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群众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群众性安全生产
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意见
(2014年8月29日)
为巩固以“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成果,把这项工作作为我市重点工作长抓不懈,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建立完善群众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群众性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原则,持续发动职工排查整治身边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着力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上下功夫,在“我会安全”上求实效,切实履行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的监督检查职责,推动实现职工安全健康、企业安全发展。
二、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1.持续开展排查身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工作。各级工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考核重点,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分片包干,各级工会干部包靠企业督查的责任机制。每年6月份确定为全市工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月”,集中组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排查治理职工身边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活动。既要重视对事故隐患的排查,又要重视对职业危害的排查;既要重视对大中型企业的排查,更要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排查。尤其要高度重视排查纠正因职工“违章指挥、— 1 — 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安全隐患。
2.分级建立完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档案。各单位必须根据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程度建立信息档案。班组、车间、企业工会必须逐一建立档案,对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必须上报地方工会;地方工会对超出区域管理范围、需要上级工会帮助协调治理的,也要及时上报,并记入档案。在治理结束后,要由相关工会把整改结果记入档案并做销号处理。
3.积极监督整治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对能在短时间内由职工个人或企业自身整改的一般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企业工会要会同企业的安全监管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治理整改;一时难以治理整改的,企业工会要督促企业行政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措施和整治方案,限期整改;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要建议停产整改,并跟踪监督企业整改。
三、健全完善基础性工作机制
做好群众性安全隐患和职业危害排查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关键是基础。市总工会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1、完善工会劳动保护组织履职制度。各级工会组织要依法设立工会劳动保护委员会,按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作条例》、《基层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工作条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级组织网络,加强监督检查员队伍建设,明确监督职责,加强管理考核,落实履职责任。
2、建立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各级工会要把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法规政策、业务常识和组织发动职工排查治理隐患的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和企业行政,采取日常时间与重点阶段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职工持续开展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将农民工、— 2 — 劳务派遣工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做到安全教育培训全覆盖。
3、完善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制度。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经常化、制度化开展职工安全技能竞赛、事故救援预案演练、举办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教育答卷、警示教育、安全格言警句征集、安全伴我行演讲和征文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4、建立“示范班组”创建制度。要把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作为持续发动组织职工排查治理身边安全隐患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措施。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制定、细化创建实施方案和评审标准,充实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5、健全群众性安全民主监督制度。落实“职代会保安全”制度,巩固发展职代会参与监督职能,坚持职代会审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协议,健全职代会每年听取行政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报告、民主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安全意识和行为的制度。进一步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组织开展提案征集、日常巡视监督等活动,充分保障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知情参与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二篇:如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国务院安委会确定08年为“全国隐患治理年”,结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精神,联系我镇近年来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实际,就建立事故隐患治理长效机制浅析如下:
一、坚持“三个结合”,建立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发现机制。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的形态和行为,是滋生事故的土壤。隐患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政府安全监管的全过程,旧的隐患治理了,还可能产生新的隐患,因此,事故隐患的存在是客观必然,必须充分认识排查隐患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之以恒抓好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工作。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相结合,研究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事故隐患治理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工作责任和工作程序,把排查治理工作贯穿整个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同日常监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现事故隐患治理常态化管理。二是和安全生产检查及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点企业、重点设备、重点工艺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建立领导、专家排查事故隐患工作制度及中介机构安全评价把关制度,提高排查事故隐患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和打造 “阳光”安监相结合。向社会公布事故隐患举报电话,设立事故隐患举报奖励资金,落实重大事故隐患举报有功人员奖励措施,将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置于“阳 1
光”下操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 “三项措施”,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落实机制。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最好抓手就是排查治理隐患。消灭一个隐患,就是预防一个事故,增加一份安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落实隐患治理措施,对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分类归档,交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实行挂图作战。一是现场交办。对排查发现的一般性事故隐患,能现场整改的要当场责令整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落实防范措施,明确整改责任,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控,防止事故发生。二是专项交办。对涉及部门职能交叉事故隐患治理,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明确各部门在此项事故隐患治理工作中的工作职责,防止相互扯皮。对上级交办和人民群众举报事故隐患,可采取由镇安委会发文交办,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三是挂牌督办。对重大以上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明确督办要求,落实督办措施,完善督办程序,确保督办效果。责令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核销制度,经审查合格的方可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三、发挥“三个作用”,建立事故隐患督促检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需要,促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考核督查机制,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齐抓共管的活力。一是安监部门综合监督作用。政府及安监部门要依法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必要时报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二是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行政监察工作,“抓住不落实的事,查处不落实的人”;组织部门要将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尤其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对有关负责人实绩考核,对工作不力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相关负责人实施“一票否决”;检察、公安部门要严肃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厉打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中各种违法行为。三是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将事故隐患治理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时限要求等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增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透明度。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通过设置警示标志等增强职工的知情权。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公开曝光,增强工作的落实力。
