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0: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

第一篇: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

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 盘点曾发生的法

治事件

这一年365个日日夜夜,我们和全国的读者一起,见证了中国法治稳健而辉煌的2002年。

这一年,36万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第一次走进司法考试考场。在这场堪称中国最严格考试的竞争中,用智慧和汗水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成为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法官、检察官、律师。

这一年,“听证”这个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从1月份的铁路票价听证会到人大立法听证,听证制度和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民告官”一样,不断完善着我国的行政法治。而它的背后,蕴含着政府运作透明化、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必然趋势。

这一年,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宪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从法律文本走向了法庭。1月7日,四川大学毕业生蒋韬因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招聘中限制身高,以侵犯其宪法赋予的平等权为由提起诉讼,迫使招聘者取消该限制。它将和“齐玉苓受教育权案”一道,构筑中国宪法司法化的原始判例。

这一年,司法开始真正地进入角色。舞台和绿茵场不再成为法律的真空。刘晓庆因巨额偷税案被拘捕,赵安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告别春节晚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果断地将“黑哨”定性为商业贿赂,昧心执法的足球裁判锒铛入狱。

这一年,政府采购、行政审批改革使政府感受到空前的紧迫和压力。6月《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标志着最大的买家———政府的采购行为,从此纳入法制化管理。《行政许可法》更将使公民从繁琐的行政审批中解脱出来。现在,上海和深圳的市民办理护照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

这一年,中国公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1209条的宏篇巨著,凝结了中国最优秀法学家和最有远见立法者的集体智慧,将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振兴添加最强劲的引擎。

然而,在这一年里,我们也看到了频频发生的“处女卖淫案”,夫妻在家中看黄碟受到拘禁,矿难和空难不时让鲜血浸透我们的眼眶,国家明令禁止的“毒鼠强”夺去了南京的42条生命,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遭遇着各种形式的侵犯。个别政策法规的出台仍然充满了戏剧性,“个性化车牌”昙花一现后被“紧急叫停”。一些违反法律的地方性法规、红头文件还在下发到基层部门,“县政府文件”在县法院的效力可以高于宪法规定。

虽然还有种种遗憾,但是,我们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每一天都能亲身体验到国家法治的点滴进步。正因如此,我们始终汇聚在一起,不断前行,互相鼓励,彼此依靠。

2003年,我们期待,我们盼望。2002岁末

2002年我们开始享受的权利

明年起我国律师将穿律师袍出庭

今年3月30日,全国律师协会通过了《律师出庭服装使用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从2003年1月1日起,律师出庭将穿着统一的律师袍。有评论认为,这是我国司法改革在形式上的一大进步。通过这些“形式公正”的建设,不断增加司法活动的神圣性,充分体现法律的权威性,最终使审判能够公正地进行。

民事诉讼证据有法可依

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根据该规定,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在医院方而不是患者,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证人应出庭作证,合法的“偷拍偷录”可作证据。舆论认为,这些规则体现了法律更好地保护弱者的立法宗旨。

社会抚养费将取代超生罚款

9月1日,《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违反法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其行为加重了社会公共投入的负担,有必要从经济上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但此前的“超生罚款”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的地方随意罚款。该办法的出台,使社会抚养费的收取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

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较之以往,该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范围,在事故鉴定中更加注重了程序正义,患者及其家属有权复印病历,与此同时,事故赔偿范围扩大,标准更加统一,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列入其中。该条例更加保护了患者的权利。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9月1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实施。该法规定:生育权是夫妻双方的权利,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权,计划生育夫妻可享受奖励和社会保障,严禁非法“B超”查辨胎儿性别,计生工作需依法行政。该法的出台,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结束了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地方法规的历史。

“民告官”瓶颈打通了

10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始实施。根据该规定,“民告官”由“官”负举证责任,老百姓可以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行政机关不出庭证据无效,“偷拍”、“偷录”无害他人可作证据。该规定的出台打通了一直以来制约行政审判的瓶颈,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和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著作权纠纷新司法解释实施

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实施。根据该解释,署名顺序纠纷属法院受案范围,新闻评论也有了著作权,律师费也被计算在赔偿范围之内。

人民调解协议有了法律效力

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开始实施。其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按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将有助于公民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

《安全生产法》实施

11月1日,《安全生产法》正式实施。一个时期以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相当多的非国有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其死亡人数占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70%。一些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甚至有官员和违法者相互勾结。该法对近年来主要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了严厉的法律责任,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吉林立法:独身女性可生育子女

11月1日起,《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开始正式实施。该条例中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生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此条例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舆论深切关注。从法律、社会伦理及操作性上,都有人提出质疑。但同时,也有舆论认为这彰显了法律保障人权的基本理念。

未成年人禁入网吧

11月1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网吧”不许接纳未成年人。此前,从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互联网营业场所专项治理,已经关闭了8万余家“问题网吧”,占全部“网吧”的40%左右。

2002年发生的重大法治事件

沈阳中院报告高票通过

2002年1月24日上午,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第三次会议。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高票通过,代院长丁仁恕高票当选为中院院长。在2001年“沈阳中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的背景下,这一“双高”结果意味深长。

在2001年2月14日举行的沈阳市第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沈阳中院的工作报告经表决未获通过。这在中国各级人大会议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沈阳中院工作报告未获人大通过案”被评论为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标志性事件。6个月后,中院整改报告得到大多数人大代表认可,获得通过,丁仁恕则深有感触地称之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沈阳中院事件”都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民主法治教育,并将极大推进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从而注定将被载入中国法治史。(本报记者程刚)

刘海洋事件: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

2002年2月23日13时10分,一个男青年悄悄跑到北京动物园,走近熊山,向黑熊泼下了硫酸。随着黑熊的惨痛嚎叫,这位男青年迅速逃离。随即,人们知道了他的名字:刘海洋。并且,人们也知道了他就读于清华大学。

