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观的变迁

时间:2019-05-14 23:3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生价值观的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生价值观的变迁》。

第一篇:人生价值观的变迁

摘要: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先后经历了反思与觉醒期、多元分化与价值冲突期、理性与世俗化时期、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期。社会变迁特别是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动力,多维价值冲突以及社会主导价值整合是其变迁的次生动力和外在表现形式,外来文化的辐射和高校校园文化的浸润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催化剂。

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关于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具有驱动、导向、统摄和选择等功能。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大学生属于思维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群体,他们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折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30年间,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日新月异”、“多彩纷呈”,但其在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上究竟多大程度地认同了现代的、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又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或者传承与扬弃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其价值变迁是碎片式的杂乱无章,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理论的研究和实证的考察。笔者在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30多所高校的调查与分析,希冀掀开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神秘面纱”,探究其变迁的内在机制,为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法和思路。

一、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特点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价值观的批判与分蘖期

1.价值主体意识萌动,由抽象的自我向现实的自我转变

改革开放前,“人”这个主体不断地被虚化,特别是在“文革”中,主体甚至被消解,人完全成了一种政治工具而被客体化和异化,国家代替了一切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因此,不仅社会结构,而且人们的价值观都显示出“铁板一块”的状态,社会价值观高度一元化。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成为一种客观需要。思想的解放为价值主体意识的萌动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价值的多维化提供了自由空间。社会承认存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党的工作方针也提出要兼顾三者利益,集体主义已经不再对个人的意愿和个性的发展完全排斥,集体的奋斗目标也容纳了个人的个体选择和个人成才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开始寻找迷失的自我,重塑主体的价值。由于社会出现国家、集体、个人等不同主体,同一主体也有不同的需求,而不同需求导致不同价值观的产生,所以价值观开始出现多元化。关于“潘晓的来信”讨论中所出现的不同声音,既是价值观由单一向多维发展的典型体现,也是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2.价值取向由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向重义言利、不耻言利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其它社会阶层的价值观一样,都是以集体、社会为本位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强调“大公无私”、“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浮动工资制”和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使经济利益直接与个人的劳动和付出挂钩,打破传统“大锅饭”体制,带来利益格局新变化,促使大学生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组织部门提出“学历和学习成绩同工作经历、工作成绩一样,作为使用和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于是,单一的整体利益开始松动,个人利益开始萌芽。大学生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要求社会承认求利的合理性,让“义”本身就包括“利”;二是希望取得、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虽然也有人赞同合理利己主义,但多数学生仍然从国家、集体利益出发评价社会和自我,他们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也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

3.价值目标中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成分增加

改革开放前社会典型的价值目标是“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些”,而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在反思批判后发出了重视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诉求。1978年全国“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80年“潘晓来信”的讨论,标志着价值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肯定与张扬,标志着大学生从对政治、社会的关注转向了对自我的思考。青年们提出“社会应重视‘人的价值’,集体应重视‘个人价值’,人应自觉地按照社会需要提高‘自我价值。’”但在怎样看待自我价值上,有不同的选择:一种主张应该纠正“文革”中忽视自我价值的极端倾向,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认同“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八十年代初大学生则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才会有水”。也就是说:前者认为离开了集体,个人的价值等于零;后者认为,离开了个人,也就无所谓集体价值可言。另一种是极端“自我”,他们认为“你应该去发觉自我,只有自我才是绝对的。历史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所以每个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就是历史’”。

4.价值评价标准:由单一的整体主义转向了社会——个人的取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批判与反思,多数大学生开始从集体本位出发评价社会和自我,他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注意到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他们既注重社会对个人的意义,也注重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力图以自主、自觉的奋斗过程来为社会做贡献。人活着,就要有价值,而人生的价值只有在所从事的事业上才能展现出来。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群己观念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从自我本位出发评价社会和集体,凡事从自我利益出发,以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年~1992年):价值观的多元分化与冲突期

1.价值观的多元分化

1984后,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实质性启动,西方社会思潮也开始大量在中国传播,大学生的价值观既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萌芽生成,也受到现代价值体系的滋润催化,还受到外来价值观的渗透辐射。因而,当时的价值观呈现“时空压缩、多元并存、新旧互动”的特点。具体说来,在价值内容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念、西方传入的价值观念以及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以中国的价值观为标准,有的以国外的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兼顾。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也容易导致他们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

