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复景观-儿童福利院的园艺疗法
《环境空间设计》结课论文
康复景观—儿童福利院的园艺疗法
韩璐
摘要:儿童自古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社会弱小群体,尤其是孤残儿童更是社会重视的弱势群体,更需要人们的支持、关心、爱护、帮助。儿童福利院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福利院中孤残儿童缺乏生活常识、学习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和学习的技能。园艺疗法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促进和恢复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的。本文从儿童福利院园艺疗法的设计出发,对儿童福利院部分空间进行设计改造,把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对康复景观和活动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从而给予孤残儿童们帮助与支持。
关键词: 儿童福利院 孤残儿童 园艺疗法 康复景观
1中国儿童福利院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福利性组织纷纷发展壮大,民间福利组织由于经营方式灵活,自治能力较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需求。而创建于早期的中小型官办福利组织(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由于管理的滞后,经营理念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社会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百万孤儿和弃婴,其中有80%以上的孤儿是残疾儿童。而各级民政部门兴办的专门儿童福利机构只有208所,仅能收养孤残儿童6.6万人左右,还有大量的孤儿没有得到妥善的救助和安置。而一些中小城市的福利院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市县级的儿童福利院至今还仅仅停留在收容的水平上,这对于我国儿童福利事业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儿童福利院的使用者的特殊性—孤残儿童
2.1 孤残儿童
首先,他们年龄大小不一,小到零岁,大至十八岁,年龄跨度大。其次,残疾儿童的残疾病种类和残疾程度多样化。孤残儿童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孤残儿童形成特殊心理和行为表现。比如性格孤僻、焦虑、恐惧、躁狂、敌意、冷漠、不爱与人交流、易兴奋易冲动、多动和退缩的行为特点甚至有儿童有暴力倾向。在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儿童福利院中儿童缺乏生活常识、学习与技能与人际交流互动,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和学习。
2.2 孤残儿童康复景观的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在儿童福利院对于儿童的养护、教育、康复、医疗,带来了挑战性。使用者构成的复杂性,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这涉及到建筑学、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社会学等问题。我认为使用者的特殊性对于设计来讲,对于儿童生活空间的设计是有特殊要求的。
2.3 孤残儿童户外空间行为特征与康复的关系
1、户外活动时长与康复效果之间无相关性
2、亲近自然元素,在自然环境中活动与自闭症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存在积极的关系
3、户外能支持最多类型的活动,也对多项能力(语言、游戏和社交、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4、游戏器具场地与语言和运动能力存在积极的关系
5、进行观看类活动对基本认知、语言、综合能力的康复效果好。园艺疗法
3.1 在儿童福利院中为什么选择园艺疗法
1、自然性。园艺疗法与其他物理或者化学疗法不同,它是一种自然的疗法,是主要依靠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展开的活动而获得康复治疗效果的。
2、适用性的多样化。园艺疗法不仅适用于生病的儿童,也适用于健康和亚健康儿童,而且它不针对某种特定的疾病。
3、园艺疗法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促进和恢复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前者主要是通过园艺活动对儿童产生主动疗效,提高其身体机能免疫力,并且增加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后者主要是通过治疗性的园艺设计、保健植物的选择等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一种被动的疗效。
4、经济性。园艺疗法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仪器、修建建筑,成本相对较低。
5、长期性。园艺疗法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3.2 园艺疗法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和英国、美国、日本园艺疗法发展比较成熟的三个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针对园艺疗法的系统介绍也很少,只是在一些相关书籍中作为部分章节一带而过。目前比较权威的专著仅仅只有李树华在2011 年出版的《园艺疗法概论》一书,成熟的园艺疗法景观作品更是少见。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理念仍是在追求生态环保的基础上,过多地着眼于形式的美观和功能的多样,而忽略了人对景观的需求。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的缺失点,也可以视为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突破口。
3.3 园艺疗法的内容
1、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最直接的操作方式就是将心理治疗从室内搬到室外,园艺疗法中的心理疗法即是由专业的治疗师带领病患在花园中漫步、沐浴阳光雨露,感受自然的恩赐,在潜移默化中展开一系列的心理干预,达到治疗的效果。园艺疗法中的心理疗法也包括更深层次的记忆唤醒治疗:通过特殊的游览路线设计、景观小品的安排让患有老年痴呆症、失忆症等疾病的患者能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一种探寻的感觉,以唤醒他们对往事的回忆。
2、五感疗法
环境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会引起厌烦、痛苦的情绪,甚至会有损健康。
3、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指的是由专业的园艺疗法人员组织适当的园艺工作,比如平整土地、播种、修剪、管理花园等工作。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
4、游戏疗法
设计师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游戏社交区域,比如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康乐区域、沙滩区、烧烤区等,让游客在优美的环境中尽情游戏,排解烦恼,增强好奇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案例分析
成都市 “小星星儿童心理康复中心” 是一家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和研究的非营利民间机构。“小星星” 与靓园康复疗养会所合作,尝试建设自闭症儿童园艺疗法花园于会所的康复疗养环境之中。
图 1 园艺疗法活动 - 大田种植 图 2 园艺疗法活动 - 收获 他们组织五位患儿参与为期三个月(2012 -9 -15 至 2012 -11 -10)每周一次每次 3 ~4 h,以大田种植、收获,以及树叶拼贴画活动并行的园艺疗法活动。
研究者采用质性研究法通过对患儿的参与式临床观察,与家长以及专业人士一对一的半开放型深度访谈,初步验证了在共同注意力以及社交技能的康复提高。
图 3 靓园康复疗养会所平面昆明儿童福利院园艺疗法的设计
下图为昆明儿童福利院现状。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并没有被合理的利用,也没有小朋友到此处玩耍。
图4昆明儿童福利院 图5昆明儿童福利院
图6 功能分区图 图7平面图
以上两图是经改造后的昆明儿童福利院的园艺疗法设计图,图6为功能分区图,可看出把园中分为多个活动区域如:园艺区、休息区、采摘区、盆栽种植区、观赏区、休闲娱乐区、自由种植区等。此园艺疗法的设计让福利院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下参与互动。从而愉悦他们的身心,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与外界的沟通等等。
图7为平面图,此园艺设计不只是局限于作为治疗的方式,还可以与艺术、科学、教育相结合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其内涵。具体到设计中,园内的所有空间、功能、道路等设计都应考虑到不儿童的需求,简单、实用,让每一位福利院儿童都能感受到被关心、重视,在园内可尽情的玩耍,从而起到更好的康复效果。结束语
儿童福利院康复景观园艺疗法综合了医学、景观设计学、特殊儿童教育等多学科的治疗手法,对于拓展和深化相关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园艺疗法在儿童心理治疗和干预中的应用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具体运用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但是,目前的治疗实践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这预示着这一疗法在福利院儿童心理治疗中有着极好的运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成海军.从中外儿童福利院舍照顾的比较与变化看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方向【JJ.社会福利,2004,(10):8.
