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时间:2019-05-12 16: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第一篇:《“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

传统渠道媒体公信力仍具优势

2013-5-6 5:42:06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09 版)光明日报北京5月5日电(记者韩业庭、王国平)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发布了《“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媒体生态格局正处于结构性转变之中。一方面在覆盖率上虽然电视、报纸还有优势,但新媒介增长趋势明显,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杂志、手机六条媒介渠道受众分化特征明显,各渠道的变化方向不同。

报告认为,在公信力上,传统渠道的电视、报纸公信力还具有优势,但新媒体公信力上升明显。在绝对公信力方面,电视、报纸明显居于前两位;在相对公信力上,居于前三位的电视、报纸、网络占据主要份额。

此外,市场强势媒体的公信力地位正在明显提升,市场影响力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该项调查的主持者、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主任张洪忠博士指出,随着公众素养的提升和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媒介整体公信力的下降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媒介绝对公信力分值大约70到90分,而美国的媒介公信力目前也只有30分左右。张洪忠说,媒介公信力下降并不是洪水猛兽,这说明媒介渠道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折射出的是社会信任体系的变化。

第二篇:《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社会转型期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探析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流失和弱化趋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因此,在推进社会转型深化的关键时期,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政府公信力形成的特点与规律,重塑政府公信力就成为提高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府公信力;严峻挑战;建构路径

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is a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but due to many factors, especially our country is in social transition,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shows a weakening trend, and people’s trust in government is becoming lower and lower.Therefore,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government credibility, reshaping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has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s social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I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1 1.2 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1 1.3 研究总思路................................................................................................................................2 1.4 研究基本方法............................................................................................................................2 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转型期的一般理论.............................................................................2 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2 2.2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意义............................................................................................................2 2.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特征............................................................................................................3 2.4 社会转型期与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性分析................................................................................4

2.4.1发展阶段因素..................................................................................................................4 2.4.2传播媒介因素..................................................................................................................4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5 3.1 公众的信任度下降....................................................................................................................5 3.2 政府的行为失范........................................................................................................................5 3.3 政府的执行力衰退....................................................................................................................5 3.4 公共政策随意............................................................................................................................6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6 4.1 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6 4.2政府自身因素.............................................................................................................................7

4.2.1政府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7 4.2.2 政府信息未能及时公开,影响公信力的提升.............................................................7 4.2.3腐败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7 4.2.4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影响了公信力的提高..........................................................8 4.3 社会时代因素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又一根源........................................................................8

4.3.1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8 4.3.2恶性谣言的传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9 第五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途径.........................................................................9 5.1 适应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9 5.2 加强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9 5.3 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认知度..........................................................................................10 5.4 完善制度建设..........................................................................................................................11

5.4.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11

5.4.2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11 第六章 总结................................................................................................................12 致 谢............................................................................................................................12 参考文献......................................................................................................................13

III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政府公信力缺失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美国、加拿大、英国等都存在政府信任衰落的现象。2003年盖洛普公司与环境问题国际组织合作,以是否信任社会各类机构及其领导人为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他们询问了47个国家的36000人,调查结果以表示不信任与表示信任的比率衡量信任度。被调查者对政府的信任度很低,表示不信任的人占47%,表示信任的人占50%,信任度为3。1正如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普遍的世界现象一样,中国也存在着政府公信力缺失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目前,政府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轨时期,在政府权力的配置中,中央政府又给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权。如果地方政府缺乏全局意识,就必然会引发一系列政府诚信问题,进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加强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政府公信力的客观现状不容乐观。比如政府行为存在行政违法、行政腐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背离,缺乏稳定性等。目前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持不乐观的态度。

侯若石.增强信任能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吗.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2003,(5)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3 研究总思路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将政府公信力建设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联系起来,首先介绍政府公信力的一般理论及目前国内外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状况,其次概述了转型期间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1.4 研究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各种政府公信力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开拓思路。在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转型期间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

(2)调查研究法

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政行为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提出更为完善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转型期的一般理

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它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而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是民众是否自愿地配合政府的行政行为以减少政府的公共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是否具有足够的公信力,实际上是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础是否牢固的问题。

2.2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意义

政府公信力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环节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展示出政府的形象,关系着政府的信誉。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威信,那么这个政府就会出现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一种无序状态,国家和社会事务就无法管理好。树立政府权威,需要政府机关诚实守信。一个没有诚信的政府必然会丧失在广大社会公众中的支持力,政府的政令因此无法贯彻落实,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无法得到体现。

政府公信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政府既是社会信用标准的建立者和倡导者,又是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从信用倡导者角度看,政府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予以界定,通过观念的倡导和具体的行政行为予以保障。从信用制度执行者的角度看,良好的社会信用总是与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相伴随,而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的缺失是与政府自身无作为直接相关的。由此看来,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对社会信用起着导向作用。基于这种作用,就使得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影响社会信用的方方面面,共同搭建社会信用的平台。

2.3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特征

关于 “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即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渡,具体内容是观念转变、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和利益调整;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在此阶段机遇和矛盾并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进一步显现,人民迅速增长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社会资本供给增长较慢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

在现阶段的中国,制度安排的缺失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如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这种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引起了广大公众强烈的不满。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引发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它削弱了社会成员对于经济增长的认同,导致心理不平衡,潜伏社会动荡的危险。由此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腐败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首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官方数据统计,腐败所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仅1999-2001年期间这一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比重竟高达14.5%-14.9%。近年来腐败涉案金额出现直线上升趋势,2006年统计案件中,涉案金额平均值为835.66万元,2007年涉案金额平均值为3506.43万元。其次加剧了社会的不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公。目前因权力所造成的不公现象却越来越多,造成了人们的极大不满。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96.11%的受调查者表示“由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由此可见,腐败问题也是阻碍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大不容忽视的因素。

