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摘 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但也存在着错位、越位、失位、失度等现象和问题,面临着监督难的困境。本文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入手,分析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制建设、创新舆论监督的运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 负面报道 正面宣传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监督形式,舆论监督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热情支持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错位、越位、失语、失度等现象和问题。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化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形成监督合力,凸现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
一、正确认识舆论监督
1.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一段时期以来,个别人头脑中把“舆论监督”同“负面报道”画上等号,一听到有媒体来开展舆论监督,就“如临大敌”,不愿意也不敢正确面对、坦然接待。其实把揭露问题、帮助改进工作的舆论监督简单地视作负面报道,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是为了督促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负面报道,只是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并不关心问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多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甚至不惜夸大其词、罔顾事实,更有甚者,是想抹黑党和政府,抹黑社会,以至于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伤害更多群体的权益。
我们首先应当正确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报道,开展积极向上、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抛弃消极的、破坏性的负面报道。
2.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舆论监督曝光问题重在批评,而正面宣传报道成绩重在表扬,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议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二者都要体现一个目的,就是团结稳定鼓劲,都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推动工作的手段。正确的舆论监督要做到激浊扬清,曝光问题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揭露丑恶现象是为了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在社会激荡转型的当下,突发事件、负面事件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在正确把握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不一定就是负面效果,反而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开展,这同样也是正面报道。
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要求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热情,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鼓劲助威为出发点,抓住那些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推动工作、着眼于社会和谐。
二、当前舆论监督难在何处
1.舆论监督存在法律环境不足。目前,我国尚缺乏比较完整的新闻法律法规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总体上看是零散的,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难以操作。在舆论监督工作中,新闻媒体基本权利的保障,依然无法可依。媒体及记者正当的采访权、监督权,是从宪法的言论自由权中延伸出来的,但宪法不是程序法,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来保障相关权利的实现或行使。
2.行政权力干预阻碍舆论监督开展。一些党政干部对舆论监督是既恐惧又抵触,担心会破坏自己的政绩和形象,影响自己的升迁,丢“面子”不好看,掉“帽子”就更加要不得了。对于舆论监督,他们是捂着盖着,拼命封堵消息,对待舆论监督普遍存在“躲、拒、瞒、缠”现象,极力阻挡记者的采访或者利用关系说情,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来阻挠和限制记者的采访,阻碍舆论监督进一步深入开展。
3.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有的新闻从业者在利益面前原则性不强。他们把舆论监督权利当成私人权力,把新闻传媒当成谋取个人私利的“生财工具”,为此,有的人会选择性失语,搞起了“有偿不闻”;有的人会移花接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做起了“有偿新闻”。这些行为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有些还会触犯法律。
4.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少数新闻传媒和从业者因缺乏理论或专业素养,专业素质和技能不足,对舆论监督的事实和分寸尺度把握得不好,舆论监督存在报道失度失当等现象,甚至引发新闻纠纷,明明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的报道对象,反而把媒体的监督报道告上法庭的事情?r有发生。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正常使用。
