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城管制度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一方面来看,城管人员被泼尿的、被刀子捅的、被围攻殴打的比比皆是,人民网4月18日转发的《法制日报》的一篇题为《城管屡遭暴力抗法执法改革试点12年仍难全国立法》的文章一开篇就用事实说话,描述了城管人员们在执法中的悲惨遭遇:
4月9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章车辆拍照取证时,遭到车主殴打,致使其腰一椎爆裂性骨折。
3月23日,北京市丰台区城管大队东铁营分队在查抄一无照水果摊时,再次遭遇暴力抗法,并引发百余名路人围观,周边交通一度中断近4个小时。
3月2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一名城管队员执法时,被一名商贩连扎三刀,小贩弃车逃离现场,受伤的城管队员则被送入医院治疗。
针对城管执法近年来屡遭暴力抗法且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事实,该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原因何在?经过调查论证得出结论:原因在立法的缺少,即城管缺少法律的保护。要解决城管屡遭暴力抗法的问题,就要加强立法,对城管的地位和执法加以保护。
而另一方面,网络上爆炒的城管殴打小商贩,抄没经营工具,那一件件令人愤怒,令人义愤填膺的画面却不时的撞击着我那脆弱的神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绝大多数网民们共有的念头“城管这个机构应该取消”。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再考虑一步,这就是如果取消了城管制度那么这个城镇的持续怎么来维护?我们是不是能够接受那些杂乱的占道经营者,喜欢那些乱竖乱立到处摆放的广告招牌?容忍那街道上一滩滩经营后留下的垃圾?
如果没有了城管那么这块工作有谁来完成?不需要城管,在马路上贴几个通知就能解决的问题吗?需要有人来管,那么叫谁来管?人民解放军?人家是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可能管!武装警察?人家是保卫国家安全的也不可能管。人民警察?那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的不会管;工商局倒是应该管,但是他们没有这么一个队伍,再建一个队伍估计也就是换了名字的城管。街道老太太们来管?估计效果不会太好。
今天,我们见到了城管队伍太多的“强”,不由得我们不反思施行十年之久的城管制度。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宣武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自那以后,城管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职权一天天扩大,举凡市容环卫、城市规划、道路交通秩序、市政、公用事业、城市节水、停车管理、施工现场、城市河湖等等,都有其可管辖之处。然而,这些职权行使的法律依据却始终处于模糊地带,一些地方的城管主要依靠红头文件而非法律条文来“执法”。这就造成了部分城管队员的错觉,自以为权力很大,无所不管,而不把法律和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当成一回事,依赖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却不知这只能加剧社会矛盾。或许这便是部分城管队员掉入违法陷阱的因由吧。
这样的因由却提醒我们,是到了该好好建设文明城管、和谐城管并好好反思城管制度的时候了。
城管制度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城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政府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工作,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集中到城管部门,由城管部门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侵犯公民权益、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问题。
然而,今年来城管暴力伤人事件频出,甚至发展到公然殴打他人致死的严重事件。这足以说明城管执法权尽管有法可依,但城管制度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一些环节上积累起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城管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滥用暴力。今年来,部分城管暴力事件频出,事件中的城管人员在使用暴力时目无法纪,经常肆意殴打执法相对人,不经任何法律手续占有相对人的财务,造成相对人严重的人身伤害,酿成民怨,正因为如此,废除城管的呼声才会越来越强烈。
2、城管队伍扰乱国家正常的法律秩序。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属于法律创制的政府序列,国家可以通过《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约束。而城管队伍是各地基于城市管理需要,自行创设的行政机构,法律层面上的地位尚未明确,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予以约束,只能靠自我约束和自觉,这种现象无疑将会对国家现有的法律秩序造成影响和冲击。
3、城管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没有行使使命,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城管的存在导致了某些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对于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不是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正确的解决,而是将问题简单化,将其交予城管进行临时性、突击性解决,不疏导,反压制,这样就激化了社会矛盾,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4、以罚代管现象普遍存在。城管的职责本应以管理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罚款仅仅是其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案例证明城管往往以罚代管,只要交了罚款就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发展到固定摊位、门店定期每月缴纳罚款,如同交“保护费”一般。有利可图之事争相罚,无利之事避而远之。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管被赋予了过大的权力,本来是由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管理活动变成由一家承担,同时,在权力被扩张时却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最终导致了城管暴力执法的简单粗暴。
改革城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首先,缩减城管部门的执法权。有些地方的城管部门不甘于已经集中到手的权力,不断争取扩充权力范围,试图把他们认为该管的事项都统统管理起来。如此“一家独大”的局面,助长了城管人员擅权滥权的冲动。目前,城管部门的职权涉及范围多达14个方面,近300项。因此,适当缩减城管部门的执法权限势在必行,必须要将某些领域的执法权交换给相关管理部门行使。第二,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制约城管部门的执法权。无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城管人员在执法时使用暴力的倾向。因为如果没有监督,即使在工作中存在暴力伤人的问题,往往也是会不了了之。第三,加强对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的道德培养、法律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其认识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的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第四,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对弱势群体给予应有的体察和关怀。这一点在对待流动摊贩时尤为重要,政府要为他们设计存身之法,同时增强城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
关于城管和谐执法的思考论文
城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性化执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社会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作应有的贡献。作为城管人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和谐执法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已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城管和谐执法的现实意义
(一)城管和谐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管执法部门是构建法制社会、法制政府的重要载体,其执法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我国各个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城管执法肩负着依法履行城管执法职责、解决矛盾冲突、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持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职责。执法的目的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文明执法展现城市形象,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城管和谐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依法行政是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也是城管执法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做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推动城管执法工作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城管综合执法必须摒弃过去“重管理、轻人性”的执法模式,通过“为民、亲民、爱民”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城管和谐执法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需要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除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诸多内在因素外,城市的综合治理、城市的治安状况等,也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因此,城管部门和谐执法、文明执法对于城市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全面提高城管执法水平,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也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城管和谐执法的主要因素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城管执法工作总体上是和谐的。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使城管综合执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可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响城管和谐执法的内部因素
