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室全期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
手术室全期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的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通过分析日常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来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和防范措。结果: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使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将安全护理的理念运用到手术室日常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所造成的医源性问题,从而使手术室的护理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71-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和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是围绕手术这一特定的医疗活动,针对手术和麻醉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乱而采取的各种护理[1]。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管理,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笔者结合手术护理和管理经验将手术室日常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护理安全问题分类列出,有针对性地探讨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增强手术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意识,现总结如下。
1切实做好术前核对工作,防止接错病人及弄错手术部位
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巡回护士在术前1d的下午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以此熟悉和加深对患者的印象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术日晨,认真核对患者的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以及手术时间等,同时检查患者的皮肤准备情况及术前医嘱执行情况。将患者接到指定的手术间后,巡回护士与手术通知单再次进行核对,并借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再次核对。手术开始前,再与麻醉师、手术医师共同核对,清醒患者可以直接询问,并按照病历记载和X线片、CT片等检查项目核对手术部位,以保证患者及手术部位的绝对准确无误。
2加强安全防护,防止摔伤或挤伤、压伤患者
接送患者前,应注意检查手术推车的功能是否完好。进出病房、电梯、手术间门时,注意保护患头部和四肢,防止碰伤或挤伤患者。移动患者至手术台或推车上时,应有人扶稳车身,防止推车移动,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巧平稳。患者卧于手术台上等待手术时,巡回护士要在旁守护。烦躁不安的患者、全麻患者清醒前期出现躁动以及侧卧位进行腰麻、硬膜外麻醉时均有可能发生坠床、摔伤等意外,应适当对患者进行约束或专人看护。
3合理安置手术体位,充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安置体位时,需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避免血管、神经、肌肉的损伤[1]。安置体位应尽量保护功能位置,在容易受压的部位、骨突处加以合适的衬垫并适当固定。
4熟练掌握手术仪器的操作规程,防止电灼伤,防止化学性损伤
使用高频电刀前要仔细检查仪器功能是否良好。负极板应放置在患者肌肉血管丰富的部位,如臀部、大小腿肌肉丰满处,避免贴敷在骨突处、体毛过多处或者有伤口的部位。负极板应平整放置,与皮肤均匀地大面积接触,并与患者身体纵轴垂直[2]。使用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用高频电刀,以免发生意外。使用电刀过程中,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必须从低功率设置逐渐调节至适宜功率。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注意防止因使用不当或浓度过高而造成化学性损伤。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用错药物或输入异型血
手术中用药要求及时、准确、快速,因此,手术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药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以及配伍禁忌等。术中用药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使用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前,必须查看病历上的皮试结果。输血前,认真检查血袋是否严密,检查血液颜色、有无溶血等,由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共同核对输血单和病历并签字。输血时及输血后再次核对血袋上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是否相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6做好手术物品清点工作,防止器械、纱布等物品遗留于体腔
手术前,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台上的器械、缝针等物品,应至少清点2遍,将准确数字认真如实地记录在手术物品清点单上。手术过程中,所有临时增加或减少的器械、敷料等物品,巡回护士必须及时、准确记录在物品清点单上。器械护士密切注意观察手术进程,保持手术整洁、干燥。关闭体腔和切口前,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共同核对清点单上的物品数目,督促手术医生认真探查体腔和切口,确保填塞物如数取出,患者体内无异物存留,手术物品数目准确无误后方可缝合。缝合完毕后,再逐项清点一遍并记录在物品清单上。
7加强对手术标本的管理,防止遗失或弄错病理标本
在手术过程中,从患者身上切取的任何组织,器械护士都要认真保存,不得随意自行处理或丢弃病理标本。若术中需要做冰冻切片,必须由专人送检,送检者与接收者均需做好登记并签名。
8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预防医院内感染
认真执行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空气培养和各项消毒灭菌物品的监测。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数量。严格遵守无菌物品管理制度。严格划分无菌手术与感染手术,实施感染手术的人员,手术后不得到其它手术间走动或参观手术。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后的所有器械要进行双消毒,以防止交叉惑染。
参考文献:
[1] 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8,106.[2] 宋烽,张金风,蔡小光.手术中高频电刀电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52-653.
