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引言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设计,统筹考虑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是院校决策者对高职教育的在学院层面上的设计。目前,教育部及各教育厅纷纷提出了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的政策文件,各地高职院校为贯彻相关文件精神,施行了教育教学多方位的改革及创新,但是工学结合的力度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不太合理所致。
工学结合下学校自身的再定位
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学校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者,视为供方,企业作为毕业学生的接纳者,视为求方。国内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早已是供过于求,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才市场是求方市场,需不需要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才都由求方说了算。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是企业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处于配合辅助地位,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
工学结合,工摆在了首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的高职院校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态度,要为企业服务,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企业用工的需求去培养学校的学生。同时学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与各行业协会联合,参考行业的发展及规划,规划学校的专业生源及专业方向,要从行业发展方向的角度,给企业把脉,培养的人才尽量瞄准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工学结合下顶岗实习的顶层设计
工学结合就是要学校与企业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介于实训场地、实训技能及自身财力的限制,只能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却缺乏兴趣:(1)企业需要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不愿意花大的成本去培养学生,而愿意去人才市场高薪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2)由于顶岗实习学生身份的双重性,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企业的规章制度较为严格,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其结果是很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简单、基本工作的重复,少有技术含量。
学校不能够把顶岗实习以包袱的形式交由系部或是用工机构处理,而是应该对顶岗实习予以顶层设计。首先要设立直接对校领导负责的工学结合办公室。从学院级的层次对待顶岗实习的问题,组织行业、企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座谈,从中筛选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兼任工学结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务,全面负责与企业协商岗位配给的问题。要在学校所辐射的地域范围,以地区为单位设立工作站,负责岗位数量的调研,岗位工作及时间的协调,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同时收集有关企业对技能及基础知识的需求,报至教务处予以规划,进而落实到教学中。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整改
按照高职院校课时比例的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要达到1:1,显然,原有高职院校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已不适应这一要求。但是很多学校不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单是在教学改革中缩减理论课程的学时。于是原本80个课时的课程变成了40个课时,教师只好根据课时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简编,在教学中择其基础知识及要点进行讲授,致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就成了零散独立的个体。有些重要的课程甚至于直接砍掉了,但是由于其重要性,于是就只好将其内容补缀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去。
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改革,需要依据收集市场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提炼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而学校应该围绕职业能力构件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重新学期式划分,在课时缩减的情形下,重新拟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量,再把课时进行学期式划分。我们不仅要考虑围绕技能进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围绕工作进行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还要考虑把部分课程融入到实习中去进行。这样既能避免课程内容空泛下的言之无物,也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习与课程的紧密相关,不再有被放羊的感觉。
工学结合下师资的培养
师资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够指导实验实训。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专业教师可以将实践技能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去,提升授课的质量。再则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学生才能学好技能,才能为企业所用,才能摆脱目前工学结合下企业不太热情的现状。
学校首先所要考虑的是设立怎样的规章和措施,从政策层面对师资技能培养予以制度化。其次学校要给师资技能培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确保能够有效且高效的施行。由于技能的推陈出新和企业对技能的新要求,学校如何做到师资技能的可持续化培养也是一大问题。目前一些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技能水平始终处于发展的前沿。
工学结合下成绩的评定
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也五花八门,由此出现了各种规范下的成绩评定方式。比起单纯理论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来看,实训实习课程成绩的给定就显得粗放得多,就是一个简单的优、良、中、及格、差的评价,优有多好,差有多差,没有一个量化的值,至于学生在实训实习中出现了极大的怠学情绪,加上评定结果大部分一样,使得许多学生动手实操的兴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退。在学生选取选修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喜欢选有关实训实习的课程,从选了课程而不去上的现象来看,这并不是高职学生喜欢动手实践,而是认为这类课程比较好通过。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实习课程的类别繁杂,而成绩的评定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细化的方案,这正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效果较差,学生技能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正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着重的方面之一。
总结