[2]雷秀雅. 自闭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143-150.
[3]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2-83.[4]陈晓庆,吴建平. 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41-45.
[5]郭毓仁. 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M]. 台北:詹氏书局,2005:5-12.
[6]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 设计结合医疗— — —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
第二篇:康复作业疗法
作业治疗
一 操作须知:
1将作业器具依次放置于作业治疗台上,并将作业器具置于初始状态
2根据康复医生开设的作业治疗处方,依次进行作业治疗,由大到小,从简致难。每次20~30分钟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应过于强求,避免过于疲劳 4治疗结束应及时将作业器具完整的放置于原有状态 5定期对作业治疗器具进行保养及调整
二 注意事项:
1注意合理正确的使用器具,避免人为损坏
2注意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并及时合理调整治疗计划
三 患者须知:
1患者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不得擅自改变治疗安排 2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四 适应症:
1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脊髓损伤、神经肌肉疾病、周围神经病损、帕金森病、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等
2外科疾病:骨关节损伤、手外伤、截肢、烧伤后瘢痕、肌腱移植、关节置换术后等
3儿科疾病:脑瘫、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
4内科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慢性药物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精神科疾病:情绪异常、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等
第三篇: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ChildrenWelfareOffice)主要收养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1职能 儿童福利院(Children Welfare Office)是由国家民政部门举办,国家给予经费,儿童的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儿童福利机构。在过去由外国教会和社会慈善团体所办的育婴堂、育婴院、孤儿院等慈善救济机构均属此类。
2现状 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占收养儿童总数的13%。民政部门制定的对收养的儿童的方针是采取统一抚养、分类分班管理的方针。对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福利院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附近学校走读,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守纪律的合格人才。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自理生活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儿童福利院配备有医生、护士、护理员和文化教员,专门负责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的生活护理、康复训练和文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儿童福利院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据1991年统计,全国参加各种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达到收养儿童的一半以上,有效率达80%以上。有少数残疾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成年后走上了劳动岗位。
常见问题
1、儿童福利院收容哪些儿童?
儿童福利院主要收容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和残废儿童。还可以根据条件自费收养在家中实在无力照管的残疾婴幼儿。
2、如何向儿童福利院申请领养婴幼儿手续?
结婚多年,并经区县一级医院确诊一方无生育能力,无已过继或领养儿童,具有抚养幼儿的经济能力,持城市正式居民或农村户口的夫妻,可携带户籍证明、区县一级医院出具的一方无生育能力证明,及由夫妻双方单位加具意见的领养婴幼儿申请书,直接前往儿童福利院申请办理领养登记手续。经院方审核后,即可待领。待有可领养婴幼儿时,由院方通知办理领养手续。试养一个月后,双方如无异议,即由院方将婴幼儿户口迁移证以及领养证明交领养人办理入户,正式确认亲属关系。
3、外国人如何从儿童福利院领养儿童?
长期在华居住或虽在本国居住但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外国官员、专家、友好人士和公民,婚后无子女,又无生育能力,并具有正当职业,无不良企图,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从儿童福利院领养中国婴幼儿。领养婴幼儿只限一人。领养者须事前提出书面申请,经我国驻外大使馆或领使馆签证,附上本人职业各经济状况的证明,办妥本国入境证件,再报儿童福利院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后,才可以去儿童福利院领养。领养时须履行以下手续:(1)详细填写领养婴幼儿申请表(2)由福利院派员共同带领被领养的婴幼儿去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格检查(3)去儿童福利院所在地的司法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4)结清所有费用。
4、从儿童福利院领养的孩子是否可以退还?
