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1:0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

第一篇: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

浙江省环保厅积极推进环境准入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准入制度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第一道防线,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重要管理制度。近年来,省环保厅积极贯彻环境保护部以环境优化发展的理念和浙江省委 “两创”总战略,围绕全省环保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规范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下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权限,依法大力推进规划环评,积极推进环境准入制度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和“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制度体系。

一、完善“三位一体”和“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体系 “三位一体”,即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环评为载体、以项目环评为重点,全面强化空间、总量和项目的环境准入。空间准入方面,重点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制定实施市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2008年,我省全面实行市、县(市、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将各个区域分为重点、优化、限制和禁止准入区,按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提出科学的、合理的空间环境准入要求。这几年,我省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已经全面开展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符合性审查,对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的项目不予以审批,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强制性得到不断强化。总量准入方面,以强化规划环评为重点,积极研究制定区域或行业领域落实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规划环评制度在严格区域和行业总量准入方面的作用。我省把总量控制的要求逐步融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2006年以来,先后在电力、交通、旅游等行业和产业带、重点区域和流域开展了40多个规划环评。同时,结合省级以上开发区整治工作,大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等工业集聚区的区域或规划环评。到今年上半年,全省1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有101个开发区开展了规划环评或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执行率达90.2%。项目准入方面,通过实行污染物总量替代削减、完善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条件、实施区域限批、强化环评审批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项目环境准入。制定实施“以新带老”、“增产减污”和“区域削减替代”的政策制度,并根据环境功能区达标情况和行业污染强度确定不同的削减替代比例。先后制定了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农药、电镀、生猪养殖、染料、酿造、热电等9个重点污染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先后对下沙经济开发区、绍兴县印染行业、富阳市造纸行业等实施了“区域限批”措施,有力促进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绍兴县在限批期间共有45家企业淘汰落后和非法产能908台(套),印染加工产能7.1亿米,否决污染项目23个,对140家印染、化工等企业进行了“三同时”验收。富阳市在限批期间共淘汰关停了357条造纸生产线,削减产能300余万吨,全市造纸企业的集中度达到80%,初步实现了造纸行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行业转型的目标。

“两评结合”,一是专家评估,即充分发挥专家在环评审批过程中的技术咨询、技术把关作用,不断提高环评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公众全程监督,按照“公开透明”的要求,强化环评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参与评价和问责机制,提升环评审批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环保验收程序

1、规范环评审批程序。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若干规定》和《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内部审查程序规定》等文件,明确外部程序和内部流程,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按照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敏感程度、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将环评文件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分级会议审查制度。规定A类项目由厅长办公会议审议,B类项目由厅项目审查联席会议审议,C类项目由建设处处务会议审议。同时,明确了各类项目的范围以及审查时间、程序、要求、内容。今年以来,我厅环评审批处室坚持每周召开处务会,不定期召开厅项目审批联席会,集中研究解决项目审批和验收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会议纪要制度,确保依法行政。

2、提高环评审批效率。2008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省厅先后配套下发了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效率、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等5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按照扩权强县的要求,2009年还下发了有关下放环评审批权限的文件,进一步理顺分级分类审批要求,扩大了市、县环保部门的审批权限,简化了手续、提高了效率。

3、完善“三同时”监管制度。根据相关法规规章的要求,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工作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三同时”监管的措施。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印发了《省环保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管理规定》。为切实做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抓紧制订 “三同时”日常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的规程,全面规范“三同时”监管验收程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措施。

4、健全规划环评管理制度。为全面落实《规划环评条例》,2010年7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环评规划范围、内容和审查程序。我厅及时转发了环境保护部有关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和“十二五”规划环评的有关文件,不断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与区域生态创建等联动机制,以项目把关、生态创建和园区生态化改造等手段倒逼规划环评工作开展。同时,积极完善规划环评专项审查程序和相关办法,省厅即将下发《浙江省环保厅规划环评审查工作细则》,对规划环评审查的适用范围、审查主体、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对规划环评内容的编制、审查提出了明确规定。另外,还主动加强部门联动,今年我厅与省发改委就“十二五”相关专项规划的环评工作进行了衔接,积极推进“十二五”专项规划环评工作。

