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 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代 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 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
委 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三)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务人员 主 任:封孝和 中医护理:罗媛媛
医务人员:刘梅红、孙景云、陈瑞、钟廷刚、王思景、胡德成、左询。
工作责职:负责健康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健康干预、中医回访及成果转化。
四、“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置“治未病”服务区域
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要求,“治未病科”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我院定位为集门诊、中医体质检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治未病科。按照中医健康体检区、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调养区、健康宣教区合理划分区域,设健康信息采集室、中医体质辨识室、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肥胖门诊、失眠门诊、高血压门诊、糖尿病病门诊、传统疗法区、健康档案室、健康宣教室。为满足以上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将我院名中医馆及康复科二间治疗室共同打造成治未病科,将中医院本部门诊二楼打造成治未病分部。11月中旬完成装修,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功能满足治未病业务开展需求。具体建设方案附后(附件1:2014年中医院治未病科改造方案;附件2:治未病科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方案)
(二)设备配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2014年12月10日以前完成所需设备(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红外线热象检测设备、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电脑熏蒸治疗床、可调式微烟艾灸器、中药膏方包装机、茶饮包装机、中药煎煮壶及中药茶盒等)的招标采购工作。具体配置名单附后(附件3:治未病科配置设备清单)
(三)服务项目
除政策要求开展的服务项目以外,以点带面,有选择性重点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治未病工作流程。将现代医学体检与中医健康检查发现的阳性人群、慢病门诊及院内各临床科室中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体质偏颇人群和出院中医回访患者及时无缝转接至健康干预区,实施个性化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饮食、药物、非药物、中医运动、心理等健康干预措施。
1、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体检结合,通过开展以下特色中医体质检测项目,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
(1)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2)中医舌象、面象和脉象检测:通过脉诊、舌诊及面相的采集和特征提取,为您诊断个人的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并提供给您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3)中医经络评估:可以依据人体的经络穴位,在短时间内反应全身经络运行及内脏器官生理病理状况。通过经络检测仪对人体十二条经脉进行检测,在病人无任何症状特征时,通过经络能量数据显示病变趋势和征兆。
(4)红外热像检测:该仪器是一种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高新医疗诊断设备,它把被诊断目标的温度信息以图像形式显示出来,使其温度分布一目了然,与人体器官组织等正常温度图像比较进行诊断,可供医疗单位用于人体多种组织及器官的炎症、肿瘤、代谢异常及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
2、重点打造慢病门诊
通过对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的治未病中心的考察,现阶段围绕人群基数大,中医传统疗法疗效好的“失眠”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实施干预。
(1)针对失眠:开展针灸、音疗、药枕、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失眠、中药沐足、药膳等干预手段;
(2)针对肥胖:开展耳穴疗法、电针、推拿、中医运动、熏蒸、穴位贴敷、药膳等干预手段;
(3)针对高血压:开展耳穴疗法、药枕、中药沐足、穴位贴敷、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4)针对糖尿病:开展耳穴疗法、点穴、中药沐足、针灸、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3、重点打造传统疗法区(健康干预区):按《2013年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所有内容逐渐开展适合我们地区的技术。如: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肛肠类技术、骨伤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
五、“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步骤
(一)学习调研,成立组织。(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0日)
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学习,对中医“治未病”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梳理开展工作思路。成立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至先进地区考察,进行相关工作调查摸底,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签定任务协议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个人。做好项目建设的动员和宣传工作。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1、按《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治未病改建工程于2014年11月31日完成,包括治未病科和治未病本院分部的建设,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按照治未病科评审标准要求培医务人员7名,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中医师)、中医护理一人、中药师一人、技师三人,管理人员一名。完成上述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工作任务学习和评审细则的培训工作。
3、设备于2014年11月第一周完成论证,11月底完招标采购到位,于12月底完成所有设备的培训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2015年1月1日~1月15日)
