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

时间:2019-05-15 01:1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

第一篇: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

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 努力打造更加成熟的流域管控新格局

--2010年职工大会暨一届十五次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总经理 邹宣永 二O一O年二月九日

各位员工、职工代表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落实华电集团公司和福建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进一步创新管理,提升效益,为全面实现扭亏为盈,开创流域水电公司管控更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公司经营班子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公司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公司在应对困难中推动科学发展,在抢抓机遇中取得新成效的一年。面对金溪流域特大旱情,公司凝心聚力,积极应对,集中精力抓好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力抓好设备整治工作,通过打好设备翻身战,为今后长时间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了公司存在问题和改进提高的方向,在电价营销、融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通过管理创新,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基本做到了“经的住,过得去”,为公司长远发展打好了基础。

(一)主要工作成效

安全生产:截至12月31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74天,年内实现2个安全百日(其中:良浅5702天、大言274天、孔头4097天、范厝2842天、高唐888天)。

资产经营:截至12月31日,完成发电量51800万千瓦时,占年度计划的70%,上网电量50800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4591.4万元;利润总额-3322万元。电价工作:通过多方的积极争取,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高唐批复电价为0.36元/千瓦时;北溪电价从0.22元/千瓦时调整到0.25元/千瓦时,提高了0.03元/千瓦时。电价的提升使2009年直接增收1000多万元。

高唐CDM项目:高唐CDM项目在联合国成功注册。

廉政建设:没有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未发生有损华电集团、企业形象,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不利于稳定的事件。

(二)主要工作情况

1、逐渐形成流域安全生产管控新局面

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安全生产压力得到较好传递,员工切身体会到安全管理“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

一是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每月以“他人感冒我吃药”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典型事例,落实学习记录,做到“学有所思,记有所得”。构建大安全环境氛围,细致大安全管理,积极开展职工代表巡查、春季安全大检查、防汛检查等安全专项检查,有效促进安全管理精细化,形成人人关心安全、关注安全的安全氛围。2009年公司共印发整改701项,综合整改率100%。

二是安全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构建安全管理信息快车,全面细化班组建设管理、台帐管理、大修、技改管理、技术监督、缺陷管理、两票分析、运行分析管理,各项常规管理细化规范,流域安全技术水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是安全管理竞赛化。积极发挥“十比”站际竞赛的激励功能,用足用好用活百万站际竞赛资金,有效调整和丰富竞赛内容,制订更为详细的竞赛条目和分值,适当拉大竞赛收入差距,促进运营部安全生产管理细化提升,通过竞赛,各运营部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安全意识有较大提升。

四是安全管理规范化。强化技术监督,落实专项技术监督负责人,进行技术攻关课题研究,规范检修、技改项目管理。全年实施技术攻关项目12项,2009年进行了大言1号机、范厝2号机等5台次机组大修,良浅1、2、3号机等15台次机组小修,实施高唐定子改造等设备技改41项。

五是安全管理主人化。继2008年推行并执行设备主人制取得良好效果后,2009年果断实施设备主人问责制,设备问题追根溯源,查清原因,追究主人责任,做到“四不放过”。缺陷处理做到大缺陷不过班,小缺陷不过夜,消缺率达95%以上,公司主设备完好率达98%以上。

2、遭遇特旱不忘汛,精心调度抢发电

认真履行防汛职责,克服侥幸心理,立足于防早汛、防大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做好防汛工作。年初下发防汛文件及预案,春节前进行防汛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省公司下发的防汛整改项目落实到位。汛前对公司43扇弧门进行了启闭试验,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对水情测报系统17个站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解决了水情测报系统的缺陷;加强汛期值班纪律管理,5月份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了一场较大规模的防汛演习,对演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为安全度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调度水库,根据天气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调整调度方案,面对突发雨情,迅速制定各梯级水库的水位控制方案,保证不弃水。加强与三明地调和防汛办的沟通,各电站都能保持在较高的发电运行水位,全年公司水能利提高率达13.81%,在全年来水较去年减少近40%的情况下,完成年度计划电量的70%,来水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

