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诊分诊综述指导
急诊分诊工作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急诊;护士;分诊流程
The Emergency triage process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Key word】Emergency Department;Nurse;triage process 急诊分诊是指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对患者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1]。急诊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是急诊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只有经过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准确救治,但是急诊患者具有病情紧急、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等特点,如果分诊错误,则有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危及患者的生命,直接影响到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对整个急诊工作的运行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2]。但现阶段我国急诊分诊的管理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分诊工作质量的提高[3]。如何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如何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将急诊分诊工作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国外急诊分诊现状
美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采用敏度等级系统确定患者的优先就诊权,其中3级分诊法的使用最为广泛,其根据患者来诊时的表现分为危急---需立即处理、紧急---需在1h内处理、不紧急---可等待2h以上,其它还有4级法、5级法 [4]。而急诊严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5级预检流程/敏度系统是美国急诊医护人员在90年代末创立的,现已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医院成功实施[5],ESI可以精确的预测急诊资源消耗以及患者的预后,如入院率、急诊就诊时间、死亡率等。1994年,澳大利亚的急诊医学院创立了国家预检标尺(National Triage Scale,NTS), 即现在的澳大利亚预检标尺(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 ATS)[5],它是根据患者等待诊治的时间分为立即复苏、危急---10min、紧急---30min、亚紧急---1 h和不紧急---2 h,共计5个级别,它可以和资源消耗相联系,对急诊科的资源利用率、运行效率、开支等执行参数进行分析。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The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CTAS)是90年代中期在ATS的基础上创立的,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把患者分为5个级别[6]。法国《分诊指南》将病人的病情划分为5个等级:1级:病人病情危及生命,需立即采取复苏措施,马上进行诊治;2级: 病人已存在或预计将出现脏器功能的障碍,但不必及刻采取急救措施,等待时间在20min之内;3 级:病人可能或潜在存在脏器功能障碍,但病情相对较稳定,等候时间可在60min之内;4 级:诊断已明确或治疗措施已确定的病人,等待时间可在120min之内;5 级:普通的病人,等候时间可在240min之内。在以上的分级系统中,护士以病人客观资料的具体数值为依据,采用明确的量化标准,并结合患者主诉进行病情分级,既保证了较重患者得到优先救治,又能让其他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它的可靠性经过实践已经得到了证实[7]。2 国内预检分诊工作概况
目前国内急诊分诊还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标准,统一的成文规定和操作程序也尚未形成,然而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医院现有的急诊分诊模式进行比较,发现虽然各个医院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急诊分诊方法的差别却并不大[8],具体可概括如下 : 2.1 一般急诊患者的分诊
患者来到急诊科后,分诊护士通过―一看、二问、三查、四分诊‖的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及所属专科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为患者登记挂号,同时通知病房医生,引导患者到相关专科接受医生的诊治[9]。
2.2急危重症诊分诊 对于危重患者国内目前采用―绿色通道‖方式进行救治,采用―先抢救后挂号,先抢救后付费‖的制度。对于危急、濒死等需要立即救治的患者,分诊护士采用―边问、边查、边抢救、边护送至抢救室”的方法,判断患者病情、进行早期抢救并组织协调抢救工作,等和抢救室的医生和抢救班护士交接完毕后再返回分诊台为病人挂号、同时通知相关人员迅速到达急诊科,期间做好协助患者家属的工作[10]。
2.3急诊分诊新发展
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国内少数医院把国外成熟的急诊分诊系统与国内现状相结合,逐步开发出适合各医院实际情况的急诊分诊系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设立了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导向型分诊,护士根据病情把患者分为危重、危急、一般急诊患者和复诊患者共4类,危重和危急患者直接进入绿色通道[11]。北京协和医院将急诊患者分为Ⅰ类---危急,直接进抢救室;Ⅱ类---危重,即刻监护生命体征,安排患者优先就诊;Ⅲ类---紧急,安排按急诊流水顺序优先就诊;Ⅳ类---不紧急,安排患者按急诊流水顺序就诊;Ⅴ类---非急诊,建议患者到门诊就诊,该流程实施1年后,在就诊患者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就诊满意度有所提高,纠纷有所减少,效果较为理想[12]。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中心自行研制出一种急诊分诊护理管理程序软件,对急诊患者进行评估、评分,确定患者的危重等级,危重患者优先就诊,结果显示效果良好[13]。3 国内、外预检分诊的比较