当时,刘海洋留给了社会一个大大的问号。人们羡慕的清华学子,以如此手段伤害黑熊,究竟存在怎样的社会心理问题?此后,心理辅导前所未有地引起人们广泛重视。

日前,记者就“刘海洋现状”询问清华大学,校方人士不予置评。据了解,当时,刘海洋面临的是“留校察看”。面对刘海洋,人们更愿意给予“宽容、同情、关爱”,与刘海洋对待黑熊的办法截然相反。

此举,也体现了一种不可获缺的社会理性。(本报记者原春琳刘畅)

盐城处女卖淫案

2002年3月8日,江苏盐城建湖县22岁的女青年金磊被盐城市城东派出所干警抓去,理由是卖淫。但金磊坚称自己没有与任何男子发生过性关系。此后有关部门对金磊进行的4次检查得出一致结果:金磊处女膜完好,系处女。急中生智的金磊,从囚车里扔出一个纸团给父亲,才让父亲知道这是桩冤案。

金磊说,警察周彦才打了她30多个耳光,还用鞋踢她脚后跟。处女怎么能卖淫?对此,盐城市公安局说:处女也可以卖淫,可以是口淫、手淫。

有人说,金磊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处女,还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她不是处女,她还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吗?她还能得到同情与关注吗?(本报记者蒋韦华薇)

我国首次任命大法官、大检察官

3月21日,一身法官袍装束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祝铭山,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手中接过一级大法官证书,和他一起被授予大法官证书的共有42人。与此同时,42名检察官被授予大检察官证书。

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大法官、大检察官颁证仪式,被称做我国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幕。修改后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选拔更多业务精通、廉洁清正的法官、检察官进入司法队伍,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提出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如何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已成为法院、检察院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报记者崔丽)

78斧砍出“旁观者”玩忽职守罪

2002年4月11日,甘肃省渭源县蒲川乡刘营小学孙祥玉老师被患精神病的丈夫姜渭堂连砍78斧。接报案赶到现场的蒲川乡派出所民警杨海平,三次施救未果,便放弃了努力。凶案发生约1个多小时后,乘警车途经现场的渭源县司法局长单会忠等人被群众拦住,但单未采取施救措施,当别人请示由他下令组织救人时,单说他无权下令。

众目睽睽之下,两小时后,孙祥玉因伤势过重死亡。事发四个月后,单被撤销局长职务,并受到了党纪处分。在该不该追究单会忠刑事责任方面,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2月23日,陇西县人民法院依据公诉人的指控,以涉嫌玩忽职守罪同时判处单会忠、杨海平拘役6个月、缓刑1年。

单会忠的所作所为,无疑遭人唾弃。但要追究单会忠的法律责任,仍然要由司法部门来审判,必须找出与之罪名对应的法律条款,群众无权定罪,媒体也无罪定罪。我们希望法律多一些纯粹,多一些独立。

一审判决后,单会忠、杨海平至今未提出上诉。(本报记者狄多华)

运城富源矿难:悲剧还会重演吗

2002年5月4日10时40分左右,山西运城市富源煤矿正在作业的工人不慎打通了唐代古矿井,汹涌的积水迅速冲进了煤矿惟一的独眼井,巨大的压力将井内的瓦斯瞬间压缩到了井口处,遭遇井口的明火后剧烈燃烧。出水加上大火,致使正在井下作业的23名工人1人当场遇难、20人被困井下。

令人震惊的是,直到几天以后,当地政府才“获知情况”、才“开始抢险”,而信息来源还是有人举报到国家有关部门后批复回来的。抢险过程中,速度缓慢、猫儿腻不断。直到5月31日才起出了已经肿胀发霉的矿工尸体。

近日,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责任人做出处理,运城市安监局局长丁志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降级处分,并被免去运城市安监局局长职务。运城市安监局副局长谢肃增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河津市政府副市长马振和、薜振忠受到行政记过处分。矿方法定代表人和矿长已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个本不应该存在的煤矿却存在了而且发生了恶性事故,一起本应该及时抢救的事故却拖延了而且演绎出了许多令人惊讶的事情,一个并不很大的县级市居然成功隐瞒了多起重大事故。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疑问,富源矿难还会重演吗?(本报记者刘建林)

河南新安:又一起“处女卖淫案”

2002年3月17日晚11时左右,在河南省新安县帝豪美食城工作的晓梅,在回姐姐住处的路上被县公安局巡警大队合同制警察卢胜利、黄小三和薛胜利3人带到了县巡警大队。此后,3人采用打骂等手段逼迫晓梅交待了卖淫的“事实”。第二天他们又带着晓梅满大街找“嫖客”,直到晓梅的姐姐知道消息后,找人担保,晓梅才得以有机会离开县巡警大队,结束噩梦。3月20日,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3月21日,当地政府和公检法机关全力介入此事,最终帮助晓梅讨回了“清白”。

3月23日,新安县公安局对3名涉案人员立案侦查,次日,以涉嫌非法拘禁罪予以刑事拘留。4月3日转为逮捕。4月29日,晓梅父亲和县公安局签订了民事和解协议书,县公安局一次性赔偿晓梅3.5万元。

据记者了解,这是已经发生过的数起“处女卖淫案”中,作为受害一方,所获得的最高额赔偿。(本报记者万兴亚)

纵火少年的家庭悲剧

6月16日凌晨2时43分,一场冲天大火,夺去了25个年轻生命。北京“蓝极速”网吧的纵火者,竟是两个初中学生。一时间,举国震惊,舆论哗然。

当时,纵火少年的家庭人去楼空,记者走访居委会,被告知“不接受采访”而一无所获。邻居说,孩子的父亲被劳动教养,母亲改嫁。在居民大院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打听到孩子的爷爷住处,敲响了他的房门。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向记者细说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

8月5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就此案提起公诉。8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不公开开庭审理此案。8月30日,作出一审判决,宋雨(化名)等被判无期徒刑,张鹏(化名)因参与实施放火时不满14岁,未追究刑事责任,被收容教养。

