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理环境污染整改报告
治理环境污染整改报告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你的责任,对于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及时的整改,希望政府能及时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保卫环境。本文是整改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我委在何林辉副主任的带领下,会同市环保、经信等有关部门,先后到医化园区及古城、大洋、江南、大田、杜桥、小芝等镇(街道)和部分企业、村居进行了座谈,实地察看了有关环保基础设施及牛头山水库、灵江流域部分化工企业,重点对医化、金属熔炼、电镀等行业整治提升、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立经常性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与群众的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挺进第一方阵,建设中等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体目标是:通过“三个走遍”活动的开展,实现全办干部职工走访村、组、户、企业全覆盖,着力为群众化解一批矛盾纠纷,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着力推动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的落实,促进农业开发事业科学发展。
二、活动内容
组织干部职工走遍挂点村所有农户,走遍所有扶助企业。
三、主要任务
1、开展政策宣讲。采取召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上门宣讲等形式,组织基层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宣讲政策,帮助党员群众正确理解政策,真心拥护党的领导。
2、深入了解民意。驻村干部要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记录好“民情家访日志”,为农户建立工作档案,要密切关注困难户、上访户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深入了解致富典型,推广好的致富经验,帮助农民增收创收。要广泛征求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村级班子作风和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建立台账,并按照“谁收集、谁跟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限时办理。
3、组织走访慰问。全体干部职工每人联系一户困难党员或一户困难户和一户留守儿童,每年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假日进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
4、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力量为基层群众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多做好事,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帮助村组解决集体增收、环境整治、化解矛盾纠纷等问题,要及时梳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能够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向群众作好解释工作,并及时上报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5、推动工作落实。干部下村后,要对水库退出承包经营和规范生猪养殖、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推动落实。指导农村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帮助他们认真查找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规范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四、工作要求
1、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干部职工下基层常态化制度。干部职工每月下村(企业)入户时间要求在4天以上。二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实行每月一汇报,下村干部职工每月将走访农户户数、收集意见建议、工作落实情况等情况向活动领导小组报告。三是建立督查制度。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干部职工下村工作台账和民情家访日志进行检查,领导小组还将下村对“三个走遍”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对未认真执行该项规定的干部职工予以通报。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办党组把“三个走遍”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内容。
2、注重统筹兼顾。一是与全办中心工作相结合。干部职工下基层后,要加强对村(居)委会各项工作的指导,推动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与干部集中性下基层活动相结合,合理安排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和项目区等各项工作任务。
3、严肃工作纪律。活动期间,干部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六条禁令”,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得要求村干部陪同。在村吃饭需向村或农户缴纳伙食费。
第二篇:环境污染整改报告
篇一:开封市环境污染及环境整治的调查报告
开封市环境污染及环境整治的调查报告
姓 名 学 号 分 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目录 1.2.3.摘要.............................................................................................................................................................3 前言.............................................................................................................................................................3 我国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3 3.1.4.开封的城市环境现状...................................................................................................................4 政府干预的失灵...........................................................................................................................4 开封加强古城墙环境综合整治...................................................................................................5 复建鼓楼,开封打造新名片.......................................................................................................5 开封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4 4.1.4.2.5.开封市所进行的环境整治行动..................................................................................................................5 5.1.5.2.6.结束语.........................................................................................................................................................6 开封市环境污染及环境整治的调查报告
1.摘要 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在人类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及精神需求,然而在我们只顾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时却一度忽略了环境的破坏,今天困扰我们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等,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着力改变。2.前言
