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
增城职校计算机专业部
计算机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我校教学的基础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为适应我国中职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落实我校发展规划中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部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性质,以及今后增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良性的轨道上不断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制订先进可行,科学合理的学科三年建设规划。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科建设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使有限的建设资源投入到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中去,以便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跻身广州市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特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断加强和完善现有专业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严格教学管理,以确保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部在校生规模达474人,专任教师22人。计算机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有些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年轻的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增添后劲。为启动实施我校名牌专业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我们将深挖现有潜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现有部分教师。从我部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教师学历、年龄层次结构均较合理,因此,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规划是以自己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2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到2011年,梯队合理,素质优良,高级职称比例占 20 %以上,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占10 %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80%,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建设规划
三、教学条件建设
现有图文处理、网络与硬件、平面设计等三个专业方向,还设有全国高新技术计算机技能鉴定站。
1.专项经费投入增长情况
每年平均增加至少二个机房,且投入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建设需要,且近三年持续增长。
2. 实践教学条件
我部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内拥有现代化的、准职业化的实验实训环境,可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工程、网络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实验室面积约1000M2,拥有微机约531台。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中心。
具体建设方案:3年内再建设2个平面设计实验室,1个办公设备实训室;实验室开放率100%。达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目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指导人员指导效果好。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100%。
四、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面向企业开设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新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和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相适应。积极实践教学改革,参与学校牵头的生本教育,由专业带着人李涛老师创立的“模拟公司项目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正在我专业教学中实施和推广,其申请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基于模拟公司竞争的项目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吸引了多个省市学校及教师参与。
遵循我校建立优质教学体系和推进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计算机专业部在精品课建设方面卓有成效。2007年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项目教学课的教学设计,被评为广州市项目教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4建设规划
展的根本。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学风。
1。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严格教学管理
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实习、考查、考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把关。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优化一线教师队伍 大力开展教学观摩、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从各方面(学生,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教研室)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大力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效果不好的老师要帮助其找出原因,认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可进一步采取调整讲授课程,调整岗位等措施
8.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极为重要。学校已为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方案。我们下一步的重要任务是具体落实,认真执行。从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来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检查;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课程设计的安排、充实完善其内容,加强管理和检查。
9.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学风
配合学校的学生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室要进一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延长对学生的开放时间。
六、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1. 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
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强,近3届学生参加广州市技能竞赛成绩都很突出,05年获团体一等奖,07年获团体二等奖06年获团体三等奖。
第二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附件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10年)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
伴随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成为各国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支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最近信息产业部配合人事部的“653工程”实施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这是一项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工程从目前我国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际需求出发,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的信息化人才60-70万人次,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在今年通过对全国40个城市的1.8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的劳动力需求调查,发布了“企业岗位、专业人才需要排行榜”,榜单显示,目前企业急需的前10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机械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讯。国家人事部也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名列第二位。由此可见不仅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其它行业也使 IT 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教育等各行业的应用,软件、硬件、网络、信息管理类的需求都保持了上升走势。
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对外贸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网络通信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昆明作为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城市,近几年经济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辖区内各县市经济蓬勃发展,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要求越来越高,在网络管理和通信方面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各类人才招聘会上,计算机网络人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也应承担起培养相关人才的任务。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从建院就开
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1人,中级3人,助教以下2人,另有校外兼课老师9人。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教学与科研梯队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从2008年起,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2008-2009年,巩固现有校内专任师资队伍,计划引进高级专业人才2名,并进一步提高现有初级职称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副高以上职称3人,中级4人,助教以下2人,并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结构梯队。2009-2010年,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使本专业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6人,助教以下2人,建成在云南地区高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专业造诣较深、谙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熟练、具备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度,使双师型的教师占教师数的60%。
