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时间:2019-05-15 00: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党代表: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灵武市出席银川市党代表学习培训和调研视察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就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市设市属医疗机构20所,其中,市级医疗机构7所、乡镇卫生院8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73个村卫生室。市级医疗机构设有病床314张。全市编制人员594人,各级医疗机构现有卫生人员851人,卫生技术人员758人。

二、取得成绩

1、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自2009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三个层面的建设,已基本建成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投资1800万元新建了宁东急救中心,投资1300万元新建了市妇幼保健所;争取项目资金260万元改扩建了崇兴镇、东塔镇、白土岗乡卫生院;今年,又争取资金285万建设狼皮梁卫生院,目前狼皮梁卫生院正在建设中;争取宁夏爱心协会资金援建了上滩村、十里墩村、海子井村等1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三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5500多万。二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投入,为我市6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6台价值456万元的进口彩超,为71所村卫生室配备了价 1

值30余万元的医疗设,争取自治区残联项目为我市4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价值10万元的残疾人康复器材,使医院的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群众诊疗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跃上新台阶。三是乡村医疗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完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全面推行和完善人员聘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积极探索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使村卫生机构在服务保障方面更加规范,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得到夯实。

2.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规范了基金运作,使新农合保障农民健康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缓解了参保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一是参合农民应保尽保,实现了地区全覆盖。2011年,全市应参加新农合人数为12.21万人,实际参加新农合人数为11.89万人,参合率达97.38%,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政府投入逐年加大,筹资标准稳步增长。新农合基金从2010年的人均筹资120元提高到今年的150元,政府补助占筹资总额的比例提升到80%,为新农合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三是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农民受益水平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新农合信息系统,健全医保经办机构,实现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积极开展医保基金支付制度改革,在医疗机构推行按病种付费方式。四是2011年,灵武市委、政府筹措资金750万元免费为全市干部职工及50岁以上城乡居民共45858人进行健康体检,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切实维护了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截至目前,共体检32890人,其中,干部职工9280人,50岁以上城镇居民14318人,50岁以上农村居民9212人。

3、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成绩斐然。2007年,在全市开展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公开竞聘了8名卫生院长、92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工勤人员,妥善安臵了18名落聘人员。2011年,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考评补录等程序,完成了为乡镇卫生院临床、公卫、护理、药剂等八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先期报名人员140余人,参加考试110人,进入面试人员106名,先期录用32名,待录13名。

4、药品“三统一”工作落实有力。继续推行三级承包工作责任制,重点开展督导检查,使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标药品使用率、申购率及回款率均达100 %,严格执行药品“零利润”销售。全年乡村、社区共免费接诊23.76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76.45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5、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制定《灵武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规划》,设臵了振兴路、谢家井等4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维修、改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积极推行社区首诊负责制、落实药品零利润工作,强化10类43项公共卫生服务,方便了居民就近保健就医。

6、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市8个乡镇卫生院、73个村卫生室、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行一至三级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73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四级包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全市各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了“六为一体”公共卫生工作。使参合农民花一元钱就能看病,为全市农村居民和部分城镇居民免费提供计划免疫、妇幼卫生保健、健康管理、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四免一救助”工作落实有力。2011年,继续认真贯彻

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关于“四免一救助”政策精神和总体部署,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工作机制和程序,狠抓软硬件设施建设,“四免一救助”工程扎实稳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1280人,共为其减免费用155万元;免费婚前医学检查3698人,减免费用33万;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由于我市“四免一救助”工作突出,今年2月23日全区妇幼卫生工作暨“四免一救助”民生计划启动会在我市召开,同时我市荣获实施“四免一救助”工作先进市;宁夏公共频道多次对我市“四免一救助”工作进行了报道。

8、中医工作特色明显。建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服务网络,保证我市80%以上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70%的村卫生室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完善自治区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和“国家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等。

9、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是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1294例,无甲类传染病和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为448.97/10万;全市接种人次27280人,接种剂次70969次。二是全面开展了手足口病、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处臵了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手足口病2起、流行性腮腺炎2起),其中2起流行性腮腺炎构成突发疫情,疫情发生后,由于反应迅速,处臵得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三是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2011年,根据《宁夏2011年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我市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针对宁东地区强免工作的薄弱环节,抽

调专业人员和车辆,采取挨家逐户拉网式的排查。全市应补种351人,实补种351人,补种率100%,顺利通过了卫生厅和银川市的评估。四是落实了自治区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民生工程。2011年,对疑似重性精神疾病开展诊断复核工作,并进行家属护理健康教育,共确诊重性精神疾病247例,完成任务量的81.78%,排除58例,待查57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100.0%,规范管理率90%。

10、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面提升。2011年,稳步推进小餐饮整治规范和餐饮业量化分级工作,目前全市已有99%以上的小餐饮符合标准要求,对全市1045户餐饮单位进行了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检查,与餐饮业主签定《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647份,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规范了我市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保管和使用情况。一是在全市先后开展了拉面馆、无证经营、火锅麻辣烫店、一次性餐筷餐盒、餐巾纸等专项整治工作。共查处问题33家,其中停业整顿1家,取缔1家;关停12家,限期整改10家,罚款31家;罚款4万余元。二是强化了餐饮业80人以上集体就餐申报备案制度,对申报餐厅的凉菜间严格检查,并要求餐饮单位配备了毛巾、刀具消毒机,有效的预防了凉菜间毛巾、刀具不消毒引起的食物交叉污染。三是加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严格按标准进行审核验收,坚持合格一个,发放一个。全年共受理166家,办理卫生许可证142家。加大了对发证单位及个人的监督力度,监督检查840户次,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95%以上。四是打击非法行医工作措施得力。为了进一步净化医疗服务市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年对市区内四家开展口腔诊疗的“黑诊所”进行了取缔,并分别给予停业和1万元的罚款。

11、食品药品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了卫生餐饮知识培训力度。3月25日,在宁东镇鼎圆大酒店召开了全市餐饮业卫生现场观摩会。4月1 日,在金帝宾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了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知识培训班,先后共有400余名餐饮业业主和厨师长接受了观摩与培训。通过培训与观摩进一步规范了我市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升了我市餐饮业管理水平。二是健全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不法商贩人为添加色素及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毒馒头等违法行为,检查馒头加工经营户7户,未发现“有色馒头”加工经营行为。强化了全市1478家食品经营户、76家食品批发企业、个体批发部食品准入和配送监管,“保证“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标志”。三是强化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放心消费在餐饮,卫生监督在行动”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加工及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贮存、凉菜制作、餐具洗消等环节。检查餐饮单位2421家次、取缔9家无证单位、实施行政处罚6家,立案处罚17家;开展中小餐馆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检查餐饮单位187家,开展露天烧烤和小吃业炭火烧烤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市区80家露天烧烤和小吃业的专项整治力度,取缔了所有炭火烧烤炉,规范了户外烧烤行为,入户率达100%。四是加强药品专项治理工作。2011年,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店等进行了集中整顿。共检查涉药单位364家(次),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360份,责令整改通知书45份,立案4起,罚没款12688元。同时,严厉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药品广告违法宣传、擅自夸大功能疗效等非法经营行为,发现两起均已移交工商局处理。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药师不在岗”现象,采取突击式专项检查,当场行政处罚两件,罚款1000元。

12、健康灵武全民行动有序开展。一是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我局与市广电部门联合开设了卫生与健康栏目,配合宁夏艺术团完成了在我市各乡镇开展的“健康宁夏”文艺节目8场次的巡回演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20余场次的健康教育巡讲及健康大课堂,发放了38459本《健康100》知识读本和宣传画册,进一步加强全市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二是积极筹集资金制做下发了健康服务包、宣传画、体温卡、健康教育宣传折扇各3万个(把),健康教育宣传口杯5万个,购臵下发盐匙、宣传围裙、毛巾等各1万个(条);三是积极开展慢病普查工作,共查出高血压患者10512人,开展管理9846人,规范管理6906人,规范管理率65.70%;查出糖尿病患者1928人,开展管理1757人,规范管理1464人,规范管理率83.32%;四是15元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提取1元配套资金到位230613元,每服务人口配套0.5元资金到位115306元,累计受教群众达20余万人次。

13、医改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一是调整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9类43项增加到10类43项。自开展10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9.53万人,建档率为84.91%。二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农村妇女孕早期补服叶酸2324人;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2077人,查出乳腺良性肿瘤2例,未查出乳腺癌患者。完成白内障复明术38人;农村改厕完成2000座。三是国家基本药物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采购并使用了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覆盖率100%。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总金额1145.48万元,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028.53万元,占总金额89.79 %;宁夏增补基层基本药物116.95万元,占总金额10.21%;零差率销售341.87万元,为患者减少药费支出17.09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后,全市各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上升了36.23%和23.78%,门诊次均药费和住院次均药费分别下降了22.46%和25%。

