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时间:2019-05-14 23:4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第一篇: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山东公务员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来源:联创世华 编辑:yangyuhui 更新时间: 2013-3-10 16:38:44 点击数:23 】

10年见环境投入4亿多人民币环境却没有显著改善,甚至部分地区更加恶劣,雾霾等新的污染名词出现在我们的字典之中。4亿环保资金打了水票听起来让人心疼。然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地方政府机关以及企业对上面下达的规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一己之私,欺上瞒下,大打擦边球,致使4亿资金打了水漂。山东公务员网

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报告时指出,我国政府始终没有放松环境治理,保守估计最近10年用于环保的总投入应在4万亿元左右,之所以环境问题仍没有大的改观,症结之一是环保投入上存在“低效症”。他们建议,“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的同时切实提

高利用效能。

国家为了改善环境,不吝惜巨额资金投入,但却被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所利用,拿着国家下拨环保的钱,公报私囊。购置设备的时候,为了“节约”购置残次品,在设备上大做文章,以虚假数据应付考察。部分企业更是变通能力极强,“变脸”技术高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风声一紧,排污大户纵身一变成“环保模范”,等考察团离开继续排污甚至为了挽回损失对环

境污染变本加厉。

所以根治污染就如代表所说要下狠手,采取强制性措施,将环保列入官员政绩考核以及升迁考核之中,将污染严重的地区划片治理,强制性划分给有关单位以及个人,与其奖金等有关切身利益相挂钩,在拿环保问题打“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考核奖金等就会受到影响,逼迫他们人情利害关系,去想办法搞好环境治理环境。山东公务员面试

这样虽然是逼出来的环保,却换来青山甜水的“绿色中国”换来民生的改善,换来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开启“中国梦”的新启程。

第二篇:浅析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浅析湖州市**镇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

调 查 报 告

姓名: 学号:

摘要: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工业企业“三废”、城镇生活废弃物、各种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特种水产的养殖过程中的排污等情况加剧了菱湖镇水体、空气、土壤环境的污染,同时对我们的生存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湖州市农村乡镇环境污染的治理更显重要性和紧迫性。治理中,在工业上应该有整体的规划设计,并建设好相关的“三废”处理办法、监督机制和对违法污染企业的查处力度。在农业上应该以农业发展的科学观来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广和使用生物农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应进行大力的宣传环保,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并投入资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只有如此才能让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也有利于我市农村城镇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治理

最近几年来,湖州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工业“三废”、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规范使用、以及在养殖特种水产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但又由于全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认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日益增强。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人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随意破坏了环境,回过头来又想生存在一个空气清新、水质无污染、环境良好的环境。哪么,这就要求我们湖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当前环境污染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一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增加全民的环保意识,让全民广泛参与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同时也要保护好治理的成果。二是在发展好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调整当前湖州农村的产业结构,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一边治理一边又在污染。污染和治理永远都在交替而达不到最终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湖州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湖州市常住人口298万人(2013年);湖州总面积为581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为158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且有南太湖明珠之称。是加州鲈鱼、龟鳖、沼虾等特种水产养殖的主要产区,也是制造业的集中区。

(一)、工业污染的重灾区---农村乡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湖州市的一些工业园区基本都建在城乡结全部的乡镇,因为相比大型工业功能区来说,建在乡镇工业园区里的中小型企业,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就有很大的优惠政策,而且在管理上相对城市工业区里的企业要松得多。为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得不到有力的监督。乡镇为保住一方财税,对违法企业的偷排偷放污染物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的,既使抓住了也是小小的处罚一下。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按正规程序进行过审批,规模小、资金投入不大,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没有完善。因为企业小、利润轻,再者就是利益驱使等原因,导致企业弄虚作假、不顾违法,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污染物偷排偷放到外部环境。造成空气、土壤、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特别是化学化工企业、特种水产养殖、不锈钢制造行业等较集中的菱湖镇。如不锈钢制造业中的其中一个工艺---酸洗钝化。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一层氧化物(通称铁鳞),一般用8—12%的硝酸和3—5%的氢氟酸酸洗去除。经多次酸洗,酸洗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到一定的浓度(铁20—25克/升时),失去酸洗能力成为废液而外排。此废液中的总酸度还是相当高的,并含有大量的铁、镍、铬盐。如任其外排,将引起不良后果。硝、氟酸是强腐蚀剂;硝酸盐能助长浮游生物的繁殖;氟离子会在鱼体内累积;铬是剧毒物质,严重的污染环境。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影响到以菱湖镇为中心的其它周边乡镇的环境质量,环境的污染也给菱湖镇的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是滞缓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身造成的污染---农业生产