三、着力提高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能力

1、持续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近几年,我省针对环保“三同时”验收的薄弱环节,在完善制度、健全档案的同时,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大跟踪监管力度,较好地扭转了“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首先是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2009年以来先后3次组织对部批和省本级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查,并多次组织现场抽查和检查。今年,我厅又组织开展了“十一五”以来全省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三同时”项目,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核,对不符合试生产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督促企业在试生产前落实“三同时”的各项措施。统计结果显示,2009—2011年上半年,全省共验收“三同时”项目25671个,经限期改正后验收合格项目132个。

2、积极开展工程领域突出环保问题检查。按照环境保护部和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及时向各市、县(市、区)环保局布置了浙江省关于切实落实工程建设领域环境保护违法违规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开展自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该整改的整改,该补办手续的抓紧补办。在深入排查的同时,坚持边查边整边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环评审批管理和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不断规范环评审批和资金管理等行政行为,并及时向环境保护部和我省有关单位报送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总结材料,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大力推行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把工程环境监理作为提高项目环境管理效率、弥补环境管理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和办法。2009年以来,在省厅出具的项目环评审批文件中,基本上都明确要求项目建设过程必须开展环境监理,并把环境监理报告作为项目“三同时”验收的必备条件,推动环境监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有480多个项目开展了环境监理工作。实践表明,开展工程环境监理,是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效率、弥补环境管理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和办法,对于保证环保工程施工质量、督促企业依法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各项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大力加强和规范环评队伍建设管理

1、不断壮大环评管理和技术队伍。近几年,环评审批管理队伍建设日益得到各级环保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市、县环保局设置了建设管理处(科),配备了管理人员。省厅评估中心人员已经发展至16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宁波、温州等市也专门成立了评估机构。与此同时,环评技术咨询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环评技术机构和人员也快速增加。据统计,省内环评资质单位已经从“十五”期末的32家增至53家,其中甲级单位7家,在册从业人员近1400人,其中484人已具备环评注册工程师资格。环境监测机构人员、设备也不断加强,全省已有100多个环境监测站通过了计量认证,这些监测站积极参与了项目环评、全过程监管和“三同时”验收等工作,有力促进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逐步规范环评中介机构行为。几年来,我厅一直十分注重运用综合手段,不断加强环保服务机构、人员的日常监督和规范管理,努力营造公开、平等、有序的环评市场环境。根据环保部的部署,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大力放宽环评市场准入,清理准入壁垒。目前,国内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只要具备环保部规定资质条件的,均可申请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据调查,省内注册的53家环评机构中隶属环保部门的为12家,比例为22.6%,从业人员占全省环评从业人员总数的32.4%,环评业务量占27.2%,环评合同额占56.7%。2005年以来新增的26家环评机构,绝大多数是高校科研院所、民营机构或其他部门下属机构。同时,加强环评机构考核监管,我厅已经连续5年开展了全省环评机构年度考核和日常抽查考核工作,并督促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加强日常考核监管,不得干涉建设单位自主选择环评机构,不得限制外系统、外地区环评机构在本地区承接环评业务,杜绝个人或无资质环评机构从事环评业务,努力防止环评市场的无序和恶性竞争。不断加强对环评机构管理规范性、环评文件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考核监管,并采取公布考核结果、进行通报表扬批评。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上报环保部给予责令限期整改、缩减评价范围、降低资质等级和取消其评价资质等严厉处罚。大力推动环评公众参与,严格执行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8年我厅又把需要公众参与的项目环评范围扩大到部分环评报告表,并对公示的环评报告简本内容、公众参与的形式和范围等作了更详细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今年3月我厅又专门出台《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要求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环评机构服务质量、服务时效和环评收费等情况的监督和日常考核,并建立环评信用档案,对编制的环评报告质量差的环评机构,定期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

3、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措施。一是大力实施政务公开,落实建设项目行政许可行为的政务公开制度。对建设项目环保审批、“三同时”验收实行“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窗口式标准化管理,努力做到便民高效。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环境权益。通过网站公示、报纸公示、开通电话专线、设置专门邮箱等受理公众意见,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和形式。三是积极探索重大事项民主恳谈、行政许可听证、民主座谈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我局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意见建议。先后召开“进一步改进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民主恳谈会、重大项目和敏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会,举行建设项目环保前期民主座谈会10多次。

