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干部贪腐骄傲自满城市病专题治理发言稿
开展干部贪腐、骄傲自满、城市病专题讨论
发
言
稿
今天我参加的这个讨论会,讨论的关于干部贪腐、骄傲自满、城市病专题三个问题,是王东明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专门强调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深刻反思和整改,我现在就结合我自身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谈一谈干部贪腐的问题,在中国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拉开了一场反腐反贪的序幕,大家日常关注新闻就可以发现,很多上至省部级,下至我们身边基层的党员干部,都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确实发人深省。我作为一名分管城市管理工作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注重反腐反贪,在日常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提出的“四风问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随时警醒和反省自己所存在危险想法及行为,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相关监察制度,以身作则,严防城市管理这一条线出现贪腐问题。
在骄傲自满问题的整改上,我想这需要更多联系我的工作。近段时间,我们草堂在城市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考核指标均属全区前列,但是我认为我们绝不能满足于这样的成绩,我们草堂城市管理工作与市内、省内其他先进街道相比,成绩还不突出,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我们城管这一条线的人员不能固步自封,满足现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戒骄戒躁,进一步拿出自己的工作热情,挖掘自己的潜力。近段时间,我们草堂城市管理也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进步,比如进一步利用街道终端系统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街道督查机制、进一步规划案件办理等,都是我们干部不骄傲自满、追求进步的具体体现。
再说城市病问题,这个问题和我分管的城市管理工作相关,是我需要重点谈一谈的,我认为城市病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规划滞后,城市发展快而规划没有达标,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辖区的的一些老小区,停车困难,道路狭窄,给周围居民造成了较大困扰,这就是城市病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在我们辖区基本完成建设,要重新规划难度巨大,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利用自身的一些文明劝导手段和执法手段,想办法解决或者向影响更小的方面转移城市病问题,让辖区内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另外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一定要做好协调和调查工作,提前预防城市病的产生。
第二篇:2018城市病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及其表现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下面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二、“城市病-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美国《外交政策》8月24日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我们生活的北京位居榜首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辆成倍增长,现行的城市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日越增长的机动车辆的需求,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如下:
(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
(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1)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三、“城市病-交通拥堵”的治理.(1)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2)城市建设,政府部门要将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消防、市政、工商、税务等召集起来,联合执法,完善交通管理与配套设施,适应出行需求。
(3)加强交通参与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道德修养,提倡“慎独”,杜绝一味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4)实行错时上下班。
(5)城区部分路段实行禁行或实行单双号限制通行。小组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城市病”日趋严重,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1)人口膨胀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2)交通拥堵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3)环境污染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比如农作物将减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速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恶化等。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环境污染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4)水资源短缺《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
三、“城市病”形成的原因:我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包括:(1)资源过度集中。(2)城市规划不合理。(3)公共设施跟不上,医院、学校、垃圾处理场等设置跟不上城市和人口扩张速度。(4)盲目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四、“城市病”的治理的有效措施并举例说明
1、目前我们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辟建新城是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要发展这个城市,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要建一座新城,这个新城包括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现代化的城市整体规划。我感觉以前顺义还没有那么多的人口,楼价也没有那么高,可近两年楼市价格猛增,以工薪阶层去购买房子几乎不太现实,只能是增加的房屋的空置率,浪费资源,现在政府也推出了很多政策来尽量解决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例如近两年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和廉租房等保证性住房政策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顺义还在马坡开辟顺义新城,通过新城的发展和老城的改造来缓解人口不断膨胀带来的问题。
2、对于交通拥堵问题,一定要限购车辆,不光是限号,在一个城市里能容纳多少车辆,应该做一个计算,然后每天就允许这些车辆上道。欧登塞案例馆带来的处方是全城修建专用自行车道,限制汽车发展。目前北京采取了很多限制机动车数量的措施,从单双号限行、增加公交线路并降低公交出行的费用、油价提高、停车费提高等提高私家车出行的成本,同时还采取摇号购车政策等。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限量生产汽车的数量。
3、广告、招牌、乱贴乱画等城市视觉污染由来已久。圣保罗案例通过实施的“清洁城市法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大大扫除了过去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令城市原本的风貌重见天日。
4、伦敦“零碳”案例馆,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现“零碳排放”的样本,为建设低碳社会提供了一套完全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城市病的治理,我有如下四点建议:
第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先发展。第二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第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体系。
第三篇:智慧城市如何当好城市病治理的先行军