3、精打细算过日子,管理创新求实效

实施严格的闭环控制流程管理,制订下发了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年度费用控制文件,月度工作文件化,一周安排常规化,工作落实考核化,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通过有效的费用控制安排和严格的审批流程,公司日常生产维护、大修技改、办公管理等材料费用较往年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别是车辆使用公里数、车辆用油及轮胎费用明显降低,对超过费用分解控制数的部门给予相应考核,严格了预算的刚性管理,年度各项可控费用较预算降低了10%左右。

努力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组合,优化债务结构。在认真研究利用国家金融政策的基础上,成功引入新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将乐支行,取得2.9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下浮10%,成功置换中电财4500万元贷款;提前归还华电财5000万元贷款,降低了财务费用,调整了债务结构,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根据省公司管理创新年活动的总体部署,结合公司实际,制订了“管理创新年”活动的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管理创新项目立项5项。制订完成了《设备主人问责制管理办法》、《金湖公司月度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内部技能认定考评办法》等制度,管理创新活动取得实效。

加强后勤服务管理,把为职工服务好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完成了生活区化粪池清理,生活区和生产现场的绿化整治维护及小区治理工作。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解决了高唐定子抢修厂家人员的就餐问题、范厝大修人员吃冷菜冷饭的问题。出台了《公司物业后勤服务管理规定》、《车辆行驶路线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等相关制度。完成了孔头小区74户房产证和土地证的办理。机关后勤人员多次参与义务劳动,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基本解决员工和生产现场的后顾之忧。

综合产业各公司在外部环境日益严峻,业务量锐减,市场竞争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努力拓展外部市场,积极做好开源节流,全年完成营业收入880.97万元,实现贡献利润300余万元,为提高员工收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核心机制建设全面启动,树立员工成长正确导向

全面制定公司核心机制建设,建立适应公司发展管理的员工岗位职责、能力评价、业绩评价和薪酬分配体系。开展内部技能鉴定,制定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鉴定办法,执行对应薪酬。完善初级职称评定办法。建立员工业绩培训档案,建立《金湖公司内部技能鉴定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核心机制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逐步形成“需干什么=能干什么=干成什么=该得什么”四个恒等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积极性,员工素质、技能得到全面提升。2009年高级工技能鉴定80人,参加各类职称考试38人;2人通过高工评审;7人获得中级职称;11人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6人通过电力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公司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幅增长,高级职称人数从2006年的8人增长到10人,增长率20%;中级职称人数从31人增加到41人,增长率32%;初级职称135人;高级技师从0人增加到1人;技师从10人增加到18人,增长率80%;高级工51人,中级工48人。在首次开展的内部技师评定中,有35人通过考核评价。评价机制的有效实施,浓郁了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氛围,公司上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风气得到进一步加强。

5、教培基地树品牌,业务拓展节节高 2009年8月,培训基地成为福建省特种类进网作业电工培训资质点和考试点,是福州电监办唯一指定的培训取证点。此项业务全省共有166家单位3056人需要培训取证。至2009年12月,报名人数达2361人,已培训15期1493人,按计划安排,到2010年4月可以全部完成培训任务。年内还完成了7名高级技师、36名技师、108名高级工、32名中级工的技能鉴定。承办了华电福建公司系统第三期中层干部、纪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人员、新录用大学生培训、水轮机专业培训班,培训人数251人。完成池潭、高砂及本公司419人紧急救护培训取证。承接了国网公司火电转水电运行12人为期一个月的培训。2009年实现培训收入180.85万元。

特殊电工培训取证资质的取得,培训基地品牌得到极大提升。培训基地克服人员紧、任务重等困难,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经过不到一个月时间的紧张筹备,第一期特殊电工班于8月15日如期开班。严谨的办班和良好的服务,赢得省电监办的充分信任和赞赏,10月份全省电工培训取证会议在培训基地召开,培训基地的工作得到国家电监会资质中心的充分肯定。培训培训基地的成功运作,不仅使公司的闲置资产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还进一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内部技能人才内修外练,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特种电工的实操培训全部由本公司叶美红、鲍信湘、徐芳贵、周建林、凌云、邱玉文等技术骨干承担。肖少明、叶美红、鲍信湘、周建林、游乐滨等同志还第一次大胆走上讲台,承担理论课程授课,通过几期锻炼,成功塑造起技术型讲师的形象。庄维稼、吴丽冰取得急救师培训师资后,将紧急救护的课程上得绘声绘色。肖九辉和邱灿锋带温州东屿火电转水电运行培训,不仅在年长自己十来岁的老电力面前树立技术权威,彼此还结下了浓厚的友谊。