5.民众参与舆论监督不够充分。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真正主体。受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所限,广大民众缺乏公民权利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
1.加强舆论监督权的法律保障。加强舆论监督权的立法保障,明确规定舆论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舆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双方责任。
另外,还要以法定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行政事务和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为新闻媒体和大众开展舆论监督提供条件。
2.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时度效。“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对于舆论监督来说,更是如此。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要正确和规范地运用舆论监督这种监督形式。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要端正态度站稳立场,以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舆论监督。要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学会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和现象时做出冷静、客观、合理的判断。这是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
开展舆论监督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开展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时机”“节奏”“分寸”“火候”,对于一些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以及有关民族、宗教、涉外的问题,决不能不负责任、不计后果地随意“引爆”。批评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但绝不是终极目的,舆论监督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工作的改进。媒体在舆论监督中,要积极转化矛盾,不能激化矛盾,要降温不升温、帮忙不能添乱。
搞好舆论监督,必须把握好“度”,就是要善于掌握适度、密度、力度,不能冲淡主流。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内部或局部解决的,应及时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说明情况,采取内部或局部处理解决问题。不是所有的监督都要曝光,解决问题不只是新闻曝光一种形式或渠道,应充分发挥党内、行政内部通报等行政监督职能,纪委监察部门、司法部门的法律监督职能。对于一些影响极坏、危害极大的典型事例的曝光,也要选好角度,一事一报,不能随意扩大。
搞好舆论监督,还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做到有始有终,一追到底,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要让被监督对象做出明确答复,对其采取的措施、处理的结果、取得的成效进行追踪报道,直至问题解决,决不能蜻蜓点水、浮皮潦草、浅尝辄止。
3.创新舆论监督工作机制。从媒体内部机制创新来看,既要改革考核激励机制和稿件审签机制,更要完善权益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使记者敢于监督、乐于监督。
单个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限,舆论监督应该多角度、多侧面实行媒体联动,实现多方共赢,放大媒体监督的强度和力度,凸现舆论监督的整体威力。
虽说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新闻媒体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借助“硬监督”的力量。而党政部门以及纪检、人大、司法等负有专门监督职能的机关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新闻舆论监督的配合。因此,在舆论监督上,媒体和党政部门间应该创新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舆论监督平台,实行良性互动,形成监督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议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36289.html,2016年2月20日;[2]陈力丹.采访权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延伸【J】,现代传播,2004年,第03期,29-30页
第二篇:规范网络舆论监督的思考
网络反腐
网络反腐,即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网络反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内涵明确的概念,就在于它在本质意义上整合了三方面的内容,即网络、民意、执政能力。网络以其独有的特征,一方面吸纳了民意表达,有效整合了民众的智慧和意见,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民主环境,从而对执政、施政行为产生了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网络也为执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崭新的对话方式,可以更为清晰、理性、全景式的把握民众心理和社会舆论氛围,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与时俱进的提高执政、施政能力,从而在内部减少并消除腐败发生的可能性。网络为反腐败提供了两大支柱,一个是阳光下的“扁平社会”,一个是逐步精英化的执政群体。本人认为,前者尤为重要,也凸显了网络反腐作为全新反腐利器的优势。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专家认为从网络社会出发,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是未来中国反腐败的大趋势。
