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8:3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一篇: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 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而高于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履行WTO承诺,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各种内外部因素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面对问题,灵活应变,寻找解决办法,是我国建筑企业不能不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标准

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虽是促使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但市场还有消极的一面,当它还处于发育阶段,会带来商品生产的盲目性,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现在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认

识,加强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市场管理,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

企业受到来自市场多方面的压力,如有的产品未经质量认证不得出口,不得进入某某省市,未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不得参与 工程的投标或不得进入 市场都是企业面临的压力。我国一些省、市的建设企业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争取尽早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虽然目前建筑企业受到的这种市场压力还不大,但是这种压力将是建筑企业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原动力,这种真正的原动力必然推动ISO9000系列标准贯彻实施。我国的建筑业必将在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中,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过去我们单纯的以符合设计图纸作为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即只强调符合性。这种观念要更新,要强调产品的适用性,产品质量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包括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获得用户的满意评价,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强调产品要具有魅力,叫作“魅力质量”或“无缺陷产品”,我们要博采世界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产品和工程质 量能与世界的名优产品和国际工程的质量相媲美,这也是参与国内外建筑大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我国建筑行业的品牌策略

诚信对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建筑执业者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诚信更加地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规范健康的市场信用体系,在建筑行业已经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

中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建筑业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它的形成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综观现代建筑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其品牌塑造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甚至可以说,品牌必然是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三个品牌观念因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建筑企业决策者可能对品牌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为了有效地塑造建筑企业品牌,建筑企业决策者需要确立正确的品牌观。

第一,“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地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第二,“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

风,连做广告也盲目跟风,致使大量的广告费“打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

第三,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

21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这些投资的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9-10,建筑业将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总值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其工业化的内容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智谋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的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 项管0802班徐艳利

第二篇: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中国建筑行业概况介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 在 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而高于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根据建筑业历年统计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0年代的3%增加到2002年的6.68%,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3893万人,比解放之初的20万人增加了195倍,比1978年的854万人增加了4.6倍,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5.28%。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1992年-2002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0%,建筑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履行WTO承诺,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各种内外部因素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面对问题,灵活应变,寻找解决办法,是我国建筑企业不能不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标准

1.对加强建筑业质量管理的新认识

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

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虽是促使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但市场还有消极的一面,当它还处于发育阶段,会带来商品生产的盲目性,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现在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市场管理,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

企业受到来自市场多方面的压力,如有的产品未经质量认证不得出口,不得进入某某省市,未取得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不得参与××工程的投标或不得进入××市场都是企业面临的压力。我国一些省、市的建设企业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争取尽早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虽然目前建筑企业受到的这种市场压力还不大,但是这种压力将是建筑企业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原动力,这种真正的原动力必然推动ISO9000系列标准贯彻实施。我国的建筑业必将在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中,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过去我们单纯的以符合设计图纸作为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即只强调符合性。这种观念要更新,要强调产品的适用性,产品质量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包括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获得用户的满意评价,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强调产品要具有魅力,叫作“魅力质量”或“无缺陷产品”,我们要博采世界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产品和工程质量能与世界的名优产品和国际工程的质量相媲美,这也是参与国内外建筑大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我国建筑行业的品牌策略

诚信对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建筑执业者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诚信更加地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规范健康的市场信用体系,在建筑行业已经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

中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建筑业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它的形成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综观现代建筑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其品牌塑造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建筑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甚至可以说,品牌必然是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确三个品牌观念因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建筑企业决策者可能对品牌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为了有效地塑造建筑企业品牌,建筑企业决策者需要确立正确的品牌观。第一,“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地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第二,“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也盲目跟风,致使大量的广告费“打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第三,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