环境污染与治理在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六大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中有提到。《纲要》中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明确任务和措施,规划了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工程。认真落实这些任务和措施,将会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同时,据悉,中国正在出台一项新的五年计划,用以消除污染,治理环境。这项刚刚由国务院获准通过的全国范围内的计划为控制污染制定出详细的目标,并且指明了对于治理工作评估的具体方案,推出了保证计划顺利执行的政策及措施。3.我国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它给予我们健康的环境,它给予我们愉快的心情,它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健康平衡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进一步创造文明的根本。然而,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到人类的破坏,并且愈演愈烈。而我国近年来盲目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忽略了环境的平衡发展问题,使得生活环境恶化严重,这就致使环境治理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城市环境的治理问题。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简要地论述了我所在的城市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3.1.开封的城市环境现状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历史上的汴梁是那般的美丽!中国七大古都,其他六个都在你追我赶、突飞猛进的发展,惟独开封遥遥落伍了,现实里的开封是如此的落魄!看看现在的开封:城市建设,生活环境,交通路况,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不尽人意的现状。现实中的开封,多少一本正经的规划建设宏伟蓝图虎头蛇尾得令我们从希望到失望乃至绝望;金明池的流产,浪漫之都的错位,九鼎雅(颂)园的选址,可谓开封城建规划的三大典型败笔。诸如此类杀鸡取卵式的开发直接限制了各个景点的纵深发展,另外,据说郑州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综合品味,要把化工产业全部搬迁到开封,众所周知,化工产业对生态环境是重污染高风险的,一旦发生事故,对人的危害是十分大的。人家抛出的垃圾我们却当成了宝贝,是不是有点饥不择食欠考虑?再看看开封各条街道两旁,有点空间就想盖成商品房,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了开封的绿地越来越少(数数开封有几块供群众休闲的广场,炎热的夏天又有几棵大树能够供群众乘凉?),急功近利的举措,没有长远的规划,杂乱无章的建筑,随心所欲地开发,这对于开封的旅游发展而言,简直是一种灾难。
4.开封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4.1.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 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 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 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 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 在此前提下, 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 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 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 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 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 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去开封,不经意间就能看到雄伟高大的城墙,和高高大大的城门楼。现存的开封城墙全长14.4公里,比西安城墙长0.65公里,是目前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南京和西安的城墙都已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和开发,但开封城墙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乱搭乱建、乱倒乱放、乱取乱挖墙土、乱排污水、乱涂乱画、乱攀乱爬等无不影响着城墙的历史风貌和破坏着周边环境。无论是在《开封日报》,还是在《汴梁晚报》上,时不时就可见到有关开封城墙遭受破坏的报道。有识之士所以进行的散发传单以及自发的捡垃圾和清理污水等工作却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即使向市政府相关部分反映,也很难的到回应。
4.2.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 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 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 90 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 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则, 这一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 许多条款明显滞后, 甚至与现实脱节, 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 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 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而结合开封实际情况,回顾从2005年到现在为止的7年时间,开封共提出并实施了19项各个方面的管理或办法。其中,与环境有关的只有两项,具体的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只有一项。而针对开封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办法,甚至要追溯到1999年。由此可见,例如开封这一类的欠发展地区,环境法案很难在短时间内,根据实情实地进行完善和扩展。5.开封市所进行的环境整治行动 5.1.开封加强古城墙环境综合整治
该工程景观绿化共分两段,其中大南门至小南门段工程建设是开放式空间设计,以供市民休闲健身为主,设置专供人们休闲健身的活动场地及健身器械;小南门至东南角楼段将结合东南角楼及其文化背景设置人文景观,以碑刻、人像雕塑等形式展示宋代文化积淀。该工程植物配置以乡土落叶乔木为主,搭配常绿植物,园路、广场铺装材料以灰色为基调,突出环保、古朴、厚重的特色。该工程将达到两个设计目标:一是通过大面积乔、灌木的结合种植,将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森林化”目标,让人们亲近大自然的梦想在这里实现;二是在古城墙厚重历史主体下,将独具开封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为绿地系统的文化载体,以城墙为中心,通过借景、对景、障景等手法,将开封民俗文化融入景墙、雕塑、纹饰等景观中,向人们展示一个全面、立体的开封城。5.2.复建鼓楼,开封打造新名片
通宵达旦、热闹异常的小吃夜市是开封这座古城的特色之一。而鼓楼夜市则是开封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因其浓郁的地方传统特色,被广大媒体所报道,名震八方。但篇二: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xxxx镇人民政府
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武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武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城乡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周报制度的紧急通知》(市城乡环境治理 办?2011?34号)精神,现将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经过排查,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容秩 序管理不到位,出摊占道现象在老城区较为严重,流动商贩较多,车 辆乱停乱放现象较多,商店招牌不规范,“牛皮癣”广告较多,绿化
带有裸土现象等。二是环境污染有待改善,生活垃圾清运有时不及时,有的道路两侧有白色垃圾,有焚烧垃圾现象,城郊结合部及农民集中
居住点环境卫生、秩序管理较差,有的河道沟渠有漂浮垃圾等。三是 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商品货物摆放不整齐,环境卫生较差,市场秩序 较乱。四是道路基础设施较差,“三烂“现象需要及时解决。
二、整改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
抓好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以“一看标
准,二看变化”为工作指导思想,以环境治理“三个延伸,四个规范”为工作重点,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1.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由镇长xxxx亲自抓,分管领导xxxx具 体负责此项工作,综合执法局、市容分局、各村(社区)、城建办、工商所、交警中队、派出所等单位和部门,履职尽职,通力协作,打 好总体战。
2.充实城管队伍,尽快招聘15名城管协管员,从派出所抽调
2名联防队员到城管工作,交警五中队派两名交警驻镇整治车辆乱停 乱放问题,工商所派两名管理人员协助市场开展进行整治工作,各社 区聘请两名劝导员协助本辖区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由综合执法局牵 头,建立一支有力的城镇综合管理队伍,集中力量抓整改。3.做好经费保障,镇上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所需经费,落实保障,各村(社区)在公共服务经费中不少于4万元,作为城乡 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经费。
(二)加强市容秩序管理。
1.整治出摊占道摊点和流动商贩,由市容分局牵头。一是规范
临街商铺一律实行坐商归店;二是取缔新石路入场口和合兴桥边及正 兴街内的流动摊点;三是规范金三角万源大道卖摩托车占用人行道; 四是加大对出摊占道、流动商贩、“鬼饮食”、乱牵乱挂等现象的执 法力度,做到“整洁、优美”的市容秩序。
2.车辆乱停乱放治理,①由交警五中队负责,整治乱停乱放车
辆,本月底前完成。按照设点划线规范车辆停放,同时,根据需要,增设人力三轮车停放点和机动车停放点,增划停车标线;②聘请停车 服务公司按市场化运作,管理场镇车辆停放,努力规范我镇辖区交通 秩序,规范车辆停放。
