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浅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信政府是拥有较强公信力, 为公众所普便信任的政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解释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一些原因并为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健词:地方政府;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公信者,公众信赖之谓也,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这种信任关系源自于政府自身的道德状况,具体说就是政府的诚信度。只有政府诚实守信,公众才能表现出信任这种精神诉求;而当公众表现出信任时,这种精神诉求在特定场合下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又可能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力量。政府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出相应程度的信任。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化信任就构成了政府公信力。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一些政府官员缺乏民本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顾民力和财力搞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扩大自身的收费、处罚和许可权, 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严重侵害了公民权利;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现象严重;有些政府官员官僚主义严重,甚至滥用权力、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当前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
1.传统的官民对立理念的影响 ,造成官僚主义盛行。
中国社会从历史上看有着深厚的官本位传统,官民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一个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似乎顺理成章,不容置疑。这一思想影响到今天,造成官僚主义盛行。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时至今日,部分政府官员头脑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干部和百姓的身份划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都不能不说是长期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
2.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政府问责机制。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把权力交给政府行使,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掌握权力的政府也有可能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反过来侵害人民的利益。要使政府始终维护和捍卫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讲实话,说真话,守信用而不使其反过来愚弄人民、欺骗人民,就必须有效地约束政府权力并能及时追究责任。实际上,当前出现的诸多损害政府公信力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政府的制约不够,对政府或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问责不力所致。
3.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公众掌握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多和提高 ,传统的政府可资依靠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于民众的优势正愈益削弱。时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恪守陈旧的思路,无视民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采取隐瞒和甚至欺骗手段,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可信,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4.法律缺位,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理应是法治社会,现代政府也理应是法治政府。而当前的现实是,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基础性法律规范还存在着较多的缺位。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法律素养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循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屡见不鲜,以罚代法,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漠失法律尊严的事例举不胜举。“法治”不足而人治有余,政府执行公务时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朝令夕改,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下降,民众无所适从,政府公信力亦受到削弱。
5.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这是当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人民把权力交给政府 ,政府利用人民授予的权力即人民的信托为人民服务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如果政府官员利用人民委托的权力谋求私利即进行权力寻租活动则被视为公权力的腐败。公权力如果腐败就意味着掌握公权力者在愚弄人民,愚弄人民的腐败政府毫无公信力可言。个别地方、个别部门出现的腐败现象,尤其像近来频频曝光的集体腐败现象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目中的形象,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三、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利于提高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重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
1.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2.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政府对社会的承诺要适度,不能开空头支票,要切切实实为民众谋利。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
3.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是建设公信政府的根本基础。公信政府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建设和塑造植根于政府的制度建设和创新。首先, 要完善政府内部制度,创新政府体制。其次,要完善政府对外信息交流机制。公信政府的建立要求政府与公众的充分交流,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最后,要完善对政府的民主监督制度。唯如此,公众才会相信“公仆”是真的,“公仆的话”也是真的。政府因此也才会具有公信力。
4.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是建设公信政府的先决条件。
只有政府做到诚信行政,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建设公信政府才能成为可能。政府的各级干部应在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从“ 三个代表” 的高度,认识自身的言行对于社会信用、政府信用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镇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要克服短期行为,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严格守法、守德,维护政府信用,维护政府形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信用建设方面的组织、宜传和带动作用,打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政府,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目标。
5.发展民间资信系统,是建设公信政府的重要途径。
公众对政府资信的信任程度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政府资信是我国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民间资信成为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面对这样的现实,政府不应该对民间资信系统采取漠视或者压制的态度,而应该让其在法律的范围内发展,使之发挥政府资信系统的重要补充作用和监督作用,在竞争中逐渐建立起政府资信的权威,实现建设公信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之,政府公信力的重塑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才能建立一个稳定而和谐的社会。除此之外,政府在制定市场规则时应切实体现公平和公正,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恪守信用,不得出尔反尔、随意行政。这应该是政府信用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政府公信力为什么会丧失[J].商务周刊,2006 [2]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 [3]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
第二篇:加强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干部作风 提高政府公信力
对于如何治国理政,孔子曾经讲了三点:足食,足兵,得到百姓的信任。他的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孔子的回答,至今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政府公信力反映民主、服务、效率和法治的水准,是比“足食、足兵”更重要的力量。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取决于每一名干部点点滴滴的的作风上。干部作风好,政府就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干部作风差,群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就要打折扣。
我们党一直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长治久安之道。远的有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等同志,近的的有杨善洲、张广秀等同志,无论职位高低,无论有名无名,他们都以自己过硬的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诠释着党的优良作风,树立起时代的标竿,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广大干部要做到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增强“三个意识”。一是增强忧患意识 锐意开拓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种意识源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二是增强公仆意识 坚持权为民用。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我们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三是增强节俭意识 始终艰苦奋斗。成由俭,败于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无论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优良传统都丢不得。
第三篇:提高政府公信力方法
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本周话题)