4、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近几年,我厅按照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梳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逐一制定反腐责任制,并把各项廉政建设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每一次环评技术评估会和现场验收会议前,向项目业主发放会议须知和《浙江省环保厅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意见反馈单》(内容包括廉政建设要求),要求业主在环保部门完成审批或验收事项后,将工作意见反馈单直接反馈厅监察室。同时,将所有的环评技术评估和验收会议通知送驻厅监察室,以便纪检监察部门进行明查暗访。今年,我厅又结合岗位职责,进一步细化了岗位廉政风险点,明确了风险等级,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

第二篇:安全环境准入评定程序说明

安全环境准入评定程序说明

一、评定程序:

(一)区队自评:所有新开工(包括安装、检修、通防、防治水)工程在开工前,施工区队(车间)负责人必须组织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条件、环境和工程设计、规程措施等必备文件进行自评,发现存在安全质量问题的,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并落实整改,评定时要填写评定表并签字,确定具备安全施工条件后,向有关专业提出开工申请。

(二)安监处评定:所有采煤、掘进、巷修、安装、检修、通防、防治水等工程开工、生产、复工前,分管部室根据区队提出的开工申请,将有关资料报安监处质量科,安监处组织有关专业科室和施工单位人员进行准入评定,对现场查出的问题,形成闭合一卡通,责令相关单位进行落实整改,待问题整改完成,符合安全施工条件后(需集团公司评定项目外)方可开工。

(三)集团公司评定:矿井所有采煤工作面安装前、生产前、撤除前和重大技改项目、井筒装备、变电所、机房、泵房等大型机电安装、检修工程开工(施工)前及防治水工程(探放水压大于1.5MPa的钻孔和采区隔离工程)施工前的安全环境准入评定,经施工单位和安监处按程序组织初评,认为符合安全施工条件后,由安监处报集团公司安监局,由安监局负责组织有关处室进行评定,针对集团公司查出的问题,形成闭合一卡通,责令相关单位进行落实整改,待问题整改完成后方可开工。

二、评定要求:

(一)凡经区队自评确认符合安全环境评定条件的工程,必须在施工前至少提前三天,将评定验收申请(附自评资料)报安监处质量科。

(二)安监处接到准入评定申请后,首先组织有关业务部室人员对准入评定情况(资料)进行审查,然后按照评定标准逐条进行现场评定,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视为环境不安全、不具备开工条件。

(三)每次评定时,所有参加评定人员必须根据评定情况如实填写安全环境准入评定表并签字,安监处副处长签署是否准入的意见。

(四)经评定合格,签署“具备施工条件,允许施工”的意见。如评

定不合格,必须由专业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后由施工单位重新申请评定,直至评定合格,方可组织施工。

(五)安监处质量科建立安全环境准入评定档案备查。

第三篇: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

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

一、总则

(一)为合理利用环境容量资源,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项目(以下简称工业项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编制涉及工业项目的发展规划也应遵守本规定。

(三)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和配合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规定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环境准入条件

(四)工业项目应符合产业政策,不得采用国家和我市淘汰的或禁止使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五)工业项目清洁生产水平不得低于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国内基本水平;“一小时经济圈”内工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国内先进水平。

(六)工业项目选址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应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居住文教区等环境敏感区内建设工业项目。

(七)工业项目排放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八)工业项目选址区域应有相应的环境容量,新增排污量的工业项目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不得影响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完成。未按要求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的企业、流域和区域,不得建设新增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工业项目。

(九)存在环境风险的工业项目必须配套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禁止建设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业项目。

(十)在长江、嘉陵江都市区江段及其上游严格限制在沿江河建设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全隐患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工业项目,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

内环线以内禁止建设燃煤项目,内环线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区域禁止建设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都市区常年主导风上风向区域严格限制大气污染严重的项目。

(十一)“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工业项目应符合下列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要求。

1、都市区内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6.9千克、氨氮不高于1千克。其中,高新区、经开区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3.5千克、氨氮不高于0.5千克。

2、万盛区、双桥区、永川区(非沿江地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和南川区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2.6千克、氨氮不高于0.4千克,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不高于48.6千克、烟尘不高于12.6千克。永川区内废水排放去向为长江的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19.5千克、氨氮不高于2.9千克。

3、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和合川区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19.5千克、氨氮不高于2.9千克,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不高于30.9千克、烟尘不高于7.5千克。

