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时间:2019-05-14 23:1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第一篇: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指导和规范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导则。第二条本导则所规定的开放条件、要求和操作规范,适用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所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第三条文物建筑开放应有利于阐释文物价值、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持文物安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依托文物建筑进行参观游览、科研展陈、社区服务、经营服务等活动。

文物建筑应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现状尚不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应创造条件对公众开放,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文物建筑对公众开放。开放可采取全面开放或在有限的时段、有限的空间开放。

文物建筑开放应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的原则。第四条 具体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应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文物建筑所有权人应承担法定责任和监管责任。第五条 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促进文物建筑开放的激励办法和保障措施。

二、开放条件 第六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消防、安全防范有关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第七条 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进行开放可行性评估,评估开放使用对文物的影响,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第八条

文物建筑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开放并公告,进行整改:

(一)开放过程中出现重大文物险情,影响文物安全和文物价值,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二)开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威胁人员安全。

整改后,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重新进行开放可行性评估,确定文物建筑符合开放条件后,方可对外开放。重新开放前,应及时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告。

三、功能类型 第九条

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应综合考虑文物价值、保存状况、重要性、敏感度、社会影响力以及使用现状等确定。第十条

文物建筑使用功能调整或改变,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客观分析影响,提升开放使用的社会效益。调整或改变功能应符合法定程序,并向社会公示。第十一条

文物建筑开展宗教活动应符合国家有关宗教政策并履行法定程序。第十二条

文物建筑使用功能可参照但不限于以下类型:

(一)社区服务:祠堂、会馆、书院和图书馆、学校等近现代建筑,可作为社区书屋、公益讲堂、文化站、管理用房等,开展文化活动,发挥服务功能。

(二)文化展示:文物价值、建筑特征、空间规模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古建筑和行政、会堂、工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美术馆或科研展陈场所等,进行文物建筑现状展示或进行陈列布展,发挥文化传播、科研和教育功能。

(三)参观游览:宫殿、庙宇、园林、牌楼、塔幢、楼阁、古城墙、门阙、桥梁和文化纪念、交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参观游览对象,发挥游憩、纪念和教育功能。

(四)经营服务:民居古建筑和住宅、商业等功能的近现代建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作为小型宾馆、客栈、民宿、店铺、茶室、传统工艺作坊等经营服务场所,发挥服务功能。

(五)公益办公:文庙、书院等古建筑和行政、金融、商肆等近现代建筑,可作为公益性机构、院校等办公场所,划定开放区域,明确开放时段,并采取信息板、多媒体、建筑实物展示等方式开放。第十三条 鼓励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加强文物建筑价值的发掘和综合研究,向社会公布研究成果、普及文化知识、宣传文物价值,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四、开放方式和要求

第十四条 文物建筑可采用以下开放方式:

(一)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采取日游和夜间游览等分时段开放方式,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二)具备开放条件的办公、居住或存在私密性空间的文物建筑,可采取有限开放方式,明确开放区域和时间。

(三)保存状况脆弱、敏感度较高的文物建筑,应根据游客承载量采取限流措施,可推行参观游览预约制。第十五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重点阐释和展示其独特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积极健康的文化导向,提高公众审美水平。第十六条 文物建筑阐释和展示主要采用建筑实物陈列展示、建筑图文信息展览、设计建筑游线、导览和讲解、应用多媒体和建设网站等方式,说明文物建筑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相关的社会、文化、事件、人物关系及其背景,为增进公众对文物建筑的认知。文物建筑的阐释和展示应在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真实、准确、生动地展现文物建筑的价值特征。

(一)文物建筑展示方式可采取本体展示、陈列展示、标识展示、数字展示等。

(二)文物建筑阐释可采用建立图文展示系统、解说导览系统,举办文化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公众考古活动等方式。

(三)鼓励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科学阐释和展示文物建筑的价值。

(四)鼓励开展公众参与、体验、互动式活动。第十七条 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建设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不得影响文物建筑原有的形式、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梁架结构,不得损毁文物建筑、影响文物价值。

(一)应合理控制开放使用范围、内容和强度,修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开放使用,避免二次装修、空间改造、设施设备装配影响文物安全。

(二)装修应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优先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做法,并符合节能环保及防火要求。

(三)文物建筑现状适用的空间结构和设施设备应优先利用。新增设施设备应首先评估对文物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有利于文物建筑装饰陈设和结构保护,与环境相协调,并利于日常巡查、监测和维修。

(四)新建设施应充分尊重现有建筑,形式、体量、规模和外观色彩应与文物建筑相协调,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应报批程序。

(五)加强对捐赠行为的管理,不得以捐赠为名随意添建建筑、设施、塑像、碑刻等。第十八条 文物建筑开放应体现公益性和社会性导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成立志愿者队伍,提供义务讲解和免费服务。

各利益相关方应可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方式确保各方合法权益。用于经营性的开放使用活动收益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

五、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十九条 开放使用方应熟知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加强日常开放管理和保养维护。

(一)应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并落实具体负责人和职责分工。

(二)文物建筑产权人、开放使用人应签订协议,明确文物安全、保养维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各方责任和义务。第二十条 文物建筑的日常开放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一)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信息。

(二)应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文物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相关安消防法律法规,落实安消防责任和措施,配备安消防设施设备,规范用火用电行为,制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好定期安消防检查、记录和相关培训工作。

(三)定期评估开放效果,包括文物安全、开放成效、管理措施、游客和周边社区满意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作出适当调整。第二十一条 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主要包括:

(一)重点巡查游客量大、开放时间长、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了解、记录文物建筑内电力、电信、燃气、供暖、给排水等设施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二)定期巡查和保养维护文物建筑的屋面、大木构架、楼地面、月台、台明、栏杆等脆弱、易损部位,以及院落排水、山石、驳岸、游步道、护坡等安全隐患部位,按技术规程开展保养维护工作。发现重大文物病害及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第二十二条 鼓励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开展以下工作:

(一)采用新技术动态监测文物安全、环境状况、参观人流和活动情况等,监测数据建档保管。

(二)建立公众信息平台,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及时公布科研成果、管理情况和活动信息,促进本地居民、游客、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参与文物保护交流与合作,优化开放使用,推动文化建设。

附件 1:文物建筑开放参考流程

附件

2、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功能分析表 附件

3、文物建筑阐释与展示参考要点

一、文物建筑阐释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重点阐释文物建筑的核心价值,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避免误解或含有封建迷信内容。

(二)充分考虑民族、宗教信仰、年龄、职业、地区差异,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制定相应的阐释策略,提高阐释水平。鼓励丰富阐释方式。

(三)全面记录阐释的信息来源、阐释与展示方案、活动情况等,并及时归档。

二、文物建筑阐释内容应着重以下方面:

(一)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建筑选址、材料、工艺、结构、装饰、风格、形制等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庭院、园林、匾额、楹联题刻等文化景观资源。

(二)文物建筑的原有格局和保护维修沿革,包括文物建筑在所处时代和区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及其对该时代、区域整体文化内涵的影响。有限开放的文物建筑,应阐释文物建筑的历史背景、整体格局及历史沿革等信息。

(三)文物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阶段特征,包括标语、口号,不同时期改建的历史痕迹等各时期历史信息,并准确标注时间。

(四)文物建筑本身的功能变化、使用单位、使用人及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相关性。

(五)文物建筑周边景观、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

三、文物建筑阐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一)解说导览系统,包括讲解员、标志标识系统、智能导览、出版物和宣传品等。

1、解说内容应科学、准确、生动地阐释文物价值,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表达方式易被游客理解和接受。

2、讲解员讲解时应注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和内容,传达文物保护理念。

3、标志标识系统应与文物建筑文化特色、景观环境相协调,体量、尺度、色彩、材质适宜,文字及图案内容清晰、直观,突出文化性、生态性、艺术性和功能性。鼓励采用双语标识及国际通用图形标志。

(二)文化教育活动,包括教育项目、社区活动、公共讲座、培训、公众考古等。

1、在文物建筑内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文物建筑和人员安全问题,细化现场组织措施,制定必要的应急预案。

2、鼓励与当地教育部门、社区和媒体合作,积极利用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科学阐释和传播文物建筑价值。

3、鼓励结合考古和保护工作,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促进公众参与保护与学习。公众考古活动应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工地现场参观时,可开辟单独通道,开放展示文物修缮主体或考古遗迹。

4、鼓励文物建筑价值阐释相关的展览、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应及时对外公告展览和活动信息、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干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四、文物建筑展示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根据文物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现存状况和景观特点,合理确定展示流线和服务设施配置。展示流线应考虑建筑组群关系、空间序列、功能组织等。

(二)以文物建筑实物为主要展示对象,适当考虑历史场景和景观环境展示,营造与文物价值相符的历史氛围。鼓励根据历史研究成果进行多手段展示,并在显著位置说明复制品、仿制品及其他辅助展示手段。

(三)设置标志,说明文物建筑重要部位,展示其位置、规模、功能等信息。

(四)加强展示交流,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定期发放调查问卷,接受社会监督,优化改进展示工作。

五、鼓励采用电子触控屏、虚拟现实展示装置、移动终端 APP、交互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展示文物建筑价值,形成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与现场参观、实地考察之间的互动互补。

六、鼓励研发文创产品,培育特有文创品牌,通过产品营销扩大文物建筑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文物建筑价值。

附件

4、文物建筑开放使用建设与设施布置参考要点

一、文物建筑室内空间改造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科学评估文物建筑的空间条件及承受能力,根据评估结果综合确定适宜的利用方式、空间改造措施和强度,优先利用已有建筑空间,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二)重新布置文物建筑内空间或进行室内陈列布展时,严格保护文物建筑组成部分的分隔墙、装修装饰、构件,重要的室内装饰应适度开放展示。

(三)新增构件、装饰材料、设备应具有可识别性和可逆性,不得以文物建筑构件承重,尽量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风格、色彩与文物建筑环境相协调。鼓励采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

(四)新增吊顶时,不宜将文物建筑原有裸露构件全部隐蔽于吊顶内,可采用观察窗或其它方式,便于日常观察、监测文物建筑现状和病害情况。完全遮蔽的文物建筑构件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处理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五)施工前应进行文物建筑室内详细测绘,及时发现、处理文物建筑构件变形、损伤等问题,记录项目每天的人员安排、工作内容、进度和重要发现等,项目资料应归档保存。

二、照明灯具和电气设备安装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严格执行有关电气安装使用、消防安全的管理要求、技术规范和导则,相关设计方案履行报批程序。

(二)严禁使用卤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或电炉等加热器。

(三)敷设电气线路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有阻燃措施,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四)应分区安装单独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熔断器均应安装在专用配电箱内。配电箱应设在室外,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配电室。

(五)定期检查电气设施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给排水和保温供暖设备安装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严格执行有关给排水和保温供暖的管理要求、技术规范和导则,相 关设计方案履行报批程序。

(二)严禁使用烧柴、煤炉等使用明火的供暖设备。

(三)敷设线路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严禁靠近易损文物构件。

(四)定期检查给排水和供暖设施使用情况。

(五)保温材料应符合消防耐火等级要求。

四、新增展示、服务、交通等设施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确需新建的设施尽量远离文物本体,形式、体量、规模和外观色彩应与文物建筑协调。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应结合周边区域规划统一设置,尽量利用现有设施。