1、城管执法体制尚不完善,为城管和谐执法带来体制上的障碍。我国城管执法起步较晚,虽然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等原因,许多城市成立了城管执法机构,但国家至今尚未有专门机关统一进行管理。目前从各省、市情况看,城管执法机构基本由省、市政府政府主管,但职责不统一,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由于其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极大地制约了城管综合执法的发展。
2、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迟滞了城管综合执法的进程。城管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多大十几部,处罚项目达百余项,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纵观全国情况,城管执法机构组建时间普遍较短,而现有的城管执法人员多来自城管监察队伍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如市政、园林、规划、建筑、人防等),由此带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虽然各地城管执法部门加大了对人员的培训力度,但执法人员的素质仍然不能适应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的需要。而执法人员中还有极少数徇私枉法、野蛮执法者,严重地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二)影响城管和谐综合执法的外部因素
1、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进行城管执法的依据散见于十部法律法规之中,且在实际管理中经常出现法律法规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加之城管执法机构的职能是从原来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中剥离出来的,职能交叉等现象严重存在,难以形成执法合力。而相关部门揽权握责,也给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和阻力。
2、执法环境不好,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在城市管理中由于没有从理念上解决管理的根本问题,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管理而管理、“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方法普遍存在。在执法过程中,流动商贩与执法人员间的关系常被称之为“猫鼠关系”,就是突击式、运动式管理的直接表现。对于部分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员的小本经营,如执法不慎,相关法规极易演变为暴力抗法事件。
三、构建和谐城管执法新模式
营造和谐的生活、工作、创业和发展环境,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对城管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构建和谐城管执法的根本要求,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使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迈向正规化
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是搞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城管执法体系,以避免因体制断层而造成的各自为政、令出多门的混乱局面,形成全国城管综合执法一盘棋。对此,一是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城管执法无法可依的状况;二是要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问题。修改现行的法律、规章中。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的内容。三是要抓紧制定统一的城管执法法律、规章,改变目前的城管执法缺乏法律规范和错位的现状应避免各种法律、规章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或疏漏,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四是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城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从根本上构建和谐城管执法的体制机制。
(二)加强宣传,提高城管执法的社会认知度
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知度,直接反映城管执法的社会基础。因此,政府和城管执法部门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对城管综合执法的宣传力度,将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执法贯穿执法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强化全民普法教育,使公众了解城管执法。通过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城管执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强化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探索城管综合执法新模式
城管执法队伍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管理与服务、教育与处罚之间的关系。在执法中,应充分考虑相对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以妥善解决困难为主。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坚持“执法就是服务”的宗旨,切实改变“执法就是处罚”的旧观念,不断强化“为民、亲民、爱民”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如在执法中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实行“首犯不罚”,告知相对人违法的事实与危害,讲明其行为导致的后果,从而使当事人自觉接受和配合城管执法工作。
(四)打造城市综合执法的过硬团队 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史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城管综合执法起步晚,社会认知度较低,且工作性质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班子建设,切实把城管执法工作与党史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保持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够灵活应对城管执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执法人员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城管综合执法事业。
二是要逐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党史的政策的学习,夯实政治基础;要结合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执法能力;系统地学习城管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会在复杂的执法环境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执法队伍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队伍建设健康发展。对少数害群之马必须严肃纪律,坚决清除,绝不姑息,以保持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纯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体现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就要求城管执法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走和谐城管执法之路。
总之,城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性化执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社会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作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反思城管制度
1、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
2、组织起草本市有关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研究提出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意见和措施。
3、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的指导、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工作。
4、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5、负责本市市政设施、城市公用、城市节水和停车场管理中的专业性行政执法
工作;负责城管监察队伍行政执法中跨区域和领导交办的重大案件的查处工作。
6、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系统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廉政勤政建设工作。
7、承办市政府及市市政管委交办的其它事项。一方面来看,城管人员被泼尿的、被刀子捅的、被围攻殴打的比比皆是,人民网4月18日转发的《法制日报》的一篇题为《城管屡遭暴力抗法执法改革试点12年仍难全国立法》的文章一开篇就用事实说话,描述了城管人员们在执法中的悲惨遭遇:
4月9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章车辆拍照取证时,遭到车主殴打,致使其腰一椎爆裂性骨折。
3月23日,北京市丰台区城管大队东铁营分队在查抄一无照水果摊时,再次遭遇暴力抗法,并引发百余名路人围观,周边交通一度中断近4个小时。
3月22日,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一名城管队员执法时,被一名商贩连扎三刀,小贩弃车逃离现场,受伤的城管队员则被送入医院治疗。
针对城管执法近年来屡遭暴力抗法且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事实,该文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原因何在?经过调查论证得出结论:原因在立法的缺少,即城管缺少法律的保护。要解决城管屡遭暴力抗法的问题,就要加强立法,对城管的地位和执法加以保护。
而另一方面,网络上爆炒的城管殴打小商贩,抄没经营工具,那一件件令人愤怒,令人义愤填膺的画面却不时的撞击着我那脆弱的神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绝大多数网民们共有的念头“城管这个机构应该取消”。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再考虑一步,这就是如果取消了城管制度那么这个城镇的持续怎么来维护?我们是不是能够接受那些杂乱的占道经营者,喜欢那些乱竖乱立到处摆放的广告招牌?容忍那街道上一滩滩经营后留下的垃圾?
