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时间:2019-05-15 00: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第一篇: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 喻忠恩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超越以往一般的改革措施,体现作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病灶,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应从体制变革入手,切实解决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从而为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基础性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现代学徒制;制度

在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完成规模扩张任务、寻求内涵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我国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本文试图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个案,就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所涉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作为顶层设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近年来,顶层设计开始较多地被用于与改革相关的社会治理范畴。一般认为,顶层设计是指以全局视角,自上而下地对政治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以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简言之,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①]。

很显然,作为社会治理意义上的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客观地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职业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上是按照“先做大、后做强”的思路来进行的。因此,发展尤其是规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实质性的改革。在此情势下,以改革为名的诸多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工程并没有清晰的思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封闭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但是,较长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调整与改进总是局限于职业学校内部进行。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聚集相关因素的发展合力。二是碎片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不足,也缺乏改革的总体协调机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对职业学校改革的措施较多,对如何推进政府、学校与企业关系的政策、措施少;而且,即使在政府与学校之间,各项改革都是分散推进,相互衔接不够,改革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三是形式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下,盲目去学习他国经验很只能导致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与移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了。相应地,那种规模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弦易辙。同时,长期以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问题没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由此所衍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高层、更全面的发展眼光和更科学、更系统的设计体系。对此,有论者指出,在机遇和挑战之间徘徊的职业教育最为缺乏的不是别的而是“顶层设计”。[②]

基于社会对于顶层设计的期望,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新形势下的新思考、新尝试。尤其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一系列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其中,一个付诸实施的重大举措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无疑,这种自上而下的开展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工作力度是以往所没有的。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③]紧接着,教育部于2014年8月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人社部、财政部也于2015年7月《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国家部委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回应。据统计,“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王扬南透露,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余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④]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逐步形成配套的国家制度。目前,大多欧州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学徒制”系统。德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瑞士学徒培训制度完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约有2/3的人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其中4/5参加学徒制,剩余1/5 进入全日制职业学校。英国把开展“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国家技能战略的重要途径,政府的教育战略报告《世界一流学徒制》宣布,要让学徒制学习成为16岁以上青年的主流选择。意大利建立了全球教育层次最高的学徒制,以法案形式规定学徒合同同样适用于博士研究生。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另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各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实岗培养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⑤] 从纯理论意义上讲,基于“现代学徒制”这一基本理念的职业教育实践,由于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双方的优势,很好地将学校人才培养同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让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联合培养之下,学生毕业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避免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学徒制”不仅在欧洲各国比较普遍地实行,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也纷纷借鉴“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发展符合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于长期困扰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并因此不懈探索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引进这一制度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及其要求

2013年,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上表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有三个鲜明特点:协同、倒逼、牵引,体现了改革进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并由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问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在新阶段迎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⑥]曾先生虽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顶层设计,但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要求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顶层设计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系统性上。职业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从关系要素来看,不仅仅涉及到职业院校或者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调整,还涉及到企业(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因此,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统地思考;对于拟实现的终极目标,哪些要素是充分条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条件,均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与论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做文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体现在问题指向上。既然是改革,必然是先遇到了问题才要改革。这也就是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问题倒逼改革”。但改革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问题不同,改革的对象就不同,改革的重点就有差异,方法也有所不同。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改什么、革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改革当以问题为突破口,只有找到了深层次的真问题,才能发现改革的方向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

再次是方法论及其可行性上。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只有落脚在可行性上才有实际的意义。顶层设计无论如何完美,如果没有相应的方法论指导,顶层设计总难免落入空谈。不可否定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诸多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路径基本是:中央部门高度重视,省市级部门照本宣科,基层办学单位不知所措。近三十年来中央层面文件、政策不少,但是往往因为只有宏观的改革目标而无相应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所以结果是,改革的口号多而真正得以落实的少。

简言之,检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是否科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当然,这三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可以反证某个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性。如前所述,“只有找到了深层次的真问题,才能发现改革的方向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因此,对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考察,“问题指向”不失为一种直接且简便的检验方法。

当前如火如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结果会怎样?目前,对此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据记者在多家国内企业采访时发现,有些老板明显表示出对“现代学徒制”“兴趣不高”。普遍遇到的“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让““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纠结挠头,无能为力而积极性大减。“现代学徒制”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显得飘渺而遥远。因此,记者认为,如何让“现代学徒制”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让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就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是摆在双方面前的一个考验。[⑦]

很显然,这一问题迫使我们有必要对尚未全面铺开的“现代学徒制”实验这一设计的科学性进行重新审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新问题,与之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研读教育部的《意见》和人社部、财政部的《通知》,我们可以发现,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方案都比较全面地涉及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在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上,相关文件中也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方案。但是这两个方案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回避了一个关键性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手段,还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近些年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个论点: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是包括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在内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施行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性条件。换言之,“现代学徒制”不是有利于解决企业参与问题的一种手段或措施,而是相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赖于校企的深度合作。

