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b-doned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市长 胡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挑战,全力推进“七抓七促七突破”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三增两减”活动,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1756.67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105.4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增长18.1%和23.9%,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24亿元,增长18.8%。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
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绝大多数提前两年实现,榆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迈上了新台阶。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9.5%,由“十五”末的全省第5位跃居到第2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1.4%上升至17.5%,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6倍和5.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9倍和2.8倍。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神木、靖边、府谷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2010年南部六县生产总值达到140.64亿元,是“十五”末的3.34倍。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和实缴税金分别占到生产总值
和财政总收入的36%和30%。
(二)能化产业强势崛起,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能化基地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192亿元,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以及“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和“两区多园”产业发展格局。产能大幅增长,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2.57亿吨、原油983万吨、天然气110亿立方米、精甲醇119万吨、发电量356亿度,分别是“十五”末的3.9倍、2.1倍、1.8倍、2.5倍和5.2倍;能源折合油气当量占全国比例达到6.68%,榆林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市。在能化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882.29亿元、增加值1151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5.2倍和6.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一。
(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异军突起
全面实施现代特色农业“5695”工程,大力发展“四季农业”,形成900万只羊子、170万亩玉米、160万亩红枣、320万亩小杂粮、280万亩马铃薯和8万亩设施蔬菜的生产规模。旱地春玉米、地膜花生、谷子等6大类作物创39项全国高产纪录,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5.1万吨,年均增加10万吨。榆林成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马铃薯第一大市,全省第二大“粮仓”。不断创新农村经营方式,盘活农村资产资本,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9万亩。实施“十村样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建成新农村样板村10个、示范村168个。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15亿元,建设重点村1730个,搬迁贫困人口4.63万人。民营企业帮带新农村建设和参与扶贫开发蔚然成风,形成了独特的“榆林现象”。
(四)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近期60万、远景100万人口规模和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完成古城步行街改造,建成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和展览馆、汉画像石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榆林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建设投资33.46亿元,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增加到50.3万,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率80%、绿化覆盖率36.1%。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133599”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42%,较“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
(五)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基础设施极大改善
“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3倍,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的主要力量。锦界4×600兆瓦、庙沟门2×600兆瓦等煤电一体化项目,榆树湾800万吨、张家峁600万吨等大型煤矿,兖州煤业60万吨、神木化学60万吨等煤制甲醇项目,以及青岛啤酒、华宝玻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延长集团20万吨醋酸、榆天化60万吨煤制甲醇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神华陶氏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兖矿100万吨煤液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李家梁、瑶镇、采兔沟水库建成投用,王圪堵水库实现大坝围堰截流,全市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由“十五”末的6.33亿方提高到9亿方。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新增15对客车,实现了火车直通北京;青银、包茂线榆林段和榆神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4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榆阳4C级机场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初步成效
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西京—榆林阳光1500吨单晶硅项目建成,国电定边繁食沟风电场成为我省第一个投入运行的风电场;东方集团专用汽车、天地煤机等项目建成投产。物流和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入围国家16个物流示范城市名单;举办了“大漠风情旅游月”等旅游节庆活动,推出了4条旅游精品线路,“边塞文化、大漠风情”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形成;2010年服务业增速达18.3%,位居全省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启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由我市推动制定的兰炭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子,克隆了全国首例陕北白绒山羊,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得到推广应用,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5%。
(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天然林保护、“三个百树”工程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植树造林“春风行动”,“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433万亩,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07.5万亩,林木覆盖率30.7%;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平方公里,860万亩流沙有740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175.2万吨、136兆瓦,关闭“五小”企业440户,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处理场,无定河水质由4类提升为2类,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控制目标。2010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33天,其中一级天数达到27天,创历史最好纪录。
(八)民生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和谐度显著提高
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5%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166.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90万人吃上了由政府免费供应的碘盐,对全市6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对所有育龄妇女实行免费检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城乡低收入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50元,覆盖率达95%;市第一医院榆林分院建成投用,新建7所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建成39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神木、府谷医改模式受到全国关注。榆林城区新建、改建10所中小学,完成榆林中学迁建,建成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实施“蛋奶工程”,全市16.2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受益;神木县在全省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书香榆林”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国际民歌艺术节,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享誉全国。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2010年全省运动会上我市取得金牌榜第三的好成绩。我市被授予首批“中国爱心城市”荣誉称号。
(九)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国企“十一五”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战略性重组进度加快,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组建了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和4家农村合作银行,改组成立了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引进交通、浦发、招商、兴业、西安等5家金融机构,新批小额贷款公司45家,保险机构扩增到25家,神木、府谷、榆阳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区)”殊荣。采取BOT、TOT、BT 等模式推进水利、交通、环保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城投公司14亿元企业债券成功上市发行。创新能化基地管理体制,组建榆神、榆横管委会,批准设立22个县级产业园区。全市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举办了五届煤博会和两届榆商大会,5家世界500强企业、14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入驻