智慧城市如何当好城市病治理的先行军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镇,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同时,“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越来越多的人口威胁着水电、交通、环境及城市设施等关键城市系统,尤其是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就医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系列“城市病”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深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应急和通变能力。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各类城市亟需解决的“城市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公共交通问题日趋严峻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近年来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大中型城市来说,许多城市纷纷陷入交通困境:拥堵问题严重,高峰时段“举步维艰”,造成城市“肠梗阻”。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30万辆,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外围和放射线道路蔓延。高峰时段,所有环线道路、主要大街、交通枢纽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拥堵,市区晚高峰拥堵路段达到峰值,状态“惨不忍睹”。
此外,交通拥堵还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一方面是城市交通事故增多,另一方面因尾气排放导致的城市空气污染加剧,这不仅仅干扰城市功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衰退。近两年,交通拥堵以及雾霾已经渐渐成为北京的代名词,严重影响了城市品牌形象和市民生活水平。除了一线城市,很多旅游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宁波就提出城市交通拥堵是其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资源不断枯竭,环境继续恶化,可持续发展成空中楼阁
在“人多地少”、“农民多市民少”的总体背景下,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环境与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发布日期:2014-10-08 来源:鼎韬产业研究院
浏览次数:81 一是能源资源方面。在中国城市是消耗能源资源的最大主体,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却消耗着全球75%的资源。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一个阶段。近年来,能源面临的短缺和枯竭情况日趋严重,水荒、电荒、煤荒、油荒接踵不断,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能源资源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还广泛存在,例如部分城市过度追求“城市亮化”导致的电能浪费,城市部分照明温控设施常年不间断使用等等。
二是环境方面。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比较密集,再加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近些年城市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凸现出来。首先是空气污染,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其次是污水污染,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再次是噪音污染,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最后是固体垃圾污染,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此外,雾霾天气、温室效应也越来越受关注,甚至“城市亮化”工程导致的光污染对人体伤害也极大,近年来有关光污染的投诉率不断上升。
3、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突出
医疗服务是保障民生的主要领域,当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问题:一是看病难,主要表现为对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基本医疗服务难,对于高收入群体是特等医疗服务难,此外还存在挂号渠道单一导致的挂号难问题;例如苏州“看病难”、“看病烦”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和民众的痛点,二三级医院挂号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居民彻夜排队排一个专家号;二是看病贵,对于城市中低等收入群体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医疗费用偏高,多数患者难以承受;三是医疗事故频发,进一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激化。诸如治疗后身体不适、没有达到预期、甚至抢救无效死亡等等;四是服务差,医疗服务的及时性较差,医院服务能力以及标准化服务流程制度尚未建立,也是引起患者不满及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之一;五是管控难,医疗机构对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医院“以药养医”,以“高科技检查养医”,存在很大程度的浪费。
4、城市管理低效,安全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城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一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给城市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当前社会各类矛盾的存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激化导致城市犯罪率高居不下。以中国敦煌为例,社会治安一直是政府头疼的问题,城市犯罪率较高,刑事案件由2008年至2011年每年递增18%,城市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三是城市“快跑”过程中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不足也令人担忧,城市灾害频发、类型多样、影响面大,例如城市干旱、飓风、地震以及暴雨导致的内涝等事件逐渐增多;四是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食品及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例如毒胶囊、瘦肉精、台湾塑化剂事件、地沟油、违禁药物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上的滥用等事件频发。
5、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功能缺失问题尚存在
当前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范围不全面,导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是救助对象冒领错领,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核查五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情况9041万人项,查出7万人冒领待遇11807万元,已追回11389万元;二是高失业率彰显了社会保障工作的缺失,2013年中国首次向外公开了5%的调查失业率;三是结算支付不便捷,无法异地和实时结算、报销,基本保障形同虚设,分散办理不方便;四是社保资金挪用和欺诈行为层出不穷,例如不清楚钱的去向,无法监控资金挪用,缺少严格的监管手段,欺诈防不胜防;五是政策不接地气,社保相关制度和文件的出台不能更好地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未经过一定的实际调查研究就仅凭经验作出决策,导致政策和条文成为束之高阁的花瓶;六是服务差,相关的社保服务热线用起来不方便,投诉无门,查询无果。有关社保的办事流程流程繁琐,救助不及时、不到位。