(十二)梁平县和垫江县工业项目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不高于2.6千克、氨氮不高于0.4千克。

未列入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的区县(自治县)不执行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

三、管理与实施

(十三)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有关区域开发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时,其中涉及工业项目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对不符合本规定的规划,环保部门不得同意通过规划环评审查,规划审批机关不得审批,国土部门不得供应用地。

(十四)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发展改革、经济、规划等部门应建立工业项目前期论证会商制度,与环保部门共同做好重大工业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符合本规定。

(十五)建设单位在开展工业项目前期工作时,应依法向有管辖权的环保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表。对明显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应将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按本规定要求调整建设内容或选址。

(十六)建设单位在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说明项目是否符合本规定,并就项目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效率水平做出承诺。

对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不得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建设、国土、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银行不得为项目提供贷款。

(十七)环保部门根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中限定工业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相应的排放标准。

(十八)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应组织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在建设单位未提出妥善解决办法之前,环保部门不得批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十九)拟建工业项目所在区县(自治县)对该类工业项目特征污染物不具备监测能力的,环保部门不得审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十)建设单位在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过程中,应当落实本规定要求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对不符合本规定的项目环境保护设计,环保部门不得同意其备案。

(二十一)建设单位在工业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申报材料中,应根据试生产情况和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测算和说明项目是否符合本规定要求。

对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均达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要求,但因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项目超过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超标幅度不超过15%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可以同意项目竣工验收。

四、违规处理

(二十二)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建设的工业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二十三)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环保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停产治理。

(二十四)工业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效率超过规定限值,超标幅度不超过30%的,环保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超标幅度超过30%的,环保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停产治理。

项目整改后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的,环保部门应按原环评审批的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收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二十五)因建设单位自身原因导致项目超过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十六)对未完成排污总量减排任务、工业建设项目违法现象突出的区县(自治县)和工业园区,环保部门暂停审批除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十七)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的,由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

(二十八)火电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中的国内先进水平,不执行本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新建火电项目不得布置在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区域。

(二十九)污染物排放效率系指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三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情况,适时对本规定中的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数值进行修订。

(三十一)已建成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时可参照本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效率限值执行。

(三十二)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环境监理机构准入审查申请报告格式

环境监理机构准入审查申请报告

省环保厅:

根据《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机构管理与考核办法(暂行)》,我单位拟申报我省环境监理机构准入审查,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一、申请基本内容

申请单位名称:

现有相关资质类别及等级:

申请环境监理准入等级:

申请环境监理准入业务范围:

二、对照准入条件的自我评价

(对照各项准入条件,逐一进行自我评价与说明;该自我评价内容将作为准入审查的重要依据)

三、材料真实性承诺

本单位提交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准入审查申报材料均真实、准确、可靠,若申报材料中有弄虚作假、伪造等情况,本单位自愿承担一切后果。

联系人:联系方式:

申请单位(盖章):

申请单位法人(签字):

年月日

—1—

第五篇: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

武环〔2008〕80号 市环保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

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各直属单位,各分局,各处室:

为了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统一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尺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我局编制了《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经局长办公会审定批准。现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月十五日

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

一、总则

(一)为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切实提高我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其相关环境管理活动,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涉及相关的建设项目也应遵守本规定。

(三)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区(含开发区,下同)环保局、各环保分局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具体实施。

二、准入条件

(一)工业项目

1、工业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不得采用淘汰或禁止使用的原料、工艺、技术和设备。异地搬迁及新建工业项目清洁生产水平不得低于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国内先进水平,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改扩建项目必须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要求。

2、工业项目选址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三环线内不得新建化工项目;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应进入经合法批准成立的开发区或工业园,避免分散布局(对用地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工业园区必须经规划环评审查并配套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工业园区都应推行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

3、环保基础设施不能同步配套的园区不得引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未规划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污水不能经集中处理或按要求处理达标、尾水去向不合理的地块,一般不应用于工业开发;因特殊原因确需建设的必须按规定配套建设符合要求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入江河的应经处理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严格限制工业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入湖泊等封闭水体。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有及规划的住宅区内不得新建工业项目;二环线内不得新、改、扩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禁止在长江、汉江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以及全市重点保护湖泊周边建设污染水环境的生产性项目;长江市区江段上游、汉江武汉段严格限制建设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全隐患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工业项目,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

