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时间:2019-05-14 21:3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第一篇: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酒泉市环境问题的研究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城市。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东接张掖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国。东西长约68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全市辖“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总人口110万人。

酒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是全国有名的制种基地。因此,酒泉人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以“削减总量、调整结构、改善质量、防范风险、加快转变”为主线,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防治环境污染为手段,以加快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酒泉特点的“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广风能、太阳能、水电及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实施光伏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锅炉换型和集中使用、天然气建设及推广工程、清洁能源工程、路灯太阳能化、农林废弃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就目前而言,酒泉市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被沙漠包围,每到春秋时节,沙尘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其次,农村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为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问题,形成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局面。酒泉市在2008年推出沼气改造工程,提出“三池一改”工程,大力治理农村环境,用粪便,秸秆等垃圾制造清洁能源,彻底改善了农村脏乱的状况。各地区长期以来坚持环境审查,对各村各户卫生进行检查。就拿肃州区来说吧。政府为了提高灌溉效率,投资将原有的自然灌溉沟渠改造成U形渠,减少了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大力推广地膜多次使用,减少白色污染。但是,农村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不合理的化肥使用造成了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还造成土地酸化、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大量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生态结构,使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也增加了患癌症的机率。不合理的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也是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农用塑料地膜的使用,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白色污染。大量秸秆的燃烧,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诸多因素影响了农村环境。

因此我认为应该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尽量使用生物肥,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合理使用农药。多养殖家畜,减少秸秆的焚烧。充分利用沼气,使用清洁能源。要取缔农村饮用水源地区域内的排污口,搬迁饮用水区域内的畜禽养殖点,清理饮用水园区内的垃圾、杂物,对饮用水源地划界立标,并实施围栏,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保证农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要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力度,重点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探索试行养殖业污染总量减排,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要通过建设地膜收集、回收利用项目,加大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农用地膜漫天飞舞、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同时,要推广应用农药化肥减量高效施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扩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有效控制和减轻种植面源污染。

如此,才能合理而有效的发展经济。

姓名:任建辉 学号:201373020215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201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2班

第二篇: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

学院:系别: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班级:姓名:学号:时间:指导老师: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系

环 保 概 论

09级精工班李国耀200953232011年11月24日闫 喜 凤

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

摘要本文写的当前农村的主要污染问题是生活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完善机制,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配套政策,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现状、防治政策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由于农村环境问题有影响因素多、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打等特点,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重视,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1、农村环境现状

1.1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随处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畜禽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没有相关配套污染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的堆放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之一。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擅自倾倒短期内难以降解的固体废物,也是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1.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策。而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石,兴办小高炉等,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更有甚领导不经考察,盲目引进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重点保护。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见到了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1.3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源

2.1生活垃圾污染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2.2水污染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机物。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2.3工业企业污染

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的新的污染。由于进入乡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污、电镀、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设备落后加上监管力度不大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差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耕田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67%和89%,已经成为环境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2.4农业面源污染

(1)畜禽粪便污染.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已经在4万左右,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t,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我国畜禽养殖业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是直接排放到土壤、河道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极大。

(1)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仍处于依靠农药、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农药用量达140万t,其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65%,有毒品种占75%。化肥的使用量为4700万t其中氮肥用量高达2400万t左右,有机肥使用量占25%。由于农药、化肥利用率问30%-35%左右,绝大部分挥发打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身体健康。

(2)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我国每年秸杆产生为7亿t,其中40%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由于这些秸杆未能很好利用,又无处存放,所以农民只有一烧了之。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杆的现象。秸杆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地污染环境,秸杆焚烧所产生的烟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

2.5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

3、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4.1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与,而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法知之甚少。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

4.2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采取秸秆还田、作物倒茬轮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既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4.3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或环境要素,划分生产和生活区,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4.4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依靠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法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陈润养.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初探.环境保护,2008

[2]刘青.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河南农业,2008

[3]俱国鹏,房妮.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科技信息,2008

[4]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理论前沿,2009

第三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2112160042、2112160030 姓名:郭宇伦、王萌辉、祖琳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欠账”较多,目前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列举了我国现存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与实践,深刻归纳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lso faced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debts” are excessive in the proces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How to speed up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hort board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ummarizes the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Based on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环境污染的现状