由于“不公开审理”,也出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少年纵火的细节至今“语焉不详”,但“蓝极速”作为一个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反思社会教育失误的范例,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本报记者刘畅)

来自中国禁毒一线的特别报告

2002年5月,本报记者实地踏访云南、广东、湖南等地的禁毒一线,了解到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幕。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本版整版篇幅刊发《来自中国禁毒一线的特别报告》,讲述了国境线上反渗透、毒品泛滥“黄牌”警告、跨国合作、毒品销售市场、毒品消费、苍山洱海边的戒毒农庄、禁毒市长等鲜活、动人的故事,《新华文摘》等全国近百家媒体、网站转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已达到90.1万人,其中,70% 80%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公安部禁毒局负责人介绍,在校学生吸毒现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染毒的学生有2051人。

有关人士说,绝大多数吸毒人员之所以染上毒瘾,还在于缺乏对毒品知识的了解,因此,毒品预防教育仍然是中国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从这一点来说,《来自中国禁毒一线的特别报告》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鲜为人知的世界。(本报记者刘畅)

“黄金劫”、“乌金泪”

6月25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举报,山西繁峙发生了特大金矿爆炸事故。当时,由于“隐瞒不报”,没有任何媒体披露这一消息。本报随即派出记者,前往山西繁峙进行了深入调查,陆续揭开了山西繁峙金矿爆炸死亡37人、隐瞒不报、抛尸灭迹的真相。

其中,《惨剧真相扑朔迷离》曾为警方侦破此案并最终揭开谜团提供了线索,有关领导称赞“立了大功”,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也感谢“舆论监督”。7月8日本版刊发《黄金劫》,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独家的背景披露和社会成因调查,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随后,本报记者赶往黑龙江,对鸡西、鹤岗发生的煤矿爆炸事故进行调查,7月8日,本版整版篇幅刊发《乌金泪》,详细披露了鸡西、鹤岗等爆炸事故的内幕,以及其幕后掩盖的深刻历史背景、社会问题。此后,本报编辑部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对这些独家披露的报道予以肯定。(本报记者刘畅)

北京南池子改建工程左右为难

北京南池子改建工程是从今年5月开始的,很快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作为北京市市政府确立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南池子拆迁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些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南池子代表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拆迁,是对其人文环境的严重破坏。但是拆迁方认为,“改建后的南池子将会保留原有风貌的9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则认为,北京的这类改造已经有许多教训了。改造后的南池子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令人怀疑。

12月26日,记者找到了南池子拆迁指挥部的负责人刘霜林。她说,拆迁中是保持文化品位重要,还是改善物质条件重要,已经不必再争论。因为在拆迁过程中,中和了两种意见,做到了两者兼顾。既保留了老胡同的格局和风貌,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这位负责人还说,现在南池子改建工程的开工面已经达到80%。(本报记者蒋韡薇)

车牌“个性化”需要尺度

若评比2002年度最富戏剧性社会新闻,机动车“个性化”车牌发放突然喊停当之无愧。曾于北京、天津、深圳、杭州等四地先期启动的这一政策从出台到8月22日被叫“暂停”,仅实施了10天。

新车主们对个性化车牌所释放出的空前热情和想像力,令人叹为观止而又始料未及。不仅“168”、“007”大行其道,刺人眼目的“SEX”、“911”也招摇而过,随之,关于“IBM”、“BTV”是否侵权的争议愈发搅扰。

曾几何时,个性化已成为这个社会鼓励创新、追求自我的新时尚。然而个性化车牌发放夭折的现实,却让我们思考,当公众的个性化追求超出社会公德尺度,当政府决策机制失之核查法度,“个性化”的美丽羽翼就变得脆弱而易折。(本报记者崔丽)

“夫妻看黄碟”事件

今年8月18日晚11时许,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派出所的警员来到该所辖区内的毗屹堵村某医务室,警员们以青年夫妻张某、李某在诊所内看黄碟为由,要求他们协助调查,随后,该夫妻和警员发生冲突。时隔两个月后,宝塔区公安分局以张某涉嫌妨碍公务罪将其刑事拘留。

有关此案件的说法,当事人和警方各执一词。当事人张某承认自己于当晚在诊所内看过黄碟,但在警方找上门的时候已经关机睡觉。张某称警方在当晚既没有穿制服,也没有亮明身份,并且一进门就打人搬东西。警方则说自己的行为是在接“有人看黄碟”的举报后依职权和程序进行调查,且在现场出示了工作证件并表明来意,称自己上门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查黄源”和“收缴淫秽物品”。由于张某用棍棒打伤执行公务的警察,才决定对张某涉嫌妨碍公务罪的行为立案侦查。

与此同时,舆论反应极其强烈,多数公民在表态声援张某的同时,谴责公安机关“公权利干预私人生活空间”的不合理做法。

12月29日晚上,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区分局政委曹延安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该局已经于半月前撤销了张某涉嫌妨碍公务罪一案,但是,“到现在为止,局里还没有收到张某关于国家赔偿的请求”。

事实上,对于全社会而言,本案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全社会开始关注一个曾经被忽略了的问题———公权干涉私权的限度。(本报记者陈杰人)

文明是可以速成的吗

6月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开始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其“强制推进”、“全民动员”的做法,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均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文明是可以速成的吗?这一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带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由于本报的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较大反响,激发了不同的讨论。

事实上,记者的此种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摇摆”的过程。在赴凯里之前,立场上基本是“质疑”居多,可到了凯里后,又深深地为眼前见到的全新文明景象震撼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坚持“中性”、不作简单是非判断的报道思路更加得到了强化。

记者注意到,最近,曾被人们指为与凯里“反差强烈”的贵州省会贵阳市,据称亦出台了既十分严厉、又具有一定人性色彩的城市管理办法。这也许是本报报道与所有关注文明进程的人们所共同期待的。(本报记者谢念)