3.商招店牌和“牛皮癣”广告治理,由市容分局负责,清除破 损商招和“牛皮癣”广告,纠正不规范的店招,本月底完成。4.绿化带的治理,由新都新兴园艺场对绿化带的杂草进行清 除,裸土补缺以及修枝等管护工作,本月底前完成。
(三)、环境污染治理。1.搞好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由成都佳洁服务公
司负责,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垃圾清运及时不拖延时间,在本月底前 使环境卫生和垃圾清运明显改善。同时,按市场化运作,加强督查,保持街面、路面整洁。2.对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的建渣、垃圾杂物,由镇上组织 人员进行集中清理,在本月底前完成。
3.农村河道、沟渠、公路两侧的垃圾及时清理,由各村(社区)按区域划集中人员进行一次清理,疏掏沟渠,打捞河道垃圾,清理公 路、河道两边的白色垃圾问题,在本月底前完成,努力实现河流水清、道路畅通。
4.加强扬尘治理,大力治理建筑工地、商混搅拌站、道路修建
工地的扬尘污染,加强对运输沙石、建渣车辆管理,杜绝运输过程中 的抛洒、滴漏现象,防治扬尘污染道路。
(四)市场治理。
我们对市场脏、乱、差现象开展集中整治,清除乱搭棚布,乱
牵乱搭,乱摆摊点,规范商品摆放,增添环卫设施,增加清扫保洁人 员,在本月底前改变市场环境面貌,下一步将按市场“三化”标准逐 一进行改造。
(五)集中整治“三烂”现象。大力开展市容环境“三烂”(环卫设施污损,市政设施破烂、户外广告及招牌破烂)治理,①对有破损的垃圾桶及时更换,有破损 的垃圾中转房及时修补,垃圾桶不足的地方,及时增添;②户外广告 及招牌有破损的及时更换,不规范的进行统一规范,取缔乱牵、乱搭、乱设置的广告、招牌,在本月底前完成,达到广告招牌规范、美观。我镇将针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吸取教训,认真整改,增添措施,强化长效管理,全面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 作,使我镇城乡环境面貌有新的改观。特此报告。
xxxx镇人民政府
2011-05-23篇三:新安镇水库库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新安镇水库库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情况报告
为扎实推进化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决定事项责任分工安排工作,切实加强辖区内水库库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确保水库库区饮用水源安全。我镇特制定《新安镇开展辖区内水库库区水源地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将水库库区整治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水库库区集中整治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管理职责。为确保水库库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我镇专门成立以王云龙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水库库区水源地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新安镇开展辖区内水库库区水源地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加强了对水库库区污染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人员、精力和财力到位。
(二)深入调查摸底,具体制订整治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多次组织开展调查摸底,为全面掌握库区环境污染源头情况,农林水利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区14个村畜禽养殖、在建项目建设、生活垃圾堆放情况进行了逐家逐户的调查摸底。召开了2次由镇村干部、养殖户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突出了生猪、鸡、鸭等养殖等污染整治重点、为有序推进库区畜禽养殖整治打下了基础。
(三)认真研究部署,广泛宣传发动。先后召开各类会议6次,研究部署水库库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开展水库库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的通告》,明确整治范围、整治对象和整治完成期限,并分发张贴到库区14条自然村。通过设立畜禽集中整治公告牌、公布举报电话、召开养殖户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库区水资源保护宣传,重点讲解这次集中整治的具体政策,使
库区大部分干部群众提高了认识,自觉配合支持整治工作。
(四)加大督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水库库区整治工作例会,听取责任单位汇报,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下阶段整治工作重点。在集中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计划研究制订《新安镇水库库区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决定落实专门人员开展“一日两巡”库区巡查,依法打击畜禽养殖、游泳、垂钓、洗涤等各类有损水质行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整治成果,逐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目前,库区畜禽养殖关停和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经调查摸底,此次库区畜禽养殖关停和搬迁涉及养殖户33家。通过有关部门和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库区群众的配合支持,已完成关停或迁养21家,自行拆除原栏舍面积3000平方米,污染严重的猪养殖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区原有猪存栏1800多头,此次整治关停和搬迁了1200多头,关停和搬迁率达67%,为整治水库库区环境污染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摸底调查阶段发现的共25处生活垃圾倾倒点和5处建筑废料遗弃点,经过组织镇村干部共同努力,已全部清理完毕;原有6处村民洗涤衣物等生产生活用品的固定污染点,经劝说、解释和标立警告牌等,未再发现有污染水源的情况发生。
由于水库库区面积大,人员分散,群众环保意识滞后等原因,在相当一部分村庄还存在乱扔乱弃、乱倒乱排生活垃圾和污染物品的情况。同时,家庭式的小养殖间不时地抛弃禽畜尸体也给整治工作带 来相当大的压力。为进一步巩固前阶段的工作成果,根据出现的问题,下一阶段,我镇计划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库区环卫工作实行经常化管理。库区附近14个村共配备保洁员14名,设置固定垃圾堆放点和投放点,摆放足够的垃圾桶,减少垃圾随处乱扔现象。
(二)加大库区巡查力度。抽调附近村庄干部,联系派出所人员,成立巡查班,开展定期库区巡查工作,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威慑一片。
(三)继续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出动宣传车、广播和张挂横幅、张贴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周边对保护水源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保护水资源尤其是饮用水源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奖励措施,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到整治行动中来,实行群众监督、群众举报,共同解决水污染整治问题。
第三篇: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全县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也就没有根本保证。近段时间,澄城县统计局以村域环境卫生治理为主题,组织人员深入包联村进行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村户农舍,通过对包联村环境污染状况及治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xxxxx庄村环境卫生基本概貌及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普遍现象
庄头乡xxxxx庄村位于雷独路北500米,柏门村南两公里,全村现有农户73户,320口人,耕地面积900亩,人均耕地面积2.7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目前中药材种植已经占到全村85%以上,养猪户16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xxxxx2年底生猪存栏600多头。
通过调查,了解到全县农村目前都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普遍现象:
(一)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建筑垃圾胡乱堆放”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农用塑料薄膜的普及,造成白色垃圾污染。
(二)畜禽粪便污染。禽畜粪便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
(三)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四)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过全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领导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只片面的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
