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社区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
社区多种力量全面参与消防安全检查
幸福社区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和寻防队员,充分发挥社会单位管理员、物业保安和居民楼长等基层力量,全员参与消防检查和隐患排查,消除了管理忙去。社区工作人员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社区民警落实每日一查制度,对辖区单位开展督查抽查;寻防队员落实消防职责,每天开展防火巡查;其他多种形式的基层防控力量接各自职责开展消防巡查检查。对检查排查出的火灾隐患,督促单位场所进行整改,整改不了或整改不到位的,社区统一汇总后移交街道安监消防办督促整改。“网格化”消防管理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各种防空力量充分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效地确保了社区的消防安全。
幸福社区警务室全面落实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内容
近年来,吉林市公安局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消防主推、乡镇街道主责、资源力量整合、全民广泛参与”的总体要求,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制定出台了《吉林市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暂行规定》,江派出所消防工作纳入公安机关常态绩效考核,切实把监督管理重点落到了火灾事故多发的场所,“三合一”场所和居民小区,极大提升了派出所消防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履行九项职责,使民警在消防监督执法中“担得起”;明确五项检查内容,使民警“能干好”;坚持五项制度、完善三项登记、规范三项档案,使民警“干得好”。“网格化”消防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民警分别沉入三级网格,配合指导乡镇办事处、农村社区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并落实了符合全市实际情况的派出所消防监督模式。
履行九项职责
1、掌握管辖单位消防工作基本情况,及时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主管公安机关报告情况,提出消防工作建议。
2、指导、监督管辖单位落实消防安全领导责任制,健全消防制度,落实防火安全措施;
3、依法对管辖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查,对上级公安机关授权管辖的单位督促其依法履行消防职责、整改火灾隐患,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4、检查管辖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及内部装修,改变使用性质建设工程的消防审核审批情况、竣工后的消防验收情况和备案抽查情况;
5、对管辖范围内新投入使用的和新开业的公共聚集场所,按照规定进行消防安全初步检查,并在《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上签注备案意见,公安消防机构根据备案意见受理申报材料;
6、组织指导管辖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群众消防意识;在重大节日、农业收获季节等火灾多发时期,乡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提出建议、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
7、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对属于管辖范围的依法进行查处;
8、参与辖区内火灾事故处置工作;
9、法律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消防工作。
第二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在不断配齐配强专职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专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矫正小组、群众组织等多股社会力量参与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矫正服务。全市各级民政与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培育发展承接社区矫正服务的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的机制和渠道,并围绕社区矫正任务,探索开发专业服务岗位和项目,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矫正服务。自去年以来,各地通过组建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借助孵化基地的平台功能,先后成立5家社区矫正工作协会、1个阳光社会事务所和1个“阳光中途之家”。
积极引导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充分运用社会管理理念,将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帮教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各级司法行政机构坚持从社会上通过考试、面试层层选拔的方式,从应聘者中公开录取文化程度高、精神面貌好、奉献意识牢、专业对口的优秀人员进入专职社工队伍。如我市沭阳县及时抓住教师转岗的有利时机,将教学经验丰富、收入稳定的45名教师充实到社区矫正岗位上,各地还吸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到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岗位。目前,全市在职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213人。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的适用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交付接收程序、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及矫正小组成员的职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监管措施等方面,措施灵活、效果明显,达到以执法监管保稳定,以帮扶互动促和谐,以教育感化显真情的目的。
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工作中,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了2200余名。一是吸收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志愿者建立专业帮教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测试、风险评估、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如沭阳县积极发挥县脑科医院和县心理咨询协会的人才资源,定期让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在心理调适的同时进行行为矫治。自建立合作关系以来,共接待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120人次,为80名咨询对象解开了心理疙瘩,使他们能够以健康、平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教育管理,最终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泗洪县邀请聋哑学校老师对聋哑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先后为36人次上课140余课时,解决了聋哑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难题。二是组建社区矫正大学生村官志愿者队伍,依托专业特长,发挥大学生文化素养高、沟通表达强、活动方式新等优势,运用“朋辈教育”模式,通过个案帮教、心理辅导等形式参与青少年矫正人员帮扶教育。三是突出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实施挂钩结对帮教,采取生活上不嫌弃、思想上不放弃、政策上不歧视的原则,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大力加强对高风险和生活贫困等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扶工作,确保每名重点人员都有人帮扶。如沭阳县社区服刑人员张某因犯滥伐林木罪被社区矫正。在刘集镇“五老”志愿者吴克贵、潘松立等人的“包带”帮教下,自主创建了旋板厂,现有工人24 人,固定资产80多万元,年创产值达170万元。