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团历史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进入了黄金时代。1949年10月---1954年10月,是新疆兵团的前身驻疆解放军创办军垦农场的时期,是新疆农垦事业的艰苦奠基阶段。1949年10月12日,王震司令员率领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六两军,共8.9万人,从甘肃酒泉、玉门出发,进军新疆。12月5日,毛泽东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参加生产建设工作。
1950年3月,驻疆解放军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各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在野兽横行的雪山深谷,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铺路,盖房建常初入垦区,没有住房就住苇棚和地窝子,没有磨子就吃煮麦粒,没有工具就自己造,没有耕畜就人拉犁,缺少种子就每人每天节约口粮100克。
1950年,全军开荒6.41万公顷,播种5.57万公顷,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5吨,油料1860吨,年底有牲畜18.15万头。当年创办军垦农场13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蔬菜油肉全部自给。到1954年,已创办军垦农场43个,有耕地7.73万公顷,生产粮食7.18万吨,棉花1900吨,油料2100吨,给国家上交商品粮1.69万吨。
1951-1952年,驻疆解放军还节衣缩食,筹集资金,创办了新疆第一批大中型的现代工业。1952年底,他们按照中央的指示,把部队创办的19个大中型工矿企业,无私地移交新疆省政府管理,为新疆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1954年10月---1957年底,是新疆兵团成立和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的时期,也是兵团人的艰苦创业阶段。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司令部驻乌鲁木齐市,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恩茂兼任,副政委张仲瀚。兵团下辖15个师级单位,主要有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此后,解放军部队创办的军垦农场逐渐变成农垦职工管理的正规化的国营农场,军队的自给性生产变成了纳入国家经济计划的企业化生产。各农场制定了规划,实行企业化管理,改供给制为工资制,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行科学种田,扩大职工队伍。
1954---1957年,兵团国营农场从43个增加到59个,耕地面积从7.73万公顷增加到22.48万公顷。人口从17.54万人增加31.15万人,职工从10.55万人增到17.8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从1.18亿元增到2.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8856万元增到2.2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153万元增加8233万元,工业总产值从5703万元增到1.46亿元。粮食产量从7.18万吨增到12.24万吨,棉花从0.19万吨增到1.09万吨,年底牲畜存栏数从52.99万头增到74.25万头。
1958年初至1966年5月,是兵团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兵团广大干部和职工创造了第一次辉煌,兵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本上奠定了兵团现在的规模和战略格局。这段时期,兵团经历了1958-1960年的大发展,1961-1962年的调整, 1963-1966年5月的全面发展3个阶段。实现了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展,工建交商服务业稳步前进,科教文卫体欣欣向荣,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个队的任务全面承担,经济建设、安定团结、维护统一、民族团结四个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兵团在全国农垦事业中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农垦组织,兵团业绩受到新疆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兵团人为在兵团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1957---1966年,兵团国营农场从59个增到158个,耕地从22.48万公顷增到80.86万公顷。人口从31.15万人增到148.54万人,职工从17.87万人猛增到80.8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从2.33亿元增到6.2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从2.29亿元增到9.7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8233万元增到3.64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增到6.12亿元。当年财务盈利从1391万元增加到1.13亿元。粮食产量从12.24万吨增到72.03万吨,棉花从1.09万吨增到2.49万吨,油料从0.21万吨增到1.45万吨,甜菜从0.34万吨增到24.11万吨,年底牲畜存栏数从74.25万头增到208.57万头,肉类产量从0.55万吨增到1.96万吨。工业企业从115个增到297个,建筑企业从142个增到175个,运输汽车从2530辆增到4139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8696万元增到3.47亿元。
这段时期,兵团经济在新疆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兵团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比重从5.58%上升到16.39%,职工从占36.35%上升到48.36%,工农业总产值从14.38%上升到24.38%,其中农业总产值从7.35%上升到15.62%,工业总产值从30.84%上升到38.57%。耕地从11.51%上升到24.2%,粮食产量从8.7%上升到21.44%,棉花产量从30.53%上升到37%,油料产量从4.16%上升到16.93%,年末牲畜存栏数从4.34%上升到7.79%。
1966年,兵团在全国农垦事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兵团人口占全国农垦总人口的21.22%,职工占全国农垦的30.56%,耕地占全国农垦的29.74%。工农业总产值占27.1%,其中农业总产值占12.76%,工业总产值占71%。粮食产量占15.66%,棉花占39.63%,糖料占26.87%。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占71.52%,建筑企业占96%,运输企业占87.5%,商业企业占80.64%,兵团企业盈利额占全国农垦的71.18%。
同时,兵团科教文卫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平息伊塔事件,支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建立边境团场等保卫边疆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兵团还为支援内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1961年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灾民500万千克救命粮,1961年支援山东小麦种子15万千克,油菜和黄豆种子各2.5万千克、冻羊肉50吨,1964年帮助甘肃省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支援粮食、种子500多万千克,1965年帮助宁夏、青海、陕西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二、十三、十四师,同年帮助西北局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帮助贵州、四川建设一批国营农场,帮助黑龙江省规划了大庆油田农场,1966年帮助西藏创办了波密农场,组建工程师支援了甘肃酒泉钢铁厂建设。1960---1965年,兵团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支援越南创办军垦农场8个、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所。
1966年5月---1981年12月,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1966年5月16日---1975年3月25日,是兵团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阶段。在十年**中,由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大肆破坏,兵团各项事业都遭到严重挫折。1966---1974年,兵团人口和职工大量增加,生产连年下降,财务连年亏损。1967---1975年9年中,6年亏损6.75亿元。兵团从全国盈利大户变成亏损大户,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1975年3月25日,兵团体制被撤销。
1975年5月,成立新疆农垦总局,任务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自治区各厅局和各地州,对农垦单位实行多头领导,物资供应和基建投资大量减少,引起人心混乱,场社关系紧张,生产下降,亏损更加严重。1975---1977年,3年共亏损6.63亿元,占全国农垦亏损的一半。
1981年12月至今,是兵团事业的振兴时期,也是兵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兵团恢复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建设和保卫新疆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在改革方面,从1979年起,国家改变对农场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开始实行财务包干制,克服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1982年,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改变了多数农场单一经营农业的状况。1983年,在全国最早兴办职工家庭农场,逐步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体制,取消了农工等级工资制,结束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了分配方式,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变了企业领导体制,实行了场(厂)长负责制。推行了企业(团尝厂矿等)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国家管理机关和团场企业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变成了合同管理。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制,实行了住房、养老、医疗、失业制度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加快了农垦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加快了兵团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兵团事业的新局面。
1990年3月,国务院批准兵团计划单列,把兵团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计划。这为兵团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7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强兵团工作,兵团对外可组建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这进一步增强了兵团屯垦戊边的实力,大大提高了兵团在全国的地位,这有利于兵团更好地发挥保卫和建设新疆的作用。2000年11月,中央批准将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哈密农场管理局、和田农场管理局分别更名为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第十三师、第十四师。
到2000年底,兵团共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人口248.05万人;在岗职工70.3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80.68亿元。兵团人在戈壁荒滩兴建了一批农工商结合的、城乡结合的农垦新城镇。戈壁明珠石河子,交通枢纽奎屯,首府卫星城五家渠,边陲重镇北屯,棉花新城阿拉尔等,象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新疆原野上,成为各大垦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兵团还在各团场驻地建起174个集镇,在各连队驻地建起3844个村庄。目前这些集镇和村落正在进行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整体迈向富裕和发达的新台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兵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业绩辉煌。进入新世纪,兵团人必将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不断夺取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第二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资料
1954年
1月27日
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历史遗留的、含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某些地名名称的通知》。决定将“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乾德县”改名为“米泉县”,“孚远县”改名为“吉木萨尔县”,“绥来县”改名为“玛纳斯县”,“景化县”改名为“呼图壁县”,“承化县”改名为“阿勒泰县”,“镇西县”改名为“巴里坤县”,“巩哈县”改名为“尼勒克县”。并决走于1954年2月1日起正式使用。同年,新疆阿山地区改称阿勒泰地区。
2月20日
《新疆日报》报道:新疆军区公布了部队增产节约成绩。自1953年11月至1954年1月,全军增产节约总数已达2947亿元(旧币)。
3月8日
以杨明轩为团长、袁任远、许广平为副总团长的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率领第二总分团一行60余人抵达迪化市。在慰问军区领导机关及驻乌部队后,旋即分赴南北疆各部队驻地展开慰问活动。爱国艺人常香玉、著名歌唱家李波、戴爱莲等为部队官兵演出了精彩节目。
4月8日至17日
中共新疆分局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中全会和中共西北局扩大会议精神,结合批判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和贯彻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检查新疆地区党内团结问题。会议认为:新疆地区党内团结的主要问题,是加强外来汉族党员干部和本地民族党员干部之间的团结。而外来汉族党员高级干部和本地民族党员高级干部之间的团结,又是新疆地区党内团结的关键。当前新疆地区党的团结的主要障碍,是部分同志思想中残存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因此,必须继续克服这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以增强党的团结。
王恩茂作了总结讲话。指出:这次会议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以自我批评的方式,批判了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使新疆地区党的团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月15日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军区分别给西北局、西北军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发电,提出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其领导机构、名称的请示报告。
7月
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西北局行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李赋都及苏联水利专家汉洛宁、茹可夫来疆视察水利工作,重点考察了玛纳斯河流域,提出了改进水利灌溉的建议。
8月1日
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修建的“八一胜利大渠”举行放水典礼。该渠1951年3月15日动工兴建,干、支渠共长257公里,渠宽27.4米,可灌溉农田45万亩。在放水典礼上,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高度赞扬了这项工程。他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这里是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倒人民战士,战士们自伐木材,自制筐担,自搓绳索,自开石头,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人员,就自己努力学习,结果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日获得的成绩就更显得伟大而光荣。”
8月6日