“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虚拟而有现实力量的„压力集团‟。”
公民监督权以前被认为是写在纸上的权利,但是网络的兴起,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提供了更为现实的平台。
白皮书将当下中国的反腐分为七大形式,分别是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三篇: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
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依然脆弱面临困惑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多变的严峻现实下,舆论监督在张扬着正义与良知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暴露出诸多问题和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下列所提示的具体原因:反映群众的呼声太少,特别是为群众参政议政提供的机会和版面太少;在报道政务和决策方面的公开程度不高;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只是宣传贯彻,从不对其利弊得失公开议论。;不能主动积极地批评监督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和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情况相当严重;只报喜不报忧;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要相距太远.(二)新闻舆论监督面临太大的压力和干扰,新闻官司增多。媒介在行使舆论监督职权时,又面临着被监督者的反弹和打击报复,往往是“白监督一场”。被监督者往往不甘心自己的问题或丑行被曝光,他们对付舆论监督的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压制”,疏通”,“堵截”,“拖延”,“应付”,“打击报复”等手段来影响报道。
(三)新闻媒体自身在舆论监督方面准备明显不足,自身问题较多。
屈服于上级权势的压力,或被关系人情所左右,致使涉及舆论监督的节目无法正常播出,其后果是严重挫伤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助长了邪恶之风;涉及舆论监督的节目采制成本偏高,许多地方电视台往往限于财力、物力而不得不削弱,甚至放弃;“焦点”类节目形式千篇一律,形式缺乏创新,内容上不够深刻,题材狭窄,严重影响了收视效果;许多媒体在此类节目的报道中,普遍存在只重播出、刊登,不重反馈的问题,往往是仓促应战,缺乏穷追猛打的决心、气魄和手段,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
(四)新闻媒体“媚官、媚权、媚势、媚钱”现象严重。
放着正经事不做,不讲究社会公德,一味猎奇,寻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追求感官刺激,专捡那些稀奇古怪、违背人之常理的事去宣传,去煽情,这就是舆论中的“媚俗”现象(譬如前一段时间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南京“人蛇同居”)。
三、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策略
1反映舆论
反应公众舆论是新闻媒介社会属性的必然要求,新闻传播规律的体现,舆论引导实现的必要途径。
从舆论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者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拟态公众,代表、模拟社会公众发表意见,是社会公众的忠实代言人。就新闻传播活动本身而言,亦与公众舆论有着天然的、至关密切的联系,新闻传播遵循新闻规律,实则也是遵循舆论的规律。从舆论的特点来看,公众舆论的表现是自在的,而媒介对舆论的引导则是自为的,媒体之所以有引导舆论的力量,源于促成公众对舆论客体.对于公众而言,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并不是无限量的,舆论引导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受众对媒体所传递信息的使用与满足,也就是说传媒的舆论引导对于受众来说,可能会对受众产生影响,也可能对受众不起任何作用,关键就在于媒体的报道能否与受众建立起心理联系,而这种联系就在于媒介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受众的意愿和意见,使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舆论契合,在反映舆论中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2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新闻从业人员要学法守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认真学习新闻理论,坚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原则,避免失实报道。把舆论监督的重点放在那些有悖于社会规范的错误行为和丑恶现象上,紧紧抓住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在真实、公正、全面的前提下侧重于对其行为过程的叙述作进行性的批评,以事实来形成逻辑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过于强烈的词语,防止主观、武断,同时要尊重被采访对象。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实事求是。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改变事实真相,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另外,新闻媒体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稿件审核制度,增强把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严防不实报道。