领养前必须慎重考虑,一经领养,就依法确定了收养关系,不能任意更改。领养后,养父母不管什么原因,既不能将养子女退回儿童福利院,也不可以一起虐待子女,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第四篇: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
第一章 总论
1.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康复评定学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 2.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ICIDH: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ICF: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意义
(1)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容易早期发现问题,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3)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4.康复评定的作用
(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
(2)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
(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5.康复评定的内容
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
(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
(3)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
6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 1.建立治疗目标:
(1)依据:①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②心理状况③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④家庭护理、身体和情绪环境、家庭反应⑤患者的职业计划和目标(2)治疗目标的组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一个将要实施的目标应包括:①有可测量的结果②使用具体的检查③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
2.康复目标的描述:(1)下肢的功能
可根据假肢和支具的有无和种类设定不同的目标: ①不能步行:卧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独立坐位 ②能乘轮椅:自己驱动、外力驱动 ③在平行杠内:起立、平衡、步行 ④用拐杖步行:能否独立起立 ⑤用手杖步行:有辅助、完全独立 ⑥无手杖步行:有辅助和完全独立(2)上肢的功能
完全失用手:不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指固定物品,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动,但可以上臂、前臂或躯干固定物品
候补辅助手 :呈握拳状态的手指可被动地使其张开且能够握物体;桌上的物体被动地挂在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体并使其固定于腹部与桌子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侧手可将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压
辅助手:不是实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抓东西,固定,放开
实用手:(左)吃饭时虽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饭碗;(右)吃饭时,匙、叉、筷子可以较正常的使用,可以写出能读的字(3)整体功能 :两侧上下肢同时障碍 ①全面辅助②部分辅助③完全独立完成(4)劳动能力
除日常生活活动以外,最好还应预测劳动能力:
①恢复原职②恢复工作,改变原职③改变职业,可劳动④ 帮助家务 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⑴治疗安排和医嘱的书写
⑵常用的康复手段PT、OT、ST、PSY、RE、TCM
第二章 人体形态的评定 一.人体形态评定
(一)身体姿势的评定
被测者在直立状态下,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势。1.前面观
(1)头下颌骨不对称(发育、外伤)(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外伤)
(3)髂前上脊(水平)
(4)髋外旋、髋内旋(看髌骨位置,内则内,外则外)(5)膝外翻(X形腿)(6)膝内翻(O形腿)(7)胫骨外旋(髌骨向前,足趾向外;髂胫束紧张,股骨后倾,后交叉韧带撕裂,骨折,发育)
(8)胫骨内旋(髌骨向前,足趾向内;腘绳肌、股薄肌紧张,股骨前倾,前交叉韧带撕裂,骨折,发育,足内翻,足外翻)
(9)拇外翻(第一足趾的跖趾关节向外侧偏斜;跖骨头内侧过度生长,跖趾关节脱位,拇趾滑膜囊肿)
(10)爪形趾(跖趾关节过伸;近侧趾间关节屈曲,趾长伸肌紧张、缩短)2.后面观
(1)头部倾斜(颈部肌肉)(2)肩下垂(菱形肌、背阔肌紧张)(3)肩内旋、外旋(内旋腋杖,外旋少见)(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偏瘫,内旋肌、屈髋肌软弱)(7)扁平足(内侧纵弓低,跟骨旋前,腓长短肌短缩)(8)高弓足(内侧纵弓高,跟骨旋后,腓长短肌拉长)3.侧面观
(1)头向前倾斜(颈部肌肉,职业病)(2)胸脊柱后凸(驼背,颈曲深度5cm以上)
(3)平背(直背,胸曲度、腰曲度小于2-3cm,伴骨盆后倾)(4)鞍背(脊柱腰端过度前凸,大于5cm,骨盆前倾)
(5)胸部畸形:扁平胸;圆柱胸;鸡胸; 漏斗胸;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前,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线后方)(7)骨盆前倾(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后,髂前上棘位于重心线前方)
(8)膝过伸(踝关节跖屈,膝关节位于重心线后方,股四头肌、腓肠肌紧张)(9)膝屈曲(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位于重心线前方,股四头肌拉长)
(二)体格评定 1.体表标志
头及躯干:头顶点、颈点、胸中点、肩胛骨下角点,脐点、腰点
上肢:肩峰、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鹰嘴、桡骨茎突、尺骨茎突,桡尺茎突中间点、指尖点
下肢:髂嵴、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股骨内上髁、股骨外上髁、膝关节外侧间隙、内踝、外踝、趾尖 2.身体长度(1)上肢
上肢长:坐位/站位,上肢在体测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肩峰外侧→桡骨茎突/中指尖
上臂长:同上;肩峰外侧→肱骨外上髁 前臂长:同上;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手长:手指伸展位;桡尺茎突中间点→中指尖(2)下肢
下肢长: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髂前上棘→内踝/股骨大转子→外踝 大腿长:同上;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外侧间隙 小腿长:同上,膝关节外侧间隙→外踝 足长:踝关节中立位;足跟末端→第二趾末端(3)残肢
上臂:坐位/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腋窝前缘→残肢末端 → 前臂:同上;鹰嘴尺骨残肢末端
大腿:仰卧位/双侧腋杖支撑站立,健侧下肢伸展;坐骨结节→大腿后面→残肢末端 小腿:同上;膝关节外侧间隙→残肢末端 身体围度(1)四肢
上臂:肘伸展位 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上臂的中部、肱二头肌最膨隆部
肘屈曲位 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用力屈曲;同上 前臂:最大围度 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前臂近端最隆部
最小围度 同上;前臂远端最细部
大腿: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髌骨上缘→大腿中段,每隔6cm,8cm,10cm,12cm 小腿:同上;小腿最粗部位,内、外踝最细部位 截肢
上臂:腋窝前缘→残肢末端,2.5cm 前臂:鹰嘴→残肢末端,2.5cm 大腿:坐骨结节→残肢末端,5cm 小腿:膝关节外侧间隙→残肢末端,5cm 躯干
