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安边防部队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方法
公安边防部队处置各类群体性
事件的具体方法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就群体性事件中的执法规范化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群体性事件中的规范执法问题是一个比较系统复杂的课题,我们今天仅选取海南边防辖区比较典型的三类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法来跟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
一、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处置
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众,聚集上级党政机关以及与这个群体利益有关的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采取超越法律规定的手段,谋求解决某个问题,达到一定利益目的的活动。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是最多见的一种群体性事件。
(一)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特点
1、公开举旗聚众,以便壮大声势。由于上访闹事大多事出有因,所提要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问题涉及为数不少的群众。因此,上访群众就大张旗鼓,聚集群众。在上方过程中,自恃有理,气壮如牛。往往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聚众演讲,散发传单,煽动他人参加。
2、公开宣示上访“苦衷”,以期引发广泛同情。由于群体性上访闹事参与者大都利益受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在上访闹事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采取呼喊口号,张贴诉状,下跪哭闹等方式吸引围观群众,宣示上方理由,诉说艰难处境和不公正遭 遇,以获取社会同情,争取舆论支持。
3、公开进行违法活动,迫使政府让步。群体上访闹事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利益需求。由于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加上个别组织者别有用心,在上访闹事群众中形成一个错误观念,就是“不闹白不闹,闹了不白闹”、“小闹小得利,大闹大得利,不闹不得利”,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利益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发生围堵、冲击党政机关,打、砸、抢、烧公私财物,堵塞交通,暴力袭警等问题。
(二)处置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方法
1、处置各类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共性方法
(1)掌握情报,清源疏流。对于边防辖区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要始终把情报信息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对于出现的集体上访苗头,一方面,要马上详细核查,搞清楚问题的起因,参与者的目的,参加的人数,及时向党委、政府、公安机关和上级边防部门报告。另一方面,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正面教育疏导工作,清源疏流,控制关键人物,稳定群众情绪,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初始状态。
(2)快速出警,控制局势。一旦事态难以控制,辖区发生群体性事件,边防派出所应该立即出警,赶赴现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其他处置力量,区别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维护秩序,控制局势。控制过程中做好一下三方面工作:第一,设法隔离上访主体和围观群众。第二,加强对党政机关的安 全保卫工作。第三,加强对重点人物的控制。
(3)采取措施,平息事件。平息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首选是疏导、劝解和教育。在疏导劝解不能凑效而事件发展有又到了非处置不可的程度时,处置力量唯一的选择就是采取强制措施,强行终止群众上访闹事事件。
2、处置不同类型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具体方法
(1)处置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群体性上访事件的方法。对于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处置,除前述加强党政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大力开展劝阻、疏导、教育工作外,还可以根据情况施用以下方法:
第一、开展宣传舆论攻势。可以出动宣传车,可以通过当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全方位进行宣传教育。着重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指出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的违法性及其严重后果,劝阻上访闹事人员停止闹事活动,稳定局外人员不支持、不参与闹事。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给闹事者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收敛乃至放弃闹事活动。
第二、形成武力威慑局面。在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久拖不决、事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公安机关,边防部队和其他处置力量应该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指示,请示上级批准,增派警力对现场处置力量进行增援,形成大兵压境的态势,显示政府的处置决心,对闹事群众进行武力威慑,造成其内部思想动摇,产生分化,举棋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处置力量可以根据政府的指令,适时采 取强制措施,快速抓捕违法犯罪分子,驱散聚集闹事的群众,迅速平息事件。
第三、严防死守。在党政机关召开重要会议期间发生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时,公安机关,边防部队等处置力量必须采取远距离隔离、近距离封锁等形式,严密防守,使得上访闹事群众不能接近中心会场。所谓远距离隔离,就是在离中心会场、要害部门、要害部位较远的地方设置外围防线,尽最大努力将上访闹事群众控制在这条防线以外;所谓近距离封锁,就是在中心会场、要害部门、要害部位的外部设立内部防线,如果上访闹事群众冲击外围防线,内部防线的处置力量在随时准备增援的同时,还要迅速在内部防线的附近设立警戒绳、警戒带,明确宣布冲击这道防线的性质和后果。一旦外围防线被冲破,内外防线的处置力量应该迅速汇合于内部防线,形成人墙,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要害部位和中心会场实施封闭式保护,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与此同时,经上级批准后,应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果断处置,大批警力一齐出动,将带头闹事者带离现场,将闹事群众快速驱散。
(2)处置堵塞交通的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的方法。对堵塞交通的群体性上方闹事事件的处置,除前述一般方法外,还可视当地情况,采取以下处置方法:
第一、中间突破,两侧分流。堵塞道路、妨碍交通的上访闹事群众,对已经对其作出明确答复后仍坚持错误做法者,现场处置力量可以集中警力,实施中间突破,将闹事群众向两侧挤压、分流,强行疏通被堵道路。
第二、临时交通管制法。在疏导无效,现场情况又不适宜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对堵塞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让车辆、人员绕道而行的方法,以便争取时间,继续开展工作,缓解上访闹事群众的情绪,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相应措施方法进行处置。在采取此种处置方法时,边防部队是不具有决定权和执行权,只能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协助维护现场秩序,疏导教育群众。
第三、远控近屏法。在先期掌握上访闹事群众准备冲击铁路、车站,堵塞交通等情报信息后,以公安机关为主的处置力量可以在上访闹事群众冲击路段沿线设置部署力量,在距离车站较远的地方,控制上访闹事人员进入车站的路线,尽量阻拦,使之不能靠近铁路或者车站。一旦阻拦不成,就要集中警力,在铁路、车站周边密集排列,形成一道人墙,将上访群众隔离在铁路和车站外面,使其不能拦截火车和冲击堵塞车站。
第四、锲形插入挤压法。在发生上访闹事群众拦截火车、堵塞交通的情况下,可将现场的警力分成若干组,每两组为一个行动单位,根据上访人群聚集的实际地点情况,各组警力形成扇形排列,相邻两个单位的警力形成锲形插入闹事人群,将上访闹事人员条块分割后再向两侧挤压,并与本行动组中另外一组汇合,呈半包围状,向外挤压推进,直至将上访闹事群众清理到火车站外广场空地或者铁路线以外。然后,参加处置的警力就地一直排 开或者设立警戒标志,防止闹事人员再次冲入车站或者靠近铁路线路。
二、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处置