如果没有了城管那么这块工作有谁来完成?不需要城管,在马路上贴几个通知就能解决的问题吗?需要有人来管,那么叫谁来管?人民解放军?人家是抵御外来侵略的不可能管!武装警察?人家是保卫国家安全的也不可能管。人民警察?那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的不会管;工商局倒是应该管,但是他们没有这么一个队伍,再建一个队伍估计也就是换了名字的城管。街道老太太们来管?估计效果不会太好。
今天,我们见到了城管队伍太多的“强”,不由得我们不反思施行十年之久的城管制度。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宣武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自那以后,城管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职权一天天扩大,举凡市容环卫、城市规
划、道路交通秩序、市政、公用事业、城市节水、停车管理、施工现场、城市河湖等等,都有其可管辖之处。然而,这些职权行使的法律依据却始终处于模糊地带,一些地方的城管主要依靠红头文件而非法律条文来“执法”。这就造成了部分城管队员的错觉,自以为权力很大,无所不管,而不把法律和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当成一回事,依赖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却不知这只能加剧社会矛盾。或许这便是部分城管队员掉入违法陷阱的因由吧。
这样的因由却提醒我们,是到了该好好建设文明城管、和谐城管并好好反思城管制度的时候了。
城管制度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城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政府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工作,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集中到城管部门,由城管部门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侵犯公民权益、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问题。
然而,今年来城管暴力伤人事件频出,甚至发展到公然殴打他人致死的严重事件。这足以说明城管执法权尽管有法可依,但城管制度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一些环节上积累起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城管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滥用暴力。今年来,部分城管暴力事件频出,事件中的城管人员在使用暴力时目无法纪,经常肆意殴打执法相对人,不经任何法律手续占有相对人的财务,造成相对人严重的人身伤害,酿成民怨,正因为如此,废除城管的呼声才会越来越强烈。
2、城管队伍扰乱国家正常的法律秩序。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安机关属于法律创制的政府序列,国家可以通过《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约束。而城管队伍是各地基于城市管理需要,自行创设的行政机构,法律层面上的地位尚未明确,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予以约束,只能靠自我约束和自觉,这种现象无疑将会对国家现有的法律秩序造成影响和冲击。
3、城管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没有行使使命,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城管的存在导致了某些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对于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不是本着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正确的解决,而是将问题简单化,将其交予城管进行临时性、突击性解决,不疏导,反压制,这样就激化了社会矛盾,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4、以罚代管现象普遍存在。城管的职责本应以管理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罚款仅仅是其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案例证明城管往往以罚代管,只要交了罚款就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发展到固定摊位、门店定期每月缴纳罚款,如同交“保护费”一般。有利可图之事争相罚,无利之事避而远之。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管被赋予了过大的权力,本来是由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管理活动变成由一家承担,同时,在权力被扩张时却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最终导致了城管暴力执法的简单粗暴。
改革城管制度的基本思路:
首先,缩减城管部门的执法权。有些地方的城管部门不甘于已经集中到手的权力,不断争取扩充权力范围,试图把他们认为该管的事项都统统管理起来。如此“一家独大”的局面,助长了城管人员擅权滥权的冲动。目前,城管部门的职权涉及范围多达14个方面,近300项。因此,适当缩减城管部门的执法权限势在必行,必须要将某些领域的执法权交换给相关管理部门行使。第二,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制约城管部门的执法权。无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城管人员在执法时使用暴力的倾向。因为如果没有监督,即使在工作中存在暴力伤人的问题,往往也是会不了了之。第三,加强对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的道德培养、法律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其认识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他们的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第四,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对弱势群体给予应有的体察和关怀。这一点在对待流动摊贩时尤为重要,政府要为他们设计存身之法,同时增强城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
关于城管和谐执法的思考论文
城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性化执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社会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作应有的贡献。作为城管人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和谐执法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已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城管和谐执法的现实意义
(一)城管和谐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城管执法部门是构建法制社会、法制政府的重要载体,其执法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我国各个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城管执法肩负着依法履行城管执法职责、解决矛盾冲突、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持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职责。执法的目的是通过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文明执法展现城市形象,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城管和谐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依法行政是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也是城管执法队伍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做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推动城管执法工作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城管综合执法必须摒弃过去“重管理、轻人性”的执法模式,通过“为民、亲民、爱民”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城管和谐执法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需要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除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诸多内在因素外,城市的综合治理、城市的治安状况等,也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因此,城管部门和谐执法、文明执法对于城市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全面提高城管执法水平,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也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城管和谐执法的主要因素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城管执法工作总体上是和谐的。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市,使城管综合执法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可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响城管和谐执法的内部因素
1、城管执法体制尚不完善,为城管和谐执法带来体制上的障碍。我国城管执法起步较晚,虽然由于城市快速发展等原因,许多城市成立了城管执法机构,但国家至今尚未有专门机关统一进行管理。目前从各省、市情况看,城管执法机构基本由省、市政府政府主管,但职责不统一,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由于其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极大地制约了城管综合执法的发展。
2、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迟滞了城管综合执法的进程。城管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多大十几部,处罚项目达百余项,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纵观全国情况,城管执法机构组建时间普遍较短,而现有的城管执法人员多来自城管监察队伍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如市政、园林、规划、建筑、人防等),由此带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虽然各地城管执法部门加大了对人员的培训力度,但执法人员的素质仍然不能适应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的需要。而执法人员中还有极少数徇私枉法、野蛮执法者,严重地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二)影响城管和谐综合执法的外部因素
