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时间:2019-05-15 00:2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舆情信息写作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第一篇: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一、关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几个理论问题

1、对舆情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对“民意及其作用于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规律”的一种描述。一般来说,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或简述为,舆情是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上述这个关于舆情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想真正弄明白也非易事。对于基层舆情信息工作者而言,无须刻意追求它的更深奥秘所在,只要有所了解就行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舆情概念的理解,必须把握这样几层涵义:一是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换句话说,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二是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三是舆情因变事项是舆情产生的基础,研究、分析舆情,首先要深入研究、分析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四是舆情空间对舆情传播及其对执政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舆情定义中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民众的这种社会政治态度说到底是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它不仅包括民众对国家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意见和态度,同时还包括民众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态度。一句话,“民众社会政治态度”是民众要求执政者不断改善民情状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换句话说,作为“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舆情,就是民意的集合。

2、对舆情信息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

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文献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3、对舆情信息工作基本内涵的把握

就宣传思想战线这个特定工作领域而言,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特指在中宣部直接领导、组织、协调下的,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单位和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围绕因应特定舆情因变事项产生的相关舆情,通过收集、整理、上报舆情信息,并对决策者相关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简单说,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二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作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宣传思想战线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三是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

二、舆情信息工作的常用技巧

说到技巧,我们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就舆情信息收集的技巧而言,实际上是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意识培养的综合结果。在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有效地抢抓舆情点的问题,通过实例做一些讲述。

技巧之一: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

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二是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是从民间收集的信息。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技巧之二: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是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莫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是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己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技巧之三: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是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是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技巧之四: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是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是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是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你很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五中全会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第二篇: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舆情信息写作技巧

【舆情信息基本概念】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广义上的舆情信息又叫社会舆情信息,它属于社会信息范畴,包括了经过人们意识而产生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知识、消息、信号、情报、讯息的总和。狭义上的舆情信息是指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各种载体。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中的舆情信息,是特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者对收集到的舆情,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后形成的以文本形态(也可以其他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文字(也可有其他方式)材料。或者说,舆情信息是专门反映民众各种思想意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面材料。简单说,舆情信息就是指反映舆情的文字材料。它是宣传思想战线舆情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舆情信息说到底是民众思想状况的一种反映方式。无机界信息、生物界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文献信息等都不属于舆情信息,只有人们接受这些信息后产生了普遍看法和认识后,这些“普遍看法和认识”才能称之为舆情信息。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其本身不是舆情而是舆情因变事项,只有发生了非典和禽流感,引起社会民众恐慌和不安而形成的某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才能算是舆情。我们将人们的社会政治态度、看法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文字材料,才是舆情信息。舆情信息与舆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舆情是由舆情因变事项而引发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不管你反映不反映,它都每时每刻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而舆情

信息则是人们有组织、有目的的对舆情进行采集并经过加工而形成的,是专门对某些特定舆情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反映的一种载体形式,它所能触及到的舆情事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舆情信息与舆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舆情是客观存在的,而舆情信息只是舆情的一种反映形式。这里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舆情信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其实,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就宣传思想战线这个特定工作领域而言,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特指在中宣部直接领导、组织、协调下的,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单位和部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围绕因应特定舆情因变事项产生的相关舆情,通过收集、整理、上报舆情信息,并对决策者相关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直接相关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简单说,所谓舆情信息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舆情收集、整理,并将形成的舆情信息文稿报送有关部门的过程及其所需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对于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概念,我们应当把握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概念中,是指具体负责舆情信息工作的“单位和部门”,也即舆情信息工作者。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一般由舆情信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三部分

“人”组成,舆情信息工作的主体在舆情信息工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的素质如何对舆情信息工作关系极大。

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是指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或者叫作舆情信息工作的受益者。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决策权力的决策者,它可能是某个拥有决策权力的个人,也可能是具备相应决策职能的集体或组织。就宣传思想战线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客体一般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同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一个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能否顺畅,其成果能否被服务对象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与舆情信息工作的客体密切相关。

