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时间:2019-05-15 00:3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是设置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

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而设置的专业,称为特设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M”。特设专业每年进行汇总,形成《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部分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的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其专业代码后加“K”。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每五年调整一次,每十年修订一次。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八条 高校设置专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能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五)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建立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九条 高校专业设置要在确保办学质量前提下,适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

第十条 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第十一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二条 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部门,下同);

(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是否具备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申请设置新专业,还须提供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所申请的新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已有专业的区分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专门网站;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拟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新专业经批准同意设置后,列入《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应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方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包括调整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和撤销专业等。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新专业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并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范围内的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其他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高校可提出撤销。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并根据本规定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结合相关学科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对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评审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可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置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置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十六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开设课程等低于标准;

(三)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申报增设或调整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和调整按本规定执行。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二十九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 《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 《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九条 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十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一条 高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下同),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四)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专业备案材料、公示期间所提意见、高校研究处理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二条 高校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第十一条有关程序和要求将申报材料报送教育部,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以及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在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五)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拟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专业目录》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新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撤销专业需由高校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须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前提下进行。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以及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对高校设置新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结合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评审需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专业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在没有毕业生之前,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主管部门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第二十六条 高校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情况,高校主管部门须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暂停招生。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主管部门予以公开通报批评,所设专业视为无效;情节严重的,三年内不得增设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高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9〕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2012年9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四条 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 《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 《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 《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 《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 专业设置

第九条 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十条 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一条 高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下同),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四)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提供的专业备案材料、公示期间所提意见、高校研究处理情况等进行形式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二条

高校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第十一条有关程序和要求将申报材料报送教育部,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三条

高校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高校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后,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

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以及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三)在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报教育部。

(五)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拟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需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

批准设置的新专业列为特设专业。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

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专业目录》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如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新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撤销专业需由高校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六条

高校调整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高校调整专业须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前提下进行。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原则上按撤销专业处理。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以及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对高校设置新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结合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评审需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专业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在没有毕业生之前,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

高校主管部门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第二十六条 高校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等情况,高校主管部门须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暂停招生。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主管部门予以公开通报批评,所设专业视为无效;情节严重的,三年内不得增设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高校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9‟7号)同时废止。

附: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专业)申请汇总表(略)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审批专业)申请汇总表(略)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略)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审批专业适用)(略)

第四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类 010101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2学科门类:经济学

0201经济学类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03学科门类:法学

0301法学类 030101法学

03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2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2*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0303社会学类 030301* 社会学 030302社会工作 0304政治学类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2国际政治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3* 外交学

(注:可授法学或哲学学士学位)030404思想政治教育

(注:可授法学或教育学学上学位)0305公安学类 030501治安学 030502侦查学 030503边防管理

04学科门类:教育学

0401教育学类 040101教育学 040102学前教育

040103特殊教育 040104教育技术学

(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0402体育学类 040201体育教育 040202*运动训练 040203社会体育

040204*运动人体科学 040205*民族传统体育

05学科门类:文学

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汉语言文学 050102汉语言 050103对外汉语

05010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050105* 古典文献 0502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英语 050202俄语 050203* 德语 050204* 法语 050205* 西班牙语 050206* 阿拉伯语 050207日语050208△波斯语 050209* 朝鲜语 050210△菲律宾语 050211△梵语巴利语 050212△印度尼四亚语 050213△印地语 050214△束埔寨语 050215△老挝语 050216△缅甸语 050217△马来语 050218△蒙古语 050219△僧加罗语 050220* 泰语 050221△乌尔都语 050222△希伯莱语 050223* 越南语 050224△豪萨语 050225△斯瓦希里语

050226△阿尔巴尼亚语 050227△保加利亚语 050228△波兰语 050229△捷克语

050230△罗马尼亚语050231* 葡萄牙语050232△瑞典语

050233△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050234△上耳其语 050235△希腊语 050236△匈牙利语 050237* 意大利语 0503新闻传播学类 050301* 新闻学

050302广播电视新闻学 050303广告学 050304编辑出版学 0504艺术类 050401音乐学

0504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050403音乐表演 050404绘画 050405雕塑 050406美术学 050407艺术设计学 050408艺术设计 050409舞蹈学 050410舞蹈编导 050411戏剧学 050412表演 050413导演

050414戏剧影视文学 050415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050416摄影 050417录音艺术 050418动画

050419* 播音与主持艺术 050420广播电视编导

06学科门类:历史学

0601历史学类 060101历史学 060102世界历史 060103考古学

060104博物馆学 060105*民族学

07学科门类:理学

0701数学类

070l0l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2物理学类 07020l物理学

070202应用物理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3化学类 07030l化学

070302应用化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04生物科学类 070401生物科学 070402生物技术 0705天文学类 070501天文学 0706地质学类 070601地质学 070602地球化学 0707地理科学类 070701地理科学

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 0708地球物理学类 070801地球物理学 0709大气科学类 070901大气科学 070902应用气象学 0710海洋科学类 071001海洋科学 071002海洋技术 0711力学类