1、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进行城管执法的依据散见于十部法律法规之中,且在实际管理中经常出现法律法规间互相冲突的现象。加之城管执法机构的职能是从原来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中剥离出来的,职能交叉等现象严重存在,难以形成执法合力。而相关部门揽权握责,也给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和阻力。
2、执法环境不好,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在城市管理中由于没有从理念上解决管理的根本问题,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管理而管理、“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突击式、运动式的管理方法普遍存在。在执法过程中,流动商贩与执法
人员间的关系常被称之为“猫鼠关系”,就是突击式、运动式管理的直接表现。对于部分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员的小本经营,如执法不慎,相关法规极易演变为暴力抗法事件。
三、构建和谐城管执法新模式
营造和谐的生活、工作、创业和发展环境,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对城管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构建和谐城管执法的根本要求,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使城管综合执法工作迈向正规化
建立健全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是搞好城管综合执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城管执法体系,以避免因体制断层而造成的各自为政、令出多门的混乱局面,形成全国城管综合执法一盘棋。对此,一是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城管执法无法可依的状况;二是要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切合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问题。修改现行的法律、规章中。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的内容。三是要抓紧制定统一的城管执法法律、规章,改变目前的城管执法缺乏法律规范和错位的现状应避免各种法律、规章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或疏漏,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四是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城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从根本上构建和谐城管执法的体制机制。
(二)加强宣传,提高城管执法的社会认知度
人民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知度,直接反映城管执法的社会基础。因此,政府和城管执法部门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对城管综合执法的宣传力度,将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执法贯穿执法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强化全民普法教育,使公众了解城管执法。通过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城管执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强化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探索城管综合执法新模式
城管执法队伍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好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管理与服务、教育与处罚之间的关系。在执法中,应充分考虑相对人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坚持以“疏”为主,“疏、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以妥善解决困难为主。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坚持“执法就是服务”的宗旨,切实改变“执法就是处罚”的旧观念,不断强化“为民、亲民、爱民”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以理服人、以法服人。如在执法中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实行“首犯不罚”,告知相对人违法的事实与危害,讲明其行为导致的后果,从而使当事人自觉接受和配合城管执法工作。
(四)打造城市综合执法的过硬团队
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史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城管综合执法起步晚,社会认知度较低,且工作性质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班子建设,切实把城管执法工作与党史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保持城管综合执法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够灵活应对城管执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领导执法人员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城管综合执法事业。
二是要逐步提升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党史的政策的学习,夯实政治基础;要结合工作性质和岗位特点,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执法能力;系统地学习城管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会在复杂的执法环境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是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执法队伍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队伍建设健康发展。对少数害群之马必须严肃纪律,坚决清除,绝不姑息,以保持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纯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体现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就要求城管执法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走和谐城管执法之路。
总之,城管执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性化执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和社会建设,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作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城管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重大问题
集体决策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本局行政决策行为,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依照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局重大决策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到现 实性和前瞻性结合,使决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二)民主决策。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做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党组决定相结合,体现和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依法决策。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第三条 本局重大决策应当兼顾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四条 本局重大决策包括以下事项:
(一)重大事项决策。
1.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2.本局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的代起草,城
市管理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本局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的制定。
3.系统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系统职工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重要工作。
4.本局机构及人员编制的设臵和调整方案的确定。5.本局人员的奖惩、各类先进的评选及上报上级有关奖惩事项的确定。
6.本局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与废除。7.局属单位改革改制方案的审定。
8.重大责任事故、突发事件、法律纠纷的处理。
9.工资待遇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二)重要干部任免。1.干部聘任工作方案。
2.局机关及局属单位重要人事任免、调整、调动。3.党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正、副书记的审批。4.后备干部推荐、选拔。
(三)重大项目安排。1.投资项目。
2.房屋修缮、装璜项目。3.对外合作合同的审核、签订。
4.总投资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的规划、招投标、工程报建各类手续的审核。
(四)大额度资金使用。1.经费的预决算。
2.干部职工的各项津贴和奖金的发放原则和标准的制定。3.财务预算中未列出的具体项目或不可预见的临时性特殊支出、大额机动资金使用的审定。
(五)领导班子认为应当集体研究决定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三章 决策形式
第五条 本局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形式为局党组会议,一般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替代会议议决。第六条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其他紧急事项来不及集体议决的,相关领导向主要领导报告后可临机处臵,事后应及时向局党组报告。
第七条 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党组重大决策活动,并提供综合服务。
