高速增长以及实施房地产调控措施后的正常调整,也表明居民购房需求的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家电市场的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

五、家电行业发展趋势

2006年家电业的发展将继续面临上游成本增加和下游流通企业的双重压力,面临严峻的出口形势,家电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国内市场。随着节能、环保、智能和安全成为家电发展的主题,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高端产品的高盈利性迫使家电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自主创新将成为家电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预计2006年家电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增长继续趋稳。

1、家电产品出口形势严峻

欧盟25国于今年8月13日开始启动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2006年7月1日生效的《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对我国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熨斗、烤箱、照明设备、玩具、休闲和运动设备等十几类轻工产品出口造成新的壁垒,使企业发展及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这两个指令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民用电子电器领域,而中国每年出口到欧盟市场的该类产品达数百亿美元,其中又以家电产品为主,由于这两个指令都会明显增加中国家电企业的出口成本,严重影响我国317亿美元家电出口欧盟,不少达不到指令要求的产品会被排斥出欧盟市场,因此2006年我国家电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同时,我国家电产品在出口上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出口的产品很多仍是贴牌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自有品牌建设上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另外,在产品核心技术上我国家电产品仍没有取得本质的突破,仍以引进和仿制技术生产,关键部件仍需要从跨国垄断企业购买,出口产品的自有技术含量不高,处于利润链的低端环境,出口规模很大,但赢利能力不高。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家电产品尽管出口形势表现良好,但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出口市场的扩大存在较大困难。

另外,全球范围内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石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回升的缺乏足够的支持,2006年世界经济增速将面临适度调整,但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这些因素都将对未来家电产品出口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2006年家电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有可能继续降低,对行业增长的拉动力量也会因此减弱。

2、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家电行业增长提供持续性的需求支撑

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出现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发展的速度提高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提高,加之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逐渐回温以及家装市场的发展,将为家用电器产品提供稳定的需求扩张基础,这些因素为家电行业的增长提供了长期支撑。从2005年空调市场的发展来看,家装市场已成为中国空调业产能急剧扩张的一大助推器。2005年上半年我国空调行业总产能突破了8000万台,与去年相比增幅达到23%。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消费者中为新居装修而购买空调的比例高达36.7。

3、村家电市场会有所升温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不断推动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

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几年农民收入将会出现较快的增长。这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家用电器将是农民收入增加后重要的消费支出领域,农村家电市场将会逐渐升温,未来家电产品在一二级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向三四级市场渗透成为可能。

4、家电产品技术升级趋势将加快

价格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已经促进了家电企业不断增强技术研发,以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和产品技术结构的日益升级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家电产品结构的技术升级趋势将不断加快,为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提供动力。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需要家电行业提供更多新兴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节能、环保、智能、安全等特点已经成为消费者对家电产品新的要求,消费升级和家电产品的结构升级将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家电行业不断以结构升级获得增长动力。

在电子电器领域,我国明年将发布关于数字电视产业的产业政策。目前数字电视技术的地面无线传输标准还未确定,收发端相关的系统型标准已经出台,产品标准将于春节前出台。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时间表,2006年中国将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满足看不到有线电视的全国三分之二家庭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将正式推广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至2010年,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县级城市基本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全面终止模拟电视广播。这一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将极大的促进新的市场需求的扩张,为家用电子产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因此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家用电子电器行业增长的动力源泉,家电产品的技术升级趋势会得以加快。

第四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学院:汽车学院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班级:汽运1101班 姓名:李永俊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摘 要:环境污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发达国家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计划,我国政府公布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将其作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予以重视。本文简略概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预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零排放;高效能;发展趋势

一、前言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从2009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产品导入期,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全面启动。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一批中心城市全面开花,并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各家汽车企业都希望能够占据先机,从日益膨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于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也将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正在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发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燃料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以及以植物油为燃料的汽车等。

(一)气动汽车

以压缩空气、液态空气和液氮等为介质,通过吸热膨胀做功供给驱动能量、通过高压空气驱动气动马达行驶的汽车称为气动汽车。气动发动机排放无污染物辐射氮气或空气,实现真正的零污染。

(二)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完全以动力蓄电池作为动力源,通过牵引变流器和大功率异步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车辆的驱动通过传动装置运行,是一种具有结构简单、噪声小、零排放、无污染、低能耗等优势的新能源车型,完全符合环保要求。对于电力公司和发电企业来说,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可以利用夜间电网的廉价“谷电”进行充电,平抑电网的峰谷差,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而其缺点包括续驶里程短,每次充电所能支持的行驶里程短;电机控制器和蓄电池价格昂贵致使成本较高;质量重以及外形尺寸大;动力蓄电池寿命短等方面。