2.4 社会转型期与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性分析

2.4.1发展阶段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多年来,确实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由此迈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措施应该说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目前我们在这个过渡阶段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但贫富差距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也大幅拉开。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目前的社会结构已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掌握资源情况的不对等,个人由贫到富的渠道相对变窄,出现了所谓弱势群体、强势群体的社会分层之说。贫富差距相对稳定的存在和社会分层结构的相对定型,会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尤其会在弱势群体中产生不平衡和不公正感,目前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仇富”心理就是这方面的一种表现。能否缓解和消除社会结构的紧张状态,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很大考验,也成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2.4.2传播媒介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产生的效果都被扩大,这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一方面看,这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如果政府能够积极应对,利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加强信息的公开,让公众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政府工作,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这就可能成为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契机。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政府打算闭门施政,对负面信息采取封锁的方式处理,则可能在工作上陷于极端被动的境地。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3.1 公众的信任度下降

公众的信任度对于政府的公信力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这一项指标显然不高。关于我国公民的信任度情况,学者们分别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论证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香港大学民意网站2003年12月下旬发放的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调查显示,32%被访市民表示信任特区政府,50%则信任北京中央政府。而在内地,情况一样不容乐观。搜狐网曾在2004年8月5日刊出了专题栏目《人民为何不信任政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旭霞博士对此专栏进行了专门统计研究,结果表明,327名被调查对象中对政府表示信任的比例约为20%,而不信任的比例则为80%。足以说明目前中国政府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存在着公信力下降的问题。

3.2 政府的行为失范

政府的行为失范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政府自身的行为失范,如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介入市场交易的具体过程,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第二种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失范。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搞政绩工程、滥发指标,甚至贪污腐败,政府权威因此而受到严重的质疑。

这两类行为都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及政府官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其中腐败对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

3.3 政府的执行力衰退

什么是政府执行力?通俗来讲就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中央方针政策的能力。它和政府公信力是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政府的执行力强,贯彻落实政策真实有效,政府的公信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反过来说,政府公信力强了,各级组织和个人自然愿意自觉自愿地配合政府的管理,这样就会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政府的执行力也自然得到了增强。

然后,不容乐观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执行力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一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些地方政府对中央资源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出现弱化倾向,违法征地用地、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现象屡禁不止,反映出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在在这些地方被走样执行。由于缺乏应有的政府执行力,一些地方的矿产开发至今没有摆脱治了又乱、乱了又治的尴尬局面。

3.4 公共政策随意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当前转型期的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朝令夕改,导致公共政策规范制约的功能大大减弱。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随意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导致一些地方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为违背民众利益和意愿的政策,使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违背。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并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规制无度,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4.1 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秦朝的大一统时期以来,我们就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我们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积淀了丰厚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化时期,旧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已经落伍,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还未完善,一时间还不能真正形成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的“为百姓做主”的行政文化仍然对政府行政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思想的影响使政府在许多行政决策和执行环节方面缺少必要的民主讨论与监督,所以在政府管理方面就会出现有违民意、政策不能落实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更助长了官员的官僚作风和腐败行为。由此可见,“为百姓做主”的这一传统文化是引发我国社会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过程中,我国的政府都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的万能政府,政府工作包罗万象,政府决策高于一切,政府权力至高无上。这一理念导致部分公众过于依赖政府,对政府期望值过视,凡是各项社会事务,都寄希望于政府予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还好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政府的解决,公众并不能转变理念,给予合理理解,认为这都是政府不作为问题,从而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4.2政府自身因素

4.2.1政府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时区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意见的征集,也尽量考虑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和在政策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各地发生的社会变化,所以使得政策缺少可执行性和连贯性,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4.2.2 政府信息未能及时公开,影响公信力的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4.2.3腐败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腐败现象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源自政府的行为都是通过具体的官员和公务人员负责执行的,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政府的看法和态度。近些年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查而不绝,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腐败现象的范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各个领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因此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又一有力措施。

4.2.4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影响了公信力的提高

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体的发展不协调。

4.3 社会时代因素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又一根源

4.3.1利益关系调整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利益关系得到了很大的调整。改革开放以前的既得利益者失去了原来的利益心有不甘,存在不满。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借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势力逐步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弈,对话的现象。在他们的利益没有达到最大化的时候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不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也最容易对社会、对政府存在敌意,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也造成了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拉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社会公众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是因为他们不能与那些既得利益者公平享有社会资源的原因造成的,而这种原因的造成又是政府管理能力欠缺的表现,所以有时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贫富差距的拉大,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阶层,这些利益阶层关系的调整,行业之间的差距也直接考验着政府的管理能力,一旦各阶层的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调整,就会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3.2恶性谣言的传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随着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可谓是四通八达,传播速度也快的惊人。社会公众可以从这些渠道中看到一些真实的、理性的新闻报道,但同时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荒谬的谣言也充斥着我们的信息平台。社会上部分人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谣言大都是匿名发布,无从查起,所以这种形式就成了人们宣泄情绪的出口。符合自己情绪的就大家赞扬不符合自己情绪的就随意指责。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有些事件发生后,人们甚至都不掌握事实真相,就传播各种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还有一些群众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解决的情况下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故意传播一些不真实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第五章 转型期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

