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时间:2019-05-14 23: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2011-11-21 16:44:08)转载标签: 财经股票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2011年11月21日03: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赵忆宁 专访尼古拉斯·拉迪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

本报首席记者 赵忆宁

我的一位华盛顿的朋友知道我即将采访拉迪,特意向我推荐了他的专著《中国融入全球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Clobal Economy),他说,由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书出版于中国加入WTO前后,因此该书一面世就在美国引起轰动,但是我的朋友并不知道,这本书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中国出版,同样在政府和学术圈内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这本书的封底上有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飞o加滕(JeffreyE。Garten)推荐的几句话:“迄今为止论述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方面的最全面、最严密和最重要的著作,是政府和企业界的领导人,以及那些想要多了解一些未来几年国际商业和金融的人的一本必读书”。

由于拉迪的专业背景,他不同于美国政治学领域的专家,他看中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比较客观,显示出一个学者的严谨。他的这本书经历了10年时间的检验后证明,当时他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预测与判断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这本书中他向读者说明了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是中国有决心和能力将自身融入世界经济;二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将对自身及世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他认为,虽然中国入世会为此付出一定的短期成本,但也将获得更大的长期收益。拉迪于1998年在中国还出版过另外一本书《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主要描述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拉迪指出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造成威胁,并论证了对这一体系进行重整和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正是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论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发放了过多的不良贷款因而处于“技术上破产状态”,据说是国际上最早提出这一判断的人。

认识拉迪有很多年,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国际会议上见到他,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对他进行过采访,拉迪在华盛顿圈很有影响力,时常看到他在国会为中国相关问题作证。6月访问美国时,他理所当然地在我的采访名单上。在华盛顿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他的办公室等候了10多分钟,他正在接受美国一家电视台的采访。利用空闲时间浏览了拉迪办公室的书架,几乎都被历年积攒下来的中国的统计年鉴占据,不可思议的是甚至包括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拉迪并没有按照我事前准备的题纲回答问题,比如给中国入世十年如何打分等等,更多的时间他把话题集中在他所做的最新研究上,即“金融压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他认为银行业与农业、制造业以及其它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缺乏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来自存贷差而非竞争能力。根据他最新的计算结果,如果平均存款利率与平均贷款利率的差缩小100个基点,也就是1%,整个中国银行业的盈利都会归零。拉迪提出新的质疑: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如果在一个更加竞争的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银行业表现

《21世纪》: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从外部学术研究层面看,您是研究最深入的一位,2002年布鲁金斯出版了您的专著《中国融入全球经济》(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Clobal Economy),我要恭喜您,仅就这本书的结论而言,您的绝大部分预测都是正确的,我认为是建立在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以及专业的研究的结果。十年过去了,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后十年间的表现,是否能够做一个后评价呢?

拉迪:我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表现不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期间,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我们知道很多人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因为入世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农业表现特别好,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农业这一行业在中国非常灵活,当相对价格出现变化时农民们就改变他们的模式,种植不同的作物。当然,在中国开放市场后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灵活的价格等因素,农民们可以调整和应对,并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收入。

我们记得当时很多专家都预测,入世后所有的农民都会失去工作,收入将会下降,形势非常可怕等等,有些人非常悲观,如果不是对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跟踪研究的话,我也可能会产生这种悲观的看法。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的农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农民们能够调整和应对,如果一种作物价格下降他们就种植其它作物,因为不是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会下降的,因此,他们能够非常好调整自己去适应这种变化。这些调整中也包括某些产品的大量进口,比如大豆等。我认为农作物种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转向了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多地生产乳制品,肉类等,这些产品的价格比较高。随着城市收入的增加,人们饮食结构多样化。所以我认为农业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成功的秘诀是灵活性,整个经济体是市场型的,因此才成为可能。总的来说,农业非常成功。

《21世纪》:那么具体到银行业,您认为中国国有银行在入世后受到了什么影响?产生了什么变化?

拉迪:国有银行的经营在过去的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注资、消除坏账和所有制改制,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银行已经由过去单一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结构,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以及推动银行上市等。银行业的这些变化,主要是来自国家内部的体制改革,改进银行的监管环境,比如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机构。大家当时认为入世后受到负面冲击程度第二大行业就是银行业,但实际上银行基本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21世纪》:关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如您在书中预测的那样,外国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并没有大幅度扩大?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拉迪:坦率地讲,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开放程度不够。我认为,与农业、制造业以及其它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缺乏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我曾在书中预测,外国银行不会大幅度地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无论是贷款还是总资产,实际结果也与我的预测一致。

2001年,在中国经营的外国银行有200多家,加入WTO前外国银行的占中国的市场份额1.5%到2%,但到目前其市场份额仍不到2%,外国银行的市场份额没有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业缺乏自由竞争。因为在银行业利率是价格,中国的利率是受管制的,特别是2002、2003年中央银行控制着利率结构,为银行支付储户的存款利率限定了上限,并为贷款设置了下限,不能低于下限的90%,其结果就是利率结构不够灵活。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比较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外国银行会扩大市场份额,并很具竞争性。

《21世纪》:您是否可以就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做个评价?