第二篇: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是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诊断以及担负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涉及面广,人员流动量大,工作节奏快,患者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同时各手术学科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高效、高质、高水平的要求。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因素: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来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现代手术室的管理需求,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不严格执行患者安全管理制度,致患者摔伤、碰伤。违反物品和设备管理制度及不当,会严重影响到手术质量。
2.人员因素:手术室护士肩负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连台手术和经常加班会导致护士过度疲劳综合征。护士会产生心情压抑、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易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3.技术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各种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如:我们骨科有C臂机,外二科电切镜,腹腔镜等都是近年来增加的新设备。各专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增多,手术室护理工作复杂程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4.环境因素:在手术室密闭的环境中,各种废气的产生,如:术中使用电刀、电凝产生的烟雾,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的排放,监护仪、吸引器、麻醉机的噪音干扰,可引起手术护士头痛、头晕、疲劳、困倦及记忆力、理解力和操作能力下降。
二、防范措施
1.完善科室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操作,加强各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使每一项制度执行到位,监管到位。杜绝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建立科室各项制度,如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接送患者制度、查对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手术仪器物品管理制度、术前访视制度及手术室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对护理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这些在手术室护士长的带领下我们基本上都做到了。
2.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对新来的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养严谨慎独的工作作风,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增强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管理者应合理配置手术护士,根据每日手术量及时调配人员,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忙闲不均、人力浪费现象。手术室护士应加强自身修养,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使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水平,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3.分级培训,培养护士:为适应现代手术室护理的要求,适应新医学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手术的广泛开展,作为手术室的一名护士不光要能独立完成穿针、引线的基本操作,还要在每一个重要的细节上配合手术医生做好操作步骤并掌握其步骤要领。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快速掌握新的精密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管理者根据护士责任心、年资、能力、悟性与岗位要求,实行分级培训,针对不同的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培训学习,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实施。
4.创造和谐的手术环境:减少工作场所各种不良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手术室保持安静,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不应在手术室内大声喧哗,对参观人员严格控制、加强管理,定期对手术室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活动部件上润滑剂,保持其活动度并减少噪音。化学试剂不
用时应密封好。使用电刀电凝时要及时吸尽烟雾,并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换气,努力营造一个安静、严谨的手术环境。
第三篇: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十一、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在工业生产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保护人的安全,才能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1.生产安全问题
1.1造成安全问题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又称为不安全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1.1.肮脏的工作环境;
1.1.2.不合理的工厂布置;
1.1.3.不合理的搬运工具;
1.1.4.设备保养不良,未实施定期安全检查;
1.1.5.缺乏安全防护装置或措施;
1.1.6.危险的工作场所;
1.1.7.缺乏紧急应救的设施与措施。
1.2造成安全问题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称为不安全的动作,大致有以下几种:)
1.1.8.不知:不知道安全常识,尤其是新进员工未曾受过训练,不知道安全方法,安全规则,不知道使用防护器具;
1.1.9.不能:不懂得安全操作规程,如令未受专业训练的员工担任需要特殊技巧或智力的危险
工作;
1.1.10.不愿:不愿意遵守安全规定,如员工不愿意按照安全规则使用防护器具,为图侥幸在禁
烟区吸烟等等;
1.1.11.粗心:由于疏忽而导致事故,如员工工作时粗心大意、开玩笑,引起工作时分心而导致意
外事故的发生;
1.1.12.疲劳:因劳累过度而导致事故,如员工超强度工作、连续加班、带病上岗、熬夜等等。
2.安全防范措施
1.2.消除不安全的状况
2.1.1.消除由于机械设备不良所造成的事故;
2.1.2.实施定期安全检查,使机械设备有良好的保养,以保证机械设备在安全的状况下使用;
2.1.3.建立安全的环境,保持厂房整洁。
1.3.增加机器的防护装置,确保操作者的人生安全。例如注塑机加装速锁防护器(安
全门、安全杆),当机器发动时,连锁防护器自动将机器封锁,使操作者不会触及危险部分。当连锁防护器打开时,机器就不能运转。
1.4.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意识教育,监督和教育员工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规则和防护要求,正确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例如:在进行碎料机操作时,员工应正确佩戴耳塞、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受到噪音、粉尘的伤害。
1.5.消除不安全的动作
1.5.1.加强安全教导及职前培训;
1.5.2.保证工间休息,让员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1.5.3.指定专门的吸烟场所;
1.5.4.提供员工必要的防护设备,并督导确实佩戴;
1.5.5.在危险处所张贴标语、漫画、标志、以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1.5.6.举行安全讲座、会议、活动、竞赛等激发员工的兴趣及热心;
1.5.7.管理人员要重视并监督执行各项安全措施,务必要求做到。
2.5.安全事故的分析和检讨
事故发生后,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加以改进,预防事故重演。