14、党建和行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进一步强化全系统两个素质和医德医风建设活动,近年来,我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是每年投入5万元左右在全系统开展拔河、乒乓球、跳绳等职工体育活动;二是去年我局投入10万元左右,在全系统开展了职工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演出局党委在全系统筛选出10个优秀节目参加了全市广场职工文艺汇演,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全系统职工两个素质的建设,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三是今年,我局为庆祝建党90周年,按照全市开展的“心中的歌儿献给党”等建党系列庆祝活动精神,我局积极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党员及干部职参加了全市“红歌”大合唱,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努力,我局在全市20多个单位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对全系统职工的士气起到极大的鼓舞;四是认真开展了“六好一满意”活动。按照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关于在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精神,我局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制定了《灵武市卫生系统行风整治“六好一满意活动”》暨:“服务好、质量好、行风好、医德好、医风好、环境好,群众满意”的六项活动,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组织,层层安排,“六好一满意”活动得到了有效落实。通过活动的开展各单位行业作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服务质量的到了进一步提升,服

务态度和工作环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卫生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市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历史欠款(一是药品欠款,二是建设工程欠款)较多。

原因:

1、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医疗卫生推行市场化运作,各医疗机构采取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模式。经营过程中,拖欠药品款支付职工工资,造成历史拖欠药品款。据调查,各医疗机构共欠药品款1618万元。

2、市委、政府决定改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先后新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和7所乡镇卫生院。但因建设规模大,争取项目资金少,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加之新建医疗机构均为差额预算单位,自身积累较为困难,工程项目中,市人民医院欠款130万元,银行借款1600万元;市中医院欠款114万元,银行借款125万元;疾控中心欠款25万元;

对策:

1、医疗机构制定自身债务化解计划,每年从医疗机构收入中结余资金来偿还欠债,化解债务以减轻自身发展压力。

2、随着财力增强,政府要同步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支持,每年给予医疗机构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化解市级医疗机构的债务、欠款,解决制约其发展中的经费困难问题,促使其更好为广大群众服务。

(二)市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少,现有人员不能适应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原因:一是市医院、中医院、保健所现有人员编制都是1992年核定的,分别为:228个、120个、43个(当时,全市人口为

15万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门诊、住院患者急剧增长,但人员编制十几年来没有增加,妇幼保健所现有编制都无法补充(保健所现有人员为33人,核定编制43人)。

对策: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增加市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逐步解决市级医疗机构人员紧张的问题。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场所、设备一直没有落实。原因:2006年根据区市有关规定以及《灵武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规划》,设立了北郊、西苑、文化路、谢家井、狼皮梁林场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市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为租赁式(房屋布局不合要求,房租逐年增高),医疗、理疗设备短缺。2008年,市编委会根据我市社区发展要求,按照自治区编办文件精神,为我市四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核定编制为30名,但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一直未能落实,暂时从市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抽调28名医务人员开展工作,造成工作人员在数量、素质及医疗技术等方面都无法按规划保障,推进“六体一体”(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康复)工作难度较大,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对策:

1、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建设市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北郊、西苑、文化路、谢家井),建设标准每个不少于200平方米。

2、政府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事业的投入,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B超、心电图、血糖仪、尿液分析仪各1台,以解决医疗设备短缺现状。

3、积极协调,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按要求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30名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方便居民就近保健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

原因:一是马家滩镇、白土岗乡、宁东镇、狼皮梁等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大部分住在市区,上班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职工除工资外没有任何补助,每月仅交通费用就达150多元,给职工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我局在调整卫生院人员时比较困难。二是村级妇幼保健员年龄偏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全市共有村级保健员78人,其中,20—30岁12人、30-40岁23人、40-50岁22人、50岁以上21人;小学学历3人、初中学历25人、高中学历21人、中专学历25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人员老化,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2008年,村级保健员平均月工资为99元,最低20元,较低的收入影响了部分妇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农村妇女儿童保健工作难度。对策:

1、2009年,为解决村医和村级妇幼保健员收入低的问题,我局在划拨公共服务经费时向村级倾斜,将村级公共服务经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8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0元,以便提高村级卫生人员收入。

2、建议政府参照乡镇干部和教师的交通补助费标准为卫生院职工进行交通补助和艰苦地区补助费。

3、建议政府将乡村医生纳入社保或由政府缴纳养老保险,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4、是否考虑每年招聘10-20名大专以上毕业生替换年龄太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医及村级保健员,以充实村级保健员队伍。

(五)卫生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出去容易、引进困难。原因:一是自2000年至今,全系统流失各类人才52名,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8人。流失人才中大部分为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员为医疗机构学科带头人。流动的特点是:乡镇流向市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流向区级医疗机构和大城市医疗设施条件好的医疗机构的现象。由于骨干流失,医技下滑,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二是自1997年以来市级医疗机构几乎没有进过新的医疗技术人员,产生了医疗技术队伍年龄老化,新一代青年人才断层,学科带头人匮乏,人才职称梯次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医疗机构不得不以合同制形式面向社会聘用大量临时的医务人员。但因没有编制和相关的人事政策,这些人员的身份问题、“三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都无法解决,造成医疗卫生事业后继乏人。

对策:

1、设立卫生人才库,对现有人才库进行管理,提高待遇,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给予倾斜,留住人才。

2、出台卫生人才管理办法,制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相应政策,使他们在灵武及能安居、又能乐业。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3、政府每年设立1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分批选拔医疗业务骨干到区内各大医院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员,改变全系统现有的人才状况,完成人才梯队建设。

(六)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原因:一是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学历低,临床经验不足,加

之招聘时没有严把进口关,非专业人员也招进了医疗系统。降低了标准,导致人员素质低。二是老中青医疗技术骨干比例失调,后继无人现象突出,从2002年起乡镇卫生院再没有进人,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导致部分现有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部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整体不高,不能够适应医疗技术发展要求和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对策:一是强化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供血”“充电”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每年从大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补充,市场化运作,签订合同,拿钱买服务。三是提高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进一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七)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较低,报销缺乏信息化管理。原因:一是参合农民住院按药品目录报销,目录以外药品一律自费,加之报销时还要减去300元起伏线,致实际报销比例不高。二是新农合报销工作没有搭建信息化平台,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方式各异,乡卫生院还施行手工报销,致报销手续繁杂,给工作带来了不便。三是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农转非人员没有纳入筹资范围。

对策:一是对定点医院强化监督管理,减少自费药品及检查费用;二是尽快搭建信息化平台,使报销规范、合理;三是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并将农转非人员按户口所在地,纳入当地合作医疗保险内。

(八)市医院、中医院体制、机制不健全。

原因:一是按照政策的规定,“两院”在体制上都属差额拔款单位,政府按核定的编制人员补助30%的工资,其余工资开支

等自行解决,迫使医院为了生存而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于是就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每年两院工资除政府补助部分外还需1120万元,而医院则将这块费用实实在在的转嫁到了患者身上,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二是由于编制卡的太死,“两院”没有用人自主权,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为了生存和发展,“两院”不得不以合同制形式面向社会聘用近200名临时的医务人员。聘用人员政府没有补贴,工资福利全部由医院自己解决,加上设备、后勤、建设等每年各种费用近3000万元,大大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鉴于以上原因,便出现了开大处方、开搭车药、开高价药、开目录外药品,化验、检验名目多等现象。出现了医院一手从政府兜里掏钱,一手从患者兜里掏钱的现象。

对策:一是按国家要求重新给两院核定人员编制;二是增加政府对医院的补贴标准,达到国家标准60%,要求医院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让利于百姓;三是加大对医院的监督与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遏制不合理的用药和不应该检查的项目;四是结合新医改方案的推进与实施,逐步转变体制和机制,逐步向公立医院过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九)“四免一救助”政策与现有一些政策不符。

原因:一是一些农村孕产妇,虽有农村合作医疗,因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如:超生、生育间隔期不到而不能享受四免一救助政策;二是对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费用很高,医院负担过重;三是对孕产妇急救的,民政部门只给低保户的贫困孕产妇给与救助,但农村孕产妇有低保的极少。

对策:一是建议市政府将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产妇纳入到“四免一救助”政策范围内,使这一部分人也充分享受到“四免一救助”的惠民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对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孕产妇补助,减轻医院负担;三是对农村非低保户但需要急救的孕产妇,建议由民政部门按照低保户的标准给予救助。

(十)社会上对医疗卫生共工作认可度较低,行风评议居中。原因:一是大多数群众对卫生行业工作的特殊性不了解,救了多少人,送了多少锦旗,授到多少表扬没人去宣传,一次医疗事故,一次就医时不顺心,就把我们说的面目全非;二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自身医德医风较差,自我教养差,自身素质差,在工作过程中伤害了患者及家属的感情或利益,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意。