2.价值冲突凸显

这一代的大学生跨越了“文革”和“改革”两个不同的时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学生价值冲突凸显,大学生处于一个价值眩晕期。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社会主导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功能的弱化,新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没有及时重塑,这就导致价值观念的整合程度不高。1988年,《中国青年》刊登朗朗的来信引发关于“寻找丢失了的‘草帽’的讨论”,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化与世俗化的价值冲突。社会化要求他们成为“道德人、伦理人”,而世俗化则肯定及时享乐——现在的快乐就是未来的理想,这便导致他们不仅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更深的迷茫。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多维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的冲突。具体反映在:第一,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判断依循不同的标准,造成各类价值判断之间缺少较高程度的一致性。第二,价值选择常常自相矛盾。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评价方面的矛盾表现得较为明显。选择与评价的依据一会儿被定在“收入”上,一会儿被定在“声望”上,一会儿被定为“自我表现”。

3.价值取向:自我价值凸显,世俗化初见端倪

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1984年后体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给全社会价值观变化带来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它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凸显,同时也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一步世俗功利化。在认知层次上,多数学生仍能认同集体主义的观念,承认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但他们在从事一项具体行为时,开始理性地考虑行为对于自己发展的意义,并且不讳言自我设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既为国家,又为自己,“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种实用理想主义是这个时代大学生占多数的自我价值观。一项调查显示,71.2%的学生坚持“按劳取酬”,13.2%的学生坚持“任何劳动都应有报酬”,4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理直气壮地争取个人功利”。更令人关注的是,在申请入党的学生中,竟有42.1%的人把谋取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作为入党的动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参与社会受挫以及社会中的不公平因素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对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前景,对个人的前途都产生了困惑。于是,经商热、厌学风和出国潮在大学生中盛行,这就打破了自我与社会、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在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的和谐,而且价值观向个人本位方向的倾斜度,远远超过了80年代初期。

4.价值评价参照体系:从国内转向国外,从纵向转向横向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参照体系是传统价值体系和新时期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评价参照体系是“唯上”、“唯书”。而随着开放的深入,特别是1984年后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重塑自我提供了新的参照体系和分析工具。大学生是这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追随者,他们因长期的封闭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而求新求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开始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参照,来指导和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西方价值体系的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纷纷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的自由化思潮。

(三)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价值观的个体化与世俗化时期

1.价值本位由社会——个人取向向个人——社会取向倾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竞争原则、利益原则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他们的价值本位虽然仍然以社会本位为主,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在1999年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针对“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的占39.3%,选择“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的占32.6%,选择“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占22.9%。从这三项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重要地位。针对“当有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可能”的选择时,有40.5%的学生选择“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帮助”,有33.1%的学生选择“五条件地尽力而为”,12.8%的学生选择“视关系密切程度而定”。(文中涉及1998~2006年有关高校师生的调查资料都来自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汇编的《新时期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1998~2006)》。)这表明他们虽然追求个人与他人、社会的统一,但这种追求是基于自我基础之上,以不损害自身利益甚至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的,与传统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本位基础上追求个人利益是不同的。

2.价值取向由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倾斜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世俗化倾向还主要停留在价值观的浅层,还主要停留在意识层面上,那么,1992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以政策改革为导向向以体制改革为导向转变的新阶段,社会转轨的方向已基本清晰,世俗价值观开始上升到信仰层面,并开始指导实践。即世俗化和物质主义价值取向逐渐从表层和话语层面深入到内在和行动层面。

首先,大学生讲究务实,注重实惠。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78.4%),能否实现个人价值(59.6%),权力和社会地位(55.6%),工作舒适、位于城市(53.7%),出国深造机会多(32%)。同期对上海重点高校大学生择业观的一项调查发现,73%的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其次,大众文化的兴起,导致校园和社会公共价值的衰落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大学生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市场的标准成为了价值评价的标准,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再者,由于部分改革政策缺乏稳定性,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预期模糊,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出现短期化,突出表现为急功近利。在一段时间里,大学里的基础专业也纷纷迎合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之所需,改为社会热门的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广告设计、法律等等专业,大学生也把就读于上述专业作为荣耀和资本。

3.价值主体更加理性化

首先,价值标准由单向的、非此即彼式向多维宽容互动转变。过去大学生判断事物的标准大多是单维的、非此即彼式的。而现在他们看待事物时更多地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更趋向于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多样性;第二,标准的多维性导致了学生心态的宽容性。在2000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当前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有41.0%的学生选择没有固定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30.1%的学生选择利己而不损人原则,15.9%的学生选择先利人后利己的原则。这足以反映大学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理性化。

