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定稿)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富阳市“1+1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单位:
《富阳市“1+10”行动计划》已经第15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四副班子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富阳市委办公室 富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4月7日
主题词:“1+10”行动计划 印发 通知
中共富阳市委办公室 2008年4月7日印发
(共印200份)
富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富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关于统筹整合“三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一)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步骤,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切实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发挥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比较优势
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二是经济实力较强;三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四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
(三)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村级经济增长方式需进一步转变提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面貌较为落后;都市高效农业还不具规模,品牌战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快,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支农惠农的新举措促进产业新发展,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建设新村镇,以政策创新的新思路构建新机制,以自强有为的新要求培育新农民,以和谐文明的新目标倡导新风尚,大力实施城乡带动、农业提效、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基层建设各项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新型流通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更加发展,让农民更加得益,全面建设“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富阳。
(二)具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我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水平,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初见成效,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机制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不”要求,即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村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适时开展乡镇撤并工作。加快“城中村”改造,继续推进撤村建居,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加速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配套的村镇格局。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0%。
2、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都市高效生态农业。通过三年努力,使我市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至2010年,力争“消灭”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确保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从业比重达85%。
3、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2000元,生活比较宽裕;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新增农村劳动力接受就业技能培训面达到100%;农村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00%的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乡风民风健康向上。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净增参保超过5万人。
4、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到2010年,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有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自然村环境卫生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三沿”综合整治工作,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7%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发展都市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扶持都市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着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家以上,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20%。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2、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筑粮食安全体系。到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监测,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土地生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十溪”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岩石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0年,完成5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年均建设林道300公里,每年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5万亩。到2010年,完成杭州西郊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并着手建设舒姑坪森林公园区块。建立农业减灾防灾预警系统,增强气象灾害防预能力,到2010年,争取成立富阳市防预自然灾害指挥中心,建成中尺度自动监测站3个,力争建成负氧离子观察站1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6个,加强水、旱情信息采集、灾情预警及农业病虫害监测,建设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高防灾减灾的预警能力。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修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总体规模翻一番,从业人数和游客接待量增长3倍,营业收入翻两番的目标。三年内培育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乡镇2个,省级示范点(村)6个,杭州市级示范点(村)9个,打响半山桃花、拔山高峰、安顶云雾、云森休闲等农家乐特色品牌,办好桃花节、大小茶节、红柿节,初步奠定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骨架。
4、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到2010年,培育6家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施1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新增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1.2万亩,林业示范基地5万亩,培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到2010年力争创中国名牌1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各1只,杭州市名牌8只和著名商标6只,富阳市名牌24只和知名商标12只。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疫病和外来有害物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农技110的平台作用,基本实现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点全覆盖。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推进规范化、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0年,新培育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总数达120家,重点培育20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科技合作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为农服务平台。
6、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村规模调整后村活动场所、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开发“四荒”资源、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开展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厂房、兴建专业市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2010年,力争消除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60%以上村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后劲,30%以上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同时,继续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积极推进三级财务管理网络化管理,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管理,规范村级经济运行程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依法、科学、有序。
(二)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础上,以构建农村新社区为目标,根据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便利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保护节约耕地出发,完善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及时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撤并零散自然村宅基地等新一轮专项规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通过村庄整治和合理安排部分用地指标,切实解决农民建房用地的实际困难。在受降、东洲、新登、场口区块率先启动村居改造,一揽子推进征地拆迁、撤村建居、农村住房公寓化改造、股份制改革、村级留用地使用、社会保障等工作,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年均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000亩,到2010年力争完成建设用地复垦超7000亩。
