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0:1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

亚北

一、先定约束:理由与措施

在史蒂芬•霍姆斯《先定约束与民主的悖论》(载埃尔斯特等编:《宪政与民主》,潘勤等译,三联书店97年版)中,自卖为奴是一个焦点。“现代宪法普遍把自卖为奴定为非法”,原因是“自卖为奴的行为是一个取消以后的缔约权利的契约”。这在密尔看来是自相矛盾的说法:自愿地放弃你自己的意志,或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自由地成为不自由的。卢梭甚至认为:“意志使自身受未来的约束,这是荒谬的。”

在霍姆斯看来,反对自卖为奴的禁令或许意味着立宪民主制的悖论的一种解决办法,因为反对自卖为奴的禁令逻辑上意味着对先定约束的接受:要保持自愿性,自愿本身必须受到限制。而宪法的先定约束是“防止一个民族(或任何一代人)自卖为奴或将其后代出卖为奴的重要措施”。

在此,反对自卖为奴的理由——意志或自由不能自愿地放弃或约束自身,是反对自卖为奴的措施——先定约束的逻辑前提。但笔者以为,两者是不尽相容的,因为先定约束本身包含着意志或自由可以约束自身。而意志能够受到它自身的约束,在西方是有其神学传统的:“说上帝不能对自己做有约束力的承诺,那是荒谬的,甚至是亵渎的,因为这种说法正是对上帝的自由和力量的限定。”

当然,说意志或自由能够放弃或取消自身,与说意志或自由能够受到自身的约束,也许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其说是质的,不如说是量的。比如自杀,是意志或自由放弃或取消自身,但自杀未遂,导致身体或大脑出问题,则意志或自由受到自身的约束。自杀与自杀未遂的区别就是量的,不是质的。(这一点可比照他杀,故意杀人既遂与未遂仅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不改变罪的性质。)

因此,从量的角度,如果把意志或自由放弃或取消自身当作意志或自由能够受到自身的约束的极端,则自卖为奴甚至自杀都不是不合理的。按密尔的意思,一个人不能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与大量合法的现实是不相符的。比如,雇员放弃自己的意志听认雇主的安排;合约是谈判妥协的产物,意味着双方都得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意志。为什么密尔的说法单单在自卖为奴上成立?仅仅因为自卖为奴是一种极端?

其实,无论是密尔的还是卢梭的说法,都难以是自卖为奴不合理的理由。自卖为奴之所以不合理,以笔者的陋见,乃在于这种契约行为的不可逆转性。不可逆转性意味着意志或自由的不可恢复。(当然,若进一步以意志或自由是否可以恢复为标准,则自杀,自愿的他杀,比如安乐死,以及死刑,与自卖为奴一样,都处在同一种级别上,未必合理。本文不梳理这些情况。)

二、社会和三种不同的组织

自卖为奴给他人,事实上是形成了一种二人组织。契约行为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自卖为奴者不可退出这种组织。反过来,如果我们以其成员是否可以自由进出组织为划分标准,可将一切组织划分为三类:

1、成员可以协议(或自愿)进入但不得自由退出的组织,为称呼之便,命之为“红箱组织”。

2、成员可以自由进出的组织,命之为“蓝箱组织”,3、成员被强迫进入且不可自由退出的组织,命之为“黑箱组织”。

自卖为奴所形成的二人组织可归入红箱组织。当然,这里可能有两点异议。⑴在自卖为奴所形成的二人组织中,主人可通过解放或杀死奴隶从而退出组织。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假想一案例。A与B有共同的仇人C,A自卖为奴给B,受B的指令杀死C,按法律,A无罪,B受死刑。在此例中,A藉自卖为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是否是法律规避?在此想说明,自卖为奴虽是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意志,但并不随之也

放弃了意志的基础成分——意识,更不随之放弃了为什么要自卖为奴的意志。这就使得主人解放或杀死奴隶受到限制。⑵在红箱组织中,成员事实上是享有某些“权利”的,这与自卖为奴看似不一样。但无自由退出组织的权利,成员的其他“权利”是无保障的。比如,在红箱或黑箱组织中(典型如黑社会,是这两种类型的组织的结合),一切执意要退出组织的成员,与要逃跑的奴隶一样,事实上都有生命的威胁。

