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桥区法院社会管理创新举措
双桥法院全面完善利民服务举措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双桥区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以司法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深化认识,加强督导,创新方法,切实增强司法便民的自觉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双桥法院在增强干警大局意识、完善便民机制上实现了新跨越。进而,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化解突发矛盾,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一、规范“窗口”建设,多渠道保护群众诉求。首先,规范立案,严把案件入口关。由立案庭安排专门人员严格审查,把好案件入口关,防止不该立的案件进入审判程序,给当事人造成诉累,不当消耗法院司法资源,同时,制作案件流程管理信息表,把所有案件纳入网络管理。其次,创新案件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法律文书提前评审制度,前移案件质量审查关。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决定由承办法官将案件情况报告给分管院长和院长,进行深讨研究后再出裁决;充分发挥审监庭的职能作用,对文书格式是否规范、语言文字是否正确流畅、审判程序是否合法、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实体处理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审,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承办人纠正,如有异议,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实现层层把关,不让不合格的裁判文书发出。再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司法保障力度。加快基层人民法庭建设步伐。走科技兴院之路,安装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能够及时进行审限跟踪,完成机关局域网、三级专网和机房硬件建设,联通机关与人民法庭三级专网,全院所有案件实行网上报立、报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案成本。并且,加强立案调解,依托基层组织,把大量矛盾纠纷调处在诉前、诉外;对确不宜立案的起诉,及时向当事人释明原因,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宜的纠纷解决渠道,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和法院工作的被动;对邻里、家庭、相邻等纠纷,向当事人释明诉讼不是唯一纠纷解决渠道的道理,引导当事人到当地就近以非讼方式快捷解决,实现分流。
二、延伸职能引导服务,全力支持大局建设。为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我院积极、主动成立涉城郊村改造和重点工程协调指导小组和巡回法庭,选派政治性强、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工作组,驻入狮子沟、罗汉堂、殊像寺、上二道河子、喇嘛寺等村,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民”的原则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引导、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城郊村改造建设。入户宣传阶段,当时大部分群众对外八庙周边环境整治这项重点工作持怀疑态度,我院于2010年3月1日正式派出工作组进驻狮子沟村,深入到双桥区狮子沟镇罗汉堂村、殊像寺村、狮子沟村、上二道河子村、喇嘛寺村通过广播、散发宣传单、现场讲解法律等方式,全面深入进行拆迁法律宣传,取得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入户评估阶段,有些群众听信谣言,误认拆迁工作的程序及作用,我院工作组人员,进村入户,放弃节假日,延长工作时间,不顾多变的天气,坚持室外工作,帮助群众分析利弊,认清形势,同时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方法,最终谣言不攻自破,群众积极配合入户评估。曾创下日评估15户的整个狮子沟镇的工作纪录,我院在完成指挥部交办的80户任务后,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单位完成80余户的评估工作,最终完成160户的评估任务。协议签订阶段,即拆迁工作的关键阶段,我院召开入户动员大会,抽调全院80%的干警,驻入村户,继续发挥尖兵作用,主动向指挥部请缨,勇挑187户的拆迁重任,这187户拆迁重任,有“三多”特点,一是临街商户多,二是大面积房屋多,三是拆迁户家庭矛盾多,直接增加了拆迁难度,为了使拆迁户在优惠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工作人员采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法,再次,逐户逐家深入拆迁工作一线,做群众思想工作,对他们讲道理,摆事实,细算帐,计得失,同时采取多项便民措施(如派出流动服务车,发放温馨提示单等)。特别是在攻坚阶段,院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党组会,研究拆迁工作,工作人员连续二十多天加班至夜间11点多,甚至到深夜,在全院干警齐心协力、不懈努力下,99%的拆迁户均在优惠期内,签订了拆迁协议,法院的工作得到了指挥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扫尾阶段,区委将狮子沟村闫某户交由法院负责完成,闫某所经营的某大酒店是整个狮子沟镇拆迁范围内最大的一户个体经营户,在市区颇有一定知名度,该户用地情况复杂,相关手续多样,房屋建筑面积大,家庭人口多,拆迁难度位居首位。院长王俊茂亲自带队入户做拆迁户思想工作,根据拆迁户的特别情况,制定“旁推侧攻”、“间接加直接”的疏导办法,工作组人员前后共计登门入户二十多次,并且填写入拆迁村户工作情况表,每次工作的进展情况均及时上报到院领导及区委办,以便随时调整工作方法,推进拆迁进程。最终,在区委确定的强拆日期前一天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多,成功做通闫某的思想工作,顺利签订了拆迁协议,圆满地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任务,保证了和平顺利拆迁。在完成各项助城郊村改造工作后,按照区里安排,我院又积极主动派设工作组,驻入水泉沟村,延伸能动司法服务,总结经验,讲求方法,疏通、引导居民,配合拆迁改造,推进“两纵一横”交通带建设的步伐。