6、学习实践重实效,科学发展促提升

根据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和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党组等上级党组织的部署,从2009年3月份开始,在全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方案和流程,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活动。3月20日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了“讲创新、建机制、当模范、促发展”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党员争先”、“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专项活动。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任务,并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良好。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深入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职工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切实解决了公司安全生产、资产经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党的建设、综合发展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形象。

7、党政工携手心齐,企业文化入心脑

政工工作主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带好队伍,提升素质,增强企业战斗力和凝聚力,维护改革稳定大局。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三抓、二建、一落实”的惩防体系,制定党员干部8小时以外廉政行为规范。加强宣传,对内宣传495条,对外宣传172 条,印发《金湖电力》12期,宣扬好人好事,提升公司形象。强化民主监督,关爱职工健康,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年内收到合理化建议253条,采纳160条。组织女工健康体检,慰问生产职工855人次,困难职工5人次,退休内退职工109人次,异地安置人员24人次,慰问金、慰问品合计75000余元。

加强“家园文化理念”研究宣传,以“和谐家园”文化为主导,深化“家园”文化理念,建设“安全、和谐、高效、廉政、幸福”的金电家园。提升创新文化能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思想和精神,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寻求“孔雀开屏”的丰富载体,不断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像灯火照亮员工前进的路,温暖员工的心,把流域管控的硬约束让广大员工入心入脑化为自觉行动,形成良好习惯。不断开辟“和谐金电”文化建设新境界,提升管理水平。2009年,公司被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学会和中企电联授予“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三)经验与体会

职工同志们,在200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公司上下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各方面工作扎实推进,奋斗的历程充满艰辛,最终结果也令人难忘。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有以下四条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

1、创新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企业实现流域滚动开发的历史性跨越后,为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在2009年初,确立了通过三年努力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核心机制,形成一套与现代流域公司相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实现管理创新,不断丰富内涵求发展,通过有效挖掘公司内部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快速成长来全面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全面开创流域公司管控更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一年来,我们以机制创新为手段,企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保持了持续健康态势,解决了电价、融资及人才培养等一批重大发展难题。省公司领导来视察时,均对我们的不懈努力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实践证明,机制创新是我们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2、提升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提升经济效益是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收入保持基本稳定的根本要求。2009年,受来水特枯的影响,公司一度面临着严重的亏损局面,经济效益成为影响企业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因素。我们及时审时度势,努力把握恶劣自然环境下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严峻考验,迎难而上,科学谋划,以效益为中心,以电价营销为突破口,全方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在创新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控本节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了经济效益,盈利能力下滑得到有效遏制,亏损局面进一步收窄,实现了公司职工收入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

3、凝心聚力是推动企业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2009年特枯年份以及设备健康水平都极大地挑战着公司运营状况,公司面临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承担压力之巨大前所未有。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广大干部职工不畏惧,不气馁,凝心聚力,攻坚破难,无私奉献,处处以大局为重,事事以大局为先,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在危急关头勇往直前,确保了企业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在重大项目的攻坚战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困难面前,金电人良好的团结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成为推进企业攻坚克难的重要保证。