第四章 决策程序
第八条 本局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具体程序:
(一)提出议题。
1.决策承办单位(科室)应当深入开展决策调研,全面准确掌握决策所需的有关情况,初步拟定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案和说明报送局办公室。
2.局办公室对承办单位(科室)报送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提出意见报局分管领导审核是否列为重大问题。涉及法律事务或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送局法制科审查,经审查符合有关规定后报分管领导审核。
3.对涉及面广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采用公示、座谈会、征求意见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对所提事项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法律规定应举行听证的决策事项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的,应召开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及存在的争议形成书面报告。
4.经分管领导审核认为应列入局党组会议决策的重大问题,由局办公室汇总呈党组书记审定同意后,列入党组会议议题。
(二)会议研究。
1.局党组会议一般由党组书记主持,特殊情况下可委托党组副书记主持。研究决策事项先由承办单位(科室)负责人报告情况、主管局领导作提议说明,然后由参会人员充分讨论并对决策建议逐个明确表示同意、不同意或缓议的意见及理由,最后由会议主持人综合参会人员的意见作出决定。2.集体决策事项,一般应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带有实质性的有争议事项,如无时限要求,一般应推迟议决,重新调研,待意见成熟后,再提交会议议决。
3.会议出席人数超过应到人数的2/3,会议表决有效。会议表决事项,以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1/2为通过。重大议题或重要人事任免事项表决,可采取票决制。
4.会议决定的事项,必须明确实施单位和负责人。对尚未正式公布的会议决定和需保密的会议内容,与会人员不得外泄。
(三)记录纪要。
本局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议事记录由局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后由局办公室负责整理并形成会议纪要,呈党组书记审定签发。会议通知、议程、记录、纪要、决定、备忘录等文字、音影资料,应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四)决策公开。
重大问题(除涉及保密事项外)决定后应按有关要求、相关程序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监督。
第五章 决策执行
第九条 局党组集体决定事项,由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组织实施,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拒绝执行。班子成员个人对集体决策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但在没有作出新的决策前,应无条件执行。
第十条 局党组决定事项,由办公室负责督办,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向班子主要负责人汇报,遇到疑难重大问题应及时请示研究。
第十一条 各责任单位(科室)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或决策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决策目标全部或部分不能实现的,应及时汇报情况并提出相应意见建议。第十二条 局党组根据局办公室和责任单位(科室)的建议,作出是否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决策方案的决定。紧急情况下主要领导可直接作出决定,但必须记录在案。
第十三条 局党组作出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重大决策决定的,决策执行单位(科室)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
第六章 决策监督
第十四条 局党组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委报告,自觉接受上级党委的监督。
第十五条 局办公室负责全局重大决策执行的检查、督办等工作,根据决策方案和工作部署采取跟踪检查、督查督办等措施,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本局所确定的重大决策应当停止执行或修正的可以向本局党组或决策执行单位(科室)提出质疑或建议。局党组和决策执行单位(科室)应予认真考虑,科学评估,积极回应。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由局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重大决策事项
调查研究制度
第一条 为切实提高本局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是指有计划地围绕全局重大决策事项所进行的各项前期调查研究工作,旨在避免或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使重大决策事项的确定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基础上。
第三条 局党组在提出重大决策建议前,应组织相关单位(科室)就确定此重大决策事项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论证,在系统调查研究、周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决策议案。决策议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决策事项的现状。
(二)实施重大决策事项的必要性。
(三)实施重大决策事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可供参考的资料。
(五)实施重大决策事项的可行性。
(六)实施重大决策事项的措施。
(七)实施重大决策事项的利弊分析。
(八)其他需要补充的内容。
第四条 开展调查研究的单位(科室)人员在进行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过程中,应当贯彻实事求是、科学化的原则,讲求时效性和可行性。
第五条 调查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调研方案。承办单位(科室)根据决策事项的要求,提出调研方案。调研方案应包含调研指导思想、调研内容、调研方法、调研范围和调研提纲及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二)调研方案审核。调研方案制定完成后应及时送交局长办公会审核讨论,必要时应送专家咨询委员会,征求相关专家意见。
(三)组织调研工作人员。承办单位(科室)根据调研方案的要求选调有关人员组建调研工作小组。调研人员主要从本局抽调,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参加。
(四)组织实施调研。按照调研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调研内容、调研提纲等,准备相关文件资料,开展实地调研,收集有关材料。
(五)研究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研究分析应深入、全面、科学,研究结论应切合实际、准确、客观,调研报告应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论断鲜明。
第六条 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调查研究应及时形成有明确的结论性意见的调研报告,与有关原始资料一并整理成册,报局领导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审阅,供决策参考。
第七条 重大决策事项调查研究按工作内容由局党组或党组书记确定的负责人指定相关单位(科室)、相关人员具体承办。
第八条 承办单位(科室)和工作人员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调研过程中,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明确决策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并拟制备选方案,择优选用。第九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重大决策
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重大决策的质量,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建立科学论证决策体系,促进本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重大决策事项的专家咨询论证活动,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重大决策事项包括:
(一)制定城市管理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
(二)确定本局重大项目资金的安排。
(三)局党组认为需要进行咨询论证的其他事项。第四条 重大决策事项,在提交局党组会议决策前,由局党组指定、委托或按照上级的要求和局属单位的申请,先交由专家进行咨询论证。
第二章 咨询论证组织
第五条 设立局重大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是局党组设立的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为重大决策服务的非常设决策咨询论证机构。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由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担任。局办公室主任兼任局专家咨询委员会联络处负责人,具体负责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咨询论证的组织与联络等日常工作。
第六条 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局党组决策的需要,组织咨询专家围绕重大决策事项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理论论证,提出科学的咨询论证意见,供局党组决策参考。第七条 咨询论证的内容。
(一)重大决策的可行性研究。
(二)重大决策的合法性研究。
(三)重大决策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
(四)重大决策的执行条件研究。
(五)重大决策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
(六)其他必要的相关因素研究。第八条 咨询论证的程序。
(一)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相应的专家对咨询论证事项进行咨询论证,并根据咨询论证事项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论证的程序和时间。
(二)咨询论证工作由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或委托副主任主持,局专家咨询委员会联络处负责会议记录和材料收集、整理工作。
(三)专家咨询论证意见,由局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交局党组作为决策参考。
(四)局党组决策吸纳专家咨询论证意见情况,由局专家咨询委员会联络处向相关专家反馈。第九条 咨询论证的方式