(二)不应随意改变开放区内原有园路、桥梁的走向和标高。确需拓宽道路时,应具有可识别性,并与环境相协调。新增游览步行道路应尽量采用生态型材料,控制铺设范围,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现代铺装材料。

(三)因展示和经营服务的需要而增加的广告和店招等设施,形式、尺度、色彩和材料运用应与文物建筑风貌协调,不影响文物建筑形象的展示与传统环境面貌,不应对文物建筑立面和原有装饰构件进行大面积遮挡。

五、园林景观工程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应以文物价值和研究成果作为工程设计依据,注意符合文物价值特征和历史氛围,避免城市园林化、现代化设计倾向。

(二)保护院落内植物品类,新增树池、花池、水池等园林设施、小品需有科学依据。

(三)以乡土植物作为主要植被选种,植物的优化调整应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环境和地域性的生态环境。

(四)山石驳岸应以现状整修、展示为主,不应改变历史形制。缺损的假山不宜另行补配山石,应进行现状加固和展示。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微信号:Chinese-Construction

第二篇:文物建筑保护

工程施工对建筑物、文物等保护措施

一、总体措施

进场施工前,首先对施工现场需要保留的构造物和公用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并由专人进行登记 造册。

同时对施工区周边的公用设施也进行了解,调查周边的道路情况的承载能力,并制定相应的

保护措施。对施工中采购的成品、半成品构件、建筑材料要建立保护措施,对施工完的各分项工程 建立养护和保护措施。

二、周边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保护措施

在重点保护的构造物和公用设施周围设置围栏,围栏外挂上“禁止通行”危险”等明显标志,夜间设红灯警示

2、保护建筑半径20m范围,不允许堆物、行驶卡车、小平车等,搅拌机、砂浆机应远离50m以上。

3测设一下保护建筑的地势,如果保护建筑的地势较低,则应在其周围开挖适当的排水沟,避免施工中的污水、废水流入建筑物附近。4如果施工地点距建筑较近,则应在保护建筑接近处,严禁振动较大的施工作业。

5在保护建筑的合适地方设置沉降、位移观察点,在邻近建筑施工过

程中,要隔一周或二周或根据工程情况进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观察,如果有异常情况,则应暂停施工。

6根据工程施工情况,经常观察保护建筑的墙面、地面、门窗等,以及建筑周围的情况,是否有开裂、变形、沉降、移位等,如果有异常,则应暂停施工。

7、教育施工人员爱护公物、保护公物,不允许破坏,损坏公物,如果有意破坏,则严加处理。

三、周边道路设施及施工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1工程施工时,材料、机械、人员进出场众多,所以要制定适合的进出场路线,报经甲方和 有关部门同意。

2特殊路段通行,确因施工需要,要经甲方同意,同时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施工完毕,对损坏部分要整修复原。

3工程施工中采购成品要建立专用仓库保存,派专人管理并登记造册,如采购的交通工程设施等。

4工程施工预制品要加强养护和保护,预制成品按规范规定进行养护,养护期到后没及时使用的,落实专要管理并看守,防止损环。

5工程施工各种材料如水泥、碎石、砂等要建立材料堆施场,并分类堆码并标识,做好排水设施,预防暴雨、洪水袭击。钢筋等易腐蚀的材料要进入专用仓库存放。

6做好工程机械设备和工程车辆的保护,工程机械设备和车辆建立或租专用场地停放,机械设备停放场派专人管理、看守,并配备机械设备检修师,每天对机械设备状况进行检查,发现故障及修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7做好环境卫生保持,对于路面上落下的建筑垃圾和泥土,安排专人进行及时清除。

四、养护及维修措施、1已完成品工程要加强养护和管理,出现缺陷要及时维修,出现不可抗力损毁的情况要及时上报业主和监理。已完的分部、分项工程委派专人进行养护、管理。施工完成的建筑物要派专人看管和执勤,没到养护期的不得开放,同时要派专人洒水养护,养护期内随时保持砼路面湿润和清洁。

2落实缺陷责任期内的养护和维修措施工程正式完工交验后进入缺陷责任期,缺陷责任期内拟落实专人对本合同段工程进行养护,落 实专业施工队伍进行缺陷修复。缺陷责任期内本合同段留守一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缺陷工程的管理和指挥以及代表公司同业主保持联系和处理及时出现的缺陷问题,同时每1公里路落实一名专 人进行养护,养护人员主要工作是清理水沟、路肩、路面,保持路肩、路面清洁和水沟畅通,同时 对沿线出现的缺陷地方及时向留下的工程管理技人员汇报,以便及时组织维修。

五、地下文物保护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全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全体职工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开工前主动和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联系,与当地群众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对地上、地下是否有文物初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超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3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如古墓、钱币、化石等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或其它有价值的地下构造物,已开工的要立即停工保护现场,立刻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任何该类物品,尽快向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汇报,并积极协助处理。

文物保护措施

对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要求建设施工单位配合有关部门提前安排考古工作,为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留出充分时间。在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种文物保护法令、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确保地下文物不因时、因地、因人而废。

各施工处的第一负责人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文物保护的责任人对辖区内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条例的教育和学习。

工程开工前,主动与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施工区 文物分布情况,积极的采取文物保护措施。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和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文件。进场后,由施工技术部门主动与肩负起文物保护的责任,施工时注意,全过程监控,使施工过程的文物保护处于受控状态。对已落实为文物保护区的工地,施工时严禁大型机械施工,均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施工的方法,以防文物受到破坏。