我市,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9个,到位资金725.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63万美元。榆林海关正式批准设立,电子口岸开通运行,“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3.47倍。
(十)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政府管理不断创新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五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22件,政协提案2233件,办复率均为100%。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积极开展绩效管理、项目推进、效能建设等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完善了“六位一体”督查督办体系,促进了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实施了“破五难、查三漏”、“125”财税管理工程,实行煤炭坑口计量,经济管理能力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干部受到教育;大力开展“反六腐、扫三风”和“三明两创”活动,机关作风得到改进。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六项长效机制,共接待群众上访7.3万人次,上访积案基本得到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公众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已连续两年获全省年度目标任务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各位代表,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得益于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榆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要加快榆林发展,必须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抓住群众利益这个根本,高度关注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始终抓住维护稳定这个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始终抓住维护团结这个前提,上下一股劲、拧成一股绳,齐心合力谋发展;必须始终抓住政府转型这个关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二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土地控制、环境容量和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项目建设环境更加严格;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偏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五是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干部作风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动适应发展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实现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榆林既面临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国内外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突破瓶颈制约、化解各类矛盾、应对区域竞争等挑战。总的来看机遇远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榆林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为主线,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为动力,着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三大建设,着力构建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两大体系,努力把榆林建成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和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开拓创新,重点突破:
(一)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模式,继续深入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加快建设榆神、榆横两大工业区和16个工业集中区,全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油气、化工、载能五
大产业,强力推进世界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专用设备、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新能源、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服装、食品、毛纺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红枣和羊子六大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以旅游和物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建成带动陕北、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快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就业、医疗、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救济和帮扶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市县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和规范药品配送“三统一”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推进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建立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大力倡导“以创业促就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退休职工养老金、企业工资指导线三项指标实现翻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构建和谐榆林。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大扩、大改、大水、大绿、大交通、大景观”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历史文化名城、水体公园、国家“双创”城市、绕城高速、现代街景、森林公园、中心商务区、现代物流、休闲购物等“十大地标名片”,加快推进榆横一体化,把榆林建成陕甘宁蒙晋接壤区中心城市和塞上生态宜居城市。到2015年,榆林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人。加快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其它县城建设。进一步加大撤乡并镇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镇域人口1万人以上、镇域生产总值1亿元以上的重点中心镇。加快村庄整合布点工作,到2015年全市建制村总数减少5%以上。积极推进有条件农
民进城落户,5年力争使70万农民进城落户,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2%。大力推进振兴南部“35186”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南部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力争超过20亿元,形成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全力破解瓶颈制约,不断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大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准神、神瓦、榆佳等干线铁路和专支线铁路,力争开工建设西包高速铁路,五年新增铁路350公里;建成“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和连通“两区六园”的专用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建成沿黄公路,完成210国道(榆林段)一级化改造,实现乡乡通油路、90%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建成榆阳4D级机场和府谷、定边4C级机场。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建成王圪堵水库、榆神工业区供水工程等骨干水源项目,开工建设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启动黄河西线大柳树引黄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增供水量4.5亿立方米,实现供需基本平衡。围绕塞上生态名市目标,积极推进“十大林业工程”,加快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红枣、百万亩“双杏”、百万亩沙棘、百万亩长柄扁桃“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建成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大力实施“七到农家”工程,建设农村美好幸福家园。
(五)扎实推进科教引领战略,不断提升区域竞争综合实力
实施教育强市工程,五年投入11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49所、幼儿园244所,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组织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我市能源化工核心技术和装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到201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六支队伍”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十大人才工程”,使全市人才队伍的综合竞争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实施“135531”文化大市建设工程,繁荣文化事业,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
心等一批标志性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建成中国内陆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
深化国有体制改革,县级以下国有企业全部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支持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化资源税、环保收费改革,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再吸引10户左右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榆林;注重选商引资,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陕甘宁、呼包银榆、能源化工“金三角”等经济区,全面接受关中—天水经济区辐射,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分工和协作,大力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工作。扩大出口贸易,积极推进羊肉、绿豆、红枣、马铃薯等农产品出口,逐步提高金属镁、铁合金、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建设榆林海关和榆林一类航空口岸。
各位代表,“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根据市委“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制定的,体现了中央和省上对榆林发展的战略要求,表达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描绘了榆林科学跨越发展的光明前景。我们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一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新榆林,一定会崛起在西部大地上!