2、加快中心镇(村)建设步伐。搞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实施乡镇组团制。加快构建以市区为龙头,新登为副城、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集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城镇化体系。强化中心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人口、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到2010年初步建成中心村50个左右。进一步优化农村用地布局结构,提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工作。加快高山移民下山脱贫步伐,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或城镇落户,到2010年完成下山移民安置1500人。
3、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到2010年,完成3个整乡镇(街道)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1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在东洲、受降、高桥、新登工业功能区率先开展农居点的整治整合工作。继续加大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在2009年前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到2010年,全市农村饮用水改建率实现全覆盖,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都用上清洁、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4、全面推进“清洁城乡”活动。积极响应杭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号召,全面开展“清洁城乡”活动,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建设和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制,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大提升、城乡卫生面貌大提升、城乡形态感观大提升。到2010年,环境优美乡镇、卫生和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70%,行政村垃圾集中完善处理比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行政村保洁长效机制建立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大“三沿”综合整治力度。到2010年,全面完成杭千高速沿线富阳段的赤膊墙粉刷和破旧棚舍拆除、坟墓搬迁、企业环境治理、抛荒农田复耕,完成沿线景观林的改造,基本完成沿线16个废弃矿山石宕的生态复绿和环山铜球滩的综合治理;完成320国道、富春江富阳段沿线、沿岸的综合整治。
5、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规模化养殖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治理率达90%以上。到2010年,新建规模在3000头存栏猪以上的畜牧小区2个,基本完成苋浦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肥药对环境的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达90%。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5%以上。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开展江、河、溪、渠、塘水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江河水域水质达标率100%。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建设沿江沿路景观林带和生物防火林带。到2010年,所有乡镇(街道)均达到生态考核标准,生物防火林带达100公里。推行绿色殡葬,到2010年,农村生态墓葬率达90%以上。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公共教育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名校集团化向农村延伸,不断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视幼儿教育,办好乡镇(街道)示范性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对象100%完成上岗前培训。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初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标准建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集中力量办好一乡镇(街道)一所卫生服务中心,1公里左右服务半径或2000至4000服务人口设一个卫生服务站。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杭州市级卫生乡镇(街道)标准。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民免费体检制度,体检率和建档率达到85%以上。推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到2010年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报销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到2010年实现参保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建立计生服务室。
3、重视农村文体事业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省、杭州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体育强镇创建为载体,加快文体中心、文化广场和村级图书管建设,推进文化村、社区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积极保护与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优秀民俗民间文化。广泛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性文艺汇演,开展电影下乡、文化进社区、城乡体育交流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街道)达到省级体育强乡镇(街道)标准,村级健身苑点实现全覆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研究推进面向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到2010年,全年净增养老保险5万人,医疗保险5000人,失业保险5000人,生育保险5000人。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继续开展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和农村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困难农户的医疗、教育、就业救助,继续做好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提高慈善事业水平,全面推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
(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1、深入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建立和健全劳动素质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增强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到2010年,全市培训农民6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创业致富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制度。进一步把城市的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
2、加快建立农民务工保障机制,切实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强化劳动执法,进一步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保证进城农民务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实行市、乡镇(街道)、企业和个人联动,逐步建立多形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缓解农民工“看病难”问题;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纳入企业或社区管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1、完善新农村建设运行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市级部门新农村建设协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抓紧完善城乡统筹委员会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一个职责范围明确、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和牵头指导的作用。及时整合优化新农村建设各类政策,形成一整套规范的项目管理程序和资金管理办法,使各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作用和效益达到最大化。
2、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积极发展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市本级预算内“三农”资金年均递增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面向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支持农民积极筹资投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
3、有效开展“联乡结村”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帮扶制度。继续把“联乡结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扶助农民的良好氛围。实施新一轮农村帮扶工程,继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扶持,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10年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从2008年开始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帮扶资金年均不少于2000万元;到2010年,“联乡结村”帮扶资金累计突破8000万元。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巩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合力抓的良好机制。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统筹意识,按照职能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城乡统筹委员会的职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目标,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举措,切实抓出成绩。
