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时间:2019-05-15 00: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第一篇: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摘要]客观政治环境的变化,公民意识的觉醒,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学术和政治焦点问题。公信力下降原因可从政治主体和客体的信息沟通角度思考,发现现今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内容形式化、渠道单一化和公开差序化的问题,而信息的受众方――公众,对于政务公开的信息不了解和不满意,从信息公开和公众认同度两方面思考,提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举措,真正保障公众对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享有广泛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可以通过畅通沟通路径,广泛享有参与权,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隔阂,增强政治互信,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政府公信力

“信任危机”、“信任赤字”的浪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巨浪,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指出,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数据调查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西方国家中,对比建国初与现今的民意调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已经大幅下降,我国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在世界范围内尚属前列,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的转型等特殊背景下,特别是近期频频曝光的“政府丑闻”,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下滑现象。为此,我国学者之前也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对策。

一、背景与内涵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一项与时俱进的法治化发展成果。在党的十五大中明确提出政府信息公开,其中明确规定政府是包括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内的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是政务和财务信息公开。通过此项制度加强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是我国政务公开走上法治化轨道的?酥尽T诖酥?后,党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政府希望通过政务公开的制度安排,打破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传统模式,借助现代新媒体的新生力量,主动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内容以及办事流程,保障公民享受基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在公众认同度和政府公信力是涉及到的三个概念。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公开渠道、公开方式及公开效果等几个方面内容。公众认同度是公开效果的延伸,本文侧重指公众对政府公共政策即信息公开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本文主要是因为依据的主体不同,根据涉及到的主体,将开展行政活动的政府作为主体,将社会公众作为客体,进而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定义,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的权责对等,即政府享有管理职权并要承担的相应法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需求,从而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

二、政府公信力下降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政策参与的现实是,一方面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要求形成完善的参与机制,满足政治民主的需要,使政策制定更好地体现和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政策参与方式不完备,不能满足公众对政治体系的期望,政策制定中社会主体的参与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境,不利于政策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在变化的客观环境要求政府不断自我升级和转型,在这一进程中,频频曝光的恶劣事件,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下滑现象。为此,我国学者之前也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对策,其中政府信息公开措施为多数学者赞成。

(一)政府信息公开

以托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信息传播的形式让公众感知到政府行为活动,从而获得公众的满意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打破“官本位”思想,一方面让政府了解到真正的民意所向,从而科学的开展执政活动,另一方面让公众知晓政府的执政措施,同时可以通过意见反馈,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诉求,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信息沟通需要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共赢”。政府要做到在实际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公开透明,公众要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信息沟通机制尚未健全,政府无法获得真正的公众需求,公众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实际感受到政府管理的实际效力,这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不仅影响政府的管理同时也能激发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继而引发信任危机。

1.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形式化

信息公开主要有三种类型,“利益类信息”、“参与类信息”和“行政机关自身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形式化,“利益类信息”和“行政机关自身信息”公开较少,“参与类信息”最多。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公开只是政府机关单向度的一种“社会承诺”。在目前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方面看,基本上是在告知的阶段,多数为办事流程的告知。在我国,公民文化正经历这从“臣属型”向“参与型”演变,公众已经不满足做政策的“冷眼旁观者”,还要求扮演特定政策积极的“利益持有者。公民希望通过信息公开了解更多政策制定的原因和政府怎样去做解决难题,而不是简单地以告知的形式通知公众。

2.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单一化

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网站、机关报、新闻发布会和网络发言、现行文件查阅等渠道。在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国社科院将56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5家计划单列市政府作为评估对象,发现截至2014年底,开通政务微博的有25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开通政务微信的有22家国务院部门、22家省级政府、4家计划单列市,由此可以看出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之一,就全国范围来看,基层县级政府多依靠广播电视、报刊进行信息公开,在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宣传方面仍不足,政务微博微信也几户没有。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已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定论还为时尚早。站在公众的角度理解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是指同级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多样,而不是宏观角度看多级政府的信息公开渠道。综上可见,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仍未达到多元化程度。

