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文化】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2009年第4期 齐鲁学刊 NO.4
总
第21
1期
QILUJOURNA[ GeneralNo.211
论王维诗的送别意识
[韩]朴三洙
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随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也充分显现出富有针对性、个
别性的种种意识观念,即惜别和思慕、鼓励和期盼、向往和力劝、同情和慰抚等。这无疑既源于他真诚的人情况味,又本着他切实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王维;送别意识 人情况味;人生感悟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 04―0103一03
佛家云“会者定离”。就是说世间相会的人,必有离散之 首先,王维送骨肉亲戚远行的诗作共有7首,其送别意
时。这“离散”应包含生离和死别。人生在世,“黯然销魂者,识至为浓烈。试看王维约作于乾元元年 758 大弟王缙出任
唯别而已矣!”[1] P237,江淹《别赋》 因而人们无不看重离
蜀州刺史时的《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4] PSll,诗人
情别绪,历代文人雅士也多吟咏惜别之情。尤其是唐人,有 送弟宦游远方,心中无限悲伤忧虑,送至长安郊外,别后又登
别必有诗,以致送别诗空前盛行。王维是个心性温厚、多情 高遥望,不禁为“宦游子”哀伤怨恨,或许难免“一别恐隔黄
善感的人,格外重视深厚真挚的骨肉亲情和朋友真情,甚至 泉”[4] P1129.《责躬荐弟表》 之感。诗末“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
“临终之际,以缙在风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 盖”二句。殷殷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流露无遗。王维和其内
别书数幅。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2] 《王维弟崔兴宗从小同游,情谊深厚。两人既是至亲,又是挚友,经
传》。可见,他在唐代诗坛上成为送别诗大家之一,决非偶然 常吟诗唱和,遇到彼此分离,则有形单影只之叹。如其《送崔
之事。王维的送别诗固然带有唐人送别诗的普遍特色,即如 九兴宗游蜀》:“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徒御犹回首,田园
论者所言:“离别时的诗意被唐人充分地丰富化j,有依依的 方掩扉。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
惜别,也有拳拳的饯别,更有浩浩的壮别。”[3] P99 但他既然归?”诗的开头便流露出无限惆怅:年岁渐长,知交殆尽,送
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其送别诗也就有其独特的意蕴。君远去,不胜孤寂。这颇有如诗人另在《送崔兴宗》中所谓的
本文拟从王维诗看其送别意识的全貌,以求深入r解其注重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4] P101 的意绪,可见其深恐别后
亲情和友谊的性格。孤独,依依难舍。此外,此类送别诗句还有《送崔兴宗》“方同
一、惜别和思慕 菊花节,相待洛阳扉”[4] P101、《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
古代士人为立身显达、养家糊口或失意漫游、归隐养生,别》“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4] P292、《送贺遂员外外甥》
往往辞亲别友,只身远行。然而一旦分手离别,前途莫测,加 “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4] P348 等,这些诗句,异曲同工,上山遥水远,交通不便,重逢难期。离情依依,别绪难堪,因 都含有惜别和希望早日相聚之意。
此,悲伤怨恨就成为传统送别诗的共同基调。王维送送别诗 其次,王维客中送别之作,情调低沉,与宋毛《九辩》所谓 的情况也不外乎此。纵览现存王维送别诗七十首∞,诗人之 “在远行,登山I临水兮。送将归”E13 P470 的情景相同。由于贬
意识观念所占比重最多的,就是惜别和思慕:以之为全篇宗 谪或出使,王维曾经四处游历。他于开元九年 721 春擢第
旨的有近二十首,为篇中部分主题的也有十几首。初仕后,当年秋天就被贬寓居济州;大约开元十四年离济州
收稿日期:2008―03―12
基金项目:韩国蔚山大学2006年度学术基金 作者简介:朴三洙 1954一,男,韩国庆北人,文学博士,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①根据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所考证、收录,现存王维诗可算定为308篇376首。