在农村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许多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的高产和防治病虫害而大量的滥用高毒农药。我市水稻用的农药品种有20多个,年使用量2800吨左右,亩均用量1.8公斤,比2010年的1.27公斤增加了41.7%。其中剧毒农药以甲胺磷为主,据资料全世界年产甲胺磷7.8万吨,而中国就用了7万吨,其中70%在浙江生产,浙江又以浙江菱化集团为代表,现甲胺磷因为是剧毒农药而停产了。我市年使用量就达570吨,亩均用量0.4公斤,据老农反应,八十年代一季水稻施药7次,而现在要施15次,用量增加了0.4公斤。滥施农药:首先是在喷洒过程中对大气造成污染,其次是在施药时散落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入河道,造成水体的污染,如原菱湖化学厂生产的甲胺磷。再次是对土壤造成污染,如呋喃丹。其次是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我国的化肥使用量每年达1亿吨以上,而其中50%-70%的化肥通过各种途径流失。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同时致使土地中的硝酸盐和有机磷等有害物质含量剧增。多年来,化肥已成为我市污染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质,也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其次是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在我市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市菱湖镇、东林镇等乡镇,据不完全统计:龟鳖池有21300个,沼虾池有120个,还有很几万亩的池塘养殖。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但由于大量规模养殖没有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便和养殖鲈鱼、龟鳖、沼虾等水产时,把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严重污染了境内河水和土壤。水产养殖生产中,过量使用消毒剂。如硫酸铜、孔雀石绿等,严重污染水体环境质量。

(三)、日趋加剧的乡镇农村污染物---生活垃圾。由于农村生活环境条件的限制,生活生产基础设施的缺乏,再加上农村人口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民只贪图生活的方便,生活污水随处排放,不注重环境污染已成为习惯。再有就是农村没有进行整体规划,村庄上没有垃圾箱和垃圾回收系统,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在路边、河滩和农户住宅的周围,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一到夏天,蚊虫、苍蝇到处可见,路边低洼处常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农村村民的这种无环保意识的习惯,致使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更趋严重。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认识不足。由于这些年我们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农村的环境问题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引起重视,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认识不足,管理缺位。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偏向于城市。给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环保专项治理资金的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把有限的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城市,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来说薄弱和滞后。这些年,湖州市的工业已基本建到了城市周边的乡镇,从而使城市环境污染向周边农村扩散。但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污染源治理的专项环保资金。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又普遍财源不足,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

(三)、企业布局不当、治理能力和力度不足。城镇一体化的实施,让一些企事业从城市搬迁到了农村。目前,在我市农村落户的中小型工业企业中,有大部分企业是新建设的,还有少部分是因城里重新规划后无法再在城市工业区生存的企业。它就随其它一些生产企业从城里搬迁到把关不严的农村。而这些企业又往往是一些有排放污染的企业。如造纸、不锈钢管制造、化工企业等。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农村为前提的,农村的发展又恰恰需要这些纳税企业来填补。而相对城市工业来说,农村工业建设是滞后的,所以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规划。一是没有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在农村随意租用农地建厂,大部分没有进行环境审批,就是做了环评也是虚的。二是对企业建设基本没有任何规划、基础建设不到位。三是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对污染企业的督察机制。因此,无序的农村土地就这样有了很多污染企业而又无能力进行治理。

(四)、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农村发展的要求。一是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还是统分结合的多部门、多层次的执法管理体制,使权责不明,权力分散。二是我市各乡镇没有相应的部门负责环保工作,检查工作还得依靠市区一级环保部门下派工作人员,所以往往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三是农村缺乏监管执法的强制手段,因受法律法规的制约,无法对基层的权力进行下放,管理权下放还是形同虚设。四是日常管理松懈,对有偷排污染问题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

三、农村污染治理的相应措施

(一)、有效控制污染源,从源头上扼制农村环境污染 污染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切入点,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水污染的保护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化工、养殖、制造等企业搞好污水处理,做到达标后排放。在农业上要加强对化肥、农药流通使用的监管,建立防治农药、化肥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监测网络,有效防治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同时,还要加大对种养植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等方面污染的防治力度,要采取科学、有效、可行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堵住污染源。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在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禽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其次是确实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兼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也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要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对环境问题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辖区内出现严重污染的问题还要启动行政问责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把好项目审批关。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决制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区投产,杜绝工业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对现有的污染企业(印染、造纸、制革、化工),要制定治污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改和治理。对上述有污染的企业要采取“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只有如此才能很好的改善农村环境污染。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技术,鼓励农民改变家庭畜禽散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远离水源,动物的粪便、污水一律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指定区域存放,配备专门的粪便储存处理设施,集中进行处理。禁止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污水污染环境。