(二)环境监管、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现行的监管体系,农村几乎成了环境保护的死角。职能部门各自为阵,没有全面形成衔接协调的执法管理网络。同时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不足,装备器材落后,乡镇一级环保几乎空白。农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就是有些新建的中心村,由于受条件限制,也不可避免在存在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三)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环境治理的几项建议: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态破坏的根源入手,转变资源粗放利用和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整体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1、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有关制度。调整和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将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来谋划和领导发展工作,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资源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改善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经济和环境双赢。
2、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的效力,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对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克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干扰。
(二)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秸杆粉碎还田、秸杆气化综合利用、秸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的发展,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四)加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
(五)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始终坚持城乡公平原则。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务和标准要求,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实施办法,切实抓好落实。对中心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创卫长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市、区政府评价各部门各单位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在创卫长效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影响中心城区城市卫生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其年终评先评优资格;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2112160042、2112160030 姓名:郭宇伦、王萌辉、祖琳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欠账”较多,目前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列举了我国现存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与实践,深刻归纳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lso faced an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debts” are excessive in the proces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How to speed up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short board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ummarizes the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70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Based on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环境污染的现状
1.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首先,从农业生产来看,农药和地膜污染严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对农药、化肥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耕地的大量污染、土壤的肥力下降,引发了残留农药和化肥直接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随着大棚农业的发展与普及,地膜也成为农村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其次,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再次,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污染也愈加严重。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1。
我国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指包括粪便、污水、垃圾以及由于农村能源结构和用能方式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2。目前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90亿吨,生活垃圾约2.8亿吨,绝多数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堆置。全国16711个建制镇和14168个乡,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5700万吨年处理量约3500万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占全部的约8%;571611个行政村,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约占26%,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约占10%,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不到3%。3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排污量逐渐增大,加之相关立法的缺失,有些城市往往不顾农村的环境权益,把工业污染转移到农村。农村不仅要消化自己产生的污染,更要承受从城市转嫁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早己超出了农村环境的负荷,并成为制约农村持续发展的顽疾面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我们的环境治理却显得捉襟见肘。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环保认识不到位。不少人在污染防治工作上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一些人对农村环保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农村面积广阔、村民居住零散,建设农村环保体系很难。还有人认为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组织发动难度大。在这些错误认识的主导下,一些农村乡镇一味强求经济效益,自由建设、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有的一味追求政绩工程,而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多;同时,农村居民环保主体意识普遍不浓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
生根木改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眼前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潜在的环境危害。
1.2城市环境污染主要问题
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一是煤炭的消耗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种趋势在大中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4。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己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一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其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加大。而且人们向水中排放的废弃物远远高于水的自净能力,除此之外,工业迅速发展,这些工厂有的并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便将这些未达标的污水排放出去,对水体进行污染,这就使得城市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不仅使我们出现水源紧缺情况,还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堆放量己高达70多亿吨,侵占土地约6亿平方米。全国668座城市年清运生活垃圾约2.5亿吨,且每年以8%一10%的速度增加5,因垃圾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