其次,在价值选择和评价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追求和取向日趋多样化。他们用自己的好恶判断事物,不再盲目听从统一的评价,个人的价值取舍也不再盲目服从统一意志的安排。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于国内的政治**、苏东巨变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制裁,大学生开始静下心来反思前一段的所作所为。他们开始从前一阶段的盲目、经验、感情用事走向了主体的自觉、理性和现实,逐渐走向了成熟。一项关于“对成功者的看法”的调查显示:“命运自主、个性洒脱”占22.1%,“事业顺利、收入可观”占15.72%,“人品高尚、富有魅力”占14.59%,“婚姻美满、幸福占12.05%”,“知识渊博、品味高雅”占11.2%。从中可以看出,各项之间差距不大,没有一项占绝对优势,这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的自主性、多样化。

(四)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价值观的多元整合与回归超越期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中国的大国地位和风范日趋突出,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又增强了他们对日趋完善的社会制度、政策及其主导价值观的认同。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八荣八耻”对社会的引领与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分化开始走向整合,微观上多维,宏观上一致特征渐显。1.价值取向:多元取向中现代性价值观继续发酵,后现代价值观初见端倪

(1)世俗化进一步凸显

世俗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随着科学的发展,普遍主义与理性原则取代神学教条;二是指一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现世的生活,而不是来世的生活,世俗化表明信仰力量的消解和宗教禁忌的瓦解。其价值取向体现为以追求现世具体功利为目的,以感官的愉悦为满足,以短期利益为目标。20世纪末,中国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行列,本土性的物欲主义价值观得到了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与催化。同时,信仰层面的“真空”使得物欲主义乘虚而人,甚嚣尘上。一方面,大学生表现得更加务实。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学生自我本位的思想达到一种极致,广大学生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跃进”。特别是本科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学历高消费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天之骄子”的地位更是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的价值追求更加理性、务实。另一方面,世俗化所追求的效果最大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弱化了以信仰为基础的崇高感和道义感,导致部分大学生丧失激情冲动,批判意识削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淡化。“经济理性人”是其真实写照。

(2)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初见端倪

传统观点认为价值观变迁遵循传统——现代的单向度的现代化理论分析范式,而英格莱哈特根据1990~1993年对40多个国家所做的“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后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变迁实际上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现代化”维度,它反映的是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的程度;另一个是“后现代化”维度,它反映的是从“生存价值”向“幸福价值”转变的程度。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是用多元性反对统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确定性,用破碎性、边缘性取代中心性,用情感和冲动反对理性。

但由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不是以严肃地反思、批评现代的姿态出现于中国社会,而是以形形色色的“现代”的面目通过各种模仿和生活方式,特别是通过大众传媒,浸染着我们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后现代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体意识的增强与主体意识的弱化同在。

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确立及其实施,社会发展进入马克思的摆脱“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时期,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个人奋斗意识浓厚。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然而,世俗化和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加强,将使大学生裹挟在大众文化的价值洪流中,缺少思维的空间和理想价值的维度,导致主体不能自主。

第二,价值评价出现模糊甚至错乱。

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针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1999年有18.0%的学生选择“说不清”,2002年有33.2%的学生选择“说不清”,2006年有30.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主张社会历史进程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受后现代主义中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误认为只有彻底否定才能有所革新和创造,因而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行的一些合理的价值观念也抱冷漠、抵触的情绪。于是,正常的道德教育被视为“伪善”,对违纪悖德的行为感到的不是耻辱,反而是“个性”,诚实、厚道是“无能”;不少大学生把追求“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辛勤奉献”等崇高理想视为过时、“出风头”、“作秀”和“迂腐”。

第三,责任意识功利化甚至责任消解。

首先,大学生群体自觉将责任与前途等同起来,将义务与道德私有化。部分大学生赋予“责任”以新的含义,“如果指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我觉得责任是一种习惯吧,我权衡一下怎样是更合算的,我破坏这种习惯的成本和我维持这种习惯的成本,如果我觉得继续维持下去比较合算的话,就是我尽责任了”。责任,已不再具有群体意义和道德评判,转而呈现出一种个体性——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都转化为对于自我的责任。其次,他们从博弈论出发,认为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博弈之中——以最小成本来获取道德上的“善”。于是,基于博弈论而建立的交往理性彻底毁灭了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责任承担成为一种建立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交往成为一种检测有用性的功利主义诉求。