完成治未病科改建,设备设施完善后,进行验收整改。合格后制定相应流程,开展治未病工作服务。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中医院治未病发展规划
海丰县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和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中心,基本结构为:“治未病”中心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分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分检部分,医技科室分检部分;体质辨识中心由医院中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传统疗法中心以针灸康复科为龙头,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中心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60余种。
个体服务对象覆盖县域人口50%——80%,服务县域及周边人口34万人。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健全、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指导,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中医预防保健科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
2.制定预防保健科工作制度及职责
四、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信息。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3.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健康指导计划进行调理、调养、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为个体服务对象提供就医咨询,协助联系、沟通各方面关系,实施必要的防病治病措施。
5.为个人体健康服务对象出具体检报告,体质辨识报告,疾病风险评估报告,生存质量评估报告,心理指数评估报告等信息。提供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性病防治调摄方案等。
6.利用书刊、音像、演讲、教学、培训等形式宣传中医防病保健养生知识。提供健康保障计划、易发疾病综合保障计划、特殊群体易发疾病保健计划等。
7.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龄人群、已病人群、康复人群进行分类,实施健康评估,建立纸质健康档案。8.将个体健康服务对象纳入“治未病”管理体系,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全程跟踪、循环服务。
五、开展业务项目
“治未病”工作开展医学体检、体质辨识及中医诊疗项目xx项,涉及协作科室xx个。其中中医诊疗项目约有十余项。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2010年3月—4月)
(1)宣传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2)宣传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知识。
(3)制作宣传版面。
(4)医院网站设立健康教育栏目。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1年4月)
按照“治未病”的工作要求实施各项工作,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人员职责、各项制度;加强人员配置、人员培训;设施设备配备。
七、组织管理
1.“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及业务技术指导小组对“治未病”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2.围绕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传播健康文化,提出政策建议。
3.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制定相应检查办法,促进“治未病”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4.定期对“治未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保障“治未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海丰县中医医院
二○一○年三月十三日
第三篇:渑池县中医院治未病工作计划
渑池县中医院
治未病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班子
治未病科主任:
成员:
主要职责:
1、建立质量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治未病”科发展方针、目标、任务,营造“治未病”理念及内涵文化。
3、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认识人的健康状态及其和谐发展,研究规律,创新技术。
2、坚持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为核心。以身心健康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注重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研究预防和保健技术方法。
3、坚持以实践为核心。科研来源于需求,成果服务于实践,提高“治未病”服务的技术水平。
三、实施措施
设立“治未病”科,建立 1.初步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购置计算机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2.初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的“治未病”服务。服务对象面对社会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
3.推广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开设饮食、运动、药膳、膏方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治未病”优势。
4.明确重点。
①丰富和发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的服务技术方法及产品,并使之形成体系。
②中医“治未病”的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理论研究,推动“治未病”的学术继承和发展。
③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的研究,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④“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科学总结服务效果。
5、实施科研专项计划。按照“治未病”科研规划纲要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开展有关“治未病”的科学研究。
在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6、研讨交流与传播推广。
以及医疗服务的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成为“治未病”健康文化、知识与方法等传播的重要窗口。
二O一三年三月
第四篇: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 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总结
