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和弱化趋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因此,在推进社会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政府公信力形成的特点与规律,重塑政府公信力就成为提高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府公信力;严峻挑战;建构路径
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is a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but due to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our country is in social transition,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shows a weakening trend, and people’s trust in government is becoming lower and lower.Therefore,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reshaping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has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s social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I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1 1.2 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1 1.3 研究总思路................................................................................................................................2 1.4 研究基本方法............................................................................................................................2 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转型期的一般理论.............................................................................2 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2 2.2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意义............................................................................................................2 2.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特征............................................................................................................3 2.4 社会转型期与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性分析................................................................................4
2.4.1发展阶段因素..................................................................................................................4 2.4.2传播媒介因素..................................................................................................................4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5 3.1 公众的信任度下降....................................................................................................................5 3.2 政府的行为失范........................................................................................................................5 3.3 政府的执行力衰退....................................................................................................................5 3.4 公共政策随意............................................................................................................................6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6 4.1 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6 4.2政府自身因素.............................................................................................................................7
4.2.1政府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7 4.2.2 政府信息未能及时公开,影响公信力的提升.............................................................7 4.2.3腐败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7 4.2.4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影响了公信力的提高..........................................................8 4.3 社会时代因素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又一根源........................................................................8
4.3.1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8 4.3.2恶性谣言的传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9 第五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途径.........................................................................9 5.1 适应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9 5.2 加强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9 5.3 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认知度..........................................................................................10 5.4 完善制度建设..........................................................................................................................11
5.4.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11
5.4.2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11 第六章 总结................................................................................................................12 致 谢............................................................................................................................12 参考文献......................................................................................................................13
II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政府公信力缺失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存在政府信任衰落的现象。2003年盖洛普公司与环境问题国际组织合作,以是否信任社会各类机构及其领导人为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他们询问了47个国家的36000人,调查结果以表示不信任与表示信任的比率衡量信任度。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度很低,表示不信任的人占47%,表示信任的人占50%,信任度为3。1正如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普遍的世界现象一样,中国也存在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目前,政府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轨时期,在政府权力的配置中,中央政府又给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权。如果地方政府缺乏全局意识,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政府诚信问题,进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加强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公信力的客观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腐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缺乏稳定性等。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持不乐观的态度。
侯若石.增强信任能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吗.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2003,(5)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3 研究总思路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将政府公信力建设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联系起来,首先介绍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理论及目前国内外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状况,其次概述了转型期间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1.4 研究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各种政府公信力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开拓思路。在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转型期间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2)调查研究法
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政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提出更为完善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转型期的一般理
论
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它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而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是民众是否自愿地配合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是否具有足够的公信力,实际上是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础是否牢固的问题。
2.2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环节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展示出政府的形象,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威信,那么这个政府就会出现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种无序状态,国家和社会事务就无法管理好。树立政府权威,需要政府机关诚实守信。一个没有诚信的政府必然会丧失在广大社会公众中的支持力,政府的政令因此无法贯彻落实,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无法得到体现。
政府公信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标准的建立者和倡导者,又是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从信用倡导者角度看,政府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予以界定,通过观念的倡导和具体的行政行为予以保障。从信用制度执行者的角度看,良好的社会信用总是与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相伴随,而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的缺失是与政府自身无作为直接相关的。由此看来,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对社会信用起着导向作用。基于这种作用,就使得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影响社会信用的方方面面,共同搭建社会信用的平台。
