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

时间:2019-05-15 00: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

第一篇: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

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由他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及补写的篇章合刊而成。在取材与叙事方面颇具特色,所以本人花了课余时间去参阅这部经典之作。

李剑农将中国的政治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一阶段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代。因为英国人扩充商场的热望,屡为清政府所阻碍,于是惹起鸦片战争,这是打破中国门户的开始,所以西方的势力节节相逼而入,造成了悲剧的开始。

第二阶段是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阶段是革命势力进展,清皇位颠覆的时代。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自此一方面预备立宪,一方面进行革命。清政府已不再占据政治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内部的矛盾表面上表现为双方的分歧。

第三阶段是民国成立到国民党出师北伐,这一阶段是革命势力与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年代。而主导这一阶段中国政坛的主要是握有军权的各地要员,主要是北洋军阀和无数的小军阀。印证了孙中山所说的“大皇帝推到以后,生出了无数的小皇帝”。

这三大阶段又可分为很对小阶段,每一个小阶段都有着影响中国未来的事件发生,都有反省的理由,也都有见不得光的人和事。现在开始谈论我对一些阶段的看法。

看到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我就有些惊讶,李剑农似乎一直在强调中国人“贪”的本质:不论是哪里的税吏,见了外国人就宰一刀。一方面清政府限制外人通商口岸仅限于广东,另一方面多次拒绝通商事宜。这么看来好像我们国人的行为很不可理喻。我想都是有理由的。当时中国人的意识里,三跪九叩是“死规矩”,皇帝何人敢违?关键就是皇帝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一国之君仅仅是一国之首,有些违抗天意的感觉,想做“天下之主”,所以当时的“闭关锁国”等等估计都是巩固皇权的想法。

书中讲到英政府对商务监督的希望和谨慎,要促进双方关系又遵守中国法令,但又为何发动了鸦片战争呢?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方迫切打开中国市场,想要掠夺原材料,挣更多的钱?“鸦片”是否一开始就是一个幌子?是一颗棋子?书中记载了1729年到1836年这百年来鸦片进口量的巨大变化,然而至此时,大小官吏一手拿着皇帝的禁谕,一手拿钱袋,和商人串通,瞒着上头获取莫大的利润。唉,真真切切的“贪”!让我不禁想到了“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果然官场上的受贿谎报,很是严重、黑暗、令人作呕。没有想到林则徐却惊动了“靠山”,因此发动了鸦片战争。为国人感到惋惜,让小人得了便宜,让国家多了一份灾难。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一直存在,从近代到现代,各个方面都能隐隐约约看出来彼此刀剑相交。李剑农表示中英双方对经济生活、对法律的观念大相径庭,因此矛盾深化才引致后来炮火相见,造成了后来的不平等条约。如果一开始双方都能理解,或者放宽心坐下来好好谈,甚至以学术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是非。可是真的有如果的话,历史也就不能称作历史了。

接下来把目光转向“洪杨革命”,看似一场“满汉”之争。洪秀全作为一个领袖,却一直在宣传“上帝”意识,甚至在危乱时刻还等着上帝搬救兵,根本没有一个领袖该有的样子,我想他最擅长的无非是说教别人和求上帝保佑罢了。洪秀全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制度的典型特点是:全民皆兵、资产共有和等级森严,想法很好,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是白日做梦么。在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诸王之问开始发生混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李剑农总结说“洪”的神权主义精神是假的,而“曾”的名教主义精神则是真的。这个真假指的是双方随从们的精神上的真假。的确,“洪”方起义的目的是什么?说不定都是自私的想法,例如王权富贵,香车美酒等等,跟从“神权”的意识并不是自己的信仰,而是一个字“贪”。说到底,在太平天国成功的时期,奢华的生活已经到来,却是不能长久,原因就是领导层根本不是为了治国吧,或许少数是的,但是肯定有部分人单纯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后来关系破裂,野心膨胀,内部矛盾,外部力量不攻而破。“资产共有”,洪说的好听,在领导层发达了之后,是否关心过老百姓,是否关心过政治法律,满嘴胡话“神权”,让我更难过的是,明明自己也是农民,却没有付出行动,享受着“国王”的生活。杨秀清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膨胀严重的人,明明和洪胜似“亲兄弟”,居功自傲,到最后不得不自相残杀,甚是可笑。虽然很不喜欢称之为农民起义,但是结果真的显得很“农民”,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领导层的分裂和幻想,就算能统一全国,也不见得不会迎来下一次“起义”。