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应暂停施工,封闭现场,防止文物被损坏或流散。施工队伍应立即通知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部尽快通知业主和当地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

第三篇:文物建筑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管理、使用、占用文物古建筑的单位或个人是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

文物古建筑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文物古建筑的主要负责人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统筹安排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文物古建筑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制定落实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

文物古建筑应当设置(确定)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确定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具体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严格消防设施管理。文物古建筑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防火间距。

不得擅自扩建或搭建建(构)筑物、占用防火间距和通道。

三、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或管理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1次防火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二)日常防火巡查开展情况;

(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防火间距是否被占用;

(四)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

(五)消防水源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六)用火、用电、用气有无违章情况;

(七)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敷设是否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八)烧香、点蜡等使用明火场所落实专人看管情况;

(九)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十)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十一)火灾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当对前款规定的第(三)、(四)、(六)、(七)、(八)、(九)项内容开展日常的防火巡查;对游客开放期间,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2小时一次,并加强夜间防火巡查。

四、严格火源管理。文物古建筑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住所、宗教活动场所等确需使用明火时,应加强火源管理,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并要有专人看管。

五、严格电源管理。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严禁使用高温灯具、电热器具和大功率用电器具。

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室内外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等保护措施。

六、严格危险品管理。文物古建筑内,严禁使用燃气和其他易燃易爆危险品。

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铺设燃气管线,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不得堆放柴草、木料等可燃物,并应设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标志。

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严禁生产、储存和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

七、严格大型活动管理。在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进行防火检查,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同时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并依法将相关资料报当地公安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举办。

八、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文物古建筑应当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所有员工、宗教职业者应当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

文物古建筑应结合实际对公众开展消防宣传,在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提示。

九、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队。文物古建筑应依法建立专职和志愿消防队伍,并结合实际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定期开展训练。

十、开展消防演练。文物古建筑应当制定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每班次、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并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

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人员集中的重点时段,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门预案。

第四篇: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文物、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第一条  为科学指导和规范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XXX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

第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协调本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保护管理

第四条  为进一步加强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区文旅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监督管理,逐级签订区、镇(街道)、村(社区)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职责,督促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

第五条  各镇街要依法履行文物建筑保护的主体责任,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责任清单。

第六条  各镇街对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做好日常管理、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建立文物建筑台账,加强对村(社区)文物安全工作指导,组织开展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明确辖区范围内各级文物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签订管理使用协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人、使用人整改安全隐患。

第七条强化对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以及长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民宗侨办切实加强对潭柘寺、戒台寺、白瀑寺等文物单位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监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人员密集文物建筑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第八条  XXX区域内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建设方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并制定文物建筑原址保护方案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的,应当制定修缮方案,并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修缮方案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的文物行政部门重新批准。对文物建筑进行装修,应当符合文物建筑装修标准,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

第十条  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村(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全区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依法向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  区文旅局应建立健全与公安、规自、住建、水务、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把文物建筑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范围。

三、开放利用

第十二条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物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障文物安全、提升文物建筑利用水平,走出一条服务地区发展,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第十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第十四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安防、消防的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

(三)文物价值载体认定清晰。

(四)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通过开放可行性评估,并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上述评估结果、开放策略和计划应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日承载量、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

各镇街应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文物建筑制定名单台账,进行可行性调研,并依法依规进行开放利用。

第十五条  各镇街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宣传推介、设施建设、游客服务、文化策划、产业发展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活动。

第十六条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监督其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切实履行政府属地责任。

第十七条  对社会力量(企业)自愿参与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和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建筑所有权人与出资企业共同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允许个人出资修缮自有产权文物建筑,并依法依规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XXX区文物建筑利用可重点参考以下类型,依据法律规定需要报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程序。

(一)重点利用:各镇街可利用革命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为我区打造“红色XXX”党建品牌发挥服务功能。

对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区文旅局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

(二)公益性利用:各镇街可将辖区内的寺庙、庵观、石窟寺、桥梁及一般性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建筑作为参观游览、社区书屋、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使用,开展文化展示等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功能;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

(三)非公益性利用:

1.民居类文物建筑。为更好发挥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利用价值,各所有权人与使用方签订使用协议时,可明确其在使用权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内,优先将民居类文物建筑辟为民宿使用,支持发展精品民宿,为我区打造“XXX小院”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服务。

2.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各镇街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将辖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辟为老字号店铺、传统工艺作坊、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矿业遗址公园等场所,充分利用相关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为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一线四矿”等我区重点规划项目落地服务。

第二十条本实施细则由区文旅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导则(试行)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导则(试行)

二O一四年六月

前 言

为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建设美好安徽、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扬尘污染防治管理;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6.拆除工程扬尘污染防治;7.物料运输扬尘污染防治。

本导则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希望各单位在本导则实施、应用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质量安全处(地址:合肥市东流路28号,邮编:23005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术语„„„„„„„„„„„„„„„„„„„„„„„„„ 2 第三章 基本规定„„„„„„„„„„„„„„„„„„„„„„„ 3 第四章 扬尘污染的防治管理„„„„„„„„„„„„„„„„„„ 5

4.1一般规定„„„„„„„„„„„„„„„„„„„„„„„ 5 4.2各方责任主体职责„„„„„„„„„„„„„„„„„„„ 5 4.3管理组织及人员„„„„„„„„„„„„„„„„„„„„ 6 4.4扬尘污染防治经费„„„„„„„„„„„„„„„„„„„ 7 4.5扬尘污染防治检查„„„„„„„„„„„„„„„„„„„ 7 第五章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 8