对策:一是加大卫生工作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全系统的好人好事,全力打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宣传和表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二是对败坏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差的人和事严肃处理;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狠抓行风廉政建设;四是在全系统聘请行风监督员随时随地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跟踪督查。

(十一)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弱,不能适应群众和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原因:一是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环境差。村级卫生室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最底层,保障全市60%群众的卫生健康。近年 15

来,我局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建设了1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全市还有55个村卫生没有“标准化“建设。大部分村卫生室都是有村医租赁或自建或出现房屋陈旧已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影响了村医的积极性。二是村卫生室人员老化。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村级卫生室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工作,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等工作,由于部分村医年龄大,精力不足,已不能从事现有的卫生工作。

对策: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步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工作。二是逐步将60岁以上的村级卫生人员纳入社保,并办理退休。

第二篇:构建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构建“3 2 1”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护卫刊江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刊江办事处

刊江办事处地处城乡结合部,版图面积45.5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5万人。近几年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处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主三化”进程,特别是近两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加强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截止今年5月,全处民营企业总数达到78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个体工商户近800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企业从业人员6200人,初步形成了服装织造、钟表配件、玻璃制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船舶修造、电器电子以及包装等九大工业集群和牲猪、蛋鸡、水产养殖等三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处民营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扶持广大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刊江举全处之力推进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了“321”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3个“平台”:园区创业平台、网站信息平台、环境整治平台;2个“中心”:融资担保中心、人才培训中心;1个“中介”:民营企业服务中介。体系中的各项服务职能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张缜密的服务网,护卫着刊江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打造3个“平台”,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刊江将园区创业平台、网站信息平台和环境整治平台等“三个平台”的建设作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重心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

1、优良、高效建设团山工业园,为各方能人来刊江发展提供创业平台。园区以“服装,钟表配件、玻璃制品”为生产定位,实行阶段开发,稳步推进,滚动发展。园区初期从破土动工,到目前已开发面积2000亩。在加速园区建设的同时,处党委、办事处配套出台诸如水、电、土地、厂房、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园内企业。2008年平均每天就有一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落户园区。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园区工业初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群,其中富源表业、洋龙服装、永安玻业、成都彩虹等企业已成为“服装、钟表配件、玻璃制品”三大支柱产业的领头羊。

2、科学、规范建立民营经济服务网络,构筑民营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中国早已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为民营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网络化服务,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科技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刊江着力打造民营经济网络建设以企业产业定位为基础,形成两大序列,园区内的企业以“纺织、服装、食品”为一序列,园区外的企业以“建材、化工、矿业”为一序列。企业网络的制作内容暂设“企业名录”、“产品推介”、“市场行情”、“法律法规”、“宣传咨询”等五大版块,不断地充实内容,更新版面,长期免费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关政务和企业需求的各类信息,使他们通过网络就能获得相关服务。同时,也为外部世界及时、全面地了解刊江民企,了解

刊江发展提供视窗。

3、依法、强力整治经济环境,建立健全优化经济环境的长效机制,为民企发展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平台。刊江人民象爱护自己的眼晴一样爱护环境。针对极少数政府公务人员的官僚作风、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行为的不规范现象,刊江办事处痛下决心,以铁的手段、铁的纪律、铁石心肠抓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先后成立了“团山工业园招商部和规划建设部”。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两部受理民营企业投诉案20多宗,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行政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大大缩短了服务周期,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得民营企业家们的青睐。当前,全处上下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机关效能革命,通过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整合机关管理资源,优化机关管理要素,规范机关管理行为,改善机关运行方式,切实解决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处各类机关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现在,刊江环境优,人气旺,各路客商关注刊江,热爱刊江,并纷纷投资刊江,如成都的“彩虹集团”、武穴的“美雅酥粮”食品等等。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使刊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

二、构建2个“中心”,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制约民营企业成长的“瓶颈”,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融资难,一个是人才缺。刊江找准难点,抓住重点,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和“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的建设,为民营企业突破成长“瓶颈”铺路搭桥。

1、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和内部运行

管理机制,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积极探索融资服务业务的多元化,塑造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三赢”的信用发展模式。融资难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制约瓶颈,民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财务行为的基础上,认真协助企业做好信用等级评价和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一是通过银行和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融资。二是运用财政周转金和全民创业基金满足企业短期融资。三是促成民间资本参股企业生产经营。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我处有长江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自祥纸业包装公司、锦祥塑料制品厂等多家民营企业通过上述融资方式,累计借贷和筹措资金达6000多万元,为民营经济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质效、实现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出台规范科学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和工作目标,注重培训效果,为全面提升刊江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提供人才支持。近几年来,我处富源表业、洋龙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我们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2个方面。一是求职者职业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二是用工单位管理不规范,岗位吸引力不强。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处主要开展了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组织机构。今年初,在市劳动保障局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刊江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其支出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提供专门场所,购置专用设备。二是搞好民营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摸底和预测,建立台帐档案,发布招工信息。

三是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好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求职者的技能素质。四是广泛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章的宣传。五是为劳资双方提供周到细致的政策咨询和代办求职登记、社会保险、就业指导等项服务,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三、成立1个“中介”,是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刊江民营企业中介服务体系主要由“行业协会”和“工商联”两大部分组成。行业协会隶属于民营局。“服务、代表、协调、沟通”是行业协会的职责,而服务又是协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刊江民营企业重点行业协会成立近三年来,在制定和完善行业规定、维护企业用工秩序、统一产品单价、统一企业税赋、扼制无序竞争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赢得了民营企业业主的信赖和支持。我们认为,行业协会必须想政府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会员之所需,在紧扣行业和企业发展中着力解决倾向性的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主动开展扎实到位的服务。只有通过服务,促进政府宏观管理,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维护企业根本利益,行业协会的地位才会不断巩固和提高。因此,二0一0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服务、服务、再服务,提高、提高、再提高”。

工商联成为刊江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同时,它与行业协会一样,成为刊江联系民营企业家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服务民营企业的“助手”。

行业协会与工商联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配合,为丰富刊江的民营企

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推进民营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偿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五个“3”,即:新建3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培植3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大企业,发展3家年税收过千万元的纳税大户,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3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努力的方向是:初步建成一个机构健全、功能完备、制度规范、运行高效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处民营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近期建设方案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保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根据《浙江省关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09〕191号)、《浙江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二期建设方案》(浙发改社会〔2010〕407号)、《中共龙游县委 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委发〔2010〕9号)和《龙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游县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龙政办发〔2012〕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龙游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近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以农村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到2013年,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整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达到机构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合理规划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所达到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各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2、基本建立“稳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生机活力明显增强,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卫生人才支撑要求。

3、基本建立“大院带小院、县级带乡镇、乡镇带村”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促进均衡发展,从制度上提高城乡医疗资源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好“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1、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乡镇(街道)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并完成15家卫生院基本建设。

2、扎实推进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根据“建得起、办得好、能持续”的要求,完成全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布局工作,实现“服务人口全覆盖”。

(1)规划设置。在农村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的建设要求,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乡镇(街道)卫生院及原卫生分院改建的医疗机构所在地一般不再增设新的卫生室,部分服务人口数不足或空间位置较为接近的多个行政村合并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原一个行政村有2个以上村卫生室的保持现状不变,人员退出后机构自行注销,今后不再新设。按照村级卫生服务全覆盖要求,未建村卫生室的行政村,可设立巡回医疗点,按“三定”(定人、定时、定点)和“五统一” 要求规范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也可以由临近村卫生室实行共建共享服务。现阶段全县统一规划设置185家村卫生室(建设规划名单见附件1), 建设方式按照已建、新建、设立巡回医疗服务点等进行分类。同时设立巡回医疗点22个(巡回医疗点名单见附件2),巡回医疗点设置标准参见龙卫发(2012)90号文件。

(2)建设标准。村卫生室建设由行政村申请,乡镇政府同意,经相关部门批准,建筑面积不得少于100平方米,必须设立门诊室、治疗处置室和药房,有条件的可设立输液观察室和预防保健室,每室必须独立分设。

(3)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政府新建村(改扩建)卫生室150家。2012年,启动30家村卫生室建设,其中新建28家,改扩建2家。

(4)补助标准。对经过考核验收后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的村卫生室每个补助建设经费8万,改扩建村卫生室的给予每个补助建设经费3-5万,同时每个村卫生室补助设备设施经费2万元。村卫生室房屋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和设备设施归卫生院统一管理。

(二)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人员素质为抓手,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1、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可在村卫生室执业(包括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巡回医疗点)。每个村卫生室配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有2-3名乡村医生执业。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周岁(含)以下,对于确有一技之长或工作需要且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者,可适当放宽。鼓励支持乡村医生到医疗服务空白村执业或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2、严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和执业考核管理。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执业资格人员非法行医。