4、以人为本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倾听职工心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和职工协调发展。在职工队伍建设中,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把工作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出台了促进人才自我发展的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多通道。在相继接管大言、高唐两个电站的情况下,人员总量保持相对不变,单位用工效率提高到19.3人/万千瓦,位列省公司系统前茅。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职工队伍是一支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值得信赖的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队伍,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队伍。正是充分依靠这支队伍,我们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广大职工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展现出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涌现出一大批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运营二部、教育培训基地分别获集团公司、省公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运营二部还被省公司授予无违章车间荣誉称号。陈华、刘永宏、郑立文等三位同志获集团公司表彰;李九生、徐建平、陈华、林长富、黄佑忠等五位同志获省公司表彰;甘莉莉获全省所得税比赛第二名;邓立民同志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授予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在2009年首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评比中,林苏辉同志的“双介质检定装置”荣获三等奖,成为公司重组以来职工荣获全国性大奖的第一人。在此,我代表公司党政班子,向获得各项荣誉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职工和退休职工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新春问候!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结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清晰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看不到问题,看不出不足,只会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束缚企业发展、人才成长,所以要敢于否定自我,才会不断进步。

1、流域安全管理还有一定差距。安全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认为“能发电就好”的思想在部分中层和员工中一定程度存在,安全风险的压力还不能有效传递。技术、安全监督时有真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各运营部管理存在“等、查、改”的现象,安全检查下发整改一项,就处理一项,没有“举一反三”,工作主动性还不够。现场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定期工作时有缺项,缺陷管理还较松散,三级验收制度还未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过程还较粗放,系统性不强、全局观念不够,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从内部找问题的作风还没充分体现;外用工安全管理还存在以包代管,有人干活没人监护的现象。

2、精细集约化经营还有待持续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3%,每年支付银行利息高达5000万元,水情稍有不好公司就面临亏损。可控费用、项目等管理还没有完全闭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3、四个恒等核心机制建设还任重道远。公司核心机制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及员工对政策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相关制度还要持续补充完善。

4、公司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公司存在一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牢骚怪话,不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却热衷于借事说人,品头论足,好像他是救世主,见风就是雨,颠倒是非,惟恐天下不乱,影响员工队伍稳定;个人遇到一些不顺心,首先不是反省自己,而是怨天尤人,疑这怪那,总认为领导和他过不去,消极对待工作;对公司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完善的过程,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去积极谏言纠偏,而成为发泄个人得失的借口。这些不好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和谐稳定,阻碍公司改革发展。

二、2010年工作部署

今年是公司推进三年发展目标的第二年,是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司在企业规模、设备整治、管理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都显著增强,特别是经过2009年重重困难的磨练,积累了应对严峻挑战的宝贵经验,干部职工队伍更加坚强有力,在转变思维方式、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了新提升,为实现流域管控更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证。今年我们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更不能悲观失望,无所作为。公司今年要提前做好防大汛、早汛的准备,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安排得更细致一些。公司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咬住目标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2009年的经营形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提高在丰水时期的水能利用率、提高对外争取好电价政策的营销能力、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形势的变化,以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态度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

2010年公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集团公司及省公司年度工作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公司及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的领导下,以扭亏争盈为目标,深化实施核心机制,从严治企,狠抓现场整治,突出治理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创新管理,闭环控制,拓展教培业务,加快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打造更加成熟的流域管控新格局。

(一)主要工作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

1、不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

2、不发生重、特大和一般设备事故

3、不发生重大及以上火灾事故

4、不发生恶性电气误操作事故

5、不发生电厂垮坝、漫坝和水淹厂房事故

6、不发生本公司负同等责任及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

7、不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电力生产事件

8、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9、不发生瞒报、拒报、漏报事故的行为

10、控制全年非计划停运次数为零

11、实现4个安全百日,连续安全生产639天 ——经营管理目标:

1、发电量:78000万千瓦时

2、上网电量:76596万千瓦时

3、综合厂用电率:1.8%

4、售电收入:20319万元

5、利润总额:3000万元

6、电价工作:积极争取流域电价 ——廉政建设目标:

不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有损华电集团、企业形象,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不利于稳定的事件。积极创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和四好领导班子。

