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现状的分析与思考(1)
2003年9月,我县小学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使用课标教材。三年来,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因此,我就新课程小学数学实施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本人不成熟的建议。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通过多途径学习和培训,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一是县从2002年9月开始就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通实性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初步的了解;二是县继教中心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课改年级教师组织了专项培训,使这些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据统计,全县三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2.5%,二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87.6%,一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0.8%;三是县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三年来全县参加外出小学数学培训学习的达373人次;四是县、乡(镇)、学校层层抓教师自学和校本研训,努力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空间。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对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数学教师基本能胜任课改年级数学课程。在这短暂的三年间,还涌现出一批课改骨干领导和教师。如各乡镇中心校教管主任,县实验小学的丁质民、余波平、张燕、毛思
一、唐学明,义水学校的郭凤霞、童艳、三里畈小学的陈丽、骆驼坳小学的徐云香、平湖绍博小学的廖慧等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推进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大部分数学教师已进入了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角色,能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各环节。我们从平时视导过程中发现:一是大部分课改年级数学教师的备课非常认真,每课时能把握好新教材的“三维”目标,能作好课前教具和学具准备,预设的教学过程详实,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还能写出教学后的感受或反思,对教学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大河岸小学的胡凤媛、三里畈黄土坳小学的张先明、凉亭小学的姜威、平湖东冲畈小学的黄瑞涛、河铺小学的汪劲松、余金球、新昌河小学的徐秀珍、白莲小学的兰自芬、张家山中学附小的李金元、李婆墩小学的曹喜红、三里桥小学的涂丽霞、汪凤洁、骆驼坳小学的汪小林、丁雪珍、祠堂河小学的李秀英(代课)、九资河黄石河小学的张百刚、白庙河小学张海燕、周进斌等教师做得尤为突出。其次,能围绕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课标的要求,使教学逐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把互相探究、合作交流、激励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义水的郭凤霞、实小的张燕、三里畈镇的汪敏、陈丽、平湖乡的廖慧、凤山镇的罗娅婧、九资河镇的田燕、胜利镇的方菊英等就是教学很优秀的数学教师。其三,有相当一部份学校课改年级学生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学生书写整洁、答题正确,教师批改认真。如大河岸小学、骆驼坳小学、大崎乱石窠小学等学校作业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还如白庙河小学二年级、匡河祠堂河小学张翠平带的二年级、三里桥小学涂丽霞带的二年级、三里畈小学何庆带的三年级、胜利松子关小学的代课教师丁浩繁带的一年级等学生数学作业质量尤为突出,是全县数学教师学习的样板。
3、数学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一是大部分学校为教学舍得投资,添置远程教育设备,添置数学教学急需的教学用具,为教师的教学准备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二是有部分教师能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一些教具进行教学。
4、数学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小学课改工作启动以后,教研室就小学各学科围绕课改在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范围内下达了18个研究课题,其中,数学课题就有4个。就每学期课题检查情况看,承担数学课题的三里桥小学、大河岸小学、白庙河小学、和河铺小学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实验小学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成果更为突出,多篇论文在阶段总结会上获奖。
5、数学教学效果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实施课改已近六个学期,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教学效果,一是从各乡镇、学校期末调考上报成绩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成绩的平均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非课改年级且呈上升趋势(见下表);二是县实小(含华英)、义水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好,班级与班级相比,人平分、合格率、优秀率三项指标最好的与最弱的相差甚微;三是从视导推门听课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增强,课后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年级03年秋04年春05年春05年秋
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 一90.2%42.8%91.3%45.4%90.73%47.82%92.12%53.4% 二————————92.03%43.7%93.58%49.3% 三————————————93.17%54.28%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抓得不够平衡。原因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以后,很多学校正常的基本办公费用就难以保证,还要考虑教职工的自筹工资,学校难于保证教师外出学习的培训费用;原因之二,少数学校校长抓教师自学、抓校本培训等活动不力,自己不能带头,对教师又没有任何约束,为了应付检查,断断续续地“走”一下学习过场,没有抓到实处;原因之三,工作任务重,甚至有的教师包班,加之家务琐事多,不善于安排时间,学习只有落空。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理解能力差,不能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差,不能陈述过程;应用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学习不够,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理解不深,难以适应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第二,教师懒惰,进取心不强,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很熟,不去钻研,课前又不愿意作过多的教学准备,认为临时拿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能“顺”着教材内容“教”就行;第三,自以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学建议。
3、重“量”轻“质”,把教学工作只当“任务”而没当成“责任”。存在的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原因。少数教师把完成每天的工作时间当成是得工资的资本,缺乏教师职业修养。只管完成教学时间任务、完成教材内容任务,不考虑学生学得如何、知识掌握得怎样;第二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原因。少数学校领导工作不深入实际、不深入课堂,以领导自居。有的重计划、不重实施,重布置、不重检查;也有的注重了检查形式,不注重检查效果。如检查备课、作业只数次数,不评价质量,检查结果不向教师反馈,对教学工作做出了成绩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
4、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一是教学联系学生实际不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教学同一内容时,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二是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不够,教学只注重理论数据的计算,不考虑计算结果是否与生活实际相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如今春五年级数学练习册第18页第1题:“一种方钢,横截面为边长是0.5厘米的正方形,长是4米。每立方米的钢重7.8千克,这根方钢重多少千克?”学生按题目要求正确解答了结果:这根方钢的体积是0.001立方米(就是1立方分米),重0.0078千克(即0.01克)。很多教师不联系实际,不向学生解释,就题论题,打上对号。
5、教学管理上“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个别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把搞好工作的目的定位在应付各级检查上,为了应对各级检查和考试,不择手段地蒙混过关,想方设法让检查者“笔”下留情,就是不愿意反思自己工作中的过失。
6、教学质量极不平衡。下面是在各乡镇上报的2005年秋期末数学考试成绩表中整理出的几组数据和教育局去秋调研考数据(如下表),仅供分析。
第二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山西省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Shanxi,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The survey involves four aspects.They are guarantee syst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changes of school management styl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ehavi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view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implementation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山西省教育厅的名义,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46份,教师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100%。数据采用Excel、SpSS1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