(三)二甲醚汽车

二甲醚作为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加压5个大气压以上即为液体,具有优良的燃烧性能、良好的动力性、十六烷值高、污染少,适合作为代用能源代替压燃式发动机。二甲醚汽车不排放污染环境的黑色气体,产生的氮氧化物相比柴油减少20%。目前二甲醚汽车的推广仍不具备经济性,但随着油价的迅速提升,二甲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醚汽车的性价比将日益升高。同时,当前各个城市几乎都没有二甲醚加注点,不利于二甲醚汽车产业化的发展。

(四)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汽车采用氢气作为主要能量,氢燃料电池的原理是将氢输入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阻隔氢原子的电子,电子经由外电路从负极传导至正极,形成一种电能驱动电动机;质子却可以通过质子交换膜,与氧发生化学反应成为纯净的水雾排出。氢燃料汽车干净卫生;燃烧产物不具污染性;燃烧效率高,有利于燃料的节约;氢气燃料中也可加入压缩天然气,以进一步提高燃料效率和减少NO2的排放。氢能汽车最大的使用障碍是储存和安全问题。推广氢能汽车需要解决廉价氢气大量制取的方法、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以及研制高性能、廉价的氢供给系统这三个技术问题。

(五)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主要包括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液化石油气汽车。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是理想的点燃式发动机燃料,具备单

一、纯度高的燃气成分,燃烧完全;氮氧化物和微粒的排放量非常低;低温启动和运转性能较佳;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新型低排放汽车。其缺点是储运性能与液体燃料相比较差;发动机着火延迟期较长以及容积效率较为低下等。

(六)醇类燃料汽车

醇类燃料汽车是指利用醇类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新型汽车。醇类燃料包括甲醇、乙醇等,可直接采作为发动机的燃料,也可与柴油或汽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油按既定比例配制成混合燃料。醇类燃料汽车可降低污染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但这种掺和燃料难以获得与柴油或汽油相同程度的功率,若想提高功效性,必须增大燃油喷射量,而当掺醇率大于15%后,发动机的压缩比和点火提前角也必须予以改变。目前更大比例的掺混燃料研发仍处于试验阶段。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2001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提出“三纵三横”(“三纵”为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3种整车技术,“三横”为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3种关键技术)的研发布局,提出了近期发展混合动力汽车、长远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思路,“新能源”开始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宏观构图。

200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机动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到要突出发展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2007年6月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鼓励“开发生产燃气汽车及发动机;开发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发动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执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做出概念界定,并制定了各类新能源汽车生产的统一标准,为促进汽车产品技术进步,保护环境,推进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鼓励产业目录。目录规定凡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还有可能在停车、过桥、高速公路行驶等环节得到便利。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3月,《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提出了未来3年新能源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的目标;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形成10亿安·时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聚焦点。

2010年6月,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明确规定,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达6万元。

我国新能源利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沼气利用,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规模化的发展却是在近几年的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总体产业化程度不高,但同时,我国具备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扶持下,新能源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技术利用水平正逐步提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热水器保有量一直以来都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到2006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800万平方米,运行保有量达到9000万平方米。全国有3000多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年总产值近200亿元。

2006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3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

(2)产业链尚不完整

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是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

风电产业链大致分为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下游的风电建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设运营产业两部分。其中风电制造产业可以细分为整机制造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我国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不匹配,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位居世界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不能衔接,我国风电产业产业化进程受到约束。

上游,我国兆瓦级以上的整机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部分厂商通过与国外厂商联合开发、得到国外企业生产许可证等方式具备了兆瓦级机组设备生产能力,但技术和市场尚不成熟,还未能大规模应用;同时,我国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生产环节薄弱,比较突出的是叶片、齿轮箱、主轴轴承制造,还不能满足国内整机制造能力的需求。下游,我国近年来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国内大型发电集团、企业纷纷开发风电项目,风电设备需求持续高涨。

(3)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能力弱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

2、中国新能源发展前景

(1)国家政策将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为优化国内能源利用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公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

(2)自主技术研发将为新能源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近两年,我国新能源利用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高,为新能源利用持续利用奠定技术基础。

我国风电制造产业技术发展迅速,风电机组生产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06年5月,2MW风电增速齿轮箱在重齿问世,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2006年11月13日,国内第一套在自己制造的模具上生产的1.5MW风力机叶片在上海玻璃钢研究院诞生,表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生产兆瓦级风力机叶片能力。2007年,继2006年我国1.5M变速恒频双馈风力电机组,“兆瓦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变流器”通过成功鉴定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安装试用,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运行,该机组是目前中国最大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

(3)产业龙头带动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新能源发展注入动力

新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各产业巨头和民间资本重点投资对象,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之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发电,特别是风力发电受到国内发电集团追捧,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均不同程度进入风力发电领域。截至2007,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风电总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2007年9月,华电集团成立华电新能源公司,负责华电集团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及电力销售;华能集团成立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从事水电、风电、城市垃圾发电、太阳能利用及其他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组织、生产、经营、工程建设。

受到新能源利用技术条件限制以及产业链断接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新能源开发离产业化利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同时,迅速成长壮大的新能源企业、国家发展政策对新能源的倾斜以及逐步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为止,中国将有10%~20%的乘用车销量来自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挡。

