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

时间:2019-05-15 00:2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

第一篇: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

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提请区九届人大

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区政协委员和其他与会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9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年初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区内企业特别是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严重下滑的不利环境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力围绕“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开放、善领导”的要求,按照“1235”的发展战略和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高新区入驻白云两个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以赴促进经济逆势上扬,实现了危机之年“速度不慢、增幅不低、排位不降”,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正在强劲复苏,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全区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53亿元,同比增长10.2%,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6%的增长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年完成14468元,同比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82元,同比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完成7.66亿元,同比下降7.59%,地方财政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6.67%,完成目标任务的106.6%。招商引资引入资金49亿元,同比增长20%。

其中:一产完成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9.2%;二产完成增加值24.63亿元,同比下降9.2%;三产完成增加值18.52亿元,同比增长16%。

——抢抓扩大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区委、区政府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历史机遇,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抓紧筹划了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项目。2009年中央新增3800亿投资项目中我区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8个,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资金1912.8万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200万元;省72.5万;地方配套资金1802.8万元;农户自筹37.5万。8个项目100%开工建设,资金100%到位,督查整改落实100%到位。第一批项目总投资1646万元,已投资1409.6万元,廉租房建设300套15000平方米、职教中心设备购置99台/套件、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240平方米3个项目已完工;第二批项目总投资155万元,资金全部到位,沙文件卫生院改扩建及环境整治、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个项目全部开工,现已基本完工;第三批项目总投资6375.5万元,其中:配水管网工程总投资6235.5万元,本次下达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中央资金1000万元、区配套900万元),已全部到位。现已完成管道建设27.1公里,加压站1座、高位水池3座,累计已完成投资2670万元(含本次下达计划之前已完成的投资,本次计划投资完成310万元),计划12底完工,都拉卫生院项目总投资140万元,全部是中央扩大内需资金,已全部到位,该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100万元,占总投资的71.23%;第四批项目本次下达计划投资1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省水利厅配套50万元,资金已全部到位,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现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计划12月20日开工,2010年7月前按要求完工。

——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实施有序进行。全区2009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29.24%,顺利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快速增长得益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全年完成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个。全年分别收集2009年、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75个和31个,项目总投资分别为66.18亿元和30.67亿元,已申请到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资金1912.8万元,带动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继续推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协调服务制度,对确定的30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了项目的建设速度,全年实现到位资金6.37亿元。

——三产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逐步兴起。为了贯彻落实区委七届七次会议精神,实现“三产富区”战略,加快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随着省、市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推动,我区制定出台了《中共白云区委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扎扎实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中共白云区委 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白云区委 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推进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第三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使我区GDP实现 10.2%左右的增幅,突破市下达6%的目标任务,成为了“两个百年不遇”重创下白云经济中的唯一亮点。我区完成了我区老龄度假产业示范项目的收集、整理和申报工作;拟定《白云区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并按照工作目标有序地推进此项工作;开展白云区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发展研究课题调研工作;充实完善了第三产业储备项目,对第三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资料的收集,完成了《白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工作方案的编制并进行前期调研,邀请省发改委、省商专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专家组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4次实地调研,进入了文本编写阶段,正在进行规划中期评估,12月底可提交规划文本送审稿,并组织规划评审。全区旅游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009年共接待游客117.2万人次,同比增长48%,旅游总收入1896万元,同比增长50%,启动“家电下乡”工程,促进农村消费,已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18家,“家电下乡”销售金额253.94万元,兑现政策补贴资金13.52万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亿元,同比增长20%。

——发展主导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今年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6万余亩,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6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2.75万亩,蔬菜实现总产量8.9万吨,销售产值达14500万元,其中外销收入12580万元,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在品种结构上,香葱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产量3.07万吨,产值5526万元,其中黑石头香葱基地完成食用菌栽培500万袋;完成晚番茄种植面积7204亩;完成辣椒种植5514亩。以实施国开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巩固和改善养殖大户、养殖小区饲养条件和饲养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疫病防控能力,促进畜禽养殖健康发展。以扶持涉农养殖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支持兴华蛋禽公司、小桥良种猪场改扩建项目建设,两家企业改扩建项目共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提高涉农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全区养殖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新农村示范点得到完善和巩固,都溪农业开发项目、扁山现代蔬菜科技园区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得到有力推进,现已基本完成457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得以全面发展2009年,全区农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5928元,同比增长18.1%。

——工业发展逐步向好,经济持续复苏。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历经较长时间恢复性增长,我区工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整体效益企稳回升。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达24.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8.4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区属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值综合能耗为3.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1%,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40.5万吨,为目标计划的100%,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9家,规模企业达到78家。“工业强区”的战略推动下,随着贵阳白云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组建,贵阳市白云铝及铝加工工业基地建设也已正式启动。通过对中铝贵州企业生产用电补贴的优惠措施,促使中铝贵州公司产能逐步恢复,走出低迷。我区将科技三项费、环保资金、技改基金、开发区发展资金等进行整合后,重点支持了中国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新型紧固件高新二期工程、娃哈哈昌盛饮料生产线等22个技改项目,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10.7%。