2.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特征
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即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渡,具体内容是观念转变、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和利益调整;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在此阶段机遇和矛盾并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显现,人民迅速增长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社会资本供给增长较慢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在现阶段的中国,制度安排的缺失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如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这种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引起了广大公众强烈的不满。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引发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它削弱了社会成员对于经济增长的认同,导致心理不平衡,潜伏社会动荡的危险。由此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腐败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首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官方数据统计,腐败所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仅1999-2001年期间这一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比重竟高达14.5%-14.9%。近年来腐败涉案金额出现直线上升趋势,2006年统计案件中,涉案金额平均值为835.66万元,2007年涉案金额平均值为3506.43万元。其次加剧了社会的不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公。目前因权力所造成的不公现象却越来越多,造成了人们的极大不满。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96.11%的受调查者表示“由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由此可见,腐败问题也是阻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大不容忽视的因素。
2.4 社会转型期与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性分析
2.4.1发展阶段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多年来,确实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由此迈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措施应该说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目前我们在这个过渡阶段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贫富差距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也大幅拉开。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目前的社会结构已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掌握资源情况的不对等,个人由贫到富的渠道相对变窄,出现了所谓弱势群体、强势群体的社会分层之说。贫富差距相对稳定的存在和社会分层结构的相对定型,会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尤其会在弱势群体中产生不平衡和不公正感,目前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仇富”心理就是这方面的一种表现。能否缓解和消除社会结构的紧张状态,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很大考验,也成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2.4.2传播媒介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产生的效果都被扩大,这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一方面看,这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应对,利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加强信息的公开,让公众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这就可能成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契机。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政府打算闭门施政,对负面信息采取封锁的方式处理,则可能在工作上陷于极端被动的境地。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3.1 公众的信任度下降
公众的信任度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这一项指标显然不高。关于我国公民的信任度情况,学者们分别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香港大学民意网站2003年12月下旬发放的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调查显示,32%被访市民表示信任特区政府,50%则信任北京中央政府。而在内地,情况一样不容乐观。搜狐网曾在2004年8月5日刊出了专题栏目《人民为何不信任政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旭霞博士对此专栏进行了专门统计研究,结果表明,327名被调查对象中对政府表示信任的比例约为20%,而不信任的比例则为80%。足以说明目前中国政府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存在着公信力下降的问题。
3.2 政府的行为失范
政府的行为失范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自身的行为失范,如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介入市场交易的具体过程,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第二种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失范。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搞政绩工程、滥发指标,甚至贪污腐败,政府权威因此而受到严重的质疑。
这两类行为都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其中腐败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
3.3 政府的执行力衰退
什么是政府执行力?通俗来讲就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中央方针政策的能力。它和政府公信力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政府的执行力强,贯彻落实政策真实有效,政府的公信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反过来说,政府公信力强了,各级组织和个人自然愿意自觉自愿地配合政府的管理,这样就会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政府的执行力也自然得到了增强。
然后,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执行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一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些地方政府对中央资源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出现弱化倾向,违法征地用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屡禁不止,反映出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在在这些地方被走样执行。由于缺乏应有的政府执行力,一些地方的矿产开发至今没有摆脱治了又乱、乱了又治的尴尬局面。
3.4 公共政策随意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当前转型期的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朝令夕改,导致公共政策规范制约的功能大大减弱。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随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导致一些地方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政策,使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违背。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4.1 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秦朝的大一统时期以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积淀了丰厚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化时期,旧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已经落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还未完善,一时间还不能真正形成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为百姓做主”的行政文化仍然对政府行政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政府在许多行政决策和执行环节方面缺少必要的民主讨论与监督,所以在政府管理方面就会出现有违民意、政策不能落实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更助长了官员的官僚作风和腐败行为。由此可见,“为百姓做主”的这一传统文化是引发我国社会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都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万能政府,政府工作包罗万象,政府决策高于一切,政府权力至高无上。这一理念导致部分公众过于依赖政府,对政府期望值过视,凡是各项社会事务,都寄希望于政府予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还好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政府的解决,公众并不能转变理念,给予合理理解,认为这都是政府不作为问题,从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4.2政府自身因素
4.2.1政府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时区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意见的征集,也尽量考虑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和在政策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各地发生的社会变化,所以使得政策缺少可执行性和连贯性,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4.2.2 政府信息未能及时公开,影响公信力的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4.2.3腐败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腐败现象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源自政府的行为都是通过具体的官员和公务人员负责执行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政府的看法和态度。近些年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查而不绝,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腐败现象的范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各个领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又一有力措施。
4.2.4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影响了公信力的提高
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体的发展不协调。
4.3 社会时代因素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又一根源