“社区议会”实行议政分离

11月16日,家住在北京西四北头条的离休老干部魏国被选为居委会主任,和他同时当选的还有另外8名居民。这9位委员组成了一个“议事层”,行使在居民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社区里重大事情的决策权,任期3年。他们虽然掌管着社区的人权、财权、地域管辖权,但并不从居委会拿工资。社区里的日常事务则由“议事层”聘用的由社区专干组成的“执行层”负责。“执行层”对“议事层”负责,有月薪。“执行层”干不好活儿,“议事层”有权解聘。同时,“议事层”对各级政府下派的不属于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拥有拒绝权。这种社区自治的管理模式在北京、上海、广州均有试点。(本报记者王海洲)

艾滋病患者结婚的权利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贵州省贵阳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小琴和其丈夫要举行婚礼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的关注与争论。与此同时,广东省总工会向省内非国有企业的100万名未婚打工妹免费提供安全套。重庆也在一些宾馆免费发放安全套。

无论患有何种疾病,全体国民均享有《婚姻法》平等赋予的结婚权,不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宽容和进步,更表明了公众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和对艾滋病了解的深入。(本报记者蓝燕)

通化“串子案”一审宣判

12月18日,轰动全国的吉林通化“串子案”一审宣判。被告通化市人民医院被判给付6位原告约52万余元人民币,这与诸原告诉讼请求中总计约362万元的索赔金额相距悬殊。

1981年10月29日,宫克在通化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产下一男婴,取名赵达。2001年4月,夫妇俩偶然发现,AB型血的赵达与他们并无血缘关系。经亲子鉴定,与赵达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于通化市人民医院的孙超为赵家亲子,而赵达却不是孙家亲生子。这意味着,当初在医院“串子”的不止两家。事后,通化市政府成立专案组,多方查找,但始终未能找到赵达的亲生父母,以及孙家的亲生子。两家人遂以“侵权”为由,将通化市人民医院告上法庭。

通化市东昌区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审理,但6位原告均对一审判决结果表示不服。12月29日,记者与原告宫克取得联系,得知6位原告将于2003年元旦之后共同就此案提起上诉。

本案最引人关注的,是赵达与孙超,两个正在读三年级的大学生。命运转变得如此突然,一时间让他们手足无措。参加庭审时,赵达那张泪流满面的脸,与哽咽的声音刺痛了每一位在场者的心。

如果,每一个已经卷入此事的人、每一个可能将要卷入此事的人,都有如此的爱与胸怀,想必,客观事实对当事人所造成的损害,将会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限度。(本报记者彭冰)

刘晓庆:从影视明星到涉税犯罪嫌疑人

2002年的刘晓庆,无疑是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人物,不再是因为银幕上的风光,而是身陷高墙铁窗的羁押。2002年,刘晓庆从一个影视明星沦为在押犯罪嫌疑人。

这一次,刘晓庆引人关注的,不是她的幕后花絮,不是她的婚恋情仇,专家指出,刘晓庆税案的发生,让人们清醒地认识中国的税收征管体制存在的漏洞。

12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消息称,刘晓庆及其所办公司涉税案,已经北京、上海和深圳市等地税务机关调查终结。经税务机关调查认定,刘晓庆及其所办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等手段,偷逃税1458.3万元。

2003年1月5日,受执法机关委托,北京市拍卖行将在北京京瑞大厦,按照法定程序,对刘晓庆及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纳税担保的19套房产进行公开拍卖,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刘晓庆及公司最终偷税额多少、被判多少年,将由法院作出最终判决,绝不能因刘晓庆是名人,而对其随意行使“媒体审判“,一个理性的法治社会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公民。

而记者获悉,刘晓庆涉税案目前尚未到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阶段。2003年,刘晓庆税案仍将为人所瞩目。(本报记者崔丽)

聚焦民法典草案

12月1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于23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我国首部民法典草案将首次提请此次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记者有幸近距离目睹了这一重大法律草案的提请审议的过程。

民法典草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国家如何管理、运行,民法的涉及面最宽、调整面最大。一个公民,他的衣食住行、娱乐、婚姻、家庭等一切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民法;一个企业,它所从事的买卖、租赁、运输、仓储、融资、结算、新产品的开发等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民法。因此,在有的国家,民法典被称做“人民社会生活的圣经”。

这部多达1209条的法律草案最终获得通过,可能需要2至3年时间,其间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已有来自民间和法律专家的声音,希望将这部与每个人、每个企业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草案公之于众,更多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

转自:《新华网》(记者崔丽)

第二篇:新闻法治与新闻伦理教学大纲

第一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2.熟练掌握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类型和主要内容。

3.掌握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需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1.法及其基本特征

2.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新闻法制的特点

4.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区别联系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2.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第三节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1.依法保障言论出版自由

2.依法限制滥用言论出版自由

3.新闻界本身的自律

第四节 新闻法制的类型

1.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

○2.判例法

3.在特殊领域涉及新闻媒体法制

4.在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含有关新闻媒体的规定

第五节 新闻法律关系

1.什么是新闻法律关系

2.新闻法律关系的类型

第六节 我国法制的主要内容

1.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2.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3.新闻事业行政管理

4.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

第二章 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了解英美等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3.了解我国当前新闻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4.了解如何加强我国当前的新闻法制建设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经济条件

2.思想条件

3.政治条件

第二节 英美等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1.美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2.英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3.其他国家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第三节 我国当前新闻法制状况

1.我国当前新闻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我国当前新闻法制之状况及新闻立法的进程

3.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方面值得肯定的成绩

△4.我们当前新闻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5.如何加强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

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事业的管理状况。

2、了解我国关于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3、了解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或制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表现

1.新闻事业实行批准登记制

2.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的日常工作行使管理权

3.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违法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二节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或制度

1.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2.实行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制度

△3.中国记者网

第四章 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问题。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3.了解广告法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二节 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问题

1.什么是比较特殊的突发性信息

2.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负的职业使命

3.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比较特殊的突发性信息发布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4.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广告与中国广告法律