3、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规划(2010—2015年)》组织乡村医生培训,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

4、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摸清全县乡村医生动态并掌握执业情况,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室。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县、乡医疗机构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三)以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

积极推行以“五统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1、统一人员管理。乡村医生由村委会和乡镇(街道)卫生院联合聘用,首先在现有村卫生室符合聘用条件的卫技人员中聘用,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卫生院派驻或在乡镇(街道)卫生院非在编人员及新毕业的大学生中聘用。有2个以上村卫生室集体能够提供医疗用房的村卫生室原则上要合并,乡村医生集中执业。乡村医生的服务实行24小时应诊制,公布服务联系电话、服务内容和监督电话。

2、统一业务管理。对村卫生室所从事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业务工作实行统一的质量管理、操作规范、业务指导和培训等。

3、统一药械管理。村卫生室的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由省药品招标平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禁村卫生室和个人私自采购药品和加价销售。药品配送企业不得擅自向村卫生室配送药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材料,由村卫生室收集送乡镇(街道)卫生院集中处置。

4、统一财务管理。村卫生室的财务由乡镇(街道)卫生院代建帐册,统一实行县财政监制的医疗收费票据和收支核算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卫生室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及药品价格,常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上墙公示,按照标准收费。

5、统一考核分配。建立以服务质量、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分配机制,促进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转变。

(四)以建立农村卫生信息化为抓手,落实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政策。

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财、物、技术、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完善城乡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建设和管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居民健康档案。

1、完善乡村医生补偿政策。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主要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偿。对按规范要求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按服务人口每人每年4元的标准给予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可增设一般诊疗费项目,由县财政按人均每年2.0万元的标准给予总额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考评结果与乡村医生补偿政策挂钩。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责任风险金制度,财政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公共卫生服务人口每人每年1元标准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向第三方统一缴纳医疗责任险。执行时间和标准以保险合同为准。

2、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和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村卫生室全科诊疗工作站应用,实现农保、医保门诊即时结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报销比例不低于乡镇(街道)卫生院。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按照“成熟一个,扩面一个,力争三年实现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覆盖”原则,由村两委提出申请,各乡镇安排计划,县合管办验收批准后实施。没有达到标准化建设标准、不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不再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村卫生室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标准和办法由县合管办制定。

3、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疗会诊,实现大病、小病和康复的分级诊疗。县级医院与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强化龙头学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继续实施“城县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公立医院牵手社区行动”、“ 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沈政办发〔2015〕47号

稿源: 市政府办公厅

2015-07-17 16:20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方针,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健康水平,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40号),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一)实行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训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优先支持全科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按照“招生与招聘并轨、校地共育”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享受所在区、县(市)的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工资待遇。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市财政予以适当倾斜。对有空余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安排上岗,对满编且无法调剂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上岗待编,有空余编制时优先解决。要加快落实2010年免费定向培养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充实我市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组织在岗人员转岗培训,2015年对20名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执业医师实施为期1年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2020年底,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编委办)

(二)吸引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建立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设置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职称评价体系,制定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计委、财政局、编委办,各区、县(市)政府)

(三)合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编委办核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进一步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服务人口数量少于2万人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按2万人标准予以核增。最低编制达到20人;乡镇卫生防保人员继续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编制,专编专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80%;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不再核定乡镇卫生院工勤人员编制,空出编制可转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责任单位:市编委办,各区、县(市)政府)

(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完善考评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力度。开展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以“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队伍,新增一个服务项目”为目标,加强县级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全面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工作。市登记管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培育适宜技术。鼓励建立县域内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院集团,促进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开展更为紧密的支援及分工协作机制。普通乡镇卫生院由县级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半年。(责任单位:市卫计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加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教育提升项目,优先安排在村卫生室从业且取得中专或大专文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45周岁以下临床医师以及具备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实施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对按照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给予适当补助。乡村医生每5年到县医院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时间不少于1个月。选派具有执业(助理)医生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扩大乡村医生专业能力系统化培训项目范围,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年,组织全市乡村医生参加统一培训,选择2项国家级或省级适用于农村的卫生技术项目在全市推广。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专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责任单位:市卫计委、教育局、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七)实行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八)统筹解决村医养老问题。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具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初级首诊功能,以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的公益性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所属地区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其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实行聘任制度并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可以按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身份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现行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根据服务年限,采取补助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其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措施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卫计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进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改善服务条件

(九)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沈阳市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三年规划(2015-2017年)》,重点推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2016年继续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市、区县(市)政府也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十)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建设区、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新农合居民健康卡发放使用工作,使用和完善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加快推进“云医院”项目试点工作,开展农村慢性病预防、跟踪、治疗工作,逐步实现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化。(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三、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十一)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坚持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实行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平透明、分类采购,满足基层用药需求。严格按照采购政策,坚持合理竞争,促进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对药品采购、供应、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全市药品供应保障诚信体系。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加大检验频次和力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奖励制度,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村居民用药安全。(责任单位:市卫计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十二)建立基本药物长效补偿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稳定、长效的基本药物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已实施综合改革的医疗机构,要合理测算并充分保证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要按政策给予补偿,及时调整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格的诊查费、手术费、护理费、床位费等项目收费标准,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计委)

四、落实保障措施,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

(十三)确保经费投入。要持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农村卫生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指导和督促区、县(市)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投入。落实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资金,保障财政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新农合制度、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和安排各项补偿政策和补偿经费。区、县(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化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债务的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化债进度。(责任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市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卫计委)

(十四)做好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救助工作,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和大病保险能力,全面做好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工作的意见》(辽政办发〔2014〕4号)要求,继续开展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救治对象实施免费住院治疗,费用由新农合和民政医疗救助资金承担。(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卫计委,各区、县(市)政府)

(十五)构建安全环境,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维护农村医疗环境安全稳定,惩处涉医违法犯罪。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有效化解基层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全市二级以上农村公立医疗机构参保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卫计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领导,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将把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督查、考核和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落到实处。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15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营口市)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卫生计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根据《辽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40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一)健全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农村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培养计划,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行“招生与招聘并轨、校地共育”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享受所在市(县)区的县级公立机构同类人员工资待遇。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全科医生,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市财政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予以适当倾斜。对于满编且无法调剂编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允许上岗待编,待出现空余编制时优先解决。到2017年底,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20年底,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面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编委办)

(二)吸引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结合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拟聘岗位和医学专业特点,采取考核方式,建立招聘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从2015年开始,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计划,引导和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设置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不受县级医疗机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特设岗位全科医生要在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定年限,聘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享受所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人员同等工资和社会保险待遇。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职称评价体系,在同等条件下,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进一步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编委办,各市(县)区政府)

(三)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各市(县)区编制部门按照省编委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的批复数量进行具体分配。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对服务人口数量少于2万人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统一按2万人标准予以核增,最低编制达到20人;乡镇卫生防保人员继续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编制,专编专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不低于80%;推进后勤管理社会化,不再核定乡镇卫生院工勤人员编制,空出编制可转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责任单位:各级编制部门)

(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性收入分配机制,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完善考评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和办法进行自主分配,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责任单位: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五)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力度。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在晋升副高级职称前,要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半年,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强化目标管理和考核。积极推动远程视频会诊、病理诊断、影像诊断、远程监护、手术示教指导等远程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加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继续开展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教育提升项目,鼓励并优先安排在村卫生室从业且取得中专或大专文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45周岁以下临床医师以及具备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实施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对于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可予以适当补助。实施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各市(县)区要组织本地区乡村医生每5年到县医院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时间不少于1个月。各地可选派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优秀乡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接受免费培训。继续扩大乡村医生专业能力系统化培训项目范围,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服务的乡村医生,当地财政要适当增加补助,具体补助措施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使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市(县)区政府)

(七)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规定,推进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限定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执业。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按规定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

(八)统筹解决村医养老问题。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具有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初级首诊功能,以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的公益性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所属地区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其乡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实行聘任制度并签订正式用工合同的,可以按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身份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现行政策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于年满60周岁的乡村医生,根据服务年限,采取补助等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其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具体措施由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制定。(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进标准化建设,改善就医条件

(一)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以提升老年人和儿童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推动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设备配备和更新。各市(县)区政府在争取中央投资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各市(县)区政府)

(二)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以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并延伸至村卫生室,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管理、健康档案和基本诊疗信息联动、绩效考核以及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等。全面实施“健康云工程”项目,开展农村常见慢性病预防、跟踪、治疗,加快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市(县)区政府)