途径

5.1 适应转型期这一特殊环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化的关键阶段,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就要求政府在公信力的重塑方面必须要先适应转型期这一时代大环境,比如可以建立全国应急体系,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机制。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恰当地培养公众期望,应当通过各种途径让公众明白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让公众能够明白,很多工作尤其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让公众能够在相信政府的同时也能理解政府出现一定的问题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5.2 加强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

政策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必须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广泛代表公众利益,只有公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订和执行的过程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才能保证公共政策符合公众利益,实现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为此,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公开化和民主化的参与机制,通过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如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总的来说,政府应完善各种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3 树立政府形象,提升公众认知度

(一)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

法治下的政府是政府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依法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应当继续完善行政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作为行政行为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坚决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其次,规范政府行为。在法治社会,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进行,按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随心所欲。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合法性和公开性,打造诚信政府。

(二)合理定位政府职责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最主要一个原因是政府职能不清晰。无论从体制还是法制建设来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合理定位政府,使政府真正做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做到“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确保增强政府力,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以满足公众诉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又受到社会各界监督制约的社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会组织。具体来说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监督协调、提供服务等项基本职能。同时,政府要有意识地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政府还要承担有限责任。只有当政府秉承了“有限”的价值基准,政府才能将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使自身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民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社会凝聚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5.4 完善制度建设

5.4.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民主法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执政党政治合法性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民主法治政府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也离不开严格的制度机制保障。首先,要围绕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继续加强行政立法,不断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强化政府依法行政监察机制,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其次,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完善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将政府的职责、权限和行使的步骤、方式、手段等统一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范围之内。再次,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政府在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意图和大多数人的公平公正信念,做到合情合理和客观适度。

5.4.2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就转型期中国的国情来看,建立健全政府的问责机制,最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把行政责任固定下来,让政府能够在法律的制约下取信于民。政府的问责机制包括了执法明示制、过错追责制、执法评议考核制。健全政府的行政问责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行政问责体系

应当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各部门,明确各部门的部门和岗位责任,形成权、责、利相结合的体系,使恪尽职守的人得到真正的奖励,而而不尽职责的人得到应有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惩罚。

(二)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和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要综合加强司法机关、权力机关以及新闻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政府官员的责任引咎辞职制度是西方国家运用十分广泛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但此制度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一般仅限于重大安全事故。加快建立此项制度,能够促进政府领导人的独善其身,更加把公众的期望和要求进行优先考虑。

第六章 总结

我国政府公信力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很多方面表现出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社会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法制建设不够健全,道德体系建设落后。新时期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要首先明确政府的职责,合理定位政府,其次要完善制度法规,依法公开行政;在政府的决策方面一来要加强和扩大公众的参与;政府公信力的基础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人员素质,这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致 谢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曾竞艳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曾竞艳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张佩同学和周宵同学,与她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

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正,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陈玉忠,邱丽莉.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J].当代行政,2010,(10).[4]贺培育、杨畅.政府公信力研究与展望.求索,2005,(12)[5]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光明日报,2005年2月4日

[6]张旭霞.构建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途径.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士论文”,第8页

[7]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的话语权.中国行政管理,2006,(9)

[8]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9] 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 吴立明.公共政策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1] 胡象明、孙楚明.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成都理工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2] 潘晓莹.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J].法治在线2010(3).[13] Basman, Robert L.;Hayes, Kathy J.;Slottje, Daniel J.“Testing An Alternative Habit Persistence Model,”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60, 3, January 1994, pp.739-53.[14]Branson, W.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3rd ed.,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and Row, 1989, ch.13.[15]Burdekin, Richard C.;Langdana, Farrakh K.Confidence, Credibility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NY: Routledge, 1995.[16]Calvo, Guillermo A.;Mendoza, Enrique G.“Trade Reforms of Uncertain Duration and Real Uncertainty: A First Approximation,” 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41, 1, December 1994, pp.555-86.[17]Dornbusch, R.“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1976, pp.1161-76.

第三篇: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学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血凝素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区域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面对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形势局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道路上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对其原因进行深入追索分析,我特做了关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问卷50份,收回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1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生为25份,占61%,女生为16份,占3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约为90左右,也有少数大专学生和研究生参与调查,由于大家就读于中国的不同地区的学校,代表着中国各个不同风格的高校以及了解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故此问卷调查报告可信度较高。

面对金融风暴之后的中国就业形势,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61.5%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在毕业后直接就业,有部分同学就表示,自己面对如此的艰难的就业局势本来是想去考研的,一方面可以避免现在当今世界就业艰难的局势,另一方面是想提高自己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毕竟研究生与毕业大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家境以及背景的问题,考虑到三年的研究生需要花费大笔的钱等因素,以致会给本身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更多的压力,倒不如用大学生的文凭去谋职以减轻家中的负担,而另外有部分同学则认为现在读研究生之后的就业形势与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工作经验而非文凭,所以有可能到时候读研究生之后找工作反而不如有了三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另外选择了想考研的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同学大约占了7.7%,其选择考研的原因中,为了更高的学术的追求占46.1%,作为就业压力过大的缓冲占15.3%,为了增强竞争力,为未来增加筹码的占30.8%,家长的期望与顺应潮流的占了7.8%;而面对如此的就业形势,有15%的同学仍然自信十足,选择了创业之路。