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 所谓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效应,是指舆情信息工作的目标经过舆情信息工作实施的一切有组织的活动而得以实现的程度,它是舆情信息工作成效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作为舆情信息工作客体的决策者,对作为舆情信息工作主体的舆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二是舆情信息工作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效应。

舆情信息工作的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对舆情信息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把握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相关基本要素,并弄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内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舆情信息常用技巧】

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抛开舆情存在空间的理论探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即,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 3

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去寻找。

一、媒体上收集信息

媒体是舆论的汇集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受“长官意志”的干扰相对较少,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通过媒体收集舆情应注意三点:

1、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2、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3、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上的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

二、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

舆情信息工作的横向部门很多,除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外,舆情信息收集最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国、地税,教育、国土、城建、环保等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对这方面舆情信息的收集,要广泛建立纵横联系,不断强化立体收集。要在立足本地区、本系统的基础上,打通各种渠道,其它系统建立直接或间接的横向联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辅助功能的舆情信息联系渠道,培养一批专、兼职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

三、从民间收集的信息

舆情信息是反映民意的载体,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从民间收集的舆情信息,一般都涉及群众的思想反映和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而且比较直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因此,应当做为舆情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

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指工作成就和存在的各种主要问题等国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结果;同时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

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规律。比如,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以后,民众必然对这项政策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

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比如,最近国家拟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尽管目前还在讨论中,但己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广泛关注。个税起征点到底应订在多少收入为宜,恐怕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是不会相同的。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舆情的焦点。这个例子说明,舆情因变事项的变化会影响舆情的变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

三、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

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无限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成众矢之地。后来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整政策,抑制房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查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

分析舆情是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

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分析舆情要注意层次性

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于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反映舆情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

二、分析舆情要关注利益性

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写舆情信息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不会写出好的舆情信息。这里所讲的“利益”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民众的直接物资利益,同时也包括民众的精神利益。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资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

三、分析舆情要突出政治性

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说通俗一点,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的政治态度。比如,春节晚会广告问题,表面上看,民众对春晚广告不满是因为一些人用纳

税人的钱宣传自己;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就这个问题放任自流,从而使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不满。所以,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

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澡,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舆情信息呢?实践证明,写好舆情信息关键在于选准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

一、有敏锐的舆情意识

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题。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的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证明,调整好自身的角色是提高舆情意识的好方法。比如,当你写一篇反映农民意愿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角色变成农民;当你写一篇反映工人思想状况的舆情信息时,你要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工人;如果你要向国家提出某种建议时,你就要把自己定位到国家决策者的“参谋”的高度,等等。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同你所反映问题的利益群众相同的角色,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二、要多角度思考问题

写舆情信息并不难,关键看你写的舆情是否“管用”。同一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其“管用”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矿难,可能写舆情的角度是多种的。你可以分层次写各利益群众的不同反映,也可以分析造成矿难的直接原因及对策;你可以通过民众的情绪感悟出人们对矿难频发产生的忧虑,也可通过网民的言论看到民众对矿难背后存在腐败问题的愤怒;你可以从矿难事件本身透视出相关制度缺失给矿工及家属带来的灾难,也可以深入分析民众的反映了解到部分人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担忧,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同样一个舆情,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因此,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你应当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多角度研究、多方面思考,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

三、在情感中寻找灵感

写好舆情信息不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感。灵感从哪儿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爱”,就是你自己爱什么。你爱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好的东西。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恨”,就是你自己恨什么。你恨的东西也就是你认为坏的东西。比如,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响”的舆情信息;“忧”,就是你自己忧虑什么。比如,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己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思”,就是你经常思考什么。比如,医改不成功问题,你经过思考有了解决医改的想法,那么就会写出“几点建议”的舆情信息;“盼”,就是你自己盼望什么。比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你很

希望会议能解决一些你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会写出“干部群众对五中全会有几盼”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方法。