三、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一)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坚持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实行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满足基层用药需求。严格按照采购政策,坚持合理竞争,促进药品价格的合理回归。加强药品采购综合服务和监管。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实现对药品采购、供应、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及时向省短缺药品信息系统上报短缺药品信息,解决药品供应短缺问题。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加大抽验频次和力度,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奖励制度,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保障农村居民用药安全。(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建立基本药物长效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稳定、长效的基本药物补偿机制,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已实施综合改革的医疗机构,要合理测算并充分保证维持机构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要按政策给予补偿,及时调整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项目收费标准,并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制定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物价局、市卫计委)

四、强化支持保障,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

(一)确保经费投入。要持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确保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指导和督促市(县)区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资金投入。落实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资金,保障财政投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13号)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和安排各项补偿政策和补偿经费。市(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化解县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债务的主体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化债进度。(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计委)

(二)做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工作。各地要采取回收、整合、新建等方式,在201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目标,全市需要回归公益性的民营乡镇卫生院18所,其中盖州市7所,大石桥市9所,鲅鱼圈区2所。(责任单位:各市(县)区政府,市卫计委、市发展改革委)

(三)做好医疗救助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救助工作,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和大病保险能力,全面做好农村贫困居民基本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工作。(责任单位:各级民政部门、卫计部门,市政府金融办)

(四)构建安全环境,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要推动构建安全稳定的农村医疗环境,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推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通过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基层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卫计委)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重大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强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督查、考评和评价机制,确保各项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落到实处。

营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9日

南昌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2017年)

2008-2013年,我市先后实施两轮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卫生计生资源总量还不足、质量还不高、服务能力还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卫生计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高。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卫生计生事业进入发展提升期、转型期和改革深化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聚焦新常态,打造升级版,根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我委决定2015-2017年在全市实施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并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深化医改、实施《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卫生计生服务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卫生计生人才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城市医院和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1.立足科技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求突破,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和卫生计生事业现代化。

2.立足城乡统筹。坚持城乡卫生计生事业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强“龙头”和“网底”建设,提高重大疾病诊治水平,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机构服务能力。

3.立足因地制宜。坚持从市情出发,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注重纵向、横向比较,科学制定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4.立足制度建设。坚持深化医改和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以改革促进发展。引导社会参与,提供多元化、多样化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卫生计生服务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使全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计生发展方式和运行模式更加科学,深化医改的基础更加巩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人口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具体目标

1.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卫生技术人员培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到2017年,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运转有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中医药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2.城市医疗服务能力。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疑难危急重症诊治水平为重点,通过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医学领军人才培养等措施,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到2017年,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我市城市医疗服务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排位前移。(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科技教育处、组织人事处)

3.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通过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疾病主动监测网络、培养一批在省内外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等措施,到2017年,基本建成疾病干预科学有效、健康管理自主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更好地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4.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为重点,通过加强政策统筹、整合资源、支持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等措施,到2017年,基本形成资源融合、统筹有力、政策导向、服务提升、信息支撑的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新体系。(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5.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能力。以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制为重点,通过加强基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队伍建设、完善综合监督规范、加强基层综合监督能力建设等措施,到2017年,建立起权责清晰、执法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综合监督执法新体系,提升卫生计生监督执法能力,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责任处室:综合监督处)

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见附表。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1.县级综合医院

——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到2017年,完成县级综合医院标准化建设,县级综合医院100%达到二级甲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设置为三级的县级综合医院100%达到三级乙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加强学科建设统筹管理。持续实施省县共建学科,到2017年,建设10个省县共建医学学科,重点加强重症监护、新生儿、产科、麻醉、急诊、肿瘤、病理、影像、精神卫生、康复以及近三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涉临床专业科室建设。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到2017年,支援医院为每所受援县级综合医院建设3个以上临床专科。(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医政医管处)

——加快诊疗技术创新。二级学科开展90%以上专科代表性常见疾病与常规诊疗技术,发展微创等新技术,落实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布的疾病诊疗指南和县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到2017年,急危重症、疑难疾病诊疗比重以及住院病人外转率等指标达到规定要求,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县级综合医院泌尿、普外、妇科微创手术量占比达到40%以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加强骨干人才培养。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以人才的培养、输送、帮扶、稳定等四个方面为抓手,重点加强农村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落实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前到基层定期服务制度。每年遴选不少于20名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一年。(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组织人事处)

2.县中医医院

——加强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每年重点支持1所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达到国家建设标准要求。到2017年,力争各县均有1所政府办中医医院,15%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75%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10%左右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乙等中医医院水平。(责任处室:中医药处、财务与审计处)

——打造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健全临床和医技科室设置,重点加强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脑病科、脾胃病科、妇科、肛肠科、肿瘤科等具有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引进应用中医医疗技术,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加强近三年县域外转诊率排名靠前病种所在的薄弱临床专科建设。(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县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运用针灸、推拿、火罐等中医技术为患者服务。依托县级中医医院,每年重点支持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应用的指导。提升县中医医院外科手术、医院感染控制、重症医学、血液透析以及急诊急救能力和水平,推广适宜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责任处室:中医药处、医政医管处)

3.乡镇卫生院

——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形态和功能建设,确保政府在每个乡镇举办1所功能较全的乡镇卫生院,到2017年,90%的中心卫生院、75%的一般卫生院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要求,30%乡镇卫生院达到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积极争创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并逐步加强基本诊疗路径管理、中医药综合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根据群众就医需求,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鼓励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多方位紧密合作,进一步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到2017年,开展一级手术100例以上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70%以上、开展一级手术50例以上一般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上,市县公立医院对口支援覆盖100%乡镇卫生院。(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医政医管处、中医药处)

——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重点人群健康规范化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基层卫生巡诊、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服务机制,自我管理小组覆盖所有行政村。(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按照省卫计委部署,做好每年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招录计划申报和协议签订工作。到2017年,安置130名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落实定向生享受的工资待遇和学习培养政策。(责任处室:组织人事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签约服务工作,县区建立由乡村医生为主体、城区建立由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工作小组,采取“深入一线、服务上门,走进家庭、贴近百姓”的方式开展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提高了广大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逐步实现了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卫生形象。(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加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建设。到2017年,100%的中心卫生院集中设置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95%的一般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配备并使用针灸、火罐、刮痧板等基本器具以及诊断、中药外治、推拿、牵引等4类以上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达到20%以上。(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4.村卫生室

开展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活动为抓手推进示范村卫生室建设,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村卫生计生服务室一体化管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7年,全省60%的行政村有产权公有的村卫生室,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村卫生室,30%的乡镇卫生院开展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实行一体化管理,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中医药处)

(二)提升城市医疗服务能力

1.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

——打造市级综合医疗中心。依托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到2017年,市级综合医疗中心建设主要临床科室亚专科独立设置率达到40%或提升15%以上,18种住院重点疾病、32种住院重点手术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基准值70%以上或提升15%以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市级综合医院。其他设置为三级的市级综合医院2017年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2.区域性专科医疗中心

重点建设3-5所诊疗服务能力突出、优势专科群较多、代表全省领先水平、在中部省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专科医疗中心。(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精神病院。到2017年,省精神病院通过三级医院评审,达到国家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水平,完成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完善少儿科、睡眠科等亚专科建设,扩大心理科诊治规模,增强精神科门急诊治疗规模与技术。(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皮肤病医院。到2017年,省皮肤病专科医院主要临床专科服务项目符合率达到标准值70%以上,主要医技科室服务能力达到标准值70%以上,8种住院重点疾病、4种住院重点手术主要监测指标达到基准值90%以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生殖医院。到2017年打造区域内最大最全的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服务中心,其中AIH(夫精人工授精)、AID(他精人工授精)、HSB(人类精子库)、IVF(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技术)诊疗水平达区域内领先水平,争取开展PGD(种植前基因诊断),且相关指标达到技术项目要求,强化单位相关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及研究平台建设,医院开放床位数达到300张,亚专科设置达到80%,学科设置齐全,符合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水平。(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

——传染病院。市传染病院(市九医院)开设3个以上感染性疾病亚专科,至少2间负压病房(其中设置独立重症监护病房至少1间);承担辖区内突发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者收治任务的市级综合医院至少开设2个感染性疾病亚专科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建设有独立监护病房和至少1间负压病房,设置感染性微生物独立检验区域。(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

——市级专科医院。其他设置为三级的市级专科医院2017年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科室设置和技术项目要求。(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3.城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统筹建设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力争建好1所市属中医医院,提升市属中医医院在一般疑难杂症的诊疗、指导和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等方面工作水平,形成辐射全市的中医区域治疗中心。到2017年,市属中医医院力争创建1个以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以上市级区域中医优势专科治疗中心、5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加强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按照国家标准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建设。支持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成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支持医疗资源比较密集的市县将部分中医特色明显的综合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责任处室:中医药处)