(二)完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长远谋划,稳步推进,从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及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的原则出发,搞好中心镇、中心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统盘规划。各乡镇(街道)及村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到规划到村,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三)凝聚建设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重视发挥农民群众共建新农村、共享新生活的积极性,加强舆论引导和典型示范,开展示范乡镇(街道)和标兵村建设活动,搞好示范,逐步推广。
(四)加大绩效考核。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市里对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行一年一考核。各乡镇(街道)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班子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工作动态定期报告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发展三年规划
村委会新农村民生建设发展
三 年 规 划
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根据村委会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和村民的愿望需求,结合上级党委的总体规划、部署及村委会实际情况,特制订2013-2015年三年的民生建设发展规划。
一、本村基本情况。
村委会位于钟山乡西部,距县城30公里,离乡政府驻地7公里,平均海拔1670米,属 “入乡之门”。村委会辖8个村民小组,现共有村户767户,总计2986口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020亩,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据统计,2013年人均有粮约360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截止2013年11月底人均经济纯收入达4300元。
二、建设规划原则。
1、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立足村情实际,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特色,全面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一村一品”,壮大主导产业,培植后续产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4、群众参与,项目带动。动员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打造生态、休闲、宜居的新农村家园。
三、建设总体规划。
新一届村“两委”领导人员根据党中央的安排和布署,将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重点壮大新农村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老年人活动设施环境,强化基础,把村民生活区、公共设施区、绿化带等展现在村民面前。加强文明村风建设,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倾力培养新型农民。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关心弱势群体,维护农村稳定,把村委会建设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经济发展布署。
1、集中精力搞好产业建设。实施烟叶兴村战略,打造优质烟叶产业大村。重点加强对鲁苦自然村烟叶的培育和发展,着重培育烟叶产业大户,带动小户经营。条件成熟时,扶持2-4个敢创业、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投资建设新兴农业产业,为我村找准更多的经济发展路子。利用1-3年时间,通过规范烟叶种植技术,保证收购烟叶质量标准,树立品牌观念,发展区域性经营方法,打造出村委会优质烟叶品系。
2、继续稳定和扩大油菜、魔芋、黄萝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组织农户加强技术种植培训,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加强对魔芋、黄萝卜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
3、探索三七药材的经济发展之路。三七作为村委会初步引进的药材种植项目,村“两委”根据条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三年的时间内逐步扩大规模,为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扶持。为村委会村民的增收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4、稳定粮食作物生产面积,提高单产。加强土地空闲时节管理,在尊重农户自愿的条件下,采取土地成片式流转,大户种植、集约劳动力,减少投入成本,增加产出收益。
5、拓宽思路,发展生猪养殖户,并加强其它类畜牧业的培育。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做好危房改造工作,保证村民平安生活;加强水窑建设,确保干旱时节有充分的水源提供村民。三年内,达到全村覆盖。
2、新农村改造。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对农村道路设置绿化带,安装路灯,垃圾桶。通过新农村的全力建设和改造,打造生态宜居休闲的新农村家园。
3、新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农村教育文化目标。努力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关
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完成并巩固“普九”教育目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彻底扫除文盲和半文盲。对农民工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成为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帮扶村民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加快电视、电话、电脑三网合一的推进和普及工作。
(2)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搞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服务,增加村级卫生室的医疗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有病可及时就近的享受质优、价廉、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力争三年后,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全村覆盖。
(3)娱乐活动健身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活动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落实生活体育场地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力争在2015年底建成一个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农村活动场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活动和健身娱乐活动。
(4)农村计划生育目标。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实行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扶助,提倡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维护良好的计划生育秩序,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困难人群的低保救助工作,坚持公正、公开、公平、一年一评、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完成低保救助体系规范化建设。积极落实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救助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供养的基础设施,提高集中供养五保
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实现五保对象老有所养,残有所靠。
四、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1、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及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村级组织的党务政务、财务实行全面公开制度,切实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和村民代表议会制度,村民代表参与村内重大事务的决策,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开展以三联共建、双强双争一带、创先争优等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发展能力和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掀起“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热潮。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工作,规范党员信息管理。
2、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在新的时期组织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妥善解决村内的各种矛盾纠纷,杜绝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的群体性事件产生,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村民知法、懂法、用法、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使全村村民团结友好、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和睦相处,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五、建设资金筹资办法。
为保证三年民生工作规划顺利实现,村“两委”要积极发动群
众,以工代劳,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解决建设资金缺口问题。为实现生态、休闲、宜居的美好农村家园提供经济支持。
六、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1、利用我村委的有利条件,搞好我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从组织上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组织和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主投入,发扬自力更生,坚苦创业的精神。
3、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对规划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争取各级相关部门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资金扶持、政策优惠等。
4、用活土地政策,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和调整利用土地。
5、提高建设项目质量,争取各级领导支持,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建设项目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可行性。
7、争取驻村干部做好指导工作、支援建设,引进技术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村级干部群众的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生活新改善、社会事业新进步、文明程度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的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头目标,县委、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年被县委、县府被列为全县第一批25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编制完成的本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一、**基本情况………………………