三、教学建设与发展计划
本专业现在在校生166人,05级系学院成立后第一届招生,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从06级开始,针对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将加大改革深度。在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将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专家、能手指导专业的建设,争取函盖网络工程、安全、存储和融合通信各个领域,把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的能力引入到课程中来,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让学生至少能获得一项职业资格认证。在三年内,与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提供商合作,成立网络专业培训学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规模方面,08、09年将计划招生70名学生,在硬件设施允许的前提下,2010年可扩招至90名学生。
四、实践教学建设
目前,学院有3个机房318台各类计算机,配以网络系统模拟软件,基本 能满足网络专业校内实训的要求。
2008-2010年争取建成3-5个校外合作实训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校外实践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计划建立一个集路由、交换、无线网络、网络存储和VoIP等实训内为一体的网络综合实训室,为本专业学生和老师进一步研究网络技术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在综合布线方面,拟建立一个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综合布线实训室。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改革计划
依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我们构建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框架,针对技术与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范围设计为三大类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
课程体系中已经引入了从事网络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两个认证体系中的课程。
1、思科网络安装和支持工程师(CCNA)认证课程,CCNA认证属于Cisco售后工程师认证体系得入门认证,通过CCNA可以证明学生已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并能初步安装、配置和操作Cisco路由器、交换机及简单的LAN和WAN。CCNA认证表示经过认证的人员具有为小型办公室/庭办公室(SOHO)市场联网的基本技术和相关知识。
2、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SCE)认证课程,MSCE课程内容包括 Windows基础知识和组网的基本概念、Windows网络的维护方法、保护Windows网络安全的手段、网络硬件和拓朴结构、Windows支持的网络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快,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教学内容紧贴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应用需求。
1、将“请业界的技术专家来校讲课”作为一项固定教学内容,积极拓展校外交流。
2、与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教材。计划三年内本专业老师编写1-3本有一定影响的著作。
3、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活动相结合。
4、继续完善CCNA和MSCE认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5、加强国内外知名网络设备供应商合作,引进企业先进培训理念和培训内
容,紧扣社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
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高职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具体的建设目标是:
2008-2009年:筹建并完善网络综合实训室。
2009年:与企业合作,完善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
2009-2010年:通过与昆明及周边地区中小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软件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现行的技术方案和管理制度,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项目开发与研究工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场景,为教师实践培训创造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
二00八年六月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是遵照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委员会审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学考试大纲》要求而设计的。
计算机与计算机科学正以无比的优势性和强劲的势头迅猛地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信息化社会必然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帮助自学考试考生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
能力,以适应于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日益发展与普及的时代,我们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按照大纲和题型要求制作了这个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以考试大纲为主线,以杨明福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根本。其内容分为:学习指导、在线测试、仿真试题、虚拟实验、网络论坛等10个栏目。其中学习指导是学习的重点。
*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
* 第四章 局域网 * 考试大纲
第三篇: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附件2:
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幼儿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全面打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
2.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继承传统、发扬特色、体现创新的思路,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的观念出发,正确处理好合格与特色、统一与多样、传统与创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关系,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向教会学习和知识应用、教会做人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渝东南、面向西部地区,以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教学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
立足渝东南五区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为中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补充学前教育教师缺口和优质教育资源短板,培养渝东南五区县本土化教师,培养引进来、留得住,坚持为自己家乡幼教事业建设和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资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幼教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位、职称、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培养2--3名左右的校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中青年专家,积极推进人才强系战略。稳固学前教育专业高职的招收人数、不断扩大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提高办学效益。适时向省外延伸,提高招生标准,培养出素质高、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强的专科生,力争到2020年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达到1000人左右。
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入手,积极稳妥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实践教学,通过1~3年的努力,使本专业在校学生达到600人,专业教师达到30人,以及建设2-3门精品课程。
三、专业建设内容和主要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学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扎实的保教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和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努力培育能够满足渝东南地区农村适龄儿童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城镇新增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二)重视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1.选用国内目前的优秀教材;
2.鼓励自编特色教材;做好与教材配套的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和引进工作。
3.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形式的交互交流”教学模式,把一些专业课堂教学带进专业领域,把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培育课程特色,使用网络技术,让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在网上开放,实现教学网络化和校内优质资源共享。
4.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突出的风格,创建特色品牌实训项目。
(三)及时进行教学改革
1.积极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渗透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注重应用、全程实践的理念。做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培养与教育培养相结合,专科培养与专科后继续教育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
2.不断进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自行开发、研制教学课件和软件,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注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教学观。