群体性械斗事件,是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之间,主要使用农具、工具等非杀伤性器具和器械进行的争夺打斗活动。引发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原因很多,既有利益纷争引发的群体性械斗,也有宗族、民族矛盾引发的械斗,由宗教迷信引发的械斗也不少见。从总体上来看,群体性械斗的发生,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据有密切的关系,其性质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但是由于群体性械斗事件形式激烈,死伤严重,结怨深重久远,处置的难度比较大,反弹的频率也比较高。
(一)群体性械斗事件的特点
1、凝聚力强。群体性械斗事件,虽然危害性大,但是往往一呼百应,参与者甚众,凝聚力极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亲情、友情、乡情、族情和共同利益等纽带在发挥作用。
2、死伤率高。群体性械斗事件只要一发生就必然是手持凶器的暴力性事件。一般都会用到铁锹,耙钉,大刀长矛,甚至动用弓箭,山猪炮、火药枪等杀伤性更强的武器。在械斗过程中,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导致伤亡率较高。
3、积怨深。以惨重死伤为代价的群体性械斗事件,尽管最后以一方的失败或者屈服而告终,尽管当地党委政府进行大量工作,但是亲人伤亡的切肤之痛确实难以忘记的。新仇旧恨,世代 相传,冤冤相报,循环往复,械斗不断。
4、处置难。一是平息难。械斗一开始,难解难分,处置力量难以下手。二是取证难,参与械斗各方亲情、友情、乡情、族情和共同利益作用下,订立攻守同盟,相互包庇,掩盖真相,甚至个别基层干部也参与其中,取证难度可想之大。三是善后难,主要是双方死伤所造成的创伤很难抹去,致人死亡的凶手难以抓捕归案,就是抓达到了凶手,往往是又增加了一笔新的仇恨。
(二)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的方法
从群体性械斗事件的特点出发,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出警要快,处置迅速有力,善后工作要深入细致。
1、快速反应,及时介入。群体性械斗事件一旦发生,往往情况危急,人命关天。因此,主管辖区治安工作的公安机关、边防部门等处置力量接警后,必须快速反应,及时出警,赶赴现场,及早介入。只有快才能赢得时间,取得处置工作的主动权,把事件造成的危害,械斗导致的伤亡控制在最低限度。
处置力量到达现场后,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置。
如果械斗尚处于酝酿阶段,处置力量应分成两组,将械斗双方分割包围,使之不能接触。然后迅速了解事件起因,概况,规模,观察现场态势,预测事件发展态势,作出初步判断。一面将情况据实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一方面在开展疏导教育,明确指出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指出械斗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劝导参与者识大体、顾大局,认清利害关系,理智行事。
如果械斗双方已经出于对峙状态,处置力量应插入双方之间,组成人墙,将双方强行隔离。然后着力开展宣传教育。如果掌握了组织策划者的意图,可以当众予以揭露,提醒参与者谨防上当受骗,充当他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与此同时,还可以集中优势警力,开赴械斗双方聚集的现场,以威武的警姿,严整的警容,响亮的口号,精良的装备,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进行武力威慑,使械斗双方不敢轻举妄动,促使部分群众醒悟,瓦解参与者的斗志,动摇参与者以死相拼的决心,引导事件向平息的方向转化。
2、强行驱散,制止暴力。如果械斗已经发生,或者宣传教育、强行隔离等措施没有凑效。处置力量就必须采取强行驱散的措施,果断制止暴力。强行驱散,就是强行驱赶、冲散,迫使械斗人群离开械斗区域或者终止械斗行为。驱散的方法,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处置警力可采取箭型或者“V”型排列,由外向内对械斗队伍实行穿插分割,将其分割成两个或者几个部分,然后分而围之,各个击破;也可以由现场中心向外分割,驱赶闹事群众。当械斗现场呈现散乱状态时,还可以视现场情况和处置力量的多少,采取一面或者多面推进的清场方式,集中众多警力和机动车辆,排列成阵,强行向同一方向或者多个方向推进,迫使械斗人群离开聚集地。如果械斗人群比较集中,组织比较严密,可以采取多路穿插,猛虎掏心、中心开花等方法,使得械斗中心层腹背受敌,防不胜防;使其他参与层心理恐慌、无心恋战,从而达到 驱散的目的。总之,法无成法,势无定势,采取何种驱散方法和战术手段,应该从现场实际出发,根据处置力量和械斗现场情况来决定。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当械斗现场发生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行为时,经请示批准,可以向事发中心投掷催泪弹、染色弹或者发射橡皮子弹、爆震弹等,强行制止暴力行为。但对警械武器的使用一定要慎而又慎,能不动用一定不要动用,必须动用的一定要严格审批手续,尽最大可能防止发生流血事件特别是死人事件。
3、善后处理,避免反弹。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妥善周密耐心细致地进行,以防事件短时间内反弹。
群体性械斗事件的善后工作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1)解救人质。对发生绑架人质情况的群体性械斗事件,处置力量应把解救人质放在重要位置。组织人员向劫持方充分宣传法律政策,指出绑架人质的法律后果,要求劫持一方主动交出人质。与此同时,要向现场围观者、人质的亲友和其他知情者进行多方了解调查,搞清人质的基本情况、关押的具体位置、劫持者的人数、犯罪工具等问题,为解救人质做好准备。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以保证人质安全为前提,政府应当选择适当时机(最好是晚上或者劫持者警惕性不高的时候),派出身着制服的警察公开解救。如果在解救过程中遇到暴力抵抗,政府方面事先应有准备,迅速调动暴队员或者武装特警参与,保证解救人质任务的 完成。在解救人质工作中,政府分配给边防部队的任务,一般是发挥基层派出所对辖区人口、地形熟悉的优势,要求边防派出所和支队做好解救前的侦查摸底工作。边防部队接受这一任务后,应精心组织,既要完成政府和公安机关分配的任务,又要考虑有利于今后在下去开展工作。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力争不留任何后遗症。
(2)收缴械斗器具。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对械斗参与者所持有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杀伤性武器和具有一定杀伤性的冷兵器,更要注意收缴。收缴工作要从械斗现场开始,首先动员械斗参与者放下手中的械斗工具。对于拒绝上交械斗器具的人员,要采取强制措施收缴。械斗平息后,要把上门清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善后工作日程,逐家逐户清查,逐人逐件登记,绝不能有所遗漏。否则后患无穷。
(3)监控械斗区域。械斗事件平息后,不能马上“鸣金收兵”,放松警惕。应当保持处置的延伸状态,在当地政府或者公安机关的组织下,由各有关执法部门,当地乡镇干部,以及与械斗无涉的民兵、联防队,酌情组成一定数量的巡逻小组,在械斗双方必经要道或者可能再次发生械斗的区域,实施不间断的巡逻,必要时实施武装巡逻,严密监控,防止械斗双方重新聚集和接触。
(4)调解矛盾,缓和对立情绪。在平息械斗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应趁热打铁,分别召开双方平息事态会议,听取双方的意见,掌握矛盾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对双方群众特别是械斗双方的 组织者、骨干分子进行教育,调解矛盾纠纷,缓和对立情绪。对于由于山林,土地,水面,滩涂,灌溉等权属问题引发的械斗,对于因为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征地补偿、“三废”污染、噪声干扰等问题引发的械斗,公安机关,边防部队均无权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要请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械斗双方对话,以便有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消除械斗的原因,达到避免事件反弹的目的。
(5)做好死难人员家属的工作。械斗中的死难者是械斗事件的牺牲品,其家属意见最多,怨气最大,心理最不平衡,是引发械斗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做好在械斗中死难人员家属的工作一定要重视。对于在械斗中死难的双方人员,在搞清基本情况以后,要争取家属的同意,迅速予以火化。对于死难者的家属要尽快做好安抚工作和救济工作。对于在械斗中受伤的人员要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对死伤人员家属中情绪最不稳定者,要采取必要的监控措施,防止他们因强烈的报复情绪而引发新的冲突。
(6)依法办案,惩处械斗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群体性械斗事件平息后,要根据械斗过程中掌握的情况,对械斗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取得确凿证据,分别情况,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对参与械斗情节轻微的一般群众,主要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批评教育,一般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群体性闹丧事件的处置 群体性闹丧事件又称聚众闹丧事件,是指以非正常死亡或者误认为非正常死亡为诱因,以死者亲属、亲友等为群体,以追讨“公道”、赔偿、泄愤报复为目的,采取停尸要挟,移尸要挟,聚众打砸抢烧等非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损坏公私财物的事件。