——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推进南湖新区与金阳新区的“无缝”对接,新区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云环路南湖新区段完成路基建设,房地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全年新开工房地产1584616平方米,销售房屋201685平方米;新区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区戒毒所、残疾人康复中心已完成,行政拘留所、廉租房、西普陀寺、大人山公园一期等工程完工,正在筹建新区中学、小学,新区文化休闲设施逐步完善。旧城改造方面,启动了龚家寨——白云公园片区排洪排污治理项目、大山洞片区污水收集管网项目、同心路街景整治工作和云康新城二期工程,认真抓好城区绿化,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23万平方米,贵遵路白云段沿线村庄整治950户年底可整治完成。建立“整脏治乱”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一系列“整脏治乱”活动,深入开展打击违法“两的”、“酒后驾驶”专项治理行动,对农贸市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交通干道及旅游景点环境卫生、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督、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野广告等重点环节和区域开展了重点整治工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一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抓民生,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就业、计生、社会治安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两基”迎“国检”工作全面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继续贯彻,并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养老保险扩面2500人、失业保险扩面人数1200人、工伤保险扩面1200人、生育保险扩面260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2000人,启动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保险,新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8000人。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7%,2009年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成效明显,10个行政村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序推进,都拉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沙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认真抓好就业,全年预计完成新增就业岗位2982个,城乡统筹就业4690人,城乡统筹培训2828人,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7.57%。组织参加贵阳市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潍坊国际风筝会等活动,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2004年——2009年度“全国风筝运动先进单位”称号,白云电视台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辉煌六十年”全国县级广播电视系统百家先进局台评选中,被评为“全国百家先进台”。组建白云社会治安机动车巡逻队,“两抢一盗”严打专项行动取得较好成果,我区各类刑事案件发生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201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意见

今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正在温和复苏,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我国的国际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复苏根基尚不牢固对我国外需增长的约束仍然很强,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全面恢复短期难以实现。2010年是经济企稳的整固期,不会很快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国家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估计国家将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作进行动态微调,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节能减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回暖的国际环境和积极的国内政策,为我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机遇方面:一是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的促进经济增长措施,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前不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是国家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新机遇。要求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支持国际资本通过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项目和企业。为我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了条件。三是金阳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贵广高速铁路客运站毗邻白云黑石头片区建设、阳关收费站北移到白云天鹅湖、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绕线的建成通车等诸多有利因素为我区加快城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创造了条件。四是高新区入驻白云,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促进我区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升级。四是国家出台新的产业政策为我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面临的挑战: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为我国外贸出口增加了变数,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我区企业生存空间;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将减小、效应减弱,为我区后速建设增加了难度;三是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加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产泡沫化的风险在加大;四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阻碍我区经济发展的再次腾飞;五是我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总体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以及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开放、善领导”的18字方针,按照“1235”的发展思路,以“项目推进年”和“管理提升年”为载体,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高新区核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以“止下滑、保增长”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力推进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主要目标:

——全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5.3%。其中:一产增长8.8%,二产增长9.8%,三产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2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770元,同比增长9 %。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04元,同比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20%。

——招商引资完成58.9亿元,同比增长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10%;

——规模工业生产总值124.7亿,同比增长15%;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凸显投资拉动力度。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协调和服务,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协调服务制度的实施,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因素。我区作为内陆城市,出口在将来一段较长时间里难有突破,消费虽有一定增长,但基数小、拉动作用不强,只有投资是未来两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70亿元,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一是要认真抓好项目的策划、收集、论证和整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项目库,为全区经济发展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区项目库已收集2010年项目274个,项目总投资245.85亿元,这些项目在2010年预计完成投资59.5亿元。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动态管理,及时收集新的建设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二是努力争取建设资金。未来两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50多亿元,这么大的投资规模,必须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作好充分准备,有计划、有针对性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专项资金,国家银行贷款等,以此拉动资金投入,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加强服务,为项目建设、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服务企业和项目为改善软环境的中心目标,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和项目运行及建设情况,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和项目解决生产和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坚决打击挡工堵路、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并形成长效机制,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和形象;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督促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尽早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工业强区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利于我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优化,同时国家也决心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未来两年是我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工业结构内部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是通过完善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为产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统筹考虑高新区、白云区产业布局规划,完善高新区产业规划和白云区产业布局规划,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做好衔接,做到布局科学合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支撑、双方共生共赢的良好局面。深入贯彻落实贵阳市振兴工业经济政策,抓好“一区五园”规划建设,为工业经济搭建发展平台,抓紧制定“一区五园”建设方案,全面展开园区建设可行性研究、开发模式及产业政策研究、项目环评、前期摸底调查、安置点建设等工作,快速推进园区建设,在2012年初步建成铝及铝加工园。二是调整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推进企业多元化发展。在恢复、巩固铝及铝加工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医药制造业等其它新兴产业,在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电子材料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全区抗风险能力,在2010-2011年推进深圳振华新材料公司锂电池材料、中铝贵州企业10万吨合金熔铸项目、贵阳宝源阳光硅业公司多晶硅研发生产、娃哈哈昌盛饮料、华恒机械制造、金飞铝轮毂等44个投资上1000万元续建项目的建设,推进浙江中泉电气、赛诺管业、20万吨铝板带生产线等49个投资上1000万元、部分已获得土地等手续的新建项目的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提高全区非公经济的比重。三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引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支持企业开发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中铝贵州分公司120万吨氧化铝、石墨化阳极技改项目、山东鲁阳纤维材料、三占钎具集团、中航标准件制造公司、南方汇通公司钢构和钢丝绳生产线、富山实业模具等技改项目的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降低物耗、减少污染,努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推进中铝公司贵州分公司环保治理工程、赤泥矿渣处理等项目的建设。五是推进贵阳阀门厂、贵州铝加工厂、长虹印刷厂、贵阳水泥厂等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拍卖,实现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把扩展城市空间作为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按照城市中心区和建设“两个新城”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现金阳新区、白云区无缝连接。一是继续推进云环路、白修公路、麦沙大道、金苏大道、南湖三级道路网等重要道路建设,为推动新一轮房开和城市建设创造条件,抓好白云城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实施。二是加快推进云祥山庄、米蓝春天、恒大绿洲、心美国际大厦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尽早开盘销售,以吸引更多人流入驻南湖新区,为南湖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抓好大山洞新村、艳山镇程关新村等城中村建设,推进艳山红村安置点、铝工业基地安置点等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进一步完善南湖新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档案馆、图书馆工程建设,在南湖新区新建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五是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打造现代化文明生态城市。进一步开展“四城同创”和“整脏治乱”工作,取缔占道经营和延伸占道经营及乱搭乱建违法行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