据统计,近2年全市“五老志愿者” 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包带”帮教率达 87.5%,为有效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思想转化、顺利回归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积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整合村居(社区)等基层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村居(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工作站负责人从村居(社区)妇委会、调委会等组织和人员中确定,主要承担工作站的日常事务及配合协助乡镇(街道)社区矫正机构做好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与帮扶工作。如:协助社区矫正机构了解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工作、生活,活动范围、社会交往等情况。目前,实现全市1467个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全面覆盖,承担本地的社区矫正社区服务等活动。此外,通过搭建社区服刑人员与社区、社会不同人群间的互动交流平台,组织系列社区活动,让社区服刑人员走进社区,参与文艺表演、管理现场、维持秩序、发放礼品等活动,从而逐步熏陶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积极引进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培训、帮扶等服务。利用全市100余家爱心企业把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再就业培训体系,定期公布就业和培训信息,组织有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免费参加技能培训和专场用工招聘会,为有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洽谈平台。如泗洪县联合县人社局、泗洪中等职业学校对全县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络技能培训,共培训5期680多人次,有30人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到相关企业和单位当了网络管理员,有20多人开办网店。沭阳县司法局与该县虞美人瓜果专业合作社共同成立特殊人群过渡性安置基地,自基地成立以来,已为80余名“三无”等特殊人群解决临时就业问题。此外,还积极鼓励企业提供临时救助、过渡安置等服务,如宿豫区司法局在2011年和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阳光中途之家”,先后为8名社区服刑人员通过了临时救助、过渡性安置等服务。
一是借助青年志愿者力量,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由机关单位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13人组成的“社区矫正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协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参与社区矫正人员的调查评估、信息录入、信息核查、档案整理等工作,提升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效率,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
二是借助社会工作者力量,保证帮教质量。建立由4名社会工作者组成的“社区矫正社工服务队”,协助开展教育矫正,参与社区矫正人员心理矫治、制定矫正方案等工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对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开展发放生活物资、一对一心理辅导等帮扶活动。
三是借助义务工作者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建立由社会义务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等12人组成的“社区矫正义工服务队”,协助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邀请有多年慈善事业经验的老义工谈经历、说感受,激发社区服刑人员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主动性。
四是借助社区矫正协理员力量,进行结对帮扶。创新实施社区矫正协理员制度,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聘任社区内热心社区矫正工作、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人,从事社区矫正辅助工作。目前共选聘社区矫正协理员109名,每名社区矫正协理员协助管理1-3名社区服刑人员,实现社区协理员村级全覆盖。
一是借力社会工作者力量,提升训诫教育水平。浦江县矫正办邀请监狱、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具有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组成社区矫正教育团,负责每月一期社区矫正集中训诫教育的授课。教育团成员需协助司法局制作符合社区服刑人员需求的学习教育课件,不定期应邀到司法所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并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纠正行为偏差、修复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等服务项目。邀请心理咨询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社区矫正个性化服务团,针对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差异,主要在心理辅导、社会认知教育、法律服务、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等个性化帮教服务。目前集中训诫教育已开展2期,集中教育开展45次,共760人次受教;开展法律服务157人次,指导就业65人次,提供心理咨询20人次。二是借力社会培训平台,拓展就业帮扶渠道。争取县委县府农业农村办公室的支持,已将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两类特殊群体”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培训工程”计划,为其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目前共有450余人次完成了技能培训工作。联合县民政局等职能部门为想要自主创业的刑释解教人员提供经商渠道的政策和信息支持,切实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到目前,共有340余名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在全县共建立15个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主要为生活困难、需要就业帮助的刑释解教人员安排过渡性就业,共安排过渡性就业400余人次。
三是借力社会志愿者队伍,提高矫正监管效果。扩大志愿者队伍的选聘范围,积极动员组织青少年工作者、调解员、“五老”人员、妇女主任、村干部、新居民协管员等参与到社会志愿者队伍中,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站力量,目前全县共有社区矫正志愿者1180名。制定下发《浦江县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基本条件、工作职责、应终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的六种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年底对优秀社区矫正志愿者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规定按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定奖励,不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始终坚持“衔接好、监督好、引导好”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为工作思路,既加强专职执法队伍建设,也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专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矫正小组、群众组织等多股社会力量参与的格局,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一是借力基层自治组织发挥本地优势。积极整合村(居)等基层组织资源和社会力量。村委会配合协助司法所做好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与帮扶工作;
二是成立社区矫正小组实施个性化矫正方案。对每一个矫正人员及时成立矫正小组。明确并细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服刑人员家属、村干部社会管理网格成员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网络化监管作用。及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详实动态,并制定或调整矫正计划和方案,确保方案同步、措施灵活、效果明显,达到以执法监管保稳定,以帮扶互动促和谐,以教育感化显真情的目的;
三是把社区矫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日常管理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不定时地入村到户,深入家访。与社区服刑人员面对面谈话,掌握其思想动向,妥善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减少压力,增强信心;