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6。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
7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8。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9。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10。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11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污染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
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4.结论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治水.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4).[2]杨蕾,贾彬.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2):178-179.[3]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等.我国农村生活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2.[4]阐海东,黄薇,陈秉衡.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同顾和展望[J].环境与健康展望,2008,(3).[5]刘峻杰.共创北京绿色奥运一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对策新闻发布会[N].国务院新闻办.2007,11.[6]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7]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8]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9]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10]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11]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
第五篇:环境污染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设计–––––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及实践
专业:地质工程 学号:2112160031 姓名:郭宇伦 授课老师:张秀荣
摘要
“十三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然而,中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自70年代初开始总结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制度与实践,深刻总结了各个阶段环境保护的特点,并根据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关键词:环境污染;制度演变;治理实践
Abstract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ushered in an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However, China's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till grim, and how to speed up the completion of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hort board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various st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some existing shortcoming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Governance practices
1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总体上,“十三五”将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期。特别在环境领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关键内容,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总体方向,环境保护也迎来了重大转型和改善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满足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需求,还要以更加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支撑更高、更大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时期,中国将有望加快补齐生态环境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奠定未来15年—30年年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这个机遇期,则可能失去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付出更多的发展成本特别是生态环境代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2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实践
环境保护的内容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内容也有变化。但一般来说,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污染影响下产生遗传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使之得以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2.1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
1973年8月,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凋查。
(二)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三)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四)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 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
2.2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1。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同时,以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3。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
(一)提出―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的国情,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环保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环保政策体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2-1所示。
图2-1
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示意图
2.环保法规体系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图2-2)所示。
图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三)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总结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2.3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
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4。1998年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1月,国务院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增加了清洁生产、排污总量控制等重要内容,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5。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二)开展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组织国家有关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针对一些重点地区、重点流域和重大环境问题以及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局部带动 全局,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以求20世纪末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使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并在2010年逐步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总目标。