其中,送别诗有70首之多。其细目,详见拙稿《王维诗的分类》,收于刘刚、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第四辑,沈
阳: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所论王维的生平事迹和诗题、诗句等,基本上都依据陈先生的校注本。
】03
万方数据
任后,翌年转官淇上,稍后又弃官隐居当地。这期间王维曾 立业“安社稷”的勉励与期待。
作《淇上送赵仙舟》:“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 其次看其送人赴任地方长官之作。在《送李睢阳》[4]
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 P309 中,诗人对出为睢阳太守的李氏既提醒“五谷前熟方可
君犹伫立。”[4] P79 表达与友人“相见时难别亦难”[5] P399.为”,即所治之地必先有五谷丰登,然后政治上才能有所作
《无题》,的恋恋不舍之意。诗起首显出才因逢而笑,又因别丽 为;又勉励“下车闭阖君当思”,意谓到任后,不要轻易采取政
泣,愈觉黯然;接着直抒饯别时的伤感和分离后的悲愁之情。治措施,而应该无为而治,或效法汉代左冯翌韩延寿“闭闻思
三联以天寒日暮时的萧条之景衬托离人的孤寂之感。结句 过”[9] P3461.《韩延寿传》。使民饱暖并加以教化。这应是王维
则写难分难舍的沉重离愁。这酷似孟浩然《送辛大不及》之 仁政思想、善政理想的反映,也正合乎孔子所主张“先富后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6] P274 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教” 详见《论语?子路》 的施政步骤。最后,诗人还以“布衣
之广陵》之“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7] P103 的意一言相为死,何况圣主恩如天”强调此次李氏出守睢阳的意
境。同时期所作的《送孙二》之“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4] 义重大,可见其殷切的期盼。此外,《送邢桂州》“明珠归合
P56、《齐州送祖三》之“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浦,应逐使臣星”[4] P184、《送梓州李使君》“汉女输檀布,巴
[4] P66 等,也表达了相同的惜别之意。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敢不倚先贤”[4] P604 等送别意识也
再次,王维平时在京城或辋川生活中的送别友人之作,如出一辙。
也多充满着“哀而不怨”的惜别和思慕之情。其中,尤以被誉
三、向往和力劝
为“唐人别诗”之“绝唱”[8] P615。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的《送元二 王维早年怀着“兼济天下”的大志,积极谋求仕进用世,使安西》[4] P408 最为突出。此诗前联“渭城朝雨渑轻尘,但由于仕途蹭蹬,有志难酬,加上自己性格的软弱和佛道思
客舍青青柳色新”,“先点别景,后写别情”[8] P615。黄生《唐诗摘想的影响,逐渐萌发了“独善其身”的避世隐逸思想。他在二
抄》 ;后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其言有尽 十一岁初仕当年即遭贬谪后,或有机会就完全隐居,或不得
而意无穷之意。正如赵翼所说:“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已“身官”就尽量“心隐”,以求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因此,却未有人道过”,“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 当王维送人回乡、归隐甚至出仕时,多流露出对远离尘嚣、寄
也。”[8] P614.《瓯北诗话》 又如在《送杨长史赴果州》[4] P515 情山水的向往之情,并力劝其避世归隐。王维送别诗中属于
中,诗人先问“之子去何之?”以兴起惜别之意;末以“别后同 此一类的有十几首。如《送孟六归襄阳》[4] P84 是开元十七
明月.君应听子规”抒发对离人的怀念和关切之情。《送熊九 年为送孟浩然赴京应试落第回乡所作。当时孟浩然临返乡
赴任安阳》结句“相去千余里,西园明月同”[4] P400,《送沈子之前曾作诗留别王维,抒写自己科场失意的愤恨之情,然而
福归江东》结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4] 王维在此答诗中前二联便本着自以“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
P645,在送别意识上都有相近之处。疏”为“长策”,极力“劝君归旧庐”;后二联又以“醉歌田舍酒,二、鼓励和期盼 笑读古人书”肯定“好是一生事”,强调其无需干禄求荣。从
在儒家思想的长久影响下。古代文士一般都具有积极进 中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退隐的向往。再看他在挚