(四)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我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商贸业和旅游业。一是认真抓好《白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我区商业网点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老城区和新区为中心,具有现代商务、休闲购物、文化娱乐、观光旅游、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商贸流通体系。二是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建设一批区域性的专业市场和现代服务业龙头项目,推进宝通物流产业园、西南家居博览城物流园、长远物流、动漫游乐园、和平里酒店、一汽明星汽车等等项目的建设,切实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规模。三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继续抓好我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天鹅湖景区综合开发、贵州西普陀寺、民族民俗商业街等项目的建设,积极引导乡村游健康规范发展。四是大力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力度,及时跟踪温州商城建设情况,大力支持大润发超市和星力便民超市的建设。全力支持专业特色街建设,重点扶持夜郎文化古城特色餐饮街和旅游商品特色街的建设,提升长安步行街,打造以白云路与同心路交叉口向外辐射商圈,大力培育餐饮名店,积极为厦门华远贵阳和平里酒店建设做好跟踪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扶持现有餐饮企业做大做强。

(五)围绕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种措施并举,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平山水库、扁山节水灌溉项目、罗格凼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按年度计划推进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项目、村寨串户路建设和农畜饮水工程。二是加快发展城市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严格按照基地化、标准化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认真抓好香葱基地、晚番茄基地、花卉基地、经果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建设规模,提高生产效益。三是支持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归农农业有限公司、贵州晨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贵州京黔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加工企业的发展,推进贵州花卉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支持新纪元、洪湖等企业发展花卉产业,带动农户扩大花卉种植规模。

(六)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一是硬环境要不断加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努力推进“一区五园”特别是铝及铝工业基地建设,力争在两年内完成投资5个亿,在2012年基本建设铝及铝工业园区。二是软环境要不断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部门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打击和遏制挡工堵路、强揽工程、强卖建材等行为,促进项目的正常实施。三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积极围绕铝及铝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选商工作,有的放矢大力引进效益和成性好的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四是加强安商工作。坚持落实区级领导干部协调服务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和部门服务责任制,确保项目引得进、安得下、建得好。

(七)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在实施农村学校“三免两补”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标准“普九”目标,到2011年完成校舍安全建设,推进每个乡镇一个标准化中学和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目标,在南湖新区启动建设一所标准化中学和和一所标准化小学,在未来两三年内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0年,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000人,覆盖率达80%,2011年达20500人,覆盖率达8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参保人数2010年达11000人,覆盖率达28.44%,2011年达12000人,覆盖率达31%;建立无保障人员医疗救助基金,惠民医疗政策100%覆盖城乡困难居民,巩固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业人口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

三是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区级医疗资源,按“二甲”医院标准,改扩建区人民医院;新建两所社区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和两家市级“示范卫生院”;改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检测能力,建立35个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保持就业稳定增长,每年实现城乡统筹就业4300人,实现城乡统筹培训2900人,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五是巩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计划生育行政示范县和全省流动人员计划生育优质管理和服务工作合格县成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6%以上,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六是继续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和“居有所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平安白云”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维稳工作,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予盾;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重点工程、煤矿和非煤矿山、学校等进行专项整治,坚持遏止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各位代表: 201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我区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实现白云的再次腾飞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章标题: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1月22日在___市第___届人民代表大会第___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___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本次大会报告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6年全市上下围绕“民本___”发展目标,以建设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7.3亿元,增长12.4,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5.1和12.9(附GDp增速走势图)。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化加速提升了经济效益。全市上下立足服务中央、省属工业,搞活地方工业,发展园区工业,使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工业增加值318.4亿元,增长16.1。优势产业主导功能继续增强,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11家,比上年增加107家,规模工业增加值271.1亿元,增长17.4。长炼和巴陵公司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62亿元和147亿元。食品、造纸和纺织等资源型工业增长超过了20,循环经济成为新亮点,废旧回收工业成倍增长,汨罗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列入了国家“十一___”规划纲要。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园区工业发展加快,增长43.9。___纸业进入“中国上市公司成长百强”,天润化工获准上市,中天科技获准在新加坡上市。工业化加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49.4亿元,增长19.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7亿元,增长17.4。