4.3.1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利益关系得到了很大的调整。改革开放以前的既得利益者失去了原来的利益心有不甘,存在不满。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借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势力逐步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弈,对话的现象。在他们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的时候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不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最容易对社会、对政府存在敌意,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也造成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拉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社会公众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因为他们不能与那些既得利益者公平享有社会资源的原因造成的,而这种原因的造成又是政府管理能力欠缺的表现,所以有时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贫富差距的拉大,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阶层,这些利益阶层关系的调整,行业之间的差距也直接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一旦各阶层的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调整,就会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3.2恶性谣言的传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随着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可谓是四通八达,传播速度也快的惊人。社会公众可以从这些渠道中看到一些真实的、理性的新闻报道,但同时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荒谬的谣言也充斥着我们的信息平台。社会上部分人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谣言大都是匿名发布,无从查起,所以这种形式就成了人们宣泄情绪的出口。符合自己情绪的就大家赞扬不符合自己情绪的就随意指责。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有些事件发生后,人们甚至都不掌握事实真相,就传播各种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还有一些群众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解决的情况下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故意传播一些不真实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第五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
途径
5.1 适应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化的关键阶段,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就要求政府在公信力的重塑方面必须要先适应转型期这一时代大环境,比如可以建立全国应急体系,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机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恰当地培养公众期望,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公众明白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让公众能够明白,很多工作尤其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让公众能够在相信政府的同时也能理解政府出现一定的问题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5.2 加强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
政策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必须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广泛代表公众利益,只有公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订和执行的过程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才能保证公共政策符合公众利益,实现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为此,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参与机制,通过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如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总的来说,政府应完善各种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3 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认知度
(一)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法治下的政府是政府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应当继续完善行政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作为行政行为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坚决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其次,规范政府行为。在法治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按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合法性和公开性,打造诚信政府。
(二)合理定位政府职责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最主要一个原因是政府职能不清晰。无论从体制还是法制建设来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合理定位政府,使政府真正做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做到“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确保增强政府力,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受到社会各界监督制约的社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会组织。具体来说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监督协调、提供服务等项基本职能。同时,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政府还要承担有限责任。只有当政府秉承了“有限”的价值基准,政府才能将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使自身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民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社会凝聚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5.4 完善制度建设
5.4.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民主法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民主法治政府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也离不开严格的制度机制保障。首先,要围绕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继续加强行政立法,不断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其次,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完善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将政府的职责、权限和行使的步骤、方式、手段等统一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范围之内。再次,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政府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意图和大多数人的公平公正信念,做到合情合理和客观适度。
5.4.2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就转型期中国的国情来看,建立健全政府的问责机制,最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把行政责任固定下来,让政府能够在法律的制约下取信于民。政府的问责机制包括了执法明示制、过错追责制、执法评议考核制。健全政府的行政问责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行政问责体系
应当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各部门,明确各部门的部门和岗位责任,形成权、责、利相结合的体系,使恪尽职守的人得到真正的奖励,而而不尽职责的人得到应有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惩罚。
(二)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和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要综合加强司法机关、权力机关以及新闻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政府官员的责任引咎辞职制度是西方国家运用十分广泛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但此制度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一般仅限于重大安全事故。加快建立此项制度,能够促进政府领导人的独善其身,更加把公众的期望和要求进行优先考虑。
第六章 总结
我国政府公信力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很多方面表现出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社会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法制建设不够健全,道德体系建设落后。新时期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要首先明确政府的职责,合理定位政府,其次要完善制度法规,依法公开行政;在政府的决策方面一来要加强和扩大公众的参与;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人员素质,这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致 谢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曾竞艳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曾竞艳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张佩同学和周宵同学,与她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正,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陈玉忠,邱丽莉.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J].当代行政,2010,(10).[4]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研究与展望.求索,2005,(12)[5]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光明日报,2005年2月4日
[6]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士论文”,第8页
[7]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中国行政管理,2006,(9)
[8]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9]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 吴立明.公共政策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1] 胡象明、孙楚明.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2] 潘晓莹.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J].法治在线2010(3).[13] Basman, Robert L.;Hayes, Kathy J.;Slottje, Daniel J.“Testing An Alternative Habit Persistence Model,”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0, 3, January 1994, pp.739-53.[14]Branson, W.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3rd ed.,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and Row, 1989, ch.13.[15]Burdekin, Richard C.;Langdana, Farrakh K.Confidence, Credibility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NY: Routledge, 1995.[16]Calvo, Guillermo A.;Mendoza, Enrique G.“Trade Reforms of Uncertain Duration and Real Uncertainty: A First Approximation,” 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41, 1, December 1994, pp.555-86.[17]Dornbusch, R.“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1976, pp.1161-76.
