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2012年1月8日在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的致辞
在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上的致辞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
(2012年1月8日)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喜庆和欢快的气氛里,我们送走了2011年,迎来了2012年。刚刚过完元旦,我们就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美丽的杭州,共同参加第七届中国传媒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向举办年会的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报业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传媒年会我这是第5次参加了,对这个年会总署一直很重视,我也一直很重视。前几次的年会的名称是“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在邵华泽、范敬宜等新闻界元老的参与、关怀下,一届一届都办得很成功。去年举办的第六届,我建议改为“中国传媒年会”。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在业界朋友们的积极参与下,在主办方的精心组织下,已经成为中国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盛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闻出版改革的攻坚年,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快速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全面展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媒行业既是党的喉舌,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媒业的使命和机遇何在?如何以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传媒业大发展?这是当前传媒业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中国传媒年会,为传媒界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我觉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刚才听了我们的东道主胡坚部长的讲话,也深受启发,六中全会之后,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现在是全党在抓,书记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组长,所以这是一个从全党、全国都在共同努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中国传媒年会,我们说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提供一个平台,我们总说这些会议研讨是一种载体、一种平台,我们面对一个更好的机遇和条件。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将和其他主办单位一起,把这个平台搭建好,为业界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次我借用一点时间,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概况。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89年,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新闻文化研
1究为中心,团结新闻事业的广大同仁,在理论研究、文化交流、业务培训、专业展览、书刊编辑、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各种活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理论研讨,深化新闻文化研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加快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文化,充分发挥先进新闻文化在引领新闻风尚、培养新闻人才、规范新闻秩序、推动新闻工作上的积极作用,多次召开新闻文化理论研讨会,专题探讨新闻文化作为一门科学的内涵、范围和价值,编辑出版了《中国新闻文化研究》和《新闻文化论》等一系列著作。
二是关注现实问题,推动行业交互发展。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密切关注传媒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打造传媒产业发展交流平台,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一同举办“中国传媒融合高峰论坛”,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路,发布《中国传媒融合发展报告》,解读中国传媒融合发展的相关数据并发布传媒融合发展指数,在业界产生极大反响。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协会桥梁作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立足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实际,在提供政策咨询、强化监督职能、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充分发挥服务、沟通和协调作用,努力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和联结的纽带。
2010年,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划转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成为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18家社会团体之一。2011年10月24日,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柳斌杰署长出席大会并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对加快推动新时期我国新闻文化促进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当前,新闻出版业广大干部职工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新促会将抓住这一重要契机,进一步团结新闻界同仁,积极联络广大新闻传播媒体,加强新闻人文化素养建设,肩负起发展和提高新闻事业、推广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建设成新闻出版总署与业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在社会和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推动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社团组织。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今后五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总体布局。同时发布的还有新闻出版业的11个专项规划,其中包括《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凸显了“十二五”时期报刊业将加快发展步伐的信号。
《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报刊业总体实力
稳步增长,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报刊出版单位服务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报刊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的成效,产业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报刊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期末,实现千人拥有日报100份,人均消费期刊3.1册。报纸出版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5%,期刊出版产业平均增长4%。实现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综合性日报20种,期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大众服务类期刊30种。形成北京、上海、广州等10家左右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报刊出版产业集聚中心。打造10家左右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的大型国有报刊传媒集团,整合教育、科技等优秀期刊组建3-5家大型专业出版集团,建设20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术期刊。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减少5000家。在全国乡镇及城市建成城乡阅报栏(屏)10万个。
要实现以上目标,报刊业任重道远。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将和在座的传媒界朋友们一道,为推动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谋良策、办实事。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我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二是围绕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三是大力推动传统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中国报刊业“走出去”的步伐。
2012年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非常关键的一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传媒界应有的贡献。
再过两周就是春节了,在此我预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在首届中国传媒(北京)论坛上的讲话(2012年3月28日)
履行传媒责任
彰显传媒力量
——在首届中国传媒(北京)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 李东东
(2012年3月28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两会开过不久,在这生机勃勃的早春时节,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京大学,共同参加首届中国传媒(北京)论坛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座谈会,我谨代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向承办座谈会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表示衷心感谢!