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步:精准的进行品牌定位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全国建筑业企业大约有五万个,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人云亦云,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话语即权利”是个真理,“声音即权利”对于品牌来说同样是个真理。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他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第二步:精细地进行品牌传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做品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过剩,社会处于注意力紧缺时代,大量资金投入下去之后,品牌却未见明显的起色,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粗犷的品牌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换句话说,建筑企业要成功塑造品牌,其品牌传播就必须精细化。而建筑企业品牌传播的精细化操作又需要在精准的品牌定位之后,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是实施“全员品牌管理”。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不仅需要卓越的销售,优秀的设计,精良的制造,也需要优质的施工和真诚的服务。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品牌意识基础上,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换句话说,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二是识“势”造“新闻”。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是做公关,而不是做广告。这一点已经逐渐得到许多建筑企业的共识。创造并发布新闻又是建筑企业公关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创造合适的新闻就自然成了品牌塑造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重视传播细节。建筑行业是一个必须重视细节的行业。要做到建筑品牌的精细化传播,就必须在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短期策略基础上,注意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尽量避免品牌传播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减少对品牌受到的伤害,否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建筑企业在品牌的精细化操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品牌传播内容中的细节,以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的品牌形象。四是精心打造“活广告”。作为建筑企业的市场前线人员,销售员是建筑企业品牌“着陆”的关键,品牌传播的精细化坚决不能忽视销售员的“活广告”作用,考虑到品牌塑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实现销售,因此可以说建筑企业品牌传播的成功与否,一半以上要依靠销售员这群“活广告”。因此销售员切忌把自己的品牌吹得“天花乱坠”,以欺骗的手段来赢得客户的认同和“欢心”。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吹牛皮总有“露馅”的一天,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冲击。五是确定媒体组合及排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的优劣。建筑企业广告的受众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究竟选择哪一家钢结构企业为公司服务。因此投放广告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受众经常与哪些媒体接触,主要受哪些媒体影响,然后从中选择主要的几种载具进行投放。第三步:在持之以恒中进行“品牌微调”建筑企业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套先进的设计软件困难得多,它需要建筑企业的决策者在战略上深谋远虑,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并在企业自身状况和企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必要的“品牌微调”,让品牌始终能够引领建筑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唯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借助品牌来一步

步掌控市场主动权,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

五、我国建筑行业中建筑企业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七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份建筑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1.社会职能难以摆脱,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2.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目前,知识资源是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融资能力普遍较弱 没有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必定会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融资能力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后劲。从景气调查资料来看,自建立景气调查制度以来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始终处于不景气区间。随着建筑业对外开放和运作的国际化,对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更要求承包商要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要求出具银行保函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在工程初期垫付使用。而我国建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开具保函时,往往由于企业的财物状况不佳,或企业产权不清,无法得到银行保函,错失良机。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主要途径:(1)寻求银企合作的办法,通过企业与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解决企业资金问题;(2)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地运用;(3)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4)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操作BT、BOT等方式,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资金运作能力。4.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通过优良的质量、诚信的经营,赢得用户的信任,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持久稳定地占据着市场份额;通过了解业主的特殊需求并加以满足,给业主提供的服务组合,占领既有市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追踪项目,进行市场营销,开辟新市场,以一个项目为原点,辐射周边市场;通过企业收购、兼并重组进入或拓展新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主动加入“走出去”的行列,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确定主要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目标;培养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人才;转变企业机制,使之适合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规律;学习国际商务经验,更灵活地驾驭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5.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不高 建筑企业间的竞争长期以来都建立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技术差异普遍不大。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格局的重组,大型工程公司逐步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移,主要依靠综合技术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竞争层次。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实施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集团的总部能有效进行职能转变,从松散的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的业务管理,发挥统一指挥、调配等作用。