报送舆情——正确选择舆情报送的对象

舆情信息报送对象的选择,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舆情信息工作的任务是为决策服务、为领导服务。就一个地区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其服务的对象有二个:一个是为上级党委和政府服务;一个是为同级党委和政府服务。比如,某市委宣传部的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它的服务对象一方面是省和中央,另一方面就是本市市委和政府。对上服务和同级服务同样重要,决不可人为偏颇。就舆情信息工作而言,做好两个服务,主要是要选择好舆情信息报送对象问题。

一、要研究舆情区域性特征

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以一定的舆情空间和区域为载体的,因而舆情效应的直接影响力将随其空间、区域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我们可以把舆情分为“区域性舆情”和“全局性舆情”两大类。一是区域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如某市、县、乡等),而且只对舆情发生地局部有直接影响的舆情。产生“区域性舆情”的舆情因变事项一般具有“地方性”。比如,某市政府出台了某项政策,当地民众对该项政策的思想反映,显然只对当地政府的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对其他地区不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说,“区域性舆情”研究的作用是为区域内决策者决策服务的。二是全局性舆情。是指发生在特定地区,但对全国而言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国家最高决策层有直接影响的舆情。“全局性舆情”也可称之为“全国性舆情”。它的主要特点是,舆情效应的影响范围较大,而且影响面也较广。产生“全局性舆情”的必要条件,是激活全国性民意的,在全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存在趋同性的舆情因变事项。“区域性舆情”与“全国性舆情”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会因某些因素的变比而相互转化。比如,“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事件”,尽管两个事件分别发生在广东和辽宁,但因为其在全国民众心目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所以,由这两个事件而引发的舆情就从区域性扩展到了全局性,因而也就自然地演变成了“全局性舆情”。就一般而言,上报上级的舆情应以全国性舆情为主;报送同级党委的舆情应以区域性舆情为主。

二、要把握舆情报送的范围

在报送同一级党委的舆情信息时,有时还要考虑报送范围问题。比如,舆情刊物有《专报》、《要报》、《摘报》、《清样》等不同形式,报送的部门、领导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对市、县(区)的同级服务上表现的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就一个市的舆情信息工作而言,什么样的舆情报市委书记和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常委和副市长,什么样的舆情报人大、政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合理确定舆情信息报送范围,对于充分发挥舆情信息的功能,提高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好务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要注重舆情报送的程序

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一般而言,舆情信息的报送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领导工作忙、会议多,经常不在家,而舆情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又很强,有时等领导审完后,其实效性就没了。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怎么办?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放权问题;二是稳妥原则。对上报上级的舆情只要不涉及本地区负面的东西,应放权给具体从事

舆情信息工作的同志,授权他们自我把握及时上报;对报送同级党委和政府的舆情信息,一般为稳妥起见,应由主管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把关为宜。如果分管领导不在,可让其他领导或常务部长亲自过目。总之,舆情信息报送是件严肃的事情,各地情况不同,也不可能套用一个模式。但不管怎样,程序要服从结果,只要对舆情信息工作有利,采用什么样的程并不重要。

如何提高舆情信息质量

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体现舆情信息工作地位、作用和价值的内在要求。确保舆情信息数量,不断提高舆情信息质量,是舆情信息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努力方向。对具体工作部门和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来讲,要切实提高收集、加工、编写、报送信息的质量,除了增强工作责任感,明确工作目标和原则要求,加强制度建设等以外,还要在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加强舆情调研工作、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处理好工作中的几个关系等方面下功夫,这对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1、加强舆情信息深度分析。

开展舆情信息深度分析,是提高信息质量的基本途径,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上台阶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把握好舆情分析的重点。围绕各方面比较关注、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着重分析研究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如:要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中,去发掘人们对改革思路、方向的深层次思考;从西方大片热、博客热、网络游戏热、手机短信热等社会现象中,去分析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趣味、价值取