事实上,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确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改善,恰恰就是因为这一问题。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在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下开展的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行业、企业领域。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参与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企业的参与不足。由于行业、企业没有被有效纳入改革系统,导致职业教育改革只能在政府、学校之间进行,进而导致职业院校只能闭门造车,人才培养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脱离行业、企业办教育,不仅耗费大量资金在低水平的实训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上面,又不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本质上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效推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探索的重心。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校企如何深度合作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始终没有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尽管这些年许多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许多的所谓校企有效合作的模式,但实践表明,这些所谓模式至多只具有校本的意义,并不具备推广的条件。至于许多在政府主导下的为数众多的由学校、企业组成的所谓职业教育集团,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的运作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导致这些职业教育集团名实不符。此外,国内一些城市专门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类的政策,试图推进区域性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但事实上效果也非常有限。

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前些年职业教育集团、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无法真正推行。因此,这一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无法回避或绕开的问题。同理,在目前这种校企关系的状态下,“现代学徒制”能有所作为吗?!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固然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下,“现代学徒制”不可能落地、生根。合乎逻辑的改革理路应该是,先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再解决培育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而不是相反。

作为顶层设计,“现代学徒制”试点显然没有触及到我国职业教育的这一关键性难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作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存在缺陷的。这一设计看似“新”,但本质上仍是原来那种改革思维的延伸,其结果与之前的种种做法不会相差很远。对于这一点,职业教育界应该有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人社部、财政部的“新型学徒制”实施方案由于强调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企业,因而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比教育部的方案更合理一些、更具有操作性,但是受制于目前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我国现阶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范围有限,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变形的可能性极大。

三、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理路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过于强调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企业作为“被合作者”,是企业“有限”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目前校企合作的框架底下,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除了被动地提供相关设施、场地外,很难真正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同时除了将职校学生作为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之外,也很难将企校合作与自身的短期利益或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的合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职业院校改革的盲目迷信,而对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如前所述,作为顶层设计,其可行性取决于对改革所面临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涉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众多复杂矛盾中,分清了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事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决定》还提出了思路清晰的解决方案。如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一条中就如何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如何“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做法。尤其是“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命题的提出,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决定》是一份非常值得重视的职业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对此前职业教育改革效率低下反思与总结的结果,标志着高层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成为我国将来较长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国家相关部委应该遵循《决定》的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体来说,先从办学体制改革入手,解决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问题,使得企业真正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同时,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并逐渐建立起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当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逐步推开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着力点。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⑧]这表明了中央高层对于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模式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对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我们明确了未来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即改变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在办学体制上实行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并使得企业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对此,《决定》也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显然,当多元化办学体制形成后,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而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时,自然会把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天然纽带重新连接起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那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必然要求市场化的管理体系与这种办学体系相适应。这是新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当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政府—学校关系,认真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明确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角色定位,对“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政府必须减少对办学具体行为的干预与介入,实行“简政放权”,对于不合理的行为政府行政干预、介入过度的行为应该及时纠正。

(三)相关配套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着眼于长远的体制性改革,需要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法规与制度作为保障。中央政府应抓住《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修订的机遇,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等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切实法律保障。地方政府也应依据《职业教育法》制定或修订结合自身实际的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条例》,以法律法规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在上述的系列改革实施后,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体的学校、企业,而是亦企亦校、亦校亦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情境下,办学主体尤其是企业,在无需过多外力约束或激励之下,就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自觉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性的真正解决。当然,这一改革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对于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改革者来说必定是一个考验。但是,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坚持这一改革方向无疑是必要的。

第二篇:智慧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

2011.7

第一章 概述

**位于中国省的中部,**市政府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坚持走“创新引领特色发展、重点支撑、赶超跨越”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初步形成了机电、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和风电、光伏、创新孵化产业链,成功打造了国家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自然优势,历史人文与科技环境、农业、工业及服务的发展基础、自主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动力等,但为了体现出**在长株潭城市群里独特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高新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加快**城市的在中部的崛起。

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智慧城市,需要同有国际化背景的公司合作,这不仅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而且其成功的经验,能够节约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多快好省建设成为全国示范作用的智慧城市。