6.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转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7.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问题解决对策: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问题,作为建筑企业来说,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问题想一下子都解决了,奢望着一劳永逸,正如中医治病,病体各种疾病表象复杂难辨,关键要找到病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抓住牛鼻子,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或制约本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只有尽快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积极塑造关键竞争要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顺利地跨越内外部障碍,避免企业出现重大的方向性错误,通过合理整合企业内部各种经营和管理活动,提高精细管理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首先,要理性判断企业目前的市场地位,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明确阐述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目标,如何让企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知晓、理解和接受企业今后的走向和发展的途径。其次,根据组织调整对人的需求,企业需要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及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调整主要有三种方式:内部培养、现有部分人员分流、社会人员招聘。但必须强调的是,不管现有人员分流还是外部人员招聘,应当以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参考或评价标准。最后,要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就必须调整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企业作为各种人力资源人生或事业发展的平台,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考评办法,形成企业内部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塑造新型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企业内部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面前自豪地说:“我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总而言之,我国建筑企业亟待转变管理行为,变传统企业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从管物转变到管人上来,即从重视对物的分配、调度、安臵、收入、支出转变到重视人的管理上来;变传统人事管理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人的控制,重视人力资源合理配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境界。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变革应将影响或者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系统性思考。在转型或变革过程中,企业应当以战略管理提升为核心,以组织调整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源调整为重点,以企业文化重塑为支撑。

六、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

术经济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21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这些投资的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9%-10%,建筑业将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总值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工业化的内容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智谋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的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臵,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第三篇: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服务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跨国化、规模化和网络经济化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了从保护到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推动国内物流产业朝着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一)物流产业协同化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正逐步拓展,整个供应链向集约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

一。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重组、并购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经过服务功能、行业资源及市场的一系列重新整合,形成以利益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从物流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物流行业已经从企业内部的竞争拓展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物流技术角度看,信息技术把单个物流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二)物流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物流绿色化

伴随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物流绿色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四)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

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参考文献]

[1]罗子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2]汪鸣.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06,(3).[3]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

[5]仵自连.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中国物价,2005,(6).

[6]黄小彪.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7]张丽君.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8]刘玉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

第四篇: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模式,它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相比,具有传播广、成本低、高效率的优势,因此发展速度迅猛,很多时候已经替代了传统营销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主要有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营销方式多样化、更加重视人的作用等方面,接着指出了我国网络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营销意识有待提高、网络营销水平不高、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网络环境安全堪忧等方面,最后从营销平台重心向移动端转移、营销模式更加多样、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营销投入持续加大、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等方面阐述了网络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营销;现状;问题;发展趋势;研究

网络营销是依托互联网进行的营销活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营销需求。网络营销的出现,颠覆了企业传统营销模式理念,其传播广、成本低、高效率的营销模式,一经产生便很快扩散开来。我国网络营销开展较晚,但发展迅速,与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网络营销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对网络营销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研究,以期给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一、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网络营销活动,特别是欧美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均能不同程度应用网络营销手段。我国网络营销自起步以来,发展迅猛,网络营销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重视程度大大增加。随着网络营销效果的逐渐展现,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均大大增加。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务院于2015年专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企业管理者对于网络营销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网络营销部门,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

2.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约从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接触网络营销。尽管如此,拥有巨大的互联网市场优势,还是让我国的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甚至超越了很多发展较早的国家,近两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接近7亿,有半数以上的居民使用互联网。企业自然不会忽略如此庞大的市场,均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想法设法从互联网市场中分一杯羹。

3.营销方式多样化。网络营销方式日益多样化,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了网络营销效果,而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比较常见的有邮件营销、微信营销、微博营销、视频营销、网页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营销方式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网络营销上来。

4.更加重视人的作用。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一方面,营销的对象是消费者,传统广告一味的铺天盖地地宣传,往往忽略了人的感受,而网络营销时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在网络营销时更人性化。如很多邮件营销都设置了可退订或不再接收,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营销的服务对象是客户。网络营销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二、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网络营销意识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国内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网络营销的监管还不够到位,存在职能交叉、多龙治水现象,导致监管部门的缺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营销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企业管理者思想不够解放,网络营销理念滞后,对于产品的宣传仅限于传统营销手段,不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对产品进行营销;有的虽然能够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慢半拍,如在企业网站、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上,不注重内容更新,导致关注度降低,失去了网络营销的效果。