在后来的三十年间,中国大体上就显得安定颇多。书中写到“同光两代”政治上的中心人物,主要力量自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李鸿章倾心西法,梁启超在自己的书中认为李是过于“崇洋”,洋务运动期间,李一直注重在技术,而政体和思想并没有改变什么。同时又可以说,李鸿章在当时的高层士大夫中是最清醒的一个。

想一想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知晓在整个洋务运动时代,李鸿章所处的尴尬地位。除了人尽皆知的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于日本这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政府内部的不统一。握有实权者是慈禧,李鸿章却没有主持外交事务的全权。李鸿章不是宰相,更不是现代的总理或是全权的外务大臣,很多事情是无法决策。

李鸿章因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骂为卖国贼,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李,中国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就会被瓜分。李鸿章在当时的中国,只能说是他的悲剧,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当时来说,他能撑下来实属不易。先说中日之战,洋务舰队根本没有实力一战,所以李主和,而皇帝和慈禧主战,一战而败顿时国势颓废。在日签订条约时遇刺,日减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说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也不管他到底有没有作出请求,当时的情况是,要么慢慢地卖国,要么迅速得亡国,这便是最大的无奈啊!

八国攻陷北京,他展示极高外交手段,纵横捭阖,把慈禧的宣战说成协助镇压义和团,应该给军晌但割地免谈,迎合英美的门户开放政策,保住国家统一,其功不可抹杀。死的时候俄国大使还在床前逼其签密约,他死也没签。伊藤博文对他的评价,与其在欧洲旅游时受到的拥戴都证明,李鸿章其实是清末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决策受到国内外各种压力才最终导致现在的结果,但就在其位而言,他已经做到极致,不是一个卖国贼的标签所能掩盖的。近代,很多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这样,他就难逃卖国罪!或许,在中国就是这样,人们永远只记得你做的错事。

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慈禧太后。慈禧头上永远挂着“卖国求荣”的牌子,被后人诟骂。我并不想说慈禧在掌握实权之前是个多么多么阴险狡诈之人,只想谈一谈在掌握实权之后她的行为。战争,条约,在她眼中只不过是儿戏,她根本不在乎,活了大半辈子,花钱大手大脚,把权力也当成一种物质,并没有真正的领导能力。所以在外部侵略的时候,她自然也会想到“花钱消灾”,哪会管对方什么阴谋,也哪会管要给你多少钱,反正又不是她在给,只管答应,行行行,她作为领袖,并不能感受到压力和痛苦,这想必是很多人民恨她的原因。中国摆脱困境的机会不仅被她葬送,还一步一步降国家送入虎口。自己怂了就开始逃,逃不了就开始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再出名不过,却有很多人议论非非,有人说“量”是要“讨价还价”,有人却说“尽量”的意思。慈禧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大可不必知道答案。

只能说慈禧是个无比自私的人,她掌握了权力,又不肯放掉,想要保卫自己家族的安危,不顾百姓的安危。对她来说,大清才是自己心中的国。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吧,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就算现如今,哪个人坐上了慈禧的位子,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想保全自己家族安危的呢?只能说她只是个女子,没有男人的担当,太把国事当儿戏。而她的自私,在拿到权力之前就能深刻体现,只不过当她成为领袖时,群众便会放大她的自私,仇恨也会放大。并不是想要替慈禧洗白什么,只是觉得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谁都有七情六欲,都有保护自己的潜意识,同时,一个领导人也是必须要心系全国的,所以历史只能是历史,是要学习并且反思的。