5.1一般规定„„„„„„„„„„„„„„„„„„„„„„„ 8 5.2 施工现场设施„„„„„„„„„„„„„„„„„„„„„ 9 5.3 物料堆放„„„„„„„„„„„„„„„„„„„„„„„ 10 5.4 土石方及地下工程施工„„„„„„„„„„„„„„„„„ 10 5.5 主体结构施工„„„„„„„„„„„„„„„„„„„„„ 11 5.6 装饰装修及其他工程施工„„„„„„„„„„„„„„„„ 12 第六章 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拆除工程施工„„„„„„„„„„„„„„„„„„„„„ 14 第七章 物料运输扬尘污染防治 „„„„„„„„„„„„„„„„

7.1 一般规定„„„„„„„„„„„„„„„„„„„„„„„ 16 7.2 车辆防尘要求 „„„„„„„„„„„„„„„„„„„„„16 7.3 车辆运输管理 „„„„„„„„„„„„„„„„„„„„„17 本导则用词说明„„„„„„„„„„„„„„„„„„„„„„„„ 18 总 则

1.0.1 为有效防治建筑工程施工及其物料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保护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合并简称“建筑工程”)以及拆除工程施工现场,及物料运输的扬尘污染防治和管理。

1.0.3 本导则结合我省实际,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决定》和《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

1.0.4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的防治管理,除执行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规定。术 语

2.0.1扬尘 dust 指地表松散颗粒物质在自然力或人力作用下进入到环境空气中形成的一定粒径范围的空气颗粒物。2.0.2堆场扬尘 heap dust

指施工现场各种建筑物料堆(如砂石、水泥、石灰等)、渣土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由于堆积、装卸、传送等操作以及风蚀作用等造成的扬尘。2.0.3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dust pollution of th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指在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拆除工程施工现场(含施工区、生活区、办公生活区)范围内及相关物料场外运输过程中,在自然力、人力等作用下形成的粉尘颗粒物进入到环境空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扬尘污染。建筑工程施工扬尘包括施工现场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扬尘和堆场扬尘,及场外物料运输扬尘等。2.0.4物料运输扬尘material handling dust 指在运输过程中物料在一定的动力条件(风力、机动车碾压、人群活动等)的作用下进入环境空气中形成的扬尘。

2.0.5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 dus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本导则中的建筑施工现场扬尘专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扬尘和堆场扬尘等。

2.0.6 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 material of easy product dust pollution

指工程施工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粉尘颗粒物的物料。2.0.7 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waste 指施工现场进场原材料经加工或使用后产生的边角料、废料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料、废浆及其他废弃物料。

2.0.8 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prevention scheme of dust pollution 依据施工现场生产特点与环境状况,确定项目经理部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扬尘污染目标、技术措施、资源落实和行为准则的文件。基本规定

3.0.1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重点是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镇的城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筑工程、拆除工程施工现场中施工作业活动产生的扬尘、堆场扬尘,及相关物料运输扬尘。

3.0.2施工承包合同中应明确在扬尘污染控制工作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各自的职责和防治目标。

3.0.3 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费用由建设单位(含拆除发包单位,下同)在项目建设投资中按规定专项列支。施工单位(含拆除施工单位,下同)应保证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足额提取、专款专用。

3.0.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防治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的内容,未通过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3.0.5 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工程施工全过程扬尘污染防治进行动态管理。

3.0.6 施工单位应在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的技术措施,城市城区工程应编制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工程开工前,应结合工程特点对项目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培训教育。

3.07

鼓励施工单位开展施工现场扬尘自控监测,通过自控监测评价防尘技术措施效果,不断改进扬尘防控措施、提高扬尘防控能力。对易产生扬尘污染的工序提前预警。

3.0.8 建筑工程应按规定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混凝土搅拌站应按《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行业标准等要求进行绿色生产。3.0.9 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要求,预防、控制扬尘污染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和相关权益。3.0.10 施工单位应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技术,创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措施。鼓励有条件的项目采用装配式预制结构件进行施工,创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3.0.1

1根据《安徽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Ⅲ级(黄色)预警以上或气象预报风速达到五级以上时,不得进行土方挖填和转运、拆除、道路路面鼓风机吹灰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并对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3.0.12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效果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工程施工或拆除单位应在大门口醒目位置标示本地区建筑扬尘举报电话。扬尘污染的防治管理

4.1 一般规定

4.1.1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责任单位。

4.1.2 施工单位依照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承担建筑工程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具体工作,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扬尘污染防治负总责。

4.1.3 施工单位应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纳入对项目部和项目经理的考核。4.1.4 监理单位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负监理责任。

4.1.5 各方责任主体应积极配合和接受建设、公安、市容、环保、城管、交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及监督管理。

4.2 各方责任主体职责

4.2.1建设单位职责: 建立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组织机构; 明确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负责人,组织协调扬尘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 向施工单位及时提供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费用; 4 建立项目扬尘污染防治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进行检查、评价;

5负责协调与环保、公安、交通、市容、城管等相关部门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关系;

6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的公众反映和投诉,查明原因,督促整改落实,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告知反映人或投诉人。4.2.2监理单位职责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并对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3对施工过程中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

4负责监督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费用的使用情况;

5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不力等行为应及时制止;对拒不整改或情

节严重的,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监管部门。4.2.3 施工单位职责 负责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等具体工作的实施; 总承包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负总责;专业承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的扬尘污染防治负责; 根据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或单独编制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定期组织对项目扬尘污染防治的检查和考核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扬尘污染行为或状态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应整改、防范措施; 收集整理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资料和检查记录; 施工单位与项目部、班组等逐级签订扬尘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4.3 管理组织及人员