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演变和发展等,从中得出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其次,要掌握舆情分析的科学方法。注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揭示舆情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提高舆情分析的水平。再次,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舆情分析。把舆情分析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性、综合性、阶段性的舆情分析,以此确定舆情信息收集报送的内容重点和工作的主攻方向。同时,开展舆情分析,还要善于借助“外力”,建立一只有较高思想政策水平、有较强研究分析能力的队伍,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2、重视舆情调研工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舆情调研工作,是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舆情信息深度分析水平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加强调研的选题策划。确定选题是搞好调研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一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选题;二是要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题;三是要围绕前瞻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选题;四是围绕特色优势选题。力求以特色见长,以优势取胜;五是发挥部门优势选题。要注意结合业务工作实际选题,以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和调研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舆情调研。调研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常规调研、专题调研、民意调查、委托调研等,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另外,要把开展舆情调研与其它方面的工作调研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从中提起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丰富舆情调研的内容,形成有份量的舆情调研报告。

3、提高信息编写处理能力。

有了好的信息素材,还需要进行文字的编辑处理和观点的提炼加工,才能成为一篇好的信息。因此,提高信息的编辑处理加工能力,对提高信息质量也很重要。

首先,要明确舆情信息的结构要素。一篇完整的舆情信息,就其总体而言,应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基本要素。但每一篇舆情信息并不都要具备所有要素,有的可能有,有的可能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

标题,是表明舆情信息主要内容的短语,作用是表现主题、为阅读信息提供导向、便于储存和检索。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采用那种标题类型,要根据信息所需要表达的实际内容和结构来确定。拟定标题,一是要鲜明;二是要准确;三是要新颖;四是要独特;五是要简明。

导语,是舆情信息的开头,具有提示主题、引出舆情信息主体的作用。开头写得好,效应在全篇。导语要以精练的笔墨反映舆情信息的要点和轮廓,使读者很快把握舆情信息的主题。导语不是舆情信息的必需要素,对篇幅较短的舆情信息,可不用导语。

主体,是舆情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舆情信息质量的关键部分。主体要用充分的事实材料和典型事例,把舆情信息的主题叙述和阐释清楚。信息的主体部分一般文字较长,具体写法有相应的格局,但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关键是要突出主题,讲清需要阐述的问题。

背景,是舆情信息的一个结构要素,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理解信息内容,深化主题,起着重要辅助作用,但不是每一篇信息都一定要交代背景。运用背景材料,一是要以表达主题为中心,不能偏离 14

主题;二是要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能冲淡主题;三是用语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

结尾,是对所反映的舆情事实加以归纳,得出最终的观点和结论。它是全文的概括、总结,是主体内容的延续和深化,能取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给人以阅读的满足感。结尾并非每篇信息必需的要素,但凡有结尾,都要注意避免头重脚轻,意尽而言不止,讲空话、套话,落入俗套。

其次,要把握好不同类别信息的编写要求。通常来讲,根据内容、性质和编写要求的不同,舆情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类”舆情信息、“经验类”舆情信息、“分析类”舆情信息、“调研类”舆情信息等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别的舆情信息,要按不同的要求去编写。

“动态类”舆情要突出时效性。一般以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动向为主,即“是什么”、“结果如何”,通常不需要在“为什么”、“怎么办”上做文章。要以实效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原则,尽量作到简明扼要。

“经验类”信息要突出特色性。此类信息主要用来挖掘典型、介绍做法、总结经验。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反映各地各部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工作探索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突破等内容。要以典型性和指导性为价值取向,把最有新意、最有特点、最能反映工作成效的内容凸现出来,以区别于一般工作报告和总结材料。

“分析类”信息要突出深度性。此类信息是对某个专题性、阶段性或综合性的舆情的现状、原因、背景、态势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对策建议的信息类别。编写这类信息要注意透过现 15

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归纳升华,把握态势、预测走势,突出思想内容的深度性。

“调研类”信息要突出对策性。此类信息一般是对某一专门问题的信息反映。内容上一般要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编写这类信息要在对策性上下工夫。介绍情况力求完整全面,分析问题力求客观准确,提出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工作中去执行和落实。