戴尔在国内外有众多行业顶尖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在城市管理、政策咨询、能源管理、交通管理、城市应急事件处理、环保低碳事业、污水处理、信息化咨询与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提供业界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戴尔深信,多厂商合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而一个有能力的协调、组织者承上启下、统筹全局,将是催化这一模式成功实现的关键。戴尔在智慧**建设上具有强有力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希望能把全球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教训引入智慧**的设计、建设之中。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市政府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两化融合实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将**作为湖南省“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感应芯片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布局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产品生成,形成智慧城市相关的新产业群发展任务。将在全国率先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更透彻感悟、全方位联通、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市政府希望在城市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慧互联**,让**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交通、健康保障、物流、商业、能源与用电、大城管、安居服务、文化服务、制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智慧化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性城市;实现基于资源实时状态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资源产出效率;提高城市资源在区域间和运营机构间的利用广度,促使城市资源向公众和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增进资源的利用深度,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使用的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建立更为优化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大幅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智慧生态城市圈,**智慧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城市运营、公共服务等十一项智慧应用体系领域将开展试点,1.1智慧政府应用体系

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城市应急快捷化,城乡规划可视化,市政管理精细化的建设目标。1.2智慧产业应用体系

利用智慧的信息化技术推动**市的生产力,提升**市在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区位优势,优化经济体系和经济增长方式,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1.3智慧医疗应用体系

建立以患者为本的智慧医疗体系,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落实“新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整个环节里实施协同和整合,从而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医疗体系。1.4智慧交通体系

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通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1.5智慧教育应用体系

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充分运用宽带、无线、海量存储等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电子娱乐、数字图书馆等发展,提升**文化品牌。1.6

智慧环境应用体系

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1.7

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

贯彻惠民政策,合成行业应用,提供智慧的现代服务。1.8

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

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1.9

智慧旅游应用体系

以建设智慧旅游体系为契机,开发**地理“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智慧城市具有重要意义。1.10 智慧能源应用体系

以“清洁能源”体系带动能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环保,从而使**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1.11 智慧园区体系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增强园区软实力,2、**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1 “伟人故乡,红色圣地”

**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的故乡,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故乡。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伟人故里,将军之乡”为智慧城市灵魂。旅游、交通、建筑、文化宣传、公共设施等都要围绕着这一“红色灵魂”而展开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技术,力争把**建设成具有“伟人故里”人文内蕴的智慧城市。2.2 “青山绿水、生态宜居”

**市绿色山水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664万立方米。**境内河流有涟水、涓水,人工河韶山灌区总干渠、南北干渠等,还有水府庙水库。在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中要以“山头以绿留之,低处以水蓄之”的尊重自然山水原则和“多留原生植被、逐步补植提升、改造现有水体、改善气候环境”的人工适度干预办法,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在**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中要树立保护绿色生态,水质资源为前提,将**打造成青山绿水,生态宜居的城市。2.3 “信息透明、全民参与”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全民参与,智慧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切身利益,政府要利用媒体工具加强**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到市政府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并自由参与表达观点,鼓励市民参与进来,一起对自己的政府进行负责,群策群力的建设好**智慧城市。

政府应当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利用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让市长和普通市民连接在一起,市民可以在线看到当前各项公共事务的处理状态,了解问题点在哪里,出谋划策;市长可以通过智慧电子政务信息化系统看到下属是怎样处理问题,问题处理的程度及困难所在知道政府在忙于什么项目。市长通过信息化平台还可以看到市民有什么想法,可在第一时间与市民进行沟通。

2.4 “低碳环保、持续发展”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5 “平安**、协同合作”

智慧**城市管理要求对整个**市进行全方位、实时化的管理,建立智慧治安监控体系、智慧灾难预警体系、智慧应急体系、智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智慧疫情预警体系、智慧安保等系统的信息化。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及智能化。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市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坚持严管、严治、严罚,严肃查处城市建设管理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打造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同时,也通过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加强城市管理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在城管、执法、公安、建设、交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区、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社区群众共同管理城市的积极性。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重点

“人文**、生态**、宜居**、宜商**”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设计、逐步实施,抓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市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种关系,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时应当立足**特点,发挥**特长,形成**特色。以以下建设重点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大力加强**物联网的建设,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方面、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

支持网络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主体网络,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建立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集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平台,预防和管理信息安全风险,提供实时全面保障

2、智慧电子政务

3、发展新低碳环保经济

3.1 树立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由政府引导**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重点领域转移。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统一的原则,加快**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有效途径,未来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其次,调整能源结构。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必须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加快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通过化石能源内部和外部结构调整,有效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促使我国能源结构向低碳能源方向发展;

再次,调整技术结构。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建立绿色科技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相关技术,争取克服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最后,大力提高能效。提高能效被认为是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再生燃料之外的第五种发电“燃料”,更高的能效意味着可以减少2/3的温室气体排放。3.2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

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加快低碳经济立法,依法推进低碳经济。以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

加大低碳投入力度,推进低碳快速发展。要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等手段,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有必要从减排角度对财经政策进行整合,探索设定“碳预算”,根据“碳预算”排放目标安排相关财政预算,并尽快开征“碳税”。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谋取竞争优势。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4、打造生态环保城市