2.网络营销水平不高。虽然网络营销方式多种多样,但总体水平不高。表现在:一是创意不够。网络营销由于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产生了大量的粗制滥造的网络营销广告,缺乏足够的创意和精品意识。不少广告不惜以低俗内容吸引人的眼球,特别是一些网页游戏,语言挑逗、衣着暴露、内容肤浅。二是印象不深。一条“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脑白金。受条件限制,网络营销很难做到像电视广告那样让人印象深刻。不难发现,脑白金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其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宣传,而且多为黄金时段进行,而网络营销几乎不存在黄金时。三是方式不活。很多企业只会运用一两种网络营销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能熟练运用,对于新兴营销方式接受较慢。

3.与火爆的网络营销市场不相称的是,目前市场上网络营销人才比较缺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导致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家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不足。由于网络营销是新兴事物,目前高校专门开设网络营销专业的并不多见,导致真正科班出身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较少。二是社会培训机构不够专业。随着网络营销人才的持续走俏,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网络营销培训班,培训网络营销人才,从中收取高昂培训费用。但很多培训机构并不专业,授课教师不少自身尚无网络营销从业资格证书。三是企业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很多企业对于网络营销人才虽然渴望,但是过于依赖于从市场上招聘,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网络营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要求较低,仅限于懂电脑会发消息就行,很多非专业人才从事专业的工作,难以胜任。

4.网络环境安全堪忧。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带来社??进步、科技变革和人们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少部分人利用非法手段获利创造了条件。徐玉玉事件带给人们的哀伤和痛还未消除,宋振宁事件再添新痛。类似这样的网络诈骗还有很多,而且花样层出不穷,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新的花样,让人痛恨的同时,也感叹其“创新意识”。网络诈骗如此猖獗,使得很多人对于网络营销异常排斥,谈网色变。究其原因,除了受害者防范意识不足外,网络环境不安全是重要因素。而网络诈骗的成功率高、侦破率低、违法成本小,也让很多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当前网络环境安全不仅成为困扰网民的一大困惑,也大大制约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三、网络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未来互联网必然会覆盖每一个角落,接入家家户户,网络营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关于网络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营销平台重心向移动端转移。由于手机的便捷性和功能的不断强大,现在手机已经取代了电脑的很多功能,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联系工具。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在超市里,抑或在外聚餐,只要一有闲暇时间,都能看到很多人抱着手机上网。未来网络营销会更加注重向移动端发力,移动端的网络营销会牢牢占据网络营销模式的首位。

2.营销模式更加多样。网络营销在我国发展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各种网络营销模式便层出不穷。由最初的邮件营销、网站营销,到现在火热的微信、微博营销。随著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必将出现更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模式,这些网络营销模式很有可能取代当前的网络营销模式,成为引领企业网络营销的新模式。

3.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未来的网络营销,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营销内容更加追求质量,对于营销内容的故事性、完整性、可观赏性会提出更高要求,以往靠数量取胜的营销模式注定难有市场。创意在网络营销中将会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营销师、营销策划师将更为抢手。

4.营销投入持续加大。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网络营销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以往的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模式也难以获得效果。未来网络营销中,明星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利用明星的轰动效应来进行营销,确实能够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大批粉丝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营销效果。

5.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网络营销中,大数据的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推算出消费者的爱好和习惯,便于企业进行精准营销,提升营销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生产生活的便利,也催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而生的行业。网络营销便是其中之一。网络营销较传统营销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而网络营销发展速度很快。但目前网络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对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显研究,以期给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1]卢智慧.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6:45-46.[2]满燕.浅谈网络营销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27:126-127.[3]王俊文.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6,09:23-24.[4]苗鹏.网络营销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96-98.作者简介:姚丹(1973.06-),男,大连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刘美艳(1994-),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大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读本科生

第五篇:医药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医药行业概要

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6%,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药品质量管理的三个重要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要想做好药店里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查遗补缺,必须掌握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基础性工作如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也就难以达到方便顾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目的。

