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德育论文
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 名:联系电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龙永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宁乡县回龙铺镇中心小学
龙永贵
【摘要】: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前言: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2、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堪忧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
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留守儿童”应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留守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会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实现梦想,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温暖的关怀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梁岭,郑丽.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报,2005(S1):121-124.[5]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作者单位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第一中学)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杨村镇中心小学 曾科萌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嫉妒、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的成因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打工成了大量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受经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批农民在进城的同时只能将孩子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抚养,这就形成了 “留守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这些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下面,笔者谈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留守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缺乏主动性。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而留守学生则认为反正毕业之后学技术,去打工,照样赚大钱,成绩无所谓;有的认为是为了父母才被迫呆在学校的。
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渌田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学生成绩差,调查发现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
2、注意的集中性品质差,学习效率低下。有些学生虽然很想学习,但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在教室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3、亲情饥渴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使得留守学生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根据笔者的调查,有20%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2%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4、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孤僻的心理;而部分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在行为上常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课后不愿参加各种活动,不合群,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极差,性格抑郁,心理承受力低;有些学生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也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心事也不肯对他们说。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游戏。
5、自私 在留守学生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在研究中,发现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都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战,重者拳脚相加。
6、自卑 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他们缺乏自信,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胆小怕事,行事萎缩,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7、嫉妒 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怨恨家庭的分离,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他们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8、逆反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体验,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
9、早恋 早恋心理和行为多年以来都是青少年具有的问题之一。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但在对留守学生的早恋问题进行研究时却发现,留守学生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温暖这一环,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所以,认为性成熟所带来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寻求“家”的感受和“亲情”补偿,是造成留守学生早恋心理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
10、攻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因素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被父母遗弃,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⑴、缺乏父慈母爱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期间的避风港, 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缺乏家庭温暖的人, 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内向、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 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
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父母愿意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主动关心儿童在做什么,喜欢接近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代价不是其他人所能做到的,而其值也是无法计算的。
⑵、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 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 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 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 但由于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同时, 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偏护或不管这些孩子, 就像本地方流行一句话“祖父母只能疼孩子, 不能骂孩子”。这些留守儿童, 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心理。据调查显示, 在我校一些留守家庭中,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种现象: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由于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大多数老师会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有不少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若不引起学校、老师足够的重视,也不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其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
3、学生自身素质差 ⑴、自我调控能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⑵、“自我认定”不成熟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 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 有一个女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少言寡语, 与别人不沟通, 常遭一些调皮同学欺侮, 就以暴制暴, 从此就认定人要比别人凶, 就能比别人出色;有的女学生学习成绩差, 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男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 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 又由于没有主见, 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 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 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根据我校初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统计,上学期, 800多位学生中, 其中近326人属“留守儿童”, 占学生人数的40%多, 他们中有101人或多或少在自我认定上出现问题, 占“留守儿童”的31%。
4、社会不良现象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看不起老师,看不起学习。有些村、有些家庭,在春节期间,赌博风、迷信风盛行,有些大人不知其害,甚至让子女参与其中,严重地污染了子女的心灵。有的家庭出现了不该让子女干的、不该让子女看的,不该让子女听的,都让他们耳闻目睹,插手染指了。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因此,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若不能回家,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既增加亲情,增加知识,也可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又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因此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1.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
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 学校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各班班主任建立辅导档案, 将这部分孩子状况: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父母姓名, 外出时间,外出地点, 工作方式, 临时监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方式,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心理品质, 学习行为, 生活习惯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地联系交流;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谋远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给教师的建议》)心理辅导师和各班主任关心留守儿童,有责任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快乐成长。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选聘心理辅导教师,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通过个别咨询, 对个体进行指导, 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还要建立“倾诉信箱”, 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的疏通引导。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另外,班主任教师还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要教育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义务代管,代管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4、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可以由党支部,团支部、妇联直接组织和开展农村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学》 班华 主编
《个性心理学》孔克勤 叶奕乾 杨秀君 编著
《学校心理学》 林崇德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初中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 雷雳 主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刘晓明 张明 编著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 叶峰 金绍军《内江科技》2005年第3期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教师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角色转换》 中国留守儿童网 www.xiexiebang.com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长沙市为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艳张云英
《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教育方法浅议》《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初探》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省 www.xiexiebang.com 《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问卷调查小结》《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教育矫正原则和策略》 江苏留守儿童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
类别:论文市州报送编号:
题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高士标
单位: 白银 市 会宁县(区)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联系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士标