2.价值整合的趋势凸显:集体主义的回归与超越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生价值观“动态整合”趋势渐显:学生从比较注重理想和追求,到比较注重现实和功利,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从否定传统取向向辩证看待传统取向,从机械地选择现代取向向实现传统与现代取向有机融合转变,使现代价值取向更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而此阶段最大的变化是集体主义的回归与超越。首先,学生对“集体”有了新的认识。在传统意义上,集体是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范畴。然而,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同时并不是贴上了“集体”的标签以后,任何行为就都会高尚和合法起来,特别是社会对“特殊利益集团”(指那些利用公共权力获取本集团内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部门或集团)的揭露和愤恨,更让大学生对传统“集体”概念进行反思。其次,大学生对集体主义有新的见解。集体主义是我们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旋律。他们认为新型的集体主义,既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也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对两者的整合与超越。在199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同意“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的占90.3%,“兼顾国家和个人兴趣”排在学生择业时考虑因素的第一位。多数被调查者仍然认为“市场经济也需要雷锋精神”,不同意“个人利益最大限度的满足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这一说法。第三,在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张力上,大学生更加理性化。他们认为,在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应该以社会本位、集体主义为主,在个人生活、私人领域应该以个人本位为主。因此,在当代中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处于重构阶段,体现为集体主义的压倒性优势,逐渐被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平等基础上的互利所取代。

二、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规律

(一)价值观的演变与时代变迁具有相依共振性

价值观的演变有其内在的逻辑路径:社会变迁——主体变化——观念变迁。价值观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评估、选择、实现价值等的看法、观念和态度。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价值观演变的最终根源,国家政治权力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大的控制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控),哲学对价值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种观念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为其演变的内在动力。”但社会变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不是简单的亦步亦趋的关系,而是保持一定的张力。

1.价值观的转变与社会结构变迁和体制转轨同步

依照价值观变迁的机制,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之间有联动效应。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因而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变迁直接主导大学生主体价值观的变迁,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适时地对自己的首位价值观进行价值清理与价值排序(见表1)。

大学生首位价值观的演变说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演变与整个社会演变趋势基本上同步,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对社会环境的依从性。1984年的政治型的价值观雄居榜首,体现了当时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仍存留在大学生们的头脑中。1992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开始注重实用价值,注重经济效益,大学生的首要价值观也转向实用型。1997年后,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注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倡导公平正义、助人为乐、宽容协作、强调团体的凝聚力和集团效应,使社会型价值观念跃居第一。但从2001年后,由于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后现代主义浪潮,以及大学生扩招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凸显,实用型价值观又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但与1992年后的实用主义又有所区别,其实用主义中的金钱本位意识明显减弱,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成为其主导。

2.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张力。

大学生主体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在偏离与回归、引领与反哺的互动伴随变迁的整个过程,并将日趋明显。总的说来,大学生的主体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整合度比较低,这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正常现象。当社会经济处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状态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便处于“升波”阶段,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大学生主体价值观“吸纳”功能明显;而当社会经济处于矛盾和问题时,其价值取向便处于“降波”时段,主体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偏离明显。在每一个变迁时期内,都有一个“升波”和一千“降波”。[10]但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到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取得成功,大学生将逐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主导价值观也将在一定条件下吸纳大学生价值观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使社会因得到反哺而走向年轻化。

(二)价值观的变迁与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交相辉映

观念变迁的实质是主体性的变迁。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价值变迁的内因和载体,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层次性(高尚的、普通的、低级的并存)、个性化,而后者又促使主体意识进一步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从主体的虚无、异化到主体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无主体性——主体性的觉醒——主体性(凸显)成熟——到主体间性,经历了一场从“身份意识”向“契约意识”的运动,从直接现实社会中机械确立自我道德价值观到按自我需求寻求人生定位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主体觉醒”成了“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90年代,这一主流继续演绎,与时俱进,出现主体觉醒基础上人的权利意识的生成与增长;21世纪以来,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启迪下,全社会的人本意识、人权意识凸现并成为强势、主流话语,人们的价值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在观念上和实践中被确立起来。

(三)价值观变迁的双重性

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的不同时期价值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内在冲突性交融共生的特点。

1.变迁主线的双重性

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发展过程极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整个过程交织着两条不同的主线:一条是激昂的、奋进的、积极的向外幅射的心态;一条是消沉的、困惑的、矛盾的向内闭锁的心态。1978~1980年是困惑与彷徨,1980~1984年是追寻与觉醒;1984~1986年是激情与张扬,1986年后则是矛盾与消极;1992~2002年是个人本位与金钱本位凸显,2002年后则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契合。这两条线索时而前者为主线,时而后者为主线,时而两者同进并存,若隐若现。变化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第一,开放——保守,即该维度的一端包含自我取向和推陈出新等价值类型,另一端包含安定、依从和传统等价值类型。第二,自我强化——自我超越,即一端包含金钱、权力与成就等价值,另一端包含宽容、仁爱、互助等价值。