1.购进验收标准。连锁药店的门店没有购进环节,只是接受总部的配送,按照来货跟踪单和零售拨货单验收即可。而单体药店在购进药品时,应注意对供货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索取相关资料,包括供货单位的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另外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从资质审查上把好关,不能完全提供以上资料的单位一般资信较差,门店不应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

验收药品时,须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店。

2.在店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如部分药品需储存在4~6℃,若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有些需要常温状态下保存,温度过高就会发生危险,高浓度的双氧水溶液在强光照射下,会发生快速分解,造成爆炸。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营业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区域储存或陈列,店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必然影响门店的信誉,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3.分类陈列、售后服务标准。药品陈列除了要美观、便利,还要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店内的商品应按以下层次分开陈列。首先,药品非药品要分开,非药品一般包括: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药品中中药饮片应单独装斗,其他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再行分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按照内服和外用再分开陈列。外用药又分为易串味和非易串味分开陈列。而危险品(受光、热、空气、水分、撞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燃烧、爆炸或具有腐蚀性、刺激性和剧毒性的药品。如:硝酸甘油、松节油、硫磺、樟脑、高锰酸钾、敌百虫、甲醛溶液等)不能陈列,只能展示其空包装。

处方药应该凭处方销售,药师必须对处方进行审核,遇有配伍禁忌和处方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应拒绝调配,必要时要由原处方医生更改并签名或重新开方后才可销售。销售otc药品时,营业员应对顾客做好用药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使顾客合理使用药品。

四、中国医药行业树立民族品牌的竞争战略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是本土企业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要想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

1.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细分,不能识别出能够满足的需求,市场机会只能属于善于识别消费者的竞争者。

2.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在wto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面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跨国公司,需要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竞争要从策略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在新的格局中如何定位问题,例如,制药企业是否需要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医药中间商是否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是自营终端,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控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企业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3.中国医药企业特别需要跨国医药品牌的经营模式和营销手段。中国医药行业重新进行战略规划调整与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压力直接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革过程,才能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就如其它行业一样,占据了高端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跨国医药公司占据的生物制药行业财务指标好于中成药行业,而倍受跨国公司觊觎的医药商业也是如此。研究和掌握跨国医药公司的战略及其变化将有助于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4.中国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并采用国际通行的行业认证标准。适合行业认证规范是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部分话语权的唯一途径。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选择不能依靠经验或偏好,依靠的是理性判别标准。多年来,各个行业的跨国公司早已开始对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教育,中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借助各类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进行购买决策。因此,学习、适应和采纳国际通用的行业认证标准是中国本土医药行为各类企业的必然选择。总之,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展开一场重新“洗牌”的变革。其动因有些是内在的,有些是外在的。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有些是主动参与,有些被动参与。有资本扩张的要求,也有全球化竞争的压力;有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吸引,也有政府行业认证标准管理规范的推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本土企业需要把握潜在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机会,深入了解跨国竞争对手,接受并适应国际认证规范和标准,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五、我国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国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其中大型企业423家,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乱,治理任务艰巨。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六、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具有潜力巨大、健康、快速发展的特性。传统化学制药增长速度将逐步放慢,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成为行业主要增长点。化学药物、天然(中药)和生物药品将三分天下,形成新世纪药业的三大新兴市场,这是我国未来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特点。

1.化学药物方面

我国的化学药物飞速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此期间,发现及发明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最重要的药物。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用一些如“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动听的名词来贬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这是不全面的。

2.中药(天然药物)方面

中药是我们祖国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中药的发展,最近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大规模普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已达万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许多重要药材如蛔蒿、水飞蓟、安息香,西洋参、丁香等引种成功。目前我国开展了濒临灭绝的药用动物代用品的研究,如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等已研究成功。到目前为止,已对200多种中药与天然药进行了系统的化学研究,其中包括常用的中药,如人参、三

七、大黄、黄连等。我国药学工作者已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达32种之多,如利血平、紫杉醇、青蒿素等。近年来,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复方新药增长迅猛。