三、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各项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扎实有效地推进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2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达到13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5%,达到5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5%,达到1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达到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4%,达到58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2%,达到230亿元;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控制在5%左右,人
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年度投资600亿元,其中能化项目55个,年度投资414亿元;重大前期项目60个,其中能化项目33个。前期项目抓落地、开工项目促进度、在建项目保投产,特别要抓好中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23个能化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锦界100万吨聚氯乙烯等13个项目建成投运。新开工建设神华陶氏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郭家湾煤矿、中煤360万吨甲醇等31个重点能化项目,其中中石化榆林储油库等8个项目要建成投用。着力抓好西王寨煤矿、兖州煤业二期甲醇等重点能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实现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2.2亿吨,力争达到2.5亿吨,原油1100万吨,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270万吨,发电量400亿度,兰炭1500万吨,精甲醇165万吨,聚氯乙烯60万吨,金属镁2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增长29%,增加值1410亿元,增长19.8%。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筑“两廊、两区、多园”工业空间布局,建设充满生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园区经济。推进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神府经济开发区建设,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积极争取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加快各县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进一步理顺市与县、区县与园区事权界定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适应园区发展的高效运行管理体系。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铁路方面,开通西安至榆林的动车;完成榆横、朔准、准神铁路续建及神朔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小纪汗、麻黄梁铁路专用线。公路方面,府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榆绥高速公路建设,210国道榆林城区过境线基本具备通车条件,开工建设榆佳高速、大柳塔至石马川一级公路、店塔至包茂高速连接线,做好神佳、绥清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机场方面,加快推进榆阳机场扩建,做好定边和府谷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供水方面,加快推进王圪堵水库建设,积极做好蓄水供水准备工作;完成定边引黄二期工程主体建设并通过验收。电力方面,抓好清水川煤矸石电厂、榆林供电局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探索建立鼓励新型产业的差别电价机制。信息化方面,推进“数字榆林”建设,启动“榆林市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工作,加快县区电子政务建设。
(二)以产业化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壮大主导产业规模。继续抓好高产示范创建,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马铃薯优质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8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80万亩,小杂粮优质品种播种面积达到28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新建红枣基地10万亩,改造低产枣园10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年羊子饲养量达到920万只,生猪饲养量230万头,奶牛存栏2.3万头,新增人工种草100万亩。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达到135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增加值95亿元。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加快12个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定边、靖边两个百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培植“一村一品”示范村200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一县一业”专业县1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打造一批具有榆林特色的农业加工产品品牌。规范和扶持100个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机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服务监管、防疫检疫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启动建设定惠渠、织女渠、雷惠渠和石湾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00平方公里,启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新建、加固淤地坝600座,开工建设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中
第二篇: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10亿元,增长15%。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为历年来最高,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增长22.4%。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5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1.4%;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30元,5905元,分别增长14.2%,15.5%。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8.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重点能化项目基本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73亿元。重大转化项目取得突破,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建成投用,北元100万吨聚氯乙烯和靖边、定边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省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均创近年来新高。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榆林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均突破百亿元,榆神工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投资210亿元、年产2.4万吨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榆佳工业园,米脂鄂尔多斯盐化工项目稳步推进。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到2.8亿吨,增长8.8%;原油1092万吨,增长11.2%;原油加工量309万吨,增长18.3%;兰炭1500万吨,增长56.2%;天然气123亿立方米,增长11.8%;发电量400亿度,增长15.4%。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16.3%,稳居全省第一。
(三)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290万亩、玉米177万亩、小杂粮272万亩、油料68万亩及蔬菜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2万吨;羊子饲养量达到979万只、生猪251万头、家禽1070万只,奶牛存栏
2.53万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定靖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大地种业和巨鹰枣业两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了定惠渠、织女渠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维修淤地坝875座;新修改造农村公路764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60公里、0.4千伏线路880公里。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0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92亿元,增长25.1%;财政总收入达到615亿元、增长1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00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增长18.5%;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榆横一体化,做好横山撤县设区工作,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强化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功能,推进神木撤县设市工作。
第三篇:2014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24日在榆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榆林市市长 陆治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煤炭价格下滑、投资增长放缓和民间借贷危机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围绕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迎难而上,综合施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8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7.9亿元,增长3.2%;财政总收入6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0.7亿元,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6亿元,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820 元、8687元,增长11.1%、13.1%。特别是我们做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难事和实事:一是兑现了“三年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承诺,榆林城区累计建成主次干道47条78.3公里、大型桥梁6座,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基本解决;二是兑现了“三年缓解城区上学难”的承诺,榆林城区累计开工建设学校45所,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彻底关闭了备受关注的中能榆阳煤矿,消除了对榆林城市发展的影响;四是强力推进了中煤甲醇醋酸系列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靖边能化园区等一批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为转型升级积蓄了后劲。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在下行压力和困难中保持平稳运行。出台了稳工业十项调控措施,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原煤产量达到3.39亿吨,增长4.8%;原油1230万吨,增长5.9%;原油加工量386万吨,增长14.1%;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增长16.8%;原盐112万吨,增长6.8%;发电量476亿度,增长7.4%;兰炭2237万吨,增长14.8%;金属镁33万吨,增长8.4%;电石167万吨,增长14.4%;精甲醇158万吨,增长19.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9.6%。不断健全项目包抓包联和考核督查机制,积极破解制约因素,着力解决阻工问题,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6.9亿元,小纪汗煤矿等22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通过设立2亿元专项企业扶持资金、召开银企对接会、推动民企与国企深度合作等措施,帮助非公企业渡难关,非公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增加值达到110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比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二)积极主动调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出台了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规划,为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方向和任务。一批重大转化项目逆势而上,陕西有色榆林铝镁合金等6个资源转化项目建成投运。工业园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榆神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煤炭、兰炭产业整合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地方煤矿整合为230处,单井规模达到97万吨/年;44个涉及兰炭项目整合为10个综合利用项目,淘汰落后产能955万吨。新能源产业迈上新台阶,靖边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新能源示范县”。传统轻纺产业稳步振兴,羊毛防寒服产销额占到全国的75%以上,获得“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现代特色农业再结硕果,粮食总产量达到154.8万吨,实现“十连丰”;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4个,发展家庭农场2.6万个,流转土地162万亩,均居全省第一。旅游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融资注册14亿元的榆文旅公司挂牌成立;神木石峁遗址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全市接待游客14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分别增长25.6%、28.2%。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榆林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报批工作基本完成,世界首个华电“循环硫化床煤制芳烃技术”、全球首创的神木富油“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技术”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神木兰炭与捣固焦配合用于高炉炼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首套规模最大的催化裂解制乙烯装置封顶。