(二)新农村建设惠及了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从农业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强力推进。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粮油棉麻、畜禽水产、蔬菜茶叶和竹木林纸四大产业的支撑作用,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0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0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6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10个,“正虹”、“岳泰”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长康”、“福湘”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粮食总产63亿斤,比上年略有增加。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38亿元,完成县通乡镇公路166公里,硬化村级公路1943公里,解决了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沼气池1.29万个,“百村示范”工程和“清洁家园”行动顺利推进,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利工程整治,增强了防汛抗旱能力,实现了“户户通电”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投资扩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在投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突出抓重大项目、抓资金筹措、抓结构优化,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亿元,增长2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3.7亿元,增长21.6。投资结构得到调整。投资重点向生产性项目倾斜,工业投资99.5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4.2。重点项目进展加快。工业上,华能二期、巴陵公司煤代油等项目竣工投产。交通能源上,武广铁路客运专线___段、岳荣新公路二期、钟虹公路、临通公路、成品油运输管道等工程进展顺利,临资口大桥竣工通车,___首座50万伏变电站竣工。城建上,___楼景区建设进度加快,形成了基本轮廓,城市主干路网拓改工程完成了计划。同时,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与投资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一批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物流园区顺势发展,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8亿元,增长14.3。实现进出口总额6.4亿美元,增长20.7。全市实际利用内资9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218万美元,分别增长59.7和3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

(四)社会进步彰显了民本理念。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71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1。教育事业卓有成效,基础教育得到提升,高等教育形势看好,湖南理工学院、___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建设进展加快。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民办实事有序推进,省、市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5.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广泛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全市295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每家有1人就业。城镇安居工程、残疾人帮扶和农村___保户供养、寄宿制学校、乡镇卫生院建设等都完成了预期目标。单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单位(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规定数值之内。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篇:贵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计划草案报告

贵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及2005年计划草案报告

(2005年1月28日在贵阳市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单建星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大贵阳”战略目标,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土地和信贷“双紧”的形势下,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各主要指标都能够实现年初制定的目标。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8.48亿元,增长13.8%,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以上,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分别比上年高0.9、0.7和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6%,占全市GDP的总量超过4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7亿元,增长23.0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78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5.52亿元,增长14.2%。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12.05亿美元,增长41.5%。引进内资到位资金122.42亿元,增长35.64%,直接利用外资5237万美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9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9元,增长1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7‰。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效益稳步提高。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总体运行质量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4.88亿元,增长17.6%。主要增长因素: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较快,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三是苏西(中国)铜箔公司、贵州凯特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建成投产或达产增效。四是轮胎、彩电、微硬盘、移动电话、中成药、辣椒系列食品、复合肥等重点产品产销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产品创新能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1%实现利润总额达22.98亿元,增长150.91%,新产品产值增长18.9%。

支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通过“三补一减”(粮食直补、粮种直补、农机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市本级财政农业支出2.1亿元,增长10%,市级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59.65万吨,增长5.4%油菜籽产量增长7.7%蔬菜总产量86.88万吨,增长5.4%肉类总产量16.42万吨,增长

9.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实施中低产田改造3.9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09平方公里。完成扶贫项目135个,解决了7.9万农村群众人畜饮水的困难,完成15356户农村茅草房改造,提前一年消灭了茅草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2.95万人。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服务业继续平稳发展。消费品市场在住房、汽车、旅游、通讯等消费热点的推动下,呈现出日益活跃的景象,外资、民营企业零售业迅速增长。市场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旅游业快速发展,海外入境游增长幅度较大,全年旅游收入达48.6亿元。利用市场化运作,启动了贵阳市社区服务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品种逐步增多,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同时,适时适度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开展了项目清理工作,全年共停建项目8个、缓建项目7个,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另一方面加大资金协调力度,加强项目施工组织工作,使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了增长势头,比上年净增50亿元以上。

东新路、清溪路、解放西路等中心区道路改造建成通车;500公里县乡公路和1000公里贫困村公路改造完成;13个铁路道口平改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二桥大沟、花溪污水处理厂等“南明河三年变清”系列工程完成。一批县医院传染病区、疾控中心和贵阳三中等社会事业项目完工加快了金阳新区内住宅、医院、学校等配套项目的建设。

对外贸易增势较好,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加大了推进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工作力度,培育并扩大了新的出口增长点。海关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微硬盘、手机、硅锰铁和碳酸钡等商品出口增长较快。

招商引资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招商渠道不断拓宽。兰花水泥、五矿铁合金等工业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浙江商城奠基、沃尔玛商场开业,投资项目质量得到提高息烽重钙、世华数码、山东兖矿等大型项目的进展情况良好。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信贷运行平稳。财政收入着力于加强财源建设,取得成效。预计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10.73亿元,增长20.88%财政支出主要是确保重点建设、社会保障及社会各项事业支出。12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0.6亿元,比年初增加161.2亿元;存款余额160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74.43亿元;货币回笼33.91亿元。信贷投放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基本建设、企业流动资金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等方面。

城镇就业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通过全面实施劳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了城镇就业稳步增长。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15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1万人,建立创业组织20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800个。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达两位数,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较快,其原因: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及时将各项补贴兑现到农户;二是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三是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着力清欠农民工工资等。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迈出重大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的有关精神,通过产权交易平台依法规范操作,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已先后有水晶集团、气源厂、啤酒厂等大中型企业完成改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结合本地区实际起草了《贵阳市人民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草案)》,已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一审。《关于建立贵阳市招投标市场的初步方案》、《贵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理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部门已多次讨论。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改革,一级统筹两级管理的社会保险征缴管理新模式已在医疗、工伤保险中启动实施。