四是动员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对在职在岗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社会调查评估时首先必须与单位有关领导、同事进行座谈,调查情况,征求社区矫正意见,且至少有一名领导必须作为矫正对象保证人,单位同意协助司法所进行监管教育,做到互相配合,互通信息。
一直以来,社区矫正面临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瓶颈。近日,北仑区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等多部门协同,在北仑新碶街道探索特殊人群服务机制改革,率先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并由政府购买此项服务。经过3个月试点运行,目前颇有成效。
去“标签化”
被矫正人员,往往被贴上罪犯标签,要顺利地融入社会,比常人更为艰难。
1990年出生的小王是一个河南到北仑打工的小伙子,学历不高,在一次纠纷中他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最近,他按时参加新碶街道“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组织的法制教育、心理知识等讲座。他说:“上课后,受到了不少教育,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面对现实接受矫正。”如今,他开了一家汽配店,一家人共同经营,生活步入正轨。
新碶街道“红领之家”一直从事公益事业,在北仑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9月,成立“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配合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进行法制教育和组织公益劳动。作为试点区域,目前新碶街道共有社区矫正对象122名。
“红领之家”负责人陈军浩表示,以社会志愿组织的形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区服刑人员是平等的主动的,可淡化由政府组织的强制特征,更大程度传递正能量。
由“管”到“帮” 在以往的社区矫正中,“管”的成分往往占得比较大,被矫正人员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为此,北仑试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参与矫正工作,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协议中,“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需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每人每月2小时以上法制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每人每月2小时以上社区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以及落实每名社区服刑人员与两名志愿者结对,志愿者可采取“一对多”等多种帮扶方式。
今年18岁的小金因偷盗手机被判拘役五个月,缓刑八个月,被学校开除后,他显得更为孤僻。芝兰社区党总支书记黄伟君主动对他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每次帮教谈话,黄伟君刻意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以友善、尊重、真诚的态度跟小金及他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经过几次辅导,小金开始学会与人正常交往。
北仑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德方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归正人员、吸毒人员、重性精神病人等四类特殊人群是比较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人群,也是需要给予特殊关爱的重点人群。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力量,可以使得社区矫正由单纯的“管制”,到量身定做的“帮扶”,帮助矫正人员走出阴影,在阳光下生活。
培养感恩社会之心 日前,“红领之家”提出项目菜单式服务,激发主动性,每月制订活动、学习菜单,特殊人群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间安排等,进行自主选择、申报活动;同时,把特殊人群的义务劳动融入敬老、护绿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培养他们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之心。
有关法律人士认为,社区矫正,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需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比如,社会组织具有心理、教育等方面专业人才优势,他们以兼职的形式参与活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大大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仑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德方表示,民间组织本身就设立在民间,组织的成员大多来自社区,相对于官方组织而言,他们更易接近群众,使大家产生认同感。据悉,下一步,北仑区司法局将积极配合“红领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室推进归正人员的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
第三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调研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社会参与性,基于该特点,广泛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有效的实现矫正效果确保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可以有效地改善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
一、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三项工作,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闽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776人,在矫389人,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没有出现脱漏管现象。
(一)强化社区矫正保障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闽侯县于2010年2月开始试点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立足实情、创新思路,于2011年8月在县司法局增设社区矫正科,为闽侯县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服务。并在甘蔗校园路130号投资200万元改建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加强队伍保障。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1名以上的司法助理员。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6次招聘,现在册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为88人。从总体上看我县现有专职社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年轻。全县专职社工中,35岁以下占95%,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为基层司法所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学历高。全县88名社工中,学历普遍是在职大专以上。三是专业强。专职社工中有法律专业人才,也有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特长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素养。四是素质好。我县招考时全部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品行良好,文字能力、口头表达强,适应工作快,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每年上下半年对全县司法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培训,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吸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职工、村干部、律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不足。加强经费保障。