5、新增排污量的工业项目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不得影响区域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完成。环境质量不能达标的区域、以及未按要求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的企业、流域和区域,严格限制建设新增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工业项目。

6、工业项目应根据其排放的污染物性质与周围环境敏感建筑保持一定的防护间距,其具体的卫生防护距离由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并应抄告相关部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环境敏感目标应当拆迁而无法拆迁到位的项目不得进行试生产和验收。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道路交通项目应在规划阶段充分进行线路比选,对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体以及成片居住区等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有效避让;因特殊原因确需跨越敏感水体的道路、桥梁必须设置事故污水收集系统。

2、新城区道路排水工程建设应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建设排水系统,并应与市政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衔接;老城区应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优先关闭排入湖泊、汉江等敏感水体的排污口。

3、建设经过现有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城市快速公路和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单位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道路建设必须落实施工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监测计划,按期完成环保验收。对渣土运输、土方开挖以及堆土场必须采取抑尘措施。

4、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应结合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尾水排放去向与分期实施方案。尾水排入湖泊等封闭、半封闭水体的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原有尾水排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按要求限期达标;新建污水处理厂边界与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一般应保持300米以上的防护距离。

5、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其边界一般应与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保持500米以上的防护距离,其主导下风向的控制距离应严格按批准的环评文件执行;垃圾渗滤液必须经收集在场内处理达标排放。垃圾转运站、公厕类项目在选址阶段应当征求社区或居民的意见。

6、新建加油站或加气站项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且该距离一般不得少于25米,如防护距离不足25米,在采取阻燃抗爆强化安全措施,满足环境功能区指标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征得安监、公安消防部门以及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同意。

(三)房地产项目

1、房地产项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应取得规划选址意见,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或改变土地属性的,应取得国土房产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属需在投资主管部门备案项目,应取得备案证件。利用原有工业企业土地开发的,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该地块进行土壤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需对土壤进行修复的,修复后方可实施项目。

2、沿湖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即与湖泊岸线切线垂直距离500米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必须满足区域规划以及湖泊“三线”管理规定,并应符合景观及生态要求;对区域内既有(或规划)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的,其污水必须经集中收集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严禁就近(或规划就近)排入湖体;配套市政管网尚未完善地区,其房地产项目必须按要求自行配套建设强化的深度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项目污水必须自行收集处理达到不低于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率不得低于30%,严禁未经处理达标排放。地表水Ⅱ类水体周边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与保护水体水质无关的项目建设,严禁任何项目污水或污水处理尾气排入Ⅱ类水体。

3、在规定的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禁止建设房地产项目及其它相关的环境敏感项目;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内新建房地产项目应当与周围产生污染的企业按照行业标准或审批要求保持足够的防护距离;临近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机场等情形时,应避让足够的防噪声、减振距离,并按照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4、房地产项目内部设置的商业内容应集中规划,其中可能产生扰民因素的商业内容原则上应在独立的单体建筑内实施。

需配套建设变电站、垃圾转运站、公厕的,应按照规范与临近住宅保持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且在时序上优先安排规划、设计、施工建设。

5、房地产项目施工期应严格遵守夜间施工有关管理规定,不得发生扰民投诉。

(四)餐饮娱乐服务类项目

1、在居民住宅楼底层和住宅楼内一般不应设立产生油烟、噪声、异味污染以及严重安全隐患的餐饮、娱乐、服务经营场所;确因特殊原因需要申请设立的,必须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听证决定或取得环境利益直接相关者的书面同意意见。

2、中心城区内开办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经营项目,炉灶必须使用燃气或电能等清洁燃料,并应当安装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油烟净化设施,并通过专门的烟道排放,专用烟道排放口高度应高于周围20米内的居民建筑。项目所在建筑低于(或等于)周边民用建筑、学校教学用房及行政办公楼等敏感目标的,其专用烟道排放口与上述敏感目标应保持20米以上的垂直距离。远城区的城镇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参照确定。

3、安装空调器、排风装置产生噪声和热污染的,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空调器、排风装置的设置与居民窗户距离不得低于10米,安装高度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在商业区步行街和主要街道两侧不得直接朝向街面人行道。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噪声的须采取降噪、隔声、减振措施,达到当地固定噪声源厂界噪声标准。