(一)聘任专家论证方式。就是根据指定或委托组织聘任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活动。
(二)临聘专家论证方式。就是对一些特殊决策事项或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决定邀请咨询专家库以外的专家参加咨询论证。
(三)公开招标论证方式。就是根据需要,对特别重大的决策事项,面向国内外专家或中介咨询机构公开招标征集咨询论证意见或建议。
第十条 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所需经费由局专家咨询委员会联络处据实提出详细预算,报局党组审定后列支。
第三章 咨询专家
第十一条 本制度所称咨询专家,是指经局党组聘请的参与重大决策事项咨询论证工作,并提出咨询论证意见的专家。第十二条 局党组建立咨询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咨询专家库由办公室负责建立和联系。按照不同的专业分类,专家库可分若干咨询小组。
第十三条 咨询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学术造诣高,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热心咨询论证事业,责任心强,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参加委托的咨询论证工作。
(四)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公正诚信,敢于直言不讳提出咨询论证意见。
第十四条 咨询专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采取个人申请和单位推荐两种方式。属单位推荐的,应事先征得被推荐人的同意。
第十五条 咨询专家实行聘任制,由专门小组从自荐和推荐人中筛选并提出建议名单,报局党组研究确定,聘期3年,由局党组颁发聘书。聘期结束后,由局党组根据需要决定续聘或解聘。
第十六条 咨询专家应独立自主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应为专家咨询论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第十七条 咨询专家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咨询论证工作章程。
(二)以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职责,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咨询论证。
(三)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泄露咨询论证的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情况,不得丢失、外传参与的重大决策事项资料。
(四)接受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八条 咨询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局专家咨询委员会报请局党组同意后解除聘任:
(一)不能客观公正履行职责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接受咨询论证工作任务,影响论证工作进行的。
(三)经考核不能胜任咨询论证工作的。
(四)因客观原因不能继续从事咨询论证工作的。
(五)本人提出申请要求解除聘任的。
第四章 咨询论证反馈制度
第十九条 建立咨询论证后评价制度。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每一位咨询专家建立咨询论证工作档案和信用评价记录,记载专家咨询论证意见的可靠程度和决策实施效果,并进行定期考核。
第二十条 设立局级决策咨询奖,对有重大贡献、带来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决策咨询成果予以奖励。
第二十一条 建立咨询论证问责制度。对局党组确定需要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对需要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的重大决策事项,未组织专家咨询论证,或对专家咨询论证意见不予吸纳的,必须说明原因并得到批准,否则,由此造成的工作失误和损失要追究决策者的相应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局属各单位可结合各自实际,参照本制度制定本单位重大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重大决策
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
第一条 为增强本局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依法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防止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依照有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局作出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等重大决策事项前,应征求并听取社会各界团体的意见建议,必要时可直接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第三条 听证是社会公众参与本局决策的特定形式之一,凡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的决策及行政行为,原则上应进行听证。听证的主要形式是听证会。
第四条 决策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事先听证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证过程应当接受社会监督。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外,听证会一律公开举行。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举行听证:
(一)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必要性有较大争议的。
(二)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及对社会公共利益有较大影响的。
(三)涉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有明显利益冲突的。
(四)涉及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
(五)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大决策事项。
第六条 对重大决策事项是否进行公示、听证,由局党组会议决定。局法制科会同相关科室、单位具体组织实施。第七条 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应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示的时间一般不少于7个工作日。
第八条 局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前,承办科室、单位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基本情况。
(二)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可行性说明。
(三)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有关统计数据、调查分析资料。
(四)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论证经过,即听取意见的范围、人数,尤其是利害关系人、专家所占的比例及意见。
(五)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法律分析意见书。
(六)拟作出的重大决策事项的利害关系、行政成本。
(七)收集反馈信息的渠道。
(八)需要公示的相关内容。
第九条 公示中收集的信息,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公示报告。公示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示的基本情况。
(二)收集的主要意见、建议及理由。
(三)对主要意见、建议的处理意见。
第十条 拟作出重大决策事项需要听证的,应在公示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在听证会举行20日前向社会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参加方式、参加人数等。
第十一条 举行听证会,应设听证主持人,负责组织听证会。听证主持人由一名分管领导担任。
第十二条 听证会代表应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一般由相关部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及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举行听证会的相关科室、单位根据听证内容,合理确定代表的人数及构成,其中群众代表不得少于7人。公民向主持单位提出旁听申请的,经批准后可以参加旁听。
第十三条 确定听证会代表后,要在听证会举行7日前通知听证会代表,并提供重大决策草案文本和听证内容说明,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听证会代表有权提问和发表意见,可以向主持单位提出质询,查阅听证笔录和听证纪要。第十四条 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代表。
(二)决策单位说明决策方案、依据和理由。
(三)听证会代表质询、提问和发表意见。
(四)主持人陈述意见并作听证会总结。
(五)听证会代表对听证会笔录进行审阅并签名。第十五条 听证会后,应如实、全面、及时形成听证报告,作为本局决策的重要依据。公示、听证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意见,决策中未采纳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听证会绝大多数代表不同意决策方案,决策单位应修订决策方案,再次进行听证。
第十六条 相关科室(单位)将决策方案报上级机关审批时,凡举行了听证会的,应将听证会笔录同时报送审查。第十七条 遇有特殊情况,经局党组会议决定,听证会可以延期举行或终止。但要及时通知听证会代表,并说明理由。第十八条 对应当公示、听证而没有公示、听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局党组会议不予讨论。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决策监督制度
第一条 为促进本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确保决策执行落实到位,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 本局重大决策事项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监督。
第三条 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以及市人大执法检查所提要求的整改,凡涉及本局重大决策事项的,要认真办理和及时整改,并及时反馈办理、整改结果。
第四条 高度重视人民法院通过案件审理,针对本局管理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瑕疵,以书面形式发出的建议书,凡涉及本局重大决策事项的,要认真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
