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打
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及流程图
为保证每个样本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此本科室制定本程序。
室内质控流程如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质控测定→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质控数据的管理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质控失控处理流程图
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方法 分析122项次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并将失控原因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结果 122项次失控结果中,由于仪器和试剂等原因导致的失控(真失控)69项次(56.6%),其中仪器方面的原因20项次,试剂方面的原因49项次。由于质控物相关操作的原因导致的失控(假失控)53项次,占43.4%。结论 分析仪器进样不准确、检测光强度衰减或光路污物干扰、试剂失效是失控的主要原因。标准化操作可避免质控物复溶不准确或解冻后混合不均匀等大多数的假失控。常规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
【关键词】 凝血检验 质量控制 原因分析
凝血常规(PT、APTT、TT、FIB)是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自动化凝血分析仪迅速在国内普及使用,对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人们比较重视检验样本的采集与抗凝等问题。从实验室的角度出发,对本实验室ACL-9000凝血分析仪近2年凝血检验室内质控失控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本科室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失控报告38份共122项次检验结果。
1.2 检验仪器及试剂
IL 公司ACL9000凝血仪及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
1.3 常规室内质控
质控品用蒸馏水复溶后分三份,一份随当天常规样本同时检测,另二份-20℃冻存,于下二个工作日使用。冰冻质控品室温解冻后使用。质控方法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及相应的判断规则。
1.4 失控原因的判断
质控失控发生后,根据临床经验提出导致失控的可能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有效者。
1.5 将122项次失控结果按失控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各类失控结果的百分比,针对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统计凝血常规4项目中各项目失控的百分比,对失控较多的项目提出自己的观点。
2、结果
2.1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本室凝血室内质控共38份失控报告122项次,质
控失控原因及结果项次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仪器和试剂相关的失控(真失控)共69项次,占56.6%,试剂失效是导致质控失控的主要原因。质控品相关的失控(假失控)53项次,占43.4%,而质控品解冻后混合不匀是导致假失控的主要原因。
2.2 在122项次凝血室内质控失控结果中,以APTT最多,FIB其次。凝血常规检验4项目在122项次失控中所占比例见表2。
表1 122项次凝血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及结果项次(略)
表2 凝血常规检验四项目在122项次失控中所占比例(略)
3、讨论
3.1 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可靠性贯穿病人准备、标本采集传送、检验报告的全过程[1]。凝血检验的质量控制涉及标本的采集与抗凝,特别是自动化分析仪,在122项次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失控结果中,由于试剂失效导致的失控49项次,占40.2%,是失控的主要原因。本实验室由于凝血常规检验标本较多,试剂每天24h开放式地置于仪器上,由于原配试剂价格昂贵,需要时新试剂随时添加在剩余试剂中,时间长后会降低试剂的有效成份从而影响检验结果,为此规定在新试剂复溶时标明日期,后添加的试剂也应在此日期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此方法能有效地避免试剂过期失效又不至于浪费。针对其它失控原因,在仪器的日常保养方面,重点强调仪器的液路顺畅、光路清洁。由于质控品复溶或解冻的原因导致的占失控总项次43.4%的假失控,基于节约、有效的原则,规范了质控品蒸馏水复溶分装冰冻、解冻的工作流程,特别强调解冻后的质控品一定要混合均匀,并且保证复溶蒸馏水的质量。
3.2 在凝血常规4项目所有质控失控结果中,APTT占38.5%,比例最高,可能与APTT的检测方法有关,它说明APTT敏感性较高,影响因素多,也说明APTT最能反映凝血检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2]。在我们的质控失控报告中,就有一次由于仪器进样针不完全堵塞导致的失控,其APTT改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3项结果的改变,反映在病人的标本上,这种改变更是明显。
什么是定标?多长时间要定标一次?