拉迪:这点很重要。客观来说,银行业的风险评估能力相对10年前、甚至5年前有很大提高。中国银行历来都有按照政府要求提供贷款的历史,它们都是政策银行,提供的是政策性贷款,因此,没有培养出风险评估的能力。

比如说,如果我向你提供贷款你能够偿还,但是如果我向他提供贷款他可能无法偿还,但我没有能力鉴别你们的差异。但是外国银行因为在市场竞争环境经营多年,它们风险评估能力更强。因此,如果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他们就能够挑选到更好的借款者。如果你的能力强,项目盈利能力高,尽管你过去一直是汇丰银行的客户,但是我会告诉你,如果你转到我们银行,我们向你提供的贷款利率比现在你的贷款利率低50个基点。你来和我们做生意。汇丰银行没有能够了解你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客户,他们向所有的客户提供的贷款利率都一样。但在目前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如果我是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或者渣打银行,我就不能向我认为信用风险低的好客户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这对企业竞争来讲是个很大的限制。

因此,由于利率管制,中国的银行能够保住市场份额,我认为总有一天利率结构是要放开的。记得温家宝在2009年在人代会上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到目前什么动静都没有。上一次对利率放开的举措是在2004年秋季,从那之后就再没有改革动作。原因很多,很复杂。

管制与开放

《21世纪》:利率管制有很多弊端。

拉迪:是。我认为自2004年起,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 “受管制”的体制,这种体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利率过低,政府控制利率,让利率更低。我用个图表来说明一下我讲的这个情况。这条线是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是用名义利率减去物价指数计算出来的,即用一年期存款利率(这是利息的上限)减去CPI。这个图显示从1997年到去年年底,这些年利率都是正利率,红色的线是平均利率,3%多一点儿,但从2004年初到去年年底,平均利率为负值。你可以看到,直到2003年12月,利率都是正值。原来的3%的平均利率变为后一阶段0.3%的负利率。因此,利率受到央行控制并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21世纪》:有专家认为银行系统没有被摧毁反而赢利越来越多,是由于银行系统控制利率,并存在很高的存贷差,所以盈利并不能说明银行系统有竞争力,您同意这个看法吗?

拉迪:是的。央行确定存款和贷款利率,把存贷利差定得很大,银行可以赢利。央行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政府对银行进行了成百上千亿的人民币注资,我想政府是想保护他们的投资,他们不想看到这些银行亏钱,并需要再注入更多的资金。央行把存款利率定得很低,这样银行的资金成本就很低,因此,这段时间银行非常赚钱。但是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银行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因为我们不知道在一个更加竞争的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结果会是怎样的。

去年,中国银行的夏钢写了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他说如果利率是放开的话,银行甚至很可能会亏钱。因为如果利率放开,那么存款利率就会提高,存款人会有正收益,也就是说银行将高成本转嫁到存款人的能力将受到限制,存贷利差会缩小。因此我们不知道,真的无法预测如果利率放开的话,中国的银行业表现会怎么样,它们竞争力会如何。我想在过去10年间,银行的经营能力一定有所增长,评估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在选择更好的客户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向信用风险高的客户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方面都有改善。但是银行如果在更具竞争性的环境下经营会更具挑战性。

《21世纪》:总体而言银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入世而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您认为主要原因是?

拉迪:就银行金融业而言,大家所预测的入世对国内银行金融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并没有出现。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政府采取了诸多举措对银行进行改革,如结构调整,引进战略投资者,消除坏账,海外上市等等,这些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措施。二是政府为国内银行赢利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环境,如利率管制。如果在开放的环境下,我们不能肯定会出现何种情况。有些银行可能会很好,有些就不那么好了。我们想看到经营管理能力强的银行更赚钱并实现规模扩张,而那些经营管理能力弱的银行盈利少、规模也会越来越小,这就是竞争,好的就更大,不好的就要缩小,要由市场来决定谁会越做越大,谁会越做越小。但如果整体大环境都是有利于盈利的话,就很难分辨哪家银行最好,政府在所有银行的后面对都推一下。因此,这仍是一个挑战。

《21世纪》:您的观点一针见血,令人深思。

拉迪:我并不是说中国所有的银行都表现糟糕,有一天会崩盘。当然,很多人一直有这种观点。我的观点是这还很难说,或者说不准。直到有一天大环境更具竞争性,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我可以告诉你我的计算结果,如果平均存款利率与平均贷款利率的差缩小100个基点,也就是1%,整个银行业的盈利都会归零。计算用的数据来源是中国银监会。根据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以及银行盈利水平,我们能够估算,如果利差缩小(除非有其它情况出现冲抵),导致的银行经营业绩的变化。

金融与宏观经济影响

《21世纪》:您的这个研究结果令人沮丧。

拉迪:我现在正在写一部书,书名大概是《全球危机后如何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在全球危机中的表现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如何保持这一强劲增长,我认为金融业是很关键的。

我再给你看一个与利率相关的图表。这个图表中显示的是居民存款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看这里,当存款利率是正值的时候,存款比例是29%左右,没有明显的趋势,有上有下。但如果从2004年开始看,存款比例大大提高,这是资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是整个经济的资金流量表,我们看这里,有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等,因此我们可以算出这个比例,不是估计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数据计算出的。最近一年的数据是2008年的,我不知道2008年后是什么情况,这些数据的搜集整理比较复杂,因此滞后。再回来看,当存款利率变为负数后,存款比例反而增加了。而且一直不断增加,从2004年初29%到2008年底36%,增长了7个百分点。我的解释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储蓄,这些家庭储蓄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目标储蓄”,如果生病要去花钱看医生,有些医院看病必须先交钱,因此,每个家庭最好在银行里要有些存款。当存款利率下降,那么要达到你存款目标额所需要的时间就会更长,那么你怎么办呢?只好存更多的钱。因此,当利率从3%下降为负0.3%时,人们的储蓄反而增加,这是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占总GDP的比例低的一个原因。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就不停地讲要促进居民消费,但却很难做到,反而人们的储蓄比例上升了。我认为,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有力的发展,关键在金融业。再给你看一个东西,这个是城镇居民住宅投资,你可以看到当存款利率变为负值,人们把更多注意力转到购买不动产,因为城镇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非常高。你可以把钱存在银行,看到的是它越来越少,购买能力越来越小。因此,你把钱取出来,买房子,增值了。第一个阶段,居民住宅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4%,第二个阶段,从04年到08年底达到6.8%,翻倍了,而且还在增长,快到9%了。中国的投资比率增长如此之快的一个原因是住房投资增长过快。

《21世纪》: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也许今年数据会好一点?