△2.《广告法》具体内容

3.《广告法》与广告法规

第五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何谓危害国家安全罪。

2.了解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

3.掌握重大军事报道中记者的行为规范。

4.了解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国家安全

1.何谓危害国家安全罪

2.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主要罪行

第二节 新闻活动与保密制度

1.什么是国家秘密

2.什么是泄密罪

3.中国媒体军事泄密现象透析

4.重大军事报道中记者的行为规范

第三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维护社会秩序

1.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责任。

2.“法轮功”为什么被称为邪教

第六章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舆论监督和新闻维权、侵权之间的关系。

2.掌握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3.熟练掌握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4.掌握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5.掌握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

6.了解新闻侵犯著作权的表现、原因、危害,以及解决侵权问题的对策

7.了解其他新闻侵权的形式

8.了解新闻侵权的预防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新闻维权和新闻侵权

1.舆论监督和新闻维权

2.舆论监督和新闻侵权

第二节 新闻对公民权益的侵害

1.新闻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第三节 新闻侵害公民权益的常见形式

△1.新闻侵害名誉权

△2.新闻侵害隐私权

△3.新闻侵害著作权

4.其他新闻侵权的形式

第四节 新闻侵权的预防

△1.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善于化解新闻官司

3.正确认识新闻官司

第七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道德、职业道德和新闻职业道德

2.掌握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职业道德与新闻职业道德

1.什么是道德与职业道德

2.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1.二者的辩证关系

2.法律、道德与传媒、司法

3.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根源

第八章 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2.了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

3.了解什么是有偿新闻以及如何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4.了解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危害、产生原因及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1.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

2.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

1.忠于职守,勤奋敬业

2.正确导向,注重效果

3.报道真实,客观公正

△4.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5.尊重群众,尊重同行

△6.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第三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新闻选择的标准

○2.重视舆论导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3.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4.不断探索,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四节 反对和制止有偿新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职业道德

2.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第五节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2.虚假新闻的危害

3.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4.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

5.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6.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第三篇:2014中国法治报告:群体性事件资料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诱因及其应对

本报告收集了中国10年来公开途径可获取的群体性事件信息,通过统计、比对,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规模、特点、诱因,研究了群体性事件所暴露的国家法治发展、政府管理、纠纷化解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因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成因复杂多样,影响面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更对政府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全面分析中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引发因素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根据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对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发生在中国境内、规模在百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报告着重研究其特点及法律应对。

一 调研概况

群体性事件往往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群体的多数人参与,以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等为目的。考虑到在当前阶段,参与者达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且一些地方将100人作为评价群体性事件严重程度的分界线,项目组将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研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境内正式出版发行的纸质媒体以及拥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网络媒体(统计仅含上述网站的新闻报道板块,微博、博客、论坛和评论等板块中的群体性事件信息不作统计)的报道。项目组通过逐条检索媒体报道的方式,统计了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无法通过逐条阅读的方式统计群体性事件数量,为尽可能全面统计相 关事件,项目组采取了“规模关键词+性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其中,界定规模的关键词包括:聚集、聚众、不明真相的群众、大规模、大批,百、上百、百余、数百,千、上千、千余、数千,万、万余、上万、数万;亦可检索00(表示三位数以上)。界定性质的关键词包括:抗议、骚乱、罢工、请愿、上访、游行、静坐、示威、讨薪、冲突、斗殴、械斗、罢课、医闹、堵路、围堵、围攻、打砸、抗议、维权、群殴、流血、抗法、暴力、罢市、拆迁、环保、征地、城管、警察、袭警、下跪、自焚、聚众、集会。

通过上述方法,课题组共检索到群体性事件3145起,其中,有1018起来自纸质媒体(含对应的电子报媒体),有2127起来自网络媒体,两者结果无交叉。其中,检索到结果但网页无法打开或内容无法下载的28起,规模数量描述不清、无法判断是否为百人以上的856起,百人以下的1390起,百人以上的871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使用了上述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的搜索结果仍然可能存在遗漏,因此本报告使用的数据仅是基于上述关键词搜索到的结果,且可能是不完全的结果。本文只就通过上述方法搜索到的参与者在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其理由有二,一是群体性事件经媒体报道说明该事件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和代表性,二是媒体报道本身对社会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10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概况

(一)参与人数在100~1000人的群体性事件居多

据此次调研所获取的样本,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中国境内发生的871起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规模在100人至1000人的有590起,占677%;参与者规模在1001人至10000人的有271起,占311%;参与者规模在10001人及以上的有10起,占11%。有36起群体性事件造成总计至少79人丧生。估计有220万以上的人员参与群体性事件。

(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据此次调研所获取的样本,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在871件10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中分别占187%、197%、240%。

(三)群体性事件呈现一定的地域性

从空间上看,华南地区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区,发生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319起;华东地区居第二位,发生189起群体性事件;西南地区居第三位,发生118起群体性事件。其中,广东居全国之首,占307%,其次为四川,占62%。

(四)维权类群体性事件居多

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项目组将其划分为维权、泄愤、纠纷以及混合类。维权类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在于有统一、明确的利益诉求。泄愤类群体性事件由个别冲突引发,在事件中利益诉求不明确、不统一,主要是表达、发泄情绪。纠纷类群体性事件则是指械斗、群架等公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事件。混合类群体性事件指的是随着事件的进展,性质发生了改变,如从维权转化为泄愤。根据本次获取的样本,维权类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最多,占55%之多;其次是混合类群体性事件,占约37%。

(五)部分群体性事件具有组织化倾向

“组织”的有无,是判断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参数,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此次可得数据的统计,有组织的群体性事件占大多数,占816%。根据组织化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级别:Ⅰ级为有事先谋划,确定分工和行动目标;Ⅱ级为在I级基础上印发传单或标语,意图极力扩大事件影响;Ⅲ级为有固定领导人和行动纲领,诉求表达高度系统化。871件群体性事件中,Ⅰ级有组织群体性事件有428件,占491%;Ⅱ级有组织群体性事件213起,占245%;Ⅲ级群体性事件70件,占8%。