取的情怀和济世救民的理想。国势鼎盛的盛唐时期更为如 友张趣天宝中辞官归故山隐居时所作的《送张五归山》[4]
此,这便使王维少年时期即热衷功名,抱有“济人然后拂衣 P275,首句“送君尽惆怅”,这决不仅是一般的依依不舍之
去”[4] P80,《不遇咏》 的志向。不过,他的政治遭际并不顺利,情,而是将对友人“一朝先拂衣”的羡慕以及因而所产生的对
以至于最后走上“亦官亦隐”之路。在如此背景下。当王维送 “心事”的着急之情混溶一处;正因如此,又对归隐不禁心向
友人出使赴边、赴任外职时,往往鼓励其立功报国、善政安 往之,提及东山茅屋,并“幸为扫荆扉”;最后,更表明诗人也
民,并加以殷殷期盼。这应是他自己心中曾有而终难实现的 要辞官与其共隐,以便不“令心事违”。再如《送韦大夫东京
理想情怀。王维送别诗中属于此一类的有近二十首。留守》[4] P506,是诗人在安史乱中的失节得到特赦而被宥复
首先看其送人赴边从军之作。如在《送张判官赴河西》 官后几年送韦陟赴任之作。当时他内心甚觉愧疚,充满报恩
[4] P402 中,诗人一提笔即回忆自己“单车曾出塞”的经历,并之意,故诗中既歌颂“云雷康屯难,江海遂飞沉”,又肯定治国
强调“报国敢邀勋”,以鼓励张判官尽忠报国;接着通过对汉 安民原是像韦大夫这样的人杰的责任,并支持其为官忠君报
代名将霍去病的思念,寄托对其亦立大功的期待之意;最后 国。但此下又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然后解金组。
又“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更见诗人壮怀激越的送别之 拂衣东山岑。”这就是劝其功成后身退,归隐山林。王维确
情。又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4] P189 :“忘身辞凤阙,实中年已有“归欤绌微官,惆怅心自咎”[4] P162.‘晦日游大理韦
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诗人先热情歌颂赵 卿城南别业》其二 之叹,直到晚年仍一心向往退隐生活。
都督忘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再通过对皓首一经的书生的蔑
四、同情和慰抚
视,极力表扬豪壮志士的爱国热情。再如《送宇文三赴河西 王维自二十一岁擢进士第而释褐为太乐丞,至逝世于尚
书右丞任上,断断续续为官数十年。其间宦海沉浮,备尝磨
充行军司马》“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4] P403、《送刘司直
赴安西》“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4] P405、《送平淡然判难,常有“弃置”[4] P222.《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 之感。因此,王
官》“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4] P407 等,都是对对方建功维送友人因考场及仕途失意而归隐山村乡里,或离京谪居他
万方数据
乡时,皆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并衷心慰抚友人怀才不遇的愤 着其送别对象和缘起的不同而充分显示出富有针对性、个别
懑之情。王维送别诗中属于此一类的约有六七首。试看其 性的种种离别意识。也就是说。他决“不停留在对离别的一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4] P27,诗人先自认为当时是“英灵尽般的感受上,不是把离情别绪从别离者的复杂的万千心绪中
来归”而“无隐者”的“圣代”,进而肯定和理解友人虽为“东山 剥离出来,而是力求写出每一次离别由于对象不同、缘由不
客”却出山赴试求仕之苦衷。可惜友人“既至君门远”,对此,同、情境不同因而情感意绪也呈现出的千差万别来,写出离
诗人怀着同情之心发问道:“孰云吾道非?”之后。诗人略表体 别情境所激发起来的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种种感喟,竭力避免
贴和惜别之情,而其抒情的重点在最后两句:“吾谋适不用,情感的抽象化和平板化,力求写出离别的个性来”[133。由以
勿谓知音稀。”这既是“对友人的落第进行了委婉的劝慰,又 上论述.我们应可肯定,这无疑既源于王维真诚的人情况味,是从细微之处给予感情上的关爱。”Do] P169 诚如沈德潜所又本着他切实的人生感悟。王维的确是情深意重的送别诗
大家。
言:“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43 P29。《唐诗别裁》 再看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4] P210,诗人对曾经“累举不第’,[11]
P126 的丘为而今又名落孙山而含冤返乡,不禁嗟叹“怜君不 参考文献:
得意,况复柳条春!”流露出其深切同情。诗末还说:“知祢不 [1]萧统.文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7.