3.规范舆论监督的法制化(1).加大正面宣传报道的力度。通过广播和电视的宣传,营造一个弘扬司法公正的舆论环境。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社会与法》,80%以上的栏目都和法制有关系,都是旨在通过这些栏目倡导司法公正、鞭笞司法腐败。
(2).加大典型宣传的报道力度。实践证明,典型是最有力量的,2010年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宣传,都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别看宣传报道的是典型人物,但对百姓来说增强了司法环境的信心,也增加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3).加大贴近百姓生活的宣传。法律工作履行的是法律监督职能,很多内容不是直接面向老百姓的,但实际上司法机关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笔者认为,法制规范化宣传应把角度调整一下,使之更贴近老百姓。
(4).加大新闻宣传报道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地方法规的建设正好弥补了我国没有专门《新闻记者权益法》与《新闻舆论监督法》的缺憾。同时也应该尽快制定全国性统一的新闻监督法规来规范舆论监督。近年来新闻记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采访权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记者被打事件屡屡发生表明记者正常采访权受到挑战,公众知情权遭到践踏。而有些地方已经出台一些地方性的新闻监督法规。新闻舆论监督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主要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新闻舆论监督事业在社会的蓬勃发展中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4重在调查取证,切勿偏听偏信
批评报道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严肃”即指要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组织原则办事。无论是表扬报道还是批评报道,最后都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新闻报道最怕失实,批评报道更须慎之又慎。批评报道的威力不可小看,批评对象在被动的状态下,自然要拿放大镜对批评内容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如稍有不慎,一字之差都会成为打官司的导火线,这就要求记者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做到现场取证、持之有据,反复核实,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留有余地。
5准确把握报道时机,帮忙而不添乱
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即要注意时效性又要注意适宜性。由于广播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节目制作过程简单,往往比报纸和电视节目播出速度快,这就要求掌握舆论监督报道展开的时机。切入过早,矛盾正处于“白热化”状态,解决问题的火候不到,非但不能促成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添乱”。切入过晚,百姓关注的热情已经减退,舆论高潮难以掀起,监督的效果也会大大减弱。因此,一定要审时度势,通过有效控制传播流程,准确把握问题报道的切入时机。
6既要大胆抨击,又须把握分寸
批评性报道更要进行周密策划,从稿件的选题、重心、文体、表现形式,都要精心考虑,对所批评的问题要力求进行全面剖析做深度报道,引导受众认识问题的实质并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广播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新闻平台,既要抓好新闻批评报道,也要搞好各种非批评性质的报道,如对重大会议精神的报道、对重大改革决策出台前的铺垫和引导等,还可以通过接听听众热线电话,播发群众来信、开展民意调查、直接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等方式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同时,要善于联系多种力量参与,让新闻舆论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联动,提高监督的威严和强制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搞好舆论监督要注意的问题
1、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公开性。舆论监督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来实现的。它要直接地、公开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愿望和要求,同时它又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愿望和要求的处理与解决的结果,直接公开地告诉人民群众。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透明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密切党、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2、舆论监督具有不容忽视的公正性。首先,监督的内容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真实的,不充许有丝毫的含糊,更不允许弄虚作假。其次,监督的对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有支持、维护和接受舆论监督的义务。
3、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把违法乱纪行为公诸报端或声屏,就等于把有问题的干部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也会对与此相关的人产生强大的道德和法纪的舆论压力,使“关系网”、“人情风”失去市场效力,因而促进事情迅速解决。