4.其他医疗服务能力

——康复医疗。到2017年,全市至少设置一所二级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独立的康复医学科,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科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2%-5%;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科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2.5%,且不得少于10张。鼓励举办集医疗、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康复医院。引导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康复医院。(责任处室: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

——老年医疗。通过盘活存量和发展增量相结合,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应设立老年病科,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尤其是社会资本举办老年病医院、护理院,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支持社区护理、日间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发展。到2017年,全市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老年病医院或护理院,并实行单独的考核和医保结算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养老院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实现医院诊疗与机构养老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推动卫生计生、残联、民政、人社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化工作水平。(责任处室: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

5.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适应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推进城市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政府按每3-10万人口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到2017年,全市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90%以上的城市街道。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中医药、预防接种、儿童保健、慢病管理和社区康复等服务职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康复中心,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医疗服务以及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实施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到2017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覆盖率均达到10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合格率达到80%。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给,推进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优化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和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到2017年,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争创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中医药处、疾病预防控制处、科技教育处)

6.签约服务模式。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签约医生责任制为核心,县区建立由乡村医生为主体、城区建立由社区责任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工作小组,采取“深入一线、服务上门,走进家庭、贴近百姓”的方式开展签约服务工作。签约医生服务团队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形成以“签约服务兑承诺,健康服务到家庭”为特点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签约服务模式,最终实现“让居民少生病,少花钱”的服务宗旨。到2017年,进一步提高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提高广大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逐步实现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卫生形象。(责任处室:基层卫生管理处)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保证工作必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把进人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领先学科建设,3年内完成卫生理化学科的省级领先学科验收,根据省卫计委项目计划全面开展省市共建学科建设。(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组织人事处、科技教育处)

——加强医疗机构疾控工作能力建设。按照《江西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标准(2014年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报告、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艾滋病、结核病和慢性病防控等工作。以设区市为单位,到2017年,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考核合格率达到90%以上。各设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疾控工作的考核标准,实现医疗机构疾控工作考核全覆盖。(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

——提升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能力。各级预防接种门诊开展星级创建活动,落实《江西省预防接种门诊星级评定标准(2014年版)》,规范门诊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接种服务、接种管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提升基层预防接种人员服务能力,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安全。到2017年,全市预防接种星级门诊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责任处室:疾病预防控制处)

2.卫生应急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并加强预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的电子化、流程化和卡片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均达到100%,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到100%。到2017年,至少70%的县(区)达到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建设标准。开展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开展1-2次卫生应急演练。在省卫计委统一部署下,将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建设整体规划,完成卫生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实现省、市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按省卫计委《各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装备。加强与周边地市卫生应急联动。(责任处室:卫生应急办公室)

3.院前急救

至2017年,设立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应设立由政府举办、符合标准、独立运行的急救中心(站),或依托县域内有一定实力的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符合标准的急救站。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和院前急救骨干队伍培训,采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急诊科对口支援急救中心(站)等措施,探索建立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和院前急救人才倾斜机制,提高院前急救队伍专业素质。推进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规范“120”院前急救服务呼叫专线设置和管理。制定院前急救建设装备配置标准,完善院前急救服务流程、技术规范和诊疗常规。急救中心(站)救护车配备数量和车载设备达到国家要求,县级急救中心(站)监护型急救车配备比例达到40%。(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财务与审计处、组织人事处)

4.精神卫生

至2017年,基本健全市、县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与指导机构,各级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含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与所在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共同组建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小组,100%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备专兼职医务人员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重性精神病患者检出率达到4.5‰,管理率达到70%以上,在管患者治疗率达到60%以上。100%的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网络报告。(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5.采供血

按照《血站基本标准》,全面完善血站的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实验室、献血屋、储血点等硬件建设以及人才队伍、信息化、自动化等软件建设。到2017年,血站服务能力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长期稳定的采供血人才队伍。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民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85%,临床用血无偿献血率保持100%,能够提供不少于10种的血液成份制品,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血液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血站系统信息联网、血站与医院信息联网,质量管理体系三位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率达到85%,血费直报率达到90%。血液检测设备齐全、流程合理、操作规范、质控达标,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血液标本核酸检测率达到100%。(责任处室:医政医管处)

6.血吸虫病防治

进一步改善市、县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实验室病原学、免疫学检测设备条件,到2017年,完成市(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参比实验室的创建和评审工作。提高血吸虫病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能力,2015年引进血吸虫病检测新技术--钉螺LAMP检测法,通过培训使血防机构专业人员熟练运用,操作合格率达到100%。到2017年,完成全市县级血防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轮训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血防机构监测能力。(责任处室: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处)

7.健康教育

实施健康素养促进工程,创新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形式与手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和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培训,每三年轮训一次。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到2017年,按照国家标准,2017年底前建成1个市级健康教育场馆。加大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辖区常驻人口计算,到2017年全市达到人均0.1元,县(区)达到人均0.2元。(责任处室:政策法规与宣传处、疾病预防控制处、财务与审计处)

(四)提升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

1.妇幼健康服务

——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按照“市县合、乡增强、村共享”的方式,优化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以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核心,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为技术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到2017年,各级资源优化整合到位,市、县、乡均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市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到2017年,市妇幼保健所力争达到三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求,开展助产技术的市级医疗机构均达到爱婴医院标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牵头做好创建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示范市。加强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妇幼健康服务专项投入,重点加强妇产科、儿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门诊规范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妇幼保健和产科、儿科设备,提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救治能力,到2017年,东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门诊和住院服务,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开展助产技术的县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达到爱婴医院标准,100%的县建有规范化产科急救中心、儿童保健门诊、孕产期保健门诊、围绝经期保健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和药具管理发放室,进贤县、南昌县、青云谱区创建3个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区。加强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职能整合,配备必要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设备,到2017年,80%以上的乡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口服避孕药具随访率达90%以上(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符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特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兼备临床、公共卫生和法律法规等综合素质的助产士、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专科人才。建立省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库,实施计划生育“六千人才”工程和“拔尖人才”计划,组织200名县级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20名技术骨干参加国家进修学习。加强对村级计生专干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培训,筑牢妇幼健康工作网底。到2017年,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妇幼保健人员配备达到0.27人/千人口以上,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80%,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从事妇幼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专业的执业医师(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妇幼健康学科建设。围绕为妇女和儿童提供主动的、连续的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立足省内妇女儿童疑难重症疾病救治和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加强省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期重症医学、儿童重症医学、母胎医学、妇科肿瘤、辅助生殖等学科建设;立足预防为主、提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加强市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早期发展、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新生儿科等学科建设;立足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围产保健、儿童保健等学科建设;立足提高长效避孕措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计划生育相关学科建设(责任处室:妇幼健康服务处)

2.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不变。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组织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积极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制度,推进婚姻、生育、户籍管理等信息共享,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防止生育水平出现大的波动。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的地区实施重点监控,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力争到201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

——提升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巩固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和网络建设,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基础信息定期核查制度,提高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基层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和阳光计生、诚信计生工作。(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财务与审计处、妇幼健康服务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加强社会经济政策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统筹衔接,提高利益导向政策效果。应对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城乡一体化,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管理,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数据的监督检查制度。到2017年,县级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开展率达到100%、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率达到100%。(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

——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规范人工中止妊娠药品和计划生育手术器械经营管理,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到2015年,确保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5以下。(责任处室: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综合监督处、医政医管处、政策法规与宣传处)

——提升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密切与泛珠泛长地区省份的联系合作,支持各地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及驻外服务联络点建设。做好各类市场、产业园区、城市新建社区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简化流动人口办证程序,实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落实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等便民惠民政策。畅通流动人口诉求和服务渠道,解决流动人口合理诉求,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流动人口中全面落实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流动人口传染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流动人口规范化电子建档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服务覆盖率。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责任处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基层卫生管理处、疾病预防控制处、妇幼健康服务处)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倡导活动,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广泛弘扬婚育文明、性别平等、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等新型人口文化。扎实开展生育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育龄群众自觉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主动采取适合自身需要的避孕节育措施,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正面引导,开展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开展典型宣传,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责任处室:政策法规与宣传处、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处、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处、妇幼健康服务处)

(五)提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服务能力

健全综合监督执法体系,推进综合监督执法,严格监督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切实明确市、县(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名称、职责、人员编制等事项。加强综合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业务培训,提高监督员综合执法能力;逐步推进设置卫生监督协管机构、综合监督网格化责任管理,促进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卫生计生监督规范,规范执法程序,全面规范和改进执法行为。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切实推进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改善综合监督执法条件,夯实综合监督执法工作基础;推进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配置市、县(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移动执法终端,实现信息共享,全面提升执法效率。到2017年,全市县级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项目100%竣工并投入使用;95%以上县(区)完成县级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机构设置工作,实现乡镇协管机构全覆盖;培养省级首席卫生计生监督员16名;市县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案卷合格率达到90%以上。(责任处室:综合监督处)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卫生计生机构要深刻认识实施“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各项工作要求,把实施“提升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心任务,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建立落实机制,按照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倒排时间表,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定期开展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评估制度,制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推进方案有效实施;建立宣传制度,加强各地、各单位“提升工程”进展的宣传、交流,主动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推介卫生计生服务,特别是城市医疗、疾病防控、卫生科研领域开展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效;建立问责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医改考核工作挂钩,对完成建设任务的优秀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制项目安排。(责任处室:机关各处室)