2二、存在的问题…………………………
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4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5五、规划目标……………………………
5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5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
5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形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2006年至2010年;远期:2006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形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文明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2010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2002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
3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近期用地500亩,远期用地700亩;规划建成柑橘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二是果园。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产业带,以柑橘、核桃种植为主,发展特色干、水果产业;
三是养殖。发展五社的黄羊养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养鸡、生猪养殖为主,扩大养殖规模;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2000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村人均GDp达到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达到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达到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2006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到2020年达到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m2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沼气使用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保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路网结构:以村道、社道相结合为骨架,各组穿插环状加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完善村域道路结构;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文明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文明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达到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规划:新建社区用水按规划要求由村民自建净水设施供给,用水综合指标按300L/(日.人);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2000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人居环境
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
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
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可以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
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
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形成呼应;
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须按照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新建现代农村住宅要求设计新颖,功能合理,建筑风貌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屋顶采取平坡结合,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农村建设新风貌。住宅成套率达80%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积极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九)村绿地总体布局由多块中心绿地、组团结地、绿化带及各居民点和社区的宅前绿地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达到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2010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加强规划的宣传,让村民理解、认识、支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自觉维护和实施新农村规划。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思想素质高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确保新农村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及时制定近期建设详规,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运用“先控制,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期实施”的理念,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第四篇:2012新农村建设规划
李家铺乡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乡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切入点。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
二、主要工作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北扩500米街道的土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770米南扩街道的亮化、绿化、硬化工程。硬化土桥1.5公里通村公路。二是高标准完成双堰、同乐、万家3个村的三万米沟渠防渗、三座抗旱机埠的更新改造。修建机耕道100公里。三是整修扩建当家堰塘30口,完成沟渠清淤68公里。
(二)、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在压“粮”扩“棉”,压“单”改“双”上加大工作力度。杜绝直播、杜绝抛荒。二是扩大獭兔养殖产业。养殖户由现在的5户发展到10户,达到年栏20万只的规模。三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养猪500头以上的由去年的8户增加到20户。四是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由去年的80亩扩大到200亩左右,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金银花。五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在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维权和返乡创业上狠下功夫。
(三)、环境整治。
一是植树添绿完成湘北公路补植。新棠公路新栽、通村公路补栽共计3750株。二是完成项目造林700亩。三是庭院绿化充分利用空闲地、庭院、村道两侧、渠道边、公共场所等,本着见缝插绿的原则,乔、灌、花、果、藤相结合,能栽树种草的地方全部植绿。三是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全覆盖、上机制、求长效”。准备新建中转站1处,已采购转运车1辆,收集箱11个,拖车15辆。实行村村有保洁员。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垃圾处理。并在人口集中地修建垃圾池。四是继续开展八方坪、黄金堰水库、当家堰塘水资源保护工程。
(四)、阵地建设。
一是完成双坪村部建设。使村综合服务中心面貌焕然一新,集文体活动和党群议事于一体,更好的便民,为人民服务。二是搞好土桥村部办公配套及绿化工程,优化办公环境。
(五)、乡风文明。
一是继续开展“十佳卫生文明户”、“十佳致富能手”评选活动。促进农村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农村的生活、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为主要内容的民德民风建设活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卜茂平为组长,乡长高见、纪委书记马大平、副乡长鲁秉勰为副组长,对全乡新农村建设谋划、推进进行调度、督查、协调。
(二)多方投入,倾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投入资金量大,要在充分发挥村组农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引导、民办公助、面向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宽投资渠道,要紧抓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支农项目和资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强化督查,严格考核。
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列入目标责任考评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坚持月通报、季督查、年考评。并把点村建设、面上建设的工作成效作为乡村干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李家铺乡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从我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目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做了一下初步规划:
(一)、完善配套设施:
1.要想富先修路,力争2011年冬至2012年初完成东沟、槐树平、鹿家坡组级公路建设,进一步道路硬化建设。
2.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村委会办公环境,搞好为民服务大厅,农民活动广场,宣传栏公布栏的建设。
3.人畜饮水,管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
4.修建陈家玉、槐树平防洪渠。
(二)、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创办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创办经济实体,把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利结合起来。
1.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村集体100多亩退耕还林套种栽培中药材猪苓。
2.结合国土整治,加强低丘岗改造;建起高山蔬菜基地、核桃基地。
(三)、根据我村的特点,发展畜牧养殖业。
1.土鸡养殖,利用我村50岁以上的三无人员,从事土鸡养殖,及发展了集体经济也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
2.养羊、中蜂养殖,我村有养羊大户4户、中蜂养殖大户2户,在继续扶持的基础上扩大羊、中蜂的养殖。
(四)、充分开发利用现有集体资产资源,为集体增加收入。大力发展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矿山资源、水利资源,壮大村集体经营项目建设;村委会组建运输车队,承接仁和公司的矿山运输;借玉泉河流域开发展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等。
村村委会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