4、处理好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信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报送舆情信息,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只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质量才会有提升;只有提高了质量,数量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要把工作着力点逐步转向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上,实现从以往“重数量、轻质量”,向今后“数量与质量并重,更注重信息质量”的思路和方向转变,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提高报送信息的可采用数量。为此,要相应的在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措施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在改进创新中寻求提高舆情信息质量的新途径。

二是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时效性是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内在要求;实效性是体现舆情信息价值的关键所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要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从提高信息的实效性出发,在每个工作环节上,体现时效性要求,突出一个“快”字。凡对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舆情的重要变化、思想理论领域的最新动向、国内外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思想反映,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报送,当快则快,能快则快,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误报。为此,要构筑灵敏高效的信息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把时 16

效性体现在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递、反馈的整个流程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以时效性来保证实效性。

三是“报喜”与“报忧”的关系。信息工作中的“报喜”与“报忧”问题,实质上是处理好报送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首先,报送信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说真话、道实情,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优兼报”。报喜信息不粉饰夸大,报忧信息不掩饰诿过。不论报喜信息,还是报忧信息,都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赅全,做到持之有理、言之有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报送负面信息时,除对某些特定信息外,可多报送一些没有明确指向性,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类信息。报送信息中,既要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要客观地反映相关地区部门的认识态度和工作进展,充分肯定成绩;既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也要分析造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再次,要把握好报送信息的时机、对象和范围,按照工作程序,把好信息报送的出口关。要通过报送信息,让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科学决策,以达到摸清情况,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

四是服务上级与服务本级的关系。舆情信息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上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具体决策者。二是本级党委或政府及其决策者。要处理好服务两方面的关系。把舆情信息工作放在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大局中去考虑,既要为上级服务,也要为本级服务,二者不能偏废。要注意纠正当前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工作中注重对上级服务,注重完成上级布臵的任务考核指标,而忽视为本级领导决策服务,为促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工作服务的某些偏向。处理好服务上级与本级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报送信息内容的“中心

点”、“结合点”和“共振点”,在为上级领导和部门报送带有普遍性、全局性舆情信息的同时,根据本级领导决策和工作的实际需要,收集报送区域性、典型性的舆情信息,形成为上级服务与为本级服务的“互动互益”,以此争取上下级领导对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和同志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唯有这样,才能为舆情信息工作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提供持续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篇:舆情信息

“见死不救”入罪能根绝惨剧吗?

近日,备受瞩目的佛山遭两车碾压女童笔者一直在关注。很心痛的是被辗压女童小悦悦于今日凌晨2时许,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可怜的孩子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反思是:如何阻止社会冷漠到冰点,如何杜绝此类灭绝人伦的惨剧重演?对此,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入罪?即便入罪,就能根绝惨剧的发生吗?笔者认为,要从道德、良知、制度、法律等多方面入手,“顽疾还需用猛药”。

网友认为,应有起码的反思。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妨放下报纸、走下道德审判之台,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同样“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 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 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其实,每一个“我”,都可能成为那7分钟里冷漠走过血泊中的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每一个“我”,恰恰随机性地构成了那7分钟里面对一个亟须救助的幼小生命却无所作为的“看客”!

网友要求,需营造一颗平凡的良心。自古至今,都有道德圣人在、道德楷模在。尽管他们都具有别样的感召力,都能带动更多的人向善,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光靠这些圣人楷模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的平凡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而人的社会所以高贵,所以温暖,就在于无数的平凡人都有其道德,都有其良心。这个道德,正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底线。这个良心,则是评价人性最基本的尺度。我们的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平凡良心的建树,就是平凡人对良心的守候。而良心、道德感的生长,或有遗传的因子在,但更多的则是靠社会的培育,靠从零开始的长成。良心生长得有多大,道德感生长得有多高,就看这培育力有多强。

网友建议,制度的补助不可或缺。但如何才能告别冷漠呢?如果满天下尽是南京彭宇案的不公,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常常流血又流泪,冷漠将只能像传染菌一样,越传越大,越传越危险。因此,我们不得不既叩问内心,也叩问制度。河北聂树斌冤死16年了,真凶早已招认,可冤魂迄今得不到正式的平反,这是司法的冷漠;大街小巷里串行的小贩们被某些暴力城管极尽殴打之能事,这是公权力的冷漠„„用放大镜去观察冷漠,去监督冷漠,让冷漠越来越少,这个社会才能从整体环境上越来越温暖。而当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成的时候,当人们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品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时候,人间不仅有自发的真情,亦有制度的补助,冷漠又岂会横行?