头围:坐位/站立位/平卧位;眉弓上缘→枕骨结节,环绕一周,成人54-58cm,胎儿32-34cm,颈围:坐位/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喉结处,软尺平行地面
胸围:同上;胸中点→肩胛骨下角点,绕胸一周;平静呼气末,平静吸气末。腹围:同上;脐/第12肋下缘→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一周。
臀围: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大转子→髂前上棘连线中间上臀部的最粗部分 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 身高和体重
体重(kg)=身高(cm)—100(身高在165cm以下)体重(kg)=身高(cm)—105(身高在165-175cm)体重(kg)=身高(cm)—110(身高在176-186cm)
(三)体型评定
上腹角→90° 无力型,正力型,超力型 身体成分评定 1.水中称重法 2.皮质厚度的测量:
3.肱三头肌肌腹,男10.4mm,女17.5mm 右肩胛下角下方5cm处,男12.2-14mm,女12.2-14mm 右腹部脐旁1cm处,男5-15mm,女12-20mm 4.生物电阻抗
5.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 6.三维光子扫描仪 7.组织活检
第三章 神经系统反射的评定 1.神经反射发育的四个阶段
(1)脊髓水平(协调四肢在屈、伸模式中的肌肉,时间界限:2个月内)
(2)脑干水平(姿势反射 影响全身肌张力变化,时间界限:出生后4-6个月内)
(3)中脑水平(头和身体的空间位置,时间界限:出生后至5岁)
(4)大脑皮层水平(皮质、基底神经节、小脑,时间界限:出生后6个月出现)2.屈肌收缩反射
出生后2个月以内呈阳性为正常。2个月以后仍为阳性者可能是神经反射发育迟滞的征候。3.出生后终生存在的反射
大脑皮层水平: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膝手四点位反应、坐位平衡反应、双膝立位平衡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足背屈平衡反应、跷跷板平衡反应、猿位平衡反应 4.脑干水平的反射
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阴性支持反射 5.中脑水平的反射
(1)调正反应:颈调正反射、身体调正反射、头部迷路性调正反射、视觉调正反射、两栖动物反应
(2)自动运动反应、拥抱反射、抬躯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应 6.反射产生的结构基础 解剖学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7.阳性支持反射
出生后4-8个月呈现阳性为正常。8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可能是神经反射发育迟滞的征候。
第四章 心肺功能的评定 1.心脏功能分级
2.呼吸困难分级
3.6分钟步行试验的测试方法
(1)选择平坦无障碍的场地,嘱受检者在主观安全和无症状的前提下,尽力行走6分钟,测定行走的距离。
(2)运动前后测定血压和心率,并前后进行比较。
(3)可独立的预测心衰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因子 :6min内步行距离<150米,表明心衰程度严重、;50-425米之间为中度心衰;426-550米之间为轻度心衰 4.心肺功能评定常用方法(1)对体力活动的主观感觉分级(2)超声心电图
(3)心脏负荷试验(心电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核素运动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5.心电运动试验的目的和种类(1)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2)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3)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4)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良性及器质性心律失常(5)确定患者进行运动的危险性(6)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7)其它
按中止试验的强度分类:极量运动试验、亚(次)极量运动试验、症状限制运动试验、低水平运动试验
按试验方案分类:单级运动试验(运动强度不变)、多级运动试验
按所用设备分类:平板运动试验方案、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手摇功率计试验方案、台阶试验 6.停止心电运动试验的指征
(1)出现症状:呼吸困难、心绞痛、极度疲劳等;
(2)ST段压低或抬高≥1mm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3)运动中心率及收缩压下降超过10次/分或>10mmHg(4)收缩压≥220mmHg(5)舒张压≥110mmHg)或超过安静时15-20mmHg(6)患者要求停止运动 7.名词解释:
每分钟通气量(VE):每分钟出入肺的气量
最大通气量(MVV):以最快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幅度呼吸一分钟的通气量 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以最大用力、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气量 肺泡通气量(VA):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进入呼吸性支气管及肺泡的气量 潮气量(TC):1次平静呼吸,进出肺内的气量,正常500ml 深吸气量(IC):平静呼吸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占肺活量的2/3,男2600ml,女1900ml 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男910ml,女560ml 肺活量(V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男3470ml,女2440ml 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 残气量(RV):最大深呼气后残留于肺内的气量
摄氧量:耗氧量/吸氧量,机体所摄取或消耗的氧量,是反映机体能量消耗和运动强度的指标,也反映机体摄取、利用氧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 :(VO2max):运动强度达到最大时,机体所摄取并提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最大氧量,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况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 代谢当量(MET):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指标
无氧阈:人体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有氧代谢已经不能满足肌肉运动的能量需求,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
氧脉搏:体内氧运输效率,氧摄取量与心率之比 氧通气当量:消耗1L摄氧量所需要的通气量
呼吸储备:最大通气量与最大运动通气量之差的绝对值或百分比
呼吸商:每分钟二氧化碳排出量与每分钟耗氧量之比,反映体内能量产生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状况
第五章 认知功能的评定
1.认知:是个体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心理过程。
2.认知功能障碍:当各种原因引起脑部组织损伤时,导致患者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影响个体的日常或社会活动能力。3.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定方法
(1)意识状态评定:意识状态初步判断(嗜睡、昏睡、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15分以上)
(2)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30分,5-10分钟,文盲≤17≤小学文化≤20≤中学文化≤24)、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30分,15-20分钟,异常≤20)
第六章 言语功能的评定
