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
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为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的协调发展,云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的理念,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综合改革范畴,重点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经过二年的努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2010年以来,云安县坚持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治理,探索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2011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受益面逐步扩大,截至2011年6月,全县农村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自然村由原来的588条增加到1052条,覆盖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5%,涉及人口22.12万多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以实施“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破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的陋习。针对农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陋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县以贯彻落实云浮•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为契机,以实施“讲信用、讲法治、讲文明、有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倡导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和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明意识,以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促进农村干部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意识,促使村民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同时,还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列入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开辟电视宣传栏目、设置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张挂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支持城乡垃圾统筹处理的社会氛围,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级共召开动员会议140次,设置宣传牌160个,张贴标语1200多条,拉挂横额130条,印发宣传单张10万份,宣传挂图0.56万份,努力营造村民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合力。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建立共谋机制。县、镇两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分别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县、镇、村、县直单位等各级职责,落实层级责任,同时发挥镇、行政村、自然村理事会作用,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良策。二是组织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共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参与整治行动,如县政府首期拨出268万元资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购置垃圾处理工具等,加快建设镇安四份塘垃圾填埋场,目前,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镇、村组织购置垃圾处理设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已购置垃圾运输车16台,手推车572辆,购(建)垃圾桶(池)1509个和清扫工具等一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云安籍干部职工3390人开展回乡清洁工程,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全县1052条自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的打扫、收集、清运、处理等规章制度。三是健全各级机构,建立共管机制,县、镇、村分别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工作职责,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管理,同时,自然村、行政村、镇分别成立理事会,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各自然村落实好1—2名保洁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生活垃圾保洁收集处理工作。全县现落实专职保洁员165人,兼职保洁员989人。四是建立共享机制,体现以民为本。一方面,通过开展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县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考核机制,以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使自觉参与的干部群众获得奖励。
(三)实行垃圾分类,建立灵活多样的垃圾转运处理模式。由于我县是山区县,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薄弱,全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运行模式难以一步到位,我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垃圾处理。一是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各农户负责将自家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不可堆肥三大类。可堆肥的作堆肥处理;不可堆肥的集中堆放到村指定的垃圾池(桶)内,将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作循环利用,全县每天分类可回收物3吨,可堆肥391吨,不可堆肥96吨,这样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施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六都镇、石城镇、南盛镇交通要道沿途村庄由县负责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各镇圩镇、交通主道沿途村庄由各镇负责收集转运处理,各镇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处理。目前,全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县处理的有354条自然村,涉及82685人占25.3%,镇处理的有630条自然村,涉及146659人占45%,村处理的有416条自然村,涉及96946人占29.7%。
(四)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保障体系。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瓶颈,关系到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即:群众集一点,村自筹一点,镇收集一点,县财政补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多渠道筹集处理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一是县财政补一点: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安排资金购置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外,还按全县镇人口每年10元/人标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全年约需326万元,截至2011年6月,县政府已安排20万元资金到各镇;另一方面县政府计划拨资500多万元在镇安镇四份塘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解决农村生活填埋场处理问题。二是各镇积极参照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县府[2005]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镇的收费标准,分类向镇区各单位和门店、企业收取垃圾处理费,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三是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各自然村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方式筹集垃圾处理经费,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村累计资金投入78.5万元。