3.创建一支专业技能服务队伍,开展普通话、钢琴、舞蹈、书法、说课等辅导、训练活动。由学前教育专业各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担任教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本班学生训练职业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以比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紧紧围绕幼儿教师如何做研究,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改革。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加强校园合作,将模拟训练、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强化以德育人、以德治教的观念,积极挖掘教师专业道德的新内涵,倡导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风尚,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道德修养,创建一支符合时代精神、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
2.制定专业中长期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一是招录一批具有教育学背景专业学士、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三是积极创造外出进修学习机会,鼓励参加访问学者,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四是在区内外聘请一批“双师型”教师;五是聘请大学教授;六是积极支持教师晋升职称;七是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模范带头、指导帮助作用。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强大师资力量的专业。
3.有计划安排部分教师到幼儿园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请理论水平高的高校教师作为校外兼职教授,聘请优秀的幼儿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实行专兼互补、理论与实践结合和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国内的学术研讨会,及时把握幼教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进行合作办学,拓展职教空间
1.寻找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合作办学。比如2+0.5+0.5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学院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学习,第六学期把学生安排到幼儿园及相关保育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2.与合作对方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开展师资培训、学生培训、证书培训等项目,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幼教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
3.建立各项合作保障机制,规范合作管理,校地联合培养双方依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完成共同管理和考核工作,实现合作双赢。
第四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三年规划
长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三年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它是指教师具有的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此外,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专业化越来越显得重要。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学校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素养结构的优化,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课题。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师资高标准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一、教师队伍分析
(一)优势
全校教师共84名,其中40岁以下年轻教师占27%,年轻教师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信息,可塑性较强。学历整体水平具有优势,本科以上学历占70%,高学历逐步普及化。全校的中老年教师经验丰富,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青年教师刻苦好学,甘愿奉献,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广大教师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有着为了学校的发展努力奋进的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正不断在教师队伍中更新优化,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
学校一贯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以“师徒带教、骨干携进”为主体的青年教师阶梯式培养的工作系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近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县级骨干教师9名,校级骨干教师19人,占教师总人数32%。
(二)不足
1.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但对新课改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还不能与实际的教学行为很好融合。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对教师提出要求较多,帮助指导较少,有时会造成教师一些不适当的心理压力,工作的有效性就不明显。
2.学校已形成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度,努力创设机会使之尽快发展。但如何根据教师不同发展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拥有机会和空间,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3.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窄、缺乏人文科学基础,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重学科课程知识而轻教育理论课程。事实上,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的标准。
二、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学校文化,通过启动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深化校本培训、实施校本科研、青蓝工程、改进教研组等措施,整合教师专业知识,使之成为主动思考、自觉恪守、善于反思研究、乐于合作进取、勇于创造的学习型教师,实现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统一,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使教师不断自我更新、自主发展、自我实现,使年轻教师成熟,使中年教师优化,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师的教育。
(二)具体目标
1.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树立榜样、发扬事迹,用身边的小事感染人,用平凡的精神激励人,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敬业爱生的氛围。
2.探索新课程改革,结合学校三年规划,制定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符的个人三年规划。
3.继续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课堂改进计划”为抓手,强化教研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通过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诊断、新教材新教法的应用与评价,提高教师的探索与实践能力。
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支持教师参加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5.完善学校师资的自培,强调“因人施训”、“因需设训”,关注教师人文需求,加强教师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
6.为骨干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积极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讲学、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
7.努力培养二至三位在区域内较有影响的教师,建立以学科带头人命名的教学研究室。依托本校骨干教师的力量,采取日常课堂研讨、师徒结对、骨干携进等形式,力争为本校再培养一批署级以上骨干教师,形成一个有层次、有重点、可发展的教师梯队。
8.探索个性化的教师发展多元评价,以教师的现有状态为基础,体现个性的发展与需要,关注教师的未来,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促进教师自主化发展
9.精心编织一张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科研网络,网络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而各个不同层次的课题则像网线般紧密连接在一起,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统一性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合作精神、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具有本学科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与基础教育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成果,懂得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
具有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履行相应级别教师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具有教育科研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目标
:
合格教师。对象:见习期新教师。目标:完成优秀大学生到合格教师的转变。途径:学校选择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带教,根据合同要求开展传帮带的培养工作。主要标志: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工作1年后能评为小学一级教师。
成熟教师。对象:教龄2~10年的青年教师。目标:完成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转变。途径: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带教。主要标志:掌握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来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工作5年后能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校级骨干教师。对象:教龄6~15年的青年教师。目标:完成成熟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变。途径:选择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主要标志: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自己风格,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速。工作10年后能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县、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象:教龄10~30年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目标:完成校级骨干教师到区、市级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转变。途径:选择教育专家担任导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学校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校级骨干教师任务。主要标志:形成学科教育特色;完成1~2门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优良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在县内有一定知名度。届时能评为特级教师、市名教师或区名导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