在市场呼唤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今天,在教育部、厅关于工学结合精神文件的轮番指示下,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工学结合下的顶层设计,以此来指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等方面的改革,避免在不断的推倒重来中导致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对此,我们从学校自身的定位、顶岗实习、课程整改、师资培训、成绩评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顶层设计思路及措施,希望能对高职院校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篇: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5] 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18).个人简介:
许亚娟(1982.6---),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现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助教。
第三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第四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学习同企业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而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加快推进,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都对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满足高职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主要突出“工”与“学”的有机融合,在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间无缝对接,由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体系设计,指导学生通过提早熟悉实际工作技能,掌握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工学结合”模式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随着“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推广,推进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采取由教师、课程为主的模式一直以来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出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大力倡导实施专业职业教育,通过“工学相结合”这一模式,对以往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为此,教育部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制定了有关具体标准,开启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新篇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也逐步走出学校,通过校企对接,走进企业,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企业,既达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衔接,又能让学生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提高对企业需求的适应能力。
2.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要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偏重单方向、传授式,教学方法单调,加之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通常会觉得课程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国家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出实践环节。习近平主席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中,必须进一步丰富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多元素引入到教学当中,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及深度,指导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将课堂与企业结合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性不够。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涉及面广,内容烦琐复杂,需要高校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由于这方面工作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很多高校对待思政课都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各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比如,在经费上保障不足,虽然许多高校都有专项经费,但真正用于实践教学的很少;在制度保障上欠缺,当前学生就业率是高校最关注的考核指标,高校很多精力均放于此,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纳入到具体考核中;在激励机制上还不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通常需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而又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精力去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致使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思政课教学课程设计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同本科教育不一样,前者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现在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内容单
一、针对性不强。很多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围绕学生就业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安排教学?热荩?而能够与企业实际岗位衔接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由于实践教学重复性较高,通常是社会调研以及参观考察等,这些教学内容相对被动,学生往往只是得到浅显的感性认识,没办法真正深入参与其中。并且,很多实践教学只注重活动自身,对于内容设计以及效果反馈往往没有考虑,致使实践活动同职业能力的培养分割开来。
3.实践教学创新性不够。因为保障不到位,许多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老套、陈旧。虽然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在努力探索新方法,但往往零散于教师的个人教学之中,没有统筹配合,更做不到融会贯通,难以发挥整合效应,收不到综合教育功能。并且,大部分实践活动以参观为主,致使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机会。
4.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难以满足需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偏弱,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力量单薄,还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是兼职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别的教学任务上;思政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很少,对他们的能力提升作用不大。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很多高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极其薄弱。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1.强化保障机制。要确保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能正常开展,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上保障、制度上保障、经费上保障。要求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予以更加重视,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此外,还要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完善经费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2.注重课程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高职学生能否顺利从学校走向社会。高职院校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设置,突出实效性。特别是,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企业不仅看重他们的知识技能,更注重其职业道德水准,这就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落实到思政课上,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增强学生就业技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企业需求。