6、人口老龄化时代来临,城市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养老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民生难题,尤其是在当前人口老龄化来临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中国人口结构的复杂变化,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一是机构养老住不起,对于一些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来说,尤其是退休金微薄甚至是没有的孤寡老人,住养老院对他们来说经济压力负担太大;二是服务不贴心,不能提供实时性、预防性、补救性、发展性的全方位服务内容,不能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导致服务满意度较低;三是不专业不规范,对于养老涉及的相关产业投入建设不积极,相关成本难控制。此外,还存在养老机构不实用、布局不合理、规模小、舒适度低等问题。大多民办养老院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护理员专业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四是服务内容少,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还存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导致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五是不够用不实用,不够用主要体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办养老院缺口数量大,存在“一床难求“和排队等床的现象,不够用还体现在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上。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专业的护理人员缺口也很大,全国所有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仅有20余万人,而拿到护理证的只有两万多人。
在这一系列城市病的频发和拷问下,“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伴随着智慧城市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我们看到政策层面的积极导向,建设厂商和服务商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推行城市取得的良好成效,当然随着这一新事物的推广和实践,各类问题也逐步凸现。
纵观“智慧城市”发展历程,2009年9月由美国IBM公司首次提出;2011年9月中国工信部将“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十二五”规划;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向全国发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同时下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为中国“智慧城市”创建建立游戏规则。工信部数据显示,仅2012年,全国有320个城市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2013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草案;2013年8月,住建部批准193个城市(城区)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140多个,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指明了网络信息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等六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
随着2014智慧城市落地元年的开启,伴随着智慧城市第二轮发展浪潮,将有更多地城市及区县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列,各个试点城市的项目或将陆续落地,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有望达到2万亿元。同时信息的开放互联、技术的融合发展、管理的服务变革正在成为推动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动力。当前众多国内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例如北京提出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深圳把建设智慧深圳作为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破口,打造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宁波提出把智慧城市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的动力和方向,重点建设六大智慧产业;上海提出云海计划,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云计算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持。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中,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72.7%,其他城市以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关注重点。
不能忽视的是,在智慧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的表象之下,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重视及讨论。一是许多城市对自身发展基础和现状认识不足,在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内涵和精髓的情况下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或一味追求新概念,而成为虚有其表、相互攀比的“面子工程”;二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目标及思路不明确,功能重复,同质竞争下导致的“千城一面”,在实际的使用中无法契合城市的实际及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和商业模式缺乏整体性及可持续性,一旦地方政府热情减退或资金断裂,项目就成为“昙花一现”的无源之水,一切都成为空谈;即便是政府投入巨资完成,也因为忽略了市场及市民需求而局限于“政绩工程”;四是智慧城市项目体系庞大,但是多数城市在实践中却缺乏项目管理机制,信息孤岛、技术支持和衔接、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等问题比比皆是。
伴随智慧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面对当前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智慧城市的争议越来越大,业界开始出现两批阵营及核心论调,即智慧城市万能论和无用论。而在日立咨询和鼎韬咨询联合研发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中提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独谈“万能”或者“无用”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必须认清智慧城市不是“万灵药”,科学规划、适度发展才是正解。那么,究竟智慧城市这味药在哪些领域效用最大呢?通过深度研究国内外优秀城市智慧建设实践经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解决部分城市病上具有奇效,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够科学有序地加以计划实施,就能够达到为本城市发展中的难点和问题“把脉问药”的良好效果。下面以交通为例,说明智慧城市在解决交通问题上能够发挥奇效。
诸多城市的亲身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针对交通问题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首先,采用GIS、物联网、大数据、监控技术、智能分析决策等先进技术,研发的公路交通网络管理系统、营运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电子站牌诱导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仿真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等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这一问题。例如斯德哥尔摩的交通拥堵收费系统,采用交通拥堵收费、事故信息诱导、低碳环保检测等手段,从2006年开始试用智能交通系统,到2009年实现交通堵塞降低25%,交通排队所需时间降低50%,出租车的收入增长10%,城市污染也下降了15%,并且平均每天新增4万名公共交通工具乘客;韩国富川市推出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使交通量数据的精度从50%增加到90%,实时交通数据准确率提升了40%。
其次是交通事故频发难题,通过市内交通管理系统,营运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车辆运营销量,降低事故发生率。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可以优化城市路口流量、平衡人车通行需求,减少高峰时段运行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电子警察系统和仿真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优化交通环境,减少交通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新加坡推出的路边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让驾驶者可以直接通过安装在车内的车载读卡系统缴费,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化解社会矛盾和降低投诉时间,而且有效地降低了16%死亡率,7%的受伤率。