第五条 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工作,自觉接受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对在专项监督中发现的与本局重大决策有关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整改到位。第六条 设立监督电话和城管网站投诉专栏,为人民群众监督本局重大决策行为创造条件。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局党组和决策执行单位(科室)应予认真考虑,科学评估,积极回应。
第七条 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局办公室负责全局重大决策执行的检查、督办等工作,根据决策方案和工作部署采取跟踪检查、督查督办等措施,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第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南通市通州区城市管理局
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第一条 为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决策责任,是指本局机关、局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因决策错误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条 本制度规定适用于本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具有决策权的工作人员。
第四条 决策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责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决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因决策错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应当追究决策过错责任:
(一)决策人未按决策程序进行决策的。
(二)决策人超越法定职权实施决策的。
(三)决策人明知决策错误,未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的。
(四)决策人违反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实施决策的。
(五)对应由本人做出的决策进行推诿或者拖延,不做决策 的。
(六)重大决策实施后,决策者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调整、纠正的。第六条 决策责任追究的方式:
(一)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诫勉。
(四)调离工作岗位或停职离岗培训。
(五)责令辞去或建议免去领导职务。
(六)给予行政处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根据过错情况单处或者并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 决策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第八条 承办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负直接责任;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未予纠正,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九条 审核人改变承办部门负责人的正确意见,导致主要领导发生决策过错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应报请而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做出决定,导致决策
过错后果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条 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做出决定或者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本局领导干部违规指令、干预,导致决策过错后果发生的,指令、干预的领导负直接责任。
第十二条 集体研究决定导致过错后果发生的,决策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三条 本制度所称承办人,一般指具体办理决策事项的科室或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人,一般指局机关主抓决策事项的负责人;批准人,一般指局机关主要负责人及有批准权的主管领导。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具体行使审核权、批准权的人员,视为审核人、批准人。
第十四条 根据情节轻重、损害后果和影响大小,决策过错分为一般过错、严重过错和特别严重过错。
第十五条 对决策责任人员的的追究,依照《张家界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第二十五条至第三十五条之规定执行。涉及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行为的,依照其规定给予相应处理。第十六条 局机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组织协调机构(由局领导成员和专门负责行政监察、法制、人事等工作的人员组成)
负责组织实施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工作。
第十七条 决策责任追究机构经调查,对过错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应当做出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决定;对事实不清或者无过错的,不予追究。
决策责任追究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做出,并送达责任人和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检查、执法监督机关要求调查或者上级机关指令、责令调查的,应当将结果报送该机关。第十八条 责任人享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听取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九条 责任人对责任追究机关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决策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及其上一级机关或者同级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申诉处理机关应当在30日内做出决定。
第二十条 对责任人的处分,应当向上一级主管机关、同级监察和人事机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文章标题: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不论对于执法者,还是行政相对人,“暴力”都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探索实践的制度创新,不宜轻率否定、随意抛弃,更不能指靠多用强制手段来支撑旧格局。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大、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致使城市管理过程中“七八顶大盖帽围着一个破草帽”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空档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主要反映在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
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暴力倾向严重、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经费匮乏、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以上种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暴力冲突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砸摊子”、“抢车子”等粗暴、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然而,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以致出现北京城管执法人员李志强被小贩剌死这样极端的案例。尽管城管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又并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厘清,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三、对城管执法现状的几点反思
㈠更新城市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比如针对小商小贩,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不同层级的限制进行管理,比如分为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让管理相对人在张弛有度的制度框架内自由选择,而不是让这些“弱势群体”为政府的“管理缺位”而埋单。事实上,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中,街头的小摊、小贩和流浪者都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在城市的缝隙中生存,而不是被完全推出城市,因为管理者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㈡反省执法目标
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如城管执法中动辄就没收工具、扣押财物等),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应当明确,城管执法的目的不是与其他部门争利,更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了使城市的运行更为流畅,使城市生活的人能够感觉更加和谐;不是以暴力将小摊小贩赶出城市,而是更加“善意”地进行管理,使管理者乐于按政府制定的规则活动。因为一个法治政府如果允许它的执法者可以随意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此尤指财产权),那么这样的执法行为不但不符合法治精神,而且与法治政府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
㈢创新执法机制
现行的城管执法机构,其职能都继受于其他部门,且缺乏法律保障,因而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影响了执法效果,解决此问题必须创新执法机制。如原有执法机构的有些职能多由综合执法机构行使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应彻底交由城管执法机构。并且在职权转移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编制、人员的转移,否则就会导致机构的膨胀,从而加重社会的负担,这也与综合执法机构的建立初衷相悖。同时,还应重视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比如城管执法遇到暴力抗法时,可与公安部门进行“联动式执法”。当然,机制创新的
目标是为了建立更加便民、高效、有权威的综合执法体制。