2.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非同一性

(1)人生理想与现实选择的非同一性

首先,最崇拜的职业与最想从事的职业的非同一性。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崇拜的是科学家,而最愿意成为的是企业家;他们认为教授的社会声望是最高的,但他们却不愿当教师。这表明在对作为人生道路的具体职业类型选择上,大学生所欣赏的职业与所选择的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一情形反映出在他们的择业观念中,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其次,进取精神中的内在张力。大学生在表层的人生价值取向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精神,但在深层的人格特征上仍表现出重协调性和中庸处世的传统。在“您认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一题中,“诚实”被大学生认为是人品中最重要的,在14种品质中居第1位,占17.4%;其次是“正直”,占17.2%。在被认为最重要品质的前10项中,有4项(诚实、正直、善良、自尊)侧重于协调性内容,其目的都是通过完善自身修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仅有3项偏重于进取性,即勇敢坚忍、自信、进取,而“进取”屈居第7位,占4.1%。同时,对“知足常乐”赞成和有点赞成占73.6%。

(2)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双重性

“观念超前,行为滞后”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一大特点,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等许多脱节现象。大学生一方面强烈地期望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营造更加公正的竞争环境,但是,改革涉及自身利益时(如对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他们却表现得保守世故、恐惧和失落。他们关心长期的利益,但在具体的选择上又常常从短期利益着眼,如果说必须为长期利益而失去短期利益,那么也必是以长期利益的明确预期为前提。在观念上认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或者大公无私,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先己后人”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甚至损人利己;在观念上认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崇尚“舍生取义”的壮举,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和功利化。一方面要求别人给他们更多的“包容”,而他们的“包容”别人的意识却在逐渐淡化。

(四)价值观变迁的趋向:在公正的基础上寻求多维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传统价值观被大学生不断扬弃和超越。从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我们发现,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内嵌性等因素,新旧价值观并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有的旧价值观仍有相当的市场,有的改头换面成为新价值观的一部分,有的仍凭借其惯性在某些方面保持着优势。因此,当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并不意味主体完全抛弃了旧价值观而向新价值观极端地倾斜,而是在多元价值主体和多维价值观念之间寻找平衡。在许多表层价值观较容易受到生活潮流影响而发生变化或进行更新的同时,一些轴心观念在深层次上仍然保留着社会主导文化长期形成的重要影响。比如“人情”和“面子”是传统中国价值和行为的核心要素,但由于其符合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工具理性和和实用理性的要求,其不但没有消解,反而“与时俱进”,演变成为“关系学”。

其次,大学生根据社会的变迁和自我的需要不断调焦与对焦,期望实现动态平衡。我们可以从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这两对核心关系来考查其内在张力与平衡。大学生在关注“自我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社会价值,他们追求的是“兼顾”而不是“损害”,是在不妨碍他人利益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即所谓“公私兼顾”、“积极地奉献正当地索取”。课题组调查显示,在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有90.3%的人选择“正当地索取,积极的贡献”;在“如果放下您自己的事情为集体做些事,您通常会怎么做”时,有82%的人选择“看哪个事情重要就做哪件事”。因此他们的价值选择是积极的,这种进取的价值观与“损人利已”、“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同时,世俗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重要特点和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主义在大学生心目中毫无地位,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并未减弱,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涌动着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和对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的追求。只是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宏大叙事般的虚幻理想,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理想,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标准。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王涛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戴均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第二篇:人生价值观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领导:

以前,我曾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迷茫,苦恼过,经过长期对党的理论和学说的研究,实践,逐渐解开了这个结。

人生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的存在能够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性质和功能。

人,作为客体的人,要尽忠职守,报效国家为主体的人,有其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需求,是社会的主人。马克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一个“我”是客体的我,第二个“我”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这句话说的是,我为大家服务,大家也要为我服务,反映了人生价值的双重性。人的存在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性质和功能,只有负价值。所以,人生价值问题是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问题,实质上是个人在外的作用问题。在历史的潮流面前,有人则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起到了反作用。但总的说来,正面的促进力量是大于反面的阻碍力量的,所以,历史的车轮始终是向前推进的。

人生的价值着眼于“奉献”,奉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即个人对社会价值。

而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人价值是人生价值的第二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肯定和满足。一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并为社会做点贡献,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的行为必然需要社会的肯定,这样既能增进其自身的信心,又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实现其价值。试