科技事业围绕经济发展重点实施大项目战略,纳米改性农用棚膜、大分子生物制品等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大、作用突出的项目相继实施。实施科技人才强市“百千万”培训工程,建立了区、县(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教育事业开展了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的小学、初中建设加强了以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重点的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和以贵阳学院等为重点的高校建设。卫生事业加快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作为省级试点的息烽县的工作进展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各类体育活动,逐步培育完善体育产业市场。

但在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一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保持投资强度压力大。二是粮油价格波动等因素,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影响,特别是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达两位数,直接影响到工业企业生产。三是煤、电、油、运供求关系仍然紧张。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仍十分突出。

二、2005年计划安排意见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发展改革的各个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协调发展上来;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现提出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净增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在确保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要千方百计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狠抓工业结构调整,加快铝工业、磷化工、卷烟工业、装备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整合卷烟工业发展,积极推进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支持卷烟企业与烤烟种植业的联合。抓好南方汇通1英寸微硬盘、世华1.8英寸微硬盘及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等项目达产增效。开工建设中铝公司氧化铝扩产改造、振华集团片式开关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抓紧实施威门药业、民族药业、新材料矿业公司等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根据生产要素资源供应紧张的现状,加强重点企业、高附加值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的协调服务,强化营销,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煤化工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以电力、水泥、电解铝等污染企业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城市建设。

继续完善支农政策,保持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建成息烽鱼简河水库和阳朗排洪工程,解决5.7万农村群众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网的改造和建设。稳定传统农业,提高粮食总产量。按照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巩固优质果品、药材和特色花卉基地建设,提高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培育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和药业企业。突出发展奶牛、肉牛和 “三元”杂交猪生产,依托贵黄、贵遵、贵毕等主要公路着力打造畜牧业产业经济带。

服务业要重点抓好有色金属物流市场一期工程建设、五里冲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扩建以及“保姆、家政等重点技能培训就业”项目和金阳商贸走廊等的建设。加快“三绿工程”建设,强化“菜篮子”商品安全管理,构建绿色消费体系。积极支持各类旅行社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潜力,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业,积极扩大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新型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二)抓好投资结构调整,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

继续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和引导对产业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益,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城市供水及管网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危险物处置、公检法司、人饮工程、病险水库治理、职业中学及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要继续争取国家的支持。要着力加快贵开路、白云污水处理厂、清镇东郊水厂、开阳黄磷尾气利用年产2万吨甲酸、贵阳市传染病院、贵阳大剧院等续建项目建设,配合省抓好过境高速、南方汇通1英寸微硬盘产业技术升级、中铝贵州分公司电解铝技改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库建设。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做好城乡道路网建设与改造、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石漠化治理三个项目争取世行、亚行贷款和德国政府赠款的前期工作。对于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要做好资本金筹集。二是运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放宽投资准入制,利用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一站办”职能,以关键产业、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在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

(三)努力做好财税工作,保持金融平稳运行

严格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监管,抓好零散税源征管。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地方财政增收的多元化财源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证重点开支需要,加大对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统筹安排好国家开发银行和地方银行贷款。

建立和完善良好的贷款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信贷监督,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正常金融秩序。

(四)加大改革力度,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按照进一步放宽放活、务求实效的原则,力求在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有新的突破。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将政府投资的功能和使用方向由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推动结构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和促进“五个统筹”上来政府投资要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代建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推进劳动保障体制改革。平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改革,同时在总结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征缴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

(五)做好建设经济强县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的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区、县(市)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各经济强县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在全省建设经济强县工作的排名中走在前列。继续推进建强入列工作。

(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针对部份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积极做好对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产资料价格走势及对下游产品的影响。规范教育和医疗服务价格秩序,严格控制政府新涨价项目出台。加大农资的生产和供应,把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放在重点优先的位置。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缓解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需矛盾。密切监测粮食、煤炭、石油、房地产等价格走势,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着力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对扩大就业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人员自谋职业和创业,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建成“金保”二期工程并投入使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切实安排好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稳步推进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继续抓紧清欠农民工工资,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土地占用和城镇拆迁中的矛盾和问题。

(八)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抓好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按照国家及省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本完成《贵阳市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积极做好“十一五”规划期间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与省和国家的衔接,力争在优势资源的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交通、水利、生态建设等方面有一批重大项目能够纳入国家及省的规划。

(九)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生态经济市万人科技培训。统筹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扩大“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贵阳一中金阳新校建成投入使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对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围绕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的总目标,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全力打造“文化林城”。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是艰巨的,经济运行中还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困难。但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1月7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晏良

新疆日报

2009.1.16

(2)

各位代表: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自治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提请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区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32号文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克服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4%,第二产业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9.5%。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较快面对低温冰冻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自治区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抗灾自救,努力降低农业灾害损失,在大灾之年实现了农业增产。积极落实促进粮食生产各项措施,提高粮食收购价和补贴标准,预计粮食产量1002万吨,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小麦439万吨,增长22.2%,实现了粮食“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合理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着力实施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优质棉基地建设,棉花单产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面积2430万亩,下降9.1%;产量286万吨,下降1.4%。加强林果业抗灾自救,积极补植补造,全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92万亩,总面积突破1450万亩,果品产量450万吨,与上年持平。落实抗灾保畜各项措施,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肉类、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75万吨和207万吨,增长9%和5.5%。