(二)2010年重点工作

1、技改大修。优质完成大言1号机、高唐2号机、良浅1号机、孔头2号机、范厝1号机等机组大修;范玉线、范厝主变、高唐桥机等项目改造。

2、防汛抗洪。充分做好防大汛准备,确保安全度汛。

3、现场整治。由安监部牵头,计划工程部、一部、三部配合,按照省公司安全星级企业标准,重点加大对良浅、范厝电站厂房的现场、设备整治。

4、创建无违章车间。按照省公司无违章车间考评办法,今年重点安排良浅、范厝电站开展无违章车间的考评,安监部、技术部要做好业务指导,运营一部、三部全力以赴。

5、创建无泄漏电厂。按照省公司无泄漏电厂的考评办法,对良浅、孔头、范厝电站进行重点安排,使这两个电站达到无泄漏电厂的标准要求。

6、全面完成范厝大坝注册整改任务。集控部要针对大坝监测中心对范厝大坝提出的整改项目,制定出实施计划,按上级要求的时序进度,倒排工期,务期必成。

7、提高水能利用率。集控部要密切关注和掌握水情及调度信息,充分发挥集中调控的优势,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度电必争,滴水不漏,最大限度提高增盈能力。

8、站际竞赛。准确考评,拉大奖励差距,提高竞赛实效。

9、善于问责、敢于问责。加强职能部门建设,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善于问责、敢于问责,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10、费用控制。所有材料费用按电站下达,特殊材料由公司统一调配,计划工程部要合理归项,项目闭环管理,进一步明确费用控制部门及责任目标,有效降低公司可控成本。

11、深化机制建设。通过丰富完善岗位体系,畅通职工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考试考核内容,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尽力减少导向偏差,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积极性。

12、电价工作。认真研究吃透政策,加大营销力度,争取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两县的支持,利用高唐电站高负债及公司亏损时机,化不利为有利,筹划申报公司电价。

13、培训基地发展。培训基地要作为公司一项事业来发展,要成为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系统、面向社会全面拓展水电企业岗位取证培训和体验式培训等新兴市场,努力打造成培养现代电力生产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新型培训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后勤管理,强化监督、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职工食堂和酒店进行分离管理。实现培训收入200万,餐饮、客房收入280万。

14、小区管理市场化。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强化管理手段,小区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市场化、规范化,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15、交通管理。控制运输成本,实行公里消耗定额控制,不发生损失在2000元以上的同等及以上责任交通事故。

16、中层干部作风建设。争创“五好部门主任”,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培育“部下的错就是领导的错,部下的素质就是领导的素质”理念,善于协调、身先士卒、大气进取、敢于负责,引领公司风气的整体提升。

17、效能监察。监察审计部对公司重点工作在线督察,党风廉政建设继续保持优秀等次。

18、争创集团公司文明单位。不断创新党建、文明创建、企业文化、工青妇工作载体,围绕中心富有成效开展工作,进一步办好《金湖电力》和公司网站,对外宣传报道200篇,《中国华电》两篇重稿。

19、办实事。根据县政府对上河洲规划和进度安排,积极争取政策,为职工办好实事。

(三)2010年主要工作

1、夯实安全基础管理,提升“创星”工作成效。

突出重点,夯实安全基础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抓起,居安思危,强化安全教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目标。狠抓基础安全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无违章创建、安全检查、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评估四项管理手段,切实加强水工建筑物安全管理,全面推进机组检修全过程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加大安全奖惩力度,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深入查找安全薄弱环节,从严管理,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从细入手,竭力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创建安全的设备环境,提升隐患治理效果,夯实安全基础。加强施工作业现场全过程安全监督,确保基建施工安全。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工作水平。深化安全文化建设,探索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监控设备。加强交通、消防、承、发包工程等薄弱环节的安全管理,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确保实现“四个安全”。安全生产工作要警钟长鸣,严防死守,“响鼓也需重锤敲”,安监部、技术部是流域安全管理的轴心,想到了马上就做,钢性管理,快速反应,合理安排和分解任务,把安全监察和技术监督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要做到关口前移抓基础,重心下移抓基层,深入现场要蹲的住,看的细,管的好,对现场了解透彻,管理到位,做到防患于未然,由表及里确保安全生产。