4.3.1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应牵头成立由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的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组,具体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4.3.2 监理单位应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理工作,并指派监理工程师做好扬尘污染防治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4.3.3 施工单位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组织,明确各级、各工序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人。施工单位还应按下列规定配备扬尘污染防治专职或兼职(未注明的为专职)管理人员: 建筑面积5-10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含标段)项目不少于1人,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不宜少于2人; 位于城市或县人民政府所在镇城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含标段)项目不少于1人; 造价2亿元以下的市政工程项目不少于1人,2亿元以上的不宜少于2人; 5千平方米以上的拆除工程项目不少于1人; 5 单独的土方开挖工程不少于1人;

65万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5千平方米以下的拆除工程应配1名兼职管理人员。

4.4 扬尘污染防治经费

4.4.1 建设单位应将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列入工程成本,并按合同或相关规定及时支付给施工单位。

4.4.2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费用应不低于当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同期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费用标准。

4.4.3 施工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合理使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费用,并在财务管理中单独列出使用清单备查。

4.4.4 监理单位应按施工总承包合同及有关规定及时向施工单位签认、拨付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费用,并应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4.5 扬尘污染防治检查

4.5.1 施工单位应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定期组织自我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4.5.2 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应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日常检查和记录。

4.5.3 建设单位应定期组织对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评价每月不宜少于一次。

4.5.4 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检查表应根据本导则及相关规定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制定。

4.5.5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保存完整建筑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挡案资料。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

5.1 一般规定

5.1.1 施工现场应结合季节特点、不同施工阶段实际情况等,贯彻落实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或专项方案,并进行动态调整。

5.1.2 施工现场可采取淋湿地面、设置高压喷雾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等综合降尘措施。

5.1.3 施工现场应配备必备的扬尘污染防治设备、机具、材料等。5.1.4 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工程用外脚手架应符合以下要求: 脚手架周边外侧应全部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密目式安全网应满足《密目式安全立网》标准要求,且网目数密度不应低于2000目/100cm2;

2脚手架外每道安全平网加铺一道密目网; 3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铺实; 悬挑脚手架在悬挑层下端应采用胶合板等水平封堵密实,或在满铺的脚手板下用密目式安全网兜底防护; 应及时清理脚手板垃圾,不得采用翻、拍脚手板及空压机吹尘等会产生扬尘的方法清理。

5.1.5 施工现场应配备与工程规模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卫生管理人员,每天清扫场区道路、堆场等处浮土、积灰,定时洒水或喷洒抑尘剂。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

5.1.6 施工现场各作业面应做到每天工完场清。

5.1.7 施工现场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各类废弃物。

5.1.8 施工车辆及机械设备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要求。5.1.9 施工现场禁止使用燃煤热水锅炉,必须使用燃气、电、太阳能等清洁燃料。5.1.10 施工现场土石方作业区内扬尘目测高度宜小于1.5m,基础、主体、安装、装饰装修施工阶段目测扬尘高度宜小于0.5m,并不扩散到工作区域外。5.1.11 施工现场地表水和地下管沟应排水畅通,场地无积水。

5.2 施工现场设施

5.2.1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时应充分考虑扬尘污染防治需要。施工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清晰、功能分区明确,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5.2.2 施工现场围挡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现场必须采用连续、密闭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围挡临城镇主干道时高度不得低于2.2米;各类管线敷设工程,其边界应设 1.5 米以上的封闭式或半封闭式路栏;

2围挡应选用彩钢板、砌体等硬质材料,不得使用彩色编织布、竹笆或安全网等易变形材料; 围档底边应当封闭,不得有泥浆外漏; 在软土地基上、深基坑影响范围内、城市主干道、流动人员较密集地区及高度超过2m的围挡应选用彩钢板围挡;彩钢板围挡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5围挡落尘应当定期清洗,保证施工工地周围环境整洁。

5.2.3 施工现场车辆出入口应按有关规定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包括冲洗平台、冲洗设备、排水沟、沉淀池等,可收集洗车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泥浆。冲洗设施宜采用自动冲洗平台及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5.2.4 施工现场场地硬化、绿化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车辆出入口地面、场内运输(含消防)通道、临时生产加工车间及设备堆场地面必须进行硬化抑尘处理;

2其它一般道路、广场、办公区、生活区、材料堆场等宜采用可重复利用的预制块材铺装,也可采用碎石铺装; 其余裸露场地应视情况采取覆盖、植被、洒水或固化等抑尘措施。5.2.5 确需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时,应按相关规定执行并履行备案手续。应搭设搅拌机棚,并采取封闭、降尘措施。5.2.6 施工现场应按规定设置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

5.2.7 施工现场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并应及时清运出场。

5.3 物料堆放

5.3.1 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等应按规定要求分类、分规格堆放,整齐有序、稳定牢固,并应设置明显的分类标识牌。

5.3.2 钢筋、钢管、木材、钢结构构件等材料应离地架空堆放,露天堆放时必须采取防雨、防潮、防锈蚀措施。

5.3.3 砂石等散体材料应集中、分类堆放,并采取覆盖或洒水防尘措施。5.3.4 建筑垃圾等临时性的废弃物应及时清运出场。无法在48小时内清运完毕的,应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采取洒水、覆盖防尘网、喷洒抑尘剂等防尘设施;长期存在的废弃物堆场,应当设置高于废弃物堆的围墙、防尘网或者在废弃物堆场表面植被绿化。

5.3.5 对水泥、粉煤灰、聚苯颗粒、陶粒、白灰、腻子粉、石膏粉等扬尘污染的物料, 应利用仓库、储藏罐、封闭或半封闭堆场等形式分类存放。

5.3.6 楼层、高架桥等高处垃圾应采用密闭式专用垃圾道或封闭式容器清运,严禁高空抛洒。

5.3.7 对于装卸作业频繁物料及少量的搅拌、粉碎、筛分等作业活动,应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5.3.8 严禁在施工现场围档外堆放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