《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5日 07 版)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3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 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
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既不合理,也会让政府力不从心,因为政府行为也是有成本的,当政府需要“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在数量和投入上超过合理边界时,必然导致政府的低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当然,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并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置政府职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政府面对社会急剧变迁的能动适应。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经常性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则是每时每刻都
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政府运作的线条“太粗”,对工作流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充分,总觉得形式问题无所谓。比如,关于办公区域划分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现在看来,县级政府各部门集中办公、统一报账,对于提高效率、强化规范、节约经费、改善政府形象是有积极作用的。又如,我国政府的纵向层次与横向构成都不可能太少,怎么处理这种关系?议事协调机构应如何工作?区域合作和部门协调为什么很难?“条块矛盾”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些主要都不是体制问题,而是过程性问题、工作流程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适应时代要求,讲究政府管理艺术。政府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商,而不仅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比如,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比以前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政务信息的传播在技术上和策略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多地方还是重宣传轻沟通、重发稿量轻传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析工作中搞“部门主义”,对诸如农民工数量、干部(含公务员)规模、民营经济规模、财经现象解读等,各部门在概念、口径、重点、视角上都不尽一致,这就难免导致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还有,施政目标是政府交给老百姓衡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标适当,避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简单化的口号。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总之,一定要讲究政府管理的艺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东大学教授 王韶兴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体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根本前提。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决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确立执政理念、明确执政任务、夯实执政基础、确定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选择执政方式、培育执政资源以及优化执政环境等诸多内容。基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指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践要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实现机制。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党政治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目标要求,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职能是政府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条件。一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社会本位、权能有限、廉洁高效、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指向。二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三要坚持政府职能法定原则。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基本保证。坚持政府职能的法定原则,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随意性。四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和协调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活动的总规范,国家宪法和法律对行政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惯,增强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奠定坚实基础。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道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它渗透在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体现于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行政道德与政府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一是增强自律意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二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公众舆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遵循行政道德。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将那些需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来维系的行政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法律规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公信力:政府的立身之本
北京大学教授 燕继荣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任,是指对他人的言说、承诺和行为预期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信任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难以发生交易,难以形成市场。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如果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水平反映社会凝聚力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诚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从政治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社会冲突就会接连不断,和平也难以实现。根据来源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根据对象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对个人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信任,对于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主体之间缺乏信任,合作便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出高昂代价。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强制力;二是因公众信任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支配力,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越强,公信力就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之上的执行力也就越强。因此,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一个政府执行力的首要指标。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是对政府活动予以评判的社会公众。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反映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社会公众角度看,政府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政府不仅以其政策和行为的公共性而树立社会公众对自身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认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规则等的提供者和守护者的身份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政府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和要素众多,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感召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理,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否鲜明等。当前,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设“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信任的流失与信用的匮乏直接相关。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兑现各项承诺,将“信用政府”建设寓于每项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二是提高政府“纯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政府的“纯度”息息相关。这里所谓的“纯度”,既包括政府行政动机的公共性,也包括政府行政过程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因此,恪守政府公共性,本着“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政府的“纯度”,就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再次,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它像人
与人之间的信任一样,可以分解为“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两个方面。“相信自己”,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具有自信心,保持独立,勇于担当,甘愿承担责任,并做到开放、公开、透明。“相信他人”,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思想上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追求和谐幸福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守住政府权力的边界;才能尊重公众权利和尊严,善于平等交流、协商合作。
第四篇:浅谈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浅谈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诸镇康