(一)群体性闹丧事件的特点
1、人员多,成分杂。参与者通常以死者的亲属为骨干,以血缘或者宗族关系为纽带,既有直系血统的亲属,又有旁系裙带关系的人员,既有平日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又有平时关系一般的乡党邻里。而这些人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素质,觉悟也是复杂多样。
2、宗族迷信色彩浓厚。往往在落后地区,宗族迷信比较盛行的农村,是闹丧事件的多发地。在闹丧过程中,宗族成员往往担当闹丧的组织者、领导者,以亲情、友情为凝聚闹事的纽带,以迷信说教为闹丧的精神动力,裹挟众多参与者跟随他们的指挥。
3、分工明确,组织严密。聚众闹丧一般都经过周密的策划,有明确的目的性。策划者一般是宗族、家族中辈份较高者,或者见多识广、有影响力的人,他们一般不出面。青壮年负责抬尸。妇女、小孩、老人组成“369”部队,进行哭闹。
4、感情色彩淡化,趋利心理强烈。在不少的闹丧事件中,“为死者伸冤,让死者瞑目”,只是一个旗号。真正的目的是发死人财,漫天要价,索取高额赔偿。
5、手段恶劣,破坏性大。事件参与者自持有理,人多势众,在强烈的家族、宗族、民族观念的支配下,在旧的风俗习惯影响下,在强烈的逐利心里的驱使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抬尸停放对方当事人家里或者单位,殴打、侮辱对方当事人,打、砸、抢、烧单位或政府机关,损毁公私财物,影响社会秩序。
(二)处置群体性闹丧事件的方法
聚众闹丧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对这类事件的处置不同于处置其他事件的特点。
1、迅速开展调查,及时预防事态扩大。对边防辖区发生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边防派出所要迅速赶赴现场。认真进行调查,详细询问发案的时间、地点、死亡的原因、方式,了解发现人、知情人的情况。掌握发现时的情况和抢救措施,为确定案件的性质,做好善后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派出所要重视运用综合治理手段,及时开展调解纠纷,消除矛盾,预防事态扩大特别是预防闹丧事件发生等工作。经验证明,不少聚众闹丧事件就是因为早期预防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发生的。如果发现有闹事活动,要尽快控制局面,维持现场秩序,不免事态扩大,把可能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2、抓紧勘验尸体,尽快做出鉴定结论。确定死亡原因是处置聚众闹丧事件的关键是环节,尸体是确定死亡原因的主要物证。因此,在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在现场勘察和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要及时报请法医做好尸体检验工作,尽快对死亡原因、方式、工具、性质等问题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并在家属代表会议上公 布,以便澄清事实。对疑难问题,必要时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和卫生部门联合进行检查。对于医疗事故,邀请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确认死亡原因,确定事故责任。尸检结果一定要及时告知死者亲属,防止闹丧事件形成和发展。
3、搞好疏导工作,做好关键人物工作。在完成案情调查、尸体检验、现场勘查等工作后,有关部门要进行综合分析,拿出处理意见,由主管部门和基层组织向死者家属进行说明,让死者家属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要对死者家属进行有关政策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进行细致的疏导工作,争取死者家属的理解配合。对死者家属提出的赔偿、安葬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并且能够做到的,要通情达理,尽量予以满足;对于不合理或者很难做到的,要摇摆事实、讲道理,宣传有关政策规定,进行说服教育。在此过程中,从方式、方法上说,要重视三个问题:
一是把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特别是要重视做好死者家属、亲属中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约束力和决定权的关键人物的工作,并通过他们去影响、说服、教育其他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政策法律宣传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少说套话空话,避免使用过激性特别是刺激性的语言。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群众和当地职能部门的作用,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既有利于取得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避免出现有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熟悉环境、对群众约束力强的优势,避免边防派出所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4、针对特点,冷静处理。聚众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如同疾风暴雨,闹丧群体情绪激动,行为极其不理智,打、砸、抢、烧,抬尸体游行,移尸体至对方当人家中(单位)等各种极端是举动都有可能发生。所提要求也是漫天要价,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处置力量一定要保持冷静,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注意语言的尺度和艺术,因势利导,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处置聚众闹丧事件,首先要重视疏散围观群众。聚众闹丧事件不仅本身人数众多,而且花样多,声势大,极易招致大量围观群众。围观人数越多,反过来往往会对闹丧群体起到强大的心里支撑作用,渲染现场气氛,助长闹丧群体的气势。所以,同处理其他群体性事件一样,首先要向围观群众讲清道理,动员他们离开现场。
根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外到内的步骤,在疏散、隔离围观群众之后,就应该保证重点放到对闹丧事件主体的处理上。由于闹丧群体有共同的心理基础,有共同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其内部的凝聚力和相互之间的互动感应力也比较强。因此,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要设法对闹事群体进行分割,将大群体分割成若干小群体,以降低其内部凝聚力,弱化其相互之间的感应和互动 效应。对其中的核心骨干人员尤其要重视,进行重点孤立和隔离。
聚众闹丧事件不同于其他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是把矛头直接指向对方当事人和单位,具有极强的报复性和破坏性。比较常见的是殴打对方当事人及其亲属,非法拘禁对方人员作为人质,甚至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领导、工作人员和警察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个特点,参加处置的边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有预见性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对方当事人及其亲属,保证参加处置工作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果事先了解到死者亲属将要聚众到对方当事人处闹丧的消息,可以提前通知对方当事人及其亲属暂时躲避;如果情况紧急,闹丧群体已经到达对方当事人门前或家中,应果断采取措施,将双方予以隔离,避免发生直接冲突。同时向闹丧群体宣讲法律法规、有关政策,说明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出违法闹事的危害和后果,尽最大可能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如果上述工作都没有能够阻止事态的发展,在不至于进一步恶化矛盾的前提下,处置力量可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实行当场抓捕,以达到震慑其他、平息事态、稳定局面的目的。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不利于稳定当时的局势,处置力量就要在进行疏导、劝阻的同时,做好取证工作,为后期的处理违法犯罪做好准备。如果情况十分紧急,公私财物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就要由当地党委政府下决心,调集足够警力,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处置。
5、果断处理尸体,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尸体是闹丧群体据以 提出种种要求的砝码,处理尸体是平息闹丧事件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少处置闹丧事件的实践证明,转移和处理尸体是处置聚众闹事事件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在死亡原因、死亡性质均已查明的情况下,继续保留尸体已经没有必要。因此,应该动员死者家属尽快对尸体进行处理,而且越快越好,但在方法上要讲究策略。边防派出所要充分发挥自己群众基础好的优势,从外到内,首先把死者家属以外广大群众的工作做好,形成一个有利于转移和处理尸体的氛围和环境;然后再围绕着“入土为安”这样比较容易打动死者亲属的话题,入情入理地说服教育,动员他们尽早把死者遗体火化。在处理尸体这个问题上,能不强行处理的就不要强行处理;必须强行处理的,也要寻找一个容易得到死者家属理解的理由将尸体转移,然后进行火化处理。