如果我们肯定权利是自由的一些项,则自由行为就是这些项与项之间的交换。比如,一个人自愿为雇主雇用,是要以自己的自由(权利)交换利益(权利),如果其人认为交换不值,则有权利适时推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由进出组织实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制度性前提。)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蓝箱组织能合法,因为这种组织意味着一个人自由的总量是不变的——人始终是他自己,而在自由中假想的或实际的利益(权利)能通过自由项与项之间的交换呈增值的趋势。在红箱组织中虽也有自愿进入的自由,但无退出的自由则意味着人一旦犯错,必得接受错误的奴役,自由中假想的或实际的利益虽也可能增值,但这不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这种可能性是以牺牲自由本身为代价的(自由的总量已变少)。

广义上上看,社会是一切组织中最大的组织。在该组织中,人不是协议进入的,也无自由退出的可能。这与蓝箱组织不同,蓝箱组织中的契约得以保证成员的权利,是以法律及成员退出组织的自由为保障的。在社会中,尽管可以将法律本身当作契约(就像社会契约论所做的那样),但该契约并未涉及人是否是协议进入社会的事实,且无更高的法律及人退出社会的自由来保障这种契约的履行。如果法律假定人是被迫进入社会的,则该契约就是强迫契约,整个社会因而就是一个巨大的黑箱组织。就算法律假定人是自愿进入社会的,则整个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红箱组织。

三、法律自身的先定约束

成为蓝箱组织是不可能的,整个社会要么是黑箱组织,要么是红箱组织。如果是黑箱组织,则更严重的问题是,在社会这个巨大的黑箱组织中,按其组织道理,其他形形色色的黑箱组织及红箱组织也是合法的,这种状况的极端形式就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一切人(或组织)对一切人(或组织)战争,而且这还是由法律造成的。如果是红箱组织,则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自卖为奴,而且还不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

解决这种两难的唯一途径,或许就是像霍姆斯那样,诉诸先定约束。

要避免社会成为黑箱组织,法律就必须得作相反的假定,即假定人是自愿进入社会的。进一步,要避免我们自卖为奴,法律还必须得假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即假定自由与生俱来,否则,在社会这个红箱组织中,法律就是我们自卖为奴的唯一主人。换言之,不以自由为宗旨的法律,会使每一个人都在自卖为奴。

如此,假定自由与生俱来,就应该成为法律的先定约束。这种假定之所以合理,说起来悖谬的是,还是因为法律得假定人是自愿进入社会的:仿佛在我们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业已存在,即我们先定地存在着,进入社会只是我们先定存在的兑现,与生俱来的自由只能是我们先定存在的自由的延续。这种分析与为什么我们自愿地进入社会中的蓝箱组织为合法,道理是相同的。一个人自愿地进入社会中的蓝箱组织,按前述,他的自由的总量不变,而总量不变性的源头可解释为在于我们先定的存在。当然,先定的存在自愿地进入社会后,其自由的总量是否会被法律打折扣,这就涉及到法律的良莠了。

诉诸先定的存在,很有玄学的意味。但神学是离不开玄学的。如前述,霍姆斯的先定约束是有其神学传统的。宪政的先定约束可防止一个人自卖为奴或一个时代的人将后代出卖为奴,为什么宪政的先定约束可以(或应该)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法律自身有它的先定约束:它得假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假定自由与生俱来。而假定自由与生俱来——天赋自由,在西方,本身就是一种神学传统。卢梭说:“意志使自身受未来的约束,这是荒谬的。”如果将此处的意志换成先定的存在,则是十分正确的(先定的存在进入社会不应被法律打折扣)。而意志能够约束它自身,则是因为自由(意志的另一名称)是可以通过它的项(权利)的交换而增值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霍姆斯那里,宪政的先定约束得具备如卢梭所说的理由。