3.1 国际分诊系统的优点:(1),改善急诊患者流量。由于工作时间和门诊时间的冲突,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最近两年,国内急诊患者数量大幅增加。然而国外文献报道及国内急诊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所有急诊患者中,大约只有20%的患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急诊患者[14,15],如果采用5级国际预检系统,则―非急诊患者‖或病情越轻的患者等待就诊时间就越长,这一部分患者会主动流向门诊使得其数量越来越少,这样就可以改善急诊的患者流量,使急诊成为真正的―救命之地‖ [16],然而国内的分诊体系将危急患者除外的所有患者不加区分的在一起就诊,使本该得到紧急处理的患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处理,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急诊资源,同时亦耽误了患者的治疗。(2),缩短患者等待时间。Partovi 等[17]通过研究发现,应用专业分诊系统进行预检和不用专业分诊系统的患者相比,平均医院停留时间(length of stay,LOS)可缩短82 s,一个好的分诊系统能有效提高急诊的工作效率,缩短LOS,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因会诊、检查而耽误的时间,避免在会诊、检查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而导致治疗延误的状况发生。(3),体现时间就是生命。一般急诊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有的患者甚至在等待就诊过程中发生病情恶化,但由于没有对他们区分等级,也没有专门的护士对他们的病情进行再次评估,他们只能按挂号顺序就诊,而国际预检系统把相当于国内一般急诊的患者又细分为3个等级,给予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较高的等级,缩短了他们等待救治的时间,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18],真正体现出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但国内现行的分诊制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无法体现出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或者等待过程中病情出现恶化的患者进行优先救治的原则。
3.2 国内分诊的优点
国内的危急患者大致相当NTS中的(1)级和(2)级患者,对这部分患者的救治,国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通道‖ , 有效提高了危急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挂号,先抢救后付费‖的制度,以安全、畅通、规范、高效为目标,做到快速反应、连续救治、全程无阻、优质高效。分诊护士第一个接诊患者、第一个判断病情、第一个给予紧急救护,在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2]。措施:
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关系到整个急诊科的运行和发展。如何使急诊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得到更合理地应用,已经成为社会研究的热门课题[19], 在如何为患者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服务方面,国内外的许多成熟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4.1 建立有效可行的等级分诊体系
采用―判断、分流、抢救或分级、再判断‖的循环分诊系统,由权威专家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制定每个等级的统一的分诊标准,将一般的急诊患者分为3级,分别采用3种颜色或数字来进行标记,患者分诊后得到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等级的就诊卡,每位急诊医务人员都应该熟悉颜色分类的意义,然后在各医院统一实施[20],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论患者来就诊时间的早晚,等级高的患者永远在等级低的患者之前得到诊治。通过建立患者就诊的优先顺序,可以充分利用急诊室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21]。
4.2分诊系统数字化
应用分诊系统软件,处理患者的登记挂号及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为规划急诊工作、统计工作量以及科研提供数据资料[22]。电子分诊叫号系统和电子智能叫号系统可以有效改变原来的急诊分诊模式,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缩短急诊患者的候诊时间,改善就诊秩序及环境,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受到医、护、患三方的欢迎[23]。
4.3设置预检巡视员 预检巡视员要严密观察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并及时作出病情评估[24]。对于Ⅲ类、Ⅳ类患者,分诊护士应做到间断对患者进行评估, 因为患者的病情可能在候诊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多次间断评估对确保分诊的准确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安全就变得至关重要[25]。
4.4制定规范、统一的分诊标准
这种做法对急诊科全面的医疗、护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6]。急诊医学如果能把急诊分诊工作作为自己学科内的一个专业来发展,结合具体国情,建立规范、统一的分诊理论体系,制定统一的分诊标准,建立完善的急诊分诊临床路径,使急诊护士的分诊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能够准确地掌握具体的量化指标,使分诊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进而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27-28]。
4.5 建立分诊护士资格准入制度
系统学习急诊分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分诊技术是分诊护士的首要任务[29]。完善急诊专科护士认证培训,建立分诊护士资格准入制度,是急诊护理工作向专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护士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使护士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升护士的自我价值,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急诊分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30,31]。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急诊分诊模式和医疗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持续的改进和完善。而单就急诊分诊工作而言,使分诊标准统一,分诊器材完善,持续的进行专业化的岗位培训,不断的改进分诊流程,实行分诊资格的准入制度;通过专业分诊护士对患者的快速评估,把实际测量指标和具体的临床表现相结合,以准确判断病情和分科,从而使医疗资源合理分配,进而为公众提供科学、便捷的急诊医疗、护理服务,应是急诊分诊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Gerven R,Delooz H, SerJneus W, et al.Systematic triag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Using the Ustralian Triage Scale : A pilot project [J].Eur J Emerg Med ,2001,8(1): 1-2. [2]杨珂欣.对改善急诊分诊模式的思考[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1): 103-104.