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新闻学课程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学术团体和第一份新闻学期刊。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前辈曾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进行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活动。他们不但胸怀大志、信念坚定,而且不断追求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深刻地诠释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传媒责任。这一精神薪火相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传媒人。
时光荏苒。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日益兴起,媒体格局走向多元态势,中国传媒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作为宣传喉舌与文化产业组成部分,传媒业既要坚守舆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又要科学、健康、稳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而奋斗。因此,对传媒业来说,继承优良传统,担当历史使命,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今天,我们在享有“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之摇篮”声誉的北京大学,秉 承新闻前辈为国为民的理念,以“履行传媒责任,彰显传媒力量”为主题,共同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传媒社会责任建设,研究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发布中国首部传媒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说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欢迎同志们各抒己见,深入研讨,我想先就传媒业履行社会责任谈几点看法,就教于各位。
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将“责任”熔铸于传媒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先生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纵观近现代新闻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邵飘萍、蔡和森、范长江、邓拓、穆青等新闻工作者秉承这一理念,孜孜以求奋斗在新闻战线,通过报纸、期刊,传播救国理想,传播革命真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媒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单纯的“工具论”、“喉舌论”逐渐发展成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到现在的“传媒产业理论”,逐渐走上了先“产业化转企改制”,后“集团化整合扩张”的健康发展之路。目前,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展开,广电业“制播分离”和“三网融合”也在逐步推进,国有大型传媒集团将不断涌现。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兴起,传媒业态走向多元化,传媒行业从业者不断增加,不仅新闻工作者需要继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优良传统,而且包括广告经营、产业投资等整个传媒业工作者,都应该深刻领悟新闻前辈的理想、品格、精神,像他们那样做一个拥有坚定信念、远大理想的人,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于常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鞠躬尽瘁,不计名利,不求闻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竭诚奉献。
二、顺应并引领时代潮流,全面认识、认真履行传媒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传媒业秉承优良的责任传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及超链接等载体,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守舆论阵 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保、公益等领域的发展鼓与呼,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创造优秀的传媒内容产品。
但是,应该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传媒业目前对传媒社会责任的认识还没能完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在传媒老总和学者针对媒体社会责任的论述或研究中,一部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谈坚持党性原则,坚守舆论阵地,发挥舆论引导能力,做大做强传媒业等内容;一部分集中在新闻报道、电视节目内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等微观领域,例如新闻真实,电视节目“娱乐化”,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方面。这些领域都属于传媒社会责任体系框架内,但不是传媒社会责任的全部。
传媒社会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市场责任、内容责任、文化责任、公益慈善责任等各内容,涵盖了媒体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新闻报道、广告经营、上市投资、文化传播与传承、员工志愿者与社会捐赠等。据了解,1947年美国“哈钦斯委员会”撰写发布的“哈钦斯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是传媒“社会责任论”奠基的总报告,但由于观点的价值取向多样性,及网络媒体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责任论的研究日趋走向虚无状态。
置身新的历史时期,传媒业应该勇立潮头,以世界眼光、中国视角,全面、深刻地认识和履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进一步发挥媒体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随着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传媒业的市场化主体愈来愈多,在坚守舆论阵地的同时,应该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面履行传媒社会责任。
三、做强做大传媒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中国传媒业既肩负着舆论引导和传承、传播文化的职责,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传媒业的自身建设同样是履行传媒责任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应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进行宣传、报道和引导。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走出去模式,为传媒业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传媒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媒体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传媒事业和传媒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为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坚定了信心。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媒业更要勇于承担起责任,以饱满的信心、积极的行动,发挥传媒业的资源、品牌、人才等优势,做大做强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正确传播中国、说明中国,进而影响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最后,祝大家事业发展,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第一届年会上的致辞
姜春云
2011年12月17日
同志们,朋友们:
首先,我向参加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一届年会的全体代表致以亲切问候!向承办年会的苏州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感谢!