(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触及中学,白银,730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大量涌向城市,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与之相对应,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现状 对策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1.1 “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对外开放不发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地区出现连年颗粒无收的现状,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农业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日益严重。
1.2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的条件所限,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祖辈或父母中一方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 “留守儿童”的涵义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留在家里、守住故土的孩子,这其中当然包括单亲和孤儿,他们的抚养、管理和教育主要依靠父母一方或祖辈或他人。
1.4 “留守儿童”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各省市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倍受社会关注,很多学者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这些理论成果正在指导着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今,这个问题已在全国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投入到该问题研究的行列中来,相信在未来的中国,该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党家岘乡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和了解,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发现我校“留守儿童”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2.1 感情脆弱,自卑感强
由于 “留守儿童” 过早地家庭缺失和家庭价值意识淡薄,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和安全感,使得孩子的心理很脆弱,感情没有寄托,自卑心理增强。
2.2 亲情缺失
亲情关系,虽然不能直接介入孩子的认知结构本身去决定什么,但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动机、态度和性格等诸多方面,所以成了间接影响孩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必要的安慰和关怀。当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挫折时,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开导和鼓励,孩子长期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就算父母能够通过电话联系,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成绩,却一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孩子一直生活在焦虑与紧张之中。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了无助的感觉,直接影响了他们行为、心理、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2.3 性格缺陷
由于农村文化的影响,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嘲热讽,使得他们性格孤僻,忧郁自闭,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这些压抑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严重断层。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生活,临时监护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他们的管理只局限于吃饱穿暖少生病的表层关怀,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有效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临时监护人为祖辈的,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分的溺爱、放纵,不愿严加管教,只求和睦相处,父母在外也鞭长莫及,由于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导致他们形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家不听监护人或长辈的教育和劝导,在校无视学校纪律,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不合群,无集体荣誉感。
2.4 价值观的扭曲
我校坐落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南与静宁县接壤,东和杨集毗邻,北连翟所乡,西靠侯川乡,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由于近年来党家岘乡农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大量劳动力剩余。同时,为了能够更快、更早地摆脱贫困,大多数农民工涌向城市。更有甚者,只为了自己的腰包比别人的鼓,致富心理膨胀,攀比之风盛行。逢年过节回家,不关注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问题,甚至对孩子不闻不问。部分父母由于常年在外,不能关心照顾孩子从而内心愧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结果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的零用钱数量猛增,挥霍自由度不断扩大,养成了他们奢侈浪费、摆阔攀比的陋习。另外,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辨别意识,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相信“金钱万能论”。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上,放弃了难得的继续求学机会。
2.5 学习成绩差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二:
2.5.1 从家庭方面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塑造孩子心理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很低,只局限于长好身体,长大年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辍学出外打工。
2.5.2 从学校方面看
党家岘乡现有十几所小学和独立初中,在十几所小学中,尤其是一些边远的完小,由于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本来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研究“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疏导。我乡十几所学校,不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根本无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 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首先,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和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3.2 适时的亲情沟通才能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隐患 首先,外出务工父母必须经常和临时监护人沟通,适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心理变化,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心底渴盼的那份、大公无私的家庭的、父母的爱;其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尽量搭建子女和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和平台。最后,虽然没有钱的日子难过,但是远在异乡拼搏奋斗的父母一定要定时和孩子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孩子的想法,并且时刻以“地不耕误一茬,书不读误一代”来提醒自己孩子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金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3.3 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增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同时,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还要给“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以感化他们脆弱的心灵;适时谈心,以释放他们压抑的情绪;个别辅导,以补偿他们缺失的爱。
3.4 家庭幸福温暖才能融化孩子冰冷的心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谐,父母离异或经常吵架,导致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人格、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我建议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应该谈及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不管怎么样,都应该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用家庭的温暖和和睦的氛围给孩子爱的教育,温暖“留守儿童”那可趋于冰冷的心,让他们找准人生的方向。
总之,“留守儿童”这一时代的“附属品”的心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新问题和难题,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的数目在不断扩大,说明这个难题将会长期存在,其心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会更加凸显。为此,政府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社会经济战总目标,综合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其上升到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解决,全社会共同努力,最终全面彻底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2]
[3]
闵永胜,姚本先,《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 第1期;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6(11).作者简介
姓名:高士标,性别:男,出生年月:1984.01.24,毕业日期:2007.06.20,毕业院校:天水师范学院,最后学位:本科,工作单位: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职务职称: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生物、英语、心理学,通讯地址:白银市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邮编:730712,电话:***,E-mail:gsb-0124@163.com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他们逐步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因而对他们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继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缺乏沟通和引导。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有些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有些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据我校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2、以物质的满足取代精神的安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据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这种情况也会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因为照顾不周,而深感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的方式,将孩子一步步推往悬崖,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
3、受委托者的放任与漠不关心。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由于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害怕管多了会受其父母埋怨,总之,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胆子大起来,有些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家庭教育缺失也引发了一系列更严重的后果,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缺少倾述和求助的对象,导致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又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教育,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因而出现了一下情况: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
1、家庭学习监管角色的缺失导致成绩较差。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或者由委托人监管,受委托者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调查中发现,95%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5%的监护人有时辅导孩子学习,仅有5%的监护人会和老师联系。平时,留守儿童最苦恼的事是“作业不会做,不知问谁好”、“功课跟不上,没有人辅导”。
2、“唯分论英雄”,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不平等。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再者,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没有适当的措施也无能为力,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另外,应试教育的现状,促使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因而,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留守儿童的现状也很难改变。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的缺失,社会教育的欠缺,使留守儿童傍徨在社会的边缘。留守儿童在行为规范、思想修养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
1、乡土秩序的混乱。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链接的中断。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思薄弱,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政府是主导,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因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各方需明确自身职责,共同协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一、明确政府责任。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明确家庭责任。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现代发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这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三、明确学校责任。培育新一代新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3、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进行家访或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