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高,成份复杂,处理难度高。随着排放标准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的重要性愈加凸显。6月29日上午,在“2013(第七届)环境技术论坛”—固废处理处置技术深度论坛上,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对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技术进展
张益介绍,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包含土地处理、物化处理、生物处理等。其中土地处理无法单独使用,由于处理难度问题和占地问题,近年来已很少应用。物化处理一般作为垃圾渗沥液处理中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生物处理经济、有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但单独采用生物处理一般无法达标,需要和其他工艺有机结合。目前大多采用包含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及浓缩液处理四项工艺内容的组合工艺。
随后,张益推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几种新工艺:MVC、臭氧高级氧化、芬顿高级氧化、厌氧氨氧化。
他说,在膜生物反应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低能耗蒸发工艺(MVC)也开始应用于实际工程。此外,国内也有单位开展了高级氧化组合工艺应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的实验和研究。多是以羟
技术资料由兰州莱特莱德水处理公司提供
基自由基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如Fenton技术,UV-H2O2,电催化氧化,湿式氧化,超声波氧化和臭氧氧化等。近年来以短程硝化为基础的厌氧氨氧化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技术与常规生化工艺相比,在节省碳源40%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同的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如能投入工程应用,将有效缓解碳源短缺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存在问题
张益指出,目前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在生化处理、膜处理机运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生化系统,碳氮比偏低,需要外加碳源,才能保持生化系统稳定;难降解有机物很难通过生物处理被讲解,积累在系统中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影响;很难通过生物处理被讲解,积累在系统中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影响;
膜系统,浓缩液处理难度比渗沥液更大,目前采用的各种浓缩液处理方法均有一定缺陷;产水率低,垃圾渗沥液深度处理系统大多采用纳滤和反渗透,通常纳滤清水产率为80~85%,反渗透清水产率为70~75%,两者串联后的总产水率往往就60%左右;膜清洗和更换,渗沥液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使膜系统清洗频率大
技术资料由兰州莱特莱德水处理公司提供
幅提高,频繁清洗影响运行。同时膜的使用寿命降低,往往较短时间即需要更换
运营管理,建设和运营经费不足,处理难度远大于一般废水,现有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方未能充分理解渗沥液项目建设和运营费用高于一般生活污水项目,往往因经费不足造成建设、运营标准偏低而不能满足环保要求;运营管理能力不高,运营管理难度大于一般市政污水厂或垃圾填埋场。有些项目未重视运营问题,运营团队缺乏专业运营管理能力;源头减量不到位,源头减量的实质是提高处理设施的管理能力。渗沥液产生于垃圾处理全过程,有些项目因不注意降低垃圾含水率、未实现垃圾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等渗沥液源头减量措施容易导致渗沥液处理量增加,超过处理设施负荷。
对策建议
谈及对策建议,张益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运行管理工艺控制管理。控制进水条件,保证合适的C/N等营养比,保证生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必要时采取加碳源等措施保证进水的稳定性;根据进水水质变化,适时调整控制参数;生化系统和膜深度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协调统一;提高系统
技术资料由兰州莱特莱德水处理公司提供
控制水平,各个单元实现连锁控制,提高整体协调性;特别要注意提高渗沥液处理厂、站运营团队的专业管理能力。
二是加强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在收集和运输环节注意控制、降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含水率;填埋场加强科学管理,做到雨污分流。改大面积作业的填埋方式为分区施工、填埋、封场,控制开放性填埋作业面面积,减少暴露面,利用场内排洪沟,分离场内非填埋作业区地表径流与作业区的渗沥液,避免产生大量渗沥液;要重视最终覆盖层对减少填埋场渗沥液产生量的作用。对于城市垃圾填埋场,应按卫生填埋标准设置,以减少大气降水入渗量;将填埋场区大气降水渗量减至最小。
三是加大投入、建设和运营资金并重。渗沥液是处理难度较大的一类废水,建设投入和运行投入均处于较高水平,只有确保投入水平,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避免建设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建设水平、标准偏低,达不到环保要求;同样要避免以往有些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思路,防止因运营费用不足导致无法运行,设施、设备闲置造成浪费,环保要求更是无从提起。
四是加快推进新技术研发、引进。现有主流工艺的种种不足,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不断推进新技术研发、引进和再创新,以技术创新之路解决;
技术资料由兰州莱特莱德水处理公司提供
最后,张益指出技术创新将以企业为主体,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不断推陈出新,研发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推广应用。
技术资料由兰州莱特莱德水处理公司提供
第二篇: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观点及意义说明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观点及意义说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相关的二次污染物,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主要来自内在水沉淀和垃圾本身.由于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渗滤液的属性,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渗滤液的性质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色度高、毒性、高度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还含有各种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渗滤液的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地表水的质量,会危及地下水的安全,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对渗滤液处理的目的是必要的。