(四)、加强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印发宣传册,讲解环境知识等的方式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环保,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让他们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提高其维权和环保意识。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治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扩大群众的参与力度,通过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使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真正的治理和改善。

(五)、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环境监察部门不仅强化对农村污染源的监管力度,还要加强水源地的环境监测,保护好水源地安全。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农村的监测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给新农村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强有力保证。

总结: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影响到城乡所有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国家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和完善农村环境的治理,这不仅是贯彻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城市乡村共同发展的文明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曾令波,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1卷第6期。[2]刘培启《环境科学》,《冶金部工业冶金研究院》1979年第6期。[3] 吴辉,《汉中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汉中科技》,2010年第2期。

[4] 马静,董晓方《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治理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5]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2期。

第三篇:家乡所在地环境污染及治理问题

家乡所在地环境污染及治理问题(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姓名:黄旋

所在学院:法学院

专业班级:110

1学号:101012009

4指导老师:邓远秀

【摘要】

江西省樟树市境内有赣江水系支流,是一个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的枢纽名城。近年来,工业污染源含氮废水超标排放,使得樟树市的空气质量以及水污染大不如从前。本文对樟树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找出原因并做了简要分析和评价,并针对其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受PM10的影响,提出了对策措施和建议。

【目录】

 樟树市环境状况报告

 樟树市环境污染的防治

 樟树市环境污染的管理工作

 对调查的分析及评价

 调查总结

 樟树市环境状况报告

(一)环境质量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12年,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为良。市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指标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Ⅱ级,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Ⅱ级。全年共发布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日报365期,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介于15-166之间,良和良以上空气质量天数占92.9%,无中污染和重污染情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2012年,我市境内河流水质与2011年基本持平,7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评价结果为:袁河为Ⅱ类水质,水质为优;张家山渡口为IV类水质,属轻污染;其他断面水质均劣于V类,重度污染。

城市地下水环境质量:2012年,樟树市城市地下水监测指标年均浓度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Ⅲ类标准要求,水质良好。

城市饮用水源质量:20012年,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袁河各项监测指标的年均浓度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水质良好。地下饮用水源地二水厂、三水厂各项指标的年均浓度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Ⅲ类。城市声环境质量:20012年,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樟树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4.8分贝,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要求。樟树市区交通干线声环境质量为好。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6.6分贝,符合(GB3096-93)IV类标准要求。

(二)废水及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废水:20012年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6477.831万吨,废水排放达标量6469.83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88%。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18663.136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化工、食品、养殖行业。2012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8936.12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36.3%,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7890.23吨。

工业废气:2012年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313256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19479.444吨,烟尘排放量18234.309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271.024吨。

工业固体废物:20012年全市环境统计范围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54.6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54.6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

(三)生态环境状况

城市绿化:2012年,市区新增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36平方米。

自然生态保护:建成沙、澧河城市饮用水原保护区,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覆盖率8.02%。 樟树市环境污染的防治

水污染防治:20012年,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综合整治力度。制定下发了《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扎实开展了水污染整治执法月活动。同时,加强对污水净化中心的运行管理,保证出水水质持续达标排放。三个省控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大气污染防治: 制定实施了“关闭一批、搬迁一批、转产一批、治理一批”的治理措施,提请市政府下发了《樟树市2012年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关于在市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通知》等文件,召开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围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严把项目审批关。20012年,按照严格管理、优质服务的指导思想,共审批建设项目152个,否决建设项目12个,建议更改厂址1个,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制定了《樟树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分解方案》,加大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次居全省第二。20012年底,市区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2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100%。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全年累计处理工业生活污染水2889万吨。

 樟树市环境污染管理工作

环保目标管理我市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目标管理机制,将省定目标任务逐项分解落实,由市政府与各县区、市直相关部门等29个责任单位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并制订了详细的目标考核办法。采取了催报督查、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实地督查的形式,对省定环保目标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实行挂牌督办、新闻曝光、黄牌警告、责任追究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环保目标的落实。我市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出台了《中共樟树市委、樟树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县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实行综合考核评价的意见》,明确规定,县区及市直单位被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的,按综合评比排序末位处理。

环境法制 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970余人次,检查企业1505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2家,关停“黑名单”企业1家,关闭被挂牌督办企业2家,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了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

环境督察 加大了对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限期治理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城市环境监察支队标准化建设,环境监察机构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快速反应能力、现场执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生态保护 深入开展生态创建工作。临江镇生态示范区创建完成了35%的任务,张家山完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的规划编制,昌付等3个乡镇完成了环境优美小城镇创建的规划编制,命名了10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出台了《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办法》,对2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户用沼气池发展到6.4万座,普及率达到13.2%。