继续实施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推进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30亿元,增长15.5%。美克公司年产6万吨1,4—丁二醇、独山子天利高新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原油产量2740万吨,增长5.2%;天然气产量240亿立方米,增长14.1%;原油加工量1770万吨,增长3.8%。全面启动4大煤田、13个重点矿区和11个一般矿区的总体规划工作,编制完成了23个矿区总规。“西煤东运”通道建设列入日程。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区“十一五”后三年建设火电装机规模800万千瓦以上,2008年已批准587万千瓦。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区域内一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西北电网750千伏与新疆联网工程通过中咨公司评估,疆内高等级电网发展规划进入国家评估程序,为我区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原煤产量6200万吨,增长23.5%;发电量492亿千瓦时,增长18%。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罗布泊120万吨钾肥已建成投产,特变电工1500吨多晶硅、中泰化学36万吨聚氯乙烯3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项目开工建设。钢材、水泥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量分别为550万吨和1700万吨,增长16.8%和10.6%。

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批发零售、餐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汽车、家电、金银珠宝等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较快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6亿元,增长21%。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

(二)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发展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积极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2008年落实国家补助我区基建投资172亿元,比上年增加60亿元,是历年来最多的。重点投入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效显著。2008年新开工重点项目31项,比年初计划多9项。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0亿元,比上年多1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4亿元,增长25%,是近14年来的最快增速,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建设步伐加快,重点河流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334项,完工226项,下坂地水利枢纽、叶河中游渠首工程国家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国家正在委托立项评估,吉音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已获批复,阿尔塔什项目建议书已经通过国家技术审查。大西沟、中葛根等一批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地下水开发和节水工程,新建机电井3300眼,比上年增加1800眼;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增加近一倍。铁路建设突飞猛进,继2007年新开工4条铁路项目后,2008年又开工建设了喀什—和田、兰新线嘉峪关—阿拉山口段电气化改造、库尔勒—阿克苏二线、库车—俄霍布拉克、五彩湾—将军庙5条铁路,同时在建10条铁路,开工线路之多、战线之长、覆盖面之广在新疆乃至全国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国道217线库如力—库车段、阿勒泰—布尔津段、国道218线清水河—伊宁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独山子—乔尔玛—那拉提段、国道315线墨玉—叶城段等公路开工建设,新增等级公路近5000公里。哈密机场建成通航,阿克苏机场开工建设,库车机场迁建工程国家已批复立项,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民航机场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

为改善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新增林地面积309万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1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天然气利用5.5万户,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250吨。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一批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个园区、两家企业纳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000吨和2550吨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速比上年减缓。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建和加固改造城乡抗震安居房37.3万户,解决了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9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完成1.1万无电户送电任务。实施了21个非优质棉基地县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级动物疫病防疫站162个,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同意支持我区学前“双语”教育3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亿元,用于2328所学前幼儿园建设,2008年已安排2亿元,在南疆三地州率先启动建设214个“双语”幼儿园。此外,继续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学校、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东风工程”等项目,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5528套,用于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三)重点领域改革进展顺利,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所有乡镇实现“乡财县管乡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重组步伐加快,11家自治区国有企业完成重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东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我区设立分行,五家渠市成立了首家村镇银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700多亿元,创历史新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扩大,小麦、玉米、大豆、油料作物、奶牛纳入了试点品种。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加强自治区预算内建设资金管理,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实施了自治区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度。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政策,逐步疏导了资源和环境价格矛盾。

以对内开放为主导,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全年引进区外资金800亿元,增长3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52%。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增长60%。其中出口190亿美元,增长65%。企业“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核准了2个境外投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重点参与资源开发。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封关验收标准。第17届“乌洽会”由区域性展会提升为国家级展会,展会规模和参会人数创历届之最,经贸洽谈成交额创历史新高。

(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新疆建设顺利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两免”政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杂费,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内地高中班招生5518人,比上年增加518人。中职招生11万人,增长22.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由3个地州扩大到10个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50.8%,提高7.8个百分点;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达94.47%。启动了南疆三地州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奖励政策,首批受益群众达3万户。全区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66%和93.88%,提高0.16个和0.38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实效,实现就业再就业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农村劳务输出150万人次,稳定转移30万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项保险人数达961万人,比上年末净增82.6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3488元,增长9.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3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300个扶贫重点村达到整村推进验收标准。果断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严格控制出台政府提价项目,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市场价格秩序,确保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对城镇、农村低保人员、在校大学生、“五·七工”等进行了生活补助。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期,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金融危机通过金融、贸易、市场等多种传导机制,对我区的影响已经显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牞我区2008年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都没有完成年初计划目标。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复杂性和严重性,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应对;绝不能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关键要统一思想,把行动落实到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上来,坚定必胜信心,扎实做好工作,迎接各种挑战,勇于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战胜危机,确保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2009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09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扩大内需各项措施的重要一年。按照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的部署,要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促和谐”,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不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

一是把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为契机,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促进投资、消费较快增长。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加快建设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等,促进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以扩大内需带动全局,形成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的良好局面,并为我区国民经济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周期创造条件。