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复电新疆军区:同意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9月
农九师北移。
10月2日
《新疆日报》报道:焉耆“解放二渠”第一期工程竣工开闸放水。该渠由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十七师于1951年7月1日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包括总干渠和南干梁两部分,总长53公里,可灌溉农田12万余亩。1954年
10月7日
新疆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总参谋部8月6日决定发布命令,宣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兵团的筹建始于1953年5月。当时,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及西北军区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将生产管理部与二十二团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成兵团的部队有人民解放军二、六军的4个师,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五军的一部。兵团机关驻乌鲁木齐,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9个直属团和9个企事业单位。成立时总人口17.5万人,其中指战员和无军籍职工10.5万人。兵团保持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一体的特殊体制。10月,经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批准,成立了兵团党委,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第二书记张仲瀚,第三书记程悦长,副书记王季龙。12月5日举行兵团成立大会,陶峙岳为司令员,王恩茂兼政委。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初期,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成立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党政工作受自治区党委领导。兵团成立后,每年都有一批转业军人、内地支边群众、知识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兵团,后来形成一支百万人的建设队伍,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一支突击力量,在发展新疆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新疆局势、保卫祖国边疆、防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24日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军区党委作出《关于驻新疆农业生产建设部队加强援助各族农民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的决议》.其主要精神为:
一、划分地区,对农民进行农业指导;
二、协助培训技术人员;
三、抽调一批干部,建立技术指导站并协助建社工作。据此,新疆军区农业生产部队共抽调410名排以上干部参加各地建社工作,帮助群众组织了105个互助组,8个合作社,抽调110名农业技术干部担任地方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10月30日
新疆军区发布新队组字第十五号命令,《公布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所管辖部队番号》。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政治委员王恩茂(兼),副司令员程悦长、赵锡光,副政治委员张仲瀚,司令部参谋长陶晋初,刚参谋长杨贯之、王根僧、陈德法,政治部主任王季龙,政治部副主任刘一村。下辖南疆生产管理处、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农业建设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师,以及建筑工程第一师、建筑工程处、运输处等,共计17.5万余人。11月1日,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办公。
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关组织机构:
司令部下设:办公室、计划处、财务处、农牧处、基本建设处、物资管理处、卫生处、管理处、采购处、合作总社、物资供应处。
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文化部、保卫部、劳保福利部(有编制,未设立)、直属党委、劳改工作处、秘书处。
与司令部、政治部平列的有:干部部、军法处。
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师级单位、驻地及主要负责人:
南疆生产管理处,驻喀什,处长杜宏鉴,1955年初撤销,人员及直属单位并入农一师。
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后改称石河子管理处),处长王根僧。
农业建设第一师:驻阿克苏,辖一、三团。师长任晨,政治委员贺劲南(1955年林海清任师长,壮宏鉴任政治委员)。
农业建设第二师:驻焉耆(1956年迁库尔勒),辖五、六团。师长刘克明,政治委员阳焕生。
1949年 2 月,中央军委将独立第六旅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步兵第六师。在彭德怀、王震将军的指挥下,这支英雄之师转战于西北战场,先后参加了运安、宜瓦等十大战役;而后挥师陇东,挺进河湟,相继解放了安邑、咸阳、天水、临夏等16座城市。1949年9月,大军陈兵嘉峪关,促使新疆和平起义。10月10日,步兵第六师由甘肃张掖出发,进抵酒泉、玉门、敦煌一线集结待命。不久王震命令师长张仲瀚迅速组成一支先遣队,于11月4日抵达新疆南北疆分界处的天山咽喉焉耆、库尔勒地区进行踏勘布点,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1953 年 2 月,步兵第六师集体就地转业,执行农垦任务。同年6月 5 日,新疆军区转发中央军委命令,步兵第六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所辖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依次更名为农业建设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师部驻焉耆。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成立后,农二师归属兵团建制,成为少数几个比兵团成立还早的师。1960 年 9 月师部移驻库尔勒。1975年 3 月,兵团建制撤销,5 月农二师并入巴州,组建农垦局,归巴州领导。1981年 12 月,中央恢复兵团体制。1982 年 4 月 1 日,农垦局撤销,恢复了农二师的番号。
农业建设第三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五军十四师、五师的部分部队,驻霍城。奉命就地转业组建农业建设第三师。同年底撤销师番号,所辖七、九团改名为独立农场和独立牧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今日农三师的前身为1955年4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前进农场,1963年4月为农一师第四管理处,1966年1月农一师第四管理处基础上组建农三师,农三师是为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和开发南疆、建设“三线”而于1966年1月正式组建的。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中印边境形势严峻。1964年5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党中央提出了一、二、三线的战备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政策。7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工作会议,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部署,指出:新疆是祖国反霸斗争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边境安全,必须进行三线建设,使新疆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为适应战备需要、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三线”建设战备会议精神,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巩固边防,更好地完成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个队”的任务,兵团党委对三线建设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原则是:建设山区,建设后方基地,重点南移,加速南疆建设。山区主要指天山和阿尔泰山山区,南移主要指重点开发农一、二师的塔里木垦区、焉耆盆地和叶尔羌河流域。兵团决定:三线建设以农牧业为主,在农牧业的基本建设中突出水电和草原建设。
1965年7月,兵团党委根据形势发展,专题请示自治区党委并中共中央西北局,请求在南疆巴楚、麦盖提地区重新组建一个农业师,恢复农三师建制。同年9月,中央召开了北京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的方针。同月,自治区党委批准兵团党委关于在喀什地区重建农三师,并要求:“农三师成立后,和地方如何划分土地、水利等问题,请兵团党委和喀什地委本着先民后军,军民兼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有利发展生产的原则,提出方案,报自治区党委和人委审定。”后又决定将喀什专区团结农场划归农三师建制。
11月,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对农三师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作出决定,兵团党委命令有关各师抽调人员支援农三师恢复建师,建制连必须在12月编好待命。
农业建设第四师:驻新源肖尔布拉克(1956年迁伊宁市)。辖十团、十一团、十二团,师长冯祖武,政治委员胡田勋。
农业建设第五师:驻哈密(1963年迁博乐)。辖十三团、十五团。师长兼政治委员任书田。
农业建设第六师:驻米泉县五家渠。辖十六团、八一农场、猛进农场、五0农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师长郑云彪,政治委员苟成富。
农业建设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1958年3月迁奎屯)。辖十九团、二十团、二十一团、小拐农场。师长刘振世,政治委员史骥。
农业建设第八师:驻石河子。辖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二十四团、石河子机耕农场。师长罗汝正,政治委员鱼正东。
农业建设第九师:驻焉耆。师长兼政治委员傅志华(1955年初撤销农九师番号,所辖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合并由南疆北调并入农七师。二十七团改为四团并入农二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二十七师。1953年3月,编为农九师,属生产部队建制,师部驻焉耆县。1955年,农九师撤销,所属各团并入农七师和农二师。1957年,农七师在塔城、额敏一带开发新农场。1958年10月,成立塔额总场,下设3个分场。1960年11月,改为农七师第三管理处,又续建4个分场。1969年,第三管理处和工二师师部及部分团场合并,组建农九师。
农业建设第十师:前身为第22兵团骑兵第七师。驻玛纳斯县小李庄。师长兼政委林海清(1955年撤销农十师番号,三十团和劳改支队及师部并入农八师,所辖之二十八团因远在阿勒泰,直接归兵团领导)。1959年1月,兵团直接领导之28团奉中央军委命令,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兵团党委批准,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骑七师19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疆兵团第十师。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已建立11个团场,16个工交建商企业,35个行政事业单位,总人口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4万人。
建筑工程第一师:驻石河子(1955年改为玛纳斯河水利工程处)。
建筑工程处(原军区工程处):驻乌鲁木齐市。政治委员杨润贵,副处长曾继富。
运输处(原军区运输处):驻乌鲁木齐市。处长白纯史,政治委员张启华。
八一农学院:院址乌鲁木齐。院长涂治。11月16日
经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批准,成立“中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委员会”,由王恩茂、张仲瀚等27人组成。王恩茂任第一书记,张仲瀚任第二书记,程悦长任第三书记,王季龙任副书记;常委有:陈实、刘一村、杨南桂、杨润贵、杨贯之;委员有:陈明池、阳焕生、冯祖武、郑云彪、史骥、鱼正东、林海清、杜宏鉴、张立长、陶晋初、杨振烈、杨兆元、彭煦程、张存仁、白纯史、陈晓岚、孟梅生、苟成富。
11月20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医院(驻乌鲁木齐市七道湾)举行落成典礼。
11月25日至29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举行首次扩大会议。会议认为: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加速国营农场建设,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挥国营农场的先进示范作用,促进新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各族农民的生产迅速得到发展,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11月27日
中共新疆分局第七十二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生产建设兵团1953~1957年计划指标意见》。提出,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适应国家在新疆地区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抓好粮食、棉花及其他工业原料的生产;第二,促进新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实现。
11月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新疆军区党委联合发布《关于驻新农业生产部队加强援助各族农民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的决定》,要求驻新人民解放军农业部队,除努力搞好部队生产、争取实现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外,还应担负起大力援助各族农民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的任务,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办好互助合作组织,改进生产技术。
12月4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自动化榨油厂竣工投产。
12月5日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成立大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政委王恩茂宜读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命令,并颁发了中央军委授予生产建设兵团的印鉴。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12月15日
中共新疆军区首届党代表大会召开。大会讨论并批准张仲瀚所作的《关于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1953~1957年)。计划规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水利建设为先行,以北疆地区为重点,从而加速国营农场建设。五年计划要求:结合水利建设速度,逐渐扩大耕地面积,至1957年达到230万亩,力争300万亩;扩大棉花播种面积,1957年达到50万亩,总产籽棉8500万公斤;粮食9250万公斤;大力发展机耕,1957年机耕面积达到60%左右。要继续整顿畜牧业,逐渐改良品种,提高牲畜质量,保留有条件的山区牧场,逐步扩大农场畜牧业;加工副业应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以解决农牧产品加工和供应部队需要为主。同时,相应地发展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到1957年五年计划完成时,全兵团应做到自给有余。
12月
兵团司令部增设加工副业处(师级)。
同月
生产建设兵团抽调一批党政干部和后勤人员,同西北荒地勘测设计队、新疆省部分勘测设计人员,合编为“新疆荒地勘测设计局”,调农九师副政治委员袁新任该局副局长。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兵团进行农场勘测规划,并摸清新疆荒地资源。该局成立后,从1955~1957年的三年间,在兵团范围内积极进行老场补测规划和新场勘测规化。据统计:三年中共勘测绘制各种比例的地形图17633平方公里;土壤详查2853万亩;规划新老农场44个,面积达689万亩。1957年,兵团参谋长陶晋初率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已规划的36个农场进行了现场审定,历时一年,对国营农场正规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同月
农业部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提出国营农场的工作方针是:巩固、提高现有农场,有计划发展新农场。
是年
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专科班学员毕业40人,均分配到各师、团场担任林业技术员。
年底