1.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首先,从农业生产来看,农药和地膜污染严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对农药、化肥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大量污染、土壤的肥力下降,引发了残留农药和化肥直接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大棚农业的发展与普及,地膜也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次,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再次,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污染也愈加严重。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1。

我国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指包括粪便、污水、垃圾以及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2。目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亿吨,生活垃圾约2.8亿吨,绝多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堆置。全国16711个建制镇和14168个乡,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5700万吨年处理量约3500万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占全部的约8%;571611个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约占26%,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约占10%,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不到3%。3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排污量逐渐增大,加之相关立法的缺失,有些城市往往不顾农村的环境权益,把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农村不仅要消化自己产生的污染,更要承受从城市转嫁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早己超出了农村环境的负荷,并成为制约农村持续发展的顽疾面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我们的环境治理却显得捉襟见肘。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环保认识不到位。不少人在污染防治工作上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一些人对农村环保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农村面积广阔、村民居住零散,建设农村环保体系很难。还有人认为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组织发动难度大。在这些错误认识的主导下,一些农村乡镇一味强求经济效益,自由建设、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的一味追求政绩工程,而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同时,农村居民环保主体意识普遍不浓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

生根木改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眼前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潜在的环境危害。

1.2城市环境污染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一是煤炭的消耗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种趋势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4。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己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一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其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加大。而且人们向水中排放的废弃物远远高于水的自净能力,除此之外,工业迅速发展,这些工厂有的并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便将这些未达标的污水排放出去,对水体进行污染,这就使得城市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使我们出现水源紧缺情况,还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己高达7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一10%的速度增加5,因垃圾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

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6。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

7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8。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9。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10。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11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污染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

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4.结论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治水.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4).[2]杨蕾,贾彬.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2):178-179.[3]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2.[4]阐海东,黄薇,陈秉衡.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同顾和展望[J].环境与健康展望,2008,(3).[5]刘峻杰.共创北京绿色奥运一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新闻发布会[N].国务院新闻办.2007,11.[6]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7]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8]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9]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10]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11]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

第四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 姓名:郭宇伦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中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制度与实践,深刻总结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并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and how to speed up the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hort board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som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3。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4。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5。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

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6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

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

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2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3456

第五篇:临汾市环境污染与治理调查报告

临汾市环境污染与治理调查报告

我们周围的环境与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就像水和鱼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二者相互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窘迫态势下,人们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开始出现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环境问题等的出现,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如何实现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汾河之滨,东依太岳,西靠吕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汾市曾拥有着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的美誉。当时临汾市园林局的一位处长为了美化环境,搞出环境特色,就在临汾建立了石榴一条街,苹果一条街,柿子一条街,梨树一条街,春夏之际,大街小巷百花齐放,等到金秋时节,大街旁的果树上都挂满了果实,显示着丰收的胜景,更展示出名副其实的“花果城”。至今临汾市的主要大街上仍保留着当年的部分布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临汾美好环境的过去。

自上世纪八十年初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宽松,临汾的煤炭产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炼焦等相关产业,国民经济不断加强,临汾市也逐渐成为工业型城市。然而,随着烟尘颗粒,固体煤渣,洗煤污水的大肆不合理的直接排放,临汾市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世代哺育临汾的母亲河汾河都快成了臭水河,严重影响了汾河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临汾的天似乎总是昏蒙蒙的,很少能见到蓝天白云,那时曾有人自嘲的说甚至不敢在临汾穿着白衣服出去逛街,这也就难怪临汾市曾连续几年被评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甚至有专家曾说过临汾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但近几年来,临汾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从源头分析临汾环境现实问题,不断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使临汾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临汾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达334天,综合污染指数1.72,较2005年下降68.5%,在中国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排名中,从2005年的倒数第一跃居到2009年的正数第29位,前移84位,已彻底摘掉全国污染最严重的“黑帽”。到了2010年,临汾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其中一级天数就达到了99天。临汾环境的治理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

造成临汾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临汾市的地形环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临汾市区地处临汾盆地中央,东西两侧有太岳和吕梁山脉凸起,西部吕梁山犹如一座直立高墙,东北部霍山,东部的太岳山和东南部的塔儿山犹如一个向东弯曲的半椭圆斜坡围墙,在地貌上呈一个南北走向的“多”字盆地,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当灵石峡谷吹来的北风低空气流进入盆地后,受东部山脉和东南部塔儿山的阻挡,气流回折迂回在盆地中徘徊,当西南黄河峡谷及南部低空气流进入盆地后,受东部及东北部霍山主峰及群山的阻挡后回折,但在折向过程中又受到西部吕梁山的阻挡后又回折盆地中,两股主导气流都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污染物在盆地中央徘徊的地方性风场。并且市区全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静风期,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和水平输送而滞留在盆地内部,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城市热岛环流效应的影响