(五)以严格考核、严明奖惩为手段,在强化工作问责中建立环境整治“以奖代补、绩效挂钩”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部门责任分工,严明工作奖惩,强化工作问效,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拍,行动同步,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列入《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按照“垃圾不清清干部,服务不下干部下”的原则,对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理,用铁的纪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县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工作组,成员由县委办、县纪委、县卫生局、县电视台等单位组成,开展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访曝光。三是县考核组按照《云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试行)》(云县府办[2011]41号)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各镇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按分数高低在全县通报,低于60分的镇需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考核等次划拨以奖代补资金,评为“优秀”等次的镇,按2.5元/人标准拨付,评为“良好”等次的镇,按2元/人标准拨付,评为“一般”等次的镇,按1.5元/人标准拨付。云安县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抓手,找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来源:环卫科技网)
第二篇: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突破口,云安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广东省爱卫办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为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的协调发展,云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乡的理念,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综合改革范畴,重点治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经过二年的努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2010年以来,云安县坚持以“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抓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源头治理,探索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2011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要达到8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受益面逐步扩大,截至2011年6月,全县农村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自然村由原来的588条增加到1052条,覆盖率由原来的42%提高到75%,涉及人口22.12万多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以实施“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破除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的陋习。针对
农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乱倒陋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县以贯彻落实云浮•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为契机,以实施“讲信用、讲法治、讲文明、有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有”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倡导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和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明意识,以倡导文明新风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促进农村干部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意识,促使村民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同时,还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列入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开辟电视宣传栏目、设置宣传牌,出动宣传车,张挂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支持城乡垃圾统筹处理的社会氛围,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级共召开动员会议140次,设置宣传牌160个,张贴标语1200多条,拉挂横额130条,印发宣传单张10万份,宣传挂图0.56万份,努力营造村民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二)动员各方力量,凝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合力。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建立共谋机制。县、镇两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分别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县、镇、村、县直单位等各级职责,落实层级责任,同时发挥镇、行政村、自然村理事会作用,动员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良策。二是组织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建立共建机制。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界参与整治行动,如县政府首期拨出268万元资金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购置垃圾处理工具等,加快建设镇安四份塘垃圾填埋场,目前, 征地工作已基本完
成。镇、村组织购置垃圾处理设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全县已购置垃圾运输车16台,手推车572辆,购(建)垃圾桶(池)1509个和清扫工具等一批。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云安籍干部职工3390人开展回乡清洁工程,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全县1052条自然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的打扫、收集、清运、处理等规章制度。三是健全各级机构,建立共管机制,县、镇、村分别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工作职责,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管理,同时,自然村、行政村、镇分别成立理事会,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管理工作,各自然村落实好1—2名保洁员,具体负责本村的生活垃圾保洁收集处理工作。全县现落实专职保洁员165人,兼职保洁员989人。四是建立共享机制,体现以民为本。一方面,通过开展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县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考核机制,以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使自觉参与的干部群众获得奖励。
(三)实行垃圾分类,建立灵活多样的垃圾转运处理模式。由于我县是山区县,交通不便,村庄分散,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薄弱,全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分片处理”运行模式难以一步到位,我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垃圾处理。一是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各农户负责将自家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不可堆肥三大类。可堆肥的作堆肥处理;不可堆肥的集中堆放到村指定的垃圾池(桶)内,将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作循环利用,全县每天分类可回收物3吨,可堆肥391吨,不可堆肥96吨,这样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利用。二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实施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六都镇、石城镇、南盛镇交通要道沿途村庄由县负责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各镇圩镇、交通主道沿途村庄由各镇负责收集转运处理,各镇交通不便的自然村,实行统一收集,就地处理。目前,全县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县处理的有354条自然村,涉及82685人占25.3%,镇处理的有630条自然村,涉及146659人占45%,村处理的有416条自然村,涉及96946人占29.7%。