1.言语是指说话及表达的能力,是人类交流最基本的部分,其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喷出气体,经气管进入声道,通过呼吸、发声、共振、构音及韵律产生声音,实现交流的运动活动和实际过程,其中声道对声音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唇、舌、硬腭、软腭、咽、喉和声带。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与个人的文化程度及认知功能关系密切,是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等交流符号的集合系统,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语音、词法、句法、语意及语用的规则体系。语言活动包括四种形式,即口语表达、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3.常见语言言语障碍:
(1)失语症:由于大脑半球损伤而导致已获得的语言能力丧失或受损,表现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并非发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
表现:口语表达障碍(发音障碍、说话费力、错语、语法错误、找词困难、刻板语言、模仿语言、持续症、负数困难、流畅度)、听觉理解障碍(语音辨认障碍、语意理解障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书写不能、构字障碍、象形书写、镜像书写、惰性书写、书写过多、语法错误)
常见疾病: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Wernike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写症、失读症
评定方法:波士顿失语检查、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
(2)构音障碍:由于神经系统损害导致与言语有关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而引起的语言障碍。分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功能性构音障碍。表现:发声和构音不清
常见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脑瘫、多发性硬化、腭裂 评定方法:Frenchay评定法、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评定法(3)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水平常见疾病:大脑不全发育、自闭症、脑瘫 评定方法: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
(4)口吃:主要指以异常的和持续的言语不流利为特征的并伴有特有的情感表达、行为、认知的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4.筛选方法:多用量表法。标记测验、Halsted-Wepman失语症筛选测验、语言发育迟缓的评定内容。
程序:询问病史、言语-语言行为的评估、言语-语言障碍的判定、言语-语言障碍的评定 第七章 感觉功能的评定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系统可分为躯体感觉及内脏感觉 2.浅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3.深感觉传导通路 4.节段性感觉支配
第八章 肌张力的评定 1.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静止性肌张力(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姿势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2)异常肌张力分类 : ①肌张力减低: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弛缓
肌肉表现为柔软、弛缓和松弛,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腱反射消失或缺乏。原因:
1)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暂时性状态)——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段或颅脑外伤、脑卒中早期
2)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3)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②肌张力增高:高于正常静息水平痉挛
原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见于脊髓损伤、脱髓鞘疾病、脑卒中、脑外伤、去皮层强直和去大脑强直、脑瘫等 特殊表现:
僵硬
原因: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见的病因。
特征:任何方向的关节增加;相对持续,被动运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阻力都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 表现:
Ⅰ.齿轮样僵硬
Ⅱ.铅管样强直
③肌张力障碍: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遗传因素 神经退行性疾患 代谢性疾患
其他如张力性肌肉奇怪变形或痉挛性斜颈。特征:肌肉收缩可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扭曲 2.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3.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维持肢体位置,支撑体重,保证肢体运动控制能力、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需。
第九章 肌力的评定
肌力,即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指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1先测3级,然后再4、5级/
1、2级
2.上肢(1)肩胸关节 内收:3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肩关节抗重力全范围内收5、4级 同上;肘部施加向下压力,肩关节抗阻力内收2、1级 同上;托住,肩胛骨运动/扪及肌肉收缩 内收、下压:
3级 俯卧位,头转向对侧,被检侧肩关节外展145°;全范围内收、下压5、4级 同上;阻力将肩胛骨下角向上外推,肩关节抗阻力内收、下压2、1级 同上;肩胛骨运动/扪及肌肉收缩 耸肩:
3级 坐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全范围耸肩5、4级 同上;肩锁关节上方下压,抗阻力耸肩2、1级 俯卧;耸肩/扪及肌肉收缩 外展、外旋
3级 坐位,肩、肘关节屈曲90°;全范围上臂前移5、4级 同上;肩胛下角向下、向内阻力;抗阻力上臂前移2、1级 同上;托住,肩胛骨运动/扪及肌肉收缩(2)肩肱关节 前屈
3级 坐位,肩、肘关节屈曲90°;全范围前屈5、4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前屈2、1级 向对侧卧;托住,前屈/扪及三角肌前部收缩
后伸
3级 俯卧位;上肢抗重力后伸 5、4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后伸2、1级 向对侧卧;托住,后伸/扪及肌肉收缩 外展
3级 坐位,上肢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5、4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外展2、1级 仰卧;托住,外展/扪及肌肉收缩
后平伸(水平外展)
3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上臂抗重力外展5、4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下压,抗阻力外展2、1级 坐位;托住,水平外展/扪及肌肉收缩
前平屈(水平内收)
3级 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上臂抗重力水平内收5、4级 同上;上臂远端向外拉,抗阻力水平内收2、1级 坐位;托住,水平内收/扪及肌肉收缩 外旋、内旋
3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前臂自然下垂;上臂全范围内、外旋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内、外旋2、1级 同上;部分内、外旋/扪及肌肉收缩(3)肘关节 屈
3级 坐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前臂抗重力屈曲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屈曲2、1级 同上;托住,屈曲/扪及肌肉收缩 伸
3级 俯卧位,肩关节外展90°, 前臂伸出诊疗床边下垂;前臂抗重力伸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伸展2、1级 同上;托住,伸展/扪及肌肉收缩(4)前臂 旋前、旋后