[3]Christopher M , Paula T, Nicki G, et al.Five-level triage: a report from the ACEP/ ENA five-level triage task force[J].J Emerg Nurs,2005(31):39-50.[4]Karen T ,Linda L ,Lynn-Ann M.Implementation of the five-level emer 2 gency severity index in alevel1 trauma cen 2 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 three tiered triage scheme[J].J Emerg Nurs, 2005,(31):259427.[6]张 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 2009, 16 ,(9A):20-22。
[7]李明凤,王晓红,廖雪华.急诊预检分诊流程再造与分诊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518-2519.[8]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护理学杂 志,2007,22(13):58-60.[9]金静芬,许杰,沈国丽.急诊分诊管理程序的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J].护 理 与 康 复 ,2007,6(4):219-223.[10]李春盛,李 宁.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运ABC模式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18(9):559-61.[11]Partovi SN , Ne1son BK, Bryan ED, et al.Facu1ty triage shortense 2 mergency department length of stay[J].Acad Emerg Med, 2001,8(10):990-995.[12]杨宝燕,王晓燕,徐 洁,等.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 解 放军护理杂志, 2004, 21(3):47-48.[13]冯丽洁,杜捷夫.急诊发展是一个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8(10):514-516.[14]刘均娥,楼滨城.急诊护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88-89.[15]叶维雅,刘芳,梁翠枝.电子分诊叫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J].2009 , 16(10):56-57.[16]杨杏兰.电子智能叫号系统在急诊内儿科分诊中的运用[J].吉林医学, 2011 , 32(33): 7164.[17]张 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9A):20-22.[18]Mary Martin BAppSc , DipAppSc, MAppSc,et al.Mapping patient flow in a regional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A modeldriven approach[J].InternationalEmergency Nursing,2011, 19 :75 – 85.[19]Miche`le Twomey, Angela de S , Lee A.Wallis, et al.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South African Triage Scale: Assessing two different cadres of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real time environment[J].African Federation for Emergency Medicine, 2011, 1 :113–118.[20]Rachel Friedman Singer, Alycia A, Oppenheimer, MPH, et al.The use of and s atis faction with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J].Emergency Nurses Association, 2012,4:120-126.[21]Florian F.Grossmann, MichaelChrist, Kristian Schneider, et al.Transporting Clinical Tools to New Settings: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in German[J].T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1,57:257-264.[22]Chet D.Schrader, Lawrence M.Lewis.racial dispar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J].2012,6:1-8.[23] Sue Huckson, B AppSci, RNICU Cert.Implementation of the Victor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ntal Health Triage Tool [J].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2008,11 :80—84.[24]Dave R.Eitel , Scott E.Rudkin, Albert Malvehy, et al.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by understand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flow : a white paper and position statement prepared for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emergency medicine [J].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38:70–79.[25]KelliInnes, Virginia Plummer, Julie Considine.Nurses’ perceptions of their preparation for triage[J].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2011,14 :81—86.[26]Torunn Kitty, Mariann Fossum RN, Nina Smith, et al.Triage assessment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Interna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2012,6:1-8.[27]EllenJ.Weber, MD,Ian McAlpine, Barbara Grimes.Mandatory Triage Does Not Identify High-Acuity Patients Within Recommended[J].Time Frames.Ann Emerg Med.2011;58:137-142.[28] KelliInnes, Virginia Plummer, Julie Considine.Nurses’ perceptions of their preparation for triage[J].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2011, 14:81—86.[29]Hu Nie, Shi-Yuan Tang, Wayne Bond Lau, et al.Triage during the week of the Sichuan earthquake: A review of utilized patient triage, care, and disposition procedures[J].Injury, Int.J.Care Injured 2011,42:515–520.[30]Eliza M.L.Wong,Holly M.S.Chan, Timothy H.Rainer, et al.The effect of a triage pain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minor musculoskeletal injury patients in a Hong K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Australasian Emergency Nursing Journal,2007, 10 :64—72.[31]Timothy H.Rainer, N.K.Cheung, Janice H.H.Yeung, et al.Do trauma teams make a difference?A single centre registry study[J].Resuscitation,2007, 73:374—381.[32]DanaJ.Robinson,DNP,RN,FNP-C,Tucson,AZ.An integrative reviewR :triang protocols and the effect on ED length of stay[J].CLI N ICAL,2012,4:1-11.