3.生物制药方面

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我们常谈起的是指现代生物技术,它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常指基因重组药物)被投资者看作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我国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药物干扰素α-1b1989年在深圳科技园实施产业化,拉开了国内基因药物产业化的大发展序幕。我国基因药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1期,主要表现为以国家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科委以及六大国家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领头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集中在肝炎、疫苗类产品;第2期,企事业齐头并进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涉入的单位众多,国家宏观调控不利,生物项目重复状况严重,同时国外拥有的主要生物基因药物我国已能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十几种基因药物在我国都能生产,如干扰素(ifn)、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集落刺激因子(csf)等。2000年6月,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各国政府纷纷投巨资从事基因序列和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国和发达的国家一样将迎来生物基因药物飞越发展的时期。

七、国际医药发展趋势

1.医疗费用大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占gdp都非常可观,尤其是发达国家,如美国13.6%,英国6.8%,日本7.2%,德国10.7%,中国为2%。

2.新药开发难度高

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从新药的临床前实验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2年;从费用上看,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投资需要数年才有回报。研究中的化学药品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平均概率为1/10000~1/5000。且上市新药的平均有效专利期5~7年,若不能在专利期满以前收回所有投资,等专利期满后,新药就会由于其他公司的合法仿制而迅速失去市场。因此,新药开发的风险在增加。

3.天然药物市场好

由于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而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又显得无能为力,世界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期望在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而且开发费用也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美国的天然药物市场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日本的汉方制剂也以15%的速度增长。目前,研究材料已经从动物、植物发展到昆虫和微生物。

4.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全球化

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药物最终市场利益的关键措施和手段。因此,各大制药企业非常重视对自己开发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的保护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将向世界范围内进行申请,以期望产品上市后占领国际市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对自身产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5.医药全球经营特点日趋明显

(1)医药企业不断兼并和战略联盟

与以往企业兼并不同的是,现在的医药企业的合并均发生在都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公司之间。如瑞典的pharm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o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如美国辉瑞/华纳兰伯特以及法玛西亚普强/孟山都,在2000年初英国制药业两大巨子葛兰素威廉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宣布合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市场7.5%左右。据有关报道,美国强生公司计划120亿美元收购阿尔扎公司。强强联手是现在医药公司实现竞争的一大战略。

(2)新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目前世界大的制药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更稳固地占领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其药物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办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合作关系的形成,将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保持与扩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医药工业。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高新技术在药物创新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现代生物技术都将得到普遍的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现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制药工业寻找新药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批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成长,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附录一:相关医药名词解释:

1.gsp:英文名称“goodsupplypractice”的缩写。gsp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2.gmp英文名称“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gmp是国际上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称。1999年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3.glp是英文“goodlaboratorypractice”的缩写,它的中文意思是《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国务院赋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10月14日颁布了《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lp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为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障人民用药安全而制定的。

4.gcp:英文名称“goodclinicalpractice”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在我国引入、推动和实施gcp已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对该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于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3号)

5.gap:英文名称“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因为中药材栽培或饲养主要属于农业范畴)”,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我国,gap是指2002年4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以第32号局长令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ap认证),它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今后gap认证将是国家中药材市场准入的一个凭证。

6.gup:英文名称“goodusepractice”的缩写。《医疗机构药剂质量管理规范》

7.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附录二:2005年医药行业相关数据: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5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其中,出口额为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14%,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2.65百分点;进口额为1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5.54个百分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仍是我国医药保健品主要的出口市场,2005年,三大市场所占比重高达89.50%。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市场十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高达63.64%,其中对印度、韩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出口增幅较快。总体上看,200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9.60个百分点,累计顺差额达19.67亿美元。

1.化学原料药出口占过半份额

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

2.维生素c遭遇美国反垄断起诉

我国的维生素c企业在去年年初遭遇了美国反垄断起诉,这是美国企业第一次依据其国内反垄断法指控中国企业的事件,是“两反两保”之外新的贸易救济措施,维生素c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遭遇国外反垄断指控的商品。