正是出于慈禧对“满清”的保护,才会导致后来清政府的颠覆吧!因为这种特殊结果的封建政权,除了推翻,别无他法。

以上是我对当时政权的一些看法。里面包括了贪污腐败、国际冲突、民族矛盾,这些问题似乎是当代社会依旧很关注的一些事情。首先,贪污腐败,之所以得到平民的强烈关注,一方面是我们平民没有机会受贿,看着别人拿钱自己就不开心了,所以就开骂。之前有说到,人有七情六欲,是个人都贪,也没有绝对的贪和绝对的清廉,就像事有利弊,人有优劣。另外,我也有说,之所以被关注,是因为当权者的身份扩大了这个内容,大官大贪,小官小贪,而我们对贪的多的人和对待贪的少的人态度又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人性很神奇的地方,攀比心理,比较工资多少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然后依靠贪污多少来判定这个人有多坏。这个问题,按着我的观点,官员可以贪,但是不能腐。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拿钱消灾,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应该是很难消磨了,那怎么做呢?只能说作为一个政府工作者不应该太依赖这种关系,一旦过分,就是腐败了,一旦发展成事业,就是腐败了。其次是国际冲突,我也是最近经常看到的一个话题,说“抵日”,“日本的东西我一律不用”等等。我想日本一个这么小小的国家生存下来,肯定有它强盛的理由,肯定也经历了很多年代,就像我们“大清”屈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一样,日军“侵华”也早是过往云烟。何况在那个年代,也是日本内部矛盾的时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小日本”。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去宽容,而不是夸大仇恨。最后是民族矛盾,中国本是地大物博,清政府掌权之时,民众大多是汉人,现如今我们对待历史,也往往容易去仇恨“满族”,不妨彼此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毕竟历史只是历史,没有办法去改变。另外前几年有听闻过“藏独”“**”“切糕”,刻意挑拨中国内部民族关系,只是觉得不论哪个地方都有人渣都有老鼠屎,作为一个即将踏上社会的人,更不该用有色眼睛看待自己国人,所以只有团结,国家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挑拨离间无法摧毁的关系才是真正需要的。

虽然是个理科生,而且之前对待历史并没有那么有兴趣,在接触《影视人类学》之后,感概中国近百年来的斗争的同时,反思并且改观。每个人对每个事件的理解不同,并且我们得到的信息不相同,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让我充满了好奇心。但是真真假假又怎么能分辨呢,觉得历史,总会给所有人一个交代的。

第二篇:近百年中国读者对安娜的解读

近百年中国读者对安娜的解读

------从《缺席到出席:安娜·卡列尼娜解读史中之复制与研究》看新理论的注入对影响研究的意义

一、选文原因

以往,我们对安娜的研究与解读,往往只是从平行研究入手,尤其是多从主题学的人物研究着眼。比如“安娜”与“繁漪”之比,“安娜”与“娜拉”、“子君”之比等,而很少从影响研究出发,对“安娜”这一形象在中国不同时代不同接受者,尤其是对造成“安娜”被各个时期中国接受者误读的原因分析很少。这与我们研究的惯用思维方法有关。即便是对影响研究,我们也往往关注的重心是“影响者”,而并不怎么注意“接受者”的个性和创造性。由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二者并为比较文学研究所借鉴运用,为扭转这一类研究方向偏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依据。而这篇论文从影响研究方法出发,运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等分析从“五四”时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近百年中国读者对安娜的不同解读,并对造成这种解读“缺席”与“出席”背后的原因作了解释,这不仅使“安娜”作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将“安娜”横(平行研究)纵(影响研究)结合,研究更加完整。又由于自己对《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点偏爱,因此选择了这篇论文进行学理分析,也算是对作品及个别研究方法的丰富与补充。

二、论文定位于学理阐述

这是一篇从影响研究方法出发,运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以及文化误读等理论进行阐述的论文,影响研究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个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些外来因素经过消化最终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的特点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影响研究的路径是放送——传播——接受。而本文就是转从“接受者一方着手,研究由于接受者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而造成对影响者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不同理解的。此外,作者在运用影响研究方法时,还采用了媒介学,比如翻译改变等。

文中多处用了影响研究媒介学中的翻译。比如第一自然段说到“《安娜·卡列尼娜》最早翻译成中文是在1917年8月,有陈家麟、陈大镫据英译本翻译,译名《婀娜小史》,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还有71页也提到“据统计,迄至1990年,《安娜·卡列尼娜》的译者共7人(其中一人是缩写本的译者),各种版次(包括精装、缩写、改写等)共15种。”比较文学中的翻译与传统意义的翻译不同,最根本区别在于研究目的不同。传统意义的翻译是为指导翻译实践,而比较文学的翻译则是把翻译看成文学研究的对象,吧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译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的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这篇论文从媒介学的翻译入手,展开了对译作的文学交流、影响、接受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接受”这一过程的分析。