4.1 进行水环境保护

进行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的建设,对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格监测主要河流水质及主要湖泊综合污染指数。4.2 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保持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去除率符合国家生态城市标准。提高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及城市气化率。增强天然气的使用率。在中心城区实现了禁止三轮摩托车。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城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均排放值。4.3 控制噪声污染

严格治理工业噪声,严格监管服务业、施工、交通等类噪声污染,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始终保持在56分贝以下。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符合标准 4.4 提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建造无害卫生填埋场,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造危险废物无害化焚烧

场,实行中心城区医疗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降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4.5 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与生态保护

编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规划,进行示范项目建设。杜绝了无序开发建设现象,良好保持远城区湖泊、河流总体水质。4.6 进行绿色生态建设

加大城区绿化覆盖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推进了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加强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加强重点防护林工程、长防林的建设,草地保护工作;

4.7 加强低碳建筑的发展

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4.8 建立生态示范基地

建立优质粮、油、林、果、茶特色产品绿色农业区;建立优质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建设多功能生态农业区、特种水产品养殖区、“区、特、优”高效农业园及水产生态科技园。4.9 建设生态旅游带

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沉湖、自然景观。加强对珍稀动物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对些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并划定有自然保护区。

4.10 进行水资源的保护

**水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在**水源地区安装摄像机、COD水质传感器、氨氮水质传感器、烟气分析仪、数据采集传输仪、流量计、设施运行记录仪、采集传输仪等传感监控设备。监控中心通过监控网络进行远程水源的监控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趋势预测和超标报警。通过对废水的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并把采集到的合法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对污水招标排放的监测点自动报警,并通过网络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5、智慧医疗

利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效透明、惠民可及的智慧医疗体系,重点建设医疗急救系统、远程挂号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提高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水平。通过“智慧医疗”的建设,争取5年内**市民人人享有“电子病历”,避免重复诊断,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6、新农村布局规划与实施

建设具有**特色的“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农村。远城区逐步实施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生产生活服务和社会事务向新型社区集中。以主城为中心,以发展轴线为骨架,向外围依次形成新城建设发展圈、农业生产圈、生态维育圈三个圈层。6.1 新城建设发展圈

最临近主城区,是未来**城市化主要推进地区,是远城区产业、人口主要集聚区,将建成设施完善的城市型社区,农业产业以科技、观光和体验农业为主。

6.2农业产业发展圈

是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将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

6.3 生态维育圈

是需要永久性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地区,是**最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主要由风景区、湿地保护区、生态绿楔和生态绿环构成。在这个圈内,所有开发建设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避免区域性的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向此延伸,逐步减少人口规模。

7、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7.1 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运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管理对象进行万米单元网格城市部件、事件等数字化管理。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细化管理行为,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形成包括巡查、上报、处理、监督、考核等一整套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7.2 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城市的管理关键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处理,在城市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加快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三网融合技术,将整个**市各部门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与资源共享,通过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整个城市进行综合管理。

7.3 建立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

引入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流技术,建设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基础,同时也将成为今后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共享资源,并且支持通过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标准接口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同时在总管处现有GIS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城管局内部统一、共享的GIS系统,不仅用于城市管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向各业务室开放接口,供其在业务系统建设中调用。

7.4 建设统一的监控平台

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各种监控数据,建设城市管理局统一的监控平台,满足城市管理各项业务的监控需要。先期的建设主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后期随着各业务处室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应考虑逐步的拓展自有视频监控的布点。配合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统筹考虑,逐步拓展监控手段与监控点的设置,信号统一接入到监控平台,共享给需要的业务处室使用,同时在指挥平台中开展统一的指挥调度。7.5 建设统一的指挥平台

在GIS系统和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平台,业务上先针对城市防汛和扫雪指挥两部分,功能上应包含信息采集、资源管理、预案管理、会商决策、事件处理、信息发布、结果追踪等。要求满足城市管理局在指挥、决策方面的需要,并支持市局有关处室、区县城管局及其他部门登陆系统参与会商或接受指令。

7.6 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

在原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定制的千分制考核办法,建设统一的考核平台,用于在整个“大城管“体系中对各处室、各区县进行考核。该平台由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负责建设,技术上应符合统一应用支撑平台的要求,使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根据全局监控、指挥、管理上的需求,提供移动监控数据、考核数据等信息。

8、智慧城市一卡通系统

“城市一卡通”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而提出的新概念。它是将城市公用事业各个行业统一起来,采用一致的付费方式。

“城市一卡通”具有多卡合一、一卡多用的功能优势,能够促进金融、交通、通信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IC卡作为信息的载体和接口,通过向市民发行用于城市生活的IC卡,建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便民利民,“城市一卡通”具有刺激消费并实现市民4A生活,可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分析各行业数据,便于及时掌握市场经营动态。将市民的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通过使用IC卡进行数字化记录,反映到城市的相关的信息系统中,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有了这些信息,辅以其他手段,如:查询、统计,间接测算、决策分析等,为城市中的个人消费、企业经营提供了多方面有力的分析基础和指导依据,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一卡通的行业应用