从去年的医药出口贸易来看,维生素c出口价格持续下滑,2005年,维生素c累计出口数量为7.51万吨,同比增长了11.95%,累计出口金额为2.7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59%,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6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20.91%。月出口平均单价从1月份的3.96美元/公斤持续下滑至12月份的3.44美元/公斤,月平均下滑幅度达1.17%。

正是国内维生素c产业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以至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威胁悄然逼近。近两年,国内生产企业纷纷扩产造成了当前维生素c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价格已然逼近反倾销警戒线。目前,维生素c国际市场产能近13万吨左右,我国就占了10.2万吨,而全球维生素c的年消费量为11万吨左右。

3.扑热息痛面临印度的强势竞争

2005年,我国的扑热息痛累计出口数量为3.97万吨,同比增长了21.05%,累计出口金额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8.4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2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2.59%。

2005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导致了扑热息痛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扑热息痛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对氨基苯酚的价格也由2004年的每吨1.5万元~1.6万元人民币涨到了2005年的每吨2万元人民币。国内一些对氨基苯酚生产企业为了更快地回收资金,甚至以低于国内供货的价格将产品大量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导致国内生产扑热息痛的原料供货紧张。目前,我国扑热息痛的出口价格已然与印度接近,印度利用其英语语言和注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了国际高端市场,而且在扑热息痛这一我国传统优势品种上正在快速崛起,我国扑热息痛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印度的强势竞争和国内产业链条出现断裂的双重压力。

4.青霉素工业盐面临印度反倾销

2005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青霉素工业盐制造成本大幅上涨,制造成本涨幅大大超过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涨幅,生产企业基本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2005年青霉素工业盐(含衍生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27万吨,同比增长了13.83%,累计出口金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50%,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1.6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8.49%。印度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不可替代的重要市场,占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总额的70%~75%,印度的半合成抗生素生产每年约需青霉素工业盐12000吨左右,其中印度国内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只能供应5000~6000吨,其余6000~7000吨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在青霉素工业盐对印度市场出口数量持续激增的刺激下,我国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无序恶性竞争状态,造成了印度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进行反倾销调查立案,如果国内的生产企业一旦败诉,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行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至整个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品种行业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5.化学制剂对外贸易逆差延续,亚洲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6%,出口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比2005年同期化学制剂进口增幅也低1.51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进口金额高达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7%,贸易逆差达11.90亿美元。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共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50.03%、20.13%、10.72%。而我国化学制剂出口五大贸易伙伴为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五大市场所占的比重达40.22%。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化学制剂增势喜人,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9.54%,对瑞士、印度、比利时、安哥拉等国家的化学制剂出口也增长较快。另外,2005年,我国共从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化学制剂,欧洲是我化学制剂最大进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70.65%。德国、法国、美国、瑞士和英国所占比重达52.18%,占据我国化学制剂进口的半壁江山。

6.生化药和植物提取物比翼双飞

2005年,我国生化药出口取得了高速增长,出口额达4.78亿美元,同比增长50.81%。肝素钠发展潜力较大:2005年,我国肝素钠(含衍生物)出口数量为96.97吨,同比增长49.23%,出口金额为7527.3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4.48%。2005年,我国肝素钠共出口到3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所占比重高达87.95%。另外,我国是世界上肝素钠主要出口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多,肝素钠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该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7.胰岛素自主品牌比重高

2005年,我国胰岛素(含衍生物)出口金额为379.0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4.40%,全部出口到墨西哥、德国、埃及、波兰、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7个市场,其中墨西哥所占比重就达43.33%。

目前,国内只有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两家企业经营该类商品出口,其中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占比重高达96.11%,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61.27%,该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厂家,具有自主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知识产权。

8.世界植物药需求增加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为2.9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天然植物提取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促使世界植物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中国在天然植物资源、种类、数量上都十分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特别是绿茶提取物、青蒿素、芦荟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等比较热销,一些小品种如栀子苷、黑升麻提取物也受到外商的青睐,多数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5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9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和印度,所占比重达65.82%。美国所占比重达23.34%,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大出口市场。此外,对中国香港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同比增长高达226.09%,其发展潜力较大。