闽侯县按规定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律师参与社区矫正,我县已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各基层司法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职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优势,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新型刑罚执行方式,各级都能准确把握其刑罚的实质,加强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管理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管辖争议处理办法、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矫正对象的接收、日常管理、迁居、请销假、解矫等事项,完善了定期排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管理、信息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管理监督的配套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管理。通过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及时记录矫正人员监管过程形成的个人基本情况报告、走访记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请销假、考核、解矫等个人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将相应信息录入到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认真做好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接收、宣告、请销假审批、奖惩等环节,细化报告、核查、走访等日常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矫正期限、认罪悔罪态度、日常表现等情况,按照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进行管理。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行政司法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动,严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强化社区矫正的改造功能。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矫正方案,因人施教,加强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讲报、集中训诫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社会适应性帮扶。通过司法行政部门与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生活特别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济和落实低保政策,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全县还建立了24个社区服务基地,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有效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观念,修复其社会关系。加大辅助干预力度。
(四)发挥区位优势
福州大学城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我县依托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师生资源联合地方其他院校,建立起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了法治品牌项目--闽侯县检察院福州大学城检察室,依托其已建成的青少年维权警示教育基地,闽侯县司法局与检察院、教育局联合当地实验中学、荆溪中学、闽侯四中、祥谦中学、虎峰中学、东南学校、上街实验学校、闽侯八中、大湖中学、小箬中学、廷坪中学、洋里中学、竹岐中学、鸿尾中学、良存中学,通过内容和模式复制,形成法制教育网络。同时与团县委联合出台社工介入未成年人帮教、社会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相关制度文件,落实青年司法社工介入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促进丰富的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均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发挥专业人才团队化优势,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教育矫正工作品质。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工作衔接缺乏有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还出现不到位、不合拍等情况,影响了刑罚执行效果。司法行政机关与公、检、法、监狱间的配合协作、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以及工作对接、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司法、行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统筹。
(二)队伍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数每年不断递增,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有些社区矫正专门机构和乡镇(街道)司法所都只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司法所聘用的协理员因待遇低很不稳定,队伍力量跟不上工作需求。社区矫正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要求高,目前司法所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法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志愿者自发参与,目前我国志愿者参与矫正工作的法律规范空白,大多数志愿者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志愿者提供服务完全为自愿性质,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缺乏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此外还存在参与人员少程度低,专业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这些都导致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难以形成规模。
(三)工作保障经费偏低。7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办案费用大幅增长,但矫正经费财政预算并未随之增加,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经费年人均1500元,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现有的经费既要用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业务指导管理,又要用于司法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而村(居)委会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经费却为零,无法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
(四)管控教育手段不足。矫正机关主要通过定位手机来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但定位手机与社区服刑人员不能有效捆绑,人机分离现象时有发生,在监管上存在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实际行踪滞后的状况。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强制手段,不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在入户走访调查、收集证据时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有关部门的配合,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宣传工作力度,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意义和相关规定,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消除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偏见与误解。