当被问及同学们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么样的态度的时候,有30.8%同学选择乐观面对,有61.5%的同学认为有难度,但是能够克服,看来大家在面对着转型的社会与金融风暴冲击的市场,还是保持着乐观坚强,清醒冷静的态度,并没有被面前的艰难形势吓倒;在关于自己期望的工作时,有意愿去参加工作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房地产业、信息行业、服务行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其中房地产业比例最高,高达40%;大家期望就职的单位中,有53.3%的同学选择了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公务员,在面对现今世界的艰难就业局势,大家倾向于有保障的国家单位以求稳定的收入和优厚的福利,而大家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单位的前景和单位的性质,其次是薪酬标准和工作条件,这与上面提到的问题答案是相吻合,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未来的第一份薪酬的期望还是经过了认真冷静地考虑的,基本是意愿在1000到2000之间,愿意慢慢地以经验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达到获得更高酬薪的目的。

大学生面临着艰巨的就业,当然需要对现今社会的就业有所了解,在大学期间就必须培养自己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和了解就业中所需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能力都是大家公认的在就业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因素;而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机制,开展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并且大家都认为,要想真正地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就必须自己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另外,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必须知道如何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措施,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就业指导员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以及大家很少接触学校就业指导等原因,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被有所限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要想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学校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注重研究人才市场,做好跟踪反馈工作等路径来实现。

在关于其他的就业问题上,由于觉得中小型企业没有什么发展的前途,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意愿去中小企业工作,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面临着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意愿去西部就业的同学就十分少了。

由于启动资金不足和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选择创业道路的同学为数不多,但是同学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建立创业基金、提供长期债务担保、充分调动民间资金、落实有关创业法律、建立创业咨询机构和加强宣传鼓励,营造创业环境的方法来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缓冲当今的就业危机。

谈论到女大学生就业这个敏感问题的时候,有87.6%的同学就认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生理上的差异、传统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和社保政策的不完善;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之中,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切实效果的,有推行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兵役、开展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开办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设立女生招收比例下限、对大学生就业给予补贴、建设完善的电子招聘网络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只有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虽然我现在只是大一的新生,离就业还有至少3年的时间路途要走,但是现在也必须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对自己将来的方向有所决定,通过了这次的调研活动,使我更加的了解到了当今的就业艰巨形势,使我能够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更好地规划,此次调研是单独调研,难免会有个人误区,请见谅。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四篇: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学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血凝素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区域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

苏佳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

面对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形势局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道路上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对其原因进行深入追索分析,我特做了关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及生存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问卷50份,收回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1份,有效率为82%,其中男生为25份,占61%,女生为16份,占39%,其中大学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约为90左右,也有少数大专学生和研究生参与调查,由于大家就读于中国的不同地区的学校,代表着中国各个不同风格的高校以及了解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故此问卷调查报告可信度较高。

面对金融风暴之后的中国就业形势,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61.5%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在毕业后直接就业,有部分同学就表示,自己面对如此的艰难的就业局势本来是想去考研的,一方面可以避免现在当今世界就业艰难的局势,另一方面是想提高自己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毕竟研究生与毕业大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家境以及背景的问题,考虑到三年的研究生需要花费大笔的钱等因素,以致会给本身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更多的压力,倒不如用大学生的文凭去谋职以减轻家中的负担,而另外有部分同学则认为现在读研究生之后的就业形势与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工作经验而非文凭,所以有可能到时候读研究生之后找工作反而不如有了三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另外选择了想考研的同学大约占了7.7%,其选择考研的原因中,为了更高的学术的追求占46.1%,作为就业压力过大的缓冲占15.3%,为了增强竞争力,为未来增加筹码的占30.8%,家长的期望与顺应潮流的占了7.8%;而面对如此的就业形势,有15%的同学仍然自信十足,选择了创业之路。

当被问及同学们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么样的态度的时候,有30.8%同学选择乐观面对,有61.5%的同学认为有难度,但是能够克服,看来大家在面对着转型的社会与金融风暴冲击的市场,还是保持着乐观坚强,清醒冷静的态度,并没有被面前的艰难形势吓倒;在关于自己期望的工作时,有意愿去参加工作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房地产业、信息行业、服务行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其中房地产业比例最高,高达40%;大家期望就职的单位中,有53.3%的同学选择了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公务员,在面对现今世界的艰难就业局势,大家倾向于有保障的国家单位以求稳定的收入和优厚的福利,而大家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单位的前景和单位的性质,其次是薪酬标准和工作条件,这与上面提到的问题答案是相吻合,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未来的第一份薪酬的期望还是经过了认真冷静地考虑的,基本是意愿在1000到2000之间,愿意慢慢地以经验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达到获得更高酬薪的目的。

大学生面临着艰巨的就业,当然需要对现今社会的就业有所了解,在大学期间就必须培养自己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和了解就业中所需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

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能力都是大家公认的在就业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因素;而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完善实践机制,开展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并且大家都认为,要想真正地提高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就必须自己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另外,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必须知道如何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措施,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就业指导员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以及大家很少接触学校就业指导等原因,导致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被有所限制,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要想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岗位,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学校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注重研究人才市场,做好跟踪反馈工作等路径来实现。

在关于其他的就业问题上,由于觉得中小型企业没有什么发展的前途,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意愿去中小企业工作,并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面临着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

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意愿去西部就业的同学就十分少了。

由于启动资金不足和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选择创业道路的同学为数不多,但是同学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建立创业基金、提供长期债务担保、充分调动民间资金、落实有关创业法律、建立创业咨询机构和加强宣传鼓励,营造创业环境的方法来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缓冲当今的就业危机。