(四)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保障体系。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瓶颈,关系到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我县结合实际,通过“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即:群众集一点,村自筹一点,镇收集一点,县财政补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多渠道筹集处理资金,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一是县财政补一点: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安排资金购置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外,还按全县镇人口每年10元/人标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全年约需326万元,截至2011年6月,县政府已安排20万元资金到各镇;另一方面县政府计划拨资500多万元在镇安镇四份塘新建一个垃圾填埋场,解决农村生活填埋场处理问题。
二是各镇积极参照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云县府„2005‟1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镇的收费标准,分类向镇区各单位和门店、企业收取垃圾处理费,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三是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
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各自然村通过“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方式筹集垃圾处理经费,截至2011年6月,全县各村累计资金投入78.5万元。
(五)以严格考核、严明奖惩为手段,在强化工作问责中建立环境整治“以奖代补、绩效挂钩”的工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部门责任分工,严明工作奖惩,强化工作问效,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节奏同拍,行动同步,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列入•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按照“垃圾不清清干部,服务不下干部下”的原则,对镇、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理,用铁的纪律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二是县成立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工作组,成员由县委办、县纪委、县卫生局、县电视台等单位组成,开展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暗访曝光。三是县考核组按照•云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以奖代补”考核办法(试行)‣(云县府办„2011‟41号)的工作要求,每季度对各镇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按分数高低在全县通报,低于60分的镇需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考核等次划拨以奖代补资金,评为“优秀”等次的镇,按2.5元/人标准拨付,评为“良好”等次的镇,按2元/人标准拨付,评为“一般”等次的镇,按1.5元/人标准拨付。
云安县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抓手,找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云安县农村环境
卫生整治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深受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第三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施方案
为配合我区美好乡村建设,提高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现就我区农村环卫工作市场化运营提出如下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原则。围绕改善和提高我区城乡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削减生活垃圾污染、保护环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工作,努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原则。各村(社区)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由根据人口聚集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污染防治措施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和垃圾资源再利用。
二、预定处理方案
(一)、分类标准
农村生活垃圾分四类进行处理:
一是厨余垃圾、泥土尘灰、植物枝叶等可堆肥垃圾,如: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蛋壳、茶渣、骨、餐巾纸、面巾纸、尘土灰、植物枝叶采用生物堆肥的方式集中处理;
二是金属、塑料、玻璃、废纸等可回收垃圾,如废铁、废铜、废
入废品回收环节,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三是建筑垃圾,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废陶瓷、水泥块、煤渣和泥沙等,送至指定地方粉碎处理;
四是废旧织物等不可回收、不能堆肥的垃圾,如废旧衣物、尼龙织物、皮革、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油漆、废日光灯管、废旧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等进入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
(二)、处理方式
每10户农户为一组,放置4个垃圾分类处理箱,农户每天产生的垃圾必须进行初步分类后放入相应的垃圾箱中。
每个村设2-3名保洁员,配一台垃圾中转搬运车,建一处垃圾中转站。保洁员负责将农户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建筑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用垃圾中转搬运车运到垃圾中转站分类存放。同时负责村民聚居区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
每个乡镇建一处垃圾处理中心,一个垃圾生态处理池。处理中心另设废品收购点用于金属、塑料、玻璃、废纸等第二类可回收垃圾的收储利用。处理中心配备垃圾转运车5台,混凝土粉碎机一台,厨余垃圾粉碎机一台。
从村垃圾中转站转运的厨余垃圾经粉碎后在垃圾生态处理池集中堆放,沤制有机肥料,提供给农户无偿使用。
利用,混凝土碎块则可以作为压制空心砖、路面砖、混凝土砌块的原材料。
废旧电器等无法生态处理、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镇垃圾处理中心统一收集后,运往上级政府指定的垃圾填埋场填埋。
三、运营方式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对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意义重大,也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垃圾处理点多、量大、面广,实行起来非常不易,运营管理更是困难,宜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市场化方式实施。
具体来说,就是由第三方公司出资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环卫设备采购,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管理和使用,环卫方案实施。政府部门根据服务合同提供项目运行资金,并对项目运行结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督。
我公司经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决定将环保工程及装备作为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企业转型为国内知名的环保、环卫设备制造商,环境治理工程承包商。为此,我公司已投资近百万元实施农村道路清扫、垃圾转运、污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如区政府考虑将颍东农村垃圾处理项目交我公司建设运营,则我公司近百万元的样机设备在拆解研究后可立即排上用场,不至于闲置造成浪费;另外我公司开发的新产品也有了现场试验的场所,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建议是否可行,请区领导考虑!