第二篇:政府公信力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
“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法定责任的今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躲猫猫”不啻鸵鸟政策,既不合法也不高明。政府不能够保证不犯错,但一定要保证诚实。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这种公信力,一件错事足矣。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第三篇:政府公信力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
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是否依法执政,能否在法律框架内约束自身的行为,客观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履行情况。
如果说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种危险信号的话,那么这种信号应引起政府的高度警觉,并努力提高自身公信力。
第一,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 的沟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断满足社会合理需求;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尽可能地把利益不同的各方力量纳入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科学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质量。
第二,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行,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三,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落实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的改进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方能做诚信政府。
第四篇: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体制: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仅涉及构造结构问题
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更包括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有更多的强制性,往往伴随成文的规定
“华南虎”事件
事情经过:2007年10月5日,镇坪县林业局向省林业厅报告称:镇坪县农民周正龙10月3日在该县神州湾一处山崖旁,用数码和普通胶片照相机拍摄到华南虎照片71张,其中数码照片40张、胶片负片31张。省林业厅委托镇坪县林业局进行核实后,在没有派员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仅由本厅技术力量和省内有关专家对照片进行了鉴别,就于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两张华南虎照片,并向其颁发奖金2万元。此后,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两张照片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政府新闻发布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既未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也未对华南虎照片拍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缺乏实体证据的情况下,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公众质疑后,有关人员又一再违反纪律,擅自发表意见、参与争论,加剧了舆论的关注程度,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违反了《陕西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意见》的有关规定;
存在的问题:
1、仅由本厅技术力量和省内有关专家对照片进行了鉴别(最后就国家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就于10月1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镇坪县发现野生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省林业厅的做法很不严肃,极其轻率,反映出该厅存在作风漂浮、纪律涣散等问题 相关处罚:省政府决定,除对省林业厅有关负责同志追究纪律责任外,对省林业厅违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擅自发布未经全面核实重大信息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
针对该问题的相关做法: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各地、各部门都要以此为戒,在处理各类重大问题、敏感问题时,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调研,审慎决策。要坚持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努力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肃纪律,提高效率,狠抓落实,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作出应有贡献。
知识引申: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机关应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主管机关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或者不及时更新主动公开内容的;不提供或者不及时更新本机关政府信息目录的;对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向申请人隐瞒或者以其他理由拒绝提供的;违反规定收费的;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这种状况不能不反映出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着一些漏洞。翻开我国有关信息公开的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着眼点是放在如何及时公开上,许多规定对不及时公开或隐瞒不公开的责任人都规定了相关处罚,可是对虚假公开却很少规定该如何处罚。
2、信息公开有两个基本要义,一是及时公开,二是公开信息不能虚假。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正是对后者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才导致了华南虎事件的发生。其实类似的事情不仅仅只有一个华南虎,如有的地方为了骗取更多的资金,任意扩大灾害损失等等,华南虎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躲躲猫
“躲猫猫”已出现两种定义:一种是“在躲猫猫游戏中意外受伤而身亡”;一种是看守所“牢头狱霸”所为,对进入监室人员“实施多次伤害”,是一种看守所里的潜规则。
政府第一次信息公开:对于死因,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当天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该事件存在的问题:
1、李东明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导致主管的监室内形成牢头狱霸势力,并致使一名在押人员在监管场所被伤害致死,已构成玩忽职守罪。李东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确实具有认罪、悔罪表现,故对其宣告缓刑。苏绍录身为晋宁县看守所监管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对多名被监管人多次进行殴打、体罚和虐待,情节严重,已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苏绍录虐待被监管多人,情节严重,但鉴于其案发后,确有悔罪表现,且在看守所被羁押期间,有阻止他人自杀等情节,可酌情对其依法从轻判处。遂作出上述判决
2、“躲猫猫”一案的调查结果与先前向媒体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对此检方表示,这是由于其同监室关押人员串供、建立攻守同盟,共谋编造了李荞明系在玩游戏过程中,不慎头部撞墙致死的虚假事实,使案件调查侦查产生很大困难,加上为及时向媒体公布,检方在未调查完毕的情况下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
3、孙谦批评了一些地方看守所对检察监督不重视、不支持、不配合,使一些监管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的现象,指出检察机关缺乏及时掌握看守所执法情况和发现、调查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影响了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相关对策:
1、孙谦建议在今后的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中,应当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有关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看守所的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并就监督的程序、措施和效力等做出具体规定,以切实解决目前看守所检察工作法律依据不够充分的问题。
2、孙谦建议,看守所可以与派驻检察室实行监管信息联网,重大监管情况应及时向检察机关备案。派驻检察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看守所监管工作资料,不受干涉地随时同在押人员通信、谈话。犯罪嫌疑人提出在看守所内受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的,检察机关可以向看守所调取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或者电子监控录像进行审查,看守所应当提供。对于羁押期限届满而办案部门未改变强制措施的,检察机关应当监督看守所依法释放犯罪嫌疑人。云南省检察机关通报,检察机关在对该案的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晋宁县看守所存在“牢头狱霸”殴打、体罚在押人员等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的问题,已向公安机关提出整改建议,并将进一步加大对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力度。
杭州闹市飙车案
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人强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办理刑事案件规定了非常严密的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一般来说,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检察机关负责审查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定罪量刑。公安机关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要接受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所收集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都要进行全面、严格的 审查和监督。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由人民法院最后决定定什么罪、判什么刑,从而确保正确、有效地执行法律,确保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对本案,公安机关一定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请公众放心。关于担心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执法、不受外界干扰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正办理此案。在办案过程中,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只要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况,将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关于担心公安机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执法、不受外界干扰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依法公正办理此案。在办案过程中,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进行监督。只要有任何徇私枉法的情况,将坚决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建设政府信用的必要条件:制度保证原则。确立制度信用是建设政府信用的必要条件;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是解决政府守信问题的根本之举。政府要依法行政、照章办事,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严格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努力做到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政令统一、政策连贯
如何开展: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必须要有制度做保证。我区已制订了《镇海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失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失信责任追究是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影响政府信用的各类行为。追究方式有失信告诫、责令做出书面检查、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岗位培训、辞退等,同时,所有失信追究结果都与本人考核挂钩,作为评定等次的依据。另外将建立区失信责任追究联席会议制度,对信用责任追究事项做出认定,并按规定交监察局做出处理。监察部门要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职能,对各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监督。要继续办好“96178”和经济发展环境监察投诉中心,并要成立行政效能投诉受理中心,受理企业和群众对辖区内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组织调查、协调处理机关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的行为,并不断完善和探索失信告诫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要把政府信用建设与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实行审批内容、审批时间、审批人员等政务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第五篇:政府公信力
较强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的内在追求,因为在这里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是否负责的确认。在民主社会,公众服从法律和政府命令的前提是政府具有合法性基础并且其产生符合民主程序。基于此理论,政府公信力来自于政府行为的负责。
政府公信力属于制度体系的范畴,吉登斯认为,信任结构存在着两大类:一个是人格信任,一个是系统信任,或者是制度信任。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属于制度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可靠的制度基础上。制度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层面。政府公信力的制度包括围绕政府公信本身形成的制度和政府公信监督、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放的行政程序、责任机制建设等,后者包括鼓励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公民对政府制度的认可和信任,是他们在危难时刻紧密团结在政府周围的基本条件。同时,制度公信力是危机管理各项制度发挥预期作用的保证。危机管理的各项制度属于具体制度层面,其公信力的强弱关系到其作用的发挥。危机管理制度公信力强,就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不能收到预期效用。制度的稳定性及刚性注定了制度效率的长期性,因此,建章立制是对行为预期结果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政府公信力长盛不衰的最好方式。
(一)政府与公众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
政府的公共权力属性使其在和公众建立的信任关系中具有绝对的强势,首先体现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上。政府和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严重得多。因为公众在把权力交由政府之初,实质上处于一种弱势形态,政府却获得了在信息获取和处理上的绝对强势。首先,政府的社会信息来源更为全面,公众只能掌握部分社会信息,具有片面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是全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广泛多样的政府活动使政府可以凭借组织和技术优势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显然政府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比个人要容易得多,所以,政府掌握的信息量是其他社会组织个人或利益集团所不能相比的。其次,政府可以根据需求处理自身信息和其它信息,而对社会公众隐瞒全部或部分消息。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出于公共和自身考虑,如公众知情后社会出现的混乱局面、政府形象的损害等,经常会对某些信息进行隐瞒或封锁。如信息涉及到利益争夺时,官僚体制及政府官员往往具有抵制信息公开的冲动,甚至发布一些虚假信息蒙蔽公众视线。此外,公众由于自身局限导致信息短缺。公众的局限在接受其他公共服务或产品时也会出现,指的是社会公众在享受政府某个公共服务或产品时,对公共服务或产品的获取和提供过程并不十分关心,因为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之后,公众由于自身的局限产生了一定的惰性,不会对获得社会信息、政府信息产生强烈的欲望,由此,就会导致公众的信息短缺。