 公共交通收费:公交、地铁、轻轨、轮渡、出租等收费;  公用事业收费:水、电、气、有线电视、电信收费;

 金融应用:圈存、消费、取现、圈提;  旅游消费:代替门票、旅游积分;  医疗:治疗收费;

 社保:五险管理、医保待遇、养老待遇;  加油、加气:油气收费、税控管理。

9、智慧交通

9.1车载交通信息系统

为车辆使用者提供线路上的有用信息,通过过往车辆的速度及位置来收集、分析及预测旅行时间,通过各种平台获得不断更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管理中心、互联网、车载设备及个人手持设备等,这个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9.1.1出行信息系统

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视、广播及接收终端提供交通全程信息服务,将各种交通形式的旅行计划与订票信息相结合,利用公交时刻表及道路历史信息资料为每位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方案,用户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宜的计划安排,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出行者可以随时根据时刻表订票,可以通过主干线上的摄像机实时查询到道路交通实际运行情况。9.1.2 可变信息系统

在各交通要道旁安装电子信息显示牌提供交通诱导信息,如交通状况、停车、公共交通及环境等,一般在主要干道上每隔15公里就安装一处可变的电子信息屏,一旦发生交通堵塞,道路监控信息系统可以在10秒内将堵塞信息发布在电子信息牌上,提示来往的车辆减速或改道。9.2道路管理及控制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包括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及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9.2.1 道路控制管理中心平台

在GIS平台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指挥调度系统,无线通信系统、警车卫星定位系统、道路监控系统、122接警处及交通组织管理系统,具有道路监控、道路

信息采集及处理、指挥调度、控制管理等功能。9.2.2 交通信号自适应系统

是一种对交通信号网进行实时协调控制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的控制,在公交优先的情况下,对延迟的公交车提供绿灯,使其快速通过,然后调度垂直线路的绿灯时间,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9.2.3 电子收费系统

以车辆地位系统为基础,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和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费数据处理,实现不停车全自动电子收费。9.2.4 交通巡逻车信息系统

此系统应用于在道路上进行巡逻的交通稽查车辆,通过巡逻车的摄像头可以发现道路上不符合交通安全法规的车辆,及时进行稽查核对,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人民的财产安全。9.3道路监控系统

在交通路口安装摄像机,采集城市道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速度、通畅度等视频信号,监控活动在交通路口周围一定范围的车辆,通过对其拍摄的车辆与其他道路交通信息对比,及对车辆及其他车牌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处理,实现对交通违章车辆、肇事车辆及嫌疑车辆的查控与处置,遏制并打击违规违法活动,消除各种隐患。

9.4 自动车牌识别系统 9.5 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9.6 智慧公交调度系统

10、智慧工业园

**市有国家级工业园,有高新工业园,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7家工业园,在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重点制造行 13

业,信息化辅助设计和制造等方面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实力。**市政府提出进一步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增强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通过综合主题园区和虚拟园区的的优良创新环境,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除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并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最终让园区和企业实现共赢要求与构思。

按照**市政府对高新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新兴服务需求,戴尔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市“智慧产业园区”。10.1 虚拟园区

虚拟园区以一张园区地图为展现基础,这一地图首先可以为虚拟园区用户展现整个园区的全貌,并且将园区管委会、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园区中各个企业的主题信息及相关负责人员的信息巧妙嵌入其中。为了增强在虚拟园区查询信息的便捷性,所有信息都将以Web2.0的形式体现出来,所有用户都拥有一个统一的入口。用户可以在这张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地图上,非常直观的通过导航完成各种操作。虚拟园区提供了多种灵活、直观的技术及业务的功能。在业务上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务公开  公众服务  企业服务  招商服务 10.2 主题园区

主题园区将把园区内部政府、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外专家和主题参与者、乃至园区企业客户等各种角色组成一个创新社区,为他们共同营造一个统一的创新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所有创新参与者可以完成从创新整理、孵化、测试的整个流程。主题园区创新平台将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构建,并作为开放式服务提供给园区内外的各个企业、行业协会、地区政府所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做法将使主题园区创新平台能够汇集来自各方的专业意见,从而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新产品、新创意、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源泉。10.3 政务联动云

政务联动云的目标是要彻底打破科技园区中原有的OA系统孤岛,为园区内的社会公众、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而政务联动云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彻底打通,让各类业务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顺次流动起来,真正让园区各部门实现有机、高效的协调工作。