定标的意义:
定标就是要找出一个参考点,就是一个K值(或F值)。它是由仪器与试剂状态确定下来的。当我们测定一个标本时,无论您是用手工的方法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出来的值只是一个吸光度,这个吸光度对我们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要把这个吸光度转化成一个浓度或是酶的活性。那就要乘上一个K值,计算并打印出来的结果对我们就有意义了。K值就是我们通过定标找出来的。一般上最低要求是由试剂空白与标准品。经过仪器测定出两个吸光度。
K=标准浓度/(A标准-A试剂空白)
标准液的浓度我们是知道的,这两个吸光度可以由仪器测出,这样就得出一个K值。无论什么样的标本,用其吸光度乘以K值我们就得到了答案。因此,K值具有非常决定性的意义,可以决定标本的准确性。
K值的决定因素:
我们看看K值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第一,标准液的浓度一定要准确(标准液最好与标本一样是以血清为基质的)。
第二,标准液的吸光度与试剂空白的吸光度一定要准确。吸光度受仪器状况、试剂状况的影响,如果您的仪器相当稳定,试剂是影响K值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何确定K值是正确的?
一般我们用质控血清来检查,最好是两种水平的质控来检查,如果质控结果很好,可以说K值是准确的,用这个K值计算出来病人的结果也是准确的,所以K值非常关键。
K值的真面目:
K值实际上代表了斜率,截距代表试剂空白,试剂空白每天都在变化,所以K值的稳定性决定您的仪器与试剂,如果仪器与试剂都十分稳定,那K值也很稳定。
多长时间定一次标合适?
这要看您试剂的稳定性,质控结果不好,有些项目做试剂空白可以解决,有些项目要做两点定标。
酶的项目如何确定K值: 一是计算出来的理论K值;
K =(TV × 1000)/(SV × L × ε)
二是用有酶项目的定标液得出K值:目前各公司可以提供多项目的定标液,不仅有底物类的项目,也有酶类的项目。
第二篇: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 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因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 善。
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 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 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 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 果报告。
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 安排。
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 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 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 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 状况进行检查。
10、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 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付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规程
1、工作人员应按质控品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使用质控品时,应 连续测定20次以上,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决定每 批质控品在本实验室的统计学参数。
2、定性测定:每次进行患者标本检测时,应设阴、阳性对照各1个,以评估抗原抗体测定方法的质量。
3、定量测定:每天测定前至少进行一+次质控检测,尽可能做两个以 上不同浓度的质控品。
4、质控品必须与患者标本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检测。
5、检测质控品在控时,可继续做患者标本检测,不在控时,应查找 原冈,采取纠止:措施,直至质控品在控后方能进行检测。
6、每天质控结果应存入计算机或点入室内质控图,并保存好原始记 录。
7、工作人员应每天(或定期)按规定维护保养仪器,作好记录:如 遇仪器故障,必须按程序进行检修,处理不了的应及时上:报科主任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1.目的:利用实验室间的比对来确定实验室的能力,评价各实验室 测定结果的正确性,是否保持在临床所能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即借助 外部力量进行回顾性检查。范围:各实验室。三,程序:
1、各实验室按上级要求开展室间质评项目,在规定时间完成室问质 评分析。
2.在做室间质评检测前,应对整个分析系统(含检测设备、试剂、校 准物、质控物)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检查更换,以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3、收到室间质评物后应按规定妥善保存,确保其品质不变。
4、在检测过程中应与病人标本一起随机检测,独立完成分析报 告,不得修改原始检查结果,更不得与其它单位核对,以保证室间 评价的真实性。
5、室间质评分析在规定时间完成后,如实认真填写回报表,上交科 主任,由科主任审签后统一寄给省临检中心,原始记 录保存在实验室内以备核查和分析。
6、收到室间质评回报后,先由科主任对回报成绩进行审阅,然后转 发给相关部门,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总结,对不满意的结果应查 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对不能改进项目,应及时上报科主任,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四.记录表(本)室间质评回报表 室间质评分析记录
第三篇: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病理科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的要求,是建设规范化病理科的必然之路,顺应了当今病理科发展的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对此项工作有高度的认识。为了保证病理科质量的全面提升,特制定《病理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一、目的
通过质控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防止工作中出现差错,防范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不断提高科室技术与诊断水平,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病理对病理诊断与技术的要求。
二、要求
对病理科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对质控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并向相关人员传达,认真改进。