拉迪:不会。今年头五个月,资产投资增长35%,住房投资增长37.8%。一线城市可能会疲软,但许多二线城市住房投资仍被看好。在我看来,高压金融体制将房地产投资变成了一个“受欢迎”的投资类别。我认为尽管这并非政府的目标,而是一个未预期的意外后果。高压金融体制造成人民多储蓄,投资房地产更多。因此,从短期来看,这个高压的金融体制是有好处的,它为国内银行赢得了时间来提高与国外银行竞争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经历了6年的过低利率期,这种金融体制已经被扭曲,造成了住房投资上的过度投资。中国的金融体制最终可能要经历一次大的调整,就像美国所经历的那样。我想如果出现的话,不论名称是叫调整也好,还是泡沫破裂也好,都将与美国的经历不同。

《21世纪》:会出现什么情况?受到影响的是行业或者还是整个经济走势?

拉迪:在美国,金融体制调整的话,受冲击的主要是金融行业,而在中国,我不认为金融业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在美国我们用了很大的财务杠杆,推高房地产价格用了很多的借款,但中国不是这样的,借款比例不是很高,很多人付现金购房,购房首付款比例很高。有一点你肯定会很吃惊,在美国,从1951年到2000年,平均住房投资比例是4.5%,2001年到2005年大约是6%,只增长了1.5%,实际住房投资增加的比率很小。因此我们的泡沫是由金融杠杆造成的。中国正好相反,实际投资增长巨大,但是杠杆的增加却很小,即使这样,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会很大。如果房地产不再是受欢迎的投资类别,那么房地产投资增长不是慢下来而是缩小,而且缩小的规模会很大,这就意味着需求减少,投资增长放慢。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士称中国钢铁总产量的40%是用于住房建筑的,如果房地产增长下来,钢铁需求也会下降,对铜、铝、水泥等的需求也将下降,因此对宏观经济的乘数效应会非常巨大,对GDP的打击会非常大。银行不会有事,他们不会破产,而美国很多银行破产了,很多投资人由于房产价格下跌造成损失惨重。

因此,中国的风险不会像美国一样是金融业的风险,而更多的是宏观经济风险。再给你个数据,在美国,2007年家庭总负债占可支配收入(可以理解为税后收入)的比例是130%,很大的杠杆(借款很多)。而中国,到去年年底是50%。只是近两三年增长较快,过去曾经是30%。但即使这样,与美国相比也是相当低的。也就是说投资增长很快,但是杠杆率仍然很低。与你谈了这些,主要是你问到了银行业的问题。

《21世纪》:我还是希望听到有您这样的另外一种研究的声音,对未来经济发展最起码有一个警钟性的作用。

拉迪:我不是说银行业表现不好,而是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中国已经有了更弹性化的利率环境。比如一些官员认为中国会在5年内放开净资本账户,但是在放开资本账户之前必须让存款利率浮动,因为国内利率太低。平均来讲,中国工商银行存款百分比很大,所以我并不认为中国富人能够知道怎么去更稳妥地赚大钱。他们不想和股市同步,因为股市是非常易变的,并且股市指数依然在07年10月的6800点一半以下,吴敬琏也说中国股市就是赌场。

《21世纪》:我们把话题转向到美国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收益,当时克林顿总统和美国贸易代表都曾经告诉美国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与金融等服务市场会向美国开放。您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美国还是中国的收益更大?

拉迪:我想从均衡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的。毫无疑问,美国在与中国的WTO贸易中获益,不仅从贸易方面还从开放的经济领域获益。美国公司投资了大量资金,也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其他国家也从中会获益,但是最大的收益者是中国自己。我说的均衡是指显而易见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在2004到2007之间中国实现了巨大的外部盈余,有些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此大的增长给世界各地的增长带来了动力。还记得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GDP总量的8.1%,在全世界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的贸易国家曾经有过这种增长,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以消费带动的快速增长中也只占到GDP的3.4%,所以中国10.1%的增长速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当一个国家正在高速增长时意味着它给世界提供着更多的商品,这些商品也是被世界各地所需要的。如果我是中国,我卖给你更多的东西,你的收入下降。在中国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他国家是没有这样增长的,这样的增长是起潜在的统领性作用的。美国积攒了一切东西去拯救房产业,这其中一半被认为是破裂了。美国也有很多金融发明产品被证明是不好的,所以中国是有潜力降低世界经济下滑速度的,但是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房地产泡沫巨大,这也是在这种均衡中的缺陷和风险,需要被注意。

《21世纪》:我来到美国后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认为当年克林顿同意中国加入WTO举措的诸多预测如今几乎均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以您的视角看情况确实如此吗?

拉迪:也许是的。可以确定的是,长期来看美国的利益是与中国利益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一些潜在的机会比较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我想很多人对此有很大的期待,但我并不完全认同。只要中国还在控制利率,国外银行业就很难从中国的金融服务中获利。所以承诺将在金融服务业开放后才能实现。但是人们总是会对银行业结构和利率进行长期的考虑,我看到的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业将被开放。另外我曾经多次说过加入WTO对中国是有益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说过,中国加入WTO后美国的贸易壁垒会降低,或者会创造出数以万计的新就业岗位。

国有企业明显改善

《21世纪》:您曾经写过《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这本书,不仅谈到中国银行,而且还曾经谈到过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您看来中国国有企业入世前后的表现如何?