渗滤浓缩处理设备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高、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和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等问题,致使我国大部分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出水达不到排放要求,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由于填埋场具有投资较省,适应性强等优点,垃圾填埋处理仍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占垃圾处理的主导地位。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观点为:
1)采用“生化+物化”工艺技术处理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地降解、消除污染物,但受不可生化降解残余物存在的限制,一般仅可以达到(GB16889-1997)三级排放标准。
2)高压膜分离技术采用直接处理渗滤液、膜分离过程可以有效地分离水和污染物,可以达到排放标准(gb168891997)。其中,生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消除污染物,膜分离过程可以有效地分离而不是生物化学降解残留污染物的去除,但也会产生集中的水。
第三篇: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分析
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分析
[摘要]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4月2日发布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为了达到新标准,现有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大多要进行工艺改进,新建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也需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文章结合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实践,对垃圾渗滤液可采用的处理工艺进行分析。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作者简介]刘国勇,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49
[中图分类号] X7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3-0039-0002
一、垃圾渗滤液的特性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场伴生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垃圾本身的内含水。由于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到渗滤液的性质,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所以渗滤液的性质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一般来说,其pH 在4~9 之间,COD 在2000~62000 mg/L 范围内,BOD5 在60~45000 mg/L 之间,NH3-N 在300~4000 mg/L 之间,表现出成分复杂多变、氨氮浓度高、色度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
二、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分析
(一)单纯生物处理
我国垃圾卫生填埋发展得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级政府开始规划筹建比较规范的垃圾填埋场。此阶段填埋滤液处理工艺大多参照常规污水处理工艺;对渗滤液的特殊性考虑不够,未考虑渗滤液的变化特性,仅在填埋初期有些效果。但是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随着垃圾填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高达3000mg/L左右。当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物处理的效果。较高的氨氮浓度还导致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并且由于渗滤液中含有较多难降解有机物,一般在生化处理后,COD 浓度仍在500~2000 mg/L范围内。实践表明,渗滤液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是难以达标的。
(二)生物处理+常规物化处理
随着填埋场使用年限的增加,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仅靠常规生化处理方法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在此阶段,研究人员开始重视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及处理特性,尤其是高浓度的氨氮、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离子及难以生物处理的有机物的去除。
为了保证生物处理的效果,必须为生物处理系统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相应地要采用物化处理手段相配合。通常采用的物化处理方法有:化学氧化、活性炭吸附、混凝、吹脱等。以上的物化法中,化学氧化法是将渗滤液中难生化处理有机物破坏氧化,进一步降低COD及色度,但这种方法处理效果不稳定。活性炭吸附具有强大的吸附去除能力,但活性炭耐污染性差,对于有机物浓度比较高的废水,活性炭的污染非常严重,再生困难,运行成本非常高,因此可行性低。混凝沉淀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大。吹脱法只对废水中的氨氮有去除作用。因此,用生物处理+常规物化法很难将渗滤液处理达到新排放标准。
(三)膜分离处理
膜分离技术包含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其中以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纳滤次之,微滤、超滤一般用作纳滤或反渗透的前处理。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仅为10A左右),能够有效地去除溶液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去除率高达98%~99%),具有强大的分离能力。2000年开始我国逐渐有填埋场采用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实践经验表明,采用纳滤或反渗透技术能将垃圾渗滤液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甚至是回用水标准。但由于膜分离处理不能降解、消除污染物,相应地会产生更难处理、处置的浓缩液。
(四)组合处理工艺
综上所述,垃圾渗滤液由于成分极其复杂,采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很难处理达标。因此,垃圾渗滤液要处理达到新标准,需要采用不同类型工艺方法组合处理。
渗滤液处理的组合工艺一般为“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的组合,见图1。