二是把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依托区内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矿产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开发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是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走出一条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区域生态相协调的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把推进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加快审批进度,落实国家税费减免和价格调控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好的环境。着力推进全方位开放战略,抓住机遇扩大向西开放,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稳步开展对外投资,在更高层次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五是把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天北率先发展、天南突破发展、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更加重视、大力扶持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促进南疆三地州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加快优势资源深度加工,构筑新疆特色产业集群。继续支持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六是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城乡居民的实际困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9%,力争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要着力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下大力气,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1、抢抓机遇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国家的投资方向和重点领域,自加压力,全力以赴,力争落实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取得新突破,形成全面推进、大干快上的好局面。2009年初步安排自治区重点项目170项,其中新开工项目26项。水利方面,抓好主要河流开发和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塔里木河流域建成下坂地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吉音水利枢纽,加快推进阿尔塔什、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其他流域尽快开工建设一批水资源开发工程。推进乌鲁木齐大西沟、轮台五

一、库车铜场、奇台中葛根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克孜加尔、托克逊阿拉沟等一批大中型水利枢纽,加快皮山阿克肖、塔城阿不都拉、昌吉努尔加等水库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铁路方面,建成精伊霍、乌准铁路小黄山—五彩湾段、奎屯—北屯、乌鲁木齐—精河复线,加快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喀什—和田、库尔勒—阿克苏二线、库车—俄霍布拉克段、嘉峪关—阿拉山口电气化改造、乌准铁路五彩湾—将军庙段等在建项目工程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哈密—罗中、将军庙—哈密—策克、乌鲁木齐—兰州第二双线、库尔勒—格尔木、北屯—富蕴、中吉乌等6条铁路。公路方面,加快正在建设的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高速公路施工进度,确保按期建成通车。新开工国道217线奎屯—克拉玛依高速、布尔津—白碱滩二期改建、国道315线民丰—于田等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深度和网络化水平。加快推进重要工业园区和资源开发地公路建设,加大国防公路和口岸公路的建设力度。民航方面,建成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核准建设一批火电项目。坚持电源电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重点做好疆内高等级电网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疆内750千伏电网发展规划,开工建设乌鲁木齐—准东、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吐鲁番—库尔勒等特高压输电线路。争取开工建设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联网,将新疆纳入西部电网,促进新疆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2、增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落实国家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措施,重点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和保护好居民消费的积极性。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业转变思路,积极开发建设面向广大普通老百姓、质优价低的商品住房,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态势。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规模。继续实施以对内开放为主导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努力为大企业集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源和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我区优势资源开发。提升向西开放水平,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能力。大力推进农副产品、机电、化工、建材等特色优势资源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增加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1、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立足区内自给有余,重点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计划播种粮食面积2500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200万亩。在粮食主产区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在南北疆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通过开发地下水、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推进一年两作,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粮食生产收益。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广大粮农得到实惠。启动伊犁河流域粮食基地建设。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减棉花播种面积,控制在2200万亩左右。继续实施优质棉基地建设,支持优质高产棉区和宜棉区,提高单产和品质,节水增效。林果业要继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全面加强科学管理,推动林果大区向林果强区转变。着重加强林果产品保鲜、储运等薄弱环节,在果品集中生产地和销售地,建设一批冷藏保鲜及冷链项目。抓好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牧民定居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加强奶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完善动物防疫体系、植保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下水开发力度,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努力提高灌区抗旱保灌能力。力争新建和改造机电井3500眼,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以上。争取国家支持,大规模开展农村“房、水、路、气、电”建设,新建改造城乡抗震安居房35万户,解决1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12万户,完成2.64万无电户送电任务。

4、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生产结构,开展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就业的能力。畅通农牧民转移进城渠道,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在教育培训、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2009年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150万人次以上参与劳务创收。

(三)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瞄准国内外市场,应对危机,把握机遇,坚定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大踏步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全力推进煤炭、煤化工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将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纳入全国能源发展大局中,尽快批准吐哈、准东、伊犁、库拜等四大煤田矿区总规,尽快开工建设哈密大南湖、沙尔湖等七大矿区一大批千万吨级煤矿项目,为“西煤东运”奠定坚实基础。以准东、伊犁作为主战场,推进一批煤化工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广汇15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潞安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湖北宜化4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兖矿60万吨醇氨、国投90万吨焦化10万吨甲醇等一批煤化工项目。

2、做大做强石油天然气产业。积极支持中央企业油气管道、石油储备库建设。建成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塔里木大化肥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中泰化学36万吨聚氯乙烯30万吨离子膜烧碱、库车新成化工15万吨二甲醚等项目。加快乌石化百万吨大芳烃等项目建设;启动“气化新疆”工程。

3、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争取在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上有新突破。加快推进新鑫矿业镍开采粗冶炼、国投罗钾300万吨钾肥二期、新兴铸管160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不锈钢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昆60万条子午线轮胎等项目。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创新能力建设等,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成特变电工1500吨多晶硅项目,推进特变电工3000吨多晶硅、金风科技兆瓦级风机产业化、众和电子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进程。继续加大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食品、机电、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5、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的服务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培训教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吸纳城乡新增就业人员就业。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扩大廉租住房建设规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搬迁、维修采煤沉陷区民房任务。大力支持乌鲁木齐市北区一带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提供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实施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全面完成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任务。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和景区运输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鼓励旅游消费。积极落实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

(四)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这不仅对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至关重要,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内容。

1、突出抓好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政府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节水、节电、节油、节地、节材意识;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业废水治理,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抓紧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开展第二批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加快伊犁喀什河、额尔齐斯河、开都河流域等一批梯级水电站建设,扩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共伴生矿、矿山尾矿、难选冶矿、贫矿的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推进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及湿地保护等工程建设,新增林地面积700万亩。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启动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一期、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主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确保150万退耕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实施围栏封育、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推进自治区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级管理机构。