深化对标管理,提升“创星”工作成效。要以站际竞赛为载体,以创安全星级企业、无违章车间、无泄漏电厂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增强生产管控能力,大力推进生产管理体系标准化、检修管理规范化和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在各生产部门中全面推广无违章车间、无泄漏电厂的创建工作,重点使良浅、范厝电站通过省公司无违章车间验收。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安排机组检修、技改项目计划,严格工艺标准,加强机组检修前后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理顺能耗标杆与站际竞赛中的指标关系。加大设备治理和维护力度,优化缺陷管理,强化技术监督,有效完善设备主人制,强化设备缺陷管理和设备台帐管理主人制,实现设备管理台帐化、实时化和常态化,不断提升设备健康水平。加强运行规范化管理,切实抓好运行分析调整,提高发电效率,合理安排机组负荷,确保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2、全力以赴防大汛,滴水不漏度电争。

防汛责任重于泰山,要以预防为主,防控兼备。全面落实防汛措施,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做好防大汛、防早汛的准备。及早开展防汛自查、整改工作,保证水工建筑物、度汛设施、行洪通道、水情测报系统、通讯设施安全可靠。做好防汛演习,强化协作,注重沟通。加强省公司、地方政府、防汛部门、气象部门的联系。严格执行洪水调度办法,保证流域洪水合理调度,利于度汛。行洪通道、交通道路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保证在突发恶劣气候、地质灾害时通道畅通无阻,确保安全度汛。

加强与地调、中调及龙头水库的沟通联络和水情雨情分析,及时掌握水情雨情及调度信息,要重视北溪渠道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承包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渠道巡检质量,确保渠道安全可靠。在保证安全度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中调控的优势,合理安排,科学调度,合理充分利用时差,抢发电量。做到滴水不漏,惜水如金,努力提高水能利用率,提高机组利用小时数,提高经济效益。

3、扭亏争盈定目标,闭环管理控成本。

扭亏争盈是公司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做好电价争取工作,进一步总结提炼2009年高唐、北溪电价工作经验,研究电价政策,加大营销力度,围绕高唐高负债及公司巨亏的大背景,积极筹划流域电价,为公司的效益提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以资金管理为保障,做好资金计划的提报和完成情况的分析工作,确保资金供应。积极开展经济分析和经营管理评价,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落实整改措施,优化业务流程,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深入了解市场信息,建立快速的市场跟踪、传导和反应机制,密切关注资本市场的动态变化,合理分解债务层次,创新金融组合,化解财务风险,提高向政策、向管理要效益水平。强化监督审计和效能监察,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费用分解控制的范围,把行政后勤的水电维护、房屋修缮、绿化等费用进一步分解下达,明确费用控制部门及目标。同时加大培训基地酒店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对采购成本、消耗成本实行定额预算管理,使得内部管理更精细、更集约,向管理要效益。抓住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加强成本控制,严控“三项费用”等可控成本支出,加大扭亏力度,力促经营状况根本好转。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挖潜增效、扭亏增盈活动,今年要在物资定额管理上下功夫,制定不同类型机组的单位容量耗材率,实行超支扣罚和责任追究。要让职工明白“效益升,工资涨”的内在关联性。

按照市场化管理思维,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深化物业小区市场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小区管理规范有序。探索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强化管理手段,加强服务规范化建设,有效规避劳动用工风险,提升市场化运作后勤服务管理质量,不断满足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需求。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和车队管理,严格执规,确保交通安全,年度不发生损失在2000元以上的同等及以上的责任交通事故。

4、核心机制全实施,潜能发挥素质提。

以学习型企业创建为抓手,按照三年建设核心机制规划要求,以建设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着重抓好“四位一体”机制中的业绩提升机制建设,通过丰富完善职位体系,畅通职工职业发展通道,让职工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职位晋升、待遇和流动得到尊重和体现,从而推动职工培训—考核—上岗—业绩四个阶段的良性循环和螺旋提升,推动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由被动开发,向自我开发、超前培养的方向转变,促进和激发职工的内在创造活力。