资深老师。对象:教龄3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目标:完成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指导
青年教师成长。途径:回顾和阐述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或从教回忆录;组织青年教师拜师,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鼓励他们更新教学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标志: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在青年教师身上得到延续,留下一批宝贵的资料(课堂教学实录、教育教学论文或总结、回忆录等)。
名师队伍培养目标: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县级、市级和国家级的优秀教师梯队。其中19名校级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名市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并涌现出一批在课程、教学、科研、德育、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有专长的特色教师。
三、主要举措
一、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机制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能是宣传、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评估学校师资的发展经验和突出问题,审议重大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策略,对学校的师资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对教师自培工作提供专业指导。
成立“专家顾问团”,由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组成。主要工作职能是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和名师培养。
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并实施《校本研修工作条例》、《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及考核试行办法》。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建设
(一)加强师德平台建设
积极开展师德沙龙、教育论坛、与名师对话、文明组室创建等师德建设活动。
(二)加强学习培训平台建设
每学期推荐学习材料10篇,理论专著1~2本。
聘请校外各界知名人士举办讲座,每学期开设2~3个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拓宽教师视野。
继续实施 “师徒带教”制度。
继续实施骨干教师评选、低职高聘评选,对成绩优秀的中、初级教师,职务评聘实行低评高聘,充分调动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
继续实施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科研等校本培训课程。
(三)加强教学研究平台建设
结合学科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轮流由学科教研组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研讨会议(如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体艺劳技、数学和信息技术等)。
(四)加强校本课程平台建设
继续开发自主拓展型课程设计、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科资源库建设等校本培训课程,满足教师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
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争取每年形成1~2本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
继续开展研究性课程实践,评选研究性课程优秀指导老师。
三、制订相关配套制度,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
◆ 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并完善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培训情况、培养特长生及合作互助品质等进行全面的考核,逐步形成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用评价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和完善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课堂改革效能。完善聘用合同制,实施评聘分离、竞争上岗制度。
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加大考核奖励以团队为单位的“文明组室”、“优秀教研组”、“优秀
备课组”等集体评比奖励力度,以此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
将市场机制作为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教师资源的重要机制之一,积极引进优质教师,分流不适应学校工作的教师。
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县“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等评选,相关人员享受相应待遇。
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研修班等培训活动,并给予经费支持。
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有关杂志社推荐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对专家来校讲学、教师外出取经、参加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供车辆、经费等支持。
四、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
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师训部主任为执行负责人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实施、管理、考评等工作。
2.制度管理
①健全档案管理
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内容包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撰写的教师个人三年规划,总结,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记录,听课笔记,教学随笔,上公开课的教案,教学点评,案例反思,个人课题研究情况,自制教具及教学软件,发表或获奖论文等),做好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资料积累。
②健全激励机制
评估和考核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制订相关的评估考核细则,及时记录分析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现象和事件,作出结论性的评价。健全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考绩、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以此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3.资源管理
①资金保证
学校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在软、硬件加大投入的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环境。同时要拨出一定的经费,奖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优秀者。
②师资保证
既要挖掘本校资源,充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又要面向校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引领。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人力基础。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高职学校自身改革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专职教师48人,教授3名,副教授12名,讲师15名,其中研究生毕业有22人;在校学生524人。本专业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实训实验室”共5个专业试验,并配备了许多先进的专用仪器、实验设备、工具及软件等,基本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可满足现阶段本专科教学需要。
2.专业建设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5年,2005开始第一届招生179人,我院在该专业的建设上遵照“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1、素质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实现中华民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3)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4)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5)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知识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7)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8)具有准确的汉语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交流与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基础性、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进行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和人才培养。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安排,而且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社会调查和职业
岗位群分析入手,着力识别和分解出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确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科目,设计教学模块。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3.专业发展规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学生人数共524人。计划到2011年在校生人数达到700人。
4.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根据专业的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拟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达到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我院办学为指导思想,以民办高校发展纲要为依据,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本专业特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跟时代要求,切实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使本专业特色突出,成为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