(三)多措并举抓统筹,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中心城区框架进一步拉大,“一城五区”格局初步形成;建榆路、榆阳河大桥等28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榆溪河生态长廊提升改造工程顺利推进,东沙生态公园一期工程竣工,榆林大道、环城北路等13条道路绿化全面完成;“四城联创”全面推进,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智慧榆林”和“智慧城管”启动建设,榆林城市“一卡通”与全国联网。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编制完成;横山撤县设区、神木撤县设市工作上报国务院待批;锦界、东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8亿元,12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市帮扶、北部县区对口帮扶、企业援助、人才帮扶的“四位一体”振南模式进一步完善,振南项目总投资达到10.2亿元。
(四)加大投入惠民生,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在财政减收压力大的情况下,“两个80%”得到全面落实,民生支出达360亿元。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市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52.6万名学生受益;榆林城区高新二小、市一中等10所新建学校建成投用;榆阳、神木、靖边通过“双高双普”验收,府谷建成省级教育强县。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一院二期工程主体封顶,市二院装修工程全面推开,市三院开工建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0%,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3万人,创收71.2亿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城镇职工退休养老金和工伤保险7项标准全部高于全省水平,其中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41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提高到1260元,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4800 元、2320元。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9434套。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实施移民搬迁7571户、28570人,1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扎实开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每一户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平安榆林创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组织开展了信访“三百”活动,在全市推行了社会治安“四色分级”预警机制,社会治安满意率全省排名提升了2个位次。
(五)下大力气强基础,瓶颈制约逐步缓解。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榆佳高速建成通车,神佳米高速(神佳段)开工建设;沿黄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线贯通,定边过境公路建成通车。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王圪堵水库实现低水位通水,绥德、吴堡、佳县、子洲4个县城供水管网改造顺利实施;新建农村安全饮水供水工程587处,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电力保障更加有力,榆林首条750千伏电厂上网线路并网运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绿化造林10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16.5平方公里。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全省排污总量预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启动,榆横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神木、府谷等7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榆林城区、各县城垃圾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9.3%和60%,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3.8%和69%。榆林城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2天,其中一级天数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达到99天,同比增加49天。
(六)坚定不移促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我市成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省级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市建设启动,府谷县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全市2873个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覆盖率达到89%;市县公务卡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招商引资数量质量双提升,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80个,资金到位603.5亿元,其中非能化类项目占到80%。金融市场保持基本稳定,全市新开业农村商业银行4家,新增保险机构3家;采取区别对待、分类处置、打调结合的办法,有力地打击了非法集资,民间融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自身建设成效明显,“八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会议、文件数量大幅压缩,“三公”经费下降15%;开展了8次公民代表走进市政府活动;县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覆盖率达到60%,办理便民服务事项59.8万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7件、政协委员提案335件,办复率均达到100%。
一年来,司法、物价、计生、体育、统计、审计、工商、质监、人防、供销、气象、扶残助残、民族宗教、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既牢牢抓好项目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等当前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又积极破解产业升级、生态建设和深化改革等事关榆林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做了许多艰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虽有一定差距,但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可以说,挑战非同寻常,过程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把握大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级几套班子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艰苦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榆部队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榆林仍然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推动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市场主体活力仍显不足,投资拉动增长难度增加;民间融资信用体系遭受重创,部分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艰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仍然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亟待加强,公共服务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干部作风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们将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从自身发展看,受外部宏观环境传导效应影响,煤炭价格回升的迹象不明显,我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经过多年努力,全市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批拥有世界领先技术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显著提升了发展保障能力。从政策层面看,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我市上升到《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7个国家级规划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新“27条”政策,这些利好因素将有效激发我市发展潜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合理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会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在深化改革中创新发展,在扩大内需中推进开放,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全力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今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既是积极有为的体现,又充分考虑了各种有利不利因素;既顺应了我市经济持续增长趋势,又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既可为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又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必要条件。
实现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牢牢抓住以下五个着力点:
一是抓改革,促红利释放。把深化改革作为稳中求进的根本动力,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努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序承接上级改革政策,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安排部署,研究贯彻方案,适时、有序、协调推进。强力推进本级改革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方向明、见效快、可操作的改革,稳扎稳打,着力在教育卫生、民营经济、财政金融、生态文明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积极进展。
二是抓项目,促转型升级。把主动转型作为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围绕煤炭做转化、围绕转化做规模、围绕规模深加工,加快培育具有榆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能源化工基地升级版。优化投资,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强势推进超百亿元重大能化项目建设,谋划招引一批事关全市转型发展的高端化工项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发掘民间投资潜力,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产业,推广煤基多联产模式,构建以煤炭中低温干馏推动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油、煤盐一体化发展的“一推四”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化升级羊毛防寒服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太阳能、风能、文化旅游、能化装备制造和配套物流等接续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新格局。