(二)加快建设南昌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立卫生计生信息专网,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信息三大数据库为核心,开展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管理与供应保障、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业务应用。同时,与社保、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相连接,实现信息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互连互通,业务协同。促进卫生与计生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健全管理工作机制、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为深化医改、健康产业、健康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与保障。(责任处室:规划与信息处)

(三)系统谋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加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系统工程,市卫生计生委将多方筹集资金,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启动新一轮全省卫生计生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到2017年全省建成100个急需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卫生计生重点学科,加强平台建设,发挥优势学科对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辐射作用。实施卫生计生技术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队伍。全市卫生系统引进和培养30名高层次人才,培养3—5名医学领军人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完善落实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为主的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支持应用型科研项目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卫生计生机构科教工作评价指标,提升全市卫生计生科研教育服务能力。(责任处室:科技教育处、财务与审计处)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总体要求和分级负担原则,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保障“提升工程”建设资金,统筹硬件和软件建设;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服务机构每年按单位业务毛收入5%以上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卫生计生事业,提高服务供给效率;科学编制、认真实施《江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消除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务求“提升工程”取得实效。(责任处室:财务与审计处、科技教育处、行政审批服务处、医政医管处、基层卫生管理处)

第四篇:贵阳白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贵阳市白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

贵阳市白云区卫生计生局

2016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3

第1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概况................................................3 第2节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3 第3节

存在问题............................................................................4 第二章

规划目标、原则及依据............................................................7

第4节

规划目标............................................................................7 第5节

规划原则............................................................................7 第6节

规划期限及范围................................................................9 第7节

主要规划依据和参考资料................................................9 第三章

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规划布局..................................................11

第8节

总体空间布局..................................................................11 第9节 机构、床位总量设置........................................................11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机构规划布局............................................................14

第10节 医院..................................................................................14 第11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 第12节 公共卫生机构..................................................................16 第五章 卫生人才队伍规划建设............................................................17

第13节

人员配备........................................................................17 第14节 人才培养..........................................................................17 第15节

人才使用........................................................................17 第六章

保障措施..................................................................................19

第16节 加强规划衔接,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19 第17节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19 第18节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20 第20节

建立和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20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1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概况

白云区是贵阳市的六个市辖区之一,地处贵阳市中部,北接修文县,东与乌当区毗连,南部与云岩区相邻,西部与观山湖区相连,西北部一角与清镇市接壤,把守着贵阳市北部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区境东西最长为28千米,南北最宽为20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70.37平方千米,占贵阳市总面积的11.31%,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之一。贵阳市的地理中心位于白云区,贵州省的地理中心也恰好位于此处,因此白云区素有“双心之区”、“贵州中心”的美誉。

白云区常住人口27万人,少数民族主要为布依族。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78.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36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4.04亿元(含保税区0.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5500万美元。“十二五”期间,白云区在贵州省31个县(市、区、特区)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居第1位。

第2节

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

截至“十二五”末期(2015年12月),全区共有医疗机构193家,其中医院13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门诊部5家、诊所79家、医务室2家,村卫生室6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

家,妇幼保健院机构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戒毒所1家、精神病防治站1家、急救站1家、采供血机构0家、卫生社会团体0家。按照医疗机构性质统计,共有盈利性医疗机构84家,非营利性(政府办)医疗机构22家,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非政府办)87家。按照医疗机构级别统计,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家(贵医白云分院);二级医疗机构2家(贵阳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贵阳市白云区医院);一级医疗机构10家(贵阳市白云区中医医院、贵州省金西监狱医院、白云中航医院等);未定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服务中心等)180家。

第3节

存在问题

1、医疗资源布局不尽合理,医疗机构较集中于在白云区老城区

90%以上医疗机构分布在白云区老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很多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2、医疗机构等级偏低,类别结构欠合理,部分专科医院数量不足且规模偏小

全区仅有二级医院2家,三级医院1家,医疗机构总体等级偏低,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在医疗资源结构配置上,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专科医院数量少、规模小,一些急需的专业如儿科、精神、康复、老

年病、护理等专业发展缓慢。大部分专科医院床位数量和用地面积不足,需要扩大规模。

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尚未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功能

白云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较合理,但外围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需进一步完善,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投入新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建设力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尚未成为承担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主体,“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4、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总量不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迅速。但白云区目前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覆盖程度及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中心医疗卫生设施及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未能担当区域医疗中心角色;乡镇卫生院均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水平。

5、公共卫生机构功能有待完善,需扩大规模完善网络

区内有专科疾病防治站1家,初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其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尚不能充分满足疾病防控工作要求。妇幼保健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独立设置区生殖中心1家,计生服务站4家,妇幼保健机构规模偏小,级别较低(目前尚无定级),不能满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需要。

第二章

规划目标、原则及依据

第4节

规划目标

以居民的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落脚点,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方便可及、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方面,促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利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有重点、多层次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把白云建成贵阳市最重要的医疗中心城市,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第5节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需求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让社会发展的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弱化隶属、城乡统筹

将各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医疗卫生机构,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实行全行业的监管和调控,统筹规划,弱化隶属关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区合理布局,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方便、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功能齐全、布局完善

建立功能齐全、覆盖全区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盲目扩张规模,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面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公平、便捷、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4、合理分工、突出重点

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设施的功能及相互协作关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水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近远结合、协调发展

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以及未来区域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确定各种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规模及空间布局,使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与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6节

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历时5年完成。规划范围为白云区,包括综合保税区、高新区,总面积为272平方公里。第7节

主要规划依据和参考资料 1.《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 4.《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5.《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6.《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7.《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年)》 8.《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 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0.《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11.《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12.《血站基本标准》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5.《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16.《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1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三章

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规划布局

第8节

总体空间布局

结合白云区委区政府“三区十五园”的战略部署,在全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相应地规划形成“三区十五园”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结构。

——“三区”:白云区、综合保税区、高新区。本区域内医疗服务机构众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规划拟保持总量水平,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突出专科特色,构建区域医疗服务主中心。

——“十五园”:“高新五园”(贵阳大数据创客公园、贵州科学城、贵州大数据城、高新修文园、高新息烽园)、“综保五园”(都拉保税园、空港物流园、乌当配套产业园、贵阳环铁物流园、开阳水港物流园)、“白云五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医药食品产业园、铝加工产业园、蓬莱仙界农业旅游观光园)。在十五个产业园区中建设医疗服务副中心,加强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其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第9节 机构、床位总量设置

白云区目前总人口30.69万人(含流动人口),目前每千人拥有床位数5.2张,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村卫生室59家,基本覆盖辖区内6个社区,5个乡

镇,56个行政村。随着白云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城区、大型工业园区、居民区建设加速推进,要求对医疗机构布局作出相应的调整,并注重对基层医疗机构网点的合理设置。同时,随着本区域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本区域医疗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需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将白云区建设成为辐射贵阳市,影响贵州省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行政区。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贵阳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并结合白云区的实际情况。到202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8.4张的目标,全区拥有开放床位数不低于2600张,在医院床位中,公立医院床位数不得超过每千人3.3张,并按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逐步疏解公立医院床位数,限制公立医院规模扩张过快,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对现存已超或正在建设的超规床位数,鼓励其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进行存量及增量的改革,引导向高端化、专科化发展。到2020年,全区共设置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含分院),规划综合医院5家,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1 家,专科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妇幼保健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 1家。十三五期间将按标准村卫生标准分期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期达到70家,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拥有一个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其

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此外根据区行政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向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渡。

第四章 各类医疗机构规划布局

第10节 医院(1)概况

白云区目前共有医院13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家(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2家(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白云区医院)。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山洞社区、艳山红社区、铝兴社区等,医院的分布基本合理,床位配备基本满足需要。(2)加快综合医院建设

在目前的综合性医院中,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标准的三级甲等综合性非营利性公益医院。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拟引进社会资本组建股份制非营利性医院,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研学科为特色,组建大专科小综合医院。白云区医院做为我区城市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机构,将按照国家、省、市医改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十三五期间,白云区还将引进管理技术团队及资金合作共建,建设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中医医院。