(五)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强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案,加快建立部门间统筹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当前重点是大力推进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活力的各项改革。

1、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化解乡村债务,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积极稳妥地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自治区区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3、以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理顺各级政府之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为重点,抓紧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4、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核准制,健全登记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扩大代建制范围;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监督检查机制。

5、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6、继续推进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粮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在主产区、主销区、集散地建设一批粮棉油中转储备库,改善流通条件,提高流通效率。组织实施118台(套)棉花加工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计划,满足棉花产业发展需求。

7、抓好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革创新、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特色小城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继续推进财税金融、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

(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乌昌一体化进程,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带产业升级。加快边境县市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固边富民工程,突出抓好牧区建设、牧民定居,2009年全区牧民定居工作要有新突破。更加重视、大力扶持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国家的巨大关心支持为强大动力,举全区之力,充分发挥南疆三地州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尽快改变这一区域贫困落后面貌。抓紧实施《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2009—2013)》(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抓紧分类制定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尽快将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对《规划》中提出的“已列入国家规划的建设项目”,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逐一落实,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对“争取纳入国家调整规划或投资渠道的建设项目”,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争取将建设项目纳入国家调整的规划或新编规划内,并组织好项目的实施;对“南疆三地州有特殊需要,而目前国家既无规划也无投资渠道,或需要额外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设项目”,如抗震安居工程、乡镇干部周转用房建设、贫困乡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固边富民工程、“双语”师资培训基地、行政村及社区文化室建设、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地下水开发、高效节水、盐碱地改良、喀什危旧房改造等一批事关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项目,要加快编制专项规划,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今明两年全部开工建设。促进南疆三地州贫困落后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各族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

(七)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

1、教育方面,开工建设1237个学前“双语”幼儿园、10所“民汉合校”项目;继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实施规划内最后47所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建任务。全面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任务。力争开工建设30所特殊教育学校。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加强创新、紧缺人才培养。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招生11万人,增长22%。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6万人,增长5%。

2、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进一步巩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建成乡镇卫生院。积极推进行政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重点中医民族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3、文化广播电视等方面,抓紧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力争实现全覆盖。实施抢救性文物、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体育健身产业健康发展。

4、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促进就业的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我区一大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引导,精心组织,强化技能培训,积极吸纳农民工参与建设,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建设好养老服务机构,推进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儿童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各位代表,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当前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奋斗,为促进自治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2月1日在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顺利开局。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31.2%,完成年计划的109.3。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39.4,完成年计划的131.6;二产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同比增长31.8,完成年计划的104.7;三产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年计划的106.4。实现财政总收入104文章版权归范文搜网作者所有!31万元,比上年增收2191万元,同比增长26.6%,完成年预算的11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58万元(所得税按100计算),同比增长28.3%,完成年预算的127.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38.5。完成招商引资7.2亿元,同比增长7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0元,同比增长12。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作物总产达9.2万吨,增长20.7,再创历史新高。蔬菜生产稳中有升,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达24万吨,增长14。养殖业快速增长,建成养殖小区8个,新增家禽养殖能力2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27万吨,增长17,禽蛋总产量达0.26万吨,增长10,水产品总产量达0.34万吨,增长12。林业生产明显加速,实现产值1250万元,增长15。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先后实施了小蚌埠排灌枢纽新建、小蚌埠大堤加固、新河沟3.4km清淤整治及湖滩、陈郢、陈桥站更新改造、陈桥站西干沟拓宽疏浚等一批市区重点水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0余万方。扩建、更新改造泵站5座,维修泵站10座,新建维修涵闸60座,改善除涝灌积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开工建设了梅桥朱海路、小蚌埠-汤家湖路、曹老集金山湖路等18条乡村道路,其中梅桥-周口路、苗台路等11条道路已竣工,完工路程42.1公里,完成投资872万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协会已发展到1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8个,其中梅桥大青豆协会被评为省十佳农业技术协会和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0强。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全区劳务收入达1.84亿元。

(二)二、三产业快速增长

2006年,全区二、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0.4亿元和5.2亿元,增长31.6和1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已发展到40家,新增19家,实现产值17.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1.2。落实对骨干企业的扶持政策,奖励和兑现扶持资金1410万元。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创业纺织、恒意环保等企业产值同比翻一番,金洋家用机床、华艺压铸、液力机械、安瑞科压缩机、经纬轮辋钢等骨干企业产值增长40以上,并实现了产值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园区经济迅速发展

工业园区累计引进项目67个,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30个,完成投资3亿元。2006年实现产值5.9亿元,增长14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9.2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已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更名为安徽蚌埠工业园,并被确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商贸物流园区迅速启动,现有在建项目2个,签约项目4个。2006年完成投资1.2亿元。总投资4.6亿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通成国贸广场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路桥日用品批发市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两个项目一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000万元的蔬菜批发市场二期扩建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的安徽联合商品交易所已完成工商注册。

(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势头良好

2006年全区引进市外项目42个,实际引进资金7.2亿元,增长71.4,其中引进国外资金606万美元。充实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进入招商项目库,共推出各类招商项目40个。全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9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2个,工业项目45个,农业和农田水利项目24个,商贸物流项目9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2个,完成投

下载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0年计划(草案)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