环境监测及科研 2012年,市环境监测站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类监测任务,全年共取得各类监测数据近10万个,完成了环境质量日报、季报、环境监测年鉴、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上报等工作。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编制完成环评报告103份,环境科研专项课题8个,编制完成了《樟树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樟树市淮河流域“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了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樟树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播发稿件300余篇;以纪念“6.5”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为契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环保杯”书法、美术、摄影大赛;认真开展了“树环保形象、为百姓服务”环保宣传月活动,共分发《环保知识宣传册》、《环保办事指南》等资料2000余份,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

信访与议案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倾听群众呼声,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2012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各类转办件200余件,全部在规定时限内给予了处理和答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共受理环保12369热线电话投诉1356起,结案1350 起,结案率保持98%以上。

 对调查的分析及评价

通过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活动,让我深刻意识到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大,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式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刻不容缓。

第四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2112160042、2112160030 姓名:郭宇伦、王萌辉、祖琳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欠账”较多,目前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列举了我国现存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与实践,深刻归纳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lso faced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debts” are excessive in the proces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How to speed up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hort board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ummarizes the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Based on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环境污染的现状

1.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首先,从农业生产来看,农药和地膜污染严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对农药、化肥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大量污染、土壤的肥力下降,引发了残留农药和化肥直接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大棚农业的发展与普及,地膜也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次,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再次,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污染也愈加严重。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1。

我国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指包括粪便、污水、垃圾以及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2。目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亿吨,生活垃圾约2.8亿吨,绝多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堆置。全国16711个建制镇和14168个乡,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5700万吨年处理量约3500万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占全部的约8%;571611个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约占26%,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约占10%,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不到3%。3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排污量逐渐增大,加之相关立法的缺失,有些城市往往不顾农村的环境权益,把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农村不仅要消化自己产生的污染,更要承受从城市转嫁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早己超出了农村环境的负荷,并成为制约农村持续发展的顽疾面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我们的环境治理却显得捉襟见肘。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环保认识不到位。不少人在污染防治工作上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一些人对农村环保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农村面积广阔、村民居住零散,建设农村环保体系很难。还有人认为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组织发动难度大。在这些错误认识的主导下,一些农村乡镇一味强求经济效益,自由建设、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的一味追求政绩工程,而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同时,农村居民环保主体意识普遍不浓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

生根木改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眼前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潜在的环境危害。

1.2城市环境污染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一是煤炭的消耗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种趋势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4。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己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一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其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加大。而且人们向水中排放的废弃物远远高于水的自净能力,除此之外,工业迅速发展,这些工厂有的并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便将这些未达标的污水排放出去,对水体进行污染,这就使得城市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使我们出现水源紧缺情况,还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己高达7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一10%的速度增加5,因垃圾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

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6。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

7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8。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9。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10。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11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污染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

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4.结论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治水.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4).[2]杨蕾,贾彬.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2):178-179.[3]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2.[4]阐海东,黄薇,陈秉衡.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同顾和展望[J].环境与健康展望,2008,(3).[5]刘峻杰.共创北京绿色奥运一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新闻发布会[N].国务院新闻办.2007,11.[6]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7]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8]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9]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10]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11]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

第五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 姓名:郭宇伦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中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制度与实践,深刻总结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并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and how to speed up the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hort board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som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3。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4。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5。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

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6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

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

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2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3456

下载环境污染治理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污染治理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印刷中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问题

    印刷中的环境污染以及治理问题 在印刷企业中,原稿、胶片、印版、油墨、润版液、上光液和印机洗涤液等构成了印刷工艺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印刷的重要因素。它们有的组成了印刷成......

    环境污染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土质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给人......

    环境污染问题[范文大全]

    星期五下午一放学,我就和几个同学一溜烟儿跑回家。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饭后立即集合前往沱江河、商机厂及市区调查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首先来到了沱江河旁,这是流经我家乡......

    环境污染治理方法(范文大全)

    装修污染治理方法 纳米光触媒,是利用纳米光催化材料在光照射下可以持续产生大量活性极强的氧离子自由基和氢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分解装修产生的甲醛、苯、氨等污染物质及......

    治理环境污染[五篇模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好家园 2013-12-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

    环境污染治理及对策[精选]

    环境监管及对策探索欧阳绍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充分认识其特点,有效地防范和治......

    环境污染治理资质

    《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 评定实施细则 《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评定按照《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评定管理办法》执行,细化具......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论文

    摘 要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