拉迪:我认为国有企业的表现是明显得到改善,现在的良好发展一部分得益于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加入WTO前的经济改革,当时很多国有企业关闭,整个国有企业萎缩,一些企业的控制权发生改变,很多工人下岗。这些改革决定了现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而加入WTO后的竞争性激发了国有企业更好的表现。

《21世纪》:一些人不看好中国的国有制企业制度,您对这种企业制度怎么看呢?是否真的是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呢?

拉迪:很多人从外部观察中国,他们认为国有制是不好的,必将失败。我一直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竞争中的市场结构,所有制是重要的但是次之。

从理论上讲,中国许多传统工业仍然存在很强的竞争力。以钢铁行业为例,私营企业贡献了40%的钢产量,国企中仍然具有很强竞争力,比如宝钢,很多国企证明他们的竞争力。现在很多行业的市场竞争激烈,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竞争力的公司,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市场结构最重要的原因。

以银行业为例,在改革期间,城市商业银行增加很快,也产生了比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这样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传统四大商业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虽然正在减少但仍然巨大,而且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总之,市场结构是比较好的。但是利率管制过度,人民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仍然过于强势。总体来看,我认为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和15年前相比改变了很多,股份更少了,规模萎缩了,因为他们共同分享一个完整市场。

《21世纪》:在北京有一次WTO座谈会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谈了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最失败的就是国有企业越做越大,我不知道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另外您对中国私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又是怎么看的呢?

拉迪:中国的一切都在变大。1978年改革刚开始时候,制造业81%的产品是由国有企业完成制造的,现在这一比例仅仅是25%,根据三四年前的统计数据,其中私企是经济增长的很大动力。很多人说“国进民退”,我不这么认为,这是一张图,是2009年和2010年的,这是工业,这是不同的所有制,这是增长速度,谁增长最快?私企,2010年是20%,2009年是18%。谁增长最慢?国企,国企只在2009年增长了8%,2010年稍微好些。如果拿两年的一起来看,私企增长了40%。

《21世纪》:跟研究统计数据的专家说话心里踏实,所谓“国进民退”是假命题,他们根本不看统计数据。

拉迪:我想这是种很强的感知能力,也许是来自内在的但同时确实是来自外在。人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被“大方阵”控制,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石油公司、电信公司、银行。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小公司,他们的增长是最快的。(全文完)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

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

2004.04.22

2004-04-14

一、我国国有银行跨国经营现状

(一)机构情况

从中国银行1979年在香港设立第一家分行开始,近20多年来,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业务取得可喜的发展,截止2001年底,我国国

有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已有86家,分布在51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总资产 已达1538.16亿美元。

(二)发展阶段

从近20多年来我国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

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 款。办理国际结算等业务。第二阶段是大幅度提高外币资产的比重。并 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团 贷款等活动和小规模设立境外机构等方式,把金融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

第三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主要标志是建立了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营 销网络和客户群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除中国银行已进入第三阶段,可以称为跨国 银行外,其他几家均尚处于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之间,其国际化程度与 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比较相差甚远。以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

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工商银行在拓展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努力营造一个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信誉卓越的 国际化大银行,但其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远未达到加入WTO后的要求。截至2001年末,工商银行的总资产为4 830亿美元,其中外汇资产312 亿美元,占总资产的6.45%;境外有10家分行、3个代表处、一家子银 行、一家控股上市银行、一家控股商人银行和一家合资有限制持牌银行。10家分行和一家子银行的总资产为158.9亿美元,仅占其资产总额的 3.2%。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的情况

从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

处开始,至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营业性机构已达414家。其中外

资银行分行达168家。世界50大银行几乎都已涉足中国的银行业,其分

支机构主要分布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珠海、青岛、天津 等沿海发达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1999年底 已达508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0%。

从以上分析比较,明显可以看到我国国有银行的跨国经营与发达国 家银行的跨国经营相差甚远,例如截止2001年底,日本国内银行仅在我

国的分支机构就达到80家,而同期整个国有银行在国外经营机构仅为86 家。目前全球有39今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有分支机构,其中包括巴

基斯坦、朝鲜、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同期我国国有银行跨国经营 仅涉及51个国家和地区。

三、我国国有银行跨国经营缓慢的原因

(一)缺少发展的动因

从跨国银行发展的动因上来看,我们现在缺乏这种动因: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贸易的发展要跨国银行提供融资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增

加了对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的要求,但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国外对内投资 比较多,而国内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况且,我们一直接受别国的大型项 目贷款,例如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就是接受德国提供的银团贷款,而我国 很少向外提供项目贷款。这样的结果是:大量的外资银行涌入中国,而 国外对中资银行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因而近几年我国国有银行跨国经营 相对较缓。

(2)跨国公司的大规模资本流动带动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跨国公司 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跨国银行为之提供全球性的金融服务,于是,跨国银 行为了竞争,稳定跨国公司客户,纷纷增设海外营业机构,出现了跨国 公司到哪里,哪里就有跨国银行的局面。但是目前我国国际化经营的企 业不多,只有海尔、康佳。长虹和联想等几家知名的企业,且在海外的 规模也不是很大。这样也降低了国有银行的跨国经营的积极性。

(3)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为跨国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欧洲

货币市场形成以前,跨国银行发展都是随着跨国公司业务而发展的,其 发展是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业务也仅限于传统业务。欧洲货币 市场形成以后,大大改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性质,其交易活动既不受所 使用货币的发行国的限制,也不服从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体系的有关规 章制度的管辖。对于跨国银行来说,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意味着它们 能以一种新的途径进行扩张。但我国是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这 就决定了我国的国有银行不能在货币市场上自由进行货币交易。这也导 致了我国国有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

(二)自身的原因

(1)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

充足率一直很低,截止2001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

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仅为:5.76%、6.88%、8.30%和 1.44%。只有中国银行一家达到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8g6的要求。而同期几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分别高达29.7%、19.35%、27.51%和35.06%。一高一低也决定了国有银行不适应大规模的国际化经 营。