政务联动云提供了如下的基本服务:  政务联动门户  园区政务服务平台  政务联动办公平台  政务知识互助  团队协作管理  政务联动内容库  政务应急联动服务  即时通讯、Web会议 10.4 企业管理云

企业管理云是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构建,专门为开发区中的众多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企业工具和服务的一个业务平台。由开发区管委会出资出力,在内部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一个模板化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管理型应用工具,例如信息通讯、流程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文档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因为园区管理方的特殊地位,企业用户无需担心这一管理公共平台的安全性。在具体应用上,企业通过可以自主选择其适用的应用种类。同时,因为用户数量为数众多,园区管理方构建这一平台的成本可以由大幅摊低,同时作为园区特色服务之一吸引到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10.5 新能源产业体系

新能源产业是**重点打造的四大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国家、省、市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充分发挥**目前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形成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强化能源利用管理,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

费结构,实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智慧电能建设,加快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推行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统一入网管理和分布式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更可控、更高效、更安全的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型能源消费方式,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

11、智慧物流

**市提出打造出几个上百亿元的物流园区,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将重点推进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西商贸物流园和易俗河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戴尔公司根据当前**市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打造智慧物流体系。通过宽带网络、呼叫中心、GSM/WCDMA无线通讯网络等媒介,通过电脑终端浏览器、智能手机、定制车载终端,实现物流信息的最大共享,在网络覆盖下随时随地实现物流企业各项工作的移动化;对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实时的监控。从根本上降低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11.1 重点功能-物流信息共享

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可以实时获得货物信息和车辆信息,并通过综合查询,自动匹配,智能推送等方式,使得零散物流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客户端软件本身还是一个广告推送、企业展示的平台。11.2 重点功能-智能调度

实时定位:用鼠标点击地图上的任何一辆车(图标),都会显示出当前所指车辆的详细信息如车牌号、行驶速度、方向、有无异常、具体所在位置等车辆行驶实时信息让您一目了然。

轨迹回放:可回放车辆的行驶历史轨迹,包括行驶路线、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在地图上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11.3 重点功能-安全保障

紧急报警:当司机遇到紧急情况,按下车载终端上的报警按钮,监控中心会第一

时间了解到该车辆状态信息,并可以启用摄像功能或监听功能了解当前情况,采取相应设施保障司机及车辆的安全。11.4 重点功能-远程支持

呼叫中心:对不熟悉互联网或不方便使用宽带的客户提供人工服务、自动服务及留言服务,通过语音接入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和咨询,客户关怀以及客户投诉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为司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援支持。通过车载终端的一键呼叫功能,保障人身和车辆财产安全。

远程诊断:可以借助与车辆定位系统的链接,获取车辆个电子部件和传感器上报的工况信息,无线传输到维修机构(如修理厂和4S店),进行远程的车况检测、故障定位、维护建议、检修指导,保证车辆安全行驶。11.5 扩展应用—贵重物品的全球跟踪

在贵重物品的运输中,客户往往希望实时的监控到自己的物品,当前在什么位置。可以为客户的贵重品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将当前的坐标信息及时的反馈到平台上,客户在登陆平台后就可24小时监控物品当前的位置。通过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既可知道物品处于流程的哪一个环节。这样可以满足部分客户对货物安全问题的要求。11.6 扩展应用—路径优化

可通过线路优化、配送管理等功能根据每日订单生成配送计划。通过这个规划过程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配送车本大大降低。11.7 扩展应用—运输监测

可通过将货舱内温度、湿度检测设备,通过无线数据传输设备接入联通网络,通过短信,数据、视频等方式将货仓内的情况间隔反馈。并远程设置相关设备的参数,达到远程管理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检测的成本,同时保证了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

12、智慧旅游

将旅游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红色旅游信

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12.1 建立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针对**市景区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示范重点包括:

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 以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代理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12.2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环境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目标,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引导在线预订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深入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

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从IT资源服务到IT应用服

务的按需使用能力。针对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特征,依据旅游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和用户规范等方面,研究和制订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并纳入景区、酒店宾馆、旅行社的评星评级体系。 鼓励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对旅游在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在线服务企业发挥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线上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多产品、个性化地组合和预订服务,在线下以信息共享带动地面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构建覆盖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服务价值链,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和在线服务企业整合各自的优势服务资源,以合作、合资等形式,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 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

健全电子认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制定旅游电子合同规范,建立旅游产品安全电子合同系统,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等的法律法规,保障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公平性、安全性,建立电子合同在线公证平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对接,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建立以企业属地管理为基础,全国数据统一、分级授权管理的旅游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旅游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权威的旅游企业信用评估标准,实现客观、公正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估,并逐步实现信用级别与旅游企业等级评定直接挂钩,引导市场消费选择。