第二篇:急诊分诊标准
CRAMS评分:总分≤8为重伤。总分越小伤情越重
项目/分值说明
正常(2分)
轻度异常(1分)
严重异常(0分)
C(Circulation,循环)
毛细血管充盈正常和收缩压>100mmHg
毛细血管充盈延迟和收缩压85~99mmHg
毛细血管充盈消失和收缩压<85mmHg
R(Respiration,呼吸)
正常
急促、浅或呼吸频率>35次/分
无自主呼吸
A(Abdomen,腹胸部)
无压痛
有压痛
肌紧张、连枷胸或有穿通伤
M(Motor,运动)
运动自如
对疼痛有反应
对疼痛无反应或不能动
S(Speech,语音)
正常
谵妄
讲不清完整的词语
分类
性质
相关疾病
Ⅰ类:危急症
病人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会危及生命。
心脏呼吸骤停、休克、昏迷、大出血、持续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呼吸困难、反复抽搐、急性重度中毒、致命性的创伤、大面积烧伤
Ⅱ类:急重症
有潜在的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需要紧急处理与严密观察。
胸痛怀疑心肌梗死,外科危重急腹症,突发剧烈头痛,严重创伤、烧伤、严重骨折,高热
Ⅲ类:亚紧急
一般急诊,病人生命体征尚稳定,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闭合性骨折、小面积烧伤
Ⅳ类:非紧急
可等候,也可到门诊诊治
轻、中度发烧,皮疹,皮擦伤
急诊病人病情评估分诊标准
急诊病人的分诊:
急诊科预检护士对来院就诊的急诊病人要进行重点地询问、观察和查体,快速收集病情资料,对急危重病人进行抢救的同时,在2—5分钟内,运用分诊公式对病情迅速评估,按急诊病人的病情进行如下分类:
病人病情评估标准:
急诊病人病情分类
分
类
性
质
相
关
疾
病
Ⅰ类:危急症
病人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得不到紧急救治,很快会危及生命。
心脏呼吸骤停、休克、昏迷、大出血、持续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的呼吸困难、反复抽搐、急性重度中毒、致命性的创伤、大面积烧伤
Ⅱ类:急重症
有潜在的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需要紧急处理与严密观察。
胸痛怀疑心肌梗死、外科危重急腹症、突发剧烈头痛、严重创伤、烧伤、严重骨折、高热
Ⅲ类:亚紧急
一般急诊,病人生命体征尚稳定,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闭合性骨折、小面积烧伤
Ⅳ类:非紧急
可等候诊治
轻、中度发烧,皮疹,皮擦伤
急诊病人的分流
1、危重病人:
立即进入抢救室,按急救绿色通道原则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
2、一般病人:
专科急诊就诊处理,视病情入住观察室、专科病房或带药离院。
3、成批病人:
立即快速检诊、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医务处和科主任。
4、传染病人:
疑传染病者应进行隔离,确诊后转入相应病区或传染病院治疗。
5、特殊病人:
交通事故、吸毒、自杀等涉法问题者,相应处理并通知有关部门。
6、无主病人:
由他人或公安送来的无主病人,先予分诊处理同时做好保护工作。
7、高峰病人:
每年急诊病人高峰时段,适时调配增加急诊医护人员上班,启动高峰
时期病人分流病人的工作预案,合理分流、疏导病人。
8、急诊病人转运:
危重病人需检查、急诊住院或转院,由医护人员陪送监护并交接。
一般急诊病人的分诊SOAP公式
S(subjective,主观感受):
收集病人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症状。
O(objective,客观现象):
收集病人客观感受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
A(assess,估计):
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
P(plan,计划):
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
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安排就诊
急诊创伤病人的CRAMS评分公式
采用C(circulation,循环)、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胸部)、M(motor,运动)、S(speech,语言)4项生理变化加解剖部位的快速判断伤情。
每项正常记2分,轻度异常记1分,严重异常记0分。
CRAMS评分
总分≤8为重伤
总分越小,伤情越重
项目/分值说明
正常(2分)
轻度异常(1分)
严重异常(0分)
C循环
(Circulation)
毛细血管充盈正常和收缩压>100mmHg
毛细血管充盈延迟和收缩压85~99mmHg
毛细血管充盈消失和收缩压<85mmHg
R呼吸
(Respiration)
正常
急促、浅或呼吸频率>35次/分
无自主呼吸
A腹胸部
(Abdomen)
无压痛
有压痛
肌紧张、连枷胸或有穿通伤
M运动
(Motor)
运动自如
对疼痛有反应
对疼痛无反应或不能动
S语言
(Speech)
正常
谵妄
讲不清完整的词语
急诊疼痛病人的PQRST评分公式
P(provoke,诱因):
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
Q(quality,性质):
疼痛的性质如绞痛、钝痛、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烧灼样等。
R(radiate,放射):
有否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
S(severity,程度):