1.新课程实施环境
图1 小学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校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乡土资源,其次是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和书店。实际上各地区小学对本地大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可见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如何将高校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服务于基础教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开放性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课程资源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以及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具体使用频率见下页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校内资源开发的相对多一些,其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挂图、模型模具、实物展示的频率也非常高;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接受,计算机教学软件频繁走进课堂;在校外教学资源的调查中,校领导认为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校外工厂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它们在教师教学中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丰富的可利用的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正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在教师中,有13.58%的认为学校的资源比较充足,只是利用率很低;35.39%的教师反映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我们需要再努力的是:如何使学校仅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地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将丰富的校外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图3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3.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健康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72.92%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要假期与平时相结合;25%的领导认为,培训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动来进行;2.08%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一般安排在假期。培训主要是来自市(区/县)、学校组织的培训,极少数的教师接受国家级或省一级组织的培训。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1.教研制度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管理制度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2](64-65)
图4 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
从图4可以看出,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备不足或没有相应教师上。在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87.83%的教师认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64.78%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要求太高;34.78%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任何活动基础,活动搞起来困难大、见效低;4.78%的教师认为,活动搞起来特别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学习;4.3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素质所限,操作起来实际困难很大。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该课程,造成课程实施效果差、学生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因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3]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图5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在图5中可以看出,48.62%的教师反映开设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匮乏;40.83%的教师认为,校本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可模仿的样本;38.99%的教师则认为相应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教师的缺乏,没有可模仿的样本及学生的不适应上。
虽然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不断开发和完善校本过程,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开发与优化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切实的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3.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2](301)了解并掌握发展性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改中必须开展的工作。调查显示:39.13%的校领导声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制度已经成型,并开始执行;30.43%的正在设计,还没有出台;19.57%的认为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太难把握,此工作无法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10.87%的认为教育部门以成绩定学校的优劣,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可见从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课程评价的改革,现行小学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对学生考评的主要方式见图6。
图6 对学生的考评方式
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的调查中发现:69.57%的校领导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70.00%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校领导在诸方面的观点基本相符。总的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发展。但只有20.00%的教师希望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65.00%的教师希望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50.00%的教师希望从参加课改的积极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进行评价,42.50%的教师希望用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来评价,30.00%的教师希望从师生关系来评价,17.50%的教师希望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希望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了课改当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艰难。
表2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主要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93.0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82.72%的教师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79.84%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4.90%的教师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60.91%的教师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58.85%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课程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在如此重负下进行工作,效果怎样?我们对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达成较好的项目如图7所示。
图7 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从图7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而注意学生德、体、美、劳的教师却很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由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观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成绩是:88.07%的认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65.02%的认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56.38%的认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且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55.56%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51.85%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49.79%的认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7.74%的认为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可见教师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起点。