全兵团拥有四种型号的拖拉机279台(折合606标准台),康拜因62台,各型机引农具9305件,机耕面积52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8%。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总数为43个(其中农场34个),工交商建企业127个;总人口17.55万人,职工10.55万人,小学24所,大专、中专各1所。当年开荒22.32万亩,耕地面积达到115.89万亩,播种面积为88.67万亩,粮食总产7184.4万公斤。亩产101.5公斤,棉花总产189万公斤,油料总产210.7万公斤,牲畜存栏53万头,工农业总产值8856万元,综合经营利润3311万元,上缴国家粮食1686.5万公斤。
接收安置山东支边青年6531人;接收河北、河南、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初中以上知识分子4394人。1975年
1月3日
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联合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上报《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报告中肯定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建20多年来,广大军垦战士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砍上曼,艰苦创业,屯垦戍边,把大片荒滩开垦成良田,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工厂,繁荣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了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改善了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了反修斗争,巩固了祖国边防,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报告认为,改变兵团体制,更有利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加强反修战备,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统一规划。这是当前发展新疆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新疆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
2月18日至3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关于改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主要负责人赛福鼎·艾则孜、杨勇、张世功以及兵团党委成员裴周玉、张竭诚、周九银、孔瑞云、杜海林、苟纪明、王振东、杨贯之、杨宗胜、朱铁谷、侯全智、吴登云、甄子明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叶剑英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三次接见了与会代表。叶剑英两次讲话指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中立了功,取得很大成绩。现在改变体制要慎重,希望与会同志善始善终,做好工作。”会议经过讨论,产生两个文件,即《关于加强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元化领导和调整体制的请示报告》和《关于调整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安排》。
3月2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批转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的两个报告。即《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和《关于调整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安排》。中央11号文件规定:
一、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领导机构,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主管全疆国营农牧场的业务工作。师机关并入所在地(州)机关,成立地(州)农垦局,主管本地(州)范围内的国营农牧团(场)的工作。
二、兵团和师的工矿、交通运输、建工队伍,商业、文教、卫生等企业事业单位,分别归自治区和地(州)各有关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
三、团(场)归所在地(州)领导。团(场)的全民所有制不变,生产资料不动,干部和职工的政治待遇、生活福利不变。各团(场)要坚决贯彻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继续办好直接为农牧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小型工矿、运输企业。
四、设置石河子地区,成立石河子地区革命委员会,统一该地区的领导。
五、兵团现役干部是1968年以来为加强兵团建设调去的,他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做了大量工作,有很大成绩。兵团体制改变后,这些干部由新疆军区按中央军委对全军干部安排的有关规定统一妥善安排。其他干部归自治区党委和各地(州)党委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妥善安排。
六、兵团现役部队归新疆军区建制领导。武装值班连改称武装基干民兵连,继续搞好“三落实”。
4月11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石河子视察。
4月25日至5月7日
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召开贯彻中央11号文件会议,制定有关接交工作的具体方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所属各师(管理处)机关并入所在地、州机关,各师所属工业、交通运输、建筑行业、商业、文教、卫生等企事业单位,按行业分别划归自治区及所在地、州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兵团现役部队及训练、生产基地、划归新疆军区领导。
5月23日
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联合发出《关于改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有关接交工作的具体方案的通知》,即日起开始移交,8月底基本结束。
1981年
1月初
农垦部拨款21万元,帮助**团扩建少数民族中学。
1月12日
叶城县发生**事件。
1月12日至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王震来新疆视察,先后接见石河子垦区、奎屯垦区、新湖农场及二十九团负责人。听取汇报后,要求积极扩大、推广地膜植棉。史骥、修新民代表奎屯垦区,王寿·臣、黄金山代表新湖农场立了“军令状”,奎屯垦区扩大地膜植棉20万亩,其中3.5万亩亩产达到75公斤以上。年末,新湖农场实现指标,并向王震作了汇报。
1月14日至16日
王震在乌鲁木齐先后两次接见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垦区上海支边青年代表,勉励他们树雄心、立大志,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加强纪律性,为四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2月16日,农垦部转发了《王震同志在新疆同上海支边青年的谈话要点》。
1月24日
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宗胜在西安病逝。2月27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追悼会。
1月27日至30日
农垦总局在石河子召开棉花地膜栽培技术推广座谈会。传达王震指示,交流地膜植棉经验,积极推广地膜植棉。
2月10日至20日
农垦总局召开农垦局长会议。各地、州农垦局主要负责人及财务、计划、生产、基建业务负责同志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毛乃舜作《总结经验,认清形势,搞好调整,发挥优势》的报告,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汪锋、第二书记谷景生、书记宋致和到会讲话。会议讨论了1981年生产任务,要求在经营管理上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基本建设上要退够,退中有进,严格财政管理,力争收支平衡。
2月
王震视察新疆。他在自治区厅、局以上干部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生产建设兵团搞了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还有交通业,办的完全对。”
同月
农垦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重点讨论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问题。
3月12日至30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在北京召开如何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兼农垦局长谢高忠、上海市副市长伟哲
一、国务院副秘书长郑思远、农垦部副部长张修竹、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王炯。3月25日,赵紫阳在会上作了讲话。会议根据赵紫阳讲话精神,研究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措施、方法、步骤,取得了一致意见。会议共同商定了《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具体规定》,共10条,其基本精神是,坚决贯彻把大部分“上海支边知识青年”稳定在新疆的方针,分期分批地把一部分符合条件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商调或迁回上海。
3月30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写出了《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报告》。
3月
财政部、农垦部印发《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包干结余资金管理的试行规定》的通知。
4月15日
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在石河子农学院举办农牧团场干部轮训班。将1200余名干部,用4至5年时间轮训一遍。
4月25日至28日
农垦总局党委受自治区党委委托,在二十九团召开“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工作会议”,各地州农垦局及部分团场领导干部163人参加。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新疆上海知青问题的讲话、批示和文件,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返回新疆上海支边青年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谷景生、阳焕生、谢高忠到会讲了话,会议对有关安置工作作了具体规定。
4月28日
农垦部发出《关于委托石河子农学院举办西北地区国营农场干部培训班的通知》。农垦总局党委决定,将石河子农学院举办的农牧团场领导干部培训班,纳入部办西北地区国营农场干部轮训规划之内。
4月
农垦部颁发《国营农场农业生产规章(修正草案)》和《国营农场畜牧业生产规章(草案)》。
5月初
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王震为团长的中央巡视团来疆视察。巡视团视察了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垦区、乌鲁木齐化工厂等许多地区和单位,会见了乌鲁木齐部队负责同志及部分师团以上干部和参加乌鲁木齐读书班的同志。他指出:驻疆部队在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时,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祖国大西北的教育,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树立安心边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思想。王震还会见了根据合同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进行地震勘探的法国地球物理总公司地震队的负责人乐湖、勤苏和有关人员。他在视察自治区城乡后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新疆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5月5日至22日
农垦总局召开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各垦区、团场及计划财务负责干部400多人参加。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文件及中央有关文件,重点研究和讨论加强经营管理,扭亏增盈问题;会议提出1981年的任务就是扭亏为盈,实现利润6902万元。王震和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接见了与会全体同志,并讲话。
5月17日
新疆农垦系统28所中、小学和97名教师被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教师光荣称号,并受到奖励。
5月27日
伽师县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事件。
5月28日
国务院发出国发(1981)91号文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上海市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报告作出批复,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报告》和所附《关于解决新疆垦区农场上海支边知识青年问题的具体规定》。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坚决把上海知青的大多数稳定在新疆,并要求新疆做好返疆上海知青的安置工作。但是,考虑到当前新疆农场和上海知青本人或家庭的实际困难,也要在现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分期分批地把一部分符合规定的上海知青商调回沪或迁回上海落户,或安置到上海市所属的外地农场。
6月10日
农垦总局作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营农场三北防护林建设规划》,确定有风沙灾害的农场为88个,其中有严重灾害的46个。
6月30日
王震写信给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建议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月1日,邓小平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请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7月
《新疆日报》发表农垦总局党委为庆祝建党60周年撰写的专题文章《党的屯垦戍边方针的伟大胜利》。
8月13日至14日
邓小平偕王震、王任重视察新疆。视察了石河子八一毛纺厂、农科院及石河子总场地膜棉花栽培情况,接见了团以上干部和老红军、劳动模范代表。邓小平在听取了新疆党政军主要负责同志对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后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
8月14日
《新疆日报》刊登原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文章《以诚相见的中国共产党人》。文章回顾了1949年9月25日率部起义的情况。
8月17日
《新疆日报》报道:石河子大泉沟水产研究所利用精液冷冻技术育出50多万尾白鲢鱼苗,交大泉沟水库喂养。
9月
农垦部、财政部印发《全国国营农场财务工作会议纪要》、《国营农场总会计师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关于加强农垦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试行规定》3个文件的通知。
10月30日
喀什发生**事件。
10月
中国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在北京举办全国农垦产品产销会。
同月
农垦部、中国农林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农垦厅局长暨农垦系统工会干部会议。重点讨论了国营农场贯彻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制、选拔中青年干部、职工教育和宣传工作等问题。
11月6日
《新疆日报》报道:新疆农垦总局宣布,以石河子一四八团为一方,以香港国际棉业有限公司、澳大利亚莫依合作社为一方签订的植棉合作项目获得成功。今年棉花播种1800亩,亩产达86.2公斤,每亩盈利200元。
11月
农垦部颁发《农垦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12月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1981]45号文件,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月14日
国务院派出以农垦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由农垦部副部长赵凡率领到达新疆,商谈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事宜。30日,农垦总局党委上报《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个问题的意见》,建议“恢复兵团,应以农垦系统现有建制为基础,基本不动,适当做些调整”。
12月22日至25日
农垦总局召开各地、州、市农垦局及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1981]45号文件,重点研究了兵团和师机关的编制、单位划分和接交方案。赵凡、谷景生到会讲了话。
是年