想,如果有一位与持刀歹徒英勇搏斗而身负重任的英雄,其行为却得不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支持,甚至遇上因无钱医治伤病而终生残疾的尴尬的局面,那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人的社会价值的前提和保证,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构成和依靠,因而人的奉献应该是主要的国家。

作为一个奋斗在建筑行业的人,只有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为党为国家奉献,为大家奉献,我才有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也只有自己有了价值,社会才能认可我。我想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成就,那么只有默默的去奉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被人们发觉自己的闪光处。也只有在这之后,我才能得到自己应该有的满足。

青春短暂,生命有限,我要向雷锋学习,“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此致 敬礼

汇 报 人:

第三篇: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表达,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3、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目标还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其次,人生价值的实现还离不开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会与他人有一定的差异,应当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现实,不懈努力。对大学生而言更要懂得,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进行索取。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因素。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具体而言端正人生态度就要做到:认真,即要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清醒认真地面对生活;务实,即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对人生要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进取,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人生环境中进行的。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每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基本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生理,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和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几个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要把自尊与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诚信原则,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当然宽容不等于无原则;互助原则,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只有学会帮助别人,才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

当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但是由于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观念常常发生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功利性”、“多元化”的倾向,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本人认为,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必须要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认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思想上消除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使大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二,强化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观,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克服看社会“夸大消极面,无视积极面”、看人“只看坏的,不看好的”等心态,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从自我意识发展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自我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三,强化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实现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切身感受时代脉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进步,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虚心向人民学习,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树立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能美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灵性,开阔胸怀,激发学生上进,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五,要正确看待和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多种变化,要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判断、分析各种事物,自觉地抵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正之风,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四篇:关于人生价值观

关于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首先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突破,一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二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不好,但只要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认识规律,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把工作做得更好。

2.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我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恩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我们对财富理解片面了。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种而已。

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当年林岗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谁相信这位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呢?邓小平三起三落,当年人们“批邓”时,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为中国设计一副崭新的蓝图呢?比尔·盖茨中途退学时,谁会想到他能成为世界首富呢?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世界上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其前提只有一点:我还活着,我要努力行动,我有信心,这是人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重要的财富就是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请万分地珍视它们!你没什么大出息,可是你毕竟考上了大学,前途光明。家很温暖——这份亲情是财富,终生值得珍惜。虽然你没有发财又很想发财,但没有去偷去抢去骗去胡作非为,勤俭持家,虽然不富裕,可还是乐于助人,亲戚关系融洽,同学朋友们喜欢与你在一起——这种善良品德、气节操守、为人处世也是你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也许没觉察到它们的重要,但它们终究会给你一份回报。

第三,你的抱怨表示你对现状有所不满意,你在试图努力改变它们,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这种欲望、上进心也是财富。也许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让你觉得难过,但这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要有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人生价值观

古往今来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探求的脚步。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集中体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人生价值观,实际上是解决个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学校培养我们树立壮丽的人生理想,使我们确立经过深思熟虑、符合自己能力和顺应社会要求的人生追求。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已经把价值观教育摆到重要地位,各方面都在培养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奉献还是索取,易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奉献还是放在索取上。同时,人生价值的构成,包括着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因此,为人民作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在我们树立了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后,要用实践的方法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努力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谓天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丛林,既无食物,也无水喝,那麼你将把这位土著当作「才」因为他懂得各种求生的技巧。相反地,如果把他带到办公室要他使用电脑,那麼情况将会完全同,你可能会认为他是「白痴」。的确,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个例子,他因为高中的成绩非常差,没有任何电影科系愿意准许他入学。反的,他走进电影工作室,认真学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制作了许多评价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毕卡索刚出道时原本想当诗人,结果他的诗被极具鉴识能力的丝泰茵夫人评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转意。幸好有这位贵妇的提醒,否则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画家了吗?

其实,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属的地方适不适合而已。如美味的汤汁滴到衬衫上即变「肮脏」,床第间的私密用语到了街上即成「脏话」。是不是很有趣!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来就变得「呕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营养」。即便是肮脏污秽的垃圾,只要放对地方(埋在土里),也能滋养大地,开出美丽的花朵,长出能够带给我们健康的食物。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东西,是没用或卑贱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对了地方,都会成为有用的「可造之材」。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并且尽情欢唱生命之歌。

心田甘露: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选对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后尽情地发挥独特的才华与能力。

当你年轻的时候,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答案。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有些人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和任何人接触的机会。有时候搞的自己头破血流,管他呢!开心就好。