(六)部分群体性事件具有反复性

群体性事件是一次性得到解决还是经历多次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部门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水平。从可得样本的统计看,2/3左右的群体性事件经处理后未再发生反复,但仍有近12%的群体性事件反复2次或2次以上。这也表明,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主体及其表现形式

(一)平等主体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

根据群体性事件矛盾双方的身份,可以将其分为:公民与公民间的矛盾,公民与社会组织(如企业、学校、村居等基层自治组织)的矛盾,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公民与政府或官员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如国内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军民矛盾等)。从此次调研可得的数据看,因平等主体间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有476起,占546%,因公民等与政府或官员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383起,占440%。

(二)不同主体间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

首先,因公民间矛盾或者公民与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数表现为集会、游行、罢工、示威、上访。

但在因公民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事件最终表现形式为集会、游行、罢工、示威、上访的,占544%;在全过程中发生了打、砸、抢等暴力冲突的占246%,其中有三起造成了5人死亡。可见公民间矛盾同样较易引发社会暴力事件。

其次,在387起因公民与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有284起最终发展为集会、游行、罢工、示威、上访,占此类事件的734%,成为公 民与社会组织矛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再次,因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暴力事件。32起此类群体性事件中,有25起产生了打、砸、抢等暴力冲突,比例高达781%。

最后,因公民与政府或官员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有119起引发了集会、游行、罢工、示威、上访,占311%;有139起引发了围堵占道等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的事件,占363%;有125起引发了暴力冲突,占326%。这表明,因公民与政府或官员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更明显,应引起特别关注。

四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一)总体情况

据此次调研所获取的样本,导致10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众多,居前列的有:劳资纠纷267起,占3065%;执法不当174起,占1998%;拆迁征地97起,占1114%。而环境污染是导致万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所有万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中占50%;劳资纠纷是导致千人至万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此类群体性事件中占3653%。

(二)公民间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在公民间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中,由交通肇事引发群众公愤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比例较高,占439%。其中肇事者尤其是豪车车主肇事和交通逃逸导致市民公愤是引发公民间矛盾及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如2011年四川乐山“7·25”围观群众砸坏豪车事件;其次是出租车司机、大巴司机与无合法运营资格的黑车司机发生的经营冲突,以及商户与房东的经营冲突,通过围堵、堵路、罢工、罢运等方式维权。

(三)公民与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从可得的数据看,劳资纠纷是当前公民与社会组织矛盾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矛盾最集中和最尖锐的方面,共267起,占69%。劳资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导致的下岗问题和职工安置问题,企业拖欠员工工资严重和工资水平过低的问题,以及企业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侵犯员工合法权益问题。其次是消费者与经营者间发生的消费纠纷,共33起,占85%,其中26起是购房者与房产公司/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列第三的是资源分配纠纷,共21起,占54%,主要有村民与附近景点的纠纷,村民与外来开矿企业的纠纷以及村民与道路开发商的纠纷。

(四)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在社会组织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因乡村间纠纷引发的事件较多,占469%;其次是因企业经营中的利益纠葛引发的事件,占438%。

(五)公民与政府间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

在公民与政府间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执法不当和拆迁征地是主要原因。其中,因执法不当引发的事件有174起,占454%;因拆迁征地引发的事件有83起,占217%;因信访维权引发的事件有52起,占136%。在执法不当中,警察执法不当指警察在治安案件中执法不当,不含交警进行交通管理和执法活动。处于第一位,其次是城管执法不当,多部门执法不当指在执法过程中,公民与多个执法部门发生冲突,或公民与一个执法部门发生冲突后,其他执法部门也加入冲突的情况。和交通执法不当并列位居第三。可见,公权力运行的不规范也是激化矛盾、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五 群体性事件所暴露的问题

(一)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的环境远未形成

虽然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法治思维和法治环境还远没有形成,法治权威尚未真正树立。特别是,一些事件发生后,个别部门不依法办事的做法更进一步破坏了政府公信力,也使多年来的普法宣传教育成效受损。人们对法治的敬畏远不及对权力的敬畏,信访不信法、“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闹得越大越有助于解决问题”、法不责众等的思维,不仅在普通公众心目中大有市场,甚至连不少公职人员也习以为常。可以说,在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的环境没有真正形成的情况下,仍然会有大量纠纷因模仿效应而走向群体性事件。

(二)现行法律对群体性事件侧重应对而忽视预防

应对群体性事件涉及事前预防、现场处置和司法救济等诸多问题。多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刑法》等法律以及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法规规章在内的法律体系,基本确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协调配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但从法律法规规定及工作机制看,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仍以事后应对为主,特别是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普遍是以公安机关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机构。不可否认,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不能缺少公安机关的参与,尤其在现场处置阶段,因矛盾激化难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介入不可或缺。但是,群体性事件大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需要从根源上寻求内部矛盾的解决。

(三)行政执法失范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可获取的数据,可以发现,行政执法不规范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者间接原因。一方面,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时,未依法用权,存在权力滥用、不规范执法等问题,使公众与相关部门之间产生纠纷,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经济社会管理存在缺位,有法不 依、执法不严,无视甚至放任违法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进而导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纠纷发展为危害社会稳定、破坏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事实证明,“懒政”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众多原因中居首位的劳资纠纷,往往源于政府平时怠于行使监管义务或者不作为,导致劳动者不得不采取极端举措。

(四)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效果不理想

从调研获取的数据看,有相当部分的群体性事件起因于相关的政府决策,如因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都或多或少与公众参与效果不理想有关系。如发生在一些地方的PX事件,当地政府往往都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良好初衷,且已经履行了行政审批、环境影响评价等手续,甚至当地都有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但由于没有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尊重公众意愿的关系,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对公众诉求不能及时作出有效回应,引发公众不满,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