3级 坐位,肘关节屈曲90°;前臂全范围旋前、旋后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前臂远端,抗阻力旋前、旋后2、1级 同上;部分旋前、旋后/扪及肌肉收缩(5)腕关节 掌屈
3级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台面上,前臂旋后位,手指放松;全范围屈腕5、4级 同上;阻力加于掌侧,抗阻力屈腕2、1级 同上;部分屈腕/扪及肌肉收缩 背伸
3级 坐位,前臂及手置于台面上,前臂旋前45°,手指放松;全范围伸腕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背侧,抗阻力伸腕2、1级 同上;部分伸腕/扪及肌肉收缩 3.下肢(1)髋关节 屈
3级 仰卧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抗重力屈髋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膝上,抗阻力屈髋2、1级 侧卧;屈髋/扪及肌肉收缩 伸
3级 俯卧位,双腿自然放松于体侧;抗重力伸髋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伸髋2、1级 侧卧;伸髋/扪及肌肉收缩 内收
3级 同侧卧位,托起对侧下肢;抗重力内收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内收2、1级 仰卧位,内收/扪及肌肉收缩 外展
3级 对侧卧位,下肢伸展,对侧下肢屈曲抗外展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股骨远端,抗阻力外展2、1级 仰卧位,外展/扪及肌肉收缩 外旋、内旋
3级 坐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全范围外旋、内旋 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外旋、内旋2、1级 仰卧,部分外旋、内旋/扪及肌肉收缩(2)膝关节 屈
3级 俯卧位,双下肢伸展,足伸出诊疗床;抗重力屈膝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屈膝2、1级 同侧卧位;屈膝/扪及肌肉收缩 伸
3级 仰卧位,小腿伸出诊疗床边下垂;抗重力伸膝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小腿下端,抗阻力伸膝2、1级 同侧卧位;伸膝/扪及肌肉收缩(3)踝关节 跖屈
3级 俯卧位,腓肠肌伸膝,比目鱼肌屈膝,踝关节中立位;抗重力踝跖屈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足掌,抗阻力踝跖屈2、1级 侧卧;踝跖屈/跟腱活动 内翻、背伸
3级 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踝关节中立位;抗重力足内翻、踝背伸5、4级 同上;阻力加于足背内缘向下、外方向,抗阻力足内翻、踝背伸2、1级 侧卧;足内翻、踝背伸/扪及胫前肌收缩(4)躯干 颈屈
3级 仰卧位,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抗重力抬头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头上,抗阻力抬头2、1级 侧卧;托住,屈颈/扪及肌肉收缩 颈伸
3级 俯卧位,头部伸出诊疗床,两臂自然放松于体侧;抗重力抬头5、4级 同上;阻力加于头上,抗阻力抬头2、1级 侧卧;托住,抬头/扪及肌肉收缩 躯干屈
3级 仰卧位,髋及膝屈,双手抱头;抬起头及肩胛部
4级 同上;双手前平举能坐起
5级 同上;抱头能坐起
2级 同上;抬头
1级 同上;扪及上腹部肌肉收缩 躯干伸
3级 俯卧位,胸以上身体伸出诊疗床,双手在头后交叉;抬起上身5、4级 同上;抗阻力抬起上身2、1级 头后仰/扪及背部肌肉收缩 躯干旋转
3级 仰卧位,髋及膝屈,双手抱头;旋转上体使一肩离床
4级 同上;双手前平举能坐起级转体
5级 同上;抱头能坐起并向一侧转体
2级 坐位;能大幅度转体
1级 同上;扪及腹外斜肌肌肉收缩 4.应用仪器评定肌力(1)等长肌力测试(2)等张肌力测试(3)等速肌力测试
第十章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1.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指一个关节从原始端至终末端的正常运动范围。常以度数表示。2.上肢
3.下肢 4.影响ROM的因素
(1)构成关节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4)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状况(5)年龄、性别、职业因素
第十一章 协调于平衡的评定 1.协调评定方法(1)观察法
(2)量表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 测试、MAS平衡测试、Semans平衡障碍分级(3)平衡仪测试法 2.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1)感觉输入
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出入而感知。
①视觉系统 提供周围环境、身体运动和方向信息。②躯体感觉 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③前庭系统 感知人体角速度运动和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2)中枢整合
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3)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三种调节机制:踝策略、髋策略、跨步策略 3.平衡的种类
(1)静态平衡 又称Ⅰ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2)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Ⅱ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3)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Ⅲ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第十二章 步态分析 1.自然步态的要点
(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2)上身姿势稳定(3)最佳能量消耗
(4)具有稳定行、周期性、方向性、协调性以及个体差异性 2.基本参数
(1)步长: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地所进行的距离,50-80cm(2)步幅: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3)步宽:行走时左右两足间的距离,足跟中点,8-3.5cm(4)足角:行走时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6.75°
(5)步速: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方向上整体移动的直线距离,65-95m/min(6)步频:行走时,每分钟迈出的步数,95-125steps/min(7)步行周期: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的过程,1-1.32s(9)步行时相:典型姿位变化 3.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的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和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控制能力。4.廓清:指步行时摆动相下肢适当离开地面,以保证肢体向前行进,包括
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60度左右)
摆动相早期-中期:髋关节屈曲
摆动相中-后期:踝关节背屈 支撑相对廓清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
支撑中期:踝跖屈控制(防止胫骨过分前向行进)中期-末期:膝关节伸展
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5.步态分析
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已经掌握的解剖、生理学知识 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客观的定性分析和(或)定量分析,并为临床及康复治疗进行有益的指导和 疗效评价。
分析方法分为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分析。
+ 6.步态分析的临床意义
(1)步行是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以及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程度