(二)公众认同度

1.公众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足

我国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思想至今仍然束缚着公众的思想,一些公众对于地方政府的失职行为往往采取退让或者躲避的对待方式。从《安徽省统计局2015年度全年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占据信息公开总量的90%以上,回应解读情况和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数量全年仅50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数量为零。这一明显的数字对比,可以发现,对于政府的政策信息公开,公众是用一种消极了解的方式对待。这一举动又变相地助长了个别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成为弱化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公众对政策的满意度无从得知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的了解程度满意度调查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没有通过这一途径,而是从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中,探究公众对政策的认同度。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各级政府网站根据文件指示进行网站建设和整改,在网站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民互动一栏,政民互动一般包括信箱、在线访谈、民意征集和网上调查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后的民意调查往往回复是零。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

(一)政府信息公?_自查和他查制度化

为提高政府对网站的管理、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维护和提高政府公信力,国务院于2015年对“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地方乡镇”开展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政府网站普查。随着普查结果的陆续公布,让全国各级政府和公众了解到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根据结果通报不合格政府网站。这次全国范围的普查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央政府应当将此项举措形成制度化,把政府自查和他查相结合,并将最终的调查结果列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形成相对应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使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媒体的双向沟通功能,让政府的政绩和不足客观地展现在公民面前,同时也将民众的意见全面、客观地传送给政府。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也需要听取公众的不满之声。

(二)重视持久和系统的独立民意测验

通过民意测验可以调查到公众对于政府的整体评价,以及对特定议题的评价。公众的民意调查结果可以形成压力,使得政府不断改革体制,完善服务。总体上来说,制度化的施政满意度调查已经成为政府信任的晴雨表,既定期反映出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政策议题的感受,又成为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驱动力。发展专业的民意测验机构,客观地测量政府信任的发展变化和存在病症,为社会监督政府以及政府改善自身的不足提供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国家相对独立的民测系统难以建立,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发挥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现阶段,政府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公开化,但是对于公众认同度的调查尚未启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需要通过民意测验,让政府真正了解公众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将公众不满或者不了解的问题再通过政务公开信息化的渠道,传递给公众,如此良性的沟通过程才有益于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质量提升,真正达到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信息沟”对公众利益表达最显著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地位高、文化水平高的公众会主动接近和使用媒体,而社会经济地位低、文化水平低的公众一般只会坐等“无冕之王“的到来或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做出最后的选择,这就使得媒体的代表性进一步出现偏离,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走样“或受损。所以,我国系统的独立民意测验应当更加本土化。

(三)增强公众的政策影响力

“如果,公民们理解复杂政策问题的能力与以批判的眼光考虑政策研究的能力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么,公民也许在政策方面的作用要么会丧失,要么导致更糟的政策”。戴维?伊斯顿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视为与环境不断交换的过程。由公民意愿形成的压力机制输入到政治系统内部,政治系统按照一定程序,把公民的利益诉求转换为决策依据,从而反馈至环境,接受公民监督。可见,公众的参与作用对公共决策的完善,改善政府信任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公众的利益诉求,现阶段只有增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让公众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可以输入到政治系统内部,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这一过程才能引导公民对政策的关注,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建立在公众和政府的良性沟通机制基础上,提升政府公信力。

第二篇:提高政府公信力方法

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本周话题)

《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07 版)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3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 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

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既不合理,也会让政府力不从心,因为政府行为也是有成本的,当政府需要“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在数量和投入上超过合理边界时,必然导致政府的低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当然,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并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置政府职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政府面对社会急剧变迁的能动适应。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经常性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则是每时每刻都