闹丧事件基本平息后,还要注意进一步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各方面的内容:
一是没有完全解决和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如死者家属的赔偿、抚恤问题,责任者(个人或单位)所做出的承诺是否兑现,法定义务是否履行的问题,今后双方是否能安然相处的问题,等等。边防派出所对这些问题应配合当地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实行跟进管理,做好各项有关工作,进一步消除辖区不稳定因素。
善后工作的另一个内容是惩办聚众闹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对于抬尸游行,冲击党政机关或者移尸民宅(或单位)并有 打、砸、抢、烧等严重违法犯罪情节,后果严重,触犯刑律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惩处;对于停尸拒葬,殴打他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治安处罚;对于在闹丧事件中,实施打、砸、抢、烧等行为,损坏公私财物,造成经济损失的,除给予刑事、治安处罚外,还应依法追究经济赔偿责任。对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的严重犯罪分子,要组织召开公开处理大会,当众公布其违法犯罪事实,依法公开逮捕刑事犯罪分子,造成强大震慑声势,教育广大群众。再闹丧比较严重的地区,应广泛开展法律政策宣传工作,结合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
以上介绍了三种典型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方法。实际中的情况千差万别,就是同一类群体性事件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时,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性地探索本辖区性事件的处置方法。
第二篇:处置群体性事件
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职能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确保公共安全、粗细管理社会向如何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方面延伸。近年来,公安部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作为完善功能、改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惠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公安机关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本文作一粗浅概述。
一、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出了新期盼
当前,随着我国立法体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安工作职能由专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延伸,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已经处于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切实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公安机关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公安机关承担着大量行政管理职能,这些职能都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公安机关要把方便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作为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场所管理、租赁房屋管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和服务职能,要不断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方
便,让人民群众更多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对公安机关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感提出了新要求
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是公安机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公安机关必须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防范和打击犯罪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特别是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坚决铲除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案件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对普通群众来讲是天大之事,公安机关要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竭尽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对公安信访工作提出了新期待
公安信访工作是我们了解掌握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说,做好公安信访工作,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是公安机关落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直接体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因此,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局长、派出所长接待上访群众制度,必要时要带案下访,切实畅通信访渠道,沟通公安机关与上访群众的感情,真正让上访群众有说理、有依靠的地
方。
(五)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期望
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如何,人民群众对民警的信任度、满意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直接影响警民关系是否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不仅希望公安队伍是刑事犯罪的克星,是他们的“保护神”,还希望是他们生活当中的温馨港湾。“有困难找警察”是我们自己打出的旗帜,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为此,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从严治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冷、硬、横、推”的问题,坚决防止发生与民争利、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坚决防止发生刑讯逼供、滥用武器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的问题。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统一规范,完善制度抓好队伍素质教育,树立良好警纪警风,努力建设一支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公安队伍。$$分页$$
二、公安机关如何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
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发展最基本的环境。公安机关要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公安机关的最高要求,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责,抓好防范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基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公安机关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前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公安机关只有把思想观念定位在坚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基点上,才能以新的视角审视新的情况,以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作为创造新的成绩。一是要强化宗旨教育。引导和培养民警进一步增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意识,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始终成为支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思想动力。二是要强化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广大民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进一步增强公安工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吸纳民智,让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公安工作决策“不谋而合”,让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三是要强化人权意识。要树立依法履行职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