(五)纠纷化解和诉求表达渠道不畅通

从此次调研获取的数据看,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起因于普通的纠纷,如租金上涨、交通肇事、打架及处罚争议,但由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等纠纷化解渠道不够畅通,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最终只能通过群体性事件等渠道寻找出路。急剧的社会转型直接导致各类群体诉求的空前膨胀,社会弱势群体没有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也是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群体性事件处理方面的透明度有待提升

从本次调研过程和结果看,当前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公开程度还不理想。首先,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绝不止于项目组通过公开渠道获取的数据,此外,从微博、博客、论坛和评论等板块中获得的群体性事件线索,大部分不能从公开渠道得到确认。其次,国家当前还缺乏对群体性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和发布的机制。究其原因,不排除当前各级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回避和对其负面影响的恐慌心理。但实践证明,信息不透明往往导致谣言满天飞、党政机关公信力下降,对社会管理造成的危害更大。

六 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组合,利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群体性事件将处于高发期。有效应对当前不断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群体性事件无须谈虎色变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并处于社会转型期,发生一些纠纷,甚至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置,捂着、盖着的鸵鸟心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都无须谈群体性事件而色变,而应以冷静的心态,找准症结,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社会治理中,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二)提升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过程的透明度

信息公开是掌握舆论导向、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群体性事件与谣言可谓孪生子,如瓮安事件,因此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政府能否做到信息公开,保持信息畅通,对于应对群体性事件 最为关键。如果政府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就迅速公布相关信息以及应对方案,一方面能体现政府处理事件的决心与信心,赢得人们的信任;另一方面,可以平息公众的情绪与猜测,使公众积极配合政府及时处理问题。因此,建议将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的信息公开作为未来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领域,并在未来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开义务、公开时限等。

(三)进一步规范公权力运行

公权力依法规范运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也是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建立健全公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明确公权力的界限、行使方式,进一步推动公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加强对违法用权的问责追责。其次,需进一步落实现行法律法规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要求,防范监管缺位,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尤其是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创新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违法行为。最后,应尊重公众意愿,拓宽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充分听取和积极回应公众诉求。

(四)树立用法治思维化解纠纷的思路和工作模式

法治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最权威的方式,是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不二法门。应彻底杜绝任何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以钱替法、以领导意志取代法治的错误做法,所有纠纷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定性,并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因当事人的身份、处境等给予其不当的待遇。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要依法办事,将法治作为行使权力和解决问题的最终依据和最低要求,对破坏法治的单位和个人则应当从严追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树立法治的权威,并引导公众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解决问题。

(五)加强社会风险评估与防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应对群体性事件,不仅要针对重大决策行为,还要针对日常管理活动,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判和防范机制。构建预警及时、信息精准、预控有效、超前工作预防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体系,核心是建立全面客观的群体性事件监控统计分析机制。在“大数据”基础上,科学准确地反映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摸清群体性事件的产生规律和爆发前的信号特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预警、早化解。

(六)完善多元化有效化解纠纷和表达诉求的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只有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矛盾才能得到真正化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才能被彻底消除。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通道和司法保障机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最大限度地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恶化。此外,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进一步培育现代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畅通渠道,注重回应,引导和推动公民按照合理方式、正常渠道和合法程序来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七)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

根据调研组的统计,约55%的百人以上群体性事件与维权相关,可见,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必须以维护好公众合法权益为前提,解决好其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使其合法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和有效维护,这样势必会减少维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四篇:新闻通稿(法治中国与依法治企)

新闻通稿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由自治区国资委与广西财经学院联合主办、广西企业法制建设协会与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联合承办的“法治中国与依法治企”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9日在南宁召开。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检察院、司法厅、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玉林师范学院以及国有企业等20名法律专家学者,共同就依法治国、依法治企、、司法保障与法律风险防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秦武亮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上,广西财经学院院长夏飞教授发表了开幕致辞,对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示欢迎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自治区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管跃庆进行了主旨发言,管跃庆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近日自治区党委第十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广西法治建设的意见》,这是国家治理工作和广西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休戚相关的大事。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我区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1 方式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国资监管机构与所监管企业的权责利关系。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论题为依法治企与国企改革,专家们针对“我国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评析”、“企业家的法治思维”、“国企改革的法治框架与法律风险防范”、“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企业法律顾问在依法治企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法治企的实践视角”等问题发表了见解。下半部分论题为法律风险防控与司法保障。专家学者们从“四中全会决议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变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企改革”、“关于广西国有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问题”、“预防国企职务犯罪的建议”、“依法治企的难点和重点”、“用法治思维管控经营风险”等角度,发表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广西企业法制建设协会会长肖太福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协会作用,积极为依法治企献计出力”的闭幕致辞。肖太福指出,全会关于依法治国带来了新的治理思维,将对企业法制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广西企业法制建设协会将在推进依法治企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平台,服务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工作体系,促进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的提高,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助力。

此次研讨会是广西法学理论界和企业实践的一次深入 2 交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专家学者的智慧必将对依法治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曾敏: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论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巫山县委党校

曾敏

校园法治建设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普遍流行的公共话语,当各级各类学校争相提出”依法治校“的时候,理智的人们无不在思考,法治建设何以在中国的各类学校中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教育部制订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号)。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改革已进入更深层次,因而,职业学校的法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职校法治建设概念的理解

职校法治建设,主要围绕“法”和“治”来理解。“法”就是大家所遵循、遵照、依据的法,从字面上讲,它包括我国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从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形式的法而外,职校还要依照党和国家制订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针对职教的规范性文件。所谓“治”,即用法来治理学校,可以从多角度来进行解读。一可以理解为依法推进民主、科学管理的过程和行为;二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权利得到科学合理规范,师生权利得到有效保护,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自由与秩序和谐统一的法治状态。“治”不是管治,更不能将其与处罚划等号。

治校的对象是学校的管理权利和公共事务,而绝非学校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那么何为职校的法治建设?我个人认为是学校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开展办学活动,对内维护学校秩序,对外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增进师生权益,共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