疼痛的程度如何,把无痛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分成1—10个数字来比喻程度。
T(time,时间):
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
第三篇:急诊分诊工作制度
急诊分诊工作制度
1.分轻重缓急依次就诊。
2.危急重患者应先行抢救,而后补办就诊手续。
3.预防院内感染与传染病扩散,对患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均应到隔离室就诊。
4.遇有严重工伤事故或集体中毒者,应立即通知有关上级部门,积极组织抢救,遇有涉及刑事案件者应向保卫部门报告。
5.扼要了解病情,重点观察体征,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根据病情需要填写血,尿,便等化验单并准确迅速的分诊。
第四篇:急诊分诊制度
急诊检诊、分诊制度
1.急诊预检的概念
急诊预检是指在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其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患者实施正确的医疗帮助。同时,急诊预检也是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优先原则和合理地利用急诊资源对患者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2.急诊预检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1.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提高抢救成功率。2.提高急诊工作效率。
3.有效控制急诊室内就诊人数,维持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4.增加病人对急诊工作满意度。
预检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关系到整个急诊科的运行和发展,如何更合理地应用急诊有限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快捷、最有效的服务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研究的热门课题。而预检护士又是第一个接触患者、第一个了解病情、第一个给予紧急救护的急诊医务人员,所以在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急诊科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岗位,如何更好地实施预检分诊工作也是急诊护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来医院急诊的患者病情各不相同,而她们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又不足,所以对于就诊哪个科室也不知道,此时预检护士便要对每位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按照疾病轻、重、缓、急的不同程度以及内、外、妇等不同科室进行分类,可以减少患者挂错号的现象,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抢救。预检模式及实施
3.1 一般急诊患者的预检模式
对于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的患者,如发热、腹痛、骨折、头晕等患者,预检护士则按照“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分科,指导患者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3.2 危重患者的预检模式
对于心肌梗死、窒息、休克、复合外伤、胸痛、脑卒中等此类在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预检护士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主要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治疗后付费等优先的原则,同时积极组织科室的医生和抢救护士到现场进行抢救,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的生命或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3.3 成批患者的预检模式
对于成批的车祸患者、成批的中毒患者,预检护士在了解病情的同时,立即启动紧急预案,通知当班医生、护士长、总值班以及相关科室的医生,并为每一位患者发放预先编好号码的检伤卡,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给予先后就诊,护士长立即进行人员调动,分小组负责相关的患者,责任到每位护士和工勤人员,以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就诊和治疗,最后再进行患者信息的登记。
3.4 特殊患者的预检模式
对于抢救车、110或在就诊过程中突发意外等无家属陪伴的患者,预检护士根据病情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并实施相关的治疗措施,随后想方设法联系患者的家属、亲人、单位或居委会。预检护士的高度责任心常常得到患者的家属及社会的好评。
急诊检诊、分诊制度
1.分诊应由有经验的护士主持,一般急症要分清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依次就诊,对危重病人要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和护士等,迅速组织抢救。