谈论到女大学生就业这个敏感问题的时候,有87.6%的同学就认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生理上的差异、传统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和社保政策的不完善;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制度之中,对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切实效果的,有推行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兵役、开展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开办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设立女生招收比例下限、对大学生就业给予补贴、建设完善的电子招聘网络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只有真正地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虽然我现在只是大一的新生,离就业还有至少3年的时间路途要走,但是现在也必须有自己的学习规划,对自己将来的方向有所决定,通过了这次的调研活动,使我更加的了解到了当今的就业艰巨形势,使我能够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更好地规划,此次调研是单独调研,难免会有个人误区,请见谅。

第五篇:中国传媒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中国传媒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深度开发”课题组,于2003年7月至2004年3间对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共6个省区的41家主要新闻媒介进行了实地调查,由此考察和分析我国媒介现阶段的新闻资源开发能力和运作水平。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能力作为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多的重视。这种开发能力一方面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无论从新闻学角度还是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在主持教育部“十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深度开发”的研究时,设计并组织了对我国部分新闻媒介的调查,以期对我国媒介现阶段的新闻资源开发能力进行考察和分析。

调查设计主旨:新闻资源与新闻资源开发,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在进行课题的理论建构时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概括而言,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

1、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

2、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

3、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具体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

4、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但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广告吸引力依此存在。所有这些资源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它们具有变动的特点、相互联系的特点,有些资源还有相互转化的特点。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如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设计和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显然,对新闻资源开发的全方位的研究难度很大,因此,笔者选择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新闻资源的发现,这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与起点;

2、新闻资源的鉴别,这是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基础;

3、新闻资源的转换,也是资源开发的必要中转环节;

4、新闻资源的整合,即如何对新闻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优化组合;

5、新闻成果的展示,即研究资源开发的成果表现方式;

6、新闻资源的增值,即如何使新闻资源价值获得提升,包括以“产品链”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和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本次调查研究的设计,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为切入点,考察我国主要新闻媒介在新闻报道层面上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新闻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什么要选择新闻报道策划这样的切入点?因为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是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中观层面的运作,介于新闻媒介产品定位设计这一宏观层面和单篇新闻稿件采编这一微观层面之间,包括对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在报道运行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调整报道方案,直至实现报道者所期望的最佳传播效果。可以说,新闻报道策划是在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一种持续进行的工作,包含了上述新闻资源发现、鉴别、转换、整合等诸多环节,最能表现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资源的认识水平以及对资源的开发能力。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组将调查范围选择为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这6个省区中既有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又有中部地区的省份,还有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可以反映我国目前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媒介的整体情况。对6个省区的媒介选择采用了统一标准,主要分以下几类:

1、省(区)级机关报如北京日报、南方日报等共6家,2、省(区)级人民广播电台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等共6家;

3、省(区)级电视台如湖南电视台、内蒙电视台等共6家;

4、省(区)级网站(主要由省级新闻媒介合办或省级报社主办)如千龙新闻网、南方网等5家(内蒙古日报网站在调查时尚未建成);

5、省(区)级机关报主办的都市类报纸如大河报、北京晚报等共6家,外加省级晚报羊城晚报;

6、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机关报或晚报如广州日报、拉萨日报等共6家。

7、中央主要新闻媒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共计41家新闻媒介。这些媒介是我国各地的主流新闻媒介,它们包括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四种不同类型,涵盖了中央、省(区)、省会城市三个不同级别,报纸中既有机关报,又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类报纸,因而能反映我国媒介现阶段的全面情况。

具体调查对象是上述41家新闻媒介的总编室主任或主要新闻采编部门的主任、主编、制片人,他们作为媒介的中层业务领导具体负责新闻报道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并对采编流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我们认为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提供所在媒介在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方面的情况,他们的新闻理念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会对所在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调查在2002年7月至2003年3间进行,同时采用当面交谈与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课题组成员分赴6省区与各调查对象面谈,帮助完成问卷填写,同时搜集第一手资料,如报道策划文案、相关采编管理制度、媒介内部的工作总结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所在媒介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新闻报道运行现状与采编流程管理现状。问卷形式为半开放式,即提供多项可选答案的同时允许被调查者自由回答,但要求对每一问题的答案选择一般不超过4项。

调查结果分析(一):

接受调查41家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男性35人,女性6人;年龄分布:30岁以下3人,30-39岁24人,40-49岁13人,50岁以上1人。他们当中大专学历4人,本科学历33人,硕生研究生学历3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的16人,非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的25人。新闻从业经历在5年以下的5人,6-10年10人,11-15年9人,16-20年11人,20年以上6人。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40岁以下的部门主任、制片人一半以上在都市类报纸、电视台和网络媒介工作,这与这类媒介新闻从业人员普遍相对年轻是相吻合的。

本次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提问与回答的情况如下:

1、应该根据新闻报道的哪些因素来评价报道水平的高低?