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二)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重要前提。公安民警要真正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就必须在提高执法素质、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服务上下功夫,以过硬的素质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一是要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准确把握案件的本质,准确把握法律的精髓。这就要求广大民警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公安业务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公安机关要以执法质量的提升为主线,以深化
“大练兵”活动为载体,以公安“三考”工作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对基层执法一线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中培训、跟班作业、专家讲座、法制例会等执法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基层一线民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在作风养成方面下功夫。广大公安民警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三是要在深化“大练兵”活动上下功夫。要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三懂五会”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日学、周练、月考”的练兵机制,有效推进“大练兵”活动向纵深发展,确保民警的政治素
质、身体素质、业务能力、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具体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只有将不断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作为基础性工作、把营造良好治安环境作为工作重心来抓,才能真正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维护稳定是公安机关服务发展大局首要任务的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观念、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公安工作切入点的观念,进一步研究不稳定信息掌握、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以及解决涉法涉诉公安信访问题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完善措施,提高水平,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更加和谐。二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加大对暴力犯罪、黑恶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打击力
度,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根本途径。在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提高民警综合素质、营造良好治安环境的同时,公安机关要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就必须在服务群众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培养民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的职业风范,使民警在工作上忠于职守,爱岗履责,不仅要“破大案”,还要
狠抓“小事”、“简单事”和“平凡事”,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语言上要文明礼貌,态度诚恳,多一些人情味,少一些官腔;在行动上要有礼有节,平等待人,多一份热心,少一点冷漠,以真心换真情,以文明换理解,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治安、出入境、道路交通、消防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和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拓宽服务领域;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建设,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做到能让群众一趟办完的,决不让群众跑第二趟,使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三是要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消除警民隔阂,融洽警民关系,积极组织民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使民警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够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认真兑现作出的各项承诺,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四是要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公安机关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规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公安机关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做到有警必接、有案必立、有危必救、违法必纠、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勤政廉洁,切实履行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为经济建设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篇:群体性事件处置
用新理念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
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不能仅用传统的方式去解决,而应该用全新的理念、手段、方式和机制来处置。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群体性事件是群体心理失衡下的过激集体行为,其产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部分群体失衡心理支配下而表现出的一种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心理失衡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
一是权力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权力异化即权力的腐败和滥用。
二是官僚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
三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心理失衡。
四是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引起的心理失衡。
五是教育机会、卫生费用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
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引起的心理失衡。
七是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引起的心理失衡。
正确处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预防和解决。相关部门在继承和运用传统方式的同时基础上,要进一步用创新的的机制、手段、理念和方式来处置群体性事件。
1.预防解决群体性事件应坚持七项处置原则。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指导上,应坚持“七项处置原则”。即党委、政府主导原则、现场第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依法果断处置原则、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原则、反思自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力原则。其中:问责是重塑政府形象,让群众恢复信心的重要途径;慎用警力则是避免事态扩大的关键中的关键。