石河子文联专业作者杨牧的诗《我是青年》,获1979~1981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年底
有农牧团场168个(其中农场158个),场办工业586个。独立核算工厂、运输企业、工程建筑企业、商业156个。小学2148所,中学611所,中专4所。总人口221.02万人,其中职工88.56万人。耕地面积1360.38万亩,播种面积1104.26万亩;粮食总产9.23亿公斤,亩产152.5公斤;棉花总产5246.34万公斤,亩产40公斤;油料总产4995.16万公斤,亩产40公斤;牲畜年末存栏271.54万头,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社会总产值22.77亿元,国民收入9.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3%和12%。财务扭转1967年以来11年亏损局面,实现利润2114万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54年10月7号,也曾经遭到过“四人帮”的破坏,被撤销了,那是一个悲剧,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毁灭性的破坏。后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必须要恢复,所以81年恢复了,这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需要,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第三篇: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
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
一、新疆屯垦简史
新疆屯垦戍边事业源远流长,远从西汉屯田戍边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 2000 余年,相袭至今。早在汉代张骞“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西域后,汉武帝元封 6年(公元前 105 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 胘靁(今伊犁河谷)即开始了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 最早的屯田点。
1.公元前 101 年至公元 25 年新疆屯垦
公元前 101 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 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 68 年—公元前 62 年,西汉 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前 60 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当时,屯田遍及西域各地。轮台、渠犁、焉耆、龟兹(库车)、车师前(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 周围)、伊循(今若羌县东米兰)、姑墨(阿克苏)、赤谷(乌孙国 都,今伊塞克湖东南)等地都是重要屯田区。西汉时期屯田近70 年 中逐渐形成都护、戍已校尉、曲侯和屯长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新疆屯田士卒达 2 万余人。公元9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 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公元 25 年,刘 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 尉管理西域,屯田区扩大到伊吾庐(今哈密)、金满城(今吉木萨尔 县)、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一带)、高昌壁、疏勒(今喀什疏勒 县)等地。
2.魏晋南北朝
在此后魏晋南北朝的将近400 年内,中原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对西域的管理虽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隋 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 610 年在西域设伊吾郡,在 伊吾大兴屯田。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 630 年,到 791 年吐蕃攻占西 域时停止,历经 161 年,以军屯为主,有军就有屯,在 11 个屯田区中,有 7 个是西域战略要地,主要分布于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吐鲁番地区)、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于阗(今和田附近)、庭州(吉木萨尔县一带)、轮台(唐轮台、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等地。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屯田遍 及天山南北。唐代设置支度营田使专管西域屯田,西域屯田出现繁荣 局面。
3.元、明、清时期
唐朝衰弱之后,以至五代、两宋时期西域屯田相继衰微结束。元 代西域屯田长达 20 年,军屯与民屯并举,后因撤出军队,屯田遭到 破坏,以至明代逐渐废驰。主要分布于哈密力(哈密西北)、别失八 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腾竭儿(今阜康)、亦里黑(今伊宁)、曲先(库车)、可失哈尔(今喀什)、斡端(和田)等地。有屯军 2 万 余人,屯民 3.7 万余户,屯田 6.6 万余公顷。
清康熙 55 年(公元 1716 年),清政府派苏德尔募兵到哈密、巴 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1725 年,清军在阿尔泰举办屯田。屯田范围 遍及南北疆。清代屯田共经历 195 年,屯田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巴里 坤、哈密和吐鲁番 3 地;北疆地区木垒、奇台、吉木萨、阜康、乌鲁 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 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 13 地;南疆地区喀 喇沙尔(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库车、阿 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 10 地。
公元 1840 年以前,清代前期在新疆共有屯丁 12.67 万人,屯田 20 万公顷。1840—1850 年,布彦泰、隆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屯垦 掀起第二次高潮,先后垦荒地 83 万公顷。1864 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 破坏。公元 1878 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884 年建立新疆省后,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倡导民屯,新疆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905 年,全疆新垦荒地 64 万公顷,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时耕地增至 70.3 万余公顷。屯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发展,巩 固了祖国统一。
4.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 年—1928 年,杨增新统治新疆,发展民屯,使 新疆耕地由 70.3 万公顷很快增加到 80.1 万公顷,基本解决了全疆军 民衣食问题。1928—1933 年,金树仁统治新疆,屯垦遭到极大破坏。1933—1944 年,盛世才统治新疆,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下,执行两个 3年计划,建立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创办机械化农场,兴建 水利工程,使耕地有了较大的增长,粮食增加到 58.65 万吨。1944年9月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全遭 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
二、兵团的产生及发展(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 1954 年 10 月 7 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 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前身是湘赣苏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 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 师三五九旅。1944 年 10 月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 围,于 1946 年秋返回延安,与独立四旅组成第二纵队(后独立六旅 归二纵队建制),次年 3月西渡黄河。1949 年 2 月,改称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军。6 月,归一野一兵团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 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
1946 年 11 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六军,由 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新四旅前身是 1927 年黄(安)麻(城)起义 组建的光山独立团发展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后与一方面军的三十 九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加过“百团大战”。教导旅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 战役和长征,还有一部分是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八路军一 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后一二九师七七一 团等 3 个团赴延安组成新四旅,晋察冀、冀鲁豫的劲旅到边区,组成教导旅。
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1949 年 11 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王震司令员、徐立清政治 委员率领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 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 1949 年 12 月 7 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 1949 年 12 月 20 日正式 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 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 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
1949 年 9 月 25、26 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 电和平起义。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 年 10 月 7 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大部、六军一部、五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全体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49 年 9 月 25 日新疆和平解放,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 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二)兵团屯垦事业序曲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 年全 疆工农业总产值仅 7.2 亿元(以 1980 年不变价计),其中工业产值仅 占 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 3 户农民仅有 1 头耕畜,9 户 农民 1 辆木轮车,2 户农民 1 把砍土曼。1949 年全疆粮食总产 8.48 亿千克,人均占有 195.7 千克,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 万军队粮响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 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 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 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
1949 年 12 月 25 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 1950 年军队参加生产建 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 队粮饷问题。要求当年“开荒种地 4 万公顷”。遵照命令,全军指战 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 5.58 万公顷,收获粮食 3292.2 万 千克,棉花 37.85 万千克,油料 186 万千克,瓜菜 2254.5 万千克,饲养了各类牲畜 18 万头(只),全军粮食自给 7 个月,食油、蔬菜全 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1.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
1950 年 1 月 21 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一)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 动生产,即使因机关业务关系,不能全部参加劳动生产,亦得自己动 手参加本单位种菜,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二)全新疆部队 19.3 万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 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 动 11 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三)除由苏联购买双挽 犁 1.5 万个,坎土曼 5 万把、铁钯 5000 个外,其余农具,均由各部 自行准备。(四)棉种由苏联购买 10 万千克,粮食种子则由食粮中开 支,准予实报实销。(五)王震同志在财经委员会上根据上述生产建设计划的命令的报告,予以批准,随同命令同时公布,我们在春耕夏耘 秋收时期分赴各地检查,各部业已学习过毛主席去年 12 月 5 日文告,希望各部订出自己的生产计划,互相帮助,开展生产竞赛运动。
2.节衣缩食 奠定新疆现代工业基础
1951 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 35.4%;1952 年播种面积扩大到 10. 万公顷,1950 年增加近1 倍。8l 比 与此同时,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并动员 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 套)军衣节约 l 套,件衬衣节约 1 件,2一年发1套棉衣改 2 年发 1 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 掉翻领,军衣口袋由 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
从 1950--1951 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 90%以上,资金数额占 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 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 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 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 厂等 10 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 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 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 76 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 年,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及 1952 年 10 月 23 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顿新疆财经工作的指示》。生产部队进 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 3.67 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 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 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 19 个工业企业 和 618 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 2000 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 10797人。