三是抓城镇,促统筹发展。把城镇带动作为稳中求进的最大潜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南北协调的新型城乡区域关系。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一城五区”重点区块开发,完善服务功能,彰显特色魅力,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县城建设品位,引导优势产业向县城集聚;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不同定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四是抓民生,促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稳中求进的根本目的,切实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幸福榆林的实惠。突出民生优先,按照保住基本、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思路,严格落实“两个80%”硬指标,统筹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及时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诚信榆林;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推进平安榆林建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五是抓生态,促环境改善。把优化生态作为稳中求进的重要保障,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榆林。用制度完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绿色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耦合、区域循环式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三、2014年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促进能化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力以赴推动15个投资超100亿元重大能化项目建设,支持神华锦界电厂等2个建成项目做大做强,确保中煤甲醇醋酸系列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5个续建项目早日达产达效,开工建设华电100万吨煤制芳烃等3个项目,做好华能段寨煤电一体化等5个项目前期工作。以销促产做大煤炭采掘业,全面建成金鸡滩等16个煤矿和西岔沟等36个整合煤矿,依法有序释放浅层煤和边角煤产能;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煤炭销售工作,支持陕汽、陕煤化、榆能等建设榆林至安康煤炭外运绿色通道,促进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加快推进勘探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强原油就地转化能力。提升兰炭、电石、金属镁、铝镁合金等本土特色载能产业。全年生产原煤3.75亿吨、原油1265万吨、原油加工量420万吨、天然气165亿立方米、发电量500亿度、兰炭2300万吨、精甲醇210万吨、醋酸1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金属镁42万吨、铝镁合金40万吨、电石180万吨。
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榆林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李家梁风电二期等3个续建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榆神协和光伏电站等9个项目,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430兆瓦。开工建设榆神工业区西部机电设备城,支持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专用车、陕西神木新大通专用车等企业加快发展。加大“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宣传力度,打造羊毛防寒服交易中心。加快发展红枣、杂粮、羊肉等农副产品和黄芪、沙棘等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蓖麻、长柄扁桃等生物质提取,延长产业链条。认定10户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制定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白云山、红碱淖等景区发展水平;支持榆文旅公司开发榆林古城、统万城、东方红纪念园等重点景区;加快杨家沟、波罗古堡、府州古城、杨家城、黄土风情园、毛泽东诗词园等重点景区建设;加大神木石峁遗址、靖边丹霞地貌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开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推出《大漠红柳》《我的三十里铺》等更多文化精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榆林陆路货运口岸。精心组织各种消费促进活动,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外贸孵化器和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积极引进沃尔玛、红星美凯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壮大喜洋洋、国贸等本土企业。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大力培育网购、休闲、健康、养老、信用等消费业态。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中省企业在榆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全力攻关面煤制兰炭技术难题,拓展兰炭在冶炼、供热等领域应用。加快制定“榆林煤”地方标准,申请注册“榆神煤”品牌。加大白绒山羊、马铃薯良种选育工作力度。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公共资源整合,推进“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建设,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
激发园区发展活力。进一步理顺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大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榆林高新区重点加快未开发区块建设步伐,完善工业配套设施,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生产总值300亿元;榆神工业区加快建设国家能源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推动重大能化项目及大保当镇后勤服务基地建设,完成生产总值200亿元。加大各县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二)强基提质,多措并举,促进“三农”健康发展。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严守耕地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万亩左右,着力打造陕西第二粮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00强”工程建设。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培育畜禽规模养殖大户3000户、适度规模家庭农场300个,完成人工种草100万亩,羊子饲养规模稳定在1000万只、生猪260万头、家禽1100万只。实施品牌战略,启动榆林“马铃薯、小杂粮、红枣、大漠蔬菜、山地苹果、羊肉”六大区域公用母品牌商标申报注册工作。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支持定边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靖边东坑物流交易中心、米脂小杂粮交易中心、绥德裴家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
抓好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新建基本农田7万亩。抓好小流域坝系、新一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治理等工程,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850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100平方公里。开展无定河全线综合治理项目、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前期工作。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普及推广农机新技术,扩大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巩固农村安全饮水成果,新解决25万农村人口不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供电一体化。改造县乡公路200公里,建成通村油(水泥)路2500公里,加强对建成通村公路的维护和管理。
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实施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贫的思路,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开发、能力建设、外资扶贫、社会扶贫“六大工程”,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4个、扶贫移民搬迁6000户2万人,全年脱贫10万人,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
(三)项目带动,优化环境,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安排重点项目105个,总投资3844亿元,完成投资580亿元。全力推动神华甲醇下游加工等68个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郭家湾煤矿等37个项目,在2014年陕北能化基地座谈会期间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靖边能化园区一期等36个项目;做好60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全年新入库100个符合国家投资方向和榆林转型升级的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方面,建成准神铁路,完成神朔铁路万吨扩能改造,加快准朔铁路、榆横铁路二期、府谷煤炭铁路、小纪汗铁路专用线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靖边至神木铁路和孤山川至庙沟门、朱盖塔至大保当等支线铁路,做好蒙华铁路环境保障工作,搞好府兴铁路和神瓦铁路前期工作,争取西安至榆林特快、榆林至北京直达列车早日开通。公路方面,完成神佳米(神佳段)高速路基工程,加快推进绥清高速前期工作;完成大柳塔至石马川、店塔至红碱淖、神木至盘塘一级公路路基桥涵工程;建成清涧至辛关、府谷墙头至凤凰塔二级公路;开工建设307国道绥德西过境线、榆林绕城快速干道西过境线等项目,加快推进米脂、清涧、子洲、吴堡等县国省道过境公路建设;完成沿黄公路一期工程。机场方面,加快波罗通用机场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榆阳机场扩建工程、神木通用机场和府谷支线机场。水利方面,王圪堵水库实现供水,力争并网发电,加快推进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加大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水源及供水管网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榆佳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清涧延安延川支线引水单项工程、绥德枣林坪引水工程;加快推进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前期工作。电力方面,开工建设330千伏府谷2号及定边输变电工程,建成和增容110千伏工程20站43线、35千伏工程1站。
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百亿元重大项目市县乡三级包抓班子,完善重点项目进展媒体公示、督查、奖惩等措施,实行项目定期调度制度,严格对项目复工率、开工率、投资率等进行考核评价。依法打击破坏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环境保障问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新区带动、板块推进、拉大框架、组团发展、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榆横一体化,继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实现“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启动中心城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依法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优化路网体系,榆林大道北段等19个续建项目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榆佳路改造等24个路桥项目,启动建设高新区榆靖高速互通立交、跨榆横铁路大桥和建业大道跨榆溪河大桥。推进片区开发,将榆林大道、东山大道、迎宾大道两侧和榆溪河两岸、中心商务区、高新区等核心区域进行项目打包,整体有序快速推进。完善公用设施,启动东、南、北3个汽车客运站建设,开通3条公交线路,投放一批出租车;建成榆溪河截污干管工程,实施梅花楼、城区景观亮化等改造工程,完成红山路西段、迎宾大道等排水排污工程,启动西沙7万吨水厂、高新区供水厂二期项目建设,硬化改造巷道40条,加大热源点建设,新建供热管网2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万户。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稳步推进崇文雅苑等7个平房片区和流水沟村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全面落实人防工程建设前置审批,不断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适、更加幸福。
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横山撤县设区和神木、靖边、绥德撤县设市工作,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继续抓好锦界、东坑两个省级重点镇和高家堡、波罗、名州3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扎实推动市级“双十二”试点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完善城镇化配套政策体系,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的户籍限制,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完成12万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3.86%。