第四篇:急诊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24h对外开放,是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患者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是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及时诊治、处置的场所,也是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的场所。急诊科护理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与患者接触的每一过程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形象。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护理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1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
1.1 院前急救疏忽大意:①接听呼救电话不详或出诊不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居住地址,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救护车空跑;或由于医护人员时间观念不强,未及时赶到医院出诊,延误抢救时机。②到达现场后护理体检不认真,造成对病情评估不准确;③在院外急救,执行医生口头医嘱用药后未将空安瓶保留,随意丢弃;④途中转运交待不详,未签定转运同意书,未向患者或家属交待途中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及时观察抢救措施进展情况及患者病情变化,以致患者液体外渗造成肢体肿胀,导管扭曲、脱落,甚至有的病人呼吸心跳何时停止均不知道,使病人失去抢救机会[1]。
1.2 院内疏忽大意:患者在急诊科就医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给患者带来伤害或者造成严重后果。如:①不执行查对制度:给患者打错针、加错液;②护士违反操作规程:操作时不戴口罩,不按时给昏迷患者翻身造成皮肤压疮;③护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不及时巡视病房,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④值班人员擅自离岗,造成急救电话不能及时接听、急危重患者抢救不及时死亡。⑤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病情询问不仔细,造成分诊不准确等。
1.3 设备设施因素:急诊科设施设备的配备标志着医院救治水平的高低,但设施设备老化、使用不当、故障,护士单纯依赖医疗仪器,尤其在转运病人途中,仪器显示结果误导工作人员,给正确评估病情带来隐患。
1.4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新仪器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相应增高,如不能及时地根据技术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会给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2],护理技术能力低,服务态度差一些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危重患者的预判能力差,使用抢救仪器生疏。而且有一些护士长期在临床工作,在抢救患者时言行太随意。同时缺乏耐心,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解答简单、生硬,或者主观地使用“没事”“、挺好的”等
语句敷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迫切需要治疗的心态有差距,很容易产生反感而
导致护理工作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5 法律因素: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既严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及社会的稳定,又使医患双方的权益两败俱伤。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及家属用法律来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一些急诊护理人员大多是考虑如何尽快抢救患者的生命,而且急诊抢救时口头医嘱、电话医嘱多,往往忽视相关的临床护理记录,如记录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相符,遗漏相关记录,仅凭印象回忆补记,缺少核对等。急诊科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诊治和护理的场所,较其他医疗场所具有更多潜在的法律问题,更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6 管理因素:急诊科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最大的威胁。2 防范措施
2.1 增强院前出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技术水平,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
2.2 认真接听呼救电话,接到呼救电话后,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的具体位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必要的抢救物资。
2.3 保持通讯畅通,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
2.4 认真学习医院管理的各项标准,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指南,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进行正常护理工作的保证。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工作是慎重的工作,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尤其在院外急救用药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核对,严防差错事故发生。用过的空安瓶应暂时保留,以便核对[3]。
2.5 加强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定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及保养使用档案,每天专人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使用后及时清洁处理、消毒放回原处,保证使用安全及时。
2.6 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
2.7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懂得在工作中如何应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己。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明确了护理记录的法律效应,急诊护理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的主要依据。护士在记录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存档。因院前急救具有较高风险性,护士只有懂得法律,在工作中才能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的发生。2.8 规范管理体系
2.8.1 积极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各种技术操作规程和护理核心制度:每一项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新护理用具在临床使用前,均应制订护理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根据急诊科工作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各项护理操作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工作安全的落实。
2.8.2 落实护理安全检查措施:建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科室护士长为主体、全体护士参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落实各级检查,是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贯彻的关键所在。①护理部质控人员每月不定期随机抽查急诊科护理安全落实情况。②科护士长每周二下午到急诊科检查护理安全,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③科室护士长每天进行护理安全检查,并对在班护士的安全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在科内讨论讲评,同时提出整改措施。各级检查者及时将工作中查出的安全隐患逐级上报,完善防范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把关,每个环节不疏漏,从组织形式上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高效地运行。