3.新疆部队整编 成立生产部队
1952年 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六、二、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 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 个运 输处,共约 1055 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编入生产部队的有:第二军第五师编为第一师,驻阿克苏;第六 师编为第二师,驻焉耆;第五军第十四师编为第三师,驻伊犁;第十 五师编为第四师,驻巩留;第六军第十六师编为第五师,驻哈密;第 十七师编为第六师,驻五家渠; 第二十二兵团第二十五师编为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第二十六师编为第八师,驻石河子;第二十七师编为 第九师,驻焉耆;骑兵第七师编为第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骑兵第 八师编为工一师,驻石河子。
4.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成立
1952 年,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农学院,毛泽 东亲自给学院取名“八一农学院”。当年 8 月 1 日开学,涂治任院长。从内地省(市)大专院校和新疆农业技术人员中选调了 63 人到校任 教。学生全部从部队官兵中选送,设置农业、农经、森林、畜牧、水利 5个系 8 个专修科,当年招收学生 804 名。1954 年兵团成立后,学院交兵团管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兼任院政委。1956 年,兵团政 治部干部部在《高等教育事业的计划》中提出了扩大八一农学院,增设本科专业。
1954—1957 年兵团累计投资 613 万元扩建八一农学院,并将原 来的 3 年制专科改为 4 年制本科。1957 年 11 月,八一农学院交自治 区,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
(三)兵团的产生与发展
1954 年 10 月 7 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 “新 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 10 个农业建设师,2 个生产管理处,1 个建筑工程师,1 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 17.5 万人,官兵 10.55 万人。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 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 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 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 制企业的转变。
1954 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 参加边疆建设,至 1960 年末,总人口已达 72.41 万人,为 1954 年 兵团成立时的 4.l倍。
1955-1957 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 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 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 年共规划新农场 44 个,此后又用 2 年时间,把已建成的 36 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 进一步。
1958-1960 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 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 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 56.67 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 107 个。
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 年新增各类企业 100 个,1959 年新建企业 132 个,其中现代化企业 37 个。1960 年工业总投资 达 7548 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 39 个,至年底,全兵团已 拥有各类工业企业 343 个,工业总产值达 60149 万元,比 1957 年增 长 2.5 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 最快的 3 年。1961-1962 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 9 所学校,对 36 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 1963 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 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 年底兵 团职工总数增到 80.86 万人,总人口增至 148.54 万人,农牧团场发 展到 158 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 112 个,耕地面积达 80.86 万 公顷,播种面积达 55.68 万公顷,粮食总产 72.03 万吨,棉花总产 2.49 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 1/3,达 97669 万元,粮食、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 21.8%、31%和 99%。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 3849 万 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 1975 年 10 年累计经营亏损 7.94 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 年 3 月 25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 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 年 5 月 24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 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 年,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 20 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 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 2 个汽车团、10 个汽车营以及 5000 余辆汽 车、21 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 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 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 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1975—1977 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 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 20 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 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 年共亏损 6.67 亿多元,是 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 3 年。据此,1978 年 2 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 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 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 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 年粮食总产达到 92.3 万吨,比 1977 年增长 48%;棉花总产 5.25 万吨,比 1977 年增长 3 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8.4 亿元,比 1977 年增长 138、9%,每年平均递增 24.3%。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 年 12 月 3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 定》。兵团恢复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检、法等均由自治区领导,生产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作为农垦 部直属单位,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计划,成为区 经济计划一部分。干部由兵团统一管理,并按中央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并按照中央的规定,以自治区农垦 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为基础,组成兵团和各师机关。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 会等。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3个农场管理局,以及工 交局、商业局、物资局等 18 个师级单位。
1983年又组建成立了 12 个师级单位,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兵团共辖30个师级单位,其中农业师 10 个,农场管理局 3 个,建筑 工程师 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 16 个。1981 年兵团恢复时拥有 221 万 人,其中职工 92.5 万人;耕地面积 90.7 万公顷,播种面积 73.61 万公顷。粮食总产 92.3 万吨,棉花总产 5.25 万吨,油料总产 5 万吨,甜菜总产 24.76 万吨。牲畜年终保留头数 271.54 万头。工农业总产 值 18.4 亿元。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 体制改革,农业创办了第一个家庭农场——农七师耿千里家庭农场,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管理 办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 年,兴办各种家庭 农场 4.46 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 3.1 万公顷,户均 0.13 公顷,发展庭院经济。工业调整结构,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搬掉干部“铁椅子”,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 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
新疆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的历 史使命就是屯垦戍边。50 多年来,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实践 历程中,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对兵团的任务和作用做出过明确的要 求,先后赋予兵团屯垦戍边,执行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的“三个 队”的任务;要求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新疆生产建设的模范,安定 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模范,稳定新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四个模 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兵团更好的发挥促进社会进 步的建设大军,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 的“三大作用”,在新时期不断开创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中流砥柱作用
维护新疆稳定,巩固祖国边防,是兵团屯垦戍边职责中重要的一 环。新疆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门户,是我国最靠近国际政治、宗教势 力交汇中心和国际“热点”多发地区的省区。近代以来,西方敌对势 力想方设法在新疆上做文章。然而长达几千公里的边境线和远离内 地、交通不便,不仅使得单纯依靠军队守卫边疆成本浩大,也难以应 急和周全。新疆这种特殊的区情,使得新疆需要一支亦兵亦民,熟悉 本地情况,平时以生产为主,有事时能召之既来、来之能战的特殊组 织,以分担一部分国防军的任务。兵团是一个准军事组织,是一个强 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体现“三股势力”(即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同境内外的民族分裂 分子相互勾结,相互呼应,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并由此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时,兵团能够通过“以民制乱”和本身具有的组织优 势,起到稳定社会、稳定大局和稳定人心的作用。1.兵团承担着重要的稳定职能
兵团特殊的组织形式,适应了巩固西北边防的需要。50 多年来,兵团不论在承担支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任务上,还是在边境地区 建立边境农场、与国防军几十年如一日地驻守在边防线上,都有效地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减轻了国家的国防负担,起到其他任何组织 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西方敌对势 力危害新疆稳定的活动,不论是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对民族分裂 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反 渗透中,兵团总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进行分裂活动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有效地维护了新疆的稳定,为国 家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兵团农牧团场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前沿,时刻警惕和积极 应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能够抵御各种反动思想传 播,增强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信心;兵团是维护社会稳定 和巩固边防的重要力量。新疆与 8 个国家接壤,有5400公里国境 线,边防巩固是新疆稳定的重要保障。兵团作为一支准军事组织,特别是兵团边境团场的民兵常年在边防线上从事生产活动,是人民军队 的特殊“耳目”。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等特点,可以把发生的突发 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经 济和政治损失。兵团始终坚持“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戍边任务。
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遵照中共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 示,兵团承担着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 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在沿边 境地区有计划、迅速地建立了边境农场带。几十年来,兵团坚持劳武 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 殊作用。兵团始终与新建各族人民一道,高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维护法律尊严的旗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中印、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新疆历次重大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在抢险救灾、执勤巡逻、平息突发事件、制止**、打击民族分裂和暴 力恐怖活动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兵团是构筑军、警、民共同应对分裂恐怖活动体系中极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
兵团有助于形成维护稳定的强大机制;能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 新疆政治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驻疆人民解放军及其生产建 设兵团坚决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打 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在历次重大的政治斗争中都始终冲在最 前列,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反分裂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 世 纪 50 年代剿匪平叛,迅速稳定局势。在“1989 年乌鲁木齐发生的 5 月 19 日骚乱事件;1990 年 4 月,阿克陶县巴仁乡发生的反革命武 装**;1997 年,伊犁 2 月 5 日骚乱事件中,兵团武警和民兵都迅 速出动平息了事态,并组建民兵防暴分队,出色地完成了重要目标的 警卫任务,受到军委总部的表彰。”