三、质控小组的构成
(一)科主任为病理科质控第一责任人,对科室整体质量负责。
(二)病理科质控小组具体分为:
1、标本检查和取材质控小组,负责标本检查与取材的室内质量控制;
2、病理诊断质控小组,负责标本检查与取材、常规病理诊断、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
3、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质控小组,负责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
4、常规病理技术质控小组,负责常规HE切片、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制片的室内质量控制;
5、免疫组化质控小组,负责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制片室内质量控制;
6、分子病理质控小组,负责分子病理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7、细胞病理质控小组,负责细胞病理诊断、细胞病理制片室内质量控制;
(三)由科主任指定具体人员为各质控小组质控员,负责具体质控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修订。
四、质控方案包括:
(一)标本检查与取材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二)常规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三)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四)细胞病理学诊断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五)常规HE染色切片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六)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七)免疫组化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八)分子病理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九)细胞病理学制片室内质量控制实施方案。
(备注:质控方案依据《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病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制定,并根据科室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五、实施
由各小组质控员负责具体质控活动的开展,定期将质控活动的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科主任,内容需包括质控活动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改进建议,上一质控活动周期的改进效果。科主任根据质控活动报告决定下一质控活动周期的改进措施,并布置给相关人员,由质控员监督落实。
六、奖惩
(一)科主任为病理科质控第一责任人,接受医院的考核。
(二)各质控小组质控员接受科主任考核,负责具体质控活动组织与实施,在一个质控活动周期结束后应及时提交质控活动报告。若质控活动有突出成效,科主任可采取奖励措施,包括科内通报表扬、经济奖励;若未按时开展质控活动并提交活动报告、或质控活动存在敷衍等情况,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处罚措施,包括督促谈话、科内通报批评、经济处罚。
(三)科内全体成员必须全面配合科室质控工作的开展,不得以任何理由抵触、推诿、敷衍质控工作。如发现有上述现象发生,经指正后仍不改正者,可考虑给予一定处罚措施,包括督促谈话、科内通报批评、经济处罚。
(四)对质控过程中发现存在技术性问题的个人,积极纠正改进后不予处罚;对质控过程中发现存在责任性问题但尚未引起医患纠纷的个人,由科主任负责进行谈话,问题特别严重的给予科内通报批评;对存在责任性问题且引起医患纠纷的个人,除上述惩罚措施外,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第四篇: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
第五篇: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自贡中意友好医院
检验科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①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质控措施需要有管理手段和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在开展室内质控之前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
② 搞好质量控制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质控基础知识,能通过质控图查找失控原因,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③控制好质控血清的质量:在开展质量控制前,必须认真选择和标化各种标准品,并注意观察其稳定性和瓶间差。高质量的定值质控血清是质控的最佳保证;
【操作步骤】
一、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理想的室内质控品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
人血清基质;无传染性;瓶间变异小,酶类项目CV%<2%,其它分析物CV%<1%;冻干品复溶后稳定性好,多数常规生化项目2~8℃稳定7天,-20℃稳定30天;有效期应在1年以上。
二、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冻干质控品的复溶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和所加溶剂的量的准确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复溶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每天至少做两水平以上质控品。
应用质控品的注意事项:
1、要充分了解控制品的复溶过程。
2、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注意各分析物的稳定性。
3、说明书的质控值只为对应的检测系统提供数据参考。
4、“开放”检测系统可考虑选用无参考值质控品。
5、实验室应尽量保证质控品批号的稳定。
6、了解质控品和病人血清的差异——基质效应。
7、质控品的值不具有溯源性。
三、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应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对稳定性较短的质控品,均值的建立可在3至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至4瓶,每瓶进行2至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的数据)。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将设计的质控规则应用于质控数据,判断每一质控结果是否在控。现多采用Westgard多规则即:12s/13s/22s/R4s/10X。