(二)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具有非组织性 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具有非组织性,主要体现在公众作为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者非特定也不固定。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者是社会公众,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指向,并不特指某一个人。并且由于不同时间、不同情境政府公信力的评价者也不同,虽都可成为公众,但这种身份并不固定在某个个人身上,因此,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具有非组织性。
(三)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经济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拉大了人民群众收入之间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了部分群众相对剥离感的增强。实际上,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诸如社会公平问题,这是市场的缺陷或失灵所在。市场的失灵要求政府的干预和介入,市场的缺陷及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理由。政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相关的政策,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公平。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生产力总体上处于不发达状态,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效率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也决定了党和政府不能忽视公平问题,只是在选择偏好上,效率相对于公平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收入、地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也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特别突出。在全社会坚持公平的原则、维护公平的价值观,保障人们利益和分配的合理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既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就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悬殊。目前,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根据基尼系数,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最佳平均状态,0.3—0.4 表示正常状态,0.4 为警戒线,0.4—0.5 表明收入差距过大,0.6 以上则表明收入悬殊使社会处于危险状态。基尼系数越大,表明一个国家越是处于不公平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存在着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 0.4,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社会公平主要表现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对的结果公平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一定程度上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目前,我国社会的不公平更突出地表现为机会不公平。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中国现阶段存在着大量的诸如身份特权等先赋因素的存在,严重地违背了机会公平原则。过多的行业垄断,过多的行政审批,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决策的不透明,蔓延到司法、执法、行政领域里的腐败行为,法制不健全和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千千万万的寻租机会,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机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公众和政府信任关系的瓦解,即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正如对公正的思考是从不公正开始的一样,对政府公信力的思考也应从政府行为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入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可分为四个方面的信任:第一,公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信任,公务人员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平影响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第二,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如果政府行为效率低下,办事拖拉,互相推诱,会影响政府信用。第三,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信任,即政府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政策的信任。第四,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的信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汉华指出,目前我国有用信息80%由政府所掌握,但这些信息大多处于不公开状态。当前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依然不乐观,有的地方部门政务公开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一些部门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细致,让群众如雾里看花,看不明白;有的甚至从部门利益出发,公开内容避实就虚,形式主义严重,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某些地方政府官方网站浏览量低、公民旁听会市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地方政府与公众沟通不畅。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信息一时不公开或公开的信息一次不准确将导致公众对政府信息权威的长期不信任。
一般来说,不信任主要针对政府行为。虽然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并不代表对政治体制不支持。但是,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也会使政府出现合法性危机。2003年春节过后,源于广东的“非典”引发了全国几个省市抢购板兰根、醋、米和盐的风潮,一时引发社会恐慌,完全出自对政府的不信任。由此可见,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维护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前提,是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在公共危机时期,政府公信力缺失现象还大量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公信力缺失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2应急部门独立,公共政策扭曲