认为应该以“新闻的时效性”、“报道内容的新闻价值”、“报道的信息含量”、“报道的深度”这几项标准评价新闻报道水平的人分别为33人、27人、24人和22人,在被调查者中占到半数以上,说明绝大多数媒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是迅速报道新闻、重视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注重报道的信息含量、追求报道的深度。相对选择人数略少一些的评价因素是:“表现方式(如报纸的图文并茂、广播电视节目的节奏把握等)”、“报道角度的选择”、“言论或报道中的观点”、“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报道取材”、“新闻标题(新闻提要)的制作”等。在调查中选择上述标准的有约四分之一的媒介人员。这些选择说明,对报道方式方法的运用受到不少媒介的重视,这与我国传媒的新闻改革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率先展开的发展现实相吻合。此外,“报道的易读性”、“新闻的编排制作水平”、“报道的趣味性”、“报道选题”、“报道的连续性”、“报道的背景资料”这些评价标准也均有3-6人提到。

2、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记者与编辑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报道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到被调查者的80%以上,居主导地位。有16家媒介的中层采编人员认为,新闻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对报道水平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还各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分别提到了“上级领导理解支持”、“新闻单位的用人机制”、“有效的奖惩措施”、“新闻采编管理水平”这些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的内部机制与管理、媒介内部领导者与媒介的上级领导者的素质,正在受到媒介从业者深切的关注,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在问卷上特别写到,“新闻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新闻媒介上级领导的理解支持很重要,有时记者、编辑有很好的想法,但上级领导不支持。领导对员工没有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培训,也不鼓励,报道水平很难提高。”

在上述因素之外,还有10位被调查者提出,“新闻采编人员敬业爱岗”对提高报道水平至关重要,有7位被调查对象认为,“新闻来源(如通讯员、作者队伍等)”对报道水平提高有决定性影响,有6位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工作的被调查者提出,“新闻单位的技术设备更新”对新闻报道水平提高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新闻媒介所在地区的新闻资源”、“新闻媒介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新闻单位内部的人事关系”也各有三、四家媒介的新闻人员列为决定性因素之一。

3、谁最具备评价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发言权?

在我们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38家的媒介中层人员认为读者、观众、听众、网民最具备评价报道水平的发言权,新闻工作者对受众意见的重视在这次调查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与此相反,本单位领导的评价、新闻评奖对新闻报道水平的评判在新闻从业者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要低得多。另外,有18位被调查者认为,新闻报道“对实际工作的推动效果”对报道水平最有发言权,15位被调查者提出“新闻界专家”对报道水平最有发言权,“被转载(播)率”、“媒介同行”的评价资格也分别得到了十多位被调查者的认可。有意思的是,“本单位的同事”、“报道者自己”、“报道对象”被所有调查对象排斥在“最有发言权者”之外,而“媒介的上级领导”也只有一位被调查者认为最具备发言权。

4、目前自己所在的媒介新闻报道水平如何?

被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超过半数的媒介采编人员认为,所在媒介的新闻报道水平“一般”,认为水平“比较高”的有12家媒介的被调查者,还有3家认为“不太高”,3家认为“比较差”。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新闻报道水平的自我评价目前普遍不太高。

5、根据目前所在单位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质量?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是,37家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认为,根据自己所在媒介的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目前的新闻报道只发挥了一部分水平,还可以做得更好。只有3家媒介的人员认为已经发挥了最好水平,还有1家认为基本没能发挥水平。

6、进行新闻报道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为什么新闻报道的水平对于大多数媒介来说不如人意?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主要问题是“上级领导不支持或不尊重新闻规律,行政干预太多”,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体制改革不到位,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采编人员缺乏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学习”、“采访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被提到的妨碍新闻报道的因素还有“奖惩不明,不能调动积极性”、“技术设备落后”、“缺乏采编管理知识和经验”、“被采访对象不配合”、“媒介竞争太激烈,相互干扰大,工作受影响”、“单位同事间合作困难”等。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写到:“奖罚不明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本报的效益在全国是最好的,但职工的工资水平并不高;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领导的干预太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提出“经费”、“技术设备”困难的主要是电视台和网络媒介。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则特别提出了新闻采编人力资源方面的困难,如西藏日报、西藏电台的两位主任都在问卷上写到,人才匮乏,缺乏优秀的采编人员,现有人员能力还不够强是做好报道的主要障碍。

7、做哪类新闻报道难度最大?

与新闻界一贯的反映相一致,“批评性报道”是本次调查中被普遍认为难度最大的报道。此外,“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调查性报道”、“专业性报道”、“会议报道”、“重大活动报道”、“成就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领导人活动报道”、“案件报道”也依次被认为是有难度的报道。

8、上述报道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与上述认为有难度的报道的类型相符合,被调查者在谈到报道难度大的原因时,最集中的意见是“外界干扰因素多、阻力大”,其次是“上级领导不支持、干预多”、“采访对象不合作、采访难”、“报道对象比较复杂,不易了解和把握”、“发稿难度大”、“报道者自身知识能力跟不上”、“审稿太严”、“报道次数多,难有创新和突破”、“采访经费不足”等。

从这些问答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对新闻报道的限制,尤其是领导部门的干预是报道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郑州晚报一位主任特别写到:“主要是度上难以把握,难以达到上下两头满意。”另一方面重要原因是报道者自身的知识能力与现实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如知识老化、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不到位、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加快新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闻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制度。

调查结果分析(二):

本次调查的另一主题是新闻媒介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机制、运行方法、采编管理流程及其管理制度。提问与回答情况如下:

1、被调查者所在的媒介中,什么机构负责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

由于被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内部组织结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的机制也有所差异。在近半数的被调查媒介中,各新闻采编部门承担了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任务,还有11家媒介的编委会、9家媒介的总编室、7家媒介的采访中心、4家媒介的编辑中心、4家媒介的新闻策划中心负有报道策划的职责(注:有些媒介同时有两个甚至更多的部门担任了策划职能)。但也有7家接受调查的媒介中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工作。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写到,“本报在新闻策划方面较弱,在重大活动报道中总是仓促上阵,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策划机构,另外没有专门的策划人才,主要领导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报社内有新闻研究所,但实际上是个养老机构。”这种情况在我国各类型新闻媒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引起重视。

2、多少时间进行一次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活动?