(2)创新业务少,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现在国际金融创新日新月

异,跨国银行不在仅仅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它们把业务的重点已经放 在衍生金融工具,利用金融新产品,创造高额利润,同时也规避了风险。如利率互换、出口保理及福费廷等一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国有 银行出于经营安全和技术力量考虑,很少经营这些创新的金融业务。

(3)违规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叫美国联邦法院的资料显示,中国银行

纽约分行自一九八八年开始至今,涉及的各类违规贷款案件多达数十宗,涉及金额超过一亿元以上。2001年3月在纽约联邦法院立案的一宗诉讼 案中。涉及的公司及个人被告多达 20个。纽约分行案也牵涉到东京,广东、开平、香港等地中国银行分行。前不久,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又因 为违规贷款而被美、中两国金融管制当局各罚款1千万美元,这些情况 也使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审批设立国外经营机构时更加谨慎。

(三)当地国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业务限制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银行业,对跨国银行实行严格的准入和业 务限制制度,现以美国为例说明:

1991年,美国国会对美国原有的国际银行法IBA做了重要修改,推 出了一项新法案,即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FBSEA。根据这套法案的规定,外国银行要想得到进入美国市场的许可,就要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管理能力、反洗钱措施乃至母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水平等方面统统达 到美国的要求。于是,在这套苛刻的新标准面前,一大批外国银行就此 出局,基本失去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美国政府认为,仅仅大幅度提 高外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标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大幅度增加外 国银行进入美国之后的业务限制。于是,这套法案进一步规定,凡是在 1991年以后才获准进入美国的外国银行,其银行业务必须受到四个方面 的严格限制:

(1)明令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

(2)明令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

(3)不支持外国银行在美国当地扩充业务网络,经营零售业务。

(4)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

“外国银行监管加强法”和“改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法”的实施,使得一大批银行失去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同时限制了已进入美国市 场的外国银行业的主流业务。在1981年到1991年10年间,外国银行在

美国银行总资产中所占份额从9%跃升到18%,实行这套法案后,从1991 年到2001年的10年间,外资银行这一份额就逐渐缩小到14%。与此同 时,在美的外国银行数量也在不断下降。以外国银行分布最为集中的纽 约市为例,1991年,外国银行在纽约共有463家,到2001年,就大幅减

少到265家。

四、我国国有银行实行跨国经营的措施和建议

(1)从政策上:借鉴国际经营,扩大政府的政策投入。从国外跨国银

行的发展实践看,任何跨国银行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 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要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

动。根据目前国有银行跨国经营的现状,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等对国有 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和扶持,使得国有银行的国 际化经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快我国银行业跨国经 营的立法步伐,尽快制订《银行跨国经营法》,使得国有银行的跨国经营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其次,允许并鼓励国有银 行在国内外的证券市场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这是充实和提高国有商 业银行资本金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有银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前提条件。

(2)从扩展形式上:选择以并购和控股为主的方式。因为在这方面我

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收购了香港嘉华银行61.38%的股份;2001年中行又成功组建了 中银集团,将10家成员银行合并成立当地注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

公司”。2002年7月25日,重组后的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中国

建行也在2002年2月通过收购,在香港建立了建行的全资子公司一一香

港建新银行。

东华大学学报2004/04/15

第三篇:提升中国银行业全球服务能力

提升中国银行业全球服务能力 中国银行董事长 田国立

2013年9月,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成为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并购案,中国银行在收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提供美国法律商业环境意见,中银香港提供国际银团融资意见,中银国际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纽约分行作为当地唯一一家拥有A级评级的中资银行,开立了40亿美元融资承诺函,成为双方达成交易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与双汇根据交易需求和市场情况,共同设计了组建银团贷款的融资方案。2013年6月26日,中国银行举行了全球近30家银行参加的银团筹组推介会,最终获得2.1倍的银团超额认购。8月30日,中国银行牵头的8家银行与双汇签署银团贷款协议。在整个过程中,中国银行克服时间要求紧、交易金额大、融资结构复杂、涉及多地监管等困难,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从项目调研到融资协议签署的全部环节,并担任该项目的银团贷款代理行、抵押代理行等多重角色,创造了中资银行支持跨国并购的一个新的案例。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中国银行成功支持此次收购不足为奇。但是,成功签约后双汇国际董事长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当初银行人员提交的金融安排,他觉得几乎不太可能实现,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成功的企业也需要金融的“启蒙”,帮助企业理解和用好金融工具本身也是银行的一项重要责任。中国银行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金融服务能力有多强,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中国金融业只有牢牢把握中国产业发展的走向,扎扎实实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才能让中国企业在世界大舞台上有更出色的表演。

当前,市场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空间存在担忧。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在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金融业将获得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将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市场、企业、货币的国际化会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中外金融业将迎来三大机遇。

一是,上海自贸区建设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备受关注。上海自贸区将会给中国经济金融格局带来深远的变化,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开放,因为资金流动往往很难局限于某个区域,“打开了一扇窗”的结果往往就是“打开了一扇门”。

2013年9月底,中国政府公布了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方案,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首次采用了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并以此为原则,推进同美国、欧盟等投资协定谈判。这预示着中国市场开放将进入新阶段。

2013年12月初,中国银行出台了上海自贸区的三十条实施意见,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也可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区内符合条件的个人可开展证券投资等各类境外投资,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本外币资金池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等等。这些突破为企业和个人投融资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全面开放。

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给金融业创造新需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以吸引外资为主,主要是把资金、技术、管理“请进来”。事实证明,邓小平同志所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中国用30年的高速增长回答了世界的困惑和担忧。如果过去30年,主要特征是外资“请进来”,那未来30年,更突出的特点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还伴生着业的“走出去”。