1、幸福依赖两个因素:肉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宁静--后者更甚于前者。

2、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则保持身体健康与灵魂宁静即为人生的基本目的。

3、让人生变得更简单,因为你的目标很简单,身体健康与灵魂宁静--身体健康有赖于经常锻炼,灵魂宁静有赖于相信真理、相信真善美。

4、既然相信真理与真善美,则无须做作、无须牵强、无须虚伪、无须为难、无须担惊受怕,可以坦然、可以自然、可以自由自在。还是简单。

5、简单与责任感不冲突。责任感是强调人的主观态度要科学、客观,还是真理与真善美。

6、对别人一定要心存善念,对别人一定要和颜悦色,对别人一定要顾及其当下的感受,对别人一定要宽容,对别人一定要理解;但一定不能要求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这就是双赢理念。

7、无条件的信任他人,这是唯一的赢得他人信任的方式,尽管我并不刻意需要别人的任何信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不容置疑的信赖自己。

8、相信人生有时就是处在矛盾、波折、不如意、晦暗,甚至重大的挫折、打击与痛苦的际遇的阶段--这就是人生,没有这些点缀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9、凡事总会有代价。代价越大,获得越大,大凡如此。

10、爱一个人不能以成败而论。爱一个人是自己成熟的唯一途径,不会付出、不愿付出的人无法经由爱而成熟。付出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怎样,你的爱大抵就会怎样。

11、坦然自若地活着。天不会塌下来,地球不会停止转动。没有人会妨碍你,选择是你自己的--千万别为自己的选择为难。

12、自己渴求的往往就是自己所缺少的。但需要让自己安静一会,考虑一下自己现在成天忙碌的是否就是自己所渴求的,是否是自己所缺少的。

13、经常问自己活着是为什么。尽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尽管生命就是一场能量衍化的短暂旅程、生活就是能量衍化形式的堆砌,活着必须为什么。

14、不要轻易尝试改变他人,尝试着尊重他人--他们一般愿意成为你所尊重的人,而非你所设定的对象。

15、越熟悉的人越容易疏忽。经常和家人、朋友、同事打电话、聊天、吃饭,不需要主题。

16、包容很重要。不需设定功利性的目标说服自己;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因为他人身上短暂存在的某些天真的不成熟而错过对他好的机会。爱一个人比什么都重要。

17、忘记要忘记的,记住要记住的,找寻你需要的。

18、成熟就是知道黑白,接受顺利与困顿,勇于承诺也还有些隐忧,勇敢与怯懦集于一身,徘徊在欲望的边缘却知道自己的方向,下定决心也可能反复,痛哭流涕笑面如花,愤怒而后感恩,喧嚣归于宁静……

生活中,有些人为爱而生,听听梁山伯祝英台的千古绝唱便可知,有些人为生而爱,看看我们的年青人们越来越会因为自己事业的追求而放弃一段感情了。

不能说前面的人痴傻,也不必抱怨后面的人自私麻木。其实它们二者是统一的。

一件东西的价值,除了使用价值外,是自己的价值观赋予它的,为情所困者是重视情义的人,后者则是踏实的务实者。其实还有一些人,就像书中所

写――“侠骨柔情”,鲁迅也说无毒未必不是大丈夫,现在的歌星也开始唱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如果将两种人的优点都统一起来,岂不是更好?

上次班级活动,探讨“事业与爱情你会选择什么”?,主持人问我的时候,我说的是“选择爱情,因为事业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也许朋友们以为我还是太多情。但是我那句话只说了一半,假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你的事业则是千百人的事情呢?会怎么选择?我陷入飘远的思绪之中。

我幡然醒悟到,生与爱啊,本身只是两个表象而已,背后的本质是欲望,只是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所以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方式便不同罢了。有些人的欲望是自我满足,这固然容易出现问题,其中有偏生的或者爱的,便有了痴男怨女,爵虫利蠹。而我的欲望是了解这个世界更多,还有美,所以我的生与爱的结合便是另一个样子。具体是怎样,得看自己的实践了,预期一下,美是用来爱的,很有可能会偏重一些爱的方面吧。

看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里,还是有太多道德和伦理的东西,也许有失于理想主义。但理想和现实本身就是两个选择而已,没有优劣,此刻,我只能选择我此刻觉得好的东西。

所以,不管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不管生活在其中的人多么的无奈。例如我是个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兵荒马乱,饿殍遍野……不管怎样,这个世界在我心中都是个美好的调子,生在其中,就必须要热爱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为何只爱自己呢?真的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有我们自己的过错,或者我们同类的过错,抱怨是没有好处的……