2.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引导。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社会矛盾预测、评估、化解机制,将“群体性事件”消弭于未萌期。
3.加强对群体性事件处置后的心理干预。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确立群众利益问题解决机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参与群体的心理紧张。
4.加强对群体性事件整体过程的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政府应该针对群体心理,选择信息发布的形式和方法,让被流言鼓动的群众及时听到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的声音,从而让更多人能够及时结束观望、做出判断,不轻易地让群体形成,或者促进群体的瓦解。
5.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一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二是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改善干群关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安全机制,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四是进行深入持久的法制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6.构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构建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关键是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平等、法制的轨道内解决利益冲突;要把应急能力的建设更多地转化为日常管理能力的加强,一是坚持“软硬结合”,尽快控制事态。二是坚持“冷热结合”,注重教育先行。三是坚持“上下结合”,领导亲自上阵。四是坚持“宽严结合”,依法妥善处置。
第四篇: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事件现场处置演练方案
为了及时、妥善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组织公安特警跨区域拉动演练的通知》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法律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等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及级别
本方案适用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处置原则
(一)坚持党委政委统一领导的原则
(二)坚持区别性质,分类处置的原则
(三)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和强制措施的原则
(四)坚持分工负责,协同作战的原则
(五)坚持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六)坚持教育疏导的处置原则。
四、组织指挥
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成立第二现场指挥部,闫卫党任总指挥,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部两个机构,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在总指挥领导下工作,向总指挥负责,总指挥向省厅最高指挥长负责。
现场指挥由第二支队总指挥负责,作训科具体安排部署,各科大队负责人配合,主要任务是受领任务,传达案情,组织开进,指挥现场处置工作,组织实施现场清理和总结汇报工作。
基地指挥部由值班指挥长负责,后勤、通信、装备各派出1人,主要职责是上情下达、保持与现场指挥部不间断联系,做好警力增援调配,通信联络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五、警力编制及任务分工
根据工作需要,现场指挥部下设七个小组:
(一)警戒组:由10人组成(组长:郭天富),担负现场治安秩序,设置警戒带,劝解、隔离和驱散围观群众。
(二)侦察组:由5人组成(组长:),着便衣到事件现场,负责侦察事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闹事人员,并及时将侦察到的情况报现场指挥部,必要时配合抓捕组开展抓捕工作。
(三)宣传组:由3人组成(组长:于小飞),负责对现场人员进行政策宣传,现场录像工作,对现场非法录像人员,器材进行控制。
(四)现场处置组(分三大组):
1.盾牌:由陈鑫负责,共40人。着防爆服,持盾牌,T型警棍。主要负责封控隔离、扼守要害,强行驱散等工作。
2.抓捕组:由戴国玮负责,共5人,着防刺服,携带单警装备,与第一组协同、侦察组配合负责对挑头闹事骨干分子的强行抓捕工作。
3.防暴枪:由牟伟光负责,共10人。着防弹衣,携带单警装备,持防暴枪。协助第一、二组开展工作,以震慑为主。
(五)医疗救护组:由负责,共2人。携带救护设备迅速抢救伤员。
(六)取证组:由3人组成(组长:项晓华),着便衣携带录音、照相、录像等设备想方设法搜集固定证据。
(八)综合组:由负责,主要协助现场开展审查、调查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做好警力增援。
六、处置程序
(一)准备阶段
1.迅速集结。接到警情后,由现场指挥部迅速下达指令,通报情况,明确任务分工,参战民警要迅速携带相关装备,做好出警装备。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开进。完成准备工作后,按规定迅速开进,指挥人员在开进中加强沟通,保持通信畅通,各小组按行进路线和序列,迅速到达指定地点。
2.实施现场管制。到达现场后,警戒组要按指令及时划定警戒隔离区,设置警戒线,封闭现场,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并劝阻疏散围观人员;宣传组迅速采取疏导、劝说、喊话方法,进
行法制宣传,并责令人群解散;侦察组要迅速开展侦察工作,并向指挥部及时汇报情况。
3.依法果断处置。处置应严格按程序和现场事态的发展,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综合施策,要始终把握法律、政策这条底线,非现场指挥下令,不得使用武器。
4.强行隔离、驱散。在宣传无效后,现场一旦发生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情形,要按现场指挥指令,现场处置组、取证组要迅速介入,依法果断采取隔离、驱散等强制措施。
5.强行带离或立即拘留。根据侦察组提供的情报和证据,由抓捕组伺机对重点人员和现场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实施抓捕并带离现场,移交审查组处理。
6.诫勉谈话,依法追究责任。在群体性事件平息、时机基本成熟以后,要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进行处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束阶段
1.清点、登记抓获的闹事的策划、组织者,骨干分子缴获的物品,做好后期取证工作。
2.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指令,组织队伍清理现场。
3.全力做好处置的后期留守、巡逻等工作。
4.点验处警人员和携带的警械、装备及器材。
5.指挥部统一下达撤离命令,组织队伍到指定位置集结。
6.听取处置情况讲评情况。
七、处置纪律及注意事项
(一)全体参战民警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
(二)接到指令后,各级指挥员要第一时间到现场指挥部集结,迅速了解警情,按职责任务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三)处置工作中应严格按规定着装及注重警容风纪,装备携带规范齐全,行动要坚决果断,迅速有力,同时,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自身和装备器材的安全防范,避免意外损害和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四)必须根据指挥部的指令使命警械武器及强制措施,坚决杜绝因处置不当造成扩大事态或不良影响。
(五)认真学习借鉴,从强化演练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队伍快速反应及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第五篇:处置群体性事件案例
处置群体性事件,“乐清经验”可作教科书
1月4日,浙江乐清市发生150余辆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期间,有少数司机拦阻过路车辆,强行拉下乘客,甚至有不愿停运的司机遭到殴打。好在,乐清市方面积极应对、妥善处臵,4小时内就化解了这场公共危机。
乐清出租车停运,是今年见诸报道的第一起突发群体性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就平息群体性事件而言,这个开头还不坏。在“矛盾凸显期”的当下,既然不大可能完全杜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找到妥善应对、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乐清市的做法,从事件定性到处臵理念,从对话过程到信息发布,可以作为处臵类似事件的教科书。
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当前群体性事件仍保持多发的态势,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另一方面,并没有真正“超稳定”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正常维权通道不畅的情况下,民众表达诉求的“被迫”通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群体性事件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应对失策、处臵失当,导致事件升级失控。瓮安事件石首事件,就堪称反面教材。