一汽集团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研究开发”和“红旗牌混合动力轿车研究开发”项目,其开发的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获得了汽车新产品公告,并已投入示范运营。奔腾B50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是一汽集团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它集成了一汽集团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整车制造的最新成果,采用双永磁同步电机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最高车速达到183公里/小时,油耗5升/百公里,排放达到国Ⅳ标准。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该公司已研制出的东风混合动力轿车(EQ7200)排放指标满足国Ⅳ标准,燃油经济性比基础车型提高30%以上。武汉电动公交专线示范运营的结果表明,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总体性能、状态正常,环保和节能效果明显。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上汽集团起步相对较晚,但成绩喜人。2009年上汽集团展出了基于荣威750平台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轿车、上海牌纯电动汽车、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荣威750混合动力车具备“智能停机零排放”和“环保与动力性兼备”的特点,可实现综合节油率20%左右。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是通过对通用第四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而成,最高车速达150公里/小时,最大续驶里程319公里,该车目前被选用为上海世博会场馆内的出租车。

比亚迪致力于油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的研发。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搭载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按键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自由切换。其研制的e6纯电动汽车可与F6同平台生产,15分钟左右可充电量80%,其续驶里程在60公里等速的情况下达到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2010年3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已在深圳试运行。

2005年,奇瑞公司推出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车型,于2007年正式下线,已投放于芜湖出租车市场,迈出了自主知识产权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市场化的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步。

此外,长安、江淮、长城等多家企业也都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

能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以及汽车行业在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中的高份额,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环保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在世博会上亮相,不仅是一个中华民族汽车品牌的“重生”,也反映了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态势。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研发向规模产业化过渡的重要阶段,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应该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作为重点领域,最终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导入晚于发达国家5~10年,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及时推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推动电动车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包括提供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

从当前形势来看,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是电池成本高、电池容量不足以及续驶里程短,并且需要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不适宜产业化发展。因此,混合动力汽车成为规避纯电动汽车研发和市场化高风险的最佳过渡性新能源汽车技术。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清洁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面。我国各大型企业以及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应按照这一层级循序渐进,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致力于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建设,完整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建设,以及实现从小批量整车生产逐渐发展至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2] 王诚,毛宗强,徐景明.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C].第二届国际氢能论坛青年氢能论坛,2003,207-211.[3] 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4] 杜子学,王可.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与研究[J].上海汽车,2007,(6):3-8.[5] 崔心存.现代汽车新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97:225.[6] 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2009,(8):5-7.[7] 赵艳男.燃料电池汽车供氢系统及系统安全策略[J].上海汽车,2006,(12).[8] 廖大方,王志金译.未来汽车技术[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科技情报所,1994:23.[9] 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12.[10]世界及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及发展前景深度分析报告

2011.(10).

第五篇: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范文模版]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政策支撑体系日臻完善,相关实施细则逐步落地

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标准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规划落实等重要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全面的政策扶植阶段。2012年10月18日,工信部公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支持政策。201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延长三年,补贴方式按照节油效果执行,将对培育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环境带来更大的好处。

地方政府大力推动,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处于市场启动初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央政府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核心环节,出台多项政策、标准等文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正有序开展。广东、北京、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市先后公布了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寄予厚望。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长株潭等集聚区。其中北京、上海产业链基本完善;浙江、深圳等整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江苏、长株潭地区是动力电池重点集聚区。

新能源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潮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抢占市场的机会来临

2012年,多家企业陷入危机。A123的宣布破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豪华轿车厂商菲斯克公司因资金链断缺,也正面临被收购的局面。在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陷入危机的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崛起。2013年1月,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A123;2013年2月,中投公司协助天齐集团收购泰利森,天齐锂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矿石提锂厂商和全球第二大锂盐供应商;东风、吉利、北汽、万向竞购菲克斯公司。中国企业对美国龙头公司的收购,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链,提高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新能源汽车私人乘用车市场进展缓慢,但产业长期向好趋势显著

私人乘用车是我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私人乘用车市场进展缓慢。根据中汽协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投入新能源汽车2.74万辆,私人购买仅4400余辆。虽然目前私人乘用车市场份额较小,但市场向好趋势显著。面向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意向购买或租赁新能源乘用车的受访者占所有受访者的86%,表明消费者正逐步重视和接受新能源汽车,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庞大的私人乘用车市场将逐步开启,新能源车产业长期向好趋势显著。

下载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纯电动汽车推广现状分析报告 092059 袁诗渊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对于上汽捷能公司的参观经历以及综合资料的收集与比对,针对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汽车推广现状进行......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共五则范文)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模式,它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传播广、成本低、高效率的优势,因......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五篇材料)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

    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 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呈现多层次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五篇)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论文 摘 要:环境污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汽车工业面临着严......

    论文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前言 寻求新动力源的背景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