生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希望、自由和健康它就不重要了。那样的生命是痛苦。中国人说那是生不如死的;自由主义者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如果是最重要的,我们就不会赞美大义灭亲;我们也不会推崇文天祥、岳飞;我们就不会唾弃秦桧、唾弃贾似道;我们就不会挺身而出,从容就义。我不会在乎就义,但是我在乎我的就义不被人知。不被人知的就义是没有价值的就义。我权衡者就义与偷生的价值。

价值观:人生的指南针

有什么样的决定,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而主宰我们作出不同决定的关键因素就是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之要想成为社会上的领导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

如果我们希望做出不凡的成就,只有一个方法,先找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那些,然后确实遵照这些价值观去过每一时。每一刻。

当你知道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价值所在,那么怎么下决定就易如反掌;反之,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就很难作出决定,往往成为痛苦的折磨。

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当我们说到什么东西有价值,那表示它对我们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当你喜欢某样东西,那就表示它在你的心中具有一定的份量。在本章里我要跟各位谈谈人生的价值观,因为那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在你价值观里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质上的,另一种则是工具上的,譬如说我问你:“在你心中认为对你最重要的有那些?”你或许会这么回答:“亲情、家庭、金钱……” 这里面像亲情就是你所追求的实质上的价值,因为它能挑起你的情绪,至于家庭和金钱便是工具上的价值,它们只是一个帮助你达成“亲情”这个情绪的管道而已。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走偏了路,归究原因乃是没有弄清楚“实质价值” 和“工具价值”这两者间的差异,常常耗费心力于那些并非真正想要的工具价值上,因此才会遭受那么多的痛苦。惟有实质价值才能使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让你的人生更丰盛、收获更多。今天我们的社会中会有那么多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家每天汲汲营营,一点不晓得生命中真正对他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无怪乎他们在得到所追求的东西之后内心依然空虚,叹道:“难道人生就是如此?”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乐,最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活着干什么等。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还要有自我,或者说要有个性、独立的人格以及个人化的趣味和行为。

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中有做为,就不会感到无聊,无聊最大的起因便是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生活是人的实在的生活流逝过程,是人们每日每刻活着的内容;而人生则是人们对这实在生活流程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活着的内容的主观评价,因此,人人皆是先有生活而后有人生,人们活着是生活之事,而人们活得怎样则是人生大事。

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

一、确立目标,艰苦奋斗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我们为自己规划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真的是否对选择的学科或研究的事物感兴趣?如果只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或其它的原因,那么会影响自己更深更远的发展。相反若对自己选择的学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样我们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它,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

仅仅有了兴趣那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个奋斗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还得学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

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而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更是永恒。有毅力坚持到最后的人,那才是在真正的成功者。还需要创新的勇气:勇气引领人生勇气就是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缺乏勇气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追寻成功者的豪情壮志,这就像在灌木丛中跳跃觅食的鸟雀永远也无法知道“绝云气”、“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为什么会不畏艰险地搏击长空一样。正是有了这些精神,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功!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义与利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异常复杂和矛盾,如何正确定位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如何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显得更加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德质体全面发展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也与个人品德密切。我不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人。当然,这种尊重是互相的。孝敬体贴父母,尊重并关心朋友,尊重对手,以及以后涉及的理性处理感情问题,我想着都是我应该做到的。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还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情趣,培养良好的性格,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培养良好的情趣,就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对各项活动的情趣;学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养成一个有自制力、性格果断、坚毅、善于向周围学习、善于听取意见、克服缺点的人。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人格中的核心成份,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评价及取舍时所持的准则。大学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确定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只有将价值走向与自身成才联系起来,与崇高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才能防止个人主义过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突。

下载人生价值观的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生价值观的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价值观范文大全

    人生价值观 谈到人身价值观也许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谁又能明白真正的含义呢?下面我介绍一下人生价值观。关于我们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论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

    论 人 生 价 值 姓名:高印平学号: 目录 1.人生价值的定义 .................................................................................... 2 2.人生的价值 .............

    浅谈人生价值观

    第1篇:人生观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给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应该回答的课题。人生的道路固然有阳光,大道,花香,但也有险关,急流,冰霜。应该怎样......

    人生价值观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政治科复习导学案(《哲学与生活》第一轮)第四单元人生价值观班别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年级:高二编写和......

    人生价值观

    结合自身谈谈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指导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方向的人生是盲目的,没有......

    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 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口。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

    人生价值观

    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即自己内心追求的什么。作为大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见解,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丢失自己。制定人生目标规划,落实到每一天,每天进步一点点......

    人生价值观

    26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文⊙ 单鹂娜(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摘要: 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