4.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情况以后,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此次调查中,93.42%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89.30%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67.4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来了解,63.79%的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询问来了解学生,57.61%通过随堂小测验来了解,53.91%的教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学生。可见教师已经注意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学生,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备课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各方面收集并整理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依据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教师和同事交流获得的资料、网上资源、各种形式的教科书也成为教师备课时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另外,学生提供的资料也是一种丰富的可利用的备课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看到,这部分资源还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到教学当中。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五种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网络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源,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大力开发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与教辅资料相对缺乏的困难,教师自制教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策,同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学具,带动家长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呼吁家长和出版社等收集与课本相配套的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用到,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是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第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师质量问题和学校教学资源问题,建议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与大学进行研究课题的合作,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得以发展,逐渐培养出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科研性教师。
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开发。很多学校都提出当前教材只适合大城市小学的教学,在小城市或乡村小学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开发地方课程教材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可能太大,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教育部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深入地方协助地方学校开发。地方课程的教材同样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学校实际的部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
[4]张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EB/OL].湖北教研网,2004.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
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北省十堰市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十堰市随机抽取2所城市小学和3所农村小学,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一、新课程实施环境
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在校领导和教师中,有近100%的表示赞成或非常赞成,教师中出现极少数的对课改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60.87%的校领导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教师中有46.27%的认为理念很好,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9.2%的认为一些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实际,过于理想化;10.59%的认为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最终将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有34.12%的教师认为课改理念很好,实施效果也不错。可见我们的校领导对课改很乐观,但部分一线教师──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工作者反映出来的却并不是那么乐观,也有少部分表现出消极状态。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此次调查发现:学校教研活动的 内容 以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以及讲授公开课为主,以会议的形式渗透课改思想为辅,部分学校还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法研讨等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32.92%的教师每周参加两三次教研活动,63.79%的教师每周参加一次,只有极少数教师表示很少参加或几乎不参加教研活动。当教学中遇到问题时,97.93%的教师选择与同事交流,94.61%的教师同时选择了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只有2.07%的教师选择了不采取任何反应或其他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的教师遇到问题时能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不管是从同事那里学习还是自己查找资料,都是在主动地学习。
为完善学校教研制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样也非常重要。在此次调查中,30.43%的学校经常与当地兄弟学校间组织一些教学设计大赛,54.35%的学校常常邀请兄弟院校的教学能手过来讲授示范课,还有13.04%的学校认为兄弟院校间的竞争特别激烈,在教学方面的交流很少,2.17%的表示在兄弟院校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83.13%的教师采用了讨论、辩论的辅助教学方式,70.37%的教师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58.44%的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教学辅导书,55.56%的教师引导学生现场观察,44.03%的教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41.15%的教师有时会组织一些 科学 游戏,只有2.88%的教师依然采用布置大量作业的辅助教学方式。我们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已经放弃原来单一的讲授法以及配合布置大量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讨论、辩论等多种辅助教学方式。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
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 影响 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 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 网络 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源,无法把 现代 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
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
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3、《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目标制定加以说明
4、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
5、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程性目标行为动词:(1)体验(体会)(2)经历(感受)(3)探索
《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1)《分数除以整数》 可以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
(2)《分数除以分数》则没必要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
(3)再如《分数意义》教学中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则没必要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
6、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如教学《园的周长》时,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如:在课堂提问时:鼓励学生多路思维时,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激励,对思维反映慢的学生的启发诱导,则容易出现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第一节 分析学生 分析教材
一、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一)分析教学对象 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二)找准教学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因而数学课堂的复习铺垫就显得很重要。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复习铺垫)
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呢?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二、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二)用教材教
何谓课程?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如学习园锥体积联想园柱)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教学6+3×4,创设小熊购物情境)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将例题改为:老师的年龄比小明多20岁,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