第五篇: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达到有效避免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目的。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手术室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根据各因素制订相应的管理与防范措施,并对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通过施予有效的防范措施后,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最常见的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足、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护理环境因素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防范与整改后,2013年1月~12月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与2012相比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针对此类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防范,能够有效预防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医院的手术室是非常重要的部门,作为承担各类救死扶伤手术的主要场所,该部门具有重要的责任与使命,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1]。手术室具备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工作性质,特殊的工作团队以及特殊的协作性,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造成极大的治疗失误。手术室护理要求严谨、科学的精神与技术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医疗法规的逐渐完善,人们对于手术室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本文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并制订与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为改善护理不良事件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0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80例,女性患者838例,年龄为10~80岁,平均年龄为(55.0±10.0)岁。另选取本院2013年1月~12月手术室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实施手术2298例,男性患者1010例,女性患者1288例,年龄为12~92岁,平均年龄为(56.0±12.0)岁。
1.2 方法 对本院2012所有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了解护理风险因素。
1.3防范措施
1.3.1预防手术对象与部位错误 制订相关的规定,严令禁止手术对象错误、手术部位错误的发生,主要措施如下:①在接患者入手术室前,首先与病区护士进行交接与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病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②进入手术室前,应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再次查对;③进入手术室后,与麻醉师进行查对,确保麻醉药物与麻醉方式一致;④进行麻醉之后,与主刀医生进行核对,再次确认术式及部位。在进行切肤前,首先由主刀医生、手术护士对手术部位进行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后方可进行手术。
1.3.2预防输血、输液、用药错误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护士应对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对,并严格遵守医嘱使用药物,在术前应要求患者接受过敏测试,避免用药过程中的出现过敏现象。用药前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物是否正确;在输血前,首先与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核对,确保无误后才能签名取血。回到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还需和麻醉师、主刀医生进行再次核对,确保血型与血液指标无误后进行输血。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将输血量、血型等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资料中,以便于日后进行核对。
1.3.3预防手术室物品遗失与缺损 在对患者进行体腔关闭前、关闭后、皮肤缝合前、缝合后,护理人员应对所有手术器具进行清点与查阅,严格禁止出现任何手术器械或相关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发生。特别针对医用纱布、纱垫、缝针等物品,应反复检查,不允许任何工作人员对器具的清点结果进行随意更改。
1.4评价方法 比较2012与2013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了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后,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改善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文所有数据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录入数据库中,以便于日后再次利用。结果
2.1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 对2012年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可得,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5例,其中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共29例(44.6%),由于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造成共22例(33.8%),由于护理环境因素造成共14例(21.6%)。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主要情况为:①患者手术部位错误;②患者的体位安妥不当;③手术过程中发现物品准备不充分;④手术后器械遗留在患者体内。管理条例不完善的主要情况为:①护理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护理技能掌握不完全;②管理力度不大;③护理培训不到位;④手术物品未定期检测。环境因素的主要情况为:①手术室自身特殊性;②手术操作时设备存在一定损害;③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多种意外损伤。
2.2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比较2012与2013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可得,2012年发生65例,发生率为3.25%,2013年发生16例,发生率为0.86%,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手术室作为执行患者救治、护理的重要场所,原则上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难免发生护理差错或者护理风险[3-4]。在对手术室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护理时,应注意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依法执行护理操作,并对护理人员的责任感进行培养与提高。在安排人力资源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弹性排班,避免超负荷工作的出现,以降低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怨气,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责任心与耐心[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手术室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环境因素以及医院管理条例不完善等,而对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针对性防范管理后,2013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2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应该采取针对性防范管理,使护理人员更有责任感,并对护理环境进行改善,做好三查八对,保证患者能够接受到最为安全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桂霞.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1):114-115.[2]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护理,2010,3(1):125-126.[3]陈莉莉.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8):151-152.[4]魏革.手术室的风险管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3-835.[5]赖存,郑爱英,舒玉花,等.外科手术俯卧位并发症的探讨[J].陕西医药杂志,2012,31(2):155-156.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