从对外投资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前10年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小,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居全球第13位,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英国的29%,日本的50%。但这也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外投资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李克强总理在出席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时表示,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未来5年对外投资与过去20年的规模相当。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基础设施、能源等大型项目建设是对外投资的重点,海外并购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将衍生出大量的金融需求,包括项目融资、并购贷款、咨询服务等。对全球金融业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给金融市场创造新机会。

自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施细则》出台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较大进展。

2013年1~11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07万亿元,是2012年同期的1.56倍;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4045亿元,是2012年同期的1.83倍;海外人民币资金存量突破1万亿元。此外,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外汇市场第九大交易货币。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最新数据表明,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这些数据显示,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交易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将因此更加多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速,金融业加快海外布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满足企业境外金融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尽管成绩显著,但与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相比,业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还不能够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首先,金融业“走出去”相对落后于企业“走出去”。截至2012年底,中国1.6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不可忽视的力量。截至2012年底,民营企业投资额占比超过30%,数量占比约50%。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8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与此同时,从覆盖面来看,中资商业银行仅在5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远远低于中资企业覆盖面;从流程来看,中资商业银行服务效率有待提高,服务流程亟须优化;从服务水平来看,中资商业银行主要提供融资服务,而现金管理、投资交易、财务顾问等高端金融服务较少。

其次,商业银行“走出去”相对落后于政策性银行“走出去”。在金融业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政策性银行成为提供融资的主力,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运作了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连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银行,贷款项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了近2800亿美元的进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业务,同比增长25%。与政策性银行相比,商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在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受到的约束较多,再加上近几年海外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而本土市场盈利良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经营的进程。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对落后于商业银行“走出去”。由于体系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时间较短,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规模不大,人才储备和国际经验不足,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经营,除了需要融资结算等服务之外,还需要投行、保险(放心保)、咨询等服务。但是,除了港澳地区之外,真正到海外经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是凤毛麟角。

因此,面对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创造的新机遇,金融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全球服务能力,才能抓住机遇,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作为长期以来在海外市场持续耕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有2.2万名海外员工。同时,中国银行具有扎实的市场化经营基础,在资产负债业务中,已实行市场化定价的比重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是最高的,全部负债中市场化定价部分约占42%,资产占35%,相对而言,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因此,在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中,中国银行理当有更大的作为。

中国银行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全球服务能力,并与全球金融业一道,共同为全球经济繁荣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在国际金融论坛2013(十周年)年会上的发言]

第四篇:中国企业文化的氛围到底缺失了什么

中国企业文化的氛围到底缺失了什么

要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不能够创新,就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曾经有美国媒体做过一次讨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也就是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我当时看了材料,归纳有那么几条原因:

1、中国企业文化普遍盈利水平很低,拿不出钱搞创新。

这需要在今后改革当中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我们喊了多年,为什么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拿不出大批钱投入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这样的领域,第一个结论对我们来讲是适应的。

2、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

这种教育观念使受教育的人、特别是精英人才难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发展因此也受到很大限制。

3、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

虽然政府在鼓励,媒体在不断鼓吹创新,但是企业没有一个真正内在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创新变成口号。

4、中国缺少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

这一点我们在讨论金融问题的时候也多次提及,就是怎么样打造中国金融体系的时候,能够使中国金融体系更支持创新,特别是个人的创新问题。

此外,我还注意到华为任正非的观点,他表示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

曾先后担任:

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社区公益健康活动”核心讲师!

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

北京大学•北大未名集团健康服务体系担任主力讲师。

当然,中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在一个开放的范围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里面进行创新。现在我们讲自主创新的时候涉及到三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我觉得,对大多数领域的中国企业文化来讲,主要还是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问题。当然,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我们确实还需要用更多经历来解决一些现实的创新问题,如果能够真正进行自主创新,也就是原始创新,那就更好,但这种原始创新毕竟成功概很低、成本高。

对于这一点,任正非说,在创新过程当中,华为只强调做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就应该更多地加强开放合作,让别人去搞。我举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所以创新也必须在一种开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中国企业文化当中还相当缺乏务实的文化。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很务实的民族,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务实的过程,但是,最近一些年来,很多企业常常受一些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很多不务实的态度。

比如,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一旦受到一些困难,马上就说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企业文化,是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歧视。我觉得没必要这样过分政治化解读。

实际上,像日本当初走到美国去的时候一样,他们也碰到过很多障碍,没有必要把我们受到的任何一次挫折都归于政治因素,而应该从自己市场化的程度和竞争力来考虑问题。所以,怎么样克服那种似是而非、表面看着很正确的政治式惯性思维方式,对整个企业和企业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务实的文化现在对我们来讲是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世界里面,谁不务实谁就要吃亏,谁夸夸其谈谁就要吃亏,其实有很多问题是很简单的。日本、德国一些专家讨论,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会长期领先于全球制造业。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德国人就说我们就是几个词:认真、严谨、讲卫生;日本专家讲的更直白,他说一个不讲卫生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高端制造业国家。如果我们不解决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只空谈所谓“中国创造”和“高端化”,我觉得是做不到的。

国外企业确实非常务实,而中国企业花架子太多。比如,全球著名的汇丰银行曾邀请我到伦敦参加全球高管会议,希望我做一个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我当时想,这么高端的会议肯定在豪华的五星级饭店进行,但是,最后却是在泰晤士旁边一个酒窖里进行的,里面非常灰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是坐在长条板凳上听我讲了三个小时。

我讲话的时候,除了一个小方台子以外,什么都没有。汇丰银行全球总经理介绍我的时候只花了五分钟,然后开始直接进入话题。这完全不像我们中国企业开会,中国企业可能要花半个小时让各种各样的领导致辞,然后再进入正题。