更换为适合的素材。(如一年级教学《9+几》的动物园主题图更换为农村山地主题图)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 ,归并学习内容。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如《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一课将两课合并)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格式与结构
一、格式:
1、文字式(如七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2、表格式(见书中P14页表格)
3、程序式(如省编教材第十册57页《比的意义》)
二、结构: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节 教学设计编写的基本要求 体现五个特征:
1、科学性
2、针对性
3、实用性
4、主体性
5、整合性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编制
第一节、教学目标编制的要求和步骤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施教
步骤: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平行四边形面积)第二节 课型的划分与特征 以教学任务划分的种类:
1、新授课(以新知形成教学为主,如《分数的大小比较》)
2、练习课(以巩固和应用知识为主,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
3、复习课(以整理知识和训练思维为主,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复习课)
4、讲评课(以分析学情,查漏补缺为主)
5、实践课(或实验课,如《园柱与园锥复习》活动课)第三节 教法的确定
一、教法的种类
1、以教师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2、以训练学生知识技能为主的教法 ①练习法 ②讨论法 ③作业法 ④操作法
3、以教师创设情景为主的教法 ①演示法 ②实验法
4、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教法
①引探法(《分数基本性质》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②探究性教学法(《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合作探究)
5、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 ①尝试教学法
②读书指导法
尝试教学法介绍又叫五步教学法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讲解归纳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师素养
第四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新授课教学设计
1、检查复习:以旧迎新促迁移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目标
3、新知教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知识巩固:注重理解应用,形成技能
5、发展练习: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6、课堂小结:注重反馈,概括延伸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二、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1、基本训练(填写、口算、文字题)
2、变式练习(对比练习、题组变换等)
3、发展练习(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益智活动)
4、作业评价(点拔指导、合作探究、课后延伸)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设计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精选练习,再现知识
2、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3、综合应用,发展能力
4、查漏补缺,点拔指导 如《数的整除》复习课的设计 第五节 作业的设置
一、作业设置基本形式
1、课后习题
2、单元习题
3、总复习题
二、当前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作业要求一统化
2、作业布置随意性
3、作业数量偏差化
4、作业形式单一化
5、练习方式封闭化
三、解决作业设置的对策
1、注重“三性”(1)层次性(2)趣味性(3)科学性
2、添加“二味”(1)合作味(2)应用味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发展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2、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程变革
3、影响组织形式变革的因素
第二节 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秧田式(1)(2)
2、小组合作式
3、半圆式
4、双翼式 第三节 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小组合作式是学生以4~6人为单位围在课桌(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周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合作学习的契机
1、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
2、要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
3、要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
4、要在思维的发展处组织
5、要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
6、要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到位
2、合作程度不到位
3、评价机制不到位
[案例1]《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
[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6]《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
(五)解决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1、抓住契机,寻找规律,提高实效
2、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技能
第五章 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教学案例的概念
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将一个真实的、已经发生的包含有某些决策疑难问题以及师生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情景故事加以描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方法及经验教训等的一种文章体裁。
教学案例=一个真实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三、常见案例类型及撰写示例
1、片断式案例([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2]《找规律》教学[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
2、意外式案例([案例1] 《简单的统计》教学.[案例2]《8的组成》教学[案例3]《应用题》教学)
3、综合式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例题的多解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专题式案例([案例1]评价语的反思——《思考题》教学[案例2]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四、案例的一般结构:
1、主题与背景
2、案例背景
3、案例描述
4、案例反思
第六章 教学反思
第一节 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定位问题
2、动态生成问题
3、教学设计问题
(1)反思教学意图是否体现
(2)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
(3)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4)科学性合理性如何?
4、教学效果问题 第三节、如何反思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考
3、把调查研究作为反思的重要依据 4.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5.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五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业
学校: 姓名:
一、填空题。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任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2、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4、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6、“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问题探究法与发现法基本相同,它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
7、《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8、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9、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10、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11、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12、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3、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分析: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改正: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6、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改正: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7、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分析: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8、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三、简答题
1、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2、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答:(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使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什么?