接受美学所告诉我,们的一种见解就是,“他中文化如何去接受一个作家或

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他们自身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困扰,是他们文化和生存现实的变相的价值表现方式,与某个作家和作品在本土文化中的评价关系并非无关,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与我们所讲的“误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通常在比较文学中所讲的“误读”是指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自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造成安娜在中国百年间被接受者排斥、关注、斥责、部分人理解,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历史文化因素是分不开的。由于影响者的文学作品和现象在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中将会被选择、改造和重新定位,使其发生超越原先所处文化境遇的畸变和新的生长。在这种情形下,与其说是影响者在发送影响,不如说是接受者如何去借用一个合适的“他者”当做“镜子”来认识自身的处境,寻找解决自身困扰的途径。用这样的理论来理解分析“安娜”为什么在中国经历如此复杂的接受过程就容易的多了。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还借用改编论述。改编是依据外国文学作品的直译本,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原作进行改写,是一个在创作的过程。比如本文在第三部分写到:“除了书籍出版,端木蕻良曾在1947年前后根据沃兹尼生斯基的同名剧本改编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又提到“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10集电视剧《阿娜·卡列尼娜》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译制。”等。作者在这里列举改编是为说明这个阶段中国接受者(专指文化部门)要么受政治因素或舆论影响认为该剧有悖精神文明建设而在播放时犹豫和两难,要么完全将自我让步给对象。这些群体都是“误读”。虽然用的是改编手段,加以举例,但作者仍在强调“接受”上的问题。

同时,作者以影响研究为主线,贯穿了一些平行研究的方法。在对安娜与娜拉进行比较时,运用了主题学的人物研究。人物形象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是作家探索人性的中介,是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的结合,安娜和娜拉在追求自由爱情上有共性,但对待社会所面临的困难又有个性。对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比如爱情、职责、道德、伦理冲突等的研究属于情境研究。而作者将安娜与娜拉、阮玲玉进行比较时,正是用了情境研究的方法。因为女性在对待自己的爱情、职责、伦理道德等问题是文学中常见之情境。但是,这里不管是人物研究还是情境研究都是为这个时期接受者的“缺席”服务的。用平行研究仍是为说明“五四”时期对安娜的解读,因此可以说,这里的平行研究服务于影响研究。

三、优缺点

我以为这篇论文最大的优点是选取角度“新”并且非常具体“专一”。它既没有从大家惯用的研究安娜的平行研究入手,也没有用影响研究中最受人瞩目的誉舆学和渊源学着眼,而是站在影响研究的另一高度,单从“接受者”出发,以媒介学为线索贯穿全文,并用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误读理论等揭示文学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平行研究,如人物研究、情境研究等方法,但终其目的是为说明接收单的缺席与出席,未影响研究服务。而这篇文章对四个时期中国阅读主体的缺席与出席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并且揭示出东西文化在价值取向、接受影响上的不同。尤其是用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误读理论等新理论解决影响研究中的问题,这正是我们文学中最需要汲取的营养。这就把现象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但是,这篇论文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以为有三点不足。第一,在对接受者产

生误读的过程中,他用了平行研究(主要有人物研究和情境研究)前面已写,在此不赘述,但是在对阮玲玉与安娜两个人物进行平行比较时,却是表面共同性的罗列,即陷入了简单的“x+y”;还有一点我很迷惑,由于自己这方面的知识的狭隘,在查完相关资料还是不明白阮玲玉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安娜是文学作品中的人,虽然两人有很多共同点,但是这两种人能放到一起比吗?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第二,我认为这篇论文虽然在阐释接受者的问题,但总体上属于影响研究,他完全可以穿插渊源学,这样会使影响研究更丰满。我们知道,托翁受女性观、宗教观影响很深,这对他创造《安娜·卡列尼娜》也有影响,安娜在做各种选择时,总是疑虑重重,其中宗教观是她的一大制约,这与托翁本人思想是有关的。如果加上这样的渊源学的研究方法论述,我想会对中国接受者不理解安娜,误读问题有“柳暗花明”之效用。第三,理论研究与文学研究结合还不是很好,比如在第四阶段分析中国接受群体为何在90年代出席时,再加上受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文学、新文化理论的诞生(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的影响就更好了。

四、心得,新得

从心理角度,最大感受是要解释分析比较文学作品时,引入借用其他理论的重要,我之所以在选文上既没有选择运用平行研究的范文,也没有选择影响研究的誉舆学、渊源学等,而是着眼于“接受者”一点,运用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误读理论等就是想说明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运用其他学科,其他理论,尤其是新理论的重要性,而恰恰是新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引入,为刷新和改变既成研究类型(影响研究的惯用方法)的学术意义注入了理论的活力。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的注入,我们还会在朦胧中探索多久?