4“新闻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把握的“度”、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在报道的“量”上要适度;在处理报道的“质”上更要适度。提倡探讨式“新闻舆论监督”性深度报道,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尊重被报道者的权利,争取监督对象的配合,促进问题的解决。摆正媒体的位置,防止媒介审判,尊重受众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强化媒体的公众形象。
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考虑问题要周全。要立足现实,有理有据。媒体要妥善保存好原始采访、调查材料,以备查考。又要替新闻工作人员考虑周全,做他们的坚实后盾。媒体揭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复杂化。要具有理性和建设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所针对的应当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才是媒体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搞好舆论监督
中央提出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搞好舆论监督
http://.cn2011年10月25日23:4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5日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对此,《决定》提出以下几方面要求: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第五篇:舆论监督
首先声明,我的文笔较差,所以一般在论坛中,我只是潜水,很少发表言论的,但这次,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几年辛苦奋斗中走过来,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特别对我,非结构专业的考生。
我本科是学地质的,研究生上的是岩土,毕业后在广州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至今已快8年了。广州地区从2007年开始,基坑设计就需要同时盖岩土和结构工程师的章了,这个政策使我坚定了要考一级注册结构的决心。我于2007年通过了注册岩土考试,随即2008年就买了一级注册结构的书(基础课以前考过了),准备备战。但2008年、2009年事情太多了,买来的书没怎么看,真正准备是从2010年春节后开始的。
说实话,刚开始看老施的书,我是看不懂。我大学学到的力学知识很少,只学了《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和《物理》,像《结构力学》、《混凝土》都是我工作了之后接触了才自己学的,也只懂了些皮毛,更不用说钢、砌、木、桥和荷载了,所以一开始我看的真的很吃力,第一遍花了6个多月才看完,看完也觉得糊里糊涂的,除了地基基础是自己熟悉的外,只有木结构、砌体和桥梁感觉理解了些,像荷载、混凝土、钢结构、高规觉得只是懂了点皮毛,当时在看的过程中都有点想放弃了,还好老婆在一边安慰和鼓励,说也许第二遍就会好了,这样拖了半年总算坚持看完了第一遍。但那时2010的报名已经开始了,自己觉得没戏,所以就没报,像等准备的充分些再报考。从2010年8月开始,我第二遍看老施的指南,看下来,觉得也没想象中得难了,很多第一遍不理解的东西,看第二遍都能理解了,像影响线、单筋梁、双筋梁、偏心受压、强度折减、压弯、屈曲稳定等等,都能理解了,越看越有信心,有信心看起来就快,跳过第一遍已经理解的部分,第二遍老施的书我前后花了6个多月(但算起来也就300多个小时),这遍的收获很大,树立了信心,觉得只要多花些时间,应该能通过的。
转眼到了2011年,过完春节,我就开始做题了,一开始就是做马老师和张老师的历年真题(09版的),里面有2003~2007的真题,不同章节分开编写的,刚开始不追求速度,只求会做、做对,做完统计结果,往年考题除了我自己熟悉的地基基础得80%以外,其他的一般只对一半,但我还是有信心的,因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复习。随后做老施的《答题指导》,发现错题太多,也觉得不太实用,后面有选择地看了一部分,主要是挑自己不太熟悉的,这样到了5月底。后面上了网易结构、钢结构论坛,下载了08、09和10年的真题,以及赵老师的30天冲刺,先做赵老师的30天冲刺,发现错误也挺多,但不管,这回我就比较注意答题速度了,一般一道题控制在6分钟,做完了之后信心大增,因为我往往都能答对70%以上。紧接着做08~10年的考题,也都能做60来分,做完才到8月初,还有剩一个月,重新将以前的考题做了一遍,巩固了一下,然后信心满满地参加今年的考试了。
9月18日,考试,没觉得特难,就是计算量比较大,上午、下午各完成了36道。上午是时间不够,下午是有4道不会做。上午我是按论坛推荐的先做砌体,然后钢,最后混凝土,看来我的战略是对的,考完听很多人都说混凝土计算量超大,暗自庆幸,但考试战术还是有点不对,主要是平常做题时间都够,但可能那是因为自己觉得是模拟考,所以也就不写得那么详细,真正考试的时候,怕丢分,所以写的详细些,导致最后时间不够。下午调整了战术,尽量简洁,所以时间刚好够。考完跟论坛的前辈对了下,下午连同不会做的可能要丢十分左右(广告牌、偏心、固结度(我带的是合订本,没有条文说明)、补桩的后两道可能算错了、桥梁的盖梁宽度)等等。但总的来讲,只要不出意外(如没把答题卡填错,因为没时间检查),我想通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以上是我的一级注册考试复习之路,请非结构专业或者对自己的考试没信心的1.指南在最初基础不好,什么都不怎么明白,规范不了解的时候是有用的,硬着头皮过一遍到两遍可以全面的了解规范。
2.练习题一定要做,不管是答题指导还是30天冲刺或者兰老师的,一定要做一套,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理解及记忆。有能力做两遍更好,至少有疑问的要返回来再做一遍
3.真题一定要做,真题可以更真实的反应考试出题的思路,可以在大量习题前先做一遍真题。最后多几遍把真题做的熟练。一般来说,真题比那些练习题肯定还是好很多的。10年没过和真题做的不透,记得不牢有很大关系
4.规范上一定要注释,不懂的东西、简化计算、思路、条文说明以及参考用到的数据在哪里都可以写,考试时根本不会有时间一道道去找指南。
5.要多写多练,要练习不犯低级错误。我就老犯低级错误,看错数啊,抄错字母啊,计算器按错啊什么的。
6.新改的规范要和老规范对着看,就能知道哪里不一样,肯定要考不一样的么,呵呵