城市热岛是在城市化的人为因素和局地天气气象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人为因素中以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人为热和过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大气污染等为最重要要。城市下垫面特性导致地表温度升高,空气受热形成热气流上升,近郊等城市边缘区的空气就下沉补充到空气上升的区域中,从而形成一个城市热岛环流。热岛环流直接加重了污染的程度,通常空气在温度不断上升时形成上升气流,很容易形成对流型天气,从而导致市区云量增加。热岛环流在增加云量的同时,还容易使大气污染进一步恶化,在城市产生的污染通过环流进一步影响城市。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地把下层的污染固体颗粒带到上部的大气层中,这样在一定高度和范围内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这一现象是大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临汾也不例外。因此,在治理环境污染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采取最可行的办法改变临汾市环境污染严重的面貌。

(二)经济结构及工业布局因素。(1)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临汾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布局失当、审批把关不严等因素,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在河流、干道、城镇甚至水源地附近,对城镇区域大气和汾河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焦化企业最集中的河西工业园,居然位于临汾市区冬季上风位置,一刮风,焦化厂排出的废气就往市区灌。成为市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处于粗放型状态的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汾市乡镇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围绕小炼铁产业发展了诸多小铸造、小炼焦等相关小企业,并且多形成企业群,多数乡镇企业技术装备差,工艺落后,防治污染的措施和设施没有或不完善。至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基础、调结构、治环境”战略任务以来,这种处于粗放型状态的乡镇工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对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3)单一的煤炭能源结构,且煤种杂、硫分高导致空气污源严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临汾市区大气环境污染的特征属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与单一的煤炭能源结构直接相关,也是导致临汾市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市区不仅燃煤量大,且煤种杂,硫分高。因此,临汾市大气污染主要为硫氧化物和可吸入粉尘颗粒物。

(4)污染物未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界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并未进行任何有效处理便排放到自然界。例如汾河沿岸的工厂企业及生活污水经常直接排放到河道中,市区外围有些地方经常能看到堆积如山的固体垃圾,这些不良行为正是进一步加剧临汾环境恶化的因素。但临汾市并没有一家专门清洁处理这些垃圾的企业,即便是有,也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没能正常的发挥其作用。此外,经常出现的焚烧垃圾等现象也对环境造成一定不良影响,而环保部门简单的将垃圾拉运,倾倒,随意掩埋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三)居民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因素

(1)燃烧设备落后,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临汾市以前采取集中供暖的地区范围并不是很大,基本上多为小锅炉采暖,由于技术层面的原因,小锅炉供暖会差生燃烧效率低、热效率低、能耗大、脱硫除尘设施效率低或不完善等状况;此外,临汾市供暖燃烧炉和茶炉大多没有使用清洁能源,一般情况下就直接用烟煤供暖,这便造成了煤炭资源严重的浪费,更使得环境污染程度进一步加剧。

(2)低空排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临汾市供暖高炉排放筒一般比较低,基本上都在30米以下,且分布不合理又比较集中,每到集中供暖时期,大大小小的高炉毫无节制的排放着污染烟尘,而临汾所处的地形环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便加剧了空气污染。据有关监测结果表明,30米以下的空间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30米以上,这充分说明低空的面源污染是造成空气严重污源的主要元凶,并且是对人群造成直接危害的根源,直接危害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城市化过程及城市交通发展因素(1)城市绿化建设落后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临汾市在地貌上为黄土高原盆地城市,黄土覆盖面广且土质细腻。据统计,临汾市绿化情况远低于同类城市的绿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由于植被稀少黄土裸露,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就会给市区空气环境带来严重的扬尘污染。加之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就进一步增加了城市扬尘污染产生的几率。由于生态建设工作不到位,临汾市的环境不断恶化就可想而知了。