四、完善“三项制度”,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事,提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质量。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要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6号令)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精神,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程序简明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的约束力量。将事故排查治理工作有效的置于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强化以制度促进治理,以制度促规范,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行力。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办法》,成立考核机构,严格考核程序,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原则,采取立体式的考核方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考核工作。做到考人与考事有机统一,两者相互促进,形成透明度高、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三是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引导。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同推行安全信用等级评估,实施工伤保险浮动率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浮动率制等,落实高危行业风险抵押金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增强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内生动力。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要加大经济赔偿和经济处罚力度,推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工作执行力度。将考核督查结果与年终评先挂钩,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地方、部门和企业,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现象,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第三篇:亟需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亟需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自从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以来,在新闻媒体上,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一片高涨的气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现象却普遍存在。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是地方或基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观上或多或少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没有深刻领会“安全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稳定,重发展,轻安全;重部署,重动员,轻督导,轻落实。关键是认识程度逐级衰减,政治敏感性逐级消弱,将本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同于一般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没有形成真正的“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没有树立打持久战的信念,缺少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地方或基层安监部门唱“独角戏”。因为基层力量薄弱,人手少,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很难抽出专人专门去搞安全生产大检查这项工作。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理应由安委办协调各部门来共同完成,但安委办设在安监局,基本没有专门搞协调的“协调科”来干安委办的工作,可想而知,很难协调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安监局本想借此机会提升辖区内安全生产的水平,却只能检查自己直接监管的高危行业,其他行业依靠部门或乡镇,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三是乡镇安监站,人员本来就不固定,安监业务水平不太高,却又身兼数职,县直部门谁抓得紧给谁干。平时检查只发现“人员无防护呀,不戴安全帽呀,刀闸无盖或线路混乱”等一些皮毛隐患,根本发现不了深层次的或是管理上或是技术上的隐患。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只能停留在宣传发动,发一下明白纸或督促企业开会动员等这些表面工作上,也很难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是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主要负责人,根本上存在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存在侥幸心理和应付心理。受利益诱惑,检查就需要人力,整改就需要资金,检查活动要深入开展,事必会影响生产,影响效益,这就导致产生应付心理,做一做方案,动员安排一下,发一下明白纸或告知书,贴几条标语制作点气氛,就算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了。企业领导认识不足就是最大的隐患,管理上的缺陷就是最大的杀手。企业尚且如此,再到车间班组一级,如何搞隐患排查治理就不言而喻了。
五是事故隐患在现场,在一线班组。岗位工人既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又是安全效益的直接受益人;既是事故隐患的制造或目击者,又是消除或上报隐患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一线工人文化水平较低,安全素质较差,对待事故隐患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要想让一线工人亲自排查隐患,也未免难为他们了。尤其一般行业的小微企业,正常工人就三五个,或不超十来个人,平时也没发生过什么事故,什么安全制度呀规程呀,什么方针政策呀,事故隐患呀,一概不知。要说本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工人知道有这么回事,知道活动时间安排就算不错了。
总之,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上热下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哪一级政府或部门,无论企业哪一层管理者或一线人员,还得从根本上从思想上找原因,从政治敏感度上找原因,从落实责任和履职尽责上找原因。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将“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将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两个多月以来,国务院安委办督导组、安监总局暗查组采用“四不两直”即“不通知,不打招呼,不用接待陪同,不听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进行督导检查,这种做法很好。这样做高层既可接一下地气,又可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更便于决策,便于下一步建立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工作机制。地方和基层可层层效仿,改变以往的检查工作作风,不给企业准备的机会,查到啥说啥,直言快语,促进企业整改,旨在促使企业本质化安全水平的提高。
天赐良机,不容错过。借此机会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摈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式主义之陋习,逐步形成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好风尚。监管在政府,隐患在企业,要以企业为主体查隐患,搞整改,抓提高,促发展。各级政府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即可,尽量不要给企业当“搓澡工”,要下大力量督促企业养成自己“搓澡”讲卫生的习惯。
第四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生产安全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生产安全
①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一:事故责任认定,不能一味把直接责任认定成主要原因了事,要深挖间接原因即深层次原因!有的事故,还要深挖瞒报、谎报和漏报的背后原因!背后原因真相恶劣腐败的一律向社会曝光。
②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执行,铁面无私!按分级事故性质,严格科学分析追踪其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按“四不放过”原则由上级追究下级的相应责任;严格按期结案(接受社会媒体网络大众的舆论监督)。每次发生的分级事故,三方面的责任追究须到位:1)直接责任人的追究;
2)企业领导责任人的追究;3)主管领导责任人的追究;由事故调查组报审结案通报社会媒体。
③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三:全面提高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尤其是基层安全从业人员待遇),及社会认可度!(充分参考教师、律师、医师、建造师、公务员、新闻、娱乐等等行业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的成功经验)!