四、先定约束与法律自身的逻辑

其实,假定自由意志的存在,不一定要诉诸神学传统。(在中国这是无法办到的。当然,在神学中“假定”的真正名称是“信仰”。当“信仰”变成“假定”时,自由意志会出现困惑。)勿庸说,这是法律自身的性质,或法律的内在要求。

自由意志的困惑早在梅因写《古代法》时就有所意识。“法律科学是罗马人的一种创造,‘自由意志’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个法律观点下研究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时发生的。”(《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页199。)现代法律的科学倾向虽力图清除法律中形而上学的概念,但仍有假定自由意志的必要——这实际上是出自法律的人文要求。

不过,如果法律对自由意志存在的假定仅是出于人文方面的要求,则仍不免与形而上学的概念关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意志也越来越不自由,要是在个案中自由意志被普遍抽掉的话,则对自由意志存在的假定并非人文能够回天。对此,史直南的看法是:

“仍有假定的必要。在个案中抽掉自由意志从而免除人的责任是程序输出的一种结果。我们前面已经论证,被迫进入某道程序——不管结果输出如何——人的某些方面的自由会受到限制,这也可算是人承担责任的最后方式吧。但如果反过来,假定一切意志均为强迫意志,那任何程序都没有启动的依据,法律将被架空,人彻底免责,整个社会是一片无政府状态。”(《制礼作乐——寻求中国灵魂的法》,[公法评论]]2001/12/21,页67-68)

“自由意志是法律责任的基础,反过来看,法律责任也就是对自由意志的限制或惩罚。但意志终归属于心灵王国,法律责任最终也就表现为对自由的限制或惩罚。试看自由承担责任的方式:死刑、监禁、没收财产、剥夺荣誉„„所有这些不都在表明法律假定自由存在着生命、身体、财产、荣誉等各个项吗?”(史文,页68)

“也许我们可以说生命是自由的母项,身体、名誉等是自由的基本项,财产、荣誉等是自由的引出项。”(史文,页65)

按史文的论述,不仅对自由意志的假定是法律的内在要求,而且,权利是自由的项也是出自法律的要求。将自由的项划分为母项、基本项及引出项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史文的归类未必完全合理),如果我们肯定这种划分是法律所必需的,则不同层次的项是不可自由交换的。至少,作为母项之生命是不可与其他项

交换的,这就决定了自卖为奴的阀值(虽然自卖为奴并不一定意味着生命物理上的自戕,但却是对生命精神上的践踏,这也是自卖为奴首先在道德上就不合法的原因)。一个人割下自己的舌头用以交换一顿美食,虽然与法律可能没有多大关系,但却是违背逻辑的。

如此,则可说,是现代法律自身的逻辑,而非它的神学背景,使得宪政的先定约束成为可能。自卖为奴或一代人将其后代出卖为奴是不合法的,并不仅仅是因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法律完全可以作相反的规定),更深层面的理由是违反了法律的逻辑。在法律的神学背景中,法律自身有其先定约束;撇开神学背景,法律应当受到自身逻辑的约束。

第二篇:特别行政区制度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

二 特别行政区设立的法律依据

【宪法】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三 特别行政区域的特点

第一,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自治权包括:

(1)行政管理权。除国防、外交以及其他根据基本法应当由中央人民政府处理的行政事务外,特别行政区有权依照基本法的规定,自行处理有关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工商业、土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行政事务。

(2)立法权。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并不影响法律的生效。(但若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同基本法冲突了,可以发回,不能修改或撤销,然而一旦发回该法律就立即失效了,但对以前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1

(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法院独立进行审判,不受任何干涉;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法院为最高审级,该终审法院的判决为最终判决。

(4)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中央人民政府可授权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如:签发护照和其他旅行证件;实行出入境管制;国际协议是否适用特别行政区发表意见;参与和香港有关的外交谈判。

第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都规定,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法律教育|网整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第三,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该区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组成。永久性居民是指在特别行政区享有居留权和有资格依照特别行政区法律取得载明其居留权和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居民。