从本文角度看,给我的震撼是“误读”的可怕。一个“安娜”从中国读者的缺席(五四)→开始关注(阮玲玉的自杀)→误读(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或个人因素)→出席(女性意识觉醒,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要经历将近百年的历史!即使在今天,在这个文论自由,文学多样化的今天,仍有多少人把安娜当成“荡妇”?这样的误读还要持续多久?想到老师在最后一课将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时说道“误读”产生于“模子”,我想这不仅仅是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同样受用于影响研究。这篇论文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因此,用台湾学者叶维连的话说,就是告诫我们要“突破认识的‘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不要把我们的社会历史文化强加于他民族,还各国文学以平等原型!再也不要让“第二个安娜”在中国有这样的误读!

从学科性角度看,在比较文学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空地未曾开垦,二这里的土地比任何地方都富饶。比如非洲文学就是我们长期忽略的,难道经济上的贫乏真的会导致精神上也匮乏吗?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流传情况描述下来。当作者传播一种观点时,这会是一种信念,一种嘲笑,抑或两种都是呢?要确定他是如何在另一个的思想中或在另一个群体中确立起来,是艰难的、棘手的,然而时间会证明一切。不论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或阐发研究关键不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而是比较之后的深层文化透视或人类共同规律。比较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多方面把他学科、他理论诸如比较文学进行新的阐释,使其领域更开拓、更广泛,对我们解读一些社会问题、人类问题也更清晰有助。

五、总结

雨果在《林中告白》中写下平凡却振聋发聩的话语:“真理、光明、正以、良心,这就是上帝。上帝如同白昼。„„我的凡眼很快就要闭上了,但是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如朝霞。”他一直在用最纯正的目光,读者神州沧桑的变迁,读者历史的春秋,读着人间昨天的浮沉和今天的沉浮,读着文明也读着野蛮,读着血泪也读着欢笑,读着贫穷也读着富有,读着卑污也读着高尚„„

历史是探索过去和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眼睛。艺术是人类梦中的天国。文学又像是尘世向天国焚烧的一柱心香,袅袅紫烟能将尘世与天国氤氲在一起。人类在现实中难以获取的东西,都希冀在文学和艺术中找到:理想、爱情、恩仇、美德、幸福„„

(注:在写这篇读书报告时,“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参考《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一书里的介绍)

参考文献:

① 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78页,181页。

② [法]马·法·基亚,颜保译:《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第三篇:北大《近百年中国(传统)文化著作推荐》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北大推荐阅读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说: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

艺术精神既体现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也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更主要地体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意义及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对社会、人生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思考;对理想社会、完善人格的追求等等。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弦琴,陶琴)

苏东坡酒趣。

《世说新语》:酒正使人人自远。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武侠下酒;焚香作书;雨夜卧读。)

(榻上读南华,兼秋夜细雨打蓬窗,最为佳妙;灯下写墨竹,有美人纤指弄琴弦,真是良辰。)

(三)养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灭种。

只有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勇毅力行,自强不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指出:要有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二、推荐阅读之书目

推荐阅读之读者对象: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非文史专业人士,特别是社会知识青年和大学在读的本、专科学生。非文史专业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也可以参考参考。

推荐阅读之宗旨:不在学术、不在研究,而在学习、在修养、在安生立命。推荐阅读之标准:第一,知识含量丰富;第二,观点鲜明;第三,语言平易

近人,雅俗共赏。

因此,有些在学术领域享有盛誉的名著,今天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它们主要是指:专业化程度太高,内容艰深的著作;语言较晦涩,不通俗的著作;部头太过庞大的著作;可能与我今天推荐阅读主旨不符的著作。

另外,原则上多推荐近年出版的新著,以利于读者易购求,易接受。

特别强调: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等等。

(一)中国历史著作2种,附2种

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

2、樊树志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附2种:①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后来有多

种版本)

②(美)伊佩霞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

版社,2003年3月。

(二)中国文化与哲学著作4种,附5种

3、楼宇烈著:《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十三堂国学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两本书应作一本书来读)

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版本甚多。

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6、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又:赵复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附5种:①林语堂著:《中国人》(又名《吾国与吾民》等),版本甚多。

②郭齐勇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又,《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③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又,《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④张中行著:《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

⑤彭林著:《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中华书局,2006年4月。

(三)中国文化与哲学著作3种,附4种(重在“养成民族文化自信心”。)