3.兵团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的体制机制,能够震慑和 迅速有力打击分裂破坏势力、确保社会稳定,支援兄弟省区建设、执 行援外任务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兵团除积极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 外,还尽力支援内地省市建设,并执行一定的援外任务。1959 年至 1961 年,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内地各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兵团 曾向灾区人民支援粮食、种子等。1965 年以后,兵团抽调各级干部 和业务骨干,支援内地有关省区发展农垦事业。
从 1960 年开始,兵团执行国家交给的援外任务。1960年3月至1965年11月,支援越南创办8个军垦农场。1965年8月至1981 年7月,支援坦桑尼亚建立两个农场和两个农业项目。1968年6月至1978年5月,支援巴基斯坦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978年9月至1991 年1月,支援索马里建设费诺力稻谷农场。1960 年至 1984 年,兵团 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13 个国家,派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 1.17 万人次,提供 3 个农场的成套设备项目、5 个技术合作项目和所需 工程技术人员的对外援助,圆满完成了土地规划、开史志鉴研究荒造 田、水利水电、房建通讯、道路修筑等建设。1987 年 4 月至 1988 年 8 月,兵团工一师还支援斯里兰卡,承包了哈威利农田水利工程。兵 团技术人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 务,赢得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赞扬。兵团人不仅以自己的奋斗 与牺牲换来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更重要的是为祖国赢得了光荣 与尊严。
(二)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铜墙铁壁作用兵团的作用 决定了兵团的地位,有为才有位。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兵团的特殊作用。1954 年新疆兵 团的成立,就是因为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胡锦涛同志指出: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 战略资源的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而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起到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
1.兵团的开发建设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兵团的开发建设,能够稳定边疆、充实边疆,使新疆成为国家重 要的战略支撑点,进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防御态势。
一是完善屯垦戍边战略布局,使屯垦戍边成为国防体系中的重要 一环。进疆部队最初的屯垦戍边活动是从驻防之地的大生产开始的,随着部队整编和兵团的成立,屯垦区域的部署和规划,主要根据国防 安全战略考虑,同时考虑在开发建设中不与民争利,逐步形成三个农 垦带。南疆农垦带,包括库尔勒垦区(农二师)、阿克苏垦区(农一 师)、喀什垦区(农三师)、和田垦区(农十四师);北疆农垦带包括 哈密垦区(农十三师)、昌吉垦区(农六师)、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 师)、石河子垦区(农八师)、奎屯垦区(农七师)、博乐垦区(农五 师)、伊犁垦区(农四师)、塔城垦区(农九师)、阿勒泰垦区(农十师);边境农垦带是指各垦区(主要是北疆垦区)沿边境一线建立的 边境农场带。三个农垦带的建成,最终形成了兵团团场两周(两大沙 漠周边)一线(边境沿线)的战略格局。这种战略格局通过实边、兴 边,迅速改变了新疆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状况,成为新疆国防体 系中的重要一环。几十年来,兵团屯垦戍边战略格局在维护我国的国 防安全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二是加强民兵武装力量建设,协助军队开展边防。兵团有自己的优势,在局部战争中可以发挥多种作战任务,通常是配合部队作战,主要担负后方警戒、城市反空袭、游击战等任务,保证主力部队以主 要兵力完成主要进攻方向作战任务。兵团有着配合部队作战的光荣传 统,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兵团组织各族民兵支援和配合西线 作战,配合部队封锁边境,控制要点,袭敌扰敌,为主力部队歼敌创 造了有利条件。未来战争后勤和技术保障任务艰巨,需要组织大量的 民兵支前,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和易集中的特点,最适合担负各种 战略物资、武器弹药的运输和抢救伤员、抢修设备等任务。兵团如王 震所说,“是一支产业大军,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强大的警备新 疆的国防军的后备力量”,“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因此,兵团必须从构筑国家边防安全长城的高度,认识承担的戍边职能,自觉、主 动、充分地发挥铜墙铁壁作用,时刻警惕和防范来自境外敌对势力的 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成为巩固祖国边防的模范,在巩固边防和维护 国家安全过程中,不断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2.兵团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国防军提供有力的后勤补给保障、后 备力量支持、空间回旋支撑和战略战役协同,震慑各种妄图入侵之敌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1960 年兵团开始建立兵、师、团武装工作机构,同时组建民兵 连。当年底,就组建了数十个民兵连,共 1.2 万多人。一旦边境地 区发生突发事件,就迅速进行布防,稳定局势。1962 年“伊塔事件” 发生后,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兵团在中苏边境迅速组建 独立营、值班连队和基干民兵连。“1969 年 9 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 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兵团的武装部队和广大职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战结合,劳武结合,长期驻守,永 不换防,成为一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维护稳定的力量和巩固国防的 力量。“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独立营和值班连队,迅速在中苏边 境布防,建立边防哨卡、检查哨和巡逻点,负责边防巡逻警戒,劝阻 边民外逃。“1962 年 10 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承担 支前运输任务,抽调汽车、民兵和司机运送物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目前,兵团除了民兵武装外,还有现役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 部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武装体系。比较突出的是建设边境农场带,构筑起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边境农场带主要是针对“伊塔事件”发 生后,边境地区严峻复杂的边防形势,为实边防边,加强边境建设,从 1962 年开始兴建的。到 1972 年,兵团在长达 2 019 公里的边境 沿线建立了边境农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形成了纵深 10~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是劳武 结合、亦兵亦农、屯垦戍边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国防的直接产物。许 多边境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主要是从巩固边防的角度兴建起来的。几十年来,边境一线农场职工多次挫败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擒获 过苏联派遣特务和越境直升飞机。1988 年 4 月,中苏两国界河发生 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冲毁我方一侧的散德克龙口,夺路哈拉苏自然 沟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场毁家破的危机关头,兵团人首先想到的是国 土。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将有 55.5平方公里的土地非我所有,何况 苏联一直认定哈拉苏自然沟为两国国界。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和全师 赶来支援的职工连续奋战 16 个昼夜,终于堵住了决口,迫使河水重 新进入界河。几十年来,在边境反渗透、反破坏、反蚕食斗争中,边 境农场的兵团军垦战士不辱使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 命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有 一首诗称赞:催不跨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兵团农四师 62 团 的团歌是这样写的:我们种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若问军 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的最大欢乐„„不仅唱出 了兵团民兵戍边的心声和情怀,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3.兵团与地方各族人民长期交往和亦兵亦民的形式,有利于联系 军队和各族群众,共同构筑起军、兵、警、民边疆同守、维护国家统 一的强大机制兵团的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职工群众一体化,具 有横向联系紧密、军民交流通畅、军地设施互用的特色,便于在遇到 边防危机时迅速动员和有效应对;兵团建立边境团场、建设边境团场 带、组建边境值班连队、与国防军一起站岗放哨等形式,能够改变边境地区的边防形势,预防敌对势力的渗透、蚕食、破坏和经济政治文 化影响;兵团通过边境团场带推动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合作,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周边地区一道开创互利、互补、互惠的新格局,建立友好、和睦、繁荣的边境带和边境地。
(三)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兵团的实力 需要通过屯垦得到增强,兵团的作用需要通过戍边得到发挥。
兵团在履行屯垦戍边任务的同时,对新疆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重 要的作用。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明显;创建 了新疆的现代工业,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发挥了 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用,成为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
1.大力发展工农业,迅速提升了新疆的生产力水平兵团的前身人 民解放军进疆伊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1950 年创办军垦农 场 13 个。兵团成立后,继续向沙漠要耕地,在新疆两大沙漠周围勘 察布点,垦荒建设,进行大规模正规化、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建 设,在新疆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到 2006 年,全兵 团共建成国营农场 175 个,拥有耕地 105.708 万公顷(1585.62 万 亩)、生产粮食 130.97 万吨、棉花 159.22 万担(79.61 万吨)、油 料 13.17 万吨、甜菜 146.51 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 100.3%、16.2%、0.5%、11.6%和自治区的 15%、53.1%、29.7%、31.4%,成为国家重要 的棉、油和甜菜生产基地,粮、有效地改善了国家的粮食生产布局。” 开创了新疆现代化农业。新疆和平解放时,工业总产值 9800万元,其中手工业产值占 92.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驻疆部队节衣缩食发 展公交商建企业,1950 年节约 26%的口粮、60%的菜金、50%的津贴,集资兴办各类商业合作社。1950 年合作社达到 80 个,商业网点达到 224 个,纯销售额达 4200万元。兵团成立后,先后组建了兵团 商贸集团公司、兵团物产集团公司、兵团供销合作总公司等,商业流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1年开始,驻疆部队平均每人 一年节约费用 91.2 元,创办工业企业“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 厂”、“十月拖拉机厂”等 42 个(其中重工业 25 个)。1952 年 12月,为了支援地方建设,把一批骨干企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 偿移交给地方,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兵团成立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到 2006 年,兵团已拥 有工业企业 4 763 家,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轻工、食品、造 纸、皮革、机械、化工、建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增加值 53.5 亿元”。为繁荣新疆经济,改善国家工业发展的布局做出了贡献。50 多年来,兵团在大漠戈壁、亘古荒原,建起了石河 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等军垦新城,建起 200 多个 富有军垦特色的小城镇,加快了新疆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动了新 疆经济和社会发展。
2.积极支援内地和帮助地方恢复生产,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 序 1949 年至 1950 年 10 月,新疆地区不法分子投机活动猖獗,物 价暴涨,扰乱了经济秩序,危害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部队商业合作 社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在各地及重要城镇,按合理比价抛售银元 30 余 万元,并将大批粮食、棉布、糖、菜等商品投放市场,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市场秩序。兵团成立后,继续在消除各种破坏、维护人民群众 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1962 年“伊塔事件”发生后,边境空虚,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兵团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立 即从农五、六、七、八、十师和兵直单位,抽调干部职工 1.7 万余 人,奔赴出事地区,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劝阻 边民外逃,维护地方治安;重建基层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迅速恢 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在边境局势安定下来后,兵团及时将所代 耕、代牧、代管的生产生活资料一一清点移交给地方。在国家遇到自 然灾害时,兵团积极支援内地。兵团先后支援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灾民粮食 500 万公斤、小麦种子 15 万公斤及油菜、黄豆种子 2.5 万公斤;1964 年帮助甘肃省组建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支援粮食、种子 500 多万公斤,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