停运事件发生后,乐清市没有将事件升级,而将之视为一次“集体上访”,这样就避免了判断失误导致措施过激。处臵群体性事件,一开始的定性至关重要。
最怕的是捂盖子、打棍子,先扣个“不明真相”的帽子,随意动用警力压制,这往往导致小事闹大,甚至无关的人也被裹挟进来。如果定性为非法停运、围攻政府部门,一开始就将停运司机臵于违法的境地。而定性为“集体上访”,就表明是“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方式有些过激,但仍是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行为。
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防止群体性事件升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查清真相,及时披露信息。乐清官方主动与停运司机代表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诉求,“合理诉求下决心解决,不合理诉求不迁就但耐心化解”,这样的区分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通过停运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多数人是利益受到了侵害。当然,在这类事件中往往掺杂浑水摸鱼者,甚至有“黑势力”的影子,但只要果断区分善意和恶意,合理的引导解决,不合理的耐心化解,恶意破坏者坚决打击,就能防止事件升级。
我们还注意到,停运事件发生在1月4日,而在5日,相关新闻已经通过新华社发往全
球,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和信息公开上,也可圈可点。
当然,群体性事件也好,集体上访也罢,要从根本上减少不稳定因素,必须切实追求公
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与民争利、决策伤民;还需要充分发挥人大、司法、信访等制
度设计的功能,畅通表达通道和救济渠道。
无论如何,乐清停运事件能够收获不坏的结局,表明中央对于处臵群体性事件的三令
五申起到了效果,表明以前一些地方所交的“学费”没有白交。这个结局更表明:只要真心
以对,倾听呼声,多数民众是通情达理的。在得到解决问题的明确答复后,乐清出租司机表
示,相信政府,期待政府,感激政府。这样的态度令人感动,希望所有的地方政府能深长思
之。
正确认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1.正确看待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由一种矛盾引发导致多种矛盾聚集而失去控制的事
态。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最具体、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不出大的群体性事件。但是,当前我国经济
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
社会治安进入了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特殊时期,影响了社会稳
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地成为严重影响社会
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和看待群体性事件。
2.群体性事件事出有因。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期,群体性事件诱因多而复杂。一
是社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完全到位,依法行政理念不太牢,一些基层组
织战斗力不强,社会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呈弱化趋势,民众的利益一旦受损或遭受侵害,为寻求国
家权威的保护,而采取极端方式的体制外的对抗性群体力量就会产生。二是利益性因素。由于经
济社会变革引发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方面发生明
显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利益的调整之中心态失衡,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或因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或因企业破产、转制而引发群体
性事件的;或因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还有因环境污染等问题
导致群体冲突的。三是法制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形成以群体性闹事而谋求解决问题的错误观念,以为“会闹的孩子有奶吃”、“法不责众”,相互仿
效,于是形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反常现象。四是作风性因素。当前经济
社会中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有的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决策失误,腐化变质,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五是国际性因素。当前,西方
敌对势力不断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们面临的渗透和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敌对势力经常利用诸如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对我们捣乱
破坏,并把渗透破坏的重点转移到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来,妄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3.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有句话很有道理:“起火先冒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群体性事件也不例外,也有它的发展规律,即有一个酝酿、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认
识到了它的发展规律,群体性事件是可调、可防、可控的。一般而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有
这么几个阶段:矛盾不受重视而前期积累;偶尔因素引发,冲突扩大;处臵不当造成矛盾激化。实
际上,群体性事件真正“突发”的并不多,有的事前已有苗头,有的有明显的群体活动,有的出现
集体上访,有的发生群众聚集的信息。但由于一些地方缺乏信息预警和应急机制,缺乏防范,弄得
措手不及,处理比较被动,而且往往又带来连锁反应。甚至有些群体性事件处臵不当,还被敌对势
力插手利用,在一定条件下,个性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共性问题,局部问题可能会转化为全局性问题,经济问题可能会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可能会转化为对抗性问题,以致造成局部地区的社
会动荡。但是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群体性事件的表现是“突然发生”,而事实上是某一方面矛盾运
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只要我们不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并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是完全可以
预防和控制的。
二、积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对群体性事件应本着“处臵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关键抓预防。我们应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
1.减少或避免诱因出现。针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诸多诱因,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和群众维权机制,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民人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以
人为本”要求国家、政府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制定的法律、政策更符合人民的意愿。要切实转变机关的办事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
好事。
2.制定处置工作预案。及时收集、报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性情报信息,实行分级预警,把
预防工作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发现一切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线索、苗头,以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