四、失控情况处理及原因分析
室内质控出控时,应填写失控报告单,并上交专业主管,由专业主管做出是否发出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检验报告并分析及登记失控原因。失控信号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试剂、校准物、质控品的失效,仪器维护不良以及采用的质控规则、质控限范围、一次测定的质控标本数等等。失控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与测定质控品相关的那批患者标本报告可能作废。此时,首先要尽量查明导致的原因,然后再随机挑选出一定比例(例如5%或10%)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最后根据既定标准判断先前测定结果是否可接受,对失控做出恰当的判断。对判断为真失控的情况,应该在重做质控结果在控以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如失控信号被判断为假失控时,常规测定报告可以按原先测定结果发出,不必重做。当得到失控信号时,可以采用如下步骤去寻找原因:
失控原因分析
(1)立即迅速、仔细的回顾整个操作过程。分析有无特殊情况,如电压波动、仪器不稳、试剂瓶标签脱落、试剂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质控品瓶盖松动、复溶过程异常等。并应检查使用的容器、量器是否正确、仪器有无变动(如波长旋钮移动了位置)、校准品或试剂有无变更生产厂家、批号或接近失效期等,同时复查计算结果。
(2)立即重测定同一质控品。如是偶然误差,则重测的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在控)。如果重测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3)新开一瓶质控品,重测失控项目。如果新开的质控血清结果正常,那么原来那瓶质控血清可能过期或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或者被污染。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4)新开一批质控品,重做失控项目。如果结果在控,说明前一批血清可能都有问题,检查它们的有效期和贮存环境,以查明问题之所在。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5)进行仪器维护,重测失控项目。检查仪器状态,查明光源是否需要更换,比色杯是否需要清洗或更换?对仪器进行清洗等维护。另外还要检查试剂,此时可更换试剂以查明原因。如果结果仍不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一步。
(6)重新校准,重测失控项目。用新的校准液校准仪器,排除校准液的原因。
(7)请专家帮助。如果前六步都未能得到在控结果,那可能是仪器或试剂的原因,应和仪器或试剂厂家联系请求他们的技术支援。
如何正确对待失控
质控在控:患者样本可以检测和报告。
质控失控:1.停止患者样本的检测。2.拒发检测报告。3.寻找原因。4.解决问题。5.对失控时的患者样本进行重新检测。6.做好记录。7.避免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失控。8.盲目的重复检测质控品。9.试用新控制品。
失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处理失控!
查明失控原因并解决问题:
1、查看质控图,根据失控规则明确误差的类型。
2、判断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的关系。
3、自动分析仪多项目检测系统上常见因素,单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出现失控。
4、与近期变化有关的原因。
5、确认解决问题,做好记录。
五、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1.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统计处理
每月末,应对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计算的内容至少应包
括:当月每个测定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及除外失控数据后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当月及以前每个测定项目所有在控数据的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每月室内质控数据的保存
每个月的月末,应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存档的质控数据包括:当月所 有项目原始质控数据;当月所有项目质控数据的质控图;上述所有计算的数据(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当月的失控报告单(包括违背哪一项失控规则,失控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
3.每月上报的质控数据图表
每个月的月末,将当月的所有质控数据汇总整理后,应将以下汇总表上报实验室负责人:当月所有测定项目质控数据汇总表;所有测定项目该月的失控情况汇总表。
4.室内质控数据的周期性评价
每个月的月末,都要对当月室内质控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累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进行评价,查看与以往各月的平均数之间、标准差之间、变异系数之间是否有明显不同。如果发现有显著性的变异,就要对质控图的均值、标准差进行修改,并要对质控方法重新进行设计。
系统误差
1、质控结果的均值发生变化是系统误差的证据。均值的变化可表现为倾向和漂移。
2、倾向提示检测系统可靠性的逐渐丧失,这种变化通常是缓慢而细小的。
3、漂移则是指控制品均值的突然改变。
倾向和漂移
产生系统误差的因素:
1、样品或试剂加样系统安装不完整。
2、恒温系统温度偏倚或漂移。
3、实验场地室温或湿度不合适。
4、试剂或校准品批号更换。
5、试剂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6、校准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7、控制品在使用、储存或运送过程中变质。
8、控制品处理不当,如:不要求冰冻的却冰冻了。
9、滤网脏。
10、光源坏。
11、检测系统使用非试剂级用水。
12、近期做过校准。
13、更换操作人员。
随机误差
技术上,随机误差是对于预期结果无一定方向与大小的离散。在 QC 结果中,相对于均值发生的正或负的离差被定义为随机误差。这些若被确定为可接受(或预期)的随机误差,并由标准差量化;若数据点超出预期的数据群体(即,数据点超出±3s限值)的,为不可接受(未预期)的随机误差。
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
1、电源。
2、控制品的重复加样。
3、控制品编号错误。
4、水中产生气泡。
5、试剂或样品加样系统内有气泡。
6、控制品复溶不正确。
7、控制品储存于自动化霜冰箱内。
8、操作人员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