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实现感化、帮扶、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切实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民政、财政等部门作用,帮助解决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实际困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积极性;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等,加强与监狱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相关网络平台之间的联接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矫正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制度流程、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回访帮教制度,定期对矫正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矫正人员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人文关怀,增强社区矫正的工作实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要下大力充实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着力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要配齐配强矫正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进一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引进具有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人才,并切实提高其工作待遇,确保队伍稳定;进一步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引导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从而形成以司法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一整套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矫正监管、心理疏导、危机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保障机制,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监管经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充分运用GPS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技防能力,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志愿者及其他人员,给予就业、上学、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和提拔,并对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四、前景展望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专群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规模范围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要求相比尚不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完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政策制度上研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平安社区建设
文章标题: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平安社区建设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平安社区建设
安宜镇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00多名平安创建工作者将走上工作岗位,将成为我镇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宝应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支持他们的工作,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发动,增进创建共识
创建平安社区有利于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有利于保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动员社区广大居员积极支持平安创建工作者工作,组织广大居民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宝应的有关指示精神,大力营造“创建平安社区,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平安创建工作者“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使他们真正摆好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摆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摆正服务与职责的关系,努力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创平安社区,树宝应形象”上来,统一到加快城市化发展上来,统一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同时,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努力使每个参与创建平安社区工作的同志,牢固树立创建意识,为开展创建工作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二、帮助排忧解难,激发创建热情
为确保平安创建工作者安心、尽心工作,我们将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登门走访,了解情况。做到经常调查了解[文章来源于ˇ好范文 wenmi114.com-解决您的燃眉之需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平安创建工作者的家庭生活情况,针对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同志,我们将积极协同县民政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帮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好子女上学,下岗再就业等实际问题;二是节日慰问,问寒送暖。重大节日,我们将组织社区负责同志,开展登门慰问活动,送去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全力支持,做好后盾。在工作上,要求每个社区居委会主动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落实必须的办公经费。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对有关矛盾纠纷处理、治安联防等方面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要求社区党员干部积极与他们交朋友,互帮互助,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社区的真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工作,埋头苦干,立志为社区创安工作作贡献的热情。
三、严格考核管理,落实创建责任
根据县创建办的要求,社区创建办是平安创建的直接责任人,我们将对各社区创建办加强指导,切实负责好各社区平安创建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军转干部的优势,同时加强督促检查,真正做到任务分解到人,职责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人,把创建工作抓到实处。
四、注重相互配合,形成创建合力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将重视加强协同作战的组织,做到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是上情下达。根据上级主管部各阶段工作要求,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使大家都能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互通情况。各社区居委会要经常对社情民意情况向平安创建工作人员进行通报,帮助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发生的治安信访问题,及早采取措施,防患未然。同时,平安创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的治安情况及时向社区居委会通报,争取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三是衔接交流。针对各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或社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相互衔接,及时交流情况和工作经验,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上相互协调,齐抓共管,把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萌芽状态,通过各方的紧密配合,努力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共同打造平安社区。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切实加强创建平安社区工作,我们将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充分调动平安创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打造平安社区、平安宝应而加倍努力。