探索和改进单线式职业发展路径和垂直一体化的岗位设置模式,着力解决职工职业发展渠道单一问题,建立以专业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作业等三个纵向通道和连接三个纵向通道的横向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纵一横”职业发展通道。立足于内部岗位体系,通过规范梳理和合理划分,将不同岗位按照不同层次和等级,分门别类梳理归并到相应职系职层中,建立起空间相近、待遇匹配、职系互通、机会相同的多方向、多层次的职工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职工工作岗位多样化、工作经历丰富化、晋升渠道通畅化,促使不同潜质的职工通过“三纵一横”的发展通道实现业绩提升。

强化“四位一体”机制建设,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再培养上新台阶。实现中层干部2/3以上人员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公司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25人,各专业技术能手10人。

5、教培基地拓业务,金电培训立品牌。

进一步加快培训基地发展,全力拓展全省水电企业岗位取证培训和体验式培训等新兴市场。一是水电企业生产运行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岗位取证培训。该项目是国家电监委加强行业监管的又一重要举措,福建作为试点省份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据统计,省内大小水电站多达5000家,有20000多人需进行取证培训。基地要认真总结特殊电工证培训管理经验,加大与电监办的沟通联络,把项目方案做在前头,为争取培训资质奠定基础。二是体验式培训。即通过个人户外活动的方式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在国内得到了广大企业、政府机关、金融证券、教育和军队等团体组织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青少年素质训练有效补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三是水电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公司鉴定站通过多年努力,年初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鉴定站的命名必将为进一步拓展培训基地市场,提升培训基地品牌,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培训基地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鉴定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传统优势项目培训。继续争取集团公司、省公司各类专业的培训和紧急救护等传统优势项目,巩固深化培训成果。

6、执规必严重考核,干部建设强作风。

加强中层干部作风建设,强化执行力培养。中层干部是公司的中流砥柱,承载着上情下达,目标管理的重要角色。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切实把干部队伍建设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去抓好、推进。中层干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争创“五好部门主任”,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做主动学习的表率、勤于思考的表率、积极实践的表率、勇于创新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业绩,让组织放心,让职工满意。要更加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后备干部的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关心他们的生活、成长,及时把能力强、素质高、公道正派的干部选派到重要岗位上来,为干部培养营造好的环境。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管理能力,注重政策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系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根本方法,及时跟踪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管理经验,防范眼高手低的工作态度。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战略意识,深刻把握公司发展对中层干部能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去推动工作,把公司决策部署切实体现到工作细节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自觉抵制和排查解决不良风气,引领职工大兴务实之风,创新之风、干事之风,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要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把握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敢于问责,善于问责,勇担责任。要进一步强化“部下的错就是领导的错,部下的素质就是领导的素质”的理念,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态势。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说: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承担职位所应担负的责任。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求问的是我有什么可以让人知道的。我们的中层干部就是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积极主动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7、党政工团心劲足,金电文化聚合力。

党建和群团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融入大局,为公司全年的工作目标保驾护航,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以创建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加强党建管理,数字化管理党员,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管理,切实培育党员就是旗帜,党员就是光荣的代表。要加强工会建设,切实履行工会职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聚职工人心,维职工合法权益,循循善诱,引导广大职工服从服务于公司大局,为公司发展谏言献策。要加强青工建设和宣传工作,宣扬好人好事,解读公司政策,把青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主动融入公司大局,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植入职工心中,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职工充分树立主人翁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公司,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公司给予的工作和待遇。以主人的心态关注公司点滴,对公司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处处留心,待公司设备如亲属,呵护备至,爱戴有加,维护公司荣誉。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孔雀开屏,文化行为指引职工行为。

同志们,新的一年总是令人向往,让我们同心金电,奋发有为,为了金电2010的灿烂辉煌而不懈努力、大气进取!

谢谢大家!