3.组建处置工作班子。成立领导机构,相应分别成立处臵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保障、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若干工作班子和非正常死亡等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臵小组,做到矛盾不
化解班子不解散。
4.加强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练活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利于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突
发。
三、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要积极应对,妥善处臵。
1.立足“早”字。要及早应对,掌握主动权,控制局面。一是按照“现场第一”的原则,应
急小组和工作班子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启动预案,靠前指挥调度,把矛盾调解到基层,把
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按照“就事论事”原则,公安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时间进行
立案侦查,调查取证,尽快查明前因后果。三是按照“信息公开”原则,在上级规定的时限内上
报、公布准确真实信息,查明多少,公布多少,并跟踪滚动播报事情真相,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把握“快”字。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应迅速、果断,把事态控制在初期。一是切断增援源
头。运用“切割”原理,组织有经验、有能力、有威望,说话算数的老干部、老同志,分头做好家
属、单位、家乡相关人员的工作,防止他们赶赴现场增援;交警部门要加强对后方增援主干道的交
通管制力度。二是抓紧现场化解。应急处臵小组、工作班子和涉事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与涉
事群众代表进行谈话沟通,劝说疏通,及时劝访接回;三是重点分化瓦解。建立分化瓦解组织网络,对组织者、挑头者,实行一事一包、一人一法,分散化解,快速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
3.强调“治”字。要综合施治,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和“区分性质,讲究
策略,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时处臵。一是加大舆论宣传。把握公众立场、公众心理、公众情绪和公众关注的事情,进行党的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确保现场公众不采取违法行为。二是权威人士表态。根据涉事群体的诉求,能现场答复的及时给予答复,不能现场答复、需事后研究处理的明确告知处理时间和方式方法,消除群众的疑虑。三是加强控制。在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找出混在群众中聚众闹事的“骨干分子”,对其进行强制管制,剔出现场,另行化解或依法打击。四是加强治安监管。对现场进行摄像、录音,搜集掌握现场信息,作为事后依法处臵的资料依据。五是落实问责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后,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摒弃相互推诿扯皮的不良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背
景和引发原因,同时其群体结构、动机等十分复杂,而且往往反映的问题不单单集中一个点上,有可能涉及面非常广。因此,群体性事件处置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协调、统筹各有关职能部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共同协调处置群体性事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准确把脉,剖析根源。遇到群体性突发事件,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学会以静制动,以冷制势。要冷静的分析事件的起因,剖析事件的根源所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弄清楚引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楚是由一般性矛盾引发的事件,还是由特殊性矛盾引发的,对一般性矛盾引发的问题,在处理上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农民负担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对因特殊矛盾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处置上则需要决策果断、行动迅速、快刀斩乱麻,以免造成被动。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肯定是群众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有的是不适当的过高要求,一时无法解决;有些则属无理要求,根本不能解决。对此要理清思路,分类处理。
三是深入一线,直面矛盾。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有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精神,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要深入到一线做工作,面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实践证明,领导者到一线做工作,能有效缓解紧张气氛,迅速降温,为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权。特别是面对一时的混乱局面,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沉得住气、保持头脑清醒、镇定自若,以理智、宽容、忍耐的态度,尊重上访者的权利,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做出负责任的解释和答复。一定要注意真诚接待群众,不打官腔,要态度诚恳,以心换心。即使对极少数有过激行为或别有用心、有意挑起事端的人,也要注意场合,讲究策略,万不可在群众不明真相,正在火头上时,动用警力解决问题。要始终尽力克制,不乱方寸,终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总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做工作,决不能“拖、等、看”,否则等到事件性质变化了、情况恶化了再采取措施,就会十分被动。
四是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因群体性事件具有变化性。因此,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稳妥、科学、灵活地采取对策,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上访、游行、静坐等,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尽量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对因对社会不满的人,敌对势力插手或因群众情绪激化而产生的冲击党政要害部门、堵塞铁路和公路干道、打砸抢烧等行为,要先“打散”止住,再做工作,同时要收集掌握证据,依法从严打击处理煽动人员、为首人员及幕后策划者。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涉及法律问题又涉及政策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问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往往难度很大。对这类问题,必须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依据法律法规,依据国家政策,依据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又坚持原则立场,紧紧守住底线,不能动摇。同时,还要周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目前政府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会不会有连锁反应,会不会导致情况反弹等等。当然,要特别注意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以免形成更深层次的对立,使事件升级。同时,处置群体性事件,一定要超前思维,要有预见性和果断性,提前把可能将群体性事件引向恶化的人员控制好,防止对社会有强烈不满
情绪的人趁机进行恶意扇动以扩大事态,给处置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五是加强回访,不留后患。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做好善后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恪守承诺,不失信于人。作为领导者,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职权范围作出一定的答复。凡经过缜密思考和集体研究决定的表态、承诺,一经作出,就必须坚决兑现,谁负责、谁办理,都要项项落实,环环紧扣,不能有丝毫大意。绝对不能图解一时之围,轻率表态,言而无信,致使失信于民,触犯众怒。再次,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防止假大空,搞应付,耍花枪的虚事发生,领导者作出答复后,要将此事列为重点督查事项,限期办结,绝对不能弄虚作假,欺骗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