答:①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提的问题,提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谈话所需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简洁,使学生能理解。
③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准备,然后再点名某个学生作具体回答,以利于全班同学积极思维,发展智力。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考虑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回答。
④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尽可能不提暗示性的问题,多提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过易不利学生思考,学生感到乏味;过难则学生无法回答。要提一些经过学生想一想能够回答的问题。
⑥提问后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可提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启发诱导他,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更不能讽刺挖苦。对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同学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使用探究法应注意什么? 答:(1)精选探究材料;(2)注重教师的引导;(3)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4)所设立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5、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⑤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⑥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⑧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6、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答: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例如,讲授圆周率时,教师要考虑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考虑介绍圆周率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意识。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位学生提出了新颖的问题,这就出席那了引导学生求知欲的时机;某位学生出色地回答了问题,这时就出现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
7、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答:一是课前自问自答。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二是课前了解。课前一两天布置与新课有关的一些参考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教师直接抛出课题或新课中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8、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
答:(1)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3)要求适度;(4)具体可测;(5)因材而设。
9、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答: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四、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一年级上册P34《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B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答: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2、[案例描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答: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
④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作业 学校: 姓名:
一、名词解释
1.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数学事实性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特定的评明、历史性的资料等。
2.“行为跟进式”评课法: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授课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授课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作业评价:教师的一种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操作型考试评价: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数学形体,了解数学只是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教师充分利用学具、教室、操场、学习用具等,采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测评方法。
5.反思日记:对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的一种非常随意的书写形式,通常表现为教学随笔。它可以记录下当日教学中遇到或看到不成功或成功的教学事件或原因剖析;可以探究或反思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或其在教学中哦的运用策略;也可以对一节课的目标设计的准确性、教与学的行为表现合理性、教学手段选用的必要性、教材内容处理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性、课堂活动组织的周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以便以后教学借鉴。
6.课堂即兴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激励的评价。课堂即兴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主动,从而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
7.课程评价: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
8.网络评课法: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用文字、图片或录像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由其他教师或相关人员在网上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9.分项作业评价:是指对学生作业的多种指标的综合评价批改策略,它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及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10.口头型考试评价: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跟不上,有些内容作为笔试题难以观察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采取口试的考试评价形式。
11.教学诊断:教师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教学问题入手,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剖析,找出“病因”,分析“病理”,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教学后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它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可以记录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思索或灵感,师生相互交流并火花等,长期坚持以记促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极大。
二、简答题
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2.在新课程下,要营造出大气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不要”,三个“不要” 指的是什么?
答:三个“不要”是指:情节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碎。
3.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课后备课、教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4.你认为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激励原则;
2、关注人性原则;
3、提升思维原则;
4、适度适时适量原则。
5.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
1、以教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2、小学数学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
3、以学评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6.简述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
答:实施多项作业评价策略:
1、分项评价;
2、激励评价;
3、跟踪评价;
4、延迟评价;
5、协商评价。7.新时期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答:新时期小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途径:
1、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反思;
2、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3、在学生评价中反思。
三、辨别题
1.有教师说:“让学生写日记是语文课的专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失数学学科的特性。”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是显示的、游泳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学日记可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的反省能力、思维饿诶的创造性、阶梯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机动的能力、体验学习的情感等。
2.有人说:“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重心上看,已经由关注老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是对的。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所以说从评价重心上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3.有人认为:作业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不是评判,而是对话,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是对的。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可采用“等级+评语”的作业批改评价模式。“等级+评语”的作业评价模式,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在数学活动中具有很好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我们应用好这个窗口,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展示孩子的作业,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
4.有人说:“教材是专家编的,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执行教材,而绝对不能擅自作主去改编甚至创编教材。”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新课程背景下出台的一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中,明确提出了“看教师是否具有整合、变通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课程资源,‘跳’出学科进行大教学“(即用活教材)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该成为“跳板”和“促进者”。因此,走下神坛的教材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教师也应该由教材忠实俄执行者自觉升格为教材的实践者、改进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观点论述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
答:关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小学数学发展性考试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自信培养情感,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目前比较浒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的优势: 1.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成长记录袋中,有许多项目上让学生自评、互评,让他们装进自己得意的作品,同时还可设计“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让学生在评价中与伙伴交流,与教师家长对话,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技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3.评价形式的生动性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是成长记录袋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体现了趣味性和艺术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评价效果。
4.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成长记录袋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仅局限在学生校内的学习上,而是延伸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怕爱好、特长进一步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记录袋的缺陷:
1.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重。
2.内容太多,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好整理、分析,在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4.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3.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我反思对自身的促进作用?