(3)为分析异常步态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4)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7.步态就是行走时的人体姿势;是人体结构与功能、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任何神经、肌肉及骨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8.主要分析(1)首次触地
定义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触地部位 足跟
参与肌肉 胫前肌、腘绳肌、臀大肌。
意义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2)承重反应
定义 指首次触地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参与肌肉 股四头肌、腓肠肌、臀中肌。
意义 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缓冲、减震,重力轴稳定,保持行进。(3)支撑相—中期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主要功能 是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肌肉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意义 下肢承重能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只下肢,保持身体平衡。(4)摆动相—早期
主要功能 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 参与肌肉 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意义 如果地面廓清能力障碍(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异常。(5)摆动相—中期 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6)摆动相—末期
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 参与肌肉 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9.异常步态
(1)中枢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①偏瘫步态:提髋型、膝过伸型、瘸拐型、划圈型 ②脑瘫步态:马蹄内翻足、蹲位步态、剪刀步态、舞蹈步态
③截瘫步态:平行杠内行走步态(四点行走步态、二点行走步态、拖地行走步态、摆至步行走步态、摆过步行走步态)、臂杖、腋杖、手杖(两点支持步态、两点一点交替步态)或助行架行走步态
④小脑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醉汉步态 ⑤帕金森步态/前冲步态(2)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挺胸、凸腹 臀中肌步态 股四头肌步态 胫前肌步态 腓肠肌步态
膝塌陷: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膝关节过早屈曲,对侧步长缩短,伸膝肌过用综合症,使用上肢支持膝关节(3)骨关节疾患所致异常步态 疼痛步态
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 短腿步态 假肢步态平足 老年步态
10..步态临床观察要点
步态内容
观察要点
步行周期
时相合理
左右对称
行进稳定和流畅 步行节律
节奏匀称
速率合理
疼痛
干扰步行
部位、性质与程度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发作时间与步行障碍的关系 肩、臂
塌陷或抬高
前后退缩
肩活动度降低 躯干
前屈或侧屈
扭转
摆动过度或不足 骨盆
前、后倾斜
左、右抬高
旋转或扭转 膝关节
摆动相可屈曲
支撑相可伸直
关节稳定 踝关节
是背屈和跖屈
下垂/内翻/外翻
关节稳定 足
是否为足跟着地
足趾离地
稳定 足接触面
足全部着地
两足间距
稳定
第十四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1)确定独立程度
(2)拟定合适的治疗目标,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3)评价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4)判断患者的功能预后
(5)通过评定结果反馈,增强患者和治疗师的信心(6)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 方法:
(1)直接观察法(2)间接观察法 2.常用的评定量表
(1)PADL:改良PULSES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评定量表(2)IADL:快速残疾评定量表-2 RDRS2、Frenchay活动指数、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分类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应记录实际完成情况,不是可能或应达到什么程度
2.由评定者给一个总的动作指令,让患者完成某个具体动作,而不告诉动作的具体步骤 3.只有当患者需要辅助器或支具时,才可提供,不能依赖和滥用
4.除非评定表中有说明,否则使用辅助器、支具或采取替代的方法,均认为是独立完成活动,但应注明
5.任何需要体力帮助的活动都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独立完成
第十九章 环境的评定
1.环境(Environment)
环境因素是ICF的一个成分,它是指形成个体生活背景的外部或外在世界的所有方面,并对个人功能发生影响。分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态度环境 2.无障碍环境是相对障碍而言,即没有障碍 3.环境评定分级及内容
4.环境的特性
(1)物质环境是一切生命的基础
(2)社会环境和态度环境是群体动物繁衍和发展的需要
(3)人造环境是人类特有的环境,人类的历史就是人造环境的发展史
第五篇:康复治疗的作业疗法
康复治疗的作业疗法
一、定义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过去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作业治疗着着于帮助患者恢复或取得正常、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用于治疗的作业是经过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purposefulactivities),治疗师要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进行作业的选择,而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上的成员,其需要不仅有个人日常生活的、而且还有家庭生活、社会和职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所谓“有目的的活动”就是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可改善患者与其所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完成一项作业活动,常需协调地、综合地发挥躯体的、心理和情绪的、认知的等因素的作用,故可根据患者训练和治疗的重点目标,并运用作业分析的知识,选择以躯体运动为主的,或以情绪调节为主的,或以认知训练为主的作业。
(三)对残疾人的作业治疗,重视利用各种辅助器械,工具,以补偿功能的不足,用新的方式以器械为帮助完成生活和劳动所必需的作业。
(四)作业治疗着眼于帮助得恢复或取得正常的、健康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可能的话还要恢复或取得一定的工作能力(不一定恢复原来的职业),而正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以下各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即:①生活自理能力;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影响力;③工作;④娱乐;⑤社会活动。因此,作业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能适应各居家(住房、居住环境)条件下的生活,以及适应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二、作业活动的分类:
1.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如穿衣、进食、行走、个人清洁卫生等,这些日常生活作业是生活自理和保持健康所必需的。
2.能创造价值的工作活动 通过从事这种作业活动,人们可以取得报酬在经济上自给和抚养家庭;作业的成果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或增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例如各种职业性的工作活动。