4、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餐饮废水应经隔油或残渣过滤措施及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不得排入雨水管线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方式排水;周围无市政管网的,应将废水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废物,不得排入下水道。

5、商业门点不准使用室外音响招揽顾客,严格控制室内音响和高噪声设备噪声影响,达到所在区域噪声功能区标准。

(五)畜禽养殖业

1、项目规划定点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城市三环线以内为畜禽养殖禁养区、三环线以外至四环线以内为限养区,四环线以外为适度养殖区。

2、项目选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场界距居民居住区距离不得少于1000米。下列区域禁止设立养殖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3、根据当地耕地可销纳能力控制养殖总量,一般不超过1头猪(存栏数,其他畜禽折算成猪)1亩地的控制标准。

4、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采取配套的养殖污染物处理达标或综合利用措施,鼓励采取“零排放”工艺养殖。

三、管理与实施

(一)对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有关区域开发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应当要求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其中涉及建设项目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二)各级环保等部门应主动协商辖区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经济、规划、土地、建设、水务等部门建立建设项目前期论证会商制度,共同做好重大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符合本规定。

(三)建设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时,对明显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应按本规定要求调整建设内容或选址。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说明项目是否符合本规定,并就项目应当达到和实际能够达到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做出明确的分析说明。环保部门根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中限定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相应的排放标准,并将批准的新增总量纳入统计考核。

(四)对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要时可将不予批准的意见书面通报相关规划、国土房产、投资、建设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

(五)各区环保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分级审批有关要求进行环保审批,其中造纸、印染、农药原药生产及辐射类等行业的建设项目必须报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为加强统一管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规定,市域内所有报告书项目以及电镀、化工、医药、酿造、建材、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项目、跨区域的建设项目均报市环保局审批,其他项目除国家或省另有规定必须遵守外,均由区级环保部门审批,并按市委市政府规定报市环保局备案。任何擅自越权审批以及降低或提高环评等级审批均属无效。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区域,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新增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2、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3、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正当理由不运行、不落实污水处理收费相关政策的区域,以及水环境质量持续下滑的区域,暂缓审批该区域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4、对未按期完成重点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项目以及其他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新增该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5、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任务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同类行业新增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

6、对不按法定条件、程序和分级审批权限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依法验收,或者因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环评、“三同时”执行率低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及生态恢复以外的建设项目;

7、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控制区域,在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前,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及生态恢复以外的建设项目;

8、建设单位原有建设项目应当完成“三同时”验收而长期不申请验收,或经催办在规定时间内仍不履行验收手续的,可以暂停受理该单位其他新申报的项目环评文件。

(七)建设项目在环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做好公众参与工作,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应组织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在建设单位未提出妥善解决办法之前,环保部门不得批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违规处理

(一)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建设的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二)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环保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停产治理,并同时通报发改、规划、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

(三)对于违反分级管理规定,越权审批或擅自拆分项目、降低环评等级进行审批的,除撤消原审批决定外,还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提请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五、附则

本规定由武汉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本规定从2008年9月1日起执行。主题词:环保 审批 规定 通知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8共印40份

年10月17日印发

下载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情况(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5篇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 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 现将重......

    准入申请书

    准入申请书 成都公共事务管理中心: 我公司自愿就贵单位成都公管中心总部机关办公区自行车车棚改造工程QHSE一事一准入资格,接受贵单位为核实准入资格所做的合法的调查,核实工......

    永济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永济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永济市把扩权下放的85项权限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狠抓落实年”活动为载体,围绕强力......

    传真:关于加强安全环境准入评定工作的通知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传真电文2010年 4月26日传真字第号签发:杨尊献 关于强化安全环境准入评定工作的通知 各生产矿井: 安全环境准入评定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工作制度,多年......

    社区准入制度

    劲松街道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优化社区发展环境,推进社区职能归位,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结合劲松街道社区实际情况,特......

    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松原市宁江区小太阳幼儿园 教师岗位准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职业道德好、专业能力强,适应我园全面推进幼儿教育要......

    就业准入制度

    安康金海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准入制度 一、就业准入的含义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

    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技术准入管理制度1 为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更好地救治病人,医院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项目准入管理规定如下:一、新技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