第三篇:职业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

※※※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专家精彩的讲解,让我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先回忆一下专家讲解的主要内容。第一,专家主要讲解了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第二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其次我就这次讲座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技能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人才观、评价观、能力观、教学观。了解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遵循六大原则:一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系统为导向;二是以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知识为目标;三是以素质为基础,而不是以应试为基础;四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五是以项目为载体,而不是以逻辑为载体;六是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而不是知识、理论、实践分离的课程设计。

鉴于以上几点,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1)

将课程按照实施的时间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课程目标,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

(2)

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3)

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准备大量训练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用

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4)

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确定演示、实训、实习、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安排训练的项目任务,不是仅着眼于具体的拆平和任务。

(5)

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但首先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尽可能是“系统的应用知识”,教师应当从使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的系统的改造。以课程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于是,“知识理论够用为度“就有了实际可行的依据——以课程的项目任务为衡量基准。系统的知识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务之后,归纳总结出来。

(6)

涉及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教师要学会使用行动引导教学法。从直观实例开始,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增加信息量,选择合适的台阶,小步快进,力争提高课堂效率。

(7)

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同时,在课程的建设中,专业教师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教“课”,不要“书”。“课”的内容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不能以课本为准。

(2)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没有一本是可以照本宣科的,自己写的课本也不行。因为书写的逻辑和讲课的逻辑是不同的,从课本到课堂需要一个教学设计过程。(3)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职业教育要求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能力目标就是要让知识为做事服务。

(4)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这是高效学习的必有之路。

(5)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教师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己有兴趣的课做好、做精。以这个课为中心,逐步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教学水平。

(6)教无定法。要认定原则,但固执坚守某种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课程评价则最终目标是效果,要鼓励创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是在学校创造企业换进和企业氛围,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要求师生;以企业理念、企业威化改革课程和教学;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改革学校管理。

第四篇:基于顶层设计理念

基于顶层设计理念,中南财经大学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

(一)目标与定位

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列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明确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办学方向——致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相关文章下的精英教育”,并将发展目标锁定在“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由“教学 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战略设想。

从发展目标的定位来看,与国内其他高校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鲜明地体现学校的特色。如与理工类院校相比,发展目标的区分度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相比,区分度在于以经、法、管为主干学科;与单科类或多科类热门文章[10]高校相比,区分度在于我们致力于发展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大人文”学科。

(二)战略与设计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学校确立了“选择性优秀、关联型互动、协调式发展”的战略,并在学科发展、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

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金字塔”型的顶层设计。在“金字塔”的顶层,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法、管学科,目标是学科实力居全国前10位(管理学前20位);在基础及中间层,重点发展与经、法、管具有较强学科关联性,且能够对其形成强力支撑的文、史、哲、理、工学科。同时,沿着“金字塔”的横向与纵向,积极发展有较强社会需求的边缘与交叉学科,不仅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而且使其成为促进学科协调发展的“粘合剂”,构建和谐的“学科生态系统”。

在办学规模上,与构建“精英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数量稳定在2.85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左右,研究生8000人左右,留学生500人左右。目前,学校本科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预期值,发展重点是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与留学生尚未达到预期值,发展重点是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基于瞄准高端人才市场需求的考量,学校一方面通过开展“融通式”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特色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强调对学生实行“应用型”和“学术型”的分类培养。当然,在二者的权重上,本科生应侧重于“应用型”,可占到七至八成左右;研究生在侧重学术型的同时,也应考虑均衡发展,在硕士层面可考虑“学术型”与专业硕士各占五成,博士则主要培养“学术型”,也可以考虑为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少量“应用型”的财务总监、法律事务总监等。

(三)控制与执行

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高效的战略控制。根据体会和经验,控制与执行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的固化。在通过自上而下确立顶层目标后,还要进行自下而上的广泛论证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全校上下的价值共识,并通过修订大学章程、制定发展规划等方式,将这些顶层目标固化下来,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二是分层的设计。即高校内部的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围绕核心目标,进行递归式的子系统、孙系统的顶层设计,使全校上下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的体系,真正形成战略协同效应与发展合力机制。三是执行力保障。这是顶层设计最困难、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从当前来看,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以强调权责清晰和自我控制的目标管理方式,并把目标考核同发展规划的战略评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应更加全面深入地推进与执行力高度相关的相关配套改革,尤其是以全员聘任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以人力资源的良性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执行机制。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

原文链接:

[相关评论][打印文章]

“顶层设计”与德育经验材料2009-12-15 21:58:47|分类: 教育随想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晚上看了最新一期《人民教育》刊登的一篇文章《学校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不时地会联想起下午看的十六所学校为德育工作会交上来的典型经验材料。似乎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相通之处。

在《人民教育》上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目前学校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与弊端:核心理念不清、终极目标不明、学校各系统缺乏整合、学校发展规划与设计缺乏主体认同、理念表述千篇一律或晦涩难懂。试想一下,我们目前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吗?