时下,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全球最为重大、紧迫的问题。而走出这一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财富积累的工业文明发展理念,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切实转变非理性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走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之路,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我们党在倡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具有远见卓识、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破解环境危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最佳选择。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坚持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1的社会团体。一年来,生态文明研促会经过大量的筹备工作,终于在前不久宣告成立,并开始了起步的工作。研促会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受到了热心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大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积极称赞和拥戴,并得到了环保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这昭示着什么呢?昭示着我们的生态文明研促会的工作有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各位代表,朋友们:再过十几天,将迎来2012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研促会应当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开展工作?这是需要全体与会同志认真思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想,在新的一年,研促会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生态文明研究和促进这两个方面,起好步,开好局,取得一批优质高效、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成果,抓好几件对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有决定意义的大事实事,创造优异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做出较大的贡献。具体地说,有以下八个需要注重抓好的事项。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对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理念、内涵,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概括和表述。对此,我们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给以科学的界定、阐释,并在理论上有新的创见、概括和发
展。
二、关于转变发展理念的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转换人们的发展理念。是继续因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以GDP论英雄的工业文明理念,还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又急待破解的问题。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贡献就大了。
三、关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但真正系统、有深度、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成果还很罕见。我们应当在这方面集中力量,深入探讨,拿出若干有分量、有价值、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
四、关于防治环境污染破坏的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由此带来的食品污染,已成为全球一大公害,成为城乡公众关心的焦点。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一批成熟的技术成果和典范实例。对此,我们应当加以综合研究分析,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做好环境评估和项目咨询工作。
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省、市、县、乡、村建设。我国这项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的一年应当研究一批事迹突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总结成功经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并协助环保部推广这方面的典型。
六、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在这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创造,有些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得好,有可贵的经验、做法。我们研究会应当是开放型的,要面向全球,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有用的东西,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研究创造世界领先的生态文明理念、思路和政策、法规、技术模式。
七、关于自身建设。我们的研促会刚刚成立,无论在组织、制度、业务方面,还是在思想作风、工作方式方面,都还很不健全,急需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研促会章程,切实加强自身的建设。这是做好研促会工作的基本保障。新的一年,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八、关于加强学习问题。党中央号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群众团体。我们研促会要真正有所作为,争创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业绩,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就必须特别重视学习,真正把本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组织。全体研究会成员,都应当自觉投入到目前的学习热潮中,领导成员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发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力求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的专家学者。
以上几点建议,供与会同志研究参考。
我相信,在环保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陈宗兴会长的带领
下,经过研促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研促工作新局面,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明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
祝大家新年愉快,阖家幸福,事业有成!
第四篇:在文化产业协会年会上的致辞
各位同志、各位来宾、市文化产业协会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瑞雪迎春,寄望丰年。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同志、各位来宾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新春的祝福!
回首2019年,市文化产业协会充分发挥“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统筹协调、创新发展”的职能,一路前行,加速发展。募集善款走访,深入社区乡村,助力脱贫攻坚,你们一如既往扶危济困;关注特教事业,关心养老服务,进行慰问义诊,你们奉献爱心至诚至真;成立助学基金,放飞学子梦想,培育优秀人才,你们全心全意强基筑本;捐赠正版图书,护苗拥军惠民,你们身体力行回馈社会;礼赞伟大祖国,贡献协会力量,你们义无反顾勇担重任。我们高兴地看到,文化产业协会已经成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全市各级各类文化活动里都闪现着文化产业协会活跃的身影,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文化产业协会坚实的脚印,你们不惧挑战、攻坚克难的精神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敢打敢拼、善作善成”的优良作风一脉相承,你们服务大局、奉献社会、造福百姓的无私品质更是展现出倡树美德、传递温暖的人文光辉。