2.必要时,挂号、交款、取药等均可由医护人员或陪伴者代办。3.扼要了解需要,重点观察体征,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4.根据病情需要,填写血、尿、粪等检验申请单,并记录在病历上。5.6.急、危、重病人应先行抢救,而后补办手续。采取首诊负责制,各有关科室接到分诊护士通知后要积极主动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
7.遇到大批伤病人或突发性灾难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或总值班等协同抢救,遇到涉及法律等问题应向公安部门报告。
8.在分诊中遇到困难时,可咨询经验丰富的护士或医生共同解决,以提高分诊质量,分诊符合率应在90%以上。
9.对患有或疑患传染的病人,均应到隔离室就诊,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遇传染病病例转到传染病医院,疑似传染病病例,并按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汇报,不能遗漏;遇为T≥38℃、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应当将病人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对预检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0.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员按院规上报医务科、保卫科。11.遇急、危、重病人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
遇外宾、港澳台同胞就诊,按上级相关规定做好预检接诊工作。
分诊要求
(l)急诊预检分诊护士必须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护士来担任。
(2)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临时因故离开时必须由护士长安排能胜任的护士替代。
(3)预检分诊护士对来急诊科(室)就诊的病人,按轻、重、缓、急依次办理分科就诊手续,并做好预检分诊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接诊时间、初步判断、是否传染病、病人去向等项目,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4)如有分诊错误,应按首诊负责制处理,即首诊医生先看再转诊,转科协调工作。
(5)遇急危重病人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6)遇成批伤病员时,对病人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并给患者戴上检伤卡,标明患者的姓名,登记号,伤情,患者离开急诊科时收回。
(7)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病人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8)对于由他人陪送而来的无主病人,先予分诊处理,同时做好保护工作。神志不清者,应由两人以上的工作人员将其随身所带的钱物收拾清点并签名后上交保卫科保存,等亲属来归还。
第五篇:急诊分诊制度
急诊分诊
一、分诊的目的:
1.安排就诊顺序,优先处理危急症,提高抢救率; 2.提高急诊工作效率。
3.有效控制急诊室内就诊人数,维护急诊室内秩序并安排适当的诊治地点; 4.增加病人对急诊工作满意度。
二、病情分级: 一级:(急危症)
1.病人情况: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立即急救,如心搏呼吸骤停、剧烈胸痛、持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呼吸困难、重大创伤大出血、急性中毒及老年复合伤。
2.处理:进入急救通道及复苏抢救室。
3.目标反应时间:即刻,每个病人都应在木匾反应时间内得到治疗。二级:(危重症)
1.病人情况:有潜在的生命危险,病情有可能急剧变化,如心、脑血管意外,严重骨折、突发剧烈头痛、腹痛持续36小时以上、开发性创伤等。
2.处理:诊室优先就诊。
3.目标反应时间:<5分钟。即在5分钟内给与处理,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5%的病人。
三级:(急症)
1.病人情况:生命体征尚稳定,急症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病人,如高热、呕吐、轻度外伤、轻度腹痛等。
2.处理:后真去候诊。
3.目标反应时间:<10分钟。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的病人。四级:(非急诊)
1.病人情况:病人病情不会转逆的非急诊患者。2.处理:可在急诊候诊或去门诊候诊。
3.目标时间:<20分钟,能在目标反应时间内处理90%的病人。
三、分诊制度
1.当班护士对来急诊科就诊病人,按轻、重、缓、急依次办理就诊手续,尽量予以合理的分诊,当遇到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生协助。
2.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优先安排病情危重者诊治,对病情危重者先抢救后收费。
3.遇有严重工伤事故及成批伤病员时,应及时通知科主任及医务部组织抢救工作,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保卫科报告。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