第四,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特区的原有法律除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原有法律予以保留。

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基本法(常委会无权)

修改提案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修改议案,须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分之二多数、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同意后,交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

四、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

1、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任职期内不得具有外国居留权,不得从事私人赢利活动)

行政长官由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对中央人民政府和本特别行政区负责。

2、特别行政区政府:

政府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行政官员必须是在当地连续居住15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澳门除行政长官外,其他不要求无外国居留权)

3、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和其他职权。议员一般是由永久性的居民担任。不过在香港,非中国籍的和在外国有居留权的永久性居民在立法会的比例不得超过20%,而在澳门则没有这些资格限制,但澳门立法会多数议员由选举产生,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由选举产生。立法会的任期除第一届另有规定外,每届任期为4年。

第七十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由立法会议员互选产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第七十二条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设主席、副主席各一人。主席、副主席由立法会议员互选产生。

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副主席由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十五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4、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组织系统是: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专门法庭。高等法院设上诉法庭和原讼法庭。法官是根据当地法官和法律界及其它方面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一般终身任职,除法律规定的几种情形外。

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

澳门设终审法院、中级法院、初级法院和行政法院。澳门还设有检察院。各级法院的法官,根据当地法官、律师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的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检察官经检察长提名,由行政长官任命,检察长由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五、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1、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体现“一国两制”方针的法律,它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高于特别行政区的其它法律,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基本法为依据,不得同基本法相抵触。

2、予以保留的原有法律:

原有法律基本不变,除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的法律。但原有法律是有特定范围的,主要是指在当地形成的法律。(法|律教育网整理)原有法律是否被采用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

3、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对于凡属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项都可立法,其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法律的生效。

4、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

①必须是载明在基本法附件三的法律,仅限于国防、外交和不属于高度自治范围内的法律。这些法律并不能自动生效,需要由特别行政区将法律公布或由立法实施。

②附件上所指的全国性法律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国籍法》、《国旗法》、《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驻军法》等。

③特定情况下全国性法律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

第三篇:评析加班费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探究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评析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 ——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作者 龙芝生

加班加点工资(以下简称加班费)是与企业和劳动者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和部分劳动者希望加班加点:企业希望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来增加生产,劳动者也希望加班加点来增加收入。但企业在安排加班加点时又想控制工资开支,尤其是实践中有不少企业和劳动者对加班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不甚了解,更有某些企业愚弄劳动者(尤其是外来打工者)。比如:加班费计算基数打折扣,在加班费中减去工资本数,不更新制度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强迫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恶劣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定还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不少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如何进行加班费的计算,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加班加点问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考虑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加班加点原本就非劳动者所愿,也是政府应该加以限制的。一部关于工作时间立法的斗争史就是缩短工作时间的历史。工作时间立法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和进步的社会政治力量支持下,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制定法律以限制工作日的长度。最早的劳动立法便是从工作时间开始的。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以及产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国家经常颁布法规强迫工人为资本家超限度和超时间劳动。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

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在我国,劳动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我国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没有专门的劳动法规。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法才开始萌芽和发展起来。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颁发了大量的劳动法规,而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为《劳动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对工作时间和加班费作出了规定。另外,国务院和劳动部都陆续颁发了一些相关的条例和规定,明确限制工作时间和加班加点,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我国国务院于1995年3月25日修订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因此,从劳动立法的历史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为劳动立法斗争的目的之一是缩短劳动时间。

然而,现在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劳动者为了经济利益想加班加点,有些企业为了生产需要延长劳动时间,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劳动者和企业都与加班加点 “剪不断”了,这些现状显然与当初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时间而斗争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如此,但是企业一定要依法执行加班加点制度,并且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这也是对加班加点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叫工作日,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叫工作周。工作时间作为法律范畴,既包括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也包括劳动者某些非实际工作时间,例如,劳动者工作前的准备时间,下班前后的交接时间,工间歇息时间,排除动力、设备故障的短暂停工时间,女职工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哺乳时间,依法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时间等。依照法律规定,凡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的,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延长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和加点。加班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法定节假日或 2