昨日看梅树,新花已自生。新的一年已然向我们走来,借此机会也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一是当好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锋队”。积极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弘扬以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取向,树立文化惠民、产业为民的新风尚。二是当好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建设跨越政、商、学界的交流平台,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具有战略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外脑”服务;三是当好会员单位的“贴心人”。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重点在行业管理、信息共享、人才交流、招商引资、活动策划等方面为企业和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有效促进各类文化资源、要素整合,积极谋划新项目、新业态,打造新亮点、新品牌,助力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也将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第五篇: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在XX年全国就业促进会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在XX年全国就业促进会年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就促进会的发展建设及下一步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如何围绕中心开展工作
(一)要了解就业工作大局要求和中心工作的安排
“十二五”时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使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变成长效机制,进而推进充分就业。这是总的要求。比如,组织就促会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了解部里和厅里的具体安排,记住要点,把握新的思路和新的变化。
(二)要找到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一是围绕中心深化理论研究。围绕“十二五”时期就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组织开展一些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多拿出一些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比如,贯彻执行就业优先战略,对什么是就业优先,如何实施就业优先,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并宣传成果,作为全系统理解和实践这一战略的依据。
二是围绕中心开展就业促进项目活动。围绕就业中心工作,配合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就业促进项目活动,加强就业工作的宣传交流,扩展实施效果。比如,我们今年制定的各个专委会项目活动,都与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安排对照接口,做到主动配合,协调推进。
二、如何发挥特色优势推进工作
(一)就促会的特色优势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经验优势,从事就业工作多年的同志主持工作,参与工作;第二,人脉优势,聚集了社会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事业有成并且对就业事业热心的会员;第三,机制优势,社团工作模式灵活,可以为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工作提供不可多得的补充和助力。
(二)发挥特色优势的主要方法
一是学会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交流服务平台,把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势,专家学者的研发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国际组织的技术优势,以及会员单位的工作优势整合在一起,实现合作共赢。比如,组织开展合作项目和编辑聚焦中国就业文集。
二是善于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既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又要积极联系会员,及时反映基层部门、专家学者、企业的诉求和建议。比如,组织形势分析会和企业座谈会。
三、关于就促会自身发展建设的几点希望
(一)明确努力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多次提出就促会要明确“四更”的努力方向,即“更深、更广、更细、更活”。相对行政部门工作来讲,“更深”就是要对就业工作理论、政策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解决行政工作忙于政策和操作难以深化研究的苦衷。“更广”就是要将社团工作延伸到基层,更多地面向基层组织活动,解决行政按级别安排会议和活动难以顾及基层的局限;同时,拓展更多的方式和渠道,更广泛地宣传推广。“更细”就是要把技术、业务工作进一步细化,做得更加细致扎实,解决行政、事业有些工作忙于重点和面上,来不及细作的难处。“更活”就是发挥社团灵活机制,更好地联系动员社会各方,努力开拓工作新领域和新抓手,解决行政、事业开展工作体制较为固定,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更好发动社会资源和灵活运作的问题。总之,要找到就促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定位,才能使就促会具备真正的生命力。
(二)加强会员服务
一是明确会员是就促会的直接工作和服务对象。所有工作都应首先落实在会员身上,再延伸扩展到他们所代表、所影响的社会各方面。要与会员结成伙伴和朋友关系。
二是提高服务管理能力。要有几条固定的渠道形式,来为会员单位提供基本服务;要积极开拓新的领域,构筑新的平台,使更多会员有参与的机会;要支持会员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以多种形式开展促进就业活动;要开发一批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长效品牌项目,更好地发挥会员作用,动员社会资源。
(三)推进组织建设
一是完善就促会总会建设,推动地方就促会建设。加强各级就促会之间的业务联系和密切配合,形成全国促进就业的社团工作网络和工作合力。
二是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中国就促会的四个专委会成立以后,都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开展了一些很有成效的活动。下一步,要按照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专委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开展更加专业化的活动,希望各地就促会在积极参与、加强合作等方面共同做好工作。
我刚刚从事就促会工作一年,只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总的来讲,工作不要安排太密,要量力而行,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几件事,更好地辅助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去做,更多地依托和发动会员去做,效果会更好一些。各级就促会的会领导有很多也是从行政部门、事业单位转过来或身兼两职的。所以,在市场经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就业任务繁重的新时期,如何办好就促会这个社团组织,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实践,探索规律。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按照社团工作的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共同开拓就促会工作新局面,为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