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以转移南部人口为核心,以发展民生事业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加大振南工作力度。继续强化“四位一体”振南机制,加大市级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北部县区上地方财政收入的1%对口扶南的政策,积极落实中省企业对口帮扶政策,大力实施项目振南,增强南部县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北部县区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矿产资源制度改革,加大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国土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优化试点。出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省级金融改革试点市建设,引导在榆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多渠道推动股权、债券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创建全国信用体系试点市。制定能化基地水资源管理办法,理顺水政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削减资质认定和前置审批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在1—2个县级医院开展“先住院、后结算”试点。支持和推进神木、府谷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赋予神府两县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快神府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实现“二次创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陕煤化、延长石油、陕有色等国企与我市重点民营企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延伸产业链,投资新兴产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股权投资”,开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途径,筹集1亿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助保贷”,帮助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深入推进府谷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新增从业人员1万人。
全面创新招商方式。围绕精细化工、聚氯乙烯加工、金属镁加工、轻纺、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领域,广泛组织开展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定向招商、集群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政府推动、园区带动、企业主导、中介服务的招商引资新格局,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加快项目落地进程。制定出台对中介组织、中介人等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强化招商引资考核,形成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
(六)统筹安排,完善机制,织好保障民生安全网。
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在榆投资大中型企业当地用工比例不低于60%的就业政策,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等办法,鼓励企业吸纳待业青年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有效就业创业,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浓厚氛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体系。跟进中省政策,继续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做好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平衡南北县区待遇差距。逐步推进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启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管理制度,实现特困人群救助全覆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250套,推进廉租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并轨,公平合理分配已建成的保障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深入实施“放心粮油”全覆盖工程,建设4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15年免费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推进城区26个在建学校项目建设,高新中学等18个学校项目工程竣工,彻底解决榆林城区上学难、班额大问题。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府谷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定边建成“双高双普”县。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绥德中学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1个现代化农业职教发展工程示范县,支持创建1个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积极推进榆林学院创办榆林大学工作,启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建设榆溪河陕北民俗文化雕塑长廊,开工建设榆林文化艺术中心,完成统万城维修二期等5个文物保护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全面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开工建设榆林体育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内涵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市二院实现整体搬迁并正式投运,加快推进市一院、三院、星元医院、榆阳人民医院项目建设,启动建设高新区妇幼保健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支持每个县创建一所二甲医院。切实做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落实好“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加大对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关爱失独家庭。
深入推进平安榆林建设。严格落实信访责任,设立各级矛盾调处中心,深入开展积案大清理活动;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渠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着力推进政府监管网格化、企业管理精细化、行业直管专业化,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力度,创新公安战斗力生成模式,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凝聚社会正能量。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七)加大投入,健全制度,着力建设美丽榆林。
持续加强生态建设。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严格落实企业生态治理责任。以“三年植绿大行动”为载体,依托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等国家项目,稳步推进环榆林城防护林带等生态林业“八大工程”,狠抓樟子松等“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完成植树造林100 万亩,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实施好红碱淖国家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严格封山禁牧,强化森林防火,狠抓病虫害防治,巩固植树造林成果。
加大城乡绿化力度。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中心城区依照“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思路,高标准绿化榆阳西路、建榆南路等新建道路,改造提升榆林大道、文化北路两侧绿化带和榆溪河滨河公园、东沙生态公园一期绿化景观,开工建设大墩梁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市财政在“三年植绿大行动”专项资金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县城绿化,依照“有规划、有文化、本土化、园林化”的要求,着力提升县城绿化水平。加强公路两侧绿化,搞好村镇绿化,形成城乡联动、全民造林绿化的社会新风尚。
扎实推进环境治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总量指标前置审核,坚决落实“一票否决”、行政问责制,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到位的,暂停项目审批。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争取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推进水泥、石化、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启动榆林城区4个点位pM2.5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监测数据。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小火电、小兰炭等落后产能淘汰,推动重点行业、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按照“先安置、后开采”的要求,加大采空塌陷区治理。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围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四大目标,开展“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三大整治活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八)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推动发展的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严格控制新设许可,规范非许可审批项目;加快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改革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今年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招投标摇号制度。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公车改革,积极推行政府后勤市场化服务。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工作。加强对政府决定事项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矛盾中的作用。深化政务公开,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扩大到乡镇,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扩大公民代表走进政府和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活动的范围;开通市县两级政务微博,加大群众网上诉求办理力度。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下决心解决粗暴执法问题,真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监督,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狠抓落实的执行力。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解决“四风”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切实改进会风文风,除“两会”外,各级各类会议一律不得在宾馆酒店召开;加强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总结基层经验,推动工作落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发有为的激情,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不断创造经得起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启动实施末位查究制,着力整治公务人员庸懒散浮等问题,提高政府系统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
加大从严治政力度,增强廉洁从政的公信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动态预警,强化制约措施。严格政府举债程序,将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强化债务考核,着力防控各级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压缩财政性一般经费支出,“三公”经费下降10%以上;坚决叫停新建楼堂馆所,全面清理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办公用房;超配车辆一律收回统一拍卖。坚持政府“阳光采购”,启用电子化采购平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梦想承载希望,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胸怀中国梦,积聚正能量,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敢于担当,锐意进取,谱写建设幸福榆林的新篇章!