5.4 土石方及地下工程施工

5.4.1 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等措施;应做到随挖随外运,尽量减少开挖过程中土方裸露时间。

5.4.2 施工现场土方开挖后应尽快回填;不能及时回填的裸露场地,应采取洒水、覆盖等防尘措施。

5.4.3 在场地内堆放作回填使用的土方应集中堆放,同时,在土方未干化之前,经表面整平压实后,采取覆盖措施,并定时洒水维持湿润。5.4.4 采用凿裂法或钻爆法对岩石层开挖施工时,宜采用湿法作业。

5.4.5 土石方爆破施工前,应进行爆破方案专业设计,对装药量进行准确计算,并应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5.4.6 基坑护坡等喷射混凝土施工防尘应符合以下规定: 喷射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湿喷或水泥裹砂喷射工艺。2 采用干法喷射混凝土施工时,应采用下列综合防尘措施:(1)在保证顺利喷射的条件下,增加骨料含水率;(2)在距喷头3~4m 处增加一个水环,用双水环加水;(3)在喷射机或混合料搅拌处,设集尘器或除尘器。(4)在扬尘浓度较高地段,设置除尘水幕;(5)加强作业区的局部通风;(6)采用增黏剂等外加剂。

5.4.7 采用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采用灰土回填时,应对灰土提前进行拌和。土料水分过大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湿润,防止拌和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扬尘。采用砂石回填时,砂石应过筛,并冲洗干净和保持一定湿润,避免在过筛和混合过程中产生较大扬尘。桩位填孔完成后,应及时将桩四周洒落的灰土砂石等收集清扫干净。5.4.8 在进行产生大量泥浆的施工作业时,应当设置相应的泥浆池、泥浆沟,确保泥浆不外溢。

5.4.9 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时,开挖出的土方不得长时间在桩边堆放,应及时运至现场集中堆土处并采取覆盖等防尘措施。

5.4.10 换土垫层法施工时,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

5.5 主体结构施工

5.5.1 现场运输砂浆、砂石的斗车或料罐应封闭完好;砖、砌块等散件物料应采用密封式吊笼吊运。

5.5.2 钢筋切割、电焊、除锈等作业应有遮挡措施,散落的粉末状废料应及时清理。

5.5.3 使用非标准砌块的,现场切割应采用专用切砖机集中加工,并采取防尘措施。

5.5.4 砌筑、抹灰时的落地灰应及时清扫。

5.5.5 楼地面洞口应进行临时封堵,楼面四周临边应有防止垃圾、灰尘等下坠飘洒措施。

5.6 装饰装修及其他工程施工

5.6.1 装饰工程所用墙砖、地砖、石材、木制品、泡沫塑料板等装饰块材宜场外加工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现场需切割时应在专用封闭式切割间或带水切割,操作人员必须有防尘保护措施。

5.6.2 对混凝土或砖基层进行剔凿、清扫处理时,宜采用防尘降尘清理措施,如没有防潮要求的可采用洒水湿润等措施。

5.6.3 涂料施涂宜采用涂刷或滚涂方法。采用喷涂工艺时,应有效遮挡。5.6.4机电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装修施工同步进行。如需在墙体开槽切割、孔洞钻取,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

5.6.5各工种对作业面的尘屑、砂浆、废料等应及时清理,每日应做到工完场清。5.6.6

现浇泡沫混凝土现场制备应采用散装水泥原材料,直接泵送到作业面并准确控制发泡混凝土浇筑厚度、表面平整度或坡度。

5.6.7 玻璃棉、岩棉板块材宜涂刷界面剂进行表面固化处理,并应封闭存放。现场切割时应在封闭的箱子内进行,防止碎屑、纤维飘散。5.6.8 施工现场钢结构防火涂料喷涂施工时应采取遮挡措施。

5.6.9 室外工程结束前不得拆除施工现场围墙,如因施工妨碍必须拆除临时围墙时,应设置临时围挡。

5.6.10

室外工程完工后必须及时清理现场和平整场地。

5.6.11 市政工程施工时使用风钻挖掘地面、路面切割、路面铣刨、石材切割、清扫施工现场等作业时,要喷(洒)水抑尘。

5.6.12 已建成道路的地下管线施工宜采用非开挖施工技术。

5.6.13 掘路施工时,要按照各地下管线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合理确定开挖宽度和放坡系数,埋设管道的槽底最小宽度宜为所埋设施的外侧宽度加两侧夯实机具的工作宽度,严禁超宽开挖。

5.6.14 对城市裸地进行绿化工程施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绿化工地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必要的围挡等降尘措施; 四级以上大风天气,须停止土地平整、换土、原土过筛等作业;并洒水防尘或加以覆盖。土地平整后,一周内要进行下一步建植工作;土地整理工作已结束,未进行建植工程期间,要每天洒水,植树树穴所出穴坑土,要加以整理或拍实;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建植,穴坑土要加以覆盖。种植完成后,树坑应覆盖卵石、木屑、挡板、草皮,或者作其它覆盖、围栏处理等。道路或绿地内各类管线敷设工程完工后,一周内要恢复路面或景观,不得留裸土地面。绿化工程产生的垃圾,主要干道、景观地区及繁华地区做到当天清除,其它地段应在两天内清理干净。拆除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6.1一般规定

6.1.1 拆除工程施工单位应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和相应的能力,施工单位应按规定报当地地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颁发备案登记证。