3.创新教学方式。“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院校注重创新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时事新闻、身边故事,组织课堂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参与度。在课外利用模拟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使学生真实感受社会,进而深入了解社会。在网络时代,高职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切实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依托网络加强学校同企业的互动,将最鲜活、第一线的企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可以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打造思想交流空间,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4.加强师资建设。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任课教师应不断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建立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努力成为“多面手”。要全方位、多领域地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而不断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授课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闵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包耀东.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创新[J].大学教育,2014.[3]汪小燕,万德年.基于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作者简介:阎露方(1982-),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浅议高职《模具CADCAM课程》工学结合
浅议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工学结合实施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邮编710082 刘航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如何走工学结合之路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体教学方法,几年来,我院按照模具制造企业应用实际生产项目构建课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具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指明了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才能适应我国的工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项目教学,工学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虽然经过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还有不少的的差距。其特点是:课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比较笼统,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忽视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地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数的评价都是以书面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高职院校《模具CAD/CAM课程》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模具CAD/CAM课程》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按照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需求,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走工学结合之路。
《模具CAD/CAM课程》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需要具备塑料模具设计、冷冲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必须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缺一不可。三年来,本人以模具制造企业应用实际生产项目构建课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具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一、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项目教学
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分析与思考,这种办学形式称之为工学结合。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我院《模具CAD/CAM课程》依照企业的模具实际生产过程,仿照企业设计室的实际现场情景,采用项目训练方法,对常用模具CAD/CAM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这种综合性实践过程中得到核心技能方面的培养。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与企业实际进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完全一致,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模具CAD/CAM软件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掌握产品造型设计、模具设计和自动数控编程等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
根据典型模具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客户提供资料(2D、3D图或实物)→技术人员分析研讨→产品三维造型(依据于2D图)或三维造型的修改(依据于3D图)→使用UG NX或pro/e的模具的三维结构设计→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数控编程→加工中心仿真加工。我们在模具CAD/CAM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中教师演示、组织安排放在课堂中,学生实际操作放在机房中,教师在机房中造就工厂的实际场景。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提供企业真实的资料,如(2D、3D图或实物)或学生生产实习时搜集到的企业产品→对产品里的某几 1 个制件进行工艺分析,如重量、浇口类型、拔模斜度,冲压件压力中心用计算机来求等等,→依据所学过的知识进行三维造型或三维造型的修改→使用UG NX软件外挂的模具3D结构设计,选择合适的分型面,调入国标标准模架,自动生成型腔和型芯,分析其准确性→生成模具装配图和模具主要零件工程图→对模具的主要工作零件进行数控编程→仿真加工工作零件→综合评价该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特点。总结经验,整理资料。
以下是该课程中我们以陕西烽火有限集体公司的军品电台耳机壳体为项目,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典型模具零件的三维实体特征建模
1.信息采集
教师:◆下达模具零件三维实体零件图形
◆讲授完成项目的流程 ◆演示任务分析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提供技术文档范本,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任务并搜集资料 ◆学习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2.决策