3.消遣性作业活动 业余和闲暇时进行,主要满足个人兴趣,消遣时间,并保持平衡的、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如集邮、种花、听音乐、看电视、下棋、打球、游戏等。
三、作业活动功能及生活环境的评估
(一)运动方面 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耐力、协调性、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二)感觉方面 视觉、听觉、触觉、痛觉、本体感觉、实体觉、平衡觉、感觉运动觉。(三)智能方面 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理解力、抽象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接受程度、行为。(四)心理及社交方面 独立性、积极性、自制力、自尊心、集体活动的适应性、人际关系。(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评估方法有:五级分法、八级分法、Katz分级法、Barthel指数分级、Kenny自理评估等,主要内容有1,个人卫生、洗浴、整理2,穿衣3,床上活动4,体位转移,行走5,进食。
四、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的特点在于强调在完成作业方面,要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和训练;并强调应用器具作为帮助。作业疗法的范围包括下列各项治疗和训练或处理。
(一)日常生活活动(ALD)训练如穿着衣物、使用餐具进食、个人卫生、洗浴、整容、用厕等。训练患者用新的活动方式,方法或应用辅助器具的帮助和使用合适的家用设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二)职业技巧训练(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基本劳动和工作的技巧,如木工作业、车缝作业、机械装配、纺织作业、办公室作业(打字、资料分类归档)等,作业恢复工作前或就业前的训练。
(三)家务活动训练 如烹调、备餐、洗熨衣服、家具布置、居室清洁装饰、家用电器使用、幼儿抚育等作业的训练,并指导患者如何省力、减少家务活动的能量消耗,如何改装家用设备以适应患者的功能水平。
(四)工艺疗法(arts and crafts therapy)应用手工艺进行治疗:泥塑、陶器、工艺编织(藤器、竹器、绳器等),具有身心治疗价值,即既能改善手的细致功能活动,训练创造性技巧,又可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情绪。
(五)文娱疗法(recreation therapy)组织患者参加有选择的文娱活动,改善身心功能,促进健康恢复,常用的文娱项目包括旅行、舞蹈、戏剧表演或欣赏、划船、钓鱼、棋艺音乐表演或欣赏。
(六)(play therapy)通过有选择的游戏,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促进其运动智能和社会一心理能力的发展,常用于智能低下、脑性瘫痪、自闭症和其他肢体残疾的儿童。
(七)工作疗法(work therapy)简称工疗,组织患者在专人指导下参加适当的工作和生产劳动,以转移患者注意力,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及进行社会能力的训练,多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八)书画疗法 中国传统作业疗法,通过书法练习和绘画改善精神和心理状态,抒发情感,用一般慢性病和抑郁、焦虑等患者。
(九)感知训练(sensory and perceptual training)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进行触觉、实体觉(stereognosis),运动觉、感觉运动觉的训练。
(十)认知训练(cognitive training)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解题(problem-solving)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十一)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通过种植花草、栽培盆景、园艺设计等作业进行治疗,对身体和精神和训练均有好外。
(十二)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的订购和指导作用 对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提供订制或购买自助器具的咨询,并指导患者使用这些器具,以方使患者藉器具的帮助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如梳洗,穿着鞋袜、备餐、进食、步行等。(十三)轮椅处方(Wheel chair prescription)为需要轮椅代步的患者写出订购处方,以选择适当类型的轮椅及必要的附件,并进行使用轮椅的训练。
(十四)手矫形器和夹板的制作和使用指导为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简单的矫形器(如矫正腕下垂和手指挛缩)或夹板,经过训练,使手保持在功能位下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十五)家居环境咨询 根据瘫痪或其他严重功能障碍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有关出院后住宅条件的咨询(包括进出通路、房屋建筑布局、设备等),提出必需的装修意见。
(十六)就业咨询(vocational counseling)根据患者的技能、专长、身体功能状况、兴趣和就业的可能性,向患者提供有关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十七)职前训练(prevocational training)在正式从事职业工作前,先进行技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十八)卫生教育 举办专题讲座,向患者进行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康复的教育,如对关节炎患者讲如何保护关节、如何使活动做得省力等。卫生教育不但面向患者,而且还面向其家人,使能配合做好家庭康复。
以上作业治疗项目由康复医师和作业治疗师根据治疗目标和需要和设备技术的条件进行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和常用的项目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职业技巧训练、工艺活动和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的订购和指导作用。
五、作业疗法的适应证
作业疗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凡需要改善手的运动功能(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和劳动能力)、身体感知觉功能、认知功能和改善情绪心理状态、需要适应住宅、职业、社会生活条件,都适宜用作业疗法进行训练。目前,作业疗法多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科和老年病方面 脑血管意外的遗症、关节疾患、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二)骨科方面 骨关节损伤后遗症,手外伤、截肢后、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三)儿科方面 肢体残疾、发育缺陷、学习困难或残疾、类风湿性关节炎。(四)精神科方面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焦虑症、抑郁症、情绪障碍。
六、作业疗法外方格式
作业疗法的处方内容包括:作业种类、治疗目的、分量及次数、注意问题
例如,一男性患者,38岁,机械工人,手部损伤术后恢复期,拇指对指及食、中二指的对指和屈伸功能障碍,须进行作业治疗,经过作业功能的检查和评估后,为患者开出以下的作业疗法处方:(表3-3-1)。
表3-3-1 作业疗法处方示例
序号治疗种类治疗目的及活动次数和分量注意事项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恢复手细致活动功能,解、结衣扣,手持碗筷,梳头,拧干毛巾60分钟×10~2次/日可给家庭作业回家自己练习
2职业技巧训练为恢复劳动能力作准备,拧螺丝母、装配机械设备30~45分钟×1次/日循序渐进
3工艺治疗训练手细致功能,改善情绪,如泥塑、编织等每周2次,每次1~2小时 4复业前评估和就业咨询治疗后期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改变工
至于作业治疗计划的拟订,须以患者残疾或功能障碍问题的分析作为依据。
作业治疗须长期进行,直至患者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重返社会。已出院的患者可在门诊作业治疗室继续进行治疗,或在家自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