面对层出不穷的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核心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部门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对于新的公共危机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的实际运作上,缺乏具有会商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协调机制。在面对重大危机爆发,或是多种危机事件并发,会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政策不能加以协调,从而严重影响政府处理紧急事务的效率。缺乏固定综合协调部门,要么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委现象,要么不同部门存在职责交叉、政策各异现象,必会导致面对危机的公共政策失去常态。面对危机的突发性,政府根本未做任何准备,没有固定机构进行危机管理,直接导致政府政策多变、政出多门,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和连续性,政策执行责任隐匿、不明确,政令不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社会民众无所适从,破坏了政策的严肃性。
3.2.3服务意识薄弱,信息发布滞后
政府公信力在于真诚地为百姓服务,取信于民,欺骗舆论、混淆视听的做法,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它与建立责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终将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影响下,比较多的考虑是展示社会和睦、稳定、繁荣的正面现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事故灾难等作为消极负面的事情,一般采取的做法是,不说、少说或在处理完毕后作简要报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滞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不仅影响到对外国际形象,而且对于国内社会稳定、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非典”疫情发生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未披露有关信息,直接导致各种传言漫天飞舞、人心惶惶。官方“非典”信息的缺位和模糊性,让人们对政府“非典”信息不信任,开始怀疑政府行为,从而形成各种谣言、流言。在近几年的事件处理中,信息控制似乎能够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但如果由此得出信息控制是好的结论则过于草率和简单。信息控制有许多负面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决策滞后,导致决策效率的低下,并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恶性事件。政府决策环节发生故障,那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就无从谈起了。
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它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或弱化业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政府公信力的弱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市场经济格局下政府公信力流失严重
许多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公信力的提升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从这一理念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管理社会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其应该得到较大的改善。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高,认为 “很高”和“高”者还达到了 76.4%,平均得分达 4.16;而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的政府公信力评价甚低,认为“很高”和“高”者只有 32%,平均分仅 3.03 分,比对文革时期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得分还低。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并未如学者们所推断的随着政府业绩的提升而提高,其原因固然是多重的。一方面,正如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那就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公众对政府期望的增长与政府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期望之间形成了一对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其中不乏政府职能超载的影响。
2.政府公信力层级递减的趋势明显
在我国各个层级政府中,其公信力的评价各不相同,一个总体趋势是:从中央政府到乡镇级政府,公信力呈现出明显的层级递减。对各级政府信用度作整体评价的结果表明,调查对象认为较高者(很高+高)的比重分别为:中央政府为84.4%,省级政府为 68.3%,市级政府为 31.7%,县级政府为 17.9%,乡镇级政府为 14.9%;从各级政府信用度的平均分来看,中央政府得分为 4.22 分,到县政府一级时已经下降为 2.74 分,到乡镇一级仅为 2.47 分。在宁乡县调查时,有村民反映,“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就是落不到实处。村里的干部、乡里的干部、县里的干部基本都是一伙的,都是吃农民的,市里的稍微好一点,省里的干部又比市里的好一点。反正一句话,越是往下,越是吃我们老百姓的。”虽然这种说法不尽准确,仍然表达了人们对政府整体评价的大势。
3.群众对县级以下政府工作满意度不高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强调,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群众对政府工作是否满意也就构成了信用度高低的基础。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对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工作满意度较高,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为 82.4%、66%,而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的这一指标分别为 29.9%、25%、19%;从平均分来看,也是明显呈从中央政府往下逐层下降的趋势。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决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效能、效果,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政府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政策措施、危机过程中的身体力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避免危机再次发生的危机管理制度等,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则有巨大影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政府日常工作相关,更与危机处理密切相连。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 87.1%的被调查者对中央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效果表示满意,仅有 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但越往基层政府,群众对其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效果的满意度越低,对县级政府表示满意者为 24.8%,对乡镇级政府表示满意者只占 21.9%,平均分也是呈逐层下降的格局。
政府的公信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行为和行政制度。现阶段政府公信力弱化趋势明显,与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密切相关。并且,政府公信力来源一部分是先赋的,一部分是自致的,前者是一个政府的初始公信力,后者是政府通过后天作为取得的。从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既包括先赋的部分,但更多的是自致的部分,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各级政府逐步进行了以职能转变和运作机制调整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但改革尚不到位,仍存在诸多痼疾和弊端,而这些正成为了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深层次制度原因。
其一,政府信用责任超载。信用政府的前提是有限政府,只有有限政府才能将政府的有限职能作用于真正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才能避免政府滥用信用资源。但由于改革尚不到位,政府职能的有限性并未实现,在群众心目中依然是 “全能政府”。由此极易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角色错位,“越位”、“虚位”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职能与事权的不对称时引发诸多矛盾;二是政府信用超载,其信用能力与公众过高期望之间冲突严重。