最后是城市交通污染问题,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研发成功,利用车速感应、RFID、电子支付等手段实现自助扣费、不间断通行,改进了人工干预和停车交互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燃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浙江不停车收费系统使得2011年浙江省8万ETC用户共实现不停车收费900万车次,日均2.4万辆次,累计减少碳排放585吨,节省燃油消耗约27万升——平均到每辆车,每年能节约3.375升燃油,至少省下1小时等候收费时间。此外,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确保在交通流量最多时绿灯时间的最大化,并能在交通高峰时段根据具体需求调整交通信号的循环时间,使得6年减排15万吨CO2。
我们看到,面临当前各类城市病的不断涌现,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不可越过的必需手段。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来临,如何抢占其制高点进而不被智慧城市新一波浪潮抛下,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给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随着十八大的召开,2014年全国城镇化规划的出台,相信智慧城市必将在中国城镇化历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如何精准分析城市治理各要素的内部联系、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以及更好地实现顶层设计落地尤为重要。
第四篇:2014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城市治理问题
2014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城市治理问题
【材料】 逃票、群租等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往往关系到公共资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一刀切”的整治方式往往容易激发矛盾。实践证明,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除了建立起各项现代制度与科学决策机制,还要以城市理性推动城市进步,让管理行为与城市精神、价值取向相向而行,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治理效果。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上海轨道交通的逃票人数下降50%。这跟上海提高逃票处罚力度和率先实施诚信记录系统密切相关。过去,处理逃票者的手段不多,除了教育,只能象征性地罚一点款,根本管不过来。
有一种建议,是把逃票者的照片张贴出来“示众”以儆效尤,有些地方已经这么做了,据说效果还不错。不过,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后,上海没采取这种办法,而是采用了上述方案。引入一个第三方加入治理结构,突破了“警察抓小偷”式的直接对立关系,从刚性的行政处罚过渡到柔性的机制约束。市民开始自发关注诚信档案的问题,在议论中树立起了正确的观念。这种方式,没有直接处罚他们,不冒犯逃票者的个人尊严,用看不见的行为机制约束了“私德”失范,顺应城市价值取向,容易取得市民支持与理解。
与逃票相似,群租问题也一直是社会治理难点。上海8年前就讨论过,通过地方立法来管好群租。然而,当时市民各有看法,重视程度不一致。大多数市民抱有“只要不发生在我住的楼道里就无所谓”的态度,房东和房客只想维护自身利益,物业部门也有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的心态。因此,用了各种行政管理手段,但效果总是不如人意。直到群租现象越来越频繁地引发邻里矛盾和安全事故后,市民才逐渐认识到,群租已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可能跟每个人都相关。在这个民意基础上,上海适时推出《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严格认定了群租标准和相关各方的安全责任,再针对群租多发地区进行查处和整顿,使群租市场迅速降温。看起来互相矛盾的各方,找到最大共同利益所在,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专家解析】
城市理性,倡导开明睿智,表面上看降低了效率,但这是形成共识和追求最大公约数必须付出的成本。身处利益诉求多元化时代,依靠单方面权威推进社会管理,效果在减弱,隐患也很多。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顺应人们的合法权益和真实需求,更加注重以价值规范和精神引导来推动城市理性的进步。
更多信息关注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文章来自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第五篇:城市管理学作业1_城市病及其治理的讨论提纲2
小组讨论的提纲: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1.资源过度集中。
2.城市规划不合理
3.公共设施跟不上,医院、学校、垃圾处理场等设置跟不上城市和人口扩张速度。
4.盲目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三.城市病的表现
1、人口膨胀
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2、交通拥堵
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3、环境污染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
4、资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5、城市贫困
贫民窟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现象,贫民窟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本城市内人口的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
四.城市病对人体的危害
常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对城市形成的依赖,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不仅能影响健康,严重者还会发生疾病。
1.以车代步。
2.以补求寿。
3.娱乐过度。
4.迷恋电视。
5.睡眠不足。
6.饮食过精。
7.烟酒成癖。
五.城市病的治理措施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⑴加大投入;
⑵政府带头执行规划。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⑴各级领导必须形成“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的共识;
⑵规划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要强调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各类管网要合理布局、科学布局,始终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组织施工;
⑶政府要对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加以立法,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管理。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⑴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自然资源,合理安排绿地布局,突出园林绿化地方风格; ⑵强化绿化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绿地面积不被侵占。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⑴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⑵优化能源结构;
⑶大力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增强污染治理能力;
⑷借助先进科技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注重个性特色,科学为城市定位:
⑴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要有超前性、科学性、指导性,准确把握地域内的建设脉博;
⑵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分工,突出功能,注重实用;
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做好城市风貌规划,在新的建设中注入历史的遗存
使城市脱离肤浅平淡,丰富其文化内涵。
六.总结
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群是多中心的结构,多中心的结构有利于防止把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一个超大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空间相对集中布局,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有效地避免城市分散化而带来的土地浪费。从这一点来讲,城市群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因此,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