(3)鼓励社会力量办医院

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

间,将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对具备相应资质的社会办医院,应按照规定予以批准,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办医院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完善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社会办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鼓励政府购买社会办医院提供的服务。加强行业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第11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概况

目前白云区有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村卫生室59家,基本覆盖辖区内6个社区,5个乡镇,56个行政村。

(2)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城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中心乡镇卫生院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实现每个社区/乡镇拥有一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达 6 家,乡镇卫生院达5 家。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有8家,尚不能满足社区小病不出社区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根据人口的分布密度,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预计到2020年底达到20家。村卫生室目前有59家,十三五期间将按甲级村卫生标准分期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末期达到70家,实现每个行政

村至少拥有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此外根据区行政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现有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向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渡。第12节 公共卫生机构

目前,白云区有专科疾病防治站1家,初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负责白云区内30万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十三五期间,疾控中心功能将进一步完善,将建立全区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能力,完善规范各项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溯源等方面的试验,提高对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评估能力和预警能力,达到区级疾控中心实验项目80%以上;完善覆盖全区的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报告网络监测系统,加强危险因素干预,深入开展慢性病筛查,力争建成规范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立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加强区乡各级防治机构装备设备和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防治措施,持续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并且,妇幼保健网络也将进一步完善,扩大妇幼保健中心规模,尽可能满足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需要。

第五章 卫生人才队伍规划建设 第13节

人员配备

根据省、市、区卫生人才储备工作要求,积极完善人才资源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8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36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使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第14节 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现职在岗人员的培养培育提高力度。积极鼓励各医疗卫生和计生机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优秀拔尖人才、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积极选送卫技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进修培训。二是加大推进基层卫生和计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力度。认真抓好医学继续教育,更新医学知识,鼓励卫技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全区计划培训各类在职卫技人员1000人次左右,选派年轻优秀医务人员参加省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公共卫生和医技类知识更新培训,加大乡村医生技能培训。第15节

人才使用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

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

加快推进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执业,充分利用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人才优势,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科医生多点执业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各基层医疗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充分利用。我区卫生事业人才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这一新的走向,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16节 加强规划衔接,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

将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纳入白云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依据。加强与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到“多规融合”,统筹全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对保障基础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要优先保证,已确定为医疗卫生用地性质的地块或已建成的医疗卫生设施原则上不得转作其他用途。新建和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改扩建若涉及到对原有控规补充、修改、完善的内容,建议依据本规划按有关程序开展控规编制或修编,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需求。

第17节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职责,合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各县(乡)政府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细化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统筹安排近、远期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设置进行审批。规划国土部门按照各级各类城乡规划和医疗卫生专项规划的有关要求,落实和预留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用地,并积极配合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相关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规划对卫生行政部门准入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研究安排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各级政府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尤其重点保障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薄弱领域的医疗设施建设。

第18节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严格控制政府办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为社会资本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完善鼓励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支持符合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用地规划的社会资本举办新增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提供心理咨询、口腔保健、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市场,形成民营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和职责互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第20节

建立和实施评价机制,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医疗卫生设施应按国家和贵阳市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用地紧张的实际,可适当放宽建设标准。加强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在规划中期,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考核评价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本规划进行修订,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规划每五年修订一次,报区政府审议后执行。

第五篇: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存在着金融网点少、服务空白点多、金融服务品种少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的、多元化的、多主体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和建设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农村金融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如何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不足

我国“二元经济”经济结构导致城乡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金融资源按照盈利和安全的目标在经济发达、投资环境好的地区配置,农村资金大规模地涌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马太效应”。近年来,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将大量的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撤出农村地区。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07年末,全国县城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比2004年减少9811个。县域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在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的减少,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于大量的金融机构网点的撤销,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不到位

目前,在农村占据垄断地位的正规借贷主体是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改革未有大的突破,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部分地区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辖内县联社“一级法人”社基本上变成了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县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社员的权利普遍受到忽视。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所有者缺位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存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人控制问题。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上历史包袱重、人员素质较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长期低下,金融服务不到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农户的经济活动和金融需求日趋复杂。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缺少有效的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将精力放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优质客户和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中,给予他们足够的信贷支持。而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见,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很好地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面窄,功能单一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其业务主要是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仅在农产品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扶持作用。对农业综合开

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业务还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四)非正规金融市场活跃但缺乏规范

由于农村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的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等非正规金融呈快速发展之势。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在江苏省13个地市。59个区县的1226个乡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民间高利贷情况调查。据测算,截止2006年8月末,江苏省民间高利贷资金规模为40.12亿元,约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2.43%,其中,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徐州、淮安等8个地区存在民间高利贷现象,最为活跃的地区为泰州,其高利贷规模为28.26亿元,约占江苏省全部高利贷规模的七成,其次为常州和徐州,分别约占江苏省高利贷规模的14%和6%,在被调查的所有乡镇中,存在高利贷现象的乡镇覆盖率为19.7%。规模庞大的民间资本在民间自由无序流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区域金融稳定,并由于其缺乏法律规范和监管约束,在社会资金匮乏的地区,其交易中极易产生欺诈、违约、社会暴力等违法行为和大量的民事纠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尚短,在经验、人才、经营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其支农能力大打折扣

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由于其成立时间尚短,缺乏经营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缺少经营管理人才,至今农村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对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主要局限于存款、汇兑层面。

(六)农村保险覆盖面窄,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分散风险。农业保险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深化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还未建立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保险,由于赔付率过高,各大保险机构不断压缩农险的份额和品种,农业保险呈现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目前,我国种养两业95%以上不在农业保险保障的范围之内。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51.8亿元,承保农作物2.31亿亩。大小牲畜8771.39万头(只),家禽3.25亿羽(只),仅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1126亿元风险保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

(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加剧农村金融风险

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改革没有进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法治环境较差。司法执行难、对拖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实,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热情。农村信用咨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民缺乏信用意识、甚至有部分债务人恶意赖帐。农村金融中介环境较差。缺少能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机构,农户担保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以农户出资为主的农户担保中心尚未出现;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规模小,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完善,担保中心要独自承担担保风险。部分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债务人进行贷款欺诈。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农村耕地、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户只有使用权或经营权,土地只能用于耕种和居住,不能用于买卖或抵押,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等难以市场化,从而不利于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发放。农村房子变现能力差,一旦发生不良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将面临高企的处置成本。

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农村信贷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因此,要细分农贷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应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商业银行,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农业银行要在农村县域范围内合理布点。通过改善经营,增加业务种类来增加收益,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工作重点应由原来农产品收购伸延到农副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用中长期信贷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扶持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县联社、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邮政金融机构要将其吸收的资金全额用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通过协议存款、债券交易、小额质押贷款等业务产品创新,直接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要放宽准入条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引导民间金融,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发挥微型金融机构先天的信息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小规模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利用资金、网络、产品等优势,优化信贷流程,创新担保方式,同时加强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功能互补。各类银行机构要结合自身实力和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农村网点,逐步扩大“三农”客户的服务覆盖面。

(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

农村金融机构要研究市场定位,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工具,丰富产品供给,充实服务内容。使服务方式能够更加贴近“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创新信贷产品

要增加贷款种类和方式,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适销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重点拓展建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商品零售等生活需要贷款,引导农民消费升级。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允许农户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要积极探索大额农贷的管理发放办法加大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农产品精加工的支持力度。根据小企业和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贸易链融资工具、农村产业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等新产品。

2、创新中间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依托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企业、农户和县域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收益较高、手续便捷的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买卖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3、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

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为农民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完善市场品种结构。试点设立期货投资基金,研究引入期货市场的QFII制度。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基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行业担保机构。鼓励

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发展壮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推进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便捷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动产抵押登记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建立企业联保机制,推行小企业联保、生产经营户联保、农户多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十专业市场十农户”等联保形式,为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2、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征信体系,尽快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继续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农户、信用企业、信用个体户评选,通过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扩大贷款额度等激励措施,促进农民和中小企业提高信用意识。要加强企业及个人信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对破坏金融生态的行为予以制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诚信意识,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保险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体系。降低涉农贷款风险。农业保险总的原则应是政府政策扶持,公司商业运作。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水灾、旱灾、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农业保险是高风险的保险业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各个国家支持农业的普遍做法。要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洪水、干旱等面积大、影响大、灾害发生频繁的专项巨灾保险机制和再保险机制。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化解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发挥保险在农村信贷中的保障作用。

下载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最终版)

    政协提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的建议睢县人民医院院长黄英阁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汇报材料 一、 编制过程 在“十二五期间”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我区主要是以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

    构建“五心”服务体系

    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管理创新成果材料构建“五心”服务体系主创及参与人员:单位简介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是供电公司直属二级单位,主要负责公司直抄大客户、城区客户业扩报装......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

    XXX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8月14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

    XXX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2012年8月14日)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

    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5篇)

    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卫生厅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