6.1.2 应根据建筑物和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拆除施工方案。严禁采用整体拉、推墙体的拆除方法。

6.1.3 拆除施工现场应对周边进行连续封闭围挡围护。围护结构应以彩钢板等硬质板材为主,高度不得低于1.8米。

6.1.4 拆除工程完成后,场地闲置1个月以上的,用地单位对拆除后的裸露地面应采取覆盖、绿化、洒水等措施防止扬尘。

6.1.5 拆除工程应参照本导则5.1节中相关规定执行。

6.2 拆除工程施工

6.2.1 拆除施工现场应配备洒水车或其他喷淋设备,并按照“先喷淋、后拆除,拆除过程持续喷淋”程序操作。喷淋水量应能满足抑尘降尘要求,喷淋软管应能覆盖工地现场。

6.2.2在人口密集区及临街区域进行拆除作业时,宜设置防护排架并外挂密目网。

6.2.3 爆破拆除时应控制爆破强度,并尽量采用多孔微量爆破方法。应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6.2.4 机械拆除、爆破拆除时,在确保作业安全的条件下应采取以下扬尘控制措施: 适当预拆非承重墙,清理部分致尘构件及积尘; 2 建筑物内部应采取洒水措施; 3 设置分区隔档; 各层楼板及各爆点四周应设置塑料盛水袋; 5 起爆前后采取持续洒水或喷淋措施。

6.2.5 对烟囱、水塔等高大建(构)筑物进行爆破拆除时,爆破拆除设计时应考

虑控制建(构)筑物倒塌时的触地振动,必要时应采取在倒塌范围内铺设缓冲垫层和开挖减震沟。

6.2.6 人工拆除、静力破碎作业时,应从上至下、逐层分段进行,先拆除非承重结构,再拆除承重结构。拆下的材料、构件、杆件等,应采用垂直升降设备或从流放槽中卸下,或经过楼梯搬运到地面;建筑垃圾可通过原电梯井道或设置的垃圾井道卸下。

6.2.7 当使用机械或机具钻孔、破碎结构构件时,应尽量采用带水作业工艺。确因洒水或喷淋导致建(构)筑物、结构疏松,危及施工安全的除外。物料运输扬尘污染防治

7.1 一般规定

7.1.1 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先在工地出入口建立车辆冲洗设备,经建设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出具相关证明,方可向市容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此项目渣土运输核准。

7.1.2 运输建筑垃圾和土方(泥浆)的单位和车辆,应符合下列要求:

运输单位应取得市容或城管部门批准或核发的建筑垃圾运输经营许可证;

2车辆外形完好且安装定位终端设备,并放大车辆牌号。

7.1.3 运输其他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单位和个人,应覆盖、包装完好或采用密闭化车辆运输。

7.1.4 施工道路作为社会道路通行机动车的,施工单位或运输单位落实每天派专人进行清扫,随时洒水降尘。

7.1.5 施工现场应建立和完善出入口保洁和管理制度,专人负责清洗和登记、监督管理工作。

7.1.6 建筑施工现场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建筑垃圾和土方(泥浆)运输情况。具备联网条件的项目应与监管部门联网,无法联网监控的,项目完工前,由施工单位保存完整的视频监控资料备查。

7.2 车辆防尘要求

7.2.1 建筑垃圾和土方(泥浆)运输车辆型式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宜采用密封式货车;

2工程泥浆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

7.2.2 建筑垃圾和土方运输车厢盖应采用机械密闭装置,开启、关闭时动作应平稳灵活。厢盖与厢盖、厢盖与车厢侧栏板缝隙不应大于30mm; 2 厢盖与车厢前、后拦板缝隙不应大于50 mm; 3 卸料门与车厢栏板、底板结合处缝隙不应大于10mm;

4车厢液压举升机构及厢盖液压、启闭机构的液压部件各结合面无明显渗漏。

7.2.3

建筑垃圾装载高度应低于车厢栏板高度,装载量不得超过车辆额定载重量。

7.2.4 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若采用无密闭车斗,其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0mm,保证物料不露出。

7.3 车辆运输管理

7.3.1 建筑垃圾和土方(泥浆)应按市容(城管)、公安部门规定的时间、线路、倾倒点进行运输、倾倒。

7.3.2 车辆装载完毕后,厢盖应关闭到位。

7.3.3 运输车辆驶出施工现场前应当在工地出入口利用冲洗设施将轮胎及车身清洗干净,严禁带泥上路和超载。

本导则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下载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业标准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物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文物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 工 程 名 称: 北京国会旧址圆楼修缮工程 发包方(甲方) 新华通讯社机关事务管理局 承包方(乙方) 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资 质 等 级 一级 文物建......

    工程施工建筑、文物等保护措施

    施工期建筑、文物保护措施 一、总体措施 进场施工前,首先对施工现场需要保留的构造物和公用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并由专人进行登记造册。同时对施工区周边的公用设施也进行了解,调......

    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措施(合集五篇)

    文物保护措施 对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要求建设施工单位配合有关部门提前安排考古工作,为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留出充分时间。在建设工程的具体......

    福建建筑工程施工扬尘防治管理导则试行

    附件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扬尘防治管理导则 (试行) 1 总 则 1.1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效控制施工扬......

    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

    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 (文化部制定,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1986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为了......

    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

    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 职改字〔1986〕第40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对文物、博物(以下......

    建筑工程项目地下文物勘探申请书

    建筑工程项目地下文物勘探申请书 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局: 我单位拟在宜阳县城北区锦屏路东侧、纬二路北侧进行香泰花园二、三期工程建设。按照《中华人国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

    文物督发〔2015〕11号 关于印发《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公安厅、局: 为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现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