④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四: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不懈、长期规划,普遍提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包括安
全行业)基本安全素养,增强本岗位安全生产技能,全面贯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五同时”及“五要素”的规定要求!
⑤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之五: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基本法律规章制度”即:1)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制度;2)安全中介服务制度;
3)企业单位规章操作制度;4)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5)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6)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制度:7)企业单位群防群治制度;8)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管理制度。实现建立安全生产的三大应对体系: 1)事前预防对策体系;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3)事故善后处理应对体系!
第五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款府发[2008]18号
款场乡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确定08年为“全国隐患治理年”,结合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国家总局《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精神,联系我乡近年来事故隐患整改工作实际,决定建立款场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一、坚持“三个结合”,建立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发现机制。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的形态和行为,是滋生事故的土壤。隐患
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政府安全监管的全过程,旧的隐患治理了,还可能产生新的隐患,因此,事故隐患的存在是客观必然,必须充分认识排查隐患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之以恒抓好事故隐患治理排查工作。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和日常安全监管工作相结合,研究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总体方案,明确事故隐患治理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工作责任和工作程序,把排查治理工作贯穿整个安全监管工作始终,同日常监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现事故隐患治理常态化管理。二是和安全生产检查及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大活动、重点企业、重点设备、重点工艺安全检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建立各级领导、专家排查事故隐患工作制度及中介机构安全评价把关制度,提高排查事故隐患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和打造 “阳光”安监相结合。向社会公布事故隐患举报电话,设立事故隐患举报奖励资金,落实重大事故隐患举报有功人员奖励措施,将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置于“阳光”下操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 “三项措施”,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落实机制。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最好抓手就是排查治理隐患。消灭一个隐患,就是预防一个事故,增加一份安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落实隐患治理措施,对排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分类归档,交有
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实行挂图作战。一是现场交办。对排查发现的一般性事故隐患,能现场整改的要当场责令整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落实防范措施,明确整改责任,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保养和监控,防止事故发生。二是专项交办。对涉及部门职能交叉事故隐患治理,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明确各部门在此项事故隐患治理工作中的工作职责,防止相互扯皮。对上级交办和人民群众举报事故隐患,可采取由安委会发文交办,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三是挂牌督办。对重大以上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明确督办要求,落实督办措施,完善督办程序,确保督办效果。责令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核销制度,经审查合格的方可同意恢复生产经营。对整改无望或者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予以关闭。
三、发挥 “三个作用”,建立事故隐患督促检查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和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需要,促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考核督查机制,形成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齐抓共管的活力。一是安监部门综合监督作用。各级政府及安监部门要依法对辖区内生
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下达整改指令书,并建立信息管理台帐。必要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并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挂牌督办。二是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行政监察工作,“抓住不落实的事,查处不落实的人”;组织部门要将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尤其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对有关领导实绩考核,对工作不力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领导实施“一票否决”;检察、公安部门要严肃查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厉打击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中各种违法行为。三是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将事故隐患治理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时限要求等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增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透明度。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通过设置警示标志等增强职工的知情权。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公开曝光,增强工作的落实力。
四、完善“三项制度”,建立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事,提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质量。一是完善规章制度。要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6号令)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8‟15号)精神,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程序简明的制度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制度的约束力量。将事故排查治理工作有效的置于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强化以制度促进治理,以制度促规范,进一步增强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行力。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办法》,成立考核机构,严格考核程序,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考核原则,采取立体式的考核方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考核工作。做到考人与考事有机统一,两者相互促进,形成透明度高、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三是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引导。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同推行安全信用等级评估,实施工伤保险浮动率制、安全生产风险抵押浮动率制等,落实高危行业风险抵押金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增强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内生动力。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要加大经济赔偿和经济处罚力度,推动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的落实。强化工作执行力度。将考核督查结果与年终评先挂钩,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地方、部门和企业,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的现象,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款场乡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三月十日
主题词: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排查款场乡党政办公室2008年3月10日共印2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