7.学习中要求甚解,不太明白的地方一定多做几遍,问问同事,否则徒劳无功。砼部分对我就是这样。我觉得我花了三年考试复习才明白。
8.争取短时间通过,一年多下功夫。否则心态越来越差,急啊。每年受折磨,太痛苦。我一直是边工作边看书的,也就能保证晚上看会儿书,每年战线都很长,其实加起来时间也不太长,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还是集中精力短时间通过,像我这样脱脱拉拉的,时间也耗过去了,生活也影响了,工作多少也耽误些实在很不值。
9.考前一定要准备好相关事宜,看看天气预报,提前一天去看看考场找找住处什么的,计算器一定要带,还要带复习时用的同款,今年简直在考计算器。不过遇到停电就没办法了,难不成带个应急灯?带了也没地方放啊
2012年一注复习提出十点点建议:
1)2010年《抗震规范》修正,因此今年出的考点特别多,至少有10道题左右。前几年《桩基规范》出来,一直成为近几年的长出题,今年更加灵活,所以本人预测明年《抗震规范》仍是重点。今年出的相对浅(大家感觉难,是因为没作为重点,投入时间少),明年可能会更加深入灵活。另外,做设计的大家明白,《抗震规范》就是那么重要。因此,《抗震规范》新增加的点是个重心。
2)2011年新增加两本规范《高规》和《混凝土规范》,这毋庸置疑,明年一定是个重点,但可能不会考的太难,毕竟是第一年出,和《抗震规范》有区别,但一定是热点,所以大家一定搞清楚,新旧规范的区别,特别是新增加的篇章,新增加的计算概念和构造措施,大家要列出来,可能没有相关的题目,但大家一定要把条纹说明看透出,起码概念上很清楚。
3)明年出题的难度,本人估计为中等,但不会简单的像2010年,因为今年的舆论骂声一片,关于大小年的讨论也很激烈,相比出题人也在关注着这些论点,自己也会作出深思和探讨,这对明年的出题方向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预计明年难度为“中等偏上”。所以大家复习的时候,平时模拟的时候,注意这个原则。
4)“难中易新”题的比重预测。由于明年有三本新规范,所以“新题”占比重20%左右,正式这个原因,偏题的出题率要下降。“中等题”占比重40%,由于大小年的反思,但这些题中可能会有所创新,概念成分会加重,计算成分会下降,从今年就可以略见端倪。“难题”15%,其实就是计算量大和非常规题,这类题大家好好思考的题,就是说学会判断和避开的题,究竟该怎么锻炼,以后再说。“简单题”占比重25%,可能还是主要集中在《砌体规范》和《桥梁》,原因是《砌体规范》经验公式很多,创新性不会太强,《桥梁》毕竟大部分是建筑结构,考试的目的只是让大家有个概念,但像2009和2010年的程度不太可能,可能需要一到两部,基本内容也差不多,保持今年的程度。
5)题海战术。考过今年的兄弟姐妹们都会有同感,考过的法宝是什么,多做题,没办法,这是一注考试性质决定的。因为你知道的,没时间和这道题我会,那个重要,考试的时候最清楚。所以大家在看完施兰青或者规范以后,至少有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全部用来做题,而且是每题都要在八分钟内做完,做不完就不做了,在平时做题就这样,而且做题就先判断这题我是做还是不做。重要和同类的知识点必须有两到三遍的重复做题,这都是在缩短时间,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道题思路很清晰,123的最后一比较答案就有了,但一做十分钟就过去了,与自己的熟练程度还是有关的,当然大家都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但没办法,你必须题海战术,除非你碰到2010年那样,重复个几道,给你省一些时间。
6)熟练规范,标记清楚,脱离资料。复习的基本过程:第一遍看施兰青熟悉规范,第二遍
看规范翻阅施兰青,第三遍专门看规范,还有那些不清楚,最后全部做题。在短短的四个小时,大家必须依据规范就可以做题,除非是稍微有疑问的,翻翻资料以确认,或者恰好有一摸一样的典型例题,可以依葫芦画瓢。
7)学会定位,快速定位。知识点中有很多穿插和关联的地方,比如《砌体规范》中无筋砌体、配筋砖砌体、配筋砌块砌体、抗震中又分无筋、砖砌体、砌块砌体,《抗震规范》中也有一些补充,所以大家看到一道题,必须先定位,不要张冠李戴,搞错了公式,同样可以计算出答案,但很别扭,最后发现不对劲,找到了位置,很快出来,这都是浪费时间的根源,打击考试的心理素质,再入《抗震规范》《高规》《混凝土规范》里面都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但编排是有区别的,或许你很熟悉《高规》,在上面标记了很多,但考试要求是《抗规》,很熟悉内容,但就是陌生,没有标注点,所以在三门规范中重复的内容也要做出清楚的标记,今年估计大家都深有体会,所以我重点点出来。快速定位,就是你要非常清楚知道每一本规范的脉络,章节分的方式,嗨哟就是有些重点难点分散点你要在规范首页做总结,考试的时候一出这点,立马看首页就能定位,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大家可以多提建议。
8)条纹说明。前几年套个公式答案就出来了,以后这种题会越来越少,概念题会越来越多,条纹说明的重要性也在增强,所以大家一定在第一遍复习的时候熟悉条文说明,当然不必像章节那样,但最起码条文说明的要点和概念的解释上,特别是新增内容的前因后果上要作为重点。
9)时间的安排上,以三个月为好,太短会复习不到位,太长到最后有点麻木,影响状态,当然还要依据自己工作时间的情况。
10)自信心的培养。本人在”一注专业考试后自纠的六点感想”中提到这点,大家都很认同,毕竟咱们都是切实经历过的,是否在平时的训练上,就要增强这点,当然这一点很难,但这一点其实最重要。但有个前提是“不要追求高分,但求48就好”。从这点去培养心态和自信心吧。
2、阅卷流程:
1)首先进行机读,通过48分后进行人工阅卷;
2)人工阅卷分为三审:
第一审:如果一审阅卷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进入下一审; 第二审:如果二审阅卷在48分以下的,那么直接评为不合格,如果二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进入第三审
第三审:由命题组专家审查,如果第三审在48分以上的,那么直接评为合格,如果在48分以下的,那么就不好意思了,咔嚓掉了!
3、特殊情况: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人工阅卷在47分的,且考卷做的很完整的,都会给人情分,进一步复查,尽量提到48分。
4、答题要点:
1)计算题: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计算结果有误差的,但结果选择正确的均得分;写出规范条文公式,且参数正确的,没有参数代入计算过程的,就算答案选对也不一定得分,这个看阅卷专家心情;凡参数有选错的,一律不得分。
2)判断选择性的考题:可以四个选项都做答,也可以排除法找到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要符合以上两条方法的,且选择答案正确的,均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