一些学校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等这样一些口号列在文件中,张贴在墙上,似乎看上去很重视文化的建设。可是,却缺乏一个统领全校并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体认的“核心理念”。文章中说,学校核心理念不宜多头表达,可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等归并合一为核心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校训就一个词:真理。这同时也是他的教育思想。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同时也是他的核心理念。即使分开表述,也要保持这些表述与核心理念的内在统一。在各校写的典型德育材料中,其中有一些学校就缺乏最“核心”的思想在里面,只是一味地叙述所开展的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就可能因为学校缺乏这个核心理念,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以核心理念为“核心”去阐述自己的所作所为。

还有一些材料看上去很“美”,可所写的一些东西却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这所学校所具备的“亮点”、“典型”不吻合,是因为学校的“亮点”不“亮”了呢?还是作者不知道如何去总结提升呢?这就波及到了读到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问题:学校各系统的整合与主体认同。

应该说,学校“德育”这一层是学校的子系统,子系统出了问题应该向上溯源,追溯到学校的“顶层设计”,即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有了明确而精当的核心目标和顶层目标,二级系统就要“根据顶层理念和顶层目标设计分别形成适应各自的职能的理念和目标。”“二级系统的理念和目标不仅要与顶层相一致,而且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将顶层理念和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计划、步骤、措施和方法,借此构建学校的部门特色。”

我们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学校在德育方面所开展的活动应该是“最下位”的内容。如果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你就要围绕这些来组织材料。如果还没有呢,是不是需要从中进行提炼,作为学校思考、制定这些“理念”和“目标”的素材呢?

总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这样做了,还要能够清楚明白地给表达出来。

第五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信息化顶层设计正蔚然成风

智慧北京:2012年,北京市分政府主导领域、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区(县)三个层面,分18个方

面,全面推进“智慧北京”顶层设计。

智慧武汉:2011年,武汉市投入1000万,全球招标,开展10个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智慧广州:2012年,广州市开展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行体系顶层设计。智慧闵行:2011年,上海市投入200万,开展“智慧闵行”基本框架顶层设计。

什么是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通常情况下,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系统的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常用的顶层设计方法包括:FEA、Togaf、Zachman。

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新技术和新经济为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新技术:无线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居民和企业越来越认可电子化的服务方式。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新技术的应用,为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服

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经济:收益递增、长尾、六度空间等新经济规律,使原来无法商业运营的服务变得可行。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的域潜在、巨大的商业

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更全面的视角:系统性、商业化和产业整合

系统性:使用顶层设计方法,以需求为中心,以实现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和统筹建设为目标,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

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

商业化:除了技术可行,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

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顶层设计的价值

对政府:1.面向未来,统筹布局

– 适应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求,以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相互适应,提供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前瞻性的“蓝图”,推动资源的共享与系统的整合,实现信息化的统筹发展。

2.不仅想得全,更能做得好

– 从功能框架、技术框架、投资建设、商业运营、产业支撑等多个角度全局规划,有效保障目标架构的落地,提高组织的协同合作能力,利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最优的资源达到最佳实践效果。

3.花小钱、办大事 – 创新信息化的推动方式,发现来自市场的动力,通过机制和模式的设计,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建设,使用少量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

4.市民、企业、政府三方共赢

– 系统思考市民、企业、政府的诉求,改变政府管理导向的设计思路,提高信息化的绩效,让市民和企业更加认可政府的努力,更享受到智慧城市的舒心与便捷。

对企业:1.发现蓝海,精准定位。

发现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蓝海机会,通过产业价值链分析,确定其战略定位。2.创新模式,明确路径。

帮助企业发现参与智慧城市的新的商业模式,改变单纯的项目模式,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3.借力政府,整合资源。

按照政府引导的方向,包装项目;发现行业合作伙伴,建立协作机制,实现战略切入。

服务内容:

下载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范文)

    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2012-12-18 改革是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主要任务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

    职业教育改革[全文5篇]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二、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

    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

    夏斌:深入研究和推进改革顶层设计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6月25日07: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夏 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引起了社会各......

    学校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学校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 《光明日报》撰文:“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交审查的‘......

    顶层设计 微式实践

    顶层设计微式实践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人、事、物等诸多的要素及其关系,其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其中那些事关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重难点解决等......

    课程顶层设计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课程顶层设计与学校个性化发展(裴娣娜) 发言提纲 第一部分:该问题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 1. 学校......

    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

    《赢在顶层设计》——读书感想 《赢在顶层设计》整体是对于中国企业发展环境中危机的总结,以及对于未来企业转型的指导。 整本书的思路很清晰,以中国企业目前所处环境中的危机......

    顶层设计之数学反思

    顶层设计之反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教育改革发张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成都市委市府也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