网友期望,法律应引导,不能再默然。当现有的道德调整力量,已经不足以引导社会风气从善,法律就必须介入,帮残存的道德力量一把。社会化立法过程一 再证明这一规律。法律是上升为法律条文的道德规范。法律与道德之间固有的关联,决定在道德沦陷时法律可以大显身手。“小悦悦”事件已经冲破了人类所能拥有 的道德和社会底线,唯有法律介入,方可借助法律的引导、教育、惩戒、褒贬等功能,弘扬“见义勇为”美德。

第四篇:舆情信息

群众力挺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一次记12分

17日,公安部正式对外公布新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规定:对饮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由一次记6分加重为记12分。这就意味着说,只要酒后驾车被抓住,就要重新参加培训,否则驾驶证将被停用。许多司机认为,以后可以在酒桌上不沾酒了,因为有了拒酒的理由了,真是一件大好事。更多的人认为,这样做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的力度和决心,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们看好深圳实施工时制度改革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深圳市于本月起正式实施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目前,该市已有1000多家单位通过劳动部门批准实施该工作制,此前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一并纳入该范畴。

不定时工作制:指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者职责范围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需要机动作业而采取不确定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制:指因工作性质特殊或者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需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作业,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据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

介绍,该市出台这种举措主要是考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生产与销售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没有订单时工人很闲,有订单时加班较多,员工辛苦。而特殊工时制保证了员工在闲时有较高的收入,而在忙时又保证了企业不会频频被迫提高加班费,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好事。同时,为保证员工在繁忙时得到有效休息,市劳动部门规定基本工作时长每月为166.64小时,半年为1000小时,全年2000小时,除此之外的加班时间平常按1.5倍工资、节假日按3倍工资补贴。

深圳市此举既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也兼顾了企事业业单位和员工本人的切身利益,是积极稳妥的改革举措,大部分人对此举措还是看好的。

农家书屋要多关照老年人和儿童

目前,各地陆续建起许多家农家书屋,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但是办好事也不要脱离实际,否则好事也办不多好。如今随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老年人排解精神寂寞,儿童健康成长都需要文化的滋养。因此,农家书屋在配书时,要适当多

配一些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看的图书、报刊。

农民愿炒这样的“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养殖模式以实现快速增收的重要渠道。其中将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模式,变为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林果等模式,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这已在寿光等许多地方得到证明。

民众认为,尽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好事,也喊了多年,就是在许多地方却推广不开,主是原因是由于许多农民存在“难”的思想和“怕”的顾虑。“难”的是缺乏资金和技术等硬条件,“怕”的是生产的蔬菜、水果等产品,价格不稳定,甚至出现销售难。这些问题无疑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拦路虎?

有专家建议,近年有些地方已在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办做法是在农村发展扶贫互助蔬菜发展协会,让农民入股进协会做“股民”,每个股民拿出适量的资金入股以作为扶贫互助发展蔬菜产业的基金。协会按照“扶贫基金互助、群众自愿入股、自主、互利的原则”运作。蔬菜协会的基金以财政扶贫资金和会

员自筹资金为主,会员入股一般为500元,条件好的村民,也可以适当多交。对于贫困户,可以少交或不交,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实际困难,可以向协会申请互助资金借款,金额一般为2000—5000元。这种运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民想发展大棚蔬菜而缺乏资金的问题,也为农民找到了一条融资理财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在协会帮助下,蔬菜种植规模大大提高。在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协会通过统一聘请技术员,为个体农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规模优势带来了明显的市场优势,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销售之忧也随之迎刃而解。已入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为当这样的“股民”而高兴,未入会的农民热切期盼也能早日成为这样的“股民”。