接受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24家进行周期性的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其中每周进行一次选题策划的最多,有17家,其他媒介则每天一次到每季一次不等。不定期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有16家(注:有一些媒介在周期性的报道策划之外,还根据需要临时进行非周期性的策划,不计入此列)。有一家网络媒介刚创办不久,选题策划尚未纳入工作议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策划”的理念已经广泛地在新闻媒介中树立起来,但从管理和操作层面上看,这项工作又做得并不到位。将选题策划作为必不可少的业务环节纳入日常工作安排的媒介只略微超过半数。这种情况与我们前两项调查结论--新闻报道水平的自我评价(29家媒介的采编人员认为所在媒介的报道水平“一般”、“不太高”甚至“比较差”)、新闻报道是否发挥了应有水平的自我评价(37家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认为只发挥了部分水平,还可以做得更好,1家认为基本没能发挥水平),呈正相关的联系。

3、负责进行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是什么人?

新闻媒介中负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人员大致有媒介的领导人、媒介中层部门的领导人和普通记者编辑共三个不同层次的采编人员。在接受调查的媒介中,有4家媒介的社长(台长)、14家媒介的总编辑直接进行报道选题策划,有32家媒介的新闻采编部门主任、3家电视台的节目制片人、编导担负选题策划任务,还有7家媒介的编辑记者直接进行选题策划。此外,还有2家媒介设有专门负责选题策划的业务岗位。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一些重视策划的新闻媒介中,往往有总编、主任、普通编辑记者多层次的人员担负选题策划任务,只是选题的层次、重要性不同。这种现象也说明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在媒介内部不同层次上都有运行。

4、经过策划的报道在报道总量中大约占多大比例?

调查显示,在报道之前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报道占报道总量不到半数的,有31家新闻媒介,其中有10家媒介这个比重还不到20%。这说明总体上看,我国传媒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运行还处于任由记者编辑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从媒介甚至媒介集团层面上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都缺乏谋划和组织,更缺乏对媒介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这对新闻竞争显然是不利的。

5、被调查者所在的媒介对哪类报道比较重视策划和组织?

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媒介将“深度报道”、“重大活动报道”、“重要会议报道”列在重视策划的报道之列,“节日报道”、“独家发现的新闻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批评报道”也受到10家以上的媒介的重视。此外,“社会新闻”、“文体活动报道”也受到一些媒介的重视。比较而言,“专业报道”只被3家媒介提到,受重视程度不够。当然,这与我们调查的媒介大多是综合性媒介有关,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专业性新闻报道的水平不高,与这类报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我们认为,正因为综合性媒介的定位特点,要使专业性报道能够符合普通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更应该精心选择和设计这类报道的选题、方法和表现形式。

6、策划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观念变革。有27家新闻媒介的被调查者将“表现媒介的水平和实力”列为策划报道的主要目的之一,25家新闻媒介的被调查者将“让报道具有轰动效果,以吸引受众,带动阅听率上升”作为主要目的之一。高居首位的这两项回答,说明媒介新闻人员对媒介形象和媒介市场反应的重视。有23家媒介的被调查者认为“完成上级交给的新闻宣传任务”是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目的之一,这反映了我国主流媒介的一贯立场和宗旨。此外,“体现报道意图,实现专业追求”、“使报道更符合媒介的定位和编辑方针”、“使报道与竞争对手相差异,追求独家性”、“吸引广告客户,带动经营”等也都有10家以上的媒介从业人员提到。从这些报道策划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报道者对媒介经营的重视,力图使新闻传播与媒介经营相结合的一种追求。但我们也不能不对经营目标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警惕。此外,接受调查的拉萨晚报一位副总编表示,该报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目的还包括培养锻炼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我们认为,确立这样的目标是很有远见的。

7、在策划性的报道中,运用最多的报道方式是哪些?

报道方式的选择和设计,是报道策划中最有创意的一项内容,它能够反映新闻传播活动中对资源进行开发、整合、表现的策略、方式和艺术。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媒介主要采用的报道方式有“连续报道”、“集中报道”和“系列报道”,这是比较常见也比较传统的报道方式,新闻策划者对于这些方式显然驾轻就熟。有14家媒介的被调查者表示“受众参与式报道”是他们经常运用的报道方式,这种方式受到重视说明我国媒介对于受众的关注、对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正在加大努力。

此外,有12家媒介经常采用“组合式报道”,有10家媒介采用“设计和组织一些活动,同时进行报道”的方式,有8家媒介重视采用“介入式报道”,有6家媒介重视采用“媒介联动式报道”,有5家媒介重视“与吸引广告相结合策划报道”,有4家媒介重视“与媒介发行相结合进行策划报道”。后几项报道方式在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都是很罕见的,今天媒介对这些报道策划方式的重视,说明了市场竞争压力对新闻传播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表现了新闻业务领域中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但同时,这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和弊端,如“介入式报道”、“与吸引广告相结合策划报道”、“与媒介发行相结合进行策划报道”这些报道策划方式如果把握不当,都可能使新闻报道违背其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我们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在上述报道方式中,“媒介联动式报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报道方式,目前这种方式在媒介中运用得还不够广泛。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接受调查时说,“联动式报道做得少,是因为单位不鼓励,也是出于办出报纸特色的考虑,不愿意与其他媒介合作。”这种观点反映了目前的一种矛盾心理,即对“媒介联动”这把“双刃剑”能不能用、怎样用的困惑。我们认为,应该从媒介的定位差异、形态差异等方面研究新闻资源的联合开发策略,这种策略本质上应该是追求差异性、错位性的开发,以避免信息重复和媒介产品的雷同,实现各联动媒介“双赢”或“多赢”。

8、报道选题策划在采编管理中是否作为一项制度要求执行?如是,是怎样规定的?