7、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又名《原华》,《春秋大义》等),版本甚多。

8、牟宗

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著:《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1958年),版本甚多,不少文集有选入。网上亦多有登载。(另可参读当代新儒家其他著述。另,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曾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的本位建设宣言》;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汤一介、庞朴等数十位学者艺术家联名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亦可参读。)

9、辜正坤著:《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附4种:①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版本甚多。

②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另,[美]艾恺著:《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

可参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③王岳川著:《发现东方——西方中心主义走向终结和中国形象的文化重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

④河清著:《破解进步论——为中国文化正名》,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四)中国艺术和美学著作3种,附5种

10、李泽厚著:《美的历程》,版本甚多。(可参读《华夏美学》)

1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另:宗先生

文集的其他版本甚多)

12、朱良志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5月。(可参读《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修订版;《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附5种: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另

有多种版本)

②王国维著:《人间词话》,版本甚多。

③叶嘉莹著:《古典诗词讲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④陈从周著:《说园》(五篇),版本较多。

⑤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后有修订版)

(五)中国历史地图著作1种

1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

以上共计29种,其中推荐13种,附16种。

第四篇:李剑年同志对照材料检查

李剑平同志对照材料检查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已经全面开展。我局群教活动在省国税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第一听取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进展顺利,我作为局党组主要同志,除认真负责的担负组织领导活动开展的责任,本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作风建设,集中查摆和解放形式注意、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通过自己找,群众提,大家帮,基本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并且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意见的措施。

(一)遵守党的政策纪律情况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面、政策立场、政治观念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对每个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入党三十年来,尤其是担任税务系统县市领导二十多年,近二年来,担任市局主要领导,我能够学习“党章”,遵循党章规定和要求,始终坚定“热爱党,服从党”的政治信仰,始终如一的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对党忠诚。在政治原则、政治活动、政治观点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 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和坚定维护党的国家工作大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自觉地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开展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税制改革是深话改革的重头戏,作为一名基层国税部门的负责人,我坚持税收工作“执法为民,依法交税”的指导思想。坚持税收工作服务和服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个大局,积极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出主题、当参谋、进言献策。四月组织了城市化“亏改增”与经济转型升级论坛,还通过认真调查和认真思考,撰写了关于坏化经济税建设思考的调研文章,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原则,坚定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大决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民主集中,科学决策,自觉地维护板子的团结统一,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整体功能进一步加强了。

能够坚持维护中央的权威,服从上级党组织政策,对上级组织的建议决定,不打折扣坚守党性落实,绝不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重大问题坚持请示报告,绝不搞“先斩后奏”。通过坚持党组织论中心组的学习,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使税务工作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日益复杂的困难的工作局面下,各级 政策能够保持清醒头脑,最近,省局下发关于严守组织收入纪律,坚持依法治税的意见,我局立即组织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并且即结合怀化实际,研究指定了具体的党治落实意见,要求各县市、区委将精神传达到每与名干部职工,同时及时地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

(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要求以及省委九项规定方面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省委也相应地指定了九项规定,国家税务总局也提出具体的总结意见和制定了相应规定。我们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学习,还组织了重点学习辅导,并且结合怀化市国税系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多次制定规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转变作风上率先垂范,严格要求,严以律己,敢于担当。我本人作为主要领导,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坚决拥护中央、省委和总局的要求规定,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严格执行,管理上科学规范。

1.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带头执行规定要求,到怀化入职这十个月来,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听取基层,离退休干部意见,与班子成员交心谈心,与中层干部探讨研究,与地方党支部沟通协调,态度诚恳,以诚相待,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指定了工作措施,取得工作实效,坚持会议精华自己动 手,争开短会,讲短话,讲明白话,讲管用的话,力戒讲空话,讲大话,讲不着边际,不符合实际的话。

2.带头执行制度规定。按照中央、省委和上级的要求,及时修改完善多次管理制定和规定。取消领导干部相对固定公务用车,实行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理使用,调整了超标准办公用房,“三公”经费支出,从严按制,接待用餐一律在食堂,本人没有违规公车私驾,公车公用,也没有用公款招待个人朋友亲属的现象,下基层一律在食堂就餐,并按规定交纳食堂费用。

3.严格管理督促检查。作风建设贵在坚持,为解决经常抓、长期抓的问题,从严管理,狠抓检查督促必不可少。作为主要领导除了以身作则外,敢抓敢管,敢于担当是责任所在。我局建立了领导轮流值班检查制度,明察暗访制度,作风建设以示制。从细节入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在作风建设中发现少数中层干部因为行为惯性,存在的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在会上公开批评,限制纠正。