(三)强调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2.4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进入2l世纪来,我国政府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构想,中国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国务院于2005年底
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4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推进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针对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出国家环境战略。62008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并在8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并且在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在《气十条》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国家又于2015月4月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标志着铁腕治污将进入―新常态‖。继《气十条》和《水十条》之后,国务院在2016年5月28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这些政策和制度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制定的,符合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法律基础。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
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批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3个,已有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二)强力推进污染减排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通过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带来最明显的环境效益,就是酸雨面积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COD排放量下降,推动主要江河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重要的标志是劣Ⅴ类断面比例大幅减少,由2001年的44%降到2014年的9.0%,降幅达80%。2014年,全国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排放总量比2007年下降五分之一,重金属污染事件由2010-2011年的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平均每年3起。
(三)严格控制气、水、土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气十条》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治理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水十条》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等10个方面238项措施。《土十条》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严格保护未利用土地,并严控新污染的土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
3环境保护治理建议
3.1寻找环保投资的新渠道
我国环保投资总额由2003年的1544.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9575.5亿元,为消除污染存量,降低污染增量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高涨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投资需求正在急速增加。有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人民币,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至少要提高至2%以上。要从量上满足环保投资需求,又要从质上保证环保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只靠政府的投入、依靠行政配置资源的模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引入环保投资的PPP模式。环保PPP项目不仅要注重项目和投资的数量
增长,更要注重质量提升。首先,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效益评估;其次,应当建立环保PPP项目的融资风险预警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的优质民营资本。
3.2开辟环境监管的新途径
新时期的环境监管应在保证事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事前监督。环保部门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执法、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不过,这些措施大多是事后管理,不能真正发挥监管的威慑力。需要加强项目实施前的监管力度,把污染控制在最小。此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环境大数据和现有的污染预警系统,通过对历史污染事故的特征识别和模拟分析,建立污染事故预警体系,按照风险概率分布确定重点监控地区和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改变传统的以企业规模作为国控单位的筛选机制。
3.3探索环境管理的新模式
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要素集聚,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造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加之污染物本身的空间特征,使环境管理不得不考虑空间问题。因此,新阶段的环境管理核心在于空间管控,理想的环境空间管控是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化的。首先,环境空间管控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及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方位空间规划;其次,环境空间管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立体式空间管理;最后,环境空间管控还是多个空间范围的区域化空间协调管理。因此,新时期的环境管理是空间管控,应当充分运用“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工具,从单一环境要素的独立管理走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多要素的综合管理,从条块分割的多个独立规划走向规划整合,从县域、市域、省域的分层环境管理走向以区域、城市群、经济带为广域空间单元的扁平化统一环境管理。
3.4大幅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框架下,要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强化中央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增强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一致的行动计划,推动政策在地方层面落地;更多地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纠纷,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探索建立独立的环境刑事调査队伍,增加环境法庭数量;减少各级政府对自然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合理干预,善于运用绿色金融、资源有偿使用和第三方治理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以较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保
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章玉,李道棠,俞佩金等.实践中的一种城郊农业生态工程模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3):13–15.2朱惠.关于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的卫生问题[J].卫生研究,1977(4):283–286.于洪亮.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7).周生贤.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J].人民论坛, 2014(9):46-49.裴军.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9,02:98-102.郑莉.浅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大家,2010,03:204-206.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