(2)城市交通建设不完善和汽车尾气治理不当

临汾市借助资源方面的优势,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但城市建设似乎没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临汾市的交通建设不是很完善,外环路是市区分流货运及其他重型车辆的主要途径,但外环路路况较差,二次扬尘极为严重。市区机动车辆逐年增加,交通道路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市区车流量过大,尾气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了。部分应淘汰的车辆超期服役;尾气超标车辆未能有效治理;清洁燃料推广进展缓慢,形成尾气总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加剧了市区的大气污染。

(五)污染控制、治理、管理及法律因素(1)环保监管力度薄弱且执法手段单一

临汾市环保现场执法主要靠监察大队,目前临汾市环保监察大队实际工作人数远远不足,由于人手有限,只能主要对群众举报的情况进行检查。虽然临汾市政府决定加大对市区环境监察力度,成立了专门的市区监察大队,但这些人员都没有编制。在临汾,大部分的县市级环保监察大队没有车辆,有的监察队甚至被迫向企业借车用。由于监察力量薄弱,一些违法、违规生产极易死灰复燃。目前环保执法只有行政处罚一种手段,而且罚款限额极其有限。对于严重违规企业,相关部门最硬的手段是建议政府关停。但对于投资过大的项目,政府关停难度也大。对于没有落实的企业,也只能逐一立案,等候上级环保部门给予处罚。这势必会进一步影响环境治理的时效。

(2)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守法成本高

工业企业是临汾环境污染的主力,而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却不高。环保部门监测资料显示:不少企业仅有生产设施而无任何环保设施,或有环保设施不运转,大部分焦化缺少必要的污染防治和能源综合利用设施,大部分火电企业未配套脱硫设施,部分地方违法建设项目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因为污染处理设施成本过高,如果顾及了环境效益则企业的经济效益便会大大缩水。据调查,安装环保设施花费很大,一个年产60万吨的焦化企业,水、气全套环保设施配置齐全需要近4000万元。有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装一个一两百万元的环保设施,实际上根本起不了作用。有的企业安装了配套的设施,但为了节省运行成本,白天用晚上不用,环保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当下临汾市治污的首要问题就是加大对环保工作的资金投入,以短期的经济亏损来换取临汾市经济长远有效的发展。

由于自然地形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便只能在现有的城市环境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首要解决的便是城市的绿化面积情况,增加城市地表植被覆盖率,通过环境自身功能达到城市污染自净,同时减轻城市热岛环流现象对城市污染的影响。

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及布局情况,在不损害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转型,使城市经济由粗放型想集约型发展,必要时强行关闭落后的小企业煤矿。同时要改变临汾单一的煤炭能源利用,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城市污染治理的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的治污设施,最好是自主开发针对自身情况的治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使临汾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绿色化。

取缔落后的供暖系统,实行大规模的集中供暖,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脱硫技术,节省能源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增加硫煤脱硫技术资金,大力扶持相关企业发展,以解决临汾硫煤污染严重的局面。

加强临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运行不畅的道路,改善市区道路环境。淘汰该报废的的汽车,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时增加道路两旁的绿化面积,缓解城市大气污染。

完善环境污染控制、治理、管理的措施,增加环保监督力度,明确环保奖惩制度,严厉处分污染严重企业。完善环境污染处理法律,用制度来约束环境污染的现象。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环保举措,必要时可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

环境的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是全社会的行为,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相信经过临汾人民的共同努力,临汾的环境问题将不复存在,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天地会更加美好。

下载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酒泉市环境污染与治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方法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浅谈中国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方法 工商学院 09国贸2班 090801079 田茂 社会发展速度之快,在感受经济社会带给我们的享受与喜悦时,我们总或多或少的忽视了......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4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

    环境污染治理方法(范文大全)

    装修污染治理方法 纳米光触媒,是利用纳米光催化材料在光照射下可以持续产生大量活性极强的氧离子自由基和氢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分解装修产生的甲醛、苯、氨等污染物质及......

    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山东公务员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来源:联创世华 编辑:yangyuhui 更新时间: 2013-3-10 16:38:44 点击数:23 】 10年见环境投入4亿多人民币环境却没有显著改善,甚至部分地区更加恶......

    治理环境污染[五篇模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好家园 2013-12-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

    环境污染治理及对策[精选]

    环境监管及对策探索欧阳绍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并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以充分认识其特点,有效地防范和治......

    环境污染治理资质

    《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 评定实施细则 《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评定按照《云南省环境保护行业污染治理资质证书评定管理办法》执行,细化具......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论文

    摘 要 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技术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