其二,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政府行为能否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既取决于政府接受监督的自觉程度,更取决于政府行政权力约束机制的完善程度。缺乏制约机制,将政府权威凌驾于监督之外,不能开展有效的监督制约,也就等于把政府架空于社会之上。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在政府自身缺乏监督的动力,而外部监督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情况下,一些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极易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暗箱操作”,以追求自身和部门利益。例如:在“躲猫猫”事件中,个别公安、检察机关的领导就是把维护和巩固部门利益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放弃了民意,这就必然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的权力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边界的,应该受到制度层面上的制约。其实,类似“躲猫猫”这些事件的酿成,大都缘自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失灵,从而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其三,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建设责任政府,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但目前的现状与此相距甚远。不少地方的行政问责的成效仍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只有像 “钓鱼执法”、“躲猫猫”这样的事件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时,有关部门才会启动问责制,处理几个官员给公众舆论一个交代。如果缺乏舆论关注或压力较小,问责程序就很难正常运转起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对一些舆论关注的渎职失职事件,往往问责力度较强,但即使追究责任也是高调问责,低调升迁,或是追究执行者不追究决策者,“追下不追上”;对于那些未受众人瞩目的渎职失职事件,问责就显得力度不够,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让当事人写个检讨或是写个事情经过说明,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忽视问责那些在渎职失职事件中明哲保身、不作为、无作为的官员或当事人。行政问责机制流于形式、不彻底会使行政权力实际上处于无责任、无风险的运行状态,最终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其四,利益表达机制短缺。从理论上说,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甚多,但实际上主要只有两条途径:信访和司法。但由于信访制度目前并不完善,特别是信访部门的事权与职能之间严重不对称,不少地方政府 “拦访、堵访”现象甚多,使群众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加之司法受行政干扰比较严重,这都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严重。
2.政府行为不当的影响
政府作为公共机构,在行政过程中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执政思路和工作作风,展示出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声誉。社会公众也就是根据这种形象和声誉,作出对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选择的。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愿,行政公正公平、合理合法,讲信用,重承诺,那么,公众就会对政府作出信任选择,政府公信力也就由此提高。不难看出,政府能否赢得良好的公信力,关键在于政府本身。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在回答“对政府公信力影响的最主要方面”时,占 45.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履行职责是否到位”,占 23.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行政行为是否适当”。在回答 “造成当前政府公信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时,占 26.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占 1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违法行政、非法行政”,占 14.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公共政策不合理”。
其一,政府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府在没有国家法律许可或者行政命令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介入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事务,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这种行政干预不仅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而且招致社会对政府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在本该由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时,却出现了 “缺位”。特别是政策执行不力,存在如荷兰学者布雷塞斯所说的“象征性合作”现象,口头表态执行,实际上却并未付诸行动”。
其二,政府行为不规范。首先,决策行为不规范。一些地方的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大,发现问题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政绩,决定议案时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习惯,出现问题后也不敢承担责任。其次,执法行为不规范。在具体工作中,不按法律法规行事,不按程序办事,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滑。在近几年所发生的社会公共事件中, 如贵州瓮安发生的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就是由于部分群众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加上公安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最终失去了部分老百姓的信任所致。
其三,政府资信缺乏透明。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行为不透明,报喜不报忧,隐瞒公共事件,甚至存在某些环节暗箱操作,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本来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造成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总是滞后或回避不报,这就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一些公众也已形成习惯,即宁愿相信网络上甚至是境外媒体的报道,而不愿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事实上,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2004 年非典疫情的大暴发,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3.公务员队伍中权力异化的影响
一是在公务员队伍中,目前仍有不少人“官本位”思想严重,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把做官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宗旨观念淡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百姓,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二是有些公务员,包括一些高级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腐败,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三是不少公务员政绩观不科学,在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惟 GDP 是从的倾向,在工作中热衷于搞“门面工程”,搞短期行为,也造成了权力的不当运用,致使“钓鱼执法”、强制拆迁事件等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