3.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了生态安全兵团在做“国土卫 士”的同时,又作“生态卫士”。1950 年驻疆部队按驻地布点,整 修水渠,就地生产,陆续修建起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兵团成立后,在 南北疆垦区进一步开展水利建设。2005 年,到 兵团拥有水库 109 座,总库容 30.47 亿立方米; 灌溉渠道 9.53 万公里,各类渠道建筑物 101 157 座,机井 9 771 眼;1 万亩以上的灌区 114 处;堤防 1 561.43 公里。另外,大力推广喷、滴、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兴修水利确 保农田灌溉的同时,兵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沙漠活动,不断改 善生态环境。1950 年部队开展大生产时就植树 71 万公顷(1 065 万 亩)兵团成立后,坚持“边开荒、边生产、边植树造林”方针,认真 规划,在条田、渠道、居民点植树造林。由于兵团场有 88 个分布在 新疆两大沙漠边缘,处于风沙前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先后实 施“西部边境造林工程”、“准格尔盆地南缘防沙建设工程”、“塔 里木盆地东部绿色走廊建设工程”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改善生 态环境。1999 年,兵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施了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准格尔盆地西南缘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三北”地区重点防护林,14 个师 80 个团场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 建设,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 年,“全兵团林地面积达到 28 万公顷(720 万亩),159 个平原团场有 148 个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这对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沧海横流,方显 英雄本色。
兵团 50 多年的发展,几代军垦战士忠实地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 予的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 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成为了一支不穿军装、不拿 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巨 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新的形势下,兵团工作面临新的任务。这就 要求兵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更好地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 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好地发挥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作 用,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疆军垦事业与任何封建王朝的屯垦戍 边本质的区别。
首先,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是为戍边而屯垦;都只是为了 自身的生存和利于统治的需要; 而且历代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只是 求得短暂的生存,而没有长久统一的规划,丝绸之路的多绝多通就说 明了这一点;而解放后的新疆军垦事业固然有戍边因素在其中,但更 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在整个新疆的开发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求得自身的丰衣足食,更重要的是帮助新疆各族人民开展社 会主义建设,同时它也得到新疆各级政府的支持。兵团和自治区走的 是一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它是毛泽东军事经济思想与新疆 军垦事业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大业,新疆兵团四十多年 开发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任何封建王朝也不可能同日而语 的。
其次,任何封建王朝的屯垦戍边,都只是固守封建大国门户并以 此为依托进行军事扩张一种手段; 而解放后的新疆军垦事业则主要是 为了维护祖国统一,造成一种安定和平与友好的边境气氛,最终达到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其三,从屯垦者的人格力量来看,历代王朝的屯边戍卒,被统治 阶级压迫奴役,缺少献身精神和竞争意识,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所以,几千年来西域内乱不息,外辱不止,发展非常缓慢,远远落后 于中原地区;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屯垦战士,自觉自愿地扎根边疆、保卫边疆,为新疆的开发建设舍身忘我、无私奉献,凝结成一股神奇 的力量,创造出了辉煌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四,从屯垦者的本质力量来看,历代王朝的屯边戍卒的封建文 化背景如自私狭隘、忠和都的文化矛盾等等,使他们不可能具有扎根 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垦战士,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文化的创造者,高瞻远瞩,胸怀世界,以天下为已任,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强烈的爱国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兵团的性质
关于兵团的性质,简单地讲,就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 体地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 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在自治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下,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 行政、司法管理职能,以整体向国家和自治区负责,是执行屯垦戍边 历史使命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
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复合性质是由兵团承担的多重任务所决定 的。兵团的“党”是指兵团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级党组织,它们发挥着 领导核心作用;兵团的“政”是指兵团具有部分政府的职能部门,拥 有公、检、法、司、监等政府机构,依法自选管理所辖垦区的行政、司法事务,并承担着政府发展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职能;兵团的 “军” 是指兵团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行使着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军事职能;兵团的“企”是指兵团拥有 174 个国有农牧团 场和 561 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工交建商企业,具有开发建设新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职能。
兵团特殊的性质是合一的而不是分离的,其中党是领导核心,企 是基础和载体,政和军的职能依附于企这个载体。实践证明,党政军 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完成屯垦戍边特殊任务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兵 团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点。
第四篇:新疆兵团(共)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地址: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
新疆兵团各师团及驻在地:
农一师,师部驻阿克苏市,辖1-16团场,分布于阿克苏地区,人口25.24万;
1团,团部驻阿克苏市金银川镇。金银川,汉语。寓意此地粮食生产丰收。
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新井子,汉语。
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哈拉库勒,维吾尔语,黑色的水塘(沼泽)。
4团,团部驻乌什县包孜镇。包孜,维吾尔语,语意不详。
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沙河,汉语。
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荒地,汉语。
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玛滩,汉语。
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塔门,汉语。
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10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科克库勒,维吾尔语,蓝色的水塘。
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花桥,汉语。
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南口,汉语。
1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幸福城,汉语。
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夏合勒克,维吾尔语,纺织地。
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红桥,汉语。
16团,团部驻阿拉尔市新开岭镇。新开岭,汉语。
托海牧场,场部驻阿拉尔市。
农二师,师部驻库尔勒市,辖21-36团场,分布于巴音郭楞州,人口20万;
21团,团部驻和静县开来。开来,汉语。
2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和静县幸福滩。幸福滩,汉语。
23团,团部驻和静县。
2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和硕县。25团,团部驻博湖县湖光镇。湖光,汉语。26团,团部驻和硕县。27团,团部驻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四十里城子,汉语。此地距焉耆县城40里。
28团,团部驻库尔勒市上户镇。上户,汉语。在大渠上边居住的住户。
29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库尔勒市吾瓦镇。吾瓦,维吾尔语:“兔子都不呆的地方”,形容此地的荒凉。30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双丰镇。双丰,汉语。
31团,团部驻尉犁县英库勒镇。英库勒,维吾尔语:“新的水塘”。
3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尉犁县乌鲁克镇。乌鲁克,维吾尔语:“干燥”。
33团,团部驻尉犁县库和木依。库勒木依,维吾尔语,有油的水塘。
3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铁干里克,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35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铁干里克,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
36团,团部驻若羌县米兰镇。米兰,蒙古语“米勒”,意思是“骏马奔驰的地方”。
223团,团部驻和静县哈木胡提。哈木胡提,蒙古语。
农三师,师部驻喀什市,辖41-
49、51-54团场、2个水库、1个农场、1个总场,分布于塔克拉1
玛干沙漠边缘和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人口16.9万;
41团,团部驻疏勒县。
42团,团部驻岳普湖县莫乃勒镇。莫乃勒,维吾尔语。
43团,团部驻麦盖提县英尔曼(棉丰)。英尔曼,维吾尔语。
4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图木舒克市小海子。小海子,汉语。45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麦盖提县博塔依拉克。博塔依拉克,维吾尔语。46团,团部驻麦盖提县。48团,团部驻巴楚县河东新镇。河东,汉语。
49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0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1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2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齐干却勒镇。齐干却勒,维吾尔语,沙枣池塘(沼泽)。
53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皮恰克松地镇。皮恰克松地,维吾尔语。
54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伽师总场,场部驻伽师县阿其克镇。阿其克,维吾尔语,苦。
托云牧场,场部驻乌恰县托云乡。托云,柯尔克孜语,“能吃饱的地方”。
叶城牧场,场部驻叶城县萨依也尔。萨依也尔,维吾尔语,戈壁村。
叶城二牧场,场部驻叶城县国道219线南10余公里。
莎车农场,场部驻莎车县阿其克。阿其克,维吾尔语,苦。
红旗农场,场部驻阿图什市七盘水磨。七盘水磨,汉语。
东风农场,场部驻英吉沙县。
工程团,团部驻巴楚县喀拉拜勒镇。喀拉拜勒,维吾尔语,黑色的池塘(沼泽)。
农四师,师部驻伊宁市,辖61-79团场,分布于伊犁州直辖区西部,人口22万,又名新疆伊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61团,团部驻霍城县阿力麻里镇。阿力麻里,突厥语“苹果”。
62团,团部驻霍城县老霍城镇金边。老霍城镇,原名拱宸城,原名和尔郭斯,因临霍尔果斯河而得名。“和尔郭斯”、“霍尔果斯”为同名异译,均为准噶尔语“畜牧地”之意。拱宸城1780年由清将军伊勒图所建,为伊犁绿营携眷官兵之霍尔果斯营屯驻。
63团,团部驻霍城县塔克尔穆克尔镇。塔克尔穆克尔,哈萨克语“不毛之地”。
64团,团部驻霍城县可克达拉镇。可克达拉,蒙古语,“绿色的原野”。
65团,团部驻霍城县三宫乡南梁三宫。此地因紧靠霍城县清水河镇,故在建农场初起名清水河农场。66团(中心团场),团部驻霍城县界梁子镇。界梁子,汉语,因此地有低矮的天山余谷,为分界岭,故有此称。
67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裴新哈莎镇。裴新哈莎,锡伯语,“密布的木围栏”。
68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佛尕善镇。佛尕善,锡伯语,“老村”。
69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哈海镇。哈海,锡伯语,“好汉”。
70团,团部驻伊宁县谊群镇。谊群,因与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毗邻,以“愉群翁”的谐音取名“谊群”。71团,团部驻新源县阿合齐镇。阿合齐,哈萨克语,“白色的芨芨草滩”。
72团,团部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肖尔布拉克,哈萨克语,“盐碱滩,盐碱泉”。
73团,团部驻巩留县阔尔吉勒尕镇。阔尔吉勒尕,哈萨克语,“荒凉的沟壑”。
74团,团部驻昭苏坡马镇。坡马,蒙古语,“边境要塞”。
75团,团部驻昭苏县和吐浩尔镇。和吐浩尔,蒙古语,“低洼”。
76团,团部驻昭苏县吐尔根布拉克镇。吐尔根布拉克,突厥语,“依水居住的人家”。
77团,团部驻昭苏县阔克托别镇。阔克托别,哈萨克语,“绿色的山包”。
78团,团部驻特克斯县阿热勒镇。阿热勒,哈萨克语,“半岛”。
79团,团部驻尼勒克县则库镇。则库:蒙古语,“温暖”。
拜什墩农场,场部驻伊宁县喀什乡。拜什墩,哈萨克语,“五个土墩”。
农五师,师部驻博乐市,驻埔乐,辖81-91团场,分布于博尔塔拉州,人口9.97万;
81团,团部驻博乐市。
82团,团部驻精河县黑树窝子。黑树窝子,汉语。
83团,团部驻精河县沙山子镇。沙山子,汉语。
84团,团部驻博乐市。
85团,团部驻博乐市布恩混图。布恩混图,蒙古语。
86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博乐市。
87团,团部驻温泉县。
88团,团部驻温泉县博格达尔镇。博格达尔,蒙古语,“神山的背后”。
89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斯尔海镇。塔斯尔海,蒙古语。
90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格特。塔格特,蒙古语,多泉
91团,团部驻精河县托托乡。托托,蒙古语,大鸟。
农六师,师部驻五家渠市,辖101-111团场,8个农场,分布于北塔山、玛纳斯河、天山、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人口26.9万;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长征路。
草米集镇(原三营营部)。草米集,汉语,屯垦后,这里有苇草、出产大米,渐形成集镇。
铁牛镇(原四营营部)。铁牛,汉语,101团机务连在此,机务连多拖拉机,人们叫其铁牛。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梧桐,汉语,102团为兵团第一个农场,驻地原为梧桐(即胡杨)丛生的地方,故名。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蔡家湖,汉语,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昌吉市枣园镇。枣园,汉语,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马桥,汉语,清同治年间,逃难的汉民在徐学功等人率领下,在此跨河筑城自卫,河上架吊桥,可容一人一骑通行,故名马桥。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三台,汉语,清朝在此设立有第三个台站。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湖沿,汉语,地处草湖边沿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骆驼井,汉语,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骆驼队经过,在此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三十里大墩,汉语,该地有一大土墩,相传为古代烽火台遗址,清光绪年间,始称三十里大墩。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头道湾,汉语,因地处呼图壁河拐弯处,取名头道湾。