广大农民希望政府多扶持、推广、类似的农业生产合作互助组织,以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检查工作要科学务实 时至年底,各种检查活动又逐渐多了起来,检查工作是为了督促和推动工作,但是如果不以科学务实的方式去检查工作,就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毫无意义甚至

劳民伤财。基层的同志认为,工作的好坏往往不在检查次数多少,而在检查是否严格认真,因此要在确保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检查的次数。同时,既然检查工作,就要想法摸到基层的真实工作情况,因此下去检查工作就要尽量少提前通知,尽量少让下属陪同,尽量不走既定检查路线。

第五篇:舆情信息

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维护医保事业稳步发展

为保障参保人员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敦煌市医保中心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机制和药品生产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广大参保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一是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保证了劳动力正常再生产。

二是调节收入差别,体现社会公平性。医疗保险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和偿付医疗保险服务费用来调节收入差别,是政府一种重要的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三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医疗保险对患病的劳动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有助于消除因疾病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机制。

四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医疗保险和社会

互助共济的社会制度,通过在参保人之间分摊疾病费用风险,体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社会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五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保证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敦煌市医保中心在重点抓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医疗服务的管理,加强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药店进行资格认定。

强化服务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业务能力,精心打造和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医疗保险队伍,我中心在管理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机制,使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保障。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所有企业、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义务。目前,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7%,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2%。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分别承担不同的医疗费用支付责任。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和部分慢性病门诊治疗的费用,统筹基金设有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一般门诊费用。医疗保险同其他类型的保险一样,也是以合同的方式预先向受疾病威胁的人收取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患病并去医疗机构就诊而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因此,医疗保险也具有保险的两大职能:风险转移和补偿转移。即把个体身上的由疾病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所有受同样风险威胁的成员,用集中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补偿由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医疗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统筹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建立基金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解决了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害带来的风险。

二是初步建立了医疗服务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和定点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促进医疗机构合理诊疗、合理用药,从而保障了参保人员合理的医疗权益。

三是建立了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是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和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尚未参保。二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本身还有待完善,统筹模式和补偿方式有待优化,各项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三是管理、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医疗保险改革在敦煌市普遍开展,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不断提高,逐步告别以药养医机制。

实施方案:一是加大力度动员困难企业和改制企业参保力度,争取早日参加医疗保险,为职工们舍小钱,省大钱。看病、就医有着落。二是医保相关政策有待改革。三是强化管理,争取让广大干部群众放心看病。

敦煌市医保中心 杨静

二〇一一年 三 月

下载舆情信息写作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舆情信息写作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舆情信息

    网友热议“公务用车管理要有执行力度”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车随人走”,省部......

    舆情信息

    员工对国家准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反应 ×××党建部×××全国人大常委会23日开始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的减除标准从现在的1600元/月调整......

    舆情信息

    中国“又一次里程碑式”土改在深圳启动 核心是产权 25日,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在深圳宣布启动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据悉,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复《深圳市......

    舆情信息

    实现由工作职责到生活习惯的转变 ——我是怎样写舆情信息稿件的 写工作信息,很早就开始了,就是1996年我刚调进市委宣传部那时起。当时,领导只是一般性的要求,大家往往注重从自己......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概念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但是,从现代舆情理论的严格意义上讲,舆情本身并不是对民意规律的简单概括,而是......

    信息写作技巧

    党务(政务)信息写作技巧 第一讲 党务、政务信息概说 一、党务、政务信息的含义∆ ‚党务‛、‚政务‛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而‚信息‛则是通过一......

    舆情信息范例

    社会舆情: 基层建议:依法规范流动摊贩 一是依法设置部分便民市场。明确市场主体的合法身份,按照合理布局、疏堵并举、方便市民、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

    舆情工作信息

    为保障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换届的顺利进行,及时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我市加强对舆情的网格化管理。 一是设立的了专职的舆情监测工作组。与宣传和网络管理部门及新闻媒体的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