(三)“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通过与领导班子互相的交心,与群众坦诚的交流,对照党章纪和领导干部行为准则要求,对照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要求,通过“照镜子”,自我反思深刻反省,在“四风”上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警觉。

十、在形式主义方面

1)理论学习抓的不紧,学习不深入透,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主观上对理论学习不够主动,没有系统地制定学习计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往往抱怨时间不够用,没有刻苦地挤时间。学习动力不足;其次,在学习上基本上采取实用主义,在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临时抱佛脚,用一点学一点,学习不够系统完整全面,知识结构缺乏层次,内容不够丰富,知识更新不够及时。

2)联系群众不够交淡,深入基层不够彻底,到怀化市局任职以来,有些基层单位还没来得及深入下去,接触一线干部职工还不多,接触面还不广泛,听取意见还不够充分,到企业,纳税人中听取意见还不够,基层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3)在管理上过于宏观粗放,检查督促力度不够强。有些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急于改变局面,急于求成,会上讲得多,安排部署多,但督促检查少,有些科室执行力影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责任追究不到位。

2、官

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做思想工作还缺乏针对性,自认为是一个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人,因此,对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同志批评的方式有时过于严苛,让人难以接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判断处置过于急躁,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少了些严谨客观。

3、享乐主义方面:主要表现在习总书记纪我对享乐主义指出的“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学习上吃苦的精神不够。在思想上偶尔有松懈的情绪,满足于把现有工作做好就行了,个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求,生活上也有图安逸,想放松的闪急,对待工作上的遗留问题有不愿触及的想法,惰性不同程度地存在。

4、奢

之风方面:主要表现勤俭节、艰苦奋斗的观念树立不够牢固,对队伍中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抓的不彻底,少数基层单位的领导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出现,监督管理不深入,负有领导责任,对少数基层领导难一味提高个人经济待遇来管理工作的倾向,对个人收入增长过快的,还没有及时加以遏制等。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

造成作风上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个人作风问题根原还在思想和灵魂深处,队伍中出现的问题表现不一症状多样,根子在领导,在到王子。作为主要领导应该有勇气直面矛盾和问题,勇于担当,理性分析,客观判断,及时处理。

1、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强,理论素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理论成熟与政治坚定是相赴相成的。长期从事税收实务工作,在基层担任领导干部,有轻政治,轻业务的思想倾向。因此,有时候当工作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凭主观愿 望和个人经验处理较多,对运用马克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判断做得不够,还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政治敏锐性,断送力需要一步增强,还需要切实把税款工作置身于经济社会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增强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能力。

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还不够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尤其是担任市局任职达十五年之久,革命激情时有衰退,个人理想和目标都在不断模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体现得没有以前那么突出,那么充分。尽管也一直在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但有时信念不够坚定,对于长期没有进步,也有过抱怨、有过责任、有过牢骚、有过松懈。没有在思想深处反省反思,一度有过放弃、有过逃避、有过消极的念头。

3、党性解弄和通往品行上还没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意识还不够强。落实的不够到位,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主动性还不够强,国税队伍管理具有技术未,税收工作点多,而尺线长,处于多方利益的矛盾的焦点,怎样带点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服务优良、作风过硬的队伍,是高级领导班子而永恒课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领导班子的坚定坚强,首是重范,敢于担当是根本保障,因此,当前基层队伍出现了诸多问题,领导负有直接责任,怀化国税系统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子在领导,领导班 子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群众心中还有疑惑、疑,群众的诉求还没有到有效回应。领导干部在清廉自律上关口得不紧,标准竖得不高,包括我本人,在作风上,在谦洁上,细微处还存在问题,在小节上还有无所谓的思想,在处理权利与责任的问题上还存有私心杂念。比如在接受一些土特产品的馈烂时,把关不严,碍于面子,怕伤害情等等,在处理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还不够智慧,缺乏定力,对作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存在息息宁人,不愿直面的倾向,还没有真正敢于刘骨疗,壮士断碗的勇气。