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花大量的时间,务实的文化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那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竞争能力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我发现,国外企业家他们心态非常好,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承受失败的能力、承受成功的能力,都比中国企业家强得多,可以说是归如平淡也归入成熟的水平,而没有炫耀的心理。

第五篇:动画概论《中国动画到底辉煌了谁?》论文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请自觉在下载24小时以后删除。

动 画 论 文 范 本 实 例

一、作者简介

王壹,CG影视动画导演。毕业于中原工学院影视制作系影视动画专业,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程大鹏数码媒体工作室。先后执导《这个秋天我没有收获》、《笑丧》、《幸福就在隔壁》、《重逢》、《Seyit Onbasi》、《生命中最后一片叶子》、《北洋海军提督署演示动画》、《美好的生活》、《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演示动画》、《老猫山天湖》、《惊魂在U号行星》、《温暖的冬天》等动画作品,被业内友人和同行誉为“中国最年轻的动画片导演”。

二、正文范本:

我有一位设计师朋友叫周峰,现在可能已经离开深圳,到了更好的地方。这些我不得而知,不过他和我讨论过一个问题,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中国动画到底辉煌了谁? 我作为一个普通动画人,一直想回答这个问题,可是苦于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再加上我是草芥之辈,就更不敢轻易口出狂言。

他也一度在问我,在动画剧组里面担任什么角色?我想我应该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考虑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位女星特别想出名,可是在片场中混了好多年,都是演一些临时角色。眼看着自己的美貌大减当年,如果再不饰演一次主角的话,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太失败了。经过多方打听,女星得知了一个消息。要想成为一代当之无愧的大红人,最好的捷径就是找到一位导演,来一次潜规则。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女星就开始寻找一位可以潜规则的导演,好让自己一炮而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让她真就找到这么一位。人之初性就是爱了,头回见面就使劲的爱了。

潜规则过后女星言归正传,就问这位导演:我什么时候可以成为你荧屏上的当家花旦呢?

导演听完女星的言语就说:关键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是动画片导演。

女星顿时大哭,感觉自己极其的委屈,就冲着对方大喊:你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你是动画片导演啊?

这呢?只是一个笑星嘴里的段子。而我混了半天也顶多是这么个水平,还被规划在流浪派里面。

其实说白一点,也就是一个要饭的,一个耍猴的。

从03年到如今,我一直都在坚持学习、研究动画这门学科的知识。也从过去的泥塑、剪纸、实验、二维、三维,到后来加了触觉的四维......一路走过来。

可惜的是,我一直都是在埋着头工作,或者说自我提高。却从来没有想过中国的动画到底是辉煌了谁?

动画与电影的流程在片面上比较相识,却也是独立出来的一门艺术。当然也有人愿意把它和电影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记得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栏目,里面有一个专家说:我们中国的电影是来源于西方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与人家相比,因为时间就是差距。

后来一则消息里这样报道。

在很久以前,西方的卢米耶兄弟在其国做了一次试映,播放了一部影片。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火车径直开向镜头。结果把现场的观众吓的四散逃窜,以为火车真的从荧幕里面开到了现实。虽然那时候没有剪辑,只是一味的长镜头,但是至少让大家认识了电影。继卢米耶兄弟以后的第八个月,中国上海一家茶馆里也播放了类似的影片。

如果我在这里说我们中国的电影和西方只有八个月的时间差距,那是我对艺术不负责任。其实我们和他们认识电影的时间没有那么遥远。而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只是就这么一点点时间,我们就落后于别人了?是我们不够聪明呢?还是没有这样的意识。

而动画呢?更是出尽了洋相。中国的动画很早以前就有了,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学习的我们的知识,现在反而是我们扬起头向人家学习。在网络上查询一下,一般的培训学校。如果里面的师资力量,没有一个黄色皮肤以外大师级别的,或者海龟之类的人,那简直是威风扫地啊!

至于这些简历后面跟着无数蝌蚪文的大师和海龟是真的还是假的,大家都没有实际的考察,反正表大于本。

中国的动画公司多如牛毛,让你看到有排山倒海之势。可是真正做原创动画的有多少? 好多公司都是给人家加工片子,到头来把国外的一些专家捧成了神话,中国人却仅仅混到了一口饭。

可能有人会责备我,说他就看到了中国的好多原创动画作品。在这里咱们把话放在桌子上面讲,部分原创动画其实就是些低幼的片子。那个需要原创吗?难道骗一骗小朋友,骗一骗女朋友也算是一种拿出来炫耀的本事?

在许多动画论坛也好、网站也好,我看到好多人都是选择国外的影片,来大量的浏览和观摩。只是空空有了一句:我们支持中国的原创动画!

我不是说支持中国的动画有什么不可取之处,关键是这种支持如果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那就算了。这样跟一个男人在结婚前,和他的女人说我是真心的一个道理。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在上帝面前说鬼话。

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证明,中国的动画让我国的部分观众很失望? 当然有些人也一直默默的为中国的动画加油,虽然付出的不多,但是真正给我们这些拼搏也好,混日子也好的动画工作者一股精神上的力量。其实本来艺术就是一种娱乐,明天全民生活水平只剩下清水煮大白菜,我想艺术基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我有一个朋友从06年到现在跳了17个动画公司,我一直没有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老板骚扰到她了,因为人家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女。

经过一了解,她坦言的原因让我无法回答。

她是一位原画师,一位场景和人物都兼备的能手。可是不管她到了哪家公司,她本来很高的水平从来都不会被人认可。

而公司硬是支持那些在软件里面接嫁或者拼图的原画师,也不会看中她的一件精心雕琢过的原创作品。工程师就不说了,有些是搞电脑出身的,根本就不知道艺术是个什么东东。

可气的是连导演大人也是这样不近人情。只要可以尽快出来东西,半原创或者半模仿都可以。

向钱看,挣钱才是硬道理。没有钱就不可以生产下一部片子和所谓的衍生产品。曾经有人问我衍生产品是什么?我简单的说一下。

就是把动画片里的人物或者标志,做成橡胶、塑料、布质模型等等,拿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的产品。