第四篇:榆林市管理办法
榆政发〔2009〕20号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大中型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榆林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3月4日市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榆林市大中型水利水电
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我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榆林市境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作。其它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移民安置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应当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移民。移民补偿、补助政策不落实,不得开工建设。
第四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移民与安置地群众共同致富。
第五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全市移民安置工作按照市政府统一领导,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具体组织实施,项目法人单位紧密配合的机制运行。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移民机构建设,保障移民管理机构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
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提供和创造安置条件,共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第六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包括开展编制实物指标调查细则、实物指标调查、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实施移民后期扶持等内容。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七条 市级移民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对各县区政府提出的移民安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二)负责指导、检查、督促全市移民安置工作。配合规划设计单位、上级移民主管部门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工作等;
(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管理移民资金;组织对各县区移民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负责移民安置的计划、统计工作;
(四)组织全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的预审;
(五)对省立项(备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置项目与项目法人共同委托移民监理机构开展综合监理工作;
(六)参与移民安置项目的验收;
(七)做好移民来信来访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八)组织全市移民的生产技能培训。
第八条 各县区政府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宣传移民安置法律法规,做好移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移民安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二)推荐移民安置方案,配合规划设计单位和上级移民管理部门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
(三)按照 “移民安置任务协议”要求,分解、落实、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任务;
(四)按照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方案,管理移民资金,组织对单项移民工程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编报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实施项目及资金使用计划,按要求上报移民安置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表;
(五)根据本县区政府的委托,与相关乡镇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土地调整工作协议”;
(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批准的移民安置施工设计,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程;
(七)按照“公开、公正、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原则,对移民安置补偿方案进行公示,充分听取移民群众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移民安置实施项目的自查自验工作。
第三章 规划设计
第九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所在地政府根据移民安置地的自然、经济等条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规划编制中的选址应当与土地整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 移民安置规划未按程序报经批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办理土地(林地)征占用手续,项目法人不得施工。
第十一条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修改。确需调整或修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审批。
第十二条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依法安置,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以农为主,以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十三条 移民安置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有较丰富的可开发或可调整土地资源;
(二)交通较便利,水、电条件较好,或通过搬迁安置建设较易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三)自然环境相对较优,有利于发展生产;
(四)尽可能照顾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
第四章 移民安置
第十四条 移民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补偿费、被征用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零星果木补偿费、移民过渡期生活补助费应当计入移民个人财产,专项用于移民住宅建设或自行安置包干费用。其他补偿费原则上计入集体补偿所得,专项用于解决移民的生产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五条 移民安置分为规划安置和自行安置两种。
(一)对规划安置的移民,属于外迁安置的,原则上由安置地政府统一规划设计,按移民统建和自建相结合的原则建盖住宅。其中,统建的,依据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分配住房,生产用地统一配置;自建的,将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存入户主专户,用于住宅建设,生产用地统一配置。属于就地安置的,将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存入移民户主专户,由移民管理部门监督使用,专项用于移民,按规划要求自建住宅。移民生产用地实行统一配置,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建设;
(二)对自行安置的移民,按照“本人申请,逐级审查,依法公证,张榜公布,货币兑现”的程序办理手续后,将被征用土地安置补助费划拨给接收安置村组,个人财产补偿所得发给本人。
第十六条 移民安置规划一经批准,应当搬迁的移民或补偿资金兑现后,无正当理由移民不得拖延搬迁或拒绝搬迁,不得返迁或者要求再次补偿、补助,不得干扰其他移民搬迁。
第十七条 移民安置后,移民依法享有与安置地村(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损害移民的合法权益。
安置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为移民办理户籍登记、子女就学及土地、山林和房产确权发证等手续。
第十八条 移民安置实行项目责任制,安置地政府法定代表人为项目实施第一责任人。依据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补偿投资,对移民安置任务、质量、资金、档案管理负总责。
第十九条 移民安置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分级分类管理,单项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
第二十条 移民外迁安置是指跨县区的移民安置方式。市内跨县区外迁安置,由市级移民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确定跨县区安置地和恢复生产生活的方案及措施,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跨县区安置移民的补偿费按移民政策及有关规定计算,同时还应当考虑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水平的差异等因素。
第二十二条 跨县区安置的少数民族移民,应当享有原计划生育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电站发电增值税属地方享有部分,按外迁移民占水电工程移民人数的比例计算分成,由市财政局通过转移支付,分配给接收地财政,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四条 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应当签订《移民外迁安置协议》。迁出地政府按规定的标准将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实施管理费等资金划拨给迁入地政府,用于安排移民的生产生活。
第二十五条 搬迁费和移民房屋及附属建筑物补偿费、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补偿费、农副业设施补偿费等个人财产补偿费由迁出地县区移民管理部门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
第二十六条 统一划拨移民建房的建设用地,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房屋建设方式应当在充分征求移民意愿的基础上,由迁入地政府选择确定设计方案。