有限公司
2015年 11月18日
第四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导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农村的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垃圾处理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一、垃圾处理的调查汇总
1、小组走访了几个村落,还与负责干部进行了交流,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垃圾分布情况:村民院内一般是清洁的,院外是零星可见,而后是村内外有垃圾堆,总的来说垃圾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垃圾中塑料袋非常常见。
垃圾处理方式:对于菜叶这类的垃圾,拿来喂家禽;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一般都会“打包”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其他垃圾均扔到垃圾堆里。而在道路上,垃圾则随便扔,没人过问。村庄周围某些特定地点也成为了垃圾堆放地。
2、小组在镇内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和分析结果如下:
垃圾分布情况:有固定垃圾点,居民区内街道上垃圾零星可见,马路上垃圾偏多。
垃圾处理方式:居民的生活垃圾统一扔进固定的垃圾堆,进行焚烧处理。马路上设有扔垃圾的地方,每几天会有人清理,运到一个
垃圾处理厂,采用填埋处理。
二: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垃圾数量猛增:村内外小型垃圾堆处处可见,并无人过问。
2、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饭盒、饮料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等丢弃物越来越普遍。
3、垃圾综合利用率低:很多可回收或再利用的垃圾也会被随意丢弃。
三、不良处理农村垃圾的危害
1、农村回收垃圾处理不及时,空气受到污染,会造成蚊蝇增多,疾病广泛传播。
2、垃圾回收处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农村水源被污染。
3、农村垃圾任意堆放,占用一定的土地,侵蚀大量土地,对农田有一定破坏。
四、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
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处理简单、随意
2、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3、农村垃圾处理法规较少
4、政府资金严重不足
五、解决方法探讨
1、提高农民素质,宣传环保意识
2、完善立法,制定村规民约
3、设立相关部门
4、引进科学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乡土气息逐渐淡化,但是村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们仍然支配着乡村事物的重大决策。在村庄公共事务中表现最为活跃的也依旧是那些民间精英们,天然的权威为广大村民所信服,村民天然地会依赖于这些精英的话语。即便是上级再好的政策,未经他们的首肯是很难得到普通村民认同。
针对调查对象的分析,通过自治途径,在民间精英的带动下,是可以充分激发村民创造积极性,为清除农村垃圾提供舆论和智力支持。自治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统一精英的意见,拿出一套切合当地村情的垃圾处理方案。只要达成了意见的一致,那么凝聚了全村村民的力量,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起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是能成功的。
调查人:胡懿、向瑶、彭宇阳、钟旭、黄楚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6日
至17日
第五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报告
导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农村的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垃圾处理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
一、垃圾处理的调查汇总
1、小组走访了几个村落,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垃圾分布情况:村民院内一般是清洁的,院外是零星可见,而后是村内外有垃圾堆,总的来说垃圾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垃圾中塑料袋非常常见。
垃圾处理方式:对于菜叶这类的垃圾,拿来喂家禽;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一般都会“打包”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其他垃圾均扔到垃圾堆里。而在道路上,垃圾则随便扔,没人过问。村庄周围某些特定地点也成为了垃圾堆放地。
2、小组在镇内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和分析结果如下:
垃圾分布情况:有固定垃圾点,居民区内街道上垃圾零星可见,马路上垃圾偏多。
垃圾处理方式:居民的生活垃圾统一扔进固定的垃圾堆,进行焚烧处理。马路上设有扔垃圾的地方,每几天会有人清理,采用填埋处理。
二: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1、垃圾数量猛增:村内外小型垃圾堆处处可见,并无人过问。
2、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饭盒、饮料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等丢弃物越来越普遍。
3、垃圾综合利用率低:很多可回收或再利用的垃圾也会被随意丢弃。
三、不良处理农村垃圾的危害
1、农村回收垃圾处理不及时,空气受到污染,会造成蚊蝇增多,疾病广泛传播。
2、垃圾回收处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农村水源被污染。
3、农村垃圾任意堆放,占用一定的土地,侵蚀大量土地,对农田有一定破坏。
四、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
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处理简单、随意
2、农民环保意识不强
3、农村垃圾处理法规较少
4、政府资金严重不足
五、解决方法探讨
1、提高农民素质,宣传环保意识
2、完善立法,制定村规民约
3、引进科学技术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 16日至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