自我院开展“治未病”工作以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蒙中医药“治未病”,构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了辖区居民对“治未病”的要求,提高了蒙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同时,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蒙中医“治未病”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开始之初,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蒙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蒙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蒙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蒙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体系(由体检科、蒙中医临床科室、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蒙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按照工作实施方案总体要求,我院社区服务部对辖区内社区服务部门进行业务推广与指导,社区蒙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能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的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截止2016年底,全院蒙中医药服务人次11.2万余人次,其中康复理疗7万余人次,蒙中医传统治疗4万余人次,以中药敷贴“冬病夏治”为例,服务人次为700余人次,较以往有所提高。全年“亚健康”服务人次300余人次,经再次评估,好转率达到75%。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蒙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蒙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我院蒙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蒙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蒙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5000余份,开展义诊20余次,举办健康讲座5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蒙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我院的蒙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做实做强。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 2017年1月4日
第五篇:“治未病”服务规范
宜城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服务规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宜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 “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 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宜城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服务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 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 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 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1)声调要自然、清晰.柔和、亲切,不要装腔作势,声音过高。(2)不准讲粗言秽语,不准恶语伤人。(3)提倡文明语言:请、谢谢、对不起、您等。
(4)对受访者要根据其职务、职称、年龄使用尊称,如“张局长”、“王老师”、“李大爷”、“赵大娘”、“孙叔叔”、“周阿姨”等,未知名者要称先生、小姐、女士。
(5)对方讲“谢谢”,要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不得毫无反应。(6)要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来要说“欢迎光临”或“谢谢光临”;走要说
“祝您健康”、“祝您平安”或“祝您早日康复”或叮嘱“如果您对我们的医疗服务满意,请告诉您的亲朋好友;如果您对我们的医疗服务不满意,烦劳您告诉我们改进。”
(7)任何时候不得讲“喂”、“不知道”、“不关我们的事” 之类的话。(8)必须离开正在交谈的受访者,要讲“请稍后”,回来时要讲“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9)在受访者面前不要指手画脚,交头接耳。
(10)受访者挂完号、交完款,要指引说:“请您去看X科【治疗、检查、取药】”。
(11)不得私下批评受访者、同事、上司和医院,不得有损害医院信誉之言行。
(12)同事间不得争吵、辱骂。
3、举止礼节
(1)提倡起立迎客、握手问好、微笑服务、面对受访者要表现出热情亲切、友好真诚。
(2)和受访者及家属交谈时,应眼望对方,频频点头有应答。
(3)面对受访者不得双手叉腰,不抓头挠腮、不挖耳,不抠鼻孔,不得敲桌,不玩弄物品。
(4)行走步伐要快,轻盈洒脱,但不能跑步,避免出现慌张。(5)不得在医疗工作区哼歌曲、吹口哨、跺脚和懒散失态。(6)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
(7)不得在受访者面前整理个人物品,怠慢病人。
(8)在受访者面前咳嗽、打喷嚏应转身,用手帕把口鼻遮住。(9)上班不得吸烟,不吃零食。(10)不得用手指、笔杆指点受访者。
(11)受访者讲话时,应全神贯注,用心倾听,给受访者信 赖感。不得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12)在受访者面前,不得流露出厌烦、冷淡、强硬、紧张的表情,更不能
做鬼脸、吐舌头等怪态。
(13)在工作服务、打电话及和受访者交谈时,如有新人走近,应立即示意,表示已看到来临,不得无表情或等受访者先开口。
(14)进入房间时,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应答再进。进入后,回手关门,不能大力推门。进入房间后,如对方正在讲话,要稍等静候,如有急事需要打断讲话,也要等待机会,而且要说:“对不起,打断你们的谈话。”
4、衣着礼节
(1)上班后必须穿工作服,工作服要干净整洁。(2)工作服不准穿出院外。
(3)纽扣要扣好,不得卷衣袖,绾裤脚.(4)领带必须结正束紧,不得肮脏、破损和斜歪松弛.(5)衣兜不得多装物品,显得鼓起。
(6)上班时衬衣领口只解一个,不得敞开露胸.(7)鞋不得有钉,不穿高跟鞋,拖鞋上班(操作间除外)。(8)保洁人员要穿工作制服上班。(9)裙子长度不能超过隔离衣.5、服务礼节
(1)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与受访者争吵。
(2)与受访者有误解的时候应先认错,再婉言解释,说明 原委。(3)对受访者的抱怨,应诚恳的接受,并虚心倾听,加以 改进。(4)不得有欺骗受访者之言行.(5)捡到受访者遗失的财务应交院办公室,并说明捡到的 时间、地点,以便公告招领.(6)服务受访者时,应细心询问受访者的需要,并时时注意受访者的情况反应,必要时给予安抚。
(7)适时、主动提供对药品、医疗项目之介绍和对医院的介绍,并诚恳回答受访者的询问.(8)经常赞美、尊重、关心受访者。
(9)学习记住常来受访者之姓名,让受访者有倍受重视之 感,(10)已下班或接近下班才进门的受访者,仍应礼貌接待,不得有赶走或不耐烦的举动。
(11)不可在服务时大声嬉戏。
(12)工作时间内,不得随意离开工作岗位。
(13)不得于工作时间接待亲友(可先打招呼,但不宜只聊 私事,有受访者来时,应先请亲友稍候)。
(14)不得在服务时看小说,听随身听、嚼口香糖。
(15)病人出院,经治医护人员要送病人到楼梯祝病人“早曰康复”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