二、当前职校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职校法治建设的状况仍处于过渡转型期,有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是过去所不具备的。

第一、党中央担出的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加快了立法步伐,加大了执法力度,为职校法治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第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为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了立法的步伐。特别是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民主化、法制化新时代的到来,第三、我国已进入普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已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大多已通过收费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缔结而成一种契约关系。不仅校方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来管理学生,学生也可以依据契约向校方提出合理要求。因此,法治已成为职校日常管理的内在要

求。

(二)、存在不足

第一、现行教育法治体系尚不完备,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首先从教育法律法规的横向覆盖面来看,其立法体系尚不宽泛和完整,如《教育经费法》、《教育督导条例》、《校园伤害事故处理法》等一些亟待出台的重要法律尚未单独制订和颁发。例如,近年来学生在校受到伤害的事件日渐增多,而目前我国还缺少处理学校事故的比较明确的法律法规,因此司法判决中随意性比较大,学校不堪其忧。为保护学生避免伤害,学校开展活动谨小慎微,必须对学生进行哪些教育活动,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明确规定哪些情况学校不负责任,如应赔偿,赔偿标准是什么,而不是家长漫天要价,赔偿资金从何而来?等等问题都须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来解决。其次从教育法律法规的纵向结构来看,尚未形成一个内容和谐,形式统一的有机整体。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需要出台《职业教育实施细则》与之配套并且还需要对各个法律关系的职责、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从教育实践来看,仅凭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难以真正全面规范职业教育的行为。我们就从职业教育的承办者学校来说,它的性质与国民教育学校不同,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地方法规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因此校规随意性也比较大。比

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学生谈恋爱”一旦被发现,将被大会点名批评另加书面通报。这样的“校规”既无法律依据、又无行政授权,无疑是对学生人身权益的一种侵害。

第二、师生权力和权利相冲突

法治是权力服从于权利的需要,而现实中的职业学校多与此相反,师生合法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的现象很是常见,而这一点尤其在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学生作为学校中相对弱势的一方,权利容易受到忽视和侵犯。诚然,当前学生意求通过法律诉讼争取权益的情况正在增多。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我国职业学校整体上缺少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机制的现状。比如有的学校对学生违纪进行罚款,学生认为这是侵犯了个人的财产权,并对此进行抵制。再比如有的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人员擅闯学生寝室并对学生私人物品进行任意开启检查;有的学校出于监督学生的目的,安装监视设备监控学生的行为,学生普遍认为这些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等。学生的权利和学校管理权利形成冲突。本来权力的行使应有利于保护师生的权利才对,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一点被颠覆过来,体现出学校管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学校内部管理简单粗放

综合我国职业学校的管理来看,总体上处于较为落后和粗放的状态,人治的痕迹很严重。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随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铺张浪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效较低下等。尤其随着这几年职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运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的准备不足,摸着石头过河,问题很多。如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以增量扩张和基本建设来代替管理等。

三、完善职业学校法治建设的策略

(一)依法理顺关系

依法理顺关系,包含依法理顺对外和对内的关系。理顺对外关系,即理顺职业学校与政府、与社会企业的关系,保证学校能够依法行使法人权力,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同时依法接受监督,开展平等的对外交往与合作,增进和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按照法律规定,通过制定处理外部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明晰有关的程序、权限和责任,来规范对外开展联合办学、实践实习、就业安置以及资金往来中的行为关系,达到切实保护、自主处置学校资产和权益的目的。理顺内部关系,包括学校与各科室部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明确学校内部各个行为主体法律性质和地位、确定各主体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行为准则,使各自的权责分明,权能一致,关系顺畅;根据法律规定,在弄清学校与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把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调整到一种合法有效的轨道上,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使关系得以理顺。

(二)优化配置资源

按照法律规定,学习借鉴世界范围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水平职业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等管理的经验,通过制定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与资产管理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资财能够发挥最大效益,这是我国职业学校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三)规范制约权力

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这是铁定的事实。不受规范和约束的权力,随时可能会膨胀超越其规定的边界,形成滥用。因此,要正确处理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保证权力得到正确合理行使,就应该对权力加以规范、制约和监督。理论上职业学校作为公务法人,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例如校内机构设置权、制定规章制度权、人事任免权、教学组织权、学生违纪惩处权、对外合作经营权等,如果不对这许许多多的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有可能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危害学校的秩序和安全,危害学校事业的发展。法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规范职业学校的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法治建设,首先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以此确定职业学校内部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

(四)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职业学校要成为高品质的学校,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师生的权利。从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切实尊重保护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这一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权利,给他们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公正评价,给他们的权利保护以救济渠道,就是在他们年轻纯真的心灵里种下正义的种子,就等于给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有效的法治教育。高效法治建设,要把保护师生权利突出出来。

(五)将“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

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以其权威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是“他律”。道德则是靠人们内心的信念,自觉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使然发挥作用,是“自律”。因此,在依法治校的同时,必须也必然要坚持以德治校,努力创造一个外部管理和自我约束诸要素和谐互动的、“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的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在学校规章制度中明确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方式,从制度上使德育工作得到保障。只有刻意的强制的约束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职校法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下载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2年法治新闻回放盘点曾发生的法治事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法实施20年的法治进程十大事件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迄今已有二十年。在这二十年时间里,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等问题,国家又......

    省内外典型案例、重大法治事件评析(六)

    省内外典型案例、重大法治事件评析(六) 六、长沙县福临镇政府状告生猪养殖户违约案 (一)案件简介 长沙县是全国养猪大县,其北部的福临镇更是“家家有猪舍,户户养猪忙”。比如该镇......

    2012中国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新闻事件盘点

    2012中国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十大新闻事件盘点2012年,“电商价格战”、“盗号门”、“天猫双十一促销”、“职业差评师”、“百度员工有偿删帖”、“浮云”木马等关键词是本年......

    从“三鹿事件”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5篇)

    从“三鹿事件”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浅思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机器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