之所以关于低幼儿的原创动画越来越多,是不是与孩子的意识低也有关系? 我喜欢,父母就必须给我买。在这里我先讲一个故事。

纳尔逊中学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73名教徒集资创办的。

在这所中学的大门口,有两尊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像,靠右边的是一匹奔马。三百多年来,这两尊雕塑已经成为了纳尔逊中学的标志。它们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缩成微雕摆放在礼品盒中。许多人以为马就代表着马到成功。可是,仔细研究历史,了解了这两尊雕塑的来历,你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那匹马代表的也不是什么马到成功,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开始的时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来它又嫌农夫给它的饲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儿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了下来。

在中国团队意识比较薄弱。大量的团队精英,纷纷隔三差五的跳槽。这样下来,使不少公司一直处在培养人才的阶段。

当然这与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动画公司的领导,一般都不懂专业。他要求的就是产量,效率和利益。

而在整个剧组里面,除却个别人,一般都是打工的,和我一样都是要口饭吃。那么在上层看来,他们为的是留守职位。在下层看来,公司又不是我自己的,混就混呗!最后影片有没有价值,根本就没有人问津。

造成整个体系一片松散,公司就像站台,片子的质量可想而知。

欲望总是比理想更有诱惑力。一杆子有能力的人,开始策划在外面自己搞。成不成功没有关系,反正是给自己搞就行。

这样的公司一般是只挣工资没有提成。

而拿提成的公司,大家都是在玩命的干,钱也是花花的往口袋里面装。只是命怎么能玩的起呢?结果是一些人干到了大龄青年就开始变革了。三维方向的,干平面干建筑开培训班了。二维方向的,干漫画到大学当老师了。

而公司都是培养了人才,再眼睁睁的看着走掉,就造成公司总是在培养人才。

今年部分产业经济萧条,一些动画企业也纷纷倒闭。二维方向的还好一点,三维方向的就不怎么乐观了。我有一些朋友都转行了,更有一些都告老还乡了。

国家也是一直在扶持我国的动画事业,风里来雨里去的投了不少钱。可是动画产业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钱哪里去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动画公司就职,他说他们一年只做一集动画片。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们公司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啊!

他说:国家的!

是不是钱都这样花完了?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能做出好的动画影片吗?

也有一些搞原创的动画公司,曾经也一度坚持真正的原创。只是耗了若干年时间,只做出来一个大片。这到没有什么,关键是片子一但出来,性质和价值观马上就改变了。不是开设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就是做一些乱七八糟的片子拿出来逗小孩子玩。

这是干什么?是他们被现实给干了,还是当初只是可笑的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技术。还有就是盗版。

大家花了那么多年做出一部影片,刚刚公映了一次,大街上、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就摆满了盗版。

想一想如果我是一位观众,我也会选择盗版,或者网络版来看。因为万一不合口味,那不是白花钱吗?

只是都看盗版了,原创动画还挣什么钱?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老板见不到回报,公司还需要开吗?

这样导致加工片,低幼系列越来越多。

相对比较好的就是游戏行业了,至少有一些年轻人还是会沉迷于它。可是慢慢看来,也只是一群惊弓之鸟。

个别游戏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口味,直接让男男女女可以在虚拟里做爱了。我想问一下这和网络视频做爱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视为淫秽物品。”

艺术和色情有什么区别。把光着屁股的女人放在美院,就是艺术?把光着屁股的女人放在妓院,就是色情? 这些东西真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艺术家怎么了,艺术家不是人。他们看到洁白如玉,摸起来像卡其色绸缎质感的人体就一定还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吗?我也忘记了是谁说过,娱乐艺术这个行当真他妈的乱。

那么不管是加工动画、半原创半模仿动画、原创动画、完全模仿动画、还是游戏动画等等,我今天所讲的只涉及到中国的动画。

中国的动画到底是辉煌了谁呢? 是不是学校? 中国的高校也好,中专也罢简直是雨后竹笋般纷纷成立了动画专业。并且到处宣扬动画在中国怎么样怎么样了!好像每年的奥斯卡就在中国举行似的。

好多学子为了有个美好的明天,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动画这个专业。选择了没有问题,关键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大学四年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练。我感觉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到民间的培训班里学习来的实际。大学出来以后到底学好了没有先不说,只要一提到让他们去培训班里专门学一项技术,他们马上反问你一句:那不是匠人吗?我要做的是艺术家。

然后高不成低不就,漂泊在茫茫人海。

记得前一段时间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一篇惊人的消息。

里面明确表明,只要在他们所办的学校学习完,将来到了动画公司,每个月你至少可以挣到4.5到5万元人民币。

我把消息让剧组的同胞看,大家都在问我这是说中国动画吗? 我再转发到国内一些动画群里,大家都说那是动画公司的老板吧?

本来我想上去留言,告诉那些还没有上当的人,这他妈的绝对是浮夸风。可是人家没有设置留言这一项,我也只好唠叨唠叨作罢!

那么,中国动画是不是只辉煌了学校?

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有些片面,在此也希望有知之士给予全面的指点。当然每年的个别学校,网站等等都在举行原创动画大赛,也是在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下来,把动画这个战役打好打漂亮。

抱怨归抱怨,选择了就不能轻易放弃,还得把动画这条路走下去。本来我想在结尾说一些这样的话。

诸如:大家以后多多支持中国动画,把目光从国外的动画转移到中国的动画上来。后来想一想,这不是让人家做不想做的事情吗?强扭的瓜能甜吗? 我也就不扯淡了。本文到此为止。

下载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到底改善了多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