吴江市土地学会 邮编215200 论文摘要:本文粗浅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行论述,从解放思想重塑执政理念入手,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效能,完善制度的方面提出加强政府执行力的建议。关键词: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温家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前所未有的提到一个政府执行力的概念,什么是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政府执行力产生政府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执行力。在现代法治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保证其必须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实现政令畅通,实现管理目标,完成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使命。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的标志,也是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能力的标志。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本文作粗浅的论述。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重塑执行理念
解放思想,推进创新发展。政府在执政理念中,作为决策主体,要创新发展机制;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要以人为本,创优人民群众发展的坏境;作为监管市场经济主体,要实现全民创业,强市富民目标。政府围绕着这样的三个主体,政府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必须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举措,破除思想障碍。
一是要进一步克服“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
要克服政府“官本位”思想,关键处理好权益博弈,处理政府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解决“权大于法”的弊端,以及干部与群众关系颠倒错位的问题。与之相适应是政府机关干部职务疲劳、岗位疲劳、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由此带来的是违法违规失信于民。为此必须下大力气破除“官本位”思想,克服政府机关中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懒作为等不良风气。1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执政为民”思想意识,“以人文本”服务大众的思想,简政放权创造优良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等环境。
二是进一步克服守旧思想束缚,增强改革创新意识。
守旧思想束缚,表现在“准我干我才干”的“唯上”“唯书”的僵化思想;表现在“等、靠、要”的唯条件论调;表现在不思进取“守摊子”的思维定式,由此而带来政府政令的不畅和执行力的不力,如机械执行、被动执行、逃避执行、选择执行,由此而影响政府公信力。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出生产力,也出执行力,创新是执行的理想和最佳状态。要从执行力、公信力是政府工作生命力的高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为立场,对民情民意民愿民求作忠实反映和回应。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创造性地把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指令贯彻到底,落实到位,惠及百姓。要对政府机关中对高成本低效率进行反思,改进政府机关思想作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行政效率、理性地引导行政实践、富有前瞻性地面向未来,优化行政职能和权力配置,实现良政和善政。
二、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执行透明
政府及部门要带头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律上保证提高政府执行力。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中,核准和清理每项行政职权的依据、范围、执行主体、职能等,确保清权确权合法有效。二是建立政务公开目录和流程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程序。按照流程便捷化、行为规范化、过程人性化要求,将专项行政权利按类别编制成目录,成为公开政府信息的载体,人民群众办事指南,监督政府的依据,把政府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三是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拓宽政府与人民群众互动的渠道。通过政务公开网站,政务公开专栏,电视阳光政务频道,手机短信,档案馆图书馆等途径,方便群众查阅政务信息,充分发挥网载体的作用。
三、完善政务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执行效能
要坚持高效便民,完善执政管理,创新政务新方式,要大力推行“一门受理,相关联办,现场审批,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模式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理,一次告知”的便民服务模式。公开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标准、程序时限、结果,以促进执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自然环境灾害面前,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完善执政手段的重要内容,中国97.9%的市级政府和92.8%的县级政府,都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对这些应急预案的响应,是考验各级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方面,也最直接反应政府的执行效能,如何科学防控,使“大灾害小险情,灾害重损失轻”,得以实现。
鞍山“马上办”研究会提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马上就办”入手,作为重要突破口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它是鞍山人民政府提出的旨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值得各级政府推广。“马上就办”的内涵是“以民为本、快捷启动、通畅运转、满意结果”,具体说,人民利益至上,在第一时间地点作出回应启动快速、全程监督,保证结果最优化让人民满意,这其中包含时间、分工协作、效率和效益。
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责任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对公务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切实加强公务员的培训教育,着力创造公务员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以培养与人民的情感、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要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要深入学习现代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时俱进发展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树立服务大众的宗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运行的专项制度,特别是两项制度:一是政府绩效 考核评价制度,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考核它所做工作量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公众的需求,要求政府树立成本意识,节约开支,少花钱多办事;从投入和产出看其效率。效益最终体现人民满意度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政府公平体现在团体与个人得到公平待遇,弱势弱体得到更多的服务。二是行政问责制,这是一种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的现行行政制度,是对有故意故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2006年初国务院将行政问责制列入政府议程,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完善配套措施,加大问责力度,从而使政府招执行力中抗令不行、有禁不止、歪曲执行、盲目执行、越位执行、虚假执行、错误执行等问题得到根除,政府执行力的隐患得到排除,政府的公信力真正得到人民群众 的满意。
参考文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政府执行力。湖南省效能建设办公室
2、马上就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有力“抓手”。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
3、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1.15
4、图书《政府执行力》。国家行政学院孙珂博士著
5、地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中国改革报2007.7.4
第五篇: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范文模版)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一项客观标准,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信任的基础在于了解,一方面要使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树立起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加强作风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阶段,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易于在这个时期爆发,一旦发生公共事件,群众无法从正规的渠道了解事实真相,必然会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怀疑,另外,某些干部由于自身的作风问题,影响到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完善制定政府公开制度。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信息
需要公开透明化,但是由于相关的管理规定还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良莠不齐,发布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信息公开内容和形式,并使之符合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群众评价作
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尊重群众的诉求,使信息公开和信访制度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三、加强反腐倡廉,整顿机关作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
腐败,以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建立严格的考评、督查制度,严肃处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工作消极等现象,使广大干部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忧患。
四、推行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问责制。问责对象从行政首长扩大到
普通机关工作人员,问责范围扩大到各种行政行为。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各种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问责。明确行政职责,使政府每一项职能、工作任务都能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项监督主体对于行政问责执行的监督作用。
五、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要把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
轨道,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反受追究、侵权要赔偿。
杜绝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为的发生。
政府唯有将权力放置在公开、公正的政治环境下、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队伍,才能使公信力不断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