第二篇:XX局深化“三项机制”提升执法效益

XX局深化 “三项机制” 提升执法效益

近期,XX市局以提升民警执法能力、改善执法形象,全力解决影响公正执法、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深化平安建设,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努力实现执法社会效益的新提升。

一、完善警务公开机制。一是全面推行警务信息网上公开制度。更新升级互联网门户网站,确立警事要览、政策法规、业务工作、治安播报等涉及民生的四大项主动公开信息。对公安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按照权力的类别,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互联网门户网站公开,通过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公开审批政策、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不断增强执法透明度,保障群众知情权,以公开促公正。二是完善窗口警务公开信息。按照公开服务事项、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工作流程、公开办结时限、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督方式的要求,在各窗口服务单位及时发布服务项目办理流程、政策法规、制度规范、警务动态等信息,公布接待民警姓名、照片、警号、职务、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二、深化创新警务机制。在公安执法中,该局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实行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民。一是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加大对各基层单位接处警人员矛盾纠纷调解培训、指导,在化解矛盾、处置群体性事件等执法办案活动中,向当事人和群众说透法理、说清事理、说明情理,融法、理、情于一体,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扎扎实实化解一批矛盾,解决一批执法突出问题,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二是创新巡防警务机制。推进巡防警务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在滁州城区形成了全时空、全覆盖、全控制的巡防处警机制,有效提高了预防犯罪、管理治安、服务群众的水平,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巡防工作规范,有效提升巡防执法工作水平,为打造平安滁州、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健全执法服务机制。该局以规范窗口、完善服务措施和建立评价机制来提升服务。按照规范接待区域、规范服务标识、规范接待设施、规范文明用语、规范警容举止的要求,合理划分执法场所功能区域,设立指示牌,为群众提供引导服务。在接待群众办事的区域划设等待区,提供座椅、饮用水、报刊、宣传手册以及其它服务设施,为办事群众提供整洁、舒适的等候场所。统一规范工作人员着装,统一挂牌上岗、统一亮出党员身份,实行微笑服务、普通话服务、文明用语服务,进一步提升窗口单位服务形象。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模式,认真接待群众报警、投诉、求助、咨询,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创新实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绿色”通道服务、限时办结服务等服务模式,充分运用“网上服务大厅”服务新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等网上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新形象

第三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011-11-11 08:35:00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意义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经验;二是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改革的要求,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这是对现代文化认识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迅速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了35家文化单位和9个地区先行先试,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自愿参与改革的文化单位和地区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于2005年年底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其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在4个方面推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本位,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备的,实为行政部门附属机构,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从2003年到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转企改制,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也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

三是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主要是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完全变成公益单位,政府主导,向公众免费开放,创造社会效益。对于既是公共传播机构又有经营性产业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实行“两分开”:编辑、出版、播发等新闻宣传业务,仍然实行事业体制;印刷、发行、广告、电视剧制作、网络传输等,则要剥离出来,转企改制,实行市场化运行。这两项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是调整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在转企改制的同时,重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组建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了文化创新与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正是有了将近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基础和改革发展给文化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篇: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来源: 新华社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国家科技规划要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

(八)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九)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放宽民口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采购范围。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有效利用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十二)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三)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十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十五)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十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十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十八)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

(十九)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二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其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

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十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十二)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二十三)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二十四)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

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二十五)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

(二十六)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二十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军民融合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十八)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

(二十九)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三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精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进而打造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的新引擎,构筑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一)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二)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三)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

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五)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

三、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六)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话语权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国家科技规划要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竞争类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

(八)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九)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

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放宽民口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采购范围。

四、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

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

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研究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有效利用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

(十一)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

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十二)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

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

五、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

(十三)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

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十四)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修订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十五)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

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积极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原则上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结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

六、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十六)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

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十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

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强化绩效激励,合理补偿项目承担单位间接成本和绩效支出。项目承担单位应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

(十八)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

强化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活动的分类考核。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

(十九)深化转制科研院所改革

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研究能力较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二十)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

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

建立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

七、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

围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二十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鼓励高等学校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十二)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二十三)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八、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吸纳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

(二十四)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商务、科技、税务部门事后并联监管。

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

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二十五)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

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在相关部门确认不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前提下,按照中外企业商务谈判进展,适时披露有关信息。

(二十六)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按照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等领域,统筹考虑国家科研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

九、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政策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二十七)加强创新政策的统筹

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强化军民融合创新。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组织开展创新政策清理,及时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二十八)完善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体系

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

(二十九)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

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三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落实。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分解改革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宣传改革经验、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机制 加快提升 同心金电 奋发有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