第二十七条 移民资金实行计划管理,按项目使用。市、县区移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银行设专门账户,完善手续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将移民机构建设、行政办公、日常业务经费与移民补偿、补助、建设项目等资金分户分账管理,不得互相挤占和挪用。
第五章 安置验收
第二十八条 移民安置验收是在移民安置单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依据批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和施工设计进行验收。市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省移民管理部门对市级项目组织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办理项目管理交接手续。县区项目在省移民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移民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按规定办理项目管理交接手续。
第二十九条 各有关单位应根据不同阶段验收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认真准备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概算编制、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检查意见、工程结算与审计报告等重要资料,为验收提供详实依据。验收结束后,应将上述重要资料整理归档。
第三十条 移民安置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负责组织验收的移民管理部门应明确通知被验收单位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结束,同意转入后期扶持阶段。对移民安置验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
第六章 后期扶持
第三十一条 移民后期扶持的主要任务是对移民后期生产和生活进行扶持,逐步提高和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移民后期扶持的对象是经国家批准界定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政府根据批准的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认真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经过后期扶持,移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需要延长扶持时间的,由当地政府提出,按程序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三条 市、县区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生产门路,并在安排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建设项目,分配支农、扶贫等各类资金时,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予以优先照顾。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移民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各县区移民机构和使用移民管理资金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规定向上级移民管理机构、移民综合监管单位报送移民工程完成情况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的报表。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政府应当将移民资金的监督管理以及移民经费的使用纳入重点审计范围。移民工程竣工和移民安置验收时,应当进行终结审计,按照“下审一级”的原则,对移民经费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各级监察、财政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移民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第三十六条 经核实的淹没实物指标,分解到农村集体、单位或安置点的概算、财产补偿标准、移民安置点规划、移民建设项目、移民资金使用情况等,应按期在乡(镇)、村(组)所在地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中有下列情形的,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移民搬迁前两年签订完搬迁协议的;
(二)按规定及时兑现移民个人补偿补助的;
(三)按期完成移民安置土地有偿调整的;
(四)移民搬迁前两年内完成耕地开垦任务,并及时开展土地熟化工作的;
(五)提前完成移民安置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房屋建设,工程质量优良的;
(六)确定外迁的移民如期迁出,已经安置的移民无擅自返迁的;
(七)在移民工作中有其他突出成绩的。
第三十八条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影响移民工作正常进行的,按照国务院《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五篇:榆林市检查方案
榆林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全国“一盘棋”工作专项检查方案
为了确保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一盘棋”工作目标的基本实现,根据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工作自查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实际,现制定榆林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工作专项检查方案。
一、专项检查的目的
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三年三步走、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认真查找贯彻落实中省和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方案》以及西北区域“四个协作办法”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基层建立健全“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全国“一盘棋”新机制,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二、专项检查的内容
(一)统筹管理方面
1、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流动人口工作经费投入、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有新的突破。
2、流动人口聚居地区配备专(兼)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流入地社区专(兼)职工作人员与现居住人口的配备比例总体达到1:5000;流动人口集聚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
3、各级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工作经费,建立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的增长机制;现居住地流动人口人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达到户籍人口标准。
(二)服务均等方面
1、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孕检报告单由人口计生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或邮政信件通报率达到100%。
2、及时办理省市人口计生委交办的案件;无办理一孩服务证等相关证明互相推诿、强制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返镇孕检、乱收费或收取押金、保证金等案件。
3、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85%以上;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流入已婚育龄人口在现居住地免费避孕药具获得率和可及率达90%以上;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免费接受孕检率达85%以上。
(三)信息共享方面
1、全员流动人口入库率达90%;流动育龄妇女入库率达95%;按时上报全员流动人口汇总数据、跨省个案数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统计报表;个案数据项完整、信息准确。
2、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核查和数据质量通报制度;应用PADIS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县级达100%、镇级应用率达到100%;省内服务管理信息基本实现网络传输。
(四)区域协作
1、各地建立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规定和协商制度,明确操作规程和各级责任;相关规定在基层得到落实。
2、省际间协查信息反馈率达到80%;一孩服务证办理等重点信息通报率、接收率均达到85%;流出成年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85%;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查证建档率85%。
(五)双向考核
建立市县两级监管制度,落实层级监管责任;建立县内双向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考核;流动时间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达85%。
三、专项检查的有关要求
1、检查时限为2009年以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情况。
2、检查的县区为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绥德七县区。每个县区检查2个乡镇,每乡镇检查1个社区(村)。
3、检查的方法为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抽查数据库信息、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检查结束后向县区反馈情况。
4、检查组由市人口计生局领导带队,按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一盘棋”工作评估标准逐条打分评估,并形成书面检查报告。本次检查的情况将纳入目标任务书的考核评估。
5、检查的时间为10月下旬(具体时间另定),每个县区检查时间为2天。11月中旬迎接省上初验,11月底前后迎接国家人口计生委验收。
附件:
1、社区(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及创建省级先进社区评估表
2、乡镇(街道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评估表
3、县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