调查结果显示,有21家新闻媒介对报道选题策划有制度上的规定和要求,20家媒介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这说明总体上看,我国媒介在通过报道策划实现新闻资源开发方面还不够成熟和规范。

在建立了选题策划管理制度的媒介中,有些媒介出台了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管理规定,如人民日报要求对重大报道定题目、定交稿和见报时间、定采访人、审稿人、定版面。经济日报要求各采编部门不定期进行策划,报社则专门设立了新闻策划部,负责整合全报社的资源进行报道的策划组织。羊城晚报要求对跨部门的报道、重大活动报道、节日报道和重大会议报道必须进行策划。内蒙古电台采访部要求各报道组负责人在每周一例会上报选题并进行讨论。呼和浩特晚报规定每日早会上所有记者必须汇报当日选题策划的情况,每周例会各采编部门汇报当周选题策划的情况,每月在全体会议上共同策划当月报道选题。拉萨晚报要求编辑记者每周报一次选题计划,根据计划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决定是否可采用。也有一些媒介对选题策划的管理更加细致,要求更加具体,如郑州晚报规定每位报道组长每月要完成8项选题策划。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电视台普遍比较重视新闻报道策划,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规定所报选题必须经过策划会讨论,在开拍前必须有一份较详细的策划文案。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每周一进行包括制片人、主编、策划人员在内的选题策划会,对编导报上来的选题从采制视角、节目立意等方面进行论证、筹划。在网络媒介中,千龙新闻网对报道策划是比较重视的,新闻中心规定每周至少召开一次选题策划会,各部门每周也要开一次策划会,遇有重大活动,还临时召开专题策划会。

9、报道策划是否列入业务考核和奖励的范围?如是,如何执行?

调查结果显示,有20家媒介将报道策划列入了业务考核和奖励的范围,21家媒介则对此没有任何考核或奖励。这个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超过半数的媒介对新闻报道策划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对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入开发是极其不利的。

另外,从调查结果看,对报道策划的考核和奖励方法各媒介的做法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是精神鼓励为主,如人民日报是在总结工作时给予表扬,在晋级时适当倾斜。河南日报也对成功的策划通报表扬,记为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

二是表扬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如内蒙古北方新报对好的策划性报道即时给予奖励,方法是发布“情况通报(表扬),并发给奖金”。呼和浩特晚报对成功的策划性报道每月进行奖励。三湘都市报根据读者和领导机构对报道的反映,确定相关人员能否获得当日好新闻奖、季度优稿奖和总编辑奖。

三是将报道策划与日常业务考核相挂勾,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考核与奖励以策划案的质量和难度为准。北京晚报将选题策划与责任编辑的业务考核评分相联系,与奖金挂勾。内蒙古电视台对每天发稿有自选题(即策划性选题)的数量考核,各档节目的考核标准还有区别。内蒙古电台、湖南电台对付诸实施的策划性选题在考核时给提出选题的相关人员加分。湖南电视台对被采用的策划要折算成每月记者编辑的完成的工作量。郑州晚报规定每位报道组长每月要完成8项选题策划,每少一项扣200元,每超一项奖200元。

四是综合采用上述多种方法,如河南大河报每周以部为单位开一次策划会,这些策划选题根据操作水平和运行结果计分,与年、月考核挂勾。另外还根据报道质量给予总编月奖、通报表扬等不同层次的奖励。千龙新闻网在每月度的评奖中专门列出“策划奖”,评出三至五项,奖金在工资中兑现。同时,部门策划工作在部门主任的工资系数中占20%,由新闻中心总监直接评定。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我国新闻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理念、开发策略和开发效果与以往相比都在变动、提高中,但目前的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要迅速提高我国媒介的新闻传播质量,还应该内外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一是加强新闻体制改革的力度,创造更宽松的新闻舆论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加强规制建设,防止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介权力的滥用,防止新闻报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新闻媒介内部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新闻从业者终生学习制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下载《“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高招调查报告》发布 (5篇材料)

    《2011高招调查报告》发布2011年4月28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在清华科技园赛尔大厦召开《2011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发布会,《2011高招调查报告》发布。中国教育......

    北京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发布

    北京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发布 --幼儿园缺额阻滞10后宝宝入园 时间: 2010-1-5 作者: 邓兴军 2010年刚刚开始,被称为“10后”的宝宝们一出生,他们的家长便开始为养育培养他们而筹划......

    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发布

    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发布 2015年6月10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14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展开追踪调查统计分析,这......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

    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

    2017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发布

    2017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发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京发布《XX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我国人群吸烟率与5年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为%。由于人......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发布大全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

    2011年度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推荐)

    2011年度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发布■为全面反映中国城乡儿童阅读现状,了解其动态需求及阅读趋势,2月1日至3月30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读物出版中心依托旗下三刊一报(......

    经济转型期市外来妇女基本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向我市迁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她们的存在对于我市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和城市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