教师:◆组织讨论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三维实体零件图形方法
◆讲授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三维实体零件图形方法,讲授逆向工程技术及其实际训练
学生:◆学习CAD软件绘制三维实体模具零件图形基本知识
◆参加讨论用CAD软件绘制三维实体模具零件图形方法 ◆分析绘制三维实体模具零件图形步骤
◆选择绘制三维实体模具零件图形所需命令 3.计划
教师:◆指导了解三维实体零件图形功能
◆指导学生制订绘制步骤 ◆指导学生选择绘制命令 ◆讲授CAD软件拉伸命令应用 ◆讲授CAD软件旋转命令应用 ◆讲授CAD软件扫描命令应用
◆讲授CAD软件倒角、抽壳、孔等命令应用 ◆编辑三维实体造型命令应用
学生:◆制订绘制步骤
◆选择绘制命令
◆掌握三维实体零件图形绘制和修剪命令 4.实施
教师:◆讲解三维实体零件图形绘制注意事项
◆发放三维实体零件图形
◆演示三维实体零件图形绘制要点
学生:◆学习完成三维实体零件图形绘制
◆制订绘制步骤 ◆选择绘制命令 ◆绘制三维实体零件图形 5.检查
教师:◆讲解三维实体零件图形绘制要点 学生:◆检测三维实体零件合格性
6.评估
教师:◆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典型问题 学生:◆学生互评
◆资料的存档
(二)典型模具三维装配
1.信息采集
教师:◆下达三维模具零件装配图形
◆讲授完成项目的流程 ◆演示任务分析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提供技术文档范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任务并搜集资料
◆学习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2.决策
教师:◆组织讨论用CAD软件装配模具零件方法
◆讲授CAD软件装配模具零件方法 学生:◆学习CAD软件装配模具零件方法基本知识◆参加讨论用CAD软件装配模具零件方法
◆分析装配模具零件方法步骤 ◆选择装配模具零件所需命令
3.计划
教师:◆指导了解三维装配模具零件的功能
◆指导学生制订装配步骤
◆指导学生选择装配命令
◆讲授CAD软件从下向上装配的应用
◆讲授CAD软件从上向下装配的应用
学生:◆制订装配步骤
◆选择装配命令
◆掌握三维模具装配的命令 4.实施
教师:◆讲解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注意事项
◆发放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图形
◆演示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要点
学生:◆学习完成模具零件的装配
◆制订装配步骤 ◆选择装配命令 5.检查
教师:◆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检查情况分析
◆讲解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要点
学生:◆检测三维模具零件的装配合格性 6.评估
教师:◆资料的存档
◆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典型问题
学生:◆学生互评
◆资料的存档
(三)典型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
1.信息采集
教师:◆下达模具零件图样和机械加工工艺卡片
◆讲授完成项目的流程
◆演示CAM软件自动编制同类零件铣削程序的过程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提供技术文档范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任务并搜集资料
◆学习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2.决策
教师:◆讲授数控铣削加工方法
◆讨论: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选择数控设备、确定装夹方式、选择刀具、确定切削用量,利用CAD/CAM软件进行自动编程的操作步骤
◆提供刀具样本
学生:◆参加讨论: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分析:选择数控加工设备、确定装夹方式、选择刀具、确定切削用量
◆确定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案 ◆选择零件加工所需刀具量具 3.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编制工艺规程
◆指导学生填写数控铣削加工工序卡片
◆讲授利用CAD/CAM软件自动编程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学生:
◆填写数控铣削加工工序卡片 ◆绘制走刀路线图
◆掌握利用CAD/CAM软件自动编程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输出程序清单和刀具清单
4.实施
教师:◆演示程序的生成
◆强调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强调数控加工中心日常保养要求
◆演示数据电缆连接和通信接口设置,演示程序的传输方法
学生:◆学习数控加工中心安全操作规程
◆数控加工中心日常保养
◆熟悉数控加工中心操作面板
◆连接数据电缆,进行接口设置,传输程序 5.检查
教师:◆规范检查零件质量
◆讲解工件检测主要注意事项
学生:◆检测加工零件,判断零件合格性
6.评估
教师:◆资料的存档
◆总结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典型问题
学生:◆检测加工零件,判断零件合格性
◆学生互评 ◆资料的存档
在以上项目教学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得当,在较少课时的情况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学生在就业应聘中很快崭露头角,如应聘到广东汉达、勤德以及天津绿点集团等企业,到这些企业后,学生上手快,适应快,为企业的建设做出了大的贡献。
二、《模具CAD/CAM课程》工学结合注意事项
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是一个新鲜事物,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总之,利大于弊。以下是应注意事项,供同行磋商。
(一)对教师要求
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等教学理念有深刻理解,并需要具备能将这些理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需有充分了解和熟悉。再次,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需对教学内容做好精心准备,包括教案、课件及教学中的各种过程材料以及项目教学的成败后果预测及处理措施等等。这几年我们老师先把从企业里购置及企业赠送的几十套模具由实物转换成电子工程资料,方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使用,如企业的标准、企业的习惯画法及企业的要求。
(二)对教学环境要求
实训装备和实训场所是真正实现“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的保证。根据本课程的实际应用特点,我院按一个班50人来算,配备有专门用于CAD/CAM课程教学的计算机房,装备有配置较好的计算机55台(备用5台)和相应套数的各种模具CAD/CAM/CAE软件,如:UG NX、Pro/e、CAXA
Me等。教学环境不光是软硬件的问题,更包括完整的企业技术资料和对人和物的严格要求。
(三)对学生要求
要求学生做到:
1.硬件:
1)资料存储装置,如U盘、mp3、能存储资料的手机、移动硬盘等。2)笔、记录本、适用的教材。2.软件:
1)要求学生熟悉学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能初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能初步解决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判断出操作失误步骤。3)熟悉软件中模具设计模块中各种命令的含义及使用方法。
4)掌握从简单的塑料产品模具设计,到熟练使用专用软件完成注射模的方法。
5)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会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概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课程突破学科体系的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将二维CAD、三维CAD和模具设计的内容按项目进行综合,将理论与实 5 践相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院模具专业三届学生分别获得2008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2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2009年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在常州举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荣获了二等奖,2010年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预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