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呼图壁县芳草湖镇。芳草湖,汉语,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甘肃镇番县(现民勤县)移民在此垦殖建村,得名镇番户。1952年改名正繁户,1996年更名芳草湖镇。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老生地,汉语,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白蒿滩,汉语,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
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大东沟,汉语,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沙梁子,汉语,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官地,汉语,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东河坝,汉语,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
新湖农场,场部驻玛纳斯县新湖镇。新湖,汉语,因此地距一草湖近而得名。
六运湖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六运湖镇。六运湖,汉语,因地处六运的下湖地区得名。
土墩子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土墩子镇。土墩子,汉语,镇东有一唐代烽火台遗址,梯形土堆至今犹存,故名。
红旗农场(中心团场),场部驻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四厂湖,汉语,据《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军户农场,场部驻昌吉市二畦镇。二畦,汉语,据清代《新图志?沟渠志》记载,称二畦渠,镇沿具名。共青团农场,场部驻昌吉市芨芨槽镇。芨芨槽,汉语,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
奇台农场(中心团场),场部驻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四十里腰站,汉语,清代称四十里铺,光绪十五年(1889),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镇),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场,场部驻奇台县库甫镇。库甫,蒙古语,意为“木柄”。
农七师,师部驻奎屯市,辖123-131、137团场,分布于伊犁州直辖区东部,人口20.6万;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车排子,汉语,以前有丢弃的车排架子。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高泉,汉语。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柳沟,汉语。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科克兰木,蒙古语,绿色草原。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苏兴滩,汉语。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前山,汉语。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五五新镇。五五新镇,汉语,此地离奎屯市55公里。
130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共青城镇。共青城,汉语。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蒙古语:“套子”。
农八师,师部驻石河子市,辖121-122、132-136、141-144、147-150、152团场,1个总场、1个种羊场,分布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口58.19万;
121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炮台镇。炮台汉语。
122团,团部驻沙湾县东野镇。东野,汉语。
132团,团部驻沙湾县红光镇。红光汉语。
133团,团部驻沙湾县桃花镇。桃花,汉语。
134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下野地镇。下野地,汉语。
135团,团部驻沙湾县沙门子镇。沙门子,汉语。
136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小拐镇。小拐,汉语。
141团,团部驻沙湾县北野镇。北野,汉语。
142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新安镇。新安,汉语。
14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沙湾县花园镇(新疆华侨农场)。花园,汉语
144团,团部:驻沙湾县钟家庄镇。钟家庄,汉语。
147团,团部驻玛纳斯县十户滩镇。十户滩,汉语。
148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营镇。西营,汉语。
149团,团部驻玛纳斯县东阜城镇。东阜城,汉语。
150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固城镇。西固城,汉语。
151团,团部沙湾县紫泥泉镇。紫泥泉,汉语。
152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石河子总场(原145、146团),团部驻北泉镇。北泉,汉语。
农九师,师部驻塔城地区额敏县,辖161-170团场,1个农场,分布于中哈边境线上,人口
7.1万; 农十师:驻北屯,辖181-190团场,1个独立营场,分布于阿勒泰和塔城地区,人口7.1万;161团,团部驻裕民县。
162团,团部驻塔城市叶尔盖提镇。叶尔盖提,哈萨克语,163团(中心团场),团部驻塔城市阿克乔克。阿克乔克,哈萨克语,白色的山冈。
164团,团部驻塔城市。
165团,团部驻额敏县。
166团,团部驻额敏县。
农十师,师部在北屯,位于祖国西北部的阿勒泰和塔城两地区,是外联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内联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交通枢纽。全师总人口77119人。
第十一师(工业建设师):驻乌市,以建筑业为主;全师总人口3.97万人
农十二师: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1981年兵团建制恢复,1982年乌鲁木齐市农垦局改为兵团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副师级建制。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瓜果蔬菜、牛奶蛋禽、肉食水产三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粮油生产、种子、啤酒花生产以及工业品生产基地,辖104团,4个农场,1个养禽场,分布在乌市西郊和南郊,环绕乌市,人口5.46万,即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
农十三师:驻哈密,农十三师下辖8个农牧团场,46户工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39户,有限责任公司6家,私人企业1户。2006年,全师总人口6.89万人.8个团场分布在哈密地区一市两县和吐鲁番地区。全师拥有规划面积1497.81万亩,可开发面积167万亩,已经开发面积50万亩。
农十四师:驻和田,辖47团场,224团。皮山农场、1个牧场,分布于和田.。2006年,总人口31989人,全师下辖弄木团场4个,工业企业3户,商贸企业9户,交通、建筑单位个。
47团位于和田地区墨玉县境内西北部,团部驻夏尔德浪,距墨玉县城37公里,全团以三大块七小片分布于墨玉县八乡一镇之间。土地总面积203002.7亩(13533.5公顷),境内海拔高度1296.5米,地势呈南高北低,坡度1.4‰—2‰,气候属典型大陆型气候。
224团是兵团在21世纪新建的第一个团场,是皮墨垦区开发的直接成果。224团皮墨垦区位于皮山县与墨玉县交界处315国道北侧的阿克兰干地区,西距和田市75公里,是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下游的配套建设工程。1999年6月14日,新政函[1999]87号批复,给皮墨垦区划拨一期开发土地面积30万亩,可开垦耕地面积21.73万亩。计划投资12.7亿元,截止2006年10月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3.6万亩。目前为全国集中连片节水灌溉中规模最大、技术设备较先进的自压式节水灌溉系统。
224团现拥有各类人口近5500人,引进安置新职工2653名,下辖6个农业生产连队,直属企事业单位4个,共有干部126名,党员136名。224团按新型团场规划,建成1座中心镇和10个农业连队。
直属团场:221-223团场。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市。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00年8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6月,教育部指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05年1月,教育部增加天津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有着59年的办学历史,建校最早的原石河子医学院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植根祖国西北边陲,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教学根本目标,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各类毕业生近8万人,为兵团和全国农垦系统培训各类管理和专业人才近18万人。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适应新疆农垦事业的发展和开发塔里木垦区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于1958年创建,他亲笔题写了校名,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学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以胡杨精神办学,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管、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校园面积2570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职工968人,其中专任教师570人,教授、副教授17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42人,各类学生1万多人。图书馆藏书84万册,另有电子图书17万种,各类期刊1500多种,校园局域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接。编辑出版的《塔里木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第五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新疆,古代称为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本成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至2015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历史证明,“屯田兴则西域兴,屯田废则西域废”,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家策略,是我国历代政府成功地治理边疆地区的宝贵经验,中央政府决定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新疆实际的战略举措,也是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从蹒跚起步,一路开拓进取。数代兵团人挺进戈壁荒漠建设富庶家园,在边防沿线构筑起一道摧不垮的万里雄关。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70.1万人口和14个生产建设师、176个团场、两千多个连队、四千多家企业、管理7个城市的党政军企合一的超大型特殊组织,成为牢牢扎根边陲、戍边创业、发展经济,捍卫祖国最高利益永不换防的“兵团力量”。
戍守边防是国家赋予兵团的重要职责,兵团共有58个边境团场,守卫着2019公里的边境线。理好屯垦和戍边的关系,要求兵团运用科学发展观把握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变化,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探索形成既能够实现充分发展又能够保持强大戍边能力的体制机制;既坚持以屯垦为中心,不断增大经济和综合实力,又始终坚持以戍边为目的,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时刻警惕“三股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作好反分裂斗争的充分准备。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需要体现在调动发挥兵团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长治久安的追求上。
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重点是处理好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兵团特殊管理体制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必要保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兵团有效配置资源、增强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是兵团处理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关系的有效途径。
“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是中央对兵团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对兵团的现实需要,也是兵团体制具有的内在潜力和功能,更是兵团存在发展的战略价值所在。
成为“稳定器”,就是平时要着力打基础、促长远,壮大综合实力,增强维稳戍边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整体作战能力,特殊时期尤其是当稳定受到威胁和干扰时,要起到纠偏和恢复稳定的作用,这是充分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首要要求;成为“大熔炉”,就是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巩固和扩大嵌入式、融合式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兵团充分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核心要求;成为“示范区”,就是要用好兵团具有先进生产力要素和先进文化底蕴的优势,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文化理念,当好大美新疆的建设大军和生态卫士,当好现代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方式的积极倡导者,真正成为传播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高地,这是兵团充分发挥维稳戍边作用的必然要求。
当前,兵团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兵团党委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这条主线,提出了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 年兵团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对兵团事业的发展,对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兵团屯垦戍边综合实力的提升,对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当好“四个队”、发挥好“三大作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几代兵团人长期奋斗追求的凝结,是兵团精神这一价值追求不断时代化的最新结果。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离不开兵团精神这一强大时代价值追求的不断推动。不可否认,兵团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要巩固并不断提高我们的小康水平,率先在西北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既定的宏伟蓝图,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我们用兵团精神引领兵团各项工作,用兵团精神教育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使兵团精神成为凝聚鼓舞兵团职工群众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看一个地区能否富强,可以参考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否强盛过,如果历史上曾经辉煌过,那么这个地区即使稍有落后,也终将重振辉煌。这是历史规律使然,我想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发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疆、兵团必将会有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