能荐,羞为献纳臣。”汉代孑L融深爱挚友弥衡的旷世奇才而上 [2]刘煦.旧唐书[A].四部备要[c].北京:中华书局,中国书店。
疏推荐之,相比之下,诗人愧叹自己知丘为之贤而“不能荐”,1989.
[3]傅道彬,陈永宏.歌者的悲欢[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深深自责,其情确实真诚可感,对方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心理
2001.
安慰。在《送杨少府贬郴州》[4] P627 一诗中,诗人先是对友
[4]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人遭官给予同情和关怀,然后又寄以深深慰藉,即预期杨少
[53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台北:里仁书局.1981.
府明年春季定能承恩复用而归,“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
冯须
[6]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E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吊屈平!”反用贾谊迁长沙之典安慰对方现在无须过于悲伤,[7]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论者以为此诗“得忠厚和平之旨”[12] P192。可见,王维送别
E8]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安情感的表达颇为平和雅正,合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这与 [9]刘华清,李建南,刘翔飞.汉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李白豪放不羁、直露怨尤的抒情迥然不同①。此外,《送孙秀 社,1995.
才》[4] P600 是王维送别曾经遨游京师诸王之门,而最后仍不[10]杨义,郭晓鸿.王维[M].长沙:岳麓书社,2005.
得意而归的孙秀才之作。诗末云:“莫厌田家苦,归期远复 [11]李立朴.唐才子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赊。”孙秀才原是对京师生活颇感适意的,而“今舍之而归去,[12]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分局,1975.
所饮者若彼,所饭者若此,田家淡薄,大异畴昔,几何不生厌
[13]邹进先.论杜甫的送别诗[J].北方论丛,2004,2 .
苦。然而莫厌也,视予 诗人 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可见“其慰藉之意深矣”[12] P141。
责任编辑:张玉璞
总之,王维送别情绪的基调,不外是悲伤幽怨,但他也随
A
ontheFarewellSensesin Wei’S
Study Wang Poetry
ParkSam―S00
Chinese Ulsan,Korea
DeptUniversityof
Wei’s isbasedon and
.
ofLiterature,farewellemotion tothedifferentsituationsofhisob―
Abstract:Wang grudge,butaccording
andreasonoffarewell,healso
sorrow theseveraldifferentfarewell of andaffectionate
ject
expressedfully senses:wrenchparting
and
and andconsolation.Theseare not yearning;
encouragementexpectation
;aspirationrecommendation;sympathy surlyonly
fromhishumantouchbutalsoderivedfromhis of
originated recognitionlife.
wei;farewellsenses;human oflife
Keywords:Wang touch;recognition
①可参看万志《试论李白的送别诗》,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
万方数据
class=“ad_box”>
第二篇:王维的送别诗6首
王维写的送别诗有哪些,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一起来看看王维写的送别诗有哪些,王维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王维送别诗的意思吧!1 王维写的送别诗有哪些
1.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2.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3.送梓州李使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王维送别友人的诗句有哪些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5.送邢桂州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铙吹喧京口,**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6.送沈子归江东(一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
第三篇: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送别》押微韵
题注:一作送别,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词句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评注《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超纯斋诗词》: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诗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陈邦炎)
文学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第四篇:古诗送别王维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关于古诗送别王维的内容,欢迎阅读!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及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
第五篇: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一: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篇二:王维送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高三语文-魔方格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 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送别 诗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 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
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
送别诗
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
送别诗
送别诗常用意象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植物:柳、浮萍、孤蓬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
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虽说唐朝空前繁华,但真正的繁华尽在中原地区,在遥远的西域生存依然是一种挑战。那里飞......
送别诗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
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送别诗
送别诗(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其人及其诗歌创作。 2、把握本文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