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班费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该按照高于正常工资的标准支付的工资,即: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加班加点,用人单位应当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出了“貌似明确”的规定: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第一种情形指的是加点,第二、三种情形指的是加班。下面,就《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进一步解释:

(一)8小时外加点:根据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因此,如果安排劳动者在每天8小时之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二)休息日加班:如果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200%的工资

(三)法定节日加班: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由原来的7天改为10天,即:(1)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

一、初

二、初三);(3)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4)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也就是说,以上日期就是法定休假日,如果在以上日期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300%的工资。

(四)计件工资时的加班加点: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五)综合计算工时的加点: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因此,实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如果月平均工作天数超过20.92天,或者月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67.4小时的,应该视为加点,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虽然有上面的这些规定,不少不法企业却无视法律的规定,无视道德和生理界限,任意延长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而尤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加班费基数的规定在立法上还是混乱不已,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越理越乱”。加班费是用加班时间乘以每单位工资标准(即加班天数乘以日工资标准,或者加班小时数乘以小时工资标准),再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乘以相应的倍数。但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里,我们只能知道加班加点相对于正常工资的“倍数”,即: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分别按照工资的150%、200%和300%支付加班工资,而没有每单位工资标准(即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标准)的规定。对于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问题,经查劳动部于1995年5月12日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动者日工资可统一按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标准除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进行折算。”又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职工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按此折算。”由此可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即月平均工作天数)明确规定为20.92天,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67.4小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要知道日工资标准,就必须知道月工资标准的规定。但在现行的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条款中,关于月工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限定,也就是说加班费基数如何计算的问题还没有统一。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真是:有了倍数,却没有基数,加班费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正 4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此的漏洞,给一些不法企业有了钻空子的机会,而大量劳动者却只能吃“哑巴亏”。

说到加班费基数,有必要澄清几个有关工资的概念,这也是目前“理还乱”的根本原因。劳动法律规范中有关工资管理的法规经常出现工资标准、标准工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标准工资和职务工资等概念,常使人越看越糊涂,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工资标准(又称工资率)是指按单位时间(时、日、周、月)规定的工资金额,它表示了某一工资等级或工作(职位、岗位)在单位时间上的工资报酬水平,是计算职工应得工资额的基础。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是指某一职务或某一岗位在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标准工资(亦称基本工资)是指职工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劳动定额(工作量、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时间,按照既定的工资标准计付的实得工资。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标准工资金额与工资标准金额相同。而实际上,这些关于“工资”的名称没有多少意义,应该将这些名称统一并简化。

就算不管概念的五花八门,单就加班费计算基数的规定,国家、各省、各市加班费基数的标准也是不统一的,是叫人无所适从的,用“理还乱”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请看下面各种关于工资(即加班费基数)的规定的摘要:

第一种:根据劳动部于1995年8月4日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这里“工资”中包括了“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即加班费,显然《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也适用该条规定,也就是说用包含加班费在内的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正如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死循环”,这不是很明显的逻辑错误吗?所以该规定里的“工资”概念不能用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

第二种:根据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的第五条:“

(一)标准工资是指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二)非标准工资是指标准工资以外的各种工资。”该解释用“标准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但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而实务中,工资变动是很常见的。

第三种:广东省劳动厅关于转发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三、在法定休假节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当天加班工资按如下办法计算:(1)实行月、周工资制的,根据法定工作时间折算出日工资标准,用日工资标准乘以300%得出当天应发的加班工资。举例:某职工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800元,所在企业实行五天工作制,日工资标准为800/21.5=37.2(元)。法定休假节日加班工资是37.2×300%=111.6(元)。”该通知用“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这个规定同样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

第四种: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用“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来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该办法第九条规定“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支付假期工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第(一)款和第(二)款还可以,但第(三)款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时,计算基数按“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为什么是正常出勤的70%?公然打“七折”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种:也就目前最合理的一种,2002年10月广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经过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就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进行了平等协商,最终确定了一个比较有操作性的规定。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2年12月5日对外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穗劳社工[2002]14号)文,对企业职工加班管理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企业加班费基数的5种计算原则,其中,劳动者加班费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这5种原则 6 的具体内容是:

(1)劳动者加班工资基数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协商确定,但应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

(2)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加班工资基数应在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范围内商定;

(3)劳动合同无约定工资的、应以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4)实行计件工资的,以法定工作时间的计件单价为加班工资基数;

(5)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当然,各省各市,远不止这五种规定,由国家对此进行统一立法,是十分的必要,也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在目前五花八门的规定中,相对来说第五种规定,即广州市《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广州通知》)的规定是最民主、最科学、最具可操作性的。

首先,《广州通知》的民主特点与它的产生机制有关。该通知由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进行了平等协商而制定的。从第(2)项原则可以看出该通知是平等协商,互相妥协的结晶。《广州通知》虽然只是个通知,但它却是一个法制社会所必需的,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是真正的民主产物。

其次,《广州通知》的科学性在于明确中不泛灵活性。第(3)项原则规定了无约定时的处理办法,以杜绝某些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或者拖延签订劳动合同。该通知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发生抵触。考虑到低收入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法律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该通知第(5)项原则中明确规定“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最后,《广州通知》的可操作性在于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分别规定,而又互为补充,互不矛盾。该通知跳出关于工资构成的复杂性,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为主;无约定时,以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第(4)项原则对实行计件的也进行了规定。其可操作性妙不可言。

美中不足的是第(2)项原则,当“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7

加班工资基数仍需劳动者与企业协商,对劳动者来说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对企业来说,增加了每月的工作负担和矛盾。最好是能事先确定一个比例,比如,加班工资基数定为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平均值。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计算加班费的混乱局面,实有必要推广《广州通知》的作法,最好是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统一规定,并把对于“工资”构成和名目繁多的“工资名称”的规定予以取消,使复杂的工资统一化、简单化,这样一来,不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对加班费问题,就不会感觉“理还乱”了。参考资料:

1.《劳动法》 关怀 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用人单位劳动法操作实务》 左祥琦 编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编注》 纪明 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实用指南》 杨光 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劳动纠纷法律解决指南》李显东 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8

第四篇: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学院工作,推进行政学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培养公共管理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机构,是政府直属单位。

行政学院应当发挥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作用、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作用。

第三条 行政学院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以增强公务员素质和行政能力、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服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第四条 行政学院工作应当遵循下列方针: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政府工作为主题,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

(三)坚持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坚持开放办学,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广泛开展与境内外有关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五)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加强学风院风建设。

第五条 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

(一)培训公务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承办党委、政府举办的专题研讨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委托培训和合作培训;

(二)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行政、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三)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主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四)国家行政学院和具备条件的地方行政学院,开展与境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五)国家行政学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

(六)承办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行政学院应当着重提高学员的下列能力:

(一)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勇于改革,开拓创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四)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判断形势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胜任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领导能力;

(七)发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

第二章 行政学院的设置和领导体制

第七条 行政学院包括国务院设立的国家行政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的行政学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在县级人民政府设立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行政学院分院。

行政学院与其他培训机构合办的,应当依法履行行政学院职责,注重体现行政学院的功能和特色。

第八条 行政学院院长由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兼任。行政学院设置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常务副院长按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正职领导人员配备。

第九条 上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进行业务指导,主要包括:

(一)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行政学院工作的方针政策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对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师资培训、开放办学、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三)制定科学的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和办法,与公务员主管部门共同对下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的业务工作进行评估;

(四)对教材编写、学科建设、科研课题立项、合作交流等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五)加强行政学院之间的工作交流和信息沟通。

第三章 教学培训

第十条 教学培训是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行政学院各项工作应当为完成教学培训任务、提高教学培训水平服务。

教学培训应当坚持按需施教方针,在教学布局、学科体系、班次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行政学院的特色。

第十一条 行政学院应当根据时代和形势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培训内容,以提高公务员素质和行政能力为核心,以公仆意识、政府管理、依法行政作为教学培训的重点,构建具有行政学院特色的教学培训布局。