071101理论与应用力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电子信息科学类

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2微电子学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203*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0713材料科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0710301材料物理 071302材料化学 0714环境科学类 07140l环境科学 071402生态学 0715心理学类 071501心理学 071502应用心理学 0716统计学类

(注:可授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071601统计学

08学科门类:工学

0801地矿类 080101采矿工程 080102石油工程 080103矿物加工工程 080104勘查技术与工程 080105资源勘查工程 0802材料类 080201冶金工程 080202金属材料工程

08020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3机械类

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3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303工业设计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程学位)080304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4仪器仪表类

080401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5能源动力类

080501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502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6电气信息类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2自动化

080603电子信息工程 080604通信工程

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080606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607生物医学工程 0807土建类 080701建筑学 080702城市规划 080703土木工程

080704建筑环境与设备 080705给水排水工程 0808水利类

080801水利水电工程 0808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080803港口航道与海岸 0809测绘类 080901测绘工程 0810环境与安全类 08100l环境工程 081002安全工程 0811化工与制药类

081101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 081102制药工程 0812主通运输类 081201交通运输 081202交通工程 081203油气储运工程 081204飞行技术 081205航海技术 081206轮机工程 0813海洋工程类

081301船舶与海洋工程 0814轻工纺织食品类 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

(注:可授工学或农学学士学位)081402轻化工程 081403包装工程 081404印刷工程 081405纺织工程

081406服装设计与工程划内

(注: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能源工程学位)0815航空航天类

08150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081502飞行器动力工程 081503飞行器制造工程

081504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0816武器类

081601武器系统与发射 081602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081603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081604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081605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081606兴信息对抗技术 0817工程力学类 081701工程力学 0818生物工程类 081801生物工程 0819农业工程类

0819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0819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081903农业建筑环境与 081904农业水利工程 0820林业工程类 082001森林工程

082002木材科学与工程 082003林产化工 0821公安技术类 082101刑事科学技术 082102消防工程

09学科门类:农学

0901植物生产类

090101农学090102园艺 090103植物保护 090104△茶学 0902草业科学类 090201草业科学 0903森林资源类 090301林学

09030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090303*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0904环境生态类 090401园林

09040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090403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5动物生产类 090501动物科学 090502△蚕学 0906动物医学类 090601动物医学 0907水产类

090701水产养殖学

090702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注: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0学科门类:医学

1001基础医学类 100101* 基础医学 1002预防医学类 100201预防医学

1003临床医学与医学校术类 100301临床医学 100302针麻醉学 100303兴医学影像学 100304兴医学检验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4口腔医学类 100401口腔医学 1005中医学类 100501中医学 100502针灸推拿学 100503蒙医学 100504藏医学 1006注医学类 100601*法医学 1007护理学类 100701护理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药学类 100801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2中药学

(注: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100803药物制剂

(注:可授医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1学科门类:管理学

110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0101* 管理科学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103工业工程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104 工程管理 1102工商管理类 110201工商管理

110202市场营销 110203会计学 110204财务管理 110205人力资源管理 110206旅游管理 1103公共管理类 110301行政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110302公共事业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110303兴劳动与社会保障 110304兴土地资源管理

(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104农业经济管理类

(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110401农林经济管理 110402农村区域发展 1105图书档案学类 110501图书馆学 110502档案学

(注:有*者为召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由教育部负责审批;有△者为需从严控制设置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增加布点。)

第五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 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条 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丈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二章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第三章 学籍管理 第一节入学与注册

第七条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八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应当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九条 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第二节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一条 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二条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

第十三条 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

第十四条 学生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由学校规定。

第十五条 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十六条 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留校察看及以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在毕业前对该课程可以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

第十七条 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第三节转专业与转学

第十八条 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第十九条 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二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三)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四)应子退学的;

(五)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二十一条 学生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第四节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二条 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三条 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四条 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二十五条 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学生休学期满,应当于学期开学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第五节退 学

第二十七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六)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二十八条 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退学的本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三十条 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参照本规定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办理。

第六节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三十一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第三十三条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十四条 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寺艮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三十九条 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四章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四十一条 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第四十二条 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第四十四条 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

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第四十五条 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第四十六条 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月良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

第四十七条 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制止。

第四十八条 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

第四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第五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条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一条 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五十二条 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五十三条 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五十四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五十五条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第五十六条 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五十七条 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第五十八条 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九条 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第六十条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第六十一条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二条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第六十三条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第六十四条 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第六十五条 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六十六条 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对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的管理参照本规定实施。

第六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指导、检查和督促本地区高等学校实施学生管理。

第六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教学C1995]4号)同时废止。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制度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教高[1998]8号附件一(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 01学科门类:哲学 0101哲学类 010101哲学 010102* 逻辑学 010103* 宗教学 02学科门......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行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 一 经过多年的起草修改,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05年3月25日以教育部部长令第21号颁布。 我国原有的《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定稿)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7号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1990年1月20日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

    中消协点评“2004十大不平等格式条款”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为了促进被点评问题的有效解决,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31日对“2004年度十大不平等格式条款”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情况

    附件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情况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