二OO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平安社区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平安社区建设。
第五篇:幸福社区
一、关于幸福社区涵义的阐释幸福社区的涵义。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社区是否和谐,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是否感到幸福。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带有综合性的概念,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既取决于社区的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环境质量等,也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多少、生活好坏、心理预期等。幸福体验虽然是个体的,但幸福的实现必须是社会的。幸福的主观体验需要在社会中实现,社会是幸福可能生成的必须的前提。正因为居民的幸福体验源自社会,所以,幸福社区所倡导的新型幸福观,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是全面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幸福观。围绕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幸福社区,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所谓幸福社区,是指建设幸福社区要以社区居民主观感受为社区建设指向,社区的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满意度高、对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受度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稳定有序、法制健全、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守望相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
广州幸福社区有8大定位
去年底召开的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目标任务,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确立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作出了打造城乡“幸福社区”的工作部署;随后,市委书记万庆良在天河区视察时提出,天河在幸福社区建设上要率先取得新突破。9月,《广州市创建城市“幸福社区”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方案中提出,将结合广州城市社区特征,将社区划分为地缘型、单位型、单元型、综合型、转制型五种类型。从今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全市选取26个试点社区开展“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幸福社区”,推动幸福广州建设。
幸福社区该怎么建?幸福社区是个什么样子?现在离万庆良提出“幸福社区”要率先突破已有8个多月时间,目前做得怎么样?近日,记者利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机会在天河区实地走访了6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推出特别报道,希望为今后广州的幸福社区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幸福社区首次有了个标准
记者了解到,近日,广州首个针对幸福社区创建工作特别研制的评估体系——《天河区幸福社区评估体系》随《天河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而评估体系包括9大层面107项标准。
9大层面107项标准“评估”幸福
此次出台的天河区幸福社区评估体系共包括9类一级指标,25类二级指标,42类三级指标。在指标设计上,天河区根据理论文献整理、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专家讨论法的综合使用,确定幸福社区指标体系共包含9个层面,包括社区管理、民主自治、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群众满意度、社区秩序、社区环境、社区服务。
年底将按指标考核社区工作
根据天河区创建幸福社区的实施方案,在2012年12月前,各街道要结合辖内社区特色至少创建一个幸福社区,并参加全区的评比表彰。到“十二五”期末,力争80%以上的社区创建成为幸福社区。
单位型社区 广氮社区:公益可以存进取出
单位型社区: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属聚居区、宿舍区为主体的社区
广氮社区是原广州氮肥厂职工生活小区,历经43年辉煌历史的广氮厂于2000年4月由市政府宣布关闭,厂属全部人员交由车陂街属地管理。去年在“寻找广州最幸福社区”评选活动中,荣获“广州市十大特色社区之最具活力社区”。
每栋楼都有两名义务巡楼员
走进广氮社区,绿树成荫、空气怡人的休闲活动广场格外引人注目,老人们在家门口闲聊、广场跳舞,中小学生们在广氮图书馆读书看报,在大城市里这样的生活味道很难感受到。车陂街广氮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展斯介绍,这些年广氮社区实现了管理上由企业“保姆型”模式向社区“自治型”模式的成功转变,社区居民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成功转变。
社区里的每栋楼,都会有固定的两位街坊担当义务巡楼的责任,为了社区安全外,同时也看看居民们有什么需求。广氮社区的林姨就是一名楼长,她每天早上6点左右和晚上7点左右,总会准时进行巡楼一次,看看每家每户的门窗,是否有异样。社区里有一名老教师有一次刚出门就扭到腿摔倒,很快就被邻居发现抬回家去,街坊们一听到消息,全都赶过去探望。
今年3月14日下午,11栋的巡楼人员在进行志愿巡逻中经过3楼,听到高龄独居老人王婉琴家中发出阵阵的呼救声,大家马上去到老人家门口,但是老人跌倒起不来,大铁门无法打开。这时,居民志愿者们发现三楼顶有个天井口,合力想出法子从天井下到3楼王婆婆家的阳台上救人。后来,医生说如果再晚15分钟,后果将不堪设想。
策划推出“公益ATM”项目
在关爱服务社区居民方面,广氮社区已有“七大服务”:即通过车陂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为辖区居民“量身订做”开展长者服务、家庭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就业辅导服务、社区文体组织孵化及志愿者服务等6项服务项目。
在此基础上,广氮社区还正在策划推出“公益ATM”项目。据悉,“公益ATM”项目主要是模拟银行自动取款机的形式,将社区居民、爱心企业团体、志愿者等的捐助行为定义为“存入”,将社区内有需要的居民申请援助的行为定义为“取出”,通过这样的一存一取,社区居民之间实现了互动与互助,进而实现“互助车陂·共建幸福”的社区建设理念。
记者从车陂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了解到,“公益ATM”是一个社区居民互动互助的公益平台,它的资源除了社区居民的捐赠以外,还包括爱心团体、志愿者等的捐助,这个平台分为网络和实体两部分。在网络平台上,居民可以通过登录幸福车陂网站(www.xiexiebang.com)公益ATM板块,自助完成:物品、资金的存入;已有物品、资金及申领资格查询,物品、资金的取出;闲置物品的预存入;物品、资金、服务的预约;相关表格的下载等。在实体平台上,居民可以将自己闲置的物品放入“公益ATM实体店”中,完成公益ATM的存入,也可以在参观“公益ATM实体店”后申请自己有资格申领的物资,完成公益ATM的取出。将来,困难群体可以在网上进行申请所需要的物品。
社区统一种果树并改造危房
住房楼龄大多超过30年,广氮社区已经出现部分住房公共设施残旧老化,楼栋之间道路破损、绿化凌乱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对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幸福指数”,张展斯说,他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实施16栋危房改造项目,建设环境舒适的花园。之外,还计划把社区建设成为清洁有序的家园、环境舒适的花园、瓜果飘香的果园、关爱互助的乐园。
家园、花园、乐园大家容易理解,很多人很奇怪怎么会有“果园”。其实,在广氮社区51栋楼,早期,很多居民在家门口就种了果树,现在广氮社区有26种果树,到了夏天、秋天瓜果飘香。接下来,该社区将进一步激发志愿团队力量,通过政府牵头、社区策划、居民自治以及物业和辖内单位支持,将楼栋之间的绿化带统一规划,引导种上既美观、又实用的一些瓜果,凝聚合力建设瓜果飘香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