预处理主要是物理法,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氨氮和无机杂质,或改善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生物处理包括厌氧法、好氧法等,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深度处理主要采用纳滤及反渗透,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滤液中的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等。后处理对象是渗滤液处理过程产生的剩余污泥以及纳滤和反渗透产生的浓缩液,包括污泥的浓缩、脱水、干燥、焚烧以及浓缩液的蒸发、焚烧、混凝压滤后填埋等。
根据渗滤液的进水水质、水量不同处理工艺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主要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一般渗滤液: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2)可生化性较差的中后期渗滤液:预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3)水质悬浮物较少或生化性较好的渗滤液: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三、部分典型工艺流程介绍
(一)UASB+SBR+微滤+反渗透
1.工艺描述
渗滤液首先进入UASB厌氧反应器,渗滤液中大部分有机物在厌氧反应中被去除。厌氧出水进入SBR反应器进一步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SBR出水经过微滤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后进入反渗透系统,利用反渗透膜的强大分离能力去除水中的胶体和溶解物。反渗透浓缩液混凝压滤后填埋。
2.工艺特点
此工艺流程中含有UASB和SBR工艺,二者能效降低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对于处理可生化性好的高浓度渗滤液有着很大的优势。
3.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合处理可生化性能好、碳氮比例高的高浓度渗滤液类型。出水可以达到新标准。
4.应用分析
某卫生填埋场采用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处理,处理量为500 m3/d,产水量为400 m3/d。系统进水水质COD 为20000 mg/L,BOD5 为12000 mg/L,TSS为2000 mg/L,NH3-N 为2100 mg/L,出水水质中的COD
第四篇:垃圾渗滤液处理车间工作汇报
垃圾渗滤液处理车间工作汇报
2015年6月1日至6月15日,渗滤液处理车间共处理原水680m³,产出清水约310m³水,产水率约为45.6%。车间工作人员共6名,两人组成一班组,每班工作12小时,早7点至19点为一个班组工作时间,19点至次日早7点为一个班组工作时间,3个班倒班制。有特殊情况的工作人员先自行协商其他同事替班,然后请示领导,待批准后方可换班。在此期间,每天(除去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晚上休班进水量减少)保证生化池进原水50m³,每个班组定时巡视各个蓄水池(包括填埋区集水井、调节池、生化池、污泥池、消防池、生活污水排放池)、机房和设备,检查水位和设备运行情况,化验产水水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出水量和设备运行参数,并做好记录。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每周日对超滤、纳滤、反渗透系统进行化学清洗,以提高产水质量。未出现半天以上的故障停机情况,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五篇:垃圾渗滤液设备技术要求及生化处理说明
垃圾渗滤液设备技术要求及生化处理说明随着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其二次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垃圾渗滤液处理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垃圾焚烧或填埋是否达到卫生填埋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为防止垃圾焚烧及填埋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渗滤液处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由于渗滤液水质、水量的复杂多变性,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完善的渗滤液处理工艺,大多根据不同焚烧厂及填埋场的具体情况及其他经济技术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和工艺。
进出水水质及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表表2-
1该垃圾渗滤液工艺方案设计思路如下:
(一)垃圾渗滤液技术对高污染物去除率的考虑:如此高的去除率要求,采用一般的生化、物化处理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主要是受污水中溶解性污染物的制约。因此,工艺方案采用了成熟的,具有稳定的物理截留去除能力的膜处理单元或采用长程的深度处理工艺,以确保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二)普通好氧段: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对污水中易降解有机污染物(以BOD5为代表)进行去除。MBR处理段:采用MBR处理技术,对污水进行泥水分离。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段:采用强氧化剂-臭氧对污水中的极难降解和不可降解有机污染物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变其可生化性,出水回流至生化处理段进一步完成去除。
上述工艺组合,污染物处理针对性强,去除机理可靠,工艺设计合理,能够保证对控制性污染物取得良好的稳定去除效果。出水经MBR膜过滤后,为后续的NF+RO膜处理系统降低了负荷,对确保出水水质、水量,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季节及水质变化引起的负荷冲击的考虑及应对措施:
水量的变化:季节变化引起进水流量增大主要是降雨量因素。除了处理工艺自身具有的流量负荷适应能力外,同时由于进水浓度的降低,也可调整处理量增大。
水质的冲击:需要考虑的水质变化因素主要来自填埋场“年龄”增长的影响导致进水可生化性降低和NH3-N指标提高。根据采用工艺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特征,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运行方式(如调整前端混凝沉淀池的投药量或调整Verticel生化段的充氧方式等来提高去除效率),加以适应并保证去除效果稳定可靠。
(四)对提高经济性采取措施的考虑:采用模块化、集成化工艺设计,节约占地减少工程投资。对渗滤液污染物采用具有较强处理针对性的工艺设计,在确保处理效率的同时,运行更经济。
(五)对降低出水色度的考虑:本工艺方案对色度的去除主要通过臭氧催化氧化和膜处理单元完成。臭氧氧化对色度的去除效果是在完成污水改性处理中连带实现的,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色度对膜处理单元运行经济性的影响。
(六)对改善渗滤液可生化性的考虑:本工艺方案主要通过强氧化剂臭氧对渗滤液进行催化氧化,使渗滤液中那些难降解甚至不可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环状有机物、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物得以断链破环,使其改性,形成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再进行生化处理,从而最大限度降解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