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政府运作的线条“太粗”,对工作流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充分,总觉得形式问题无所谓。比如,关于办公区域划分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现在看来,县级政府各部门集中办公、统一报账,对于提高效率、强化规范、节约经费、改善政府形象是有积极作用的。又如,我国政府的纵向层次与横向构成都不可能太少,怎么处理这种关系?议事协调机构应如何工作?区域合作和部门协调为什么很难?“条块矛盾”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些主要都不是体制问题,而是过程性问题、工作流程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适应时代要求,讲究政府管理艺术。政府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商,而不仅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比如,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比以前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政务信息的传播在技术上和策略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地方还是重宣传轻沟通、重发稿量轻传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析工作中搞“部门主义”,对诸如农民工数量、干部(含公务员)规模、民营经济规模、财经现象解读等,各部门在概念、口径、重点、视角上都不尽一致,这就难免导致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还有,施政目标是政府交给老百姓衡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标适当,避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简单化的口号。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总之,一定要讲究政府管理的艺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东大学教授 王韶兴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体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根本前提。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确立执政理念、明确执政任务、夯实执政基础、确定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选择执政方式、培育执政资源以及优化执政环境等诸多内容。基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指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践要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实现机制。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党政治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目标要求,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职能是政府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条件。一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社会本位、权能有限、廉洁高效、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指向。二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三要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则。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基本保证。坚持政府职能的法定原则,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随意性。四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和协调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活动的总规范,国家宪法和法律对行政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惯,增强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坚实基础。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它渗透在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体现于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一是增强自律意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二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公众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遵循行政道德。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将那些需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来维系的行政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法律规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公信力:政府的立身之本

北京大学教授 燕继荣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任,是指对他人的言说、承诺和行为预期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信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难以发生交易,难以形成市场。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如果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水平反映社会凝聚力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诚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从政治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社会冲突就会接连不断,和平也难以实现。根据来源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根据对象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对个人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信任,对于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合作便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出高昂代价。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强制力;二是因公众信任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越强,公信力就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之上的执行力也就越强。因此,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的首要指标。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是对政府活动予以评判的社会公众。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反映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社会公众角度看,政府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政府不仅以其政策和行为的公共性而树立社会公众对自身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认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规则等的提供者和守护者的身份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政府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和要素众多,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感召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理,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否鲜明等。当前,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设“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信任的流失与信用的匮乏直接相关。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兑现各项承诺,将“信用政府”建设寓于每项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二是提高政府“纯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政府的“纯度”息息相关。这里所谓的“纯度”,既包括政府行政动机的公共性,也包括政府行政过程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因此,恪守政府公共性,本着“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政府的“纯度”,就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再次,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它像人

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样,可以分解为“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两个方面。“相信自己”,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具有自信心,保持独立,勇于担当,甘愿承担责任,并做到开放、公开、透明。“相信他人”,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思想上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追求和谐幸福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守住政府权力的边界;才能尊重公众权利和尊严,善于平等交流、协商合作。

第三篇: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国务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 http://.cn2010年11月09日04:30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意见要求,高度重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意见强调,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坚决克服政府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

意见指出,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决策对各方面的影响,认真权衡利弊得失。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意见还明确提出,严格行政问责。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第四篇: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文明”——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行政“科学”——加强行政规范化建设。

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行政“人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政府的公信力,应主要通过其代表—公务员自身的行政品性来表现。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甘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能很好地代表政府,获得公信力。行政管理需要先进的文化领航,要明确行政队伍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来规范行动,创建文明有序的行政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五篇:加强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公信力

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孔子曾经讲了三点:足食,足兵,得到百姓的信任。他的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孔子的回答,至今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政府公信力反映民主、服务、效率和法治的水准,是比“足食、足兵”更重要的力量。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取决于每一名干部点点滴滴的的作风上。干部作风好,政府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干部作风差,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就要打折扣。

我们党一直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长治久安之道。远的有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等同志,近的的有杨善洲、张广秀等同志,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有名无名,他们都以自己过硬的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诠释着党的优良作风,树立起时代的标竿,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广大干部要做到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三个意识”。一是增强忧患意识 锐意开拓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二是增强公仆意识 坚持权为民用。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三是增强节俭意识 始终艰苦奋斗。成由俭,败于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

下载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公开公众认同度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

    政府公开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问题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成为及其宝贵的资源,而政府则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及时、准确的公开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2007年4......

    政府信息公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完善制度建设 提高政府公信力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发的郭美美事件,让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有些茫然无措,以前觉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红十字会是最安......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按照市政府信息公开办的统一部署,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XX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各项要求,着重抓好制度建设、平台......

    政府信息公开经验交流

    一、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阳光透明政府近几年来,我们麟游县坚持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实施《中......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 ****年,我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特点:主动公开意识增强,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形式丰富多样,公开内容重点突出。主要开展了以下......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第一条:为了规范景区(园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