第十二条 行政学院应当立足于政府工作需要,着重建设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行政法学、领导科学、社会管理学以及应急管理等学科体系。

第十三条 行政学院应当根据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计划举办各类公务员培训。

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班次主要包括进修班、专题研讨班、任职培训班、初任培训班、师资培训班和涉外培训班等。

行政学院根据需要可以举办专项业务培训班、知识更新培训班等其他班次。

行政学院各类班次的学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十四条 行政学院根据公务员培训分级负责的要求和公务员培训规划举办进修班,完成各级人民政府公务员的培训任务。

国家行政学院主要培训部分省部级公务员、厅局级公务员和处级公务员。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主要培训厅局级副职公务员、县处级正职公务员和乡(镇)长。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主要培训县处级副职公务员和乡科级正职公务员。

在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分院主要培训乡科级副职及其以下职级的公务员。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行政学院举办各类专题研讨班,研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六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举办提高公务员履行职责能力的任职培训班。

国家行政学院主要举办厅局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主要举办县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主要举办乡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

第十七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可以承担本级人民政府公务员的初任培训。

第十八条 国家行政学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可以举办以行政学院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师资培训班。

第十九条 行政学院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行研究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行政学院应当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稳妥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

第二十条 行政学院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完善通用教材、学位教育教材、专题教材、案例教材和电子音像教材,重视案例库建设,建立特色鲜明、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体系。

第二十一条 行政学院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程序规范的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学效果考核评估体系。

第二十二条 行政学院可以根据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的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合作建设教学科研基地,制定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和使用的评估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行政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应当予以积极支持。

第二十三条 国家行政学院依法申请取得与本院主要学科有关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纳入国家学位管理体系。

第四章 科学研究

第二十四条 行政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应当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和教学培训的需要,在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注重开展应用性研究,为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培训质量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十五条 行政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研究体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第二十六条 行政学院的报刊和出版工作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交流推广优秀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成果,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第二十七条 行政学院应当重视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推介,鼓励科研创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

第五章 决策咨询

第二十八条 行政学院应当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

第二十九条 行政学院应当履行决策咨询的职责,提高决策咨询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十条 行政学院应当组织教师和学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主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第三十一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对决策咨询成果的考核和评价,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

第六章 开放办学

第三十二条 国家行政学院和具备条件的地方行政学院应当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教学科研资源,拓展与境内外组织以及政府机构、行政院校、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和交流。

第三十三条 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应当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

第三十四条 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一)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学习、讲学、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学员到境外培训和考察;

(二)聘请境外学者和知名人士到境内讲学、考察、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研究;

(三)与境外机构开展合作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

(四)举办或者参加国际会议、论坛。

第七章 学员管理

第三十五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学员管理,按照以人为本、严格管理、完善制度、注重实效的要求,健全科学、规范的学员管理办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十六条 行政学院应当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丰富学员生活。

第三十七条 行政学院应当健全班委会制度、学籍制度、学员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和考勤制度,严格院规院纪。

第三十八条 行政学院的学员管理实行班主任制度。

行政学院各班次设专职班主任,承担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生活管理等工作。

行政学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配备相应级别的班主任。

第三十九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对学员的考核,把学员的思想、学习、遵守院规院纪等情况提交给学员派出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学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行政学院应当同组织人事部门、学员派出单位加强联系,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制度和机制。

第四十条 学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学院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完成规定的学习培训任务。

第四十一条 行政学院学业证书是学员在行政学院学绩的凭证。行政学院学员按照教学培训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经考核合格的,取得行政学院学业证书。

第八章 队伍建设

第四十二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工作人员队伍。

第四十三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行政学院教师应当做到:

(一)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情操,品德高尚,为人师表;

(三)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能力。

第四十四条 行政学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脱产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帮助行政学院做好优秀人才选调工作,建立行政学院干部内外交流制度。

第四十六条 行政学院按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需要选聘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公务员、专家学者、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行政学院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服务与管理。

第四十七条 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行政学院工作人员,其人事管理按照公务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未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行政学院工作人员,按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执行。