4、奋斗意志不够坚定,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烈,回顾分析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总觉得动力不足,激情减弱。在紧紧把握发展机遇期,深刻认识矛盾凸显期,推进税收事业发展,本单位提升站位,在推动全局上下奋发进,实干苦干等方面思考不够深刻全面,规划的不系统周密,推动得还不够充分有力。精神境界不够高,有时有等、靠的思想,还缺乏勇往直前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一抓到底的决心。主观上有改变工作局面的强烈愿望,但有时遇到困难和问题又不能始终保持平和心态,保持稳安的情绪,保持抓铁留银的决定,怀化市局相对发进市局已处于落后状态,应该看到全局上下都有奋起直追的愿望,但这种愿望还没有转化为动力,激情也没有充分调动,干劲也没有充分激活。干部队伍尤其是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思想观念还过于保守,思维方式 过于单一,工作机制还过刻板,开拓创新的理起还过于

弱。

(五)今后的努力方面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了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配,信念上坚定,行为上的自觉。

坚持把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制度作为必修课。以认真的志度,刻苦的精神,做勤思为学的表章,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修为,努力使学习成为增长才干,提高素养,驾驭局面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拓宽视野,理性思考,提高能力,融会灵通,开拓局面,在实践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警剔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引领工作方面,突破工作困境,以解决思想和观念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发展目标为落脚点,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认识和把握税收工作客观规律,在深化税制改革的实践中模索规律,把握特点,创新机制,实现税收现代化,进程中主动作为开创新局面。

2、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要更加坚定地加强党性锻炼,增加党性观念,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内民主意识,制止个人

驾于组 织之上。充分发挥民主,班子的团结统一,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坚决反对个人说了算,“二言堂”进一步坚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以党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的税收事业之中,坚持事业第一,大局第一,群众利益第一,坚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融入实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真正为群众排扰解难,维护为干部职工的利益,保护好干部职工的美好愿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投入工作,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激活正能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破除一切懒的观念,消解一切消极情绪,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发扬,把握规律,推动工作。

3.进一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清正廉洁形象,作为单位一把手,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用和历史责任。因此,要在切实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要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标准从严从高要求,“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提升道德修养作为永恒课题,常习常温,以高尚的道德修养为抵制歪风邪气;抵制腐败诱惑,常思贪政之害,常抓纪律之心,明荣辱之分,做坦荡之事。做到以德之身,以德服人,以德树威。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常补精神之“失”,点心中之明灯,摆正位置,思想 上时刻想着群众,着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伤害群众感情的事不做,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不为,坚持明道正派做人,分开公平选人,公正公心用人。坚持择善而交,多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老实肯干者叫朋友,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培养高尚情操,保持良好情趣,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苦,受得住冷漠。保持公仆本色,保持党员形象。

第五篇:湖北高考卷诗歌赏析部分2007-2011年

2007年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15.填空。(6分)

(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2)《促织》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俄国诗人 的《致大海》,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14.(8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5.(6分)

(1)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③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铁马秋风大散关(2)⑤聊斋志异 ⑥普希金

2008年湖北语文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阀“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15.填空。(6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1)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2)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月阳楼》“亲朋无一字,(3)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4)_______________”。

(2)《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___________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3)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___________》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14.(8分)(1)(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15.(6分)(1)①恐美人之迟暮②朝如青丝暮成雪③老病有孤舟④羡长江之无穷(2)史铁生

(3)人间喜剧

2009年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答: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为晏殊欧阳修、为温庭筠韦应物,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为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15.填空,补充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1)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 ①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② ”。(郁乎苍苍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③ ”,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④ ”。(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3)雨果是19世纪 ⑤(国别)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法国)

(4)我国现代小说中,祥林嫂、翠翠、方鸿渐依次是《祝福》《边城》《 ⑥ 》中的主人公。(《围城》)

2010年B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15.填空。(6分)③

(1)匈牙利是人___________的作品《我愿意是急流》讴歌了纯真的爱情。

(2)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被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____________派”的代表作。

(3)中国古典诗词长于抒发感情,如:“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② ③

(李清照《声声慢》)“_____________”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011年试题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15.填空。(6分)

(1)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 》。

(2)日本作家 曾因《雪国》《古都》等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3)《过秦论》中“①,吞二周而亡诸侯”,气势恢宏;《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 ”,评断公允;《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③”,意境澄静;《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④ ”,情景交融。

2011年答案

14题(1)蒙蒙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二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由“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转入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互相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疾风、骤雨和雷电所形成的壮美景象,“横风斜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潮江涌动”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突显其壮美。15题(1)狂人日记(2)川端康成

(3)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别时茫茫江浸月

下载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部分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