答:工作中,每上完一节课,我会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欠缺的地方?学生掌握的怎么样?他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吗?我是否遗漏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或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了?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呢?作业中,观察学生的作业态度,答案正确率,字迹书写等,从小方面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妥当,是否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夯实的基础。当每次考试过后,我会将自己所教的班级与平行班进行分析比较,肯定学生的进步之处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思考学生退步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分析,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补救。努力寻找着自己和同行教师之间的差距,思索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喜欢我的英语课堂;是否能让自己所教的班级均能实现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的目标,以实现分层教学,达到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化。总之,及时的自我反思和记录,让我在每一年的反复教学中多了一份经验,收获一份成绩。几年来,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中,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我还经常以写教学反思的方式在教海探航、拾贝,从中得到了许多的的真正的实惠,真正的经验。正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根据所学的数学学习评价方法,谈谈自己如何更好地做好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工作?
答:
1、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3、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面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小结及教师的评语,从期末质性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我的数学学习
我的数学学习就像小船从港湾驶出,经过大海的波涛,时起彼伏。从考试来说,像股票一样时涨时跌,期中考试以前到期中考试时是涨的,期中考试以后是跌的。不过现已好转,从跌到涨了,就看期末是跌是涨。
比起考试来说,发言就像船在河里行驶,稳中有健,比较平静,无风无浪。每次上课,我都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再说说做作业,正确率还算高,★★★和A是常有的事。但美中不足的是字写得不太好,需要改正。
我的数学成绩还不差,还因为我有一个比较聪明的脑袋。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希望以优异的成绩走完这一学期。四(1)班 舒阳圣
师评:写得真幽默!的确,你是一个有趣的男孩,老师很喜欢和你交朋友,老师也欣赏你的智慧和才华,你那独到的见解也常让同学们折服,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你肯定会成为这个季节中最灿烂的男孩。
答:(1)期末性评价要体现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样,即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例如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一学期来的学习,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记录学习感受,感悟学习心得,学生通过期末学习的自我评价,明确优点和不足,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2)自我评价是原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会更好地体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观察行为表现;二是自我反省,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三是进行自我评价;四是自我强化。
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认真学习评价策略,实施以激励和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2.下面陈述的是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讲评后所撰写的日记,你认为教师的评价有不当之处吗?请你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处理考试评价的结果? 失败,唉!
我最难忘的是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试完就可以玩电脑游戏,心里便好受多了。我认真地做卷子,不一会儿就写完了。过了几天,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是83分,比以前进步了,心里很高兴,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叫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83分,是48名,全班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刻就低下去了。我考得再好总也考不过大家。我总是失败,唉!
答: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案例中的老师因为学生与同桌说了几句话,就把分数由83改成了48,这样的评价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表现了教师的一种武断性,因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也会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科学地处理 考试评价的结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考试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地、创造性的处理,采取 “区间式”试卷评阅,在分数的背后,教师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定量判断与定性相结合。
3.阅读下面这份课堂观察表,你能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考虑到了哪些方面吗?对数学课堂观察表的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表格略)
答:这份课堂观察表,你能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考虑到的方面有:(1)评价目标多元。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恒关注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是否积极主动创造。(2)评价主体多样。既有师评又有学生自评。(3)评价操作性强。每项评价目标都确定了几项指标,即程序要求。如果学生觉得指标还不能说明自己某项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在备注栏中举例说明,使评价表能提供大量的信息。(4)重视学生自我反思。观察表中还设立了“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两个栏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5)加强教师的质性评价。表中还设定了“教师寄语”栏目。通过对各项目标进行简单的成都状况评价之后,教师可在此栏中写上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发展。
课堂观察时,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不仅要开展师评,也要开展学生自评。一节课教师可按学号评价5名学生,课前将观察表发给评价的学生。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的反馈,正确地给于鼓励、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矫正。记录时,首先学生进行自评,除在相应栏打勾,还可以在备注栏填写具体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小姐学习收获,反思存在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写上一两句激励性寄语;最后由学生装入资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