9.中成药与中药材出口增势一缓一急

2005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缓慢,出口金额为3.84亿美元,同比增长5.95%。

10.人参是中药材出口最大品

2005年我国人参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为2360吨,同比增长17.35%,出口金额为2941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2.46美元/公斤,同比下降了9.73%。2005年我国人参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日本、德国和美国,所占比重达80.04%,其中中国台湾省占30.69%,对中国台湾省人参出口金额由2004年的149万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903万美元,此外,对印度出口人参的金额也大幅增长了201.88%,发展较快。

11.西洋参出口下降幅度较大

2005年,我国西洋参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高达80.36%,全部出口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和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香港所占比重高达69.67%。

2005年,我国西洋参出口数量为574吨,同比下降61.89%,出口金额为845万美元,同比下降58.91%,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4.71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7.81%。

12.中成药出口稳步增长

2005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0.27%。其中鲜蜂王浆出口增长较快。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出口数量为794.77吨,同比增长19.53%出口金额为122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4.98%,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15.40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56%。

2005年,我国鲜蜂王浆共出口到33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和德国,所占比重达82.98%,仅日本市场就占67.37%,而对法国鲜蜂王浆出口金额则由2004年的3万美元提高到2005年的62万美元,增速较快。其他中成药出口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我国的其他中成药出口到10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所占比重达71.77%,其中,中国香港占38.73%。2005年,我国其他中成药出口数量为9053吨,同比增长11.47%,出口金额为9831万美元,同比增长15.15%。

13.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在超声波诊断仪、病员监护仪等产品上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许多已获得ce和fda认证,比如迈瑞牌病员监护仪已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4.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增长

2005年,我国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到14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高达77.72%。除对德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外,对其他四大市场出口金额同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7.46%,爱安德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位居第2位,所占比重11.49%。

15.b超诊断仪出口日本最多

2005年,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出口额为6366万美元,同比增长89.71%,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瑞士、德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达49.66%,其中对俄罗斯出口由2004年的35台提高到2005年的507台。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的出口金额排名第一,所占比重达31.24%,上海阿洛卡医用仪器公司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达14.84%。

16.病员监护仪深圳出口比重高

2005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46.03%,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波兰,所占比重达54.13%,其中,对土耳其出口金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8.35%。

深圳市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和深圳市金科威公司包揽了出口金额排名前两位,所占比重高达67.21%,特别是排名第一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占据出口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6.79%。

17.药棉纱布绷带出口竞争力强

2005年,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出口额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已经出口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所占比重达54.14%,其中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出口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我国医用敷料出口额为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5%。我国医用敷料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种植的棉花含糖量较少、棉花纤维较短,很适合作医用棉使用。然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医用大卷纱布出口到欧盟一些国家时,遇到不能清关的问题。国内企业出口医用大卷纱布通常使用海关编码30059010报关,出口欧盟清关时归海关编码5082110。2005年5月,欧盟对中国部分纺织产品(含海关编码52082110)重新设限后,已有部分欧盟国家对医用大卷纱布要2类配额,因此,国内企业出口时仍需谨慎。

下载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行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从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徐 佩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0812学号0820701226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

    家电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5篇模版)

    家电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家电英才网提供] 一、世界家电行业发展概况 1.家电行业概要 世界家电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亚洲和西欧,全球83的家电产品由这三个地......

    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综合防治专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班级:姓名:摘要: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

    4、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新能源发电现状分析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导读:关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特别是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受到破坏性的开采和产量急剧下降之后,新能源......

    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最终5篇)

    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不断的竞争,建筑行业出现了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需求多样化、市场发展一体化等趋势;同时也体制改革也出现了多元去向、战略也出现了多元化等;进......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

    机械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机械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 机械式除尘器是依靠机械力(重力、惯性力、离心力等)将尘粒从气流中去除的装置。特点是结构简单,设备费和运行费均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