四、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建设
(1)现有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
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础性、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本位进行整合课程(详见本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学时量,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时偏重的局面。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民办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教材建设,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
(3)课程体系建设负责人及分工(要求落实到个人,并将建设任务分配给相关人员)
核心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建设负责人
计算机网络
张培衢
操作系统
王柏盛
离散数学
马明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职东成2.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
(1)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
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础性、综合性强、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本位进行整合课程,逐年不断加大实用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学时量。
(2)教学大纲建设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大纲中来,作到每学期、每对教学大纲做出必要合理的修订。大纲的修订工作由担任本课程的负责人组织修订。
3.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本专业结合电子技术相关领域对应用型一线人才需求的特点,由专业负责人、带头人牵头,组成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对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订教材的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一定量的本专业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民办三本院校教材编写任务。经过几年教材建设后,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的民办三本教材应达到一定规模。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本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本科教材。
为加强试点专业建设,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投入资金用于购置专业图书资料。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反映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专业课程(含选修课程)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教材。
(2)专业课程教材使用计划
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本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2009年拟列为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网络
2010年拟列为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姓名
性别
职称
姓名
性别
职称
男
副教授
男
助教
男
副教授
女
助教
男
副教授
女
助教
女
副教授
女
助教
男
副教授
男
助教
男
副教授
女
助教
女
讲师
女
助教
女
讲师
女
助教
男
讲师
女
助教
女
讲师
女
助教
男
讲师
男
助教
女
讲师
男
助教
女
讲师
女
助教
男
讲师
女
助教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规模
教师58人。
教师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职称结构
正副教授授20人,讲师20人,助教18人
学历结构
硕士30人,本科28人
年龄结构
40岁以上25人,40以下33人
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到2015年,引进正副教授5名,211、985院校研究生8人,让青年教师进行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
4.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地域优势,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确保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工作水平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室建设的需要。
专业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师德师风的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作为职务职称聘任、晋升、奖惩以及部门和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精神境界,形成了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专业重点通过师资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短期专题培训班、学术研讨班。
认真落实学校制订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师生交流会、优秀教师奖励、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
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
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整体考虑,以学科建设来带动专业建设,依托相关专业的教学条件进行扩展补充,此外,加强软硬件投入,与相关专业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三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方式和途径
l
在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建设发展基础上,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层次和质量,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能较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能承担实验科学研究、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相对稳定的实验室工作队伍。逐步改革不利于教学科研的管理方式,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
l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按照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方向实验三级平台,构建我系新的实践教学科研系统。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实训和中心的作用,建设和提高专业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和影响力。在专业方向上形成特色和优势。
l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认真完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展实验教学内容、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研究,逐步修订完善体现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出率;把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项目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加强课程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实训教学,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l
改革实践性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l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条件建设规划
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使毕业设计课题的真实比例进一步提高。
(三)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1.现有实习基地的软件、硬件建设和使用情况
现有实习基地由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以实验实训中心为主,校外与多家企业联合进行实习。
2.实习基地建设计划
在校内进一步拓展实习内容,加强自建规模。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实习质量。
七、教风建设及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风建设及保证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它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并列入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制度为保证、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
(1)以制度为保证、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2)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勇于创新
(3)党政齐抓共管,师德建设成效显著
2.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对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宗旨。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不仅是熟悉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优良的环境。对课程中理论性比较强、同时又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一类课程,对其进行宏观设计时,首先应选定一个典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用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这个项目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的、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尽量覆盖到整个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好的典型项目的实现过程能充分体现该课程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而对于理论内容不多、以实际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采用以核心实例贯串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把一门课程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学生必须从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制作、调整和改进
该实例的操作实践。全课程以核心实例贯串,同时每次课也从实际问题入手,用实例引入本堂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整门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