行政学院的教师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第四十八条 行政学院应当建立学院工作人员考试录(聘)用、学习进修、实践锻炼、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

第九章 办学保障

第四十九条 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保障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咨询、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需要。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员和教职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第五十条 行政学院应当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高效、流程科学、资源共享。

行政学院应当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水平。国家行政学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行政学院图书馆应当办成现代化的文献资料中心。

第五十一条 行政学院应当重视学院文化生活,形成有利于学员勤奋学习、教职工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第五十二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政学院、学员所在单位和学员本人,应当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五十三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对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

第十章 附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金融风险工作目标责任制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湖南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全省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协商,决定成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领导小组,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一、组织机构

1、机构名称:省领导小组全称为“湖南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市、区)领导小组规范名称为“XX市(州)、XX县(市、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政府、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凡有停业整顿金融机构的地方,均应成立领导小组。

2、人员组成:各级领导小组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成员单位为:人民银行、财政、法院、检察院、宣传、税务、审计、劳动、人事、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

3、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小组由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任组长,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副主任)、人民银行行长、财政厅(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秘书长(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人民银行行长兼任。

二、工作目标

1、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当地正常金融秩序,促进金融和社会稳定。

2、妥善处置各类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已经或即将出现支付困难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根除金融风险隐患,净化金融市场。

3、努力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扩大存款来源、清收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环境,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三、工作职责

1、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研究制定2002年底以前的工作规划。

2、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关系,保证各项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及时处置影响地方金融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小组报告。

4、负责拟定本地区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处置的总体方案、拟清盘关闭的具体操作方案,以及防范和处置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综合预案,并报批实施。负责高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个人存款的锁定工作。

5、负责申请专项借款,用于兑付在被清理整顿或被关闭高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包括专项借款报告的起草、报批、借贷手续的办理以及个人存款兑付的组织实施工作。

6、负责向当地政府报告成立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托管被撤销机构的债权债务,妥善安置被撤销机构的工作人员。

7、组织协调停业整顿金融机构的资产保全。变现和查案追赃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8、帮助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

负责查处地方金融机构的违法违纪人员和案件,并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9、负责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申请救助和兼并重组方案的制定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工作。

10、负责本地区金融机构风险工作中的政策宣传、舆论导向、新闻把关、对群众的说服解释、矛盾调解、隐患排查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工作。

11、保持社会稳定,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

12、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小组和上级办公室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各级领导小组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来抓。

2、明确责任。各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实行政府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组长具体抓,以确保一方金融平安和社会稳定为目标责任。

3、注意方法。金融风险传播快、来势猛,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群众性的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各级领导小组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工作方法,认真排险查险,摸清风险底数,作好预案,一旦出现风险苗头,要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全力处置,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4、严守纪律。处置金融风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政策,严明工作纪律。特别是在处置被停业整顿或被关闭金融机构的风险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保守秘密,不信谣,不传谣,不随意处置,以确保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平稳进行。

下载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卖为奴的先定约束发展与协调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办法 (1995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15号令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

    代购代销合同范本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代购代销合同范本 合同编号:_________ 客户:_________ 法定住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

    代理记账合同范本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代理记账合同 甲方:北京凯迪远景财务顾问有限公司 乙方: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济友好协商,就为乙方提供代理记账......

    园林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园林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行......

    煤炭销售合同范本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煤炭销售合同范本 甲方:法定代理人: 地址:电话: 乙方: 地址:电话: 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可能变成现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规......

    论法院内部监督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 讼理由是什么?论法院内部监督论法院内部监督作者毕东升同任何权力一样,审判权力同样要受到必要的监督才不致被滥用。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各项工作要受到来自许多方......

    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第 1 条本细则依农业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本条例) 第七十六条规定订定之。第 2 条本条例第三条第十款所称依法供该款第一目至第......

    网络产品代理合同范本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网络产品代理合同范本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就合作开展Internet使用和推广应用,共同发动企业、组织和个人上网建站事宜进行友好协商,乙方同意甲方代理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