㈣完善城市管理配套政策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机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都必须跟进。如当前政府推行的消除“零就业家庭”、低保等解决了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对无照商贩流动经营问题,政府要考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如天水市有几十万城市人口,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菜市场只有四、五个,以致马路当市场,菜贩满街跑的现象屡禁不止,也不可能禁止,这就与城市发展很不协调;同时,也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照成本,为其办理经营执照,最终将其纳入城市管理的正常范围。
总之,市民要生存,城市要管理,经济要发展,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解决城市管理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上的秩序,而不能为了秩序而去剥夺一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只有这样,社会的运行才能和谐,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逐步得以实现。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bn
5目标是为了建立更加便民、高效、有权威的综合执法体制。
㈣完善城市管理配套政策
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机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都必须跟进。如当前政府推行的消除“零就业家庭”、低保等解决了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对无照商贩流动经营问题,政府要考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如天水市有几十万城市人口,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菜市场只有四、五个,以致马路当市场,菜贩满街跑的现象屡禁不止,也不可能禁止,这就与城市发展很不协调;同时,也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照成本,为其办理经营执照,最终将其纳入城市管理的正常范围。
总之,市民要生存,城市要管理,经济要发展,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解决城市管理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上的秩序,而不能为了秩序而去剥夺一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只有这样,社会的运行才能和谐,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逐步得以实现。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bn5
第五篇: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
不论对于执法者,还是行政相对人,“暴力”都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与此同时,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探索实践的制度创新,不宜轻率否定、随意抛弃,更不能指靠多用强制手段来支撑旧格局。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执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最大、经济最为平稳、快速发展的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运转,城镇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模急剧增大,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也愈来愈多,越来越繁杂。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各行政机关“为己争利”的思想,致使城市管理过程中“七八顶大盖帽围着一个破草帽”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执法空档现象屡见不鲜,各部门“分兵把守,各管一摊”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执法中存在的上述难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部署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执法改革后,以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空档现象有了明显改观,但是,由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矛盾也就相应集中,主要反映在城管执法依据不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程序不严、城管执法暴力倾向严重、城管执法责任脱节、城管执法经费匮乏、城管执法队伍不强、执法理念滞后、执法环境不佳等等问题。以上种种矛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城管执法者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暴力冲突不断、城管执法者随意扣押相对人财物、“砸摊子”、“抢车子”等粗暴、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造成了城管执法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紧张,大大损害了公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制约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
然而,我们所见到了上述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由于原有机关的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并未随之转移,这就导致了城管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而管理职责和义务却是无限的,由于缺少必要的强制手段和防护装备,城管执法人员既没有人身安全保障,也缺乏执法权威,以致出现北京城管执法人员李志强被小贩剌死这样极端的案例。尽管城管执法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又并非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厘清,但社会舆论往往同情弱者,因此,对城管执法过程中不当行为的无情指责、各种争执的演变就成为了“最弱势群体”与“最委屈执法者”之间的“恩怨”纠缠。面对城管执法中的上述“两难”局面,政府相关人物和部门、城管执法人员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三、对城管执法现状的几点反思
㈠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者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摒弃“一刀切”、“简单化”的管理理念,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比如针对小商小贩,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域进行分类管理,设定不同层级的限制进行管理,比如分为禁止区、限制经营区和开放区,让管理相对人在张弛有度的制度框架内自由选择,而不是让这些“弱势群体”为政府的“管理缺位”而埋单。事实上,很多国际化的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中,街头的小摊、小贩和流浪者都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在城市的缝隙中生存,而不是被完全推出城市,因为管理者没有这样的权力,也没有这样的能力。㈡反省执法目标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暴力的强制手段,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如城管执法中动辄就没收工具、扣押财物等),永远应该受到最严格的限制,并依宪法和法律而行,依司法程序而行。应当明确,城管执法的目的不是与其他部门争利,更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了使城市的运行更为流畅,使城市生活的人能够感觉更加和谐;不是以暴力将小摊小贩赶出城市,而是更加“善意”地进行管理,使管理者乐于按政府制定的规则活动。因为一个法治政府如果允许它的执法者可以随意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此尤指财产权),那么这样的执法行为不但不符合法治精神,而且与法治政府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㈢创新执法机制
现行的城管执法机构,其职能都继受于其他部门,且缺乏法律保障,因而显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影响了执法效果,解决此问题必须创新执法机制。如原有执法机构的有些职能多由综合执法机构行使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应彻底交由城管执法机构。并且在职权转移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编制、人员的转移,否则就会导致机构的膨胀,从而加重社会的负担,这也与综合执法机构的建立初衷相悖。同时,还应重视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比如城管执法遇到暴力抗法时,可与公安部门进行“联动式执法”。当然,机制创新的目标是为了建立更加便民、高效、有权威的综合执法体制。㈣完善城市管理配套政策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机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都必须跟进。如当前政府推行的消除“零就业家庭”、低保等解决了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对无照商贩流动经营问题,政府要考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如天水市有几十万城市人口,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菜市场只有四、五个,以致马路当市场,菜贩满街跑的现象屡禁不止,也不可能禁止,这就与城市发展很不协调;同时,也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照成本,为其办理经营执照,最终将其纳入城市管理的正常范围。总之,市民要生存,城市要管理,经济要发展,面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解决城市管理发展中的新问题往往都找不到现成答案,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秩序应建立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上的秩序,而不能为了秩序而去剥夺一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只有这样,社会的运行才能和谐,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逐步得以实现。_城管综合执法现状及反思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