三、创新上下联动方法,和谐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今年6月初,我院受理原告承德市文化局,被告赵某、马某、杨某、杨某某相关四家商户,七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2010年8月4日,此七起涉及文化局的租赁合同纠纷难案圆满调解结案。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当事人各方的一致好评。一是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研究对策,把矛盾化解在案内。院领导亲自带队到先予执行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因房屋租赁合同而产生七起纠纷,申请人承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承德市体育馆名下的场馆建筑及周围场所用于建造热河展演中心,并作出通知,要求于2010年5月22日办理完相关移交手续,但被告拒不迁出,相关部门协商未果。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依法解除和各被告的房屋租赁合同,腾出体育馆场所建造展演中心,并申请先予执行。对此,我院高度重视,经院党组开会商讨、研究后,决定选派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调解能手,成立专案组,由一名副院长任专案组组长,抽调民二庭庭长、审监庭庭长、民一庭副庭长、市区法庭副庭长任专案组法官。合力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争取和解止争,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认真寻找突破口,争取制定出原、被告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二是院领导亲自上案,突破“盲点”,方法得当,措施有力。院长王俊茂通过多次到现场调研,了解到四户被告均属个体商户,多数经营的是体育用品,而且都不同意解除合同,情绪激动、消极,存有无论任何条件,都不配合搬出,不支持改造、修建的心理,工作极其难做。如果一度强硬让当事人搬迁,会更加激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我们考虑当事人经营的体育用品,也没有其它适宜的地点可以继续经营,会损害当事人的直接利益。处理不当,还会导致极大的上访苗头。在了解四被告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后,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书面反映法院先予执行后,可能引发的许多社会矛盾和不利影响,同时提出解决此案的几点建议:
1、因装修评估较低,适当对被告补偿营业损失;
2、建议搭建临时销售场所,把被告的剩余商品处理;
3、改建后让出一定的经营场所面积,由被告经营使用。此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同意和商户的理解,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办案法官工作扎实,责任心强,团结协作。办案法官在院领导的正确指挥下,变通方法,因势利导,坚持调解不放弃,充分分析当事人各方不同情况,制定三种方案,分为三步开展调解工作。两个月来,法院干警周六、日一直加班加点,最晚时达到晚上10:00多。最终,四户七起纠纷均调解息争。被告当事人已自行将房屋内财物清空,将房屋交付给原告,并已搬入承德市体育馆外临建房内继续经营。近日,市中院对我院在体育场馆拆迁工作给以表彰,为我院记集体三等功、三名干警个人三等功、一名干警个人嘉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春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对我院的体育场馆拆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为我市中心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改进司法宣传管理机制,切实增强“阳光司法”透明度。鼓励、引导干警延伸服务,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注重把干警参与社会管理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内容。我院制定了《互联网舆情疏导暂行办法》,每天有专人对网上情况进行搜索,对网上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汇总、筛选,细化规定,组织落实;同时,公开院长电子邮箱,方便群众对法院各项工作的了解和监督,有效的处理各种投诉和申诉,促使审判人员公开、透明地查案办案,实现阳光司法;强化普法宣传进校园、进农家等活动,在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师专附中分别开设法制教育讲堂,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法制宣传,以案说法。
五、加强“阳光、公正、救助”管理,圆满清理涉诉信访案件。提高涉诉信访工作重要性认识,实行信访倒排制;举行公开听证会,公开审理信访案件3件,保障信访人的申诉权、知情权;开展回访信访当事人活动,对败诉、胜诉调解当事人分别发函,做到心中有数,强调接待信访当事人做到“四心”即:公心、热心、耐心、诚心,目前,我院16件涉诉信访重点案件已经全部报终结。注重非诉方式息争,加大帮扶弱势力度,对弱势群体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诉求,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求办案法官多做对方的说服疏导工作,力争协调解决;对来院诉讼有困难的人员,只要经审查符合规定的条件,一律缓、减、免有关诉讼费用,对来院诉讼、申诉上访的困难人员,提供免费便餐和返程路费,截至到目前,我院就核准缓、减、免弱势人案件诉讼57件,金额60.7万元。
在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认识有待提高;措施有待健全;工作力度有待加大;创新意识有待增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有效的方法,继续贯彻落实好区委和上级法院的安排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要在完善便民机制上实现新提高,加强督导,创新方法,切实增强司法便民的自觉性。注重审判技能的提高,在多渠道保护群众诉求、职能延伸、推动“大调解”格局构建、规范裁判文书与案件质量管理上求突破。重监督,保运行,确保审判、执行工作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进行,为我市中心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法院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人民法院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人民法院进一步坚持能动司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法院而言,如何解决依法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法院的法律责任,也是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定纷止争调和矛盾纠纷,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必然性,司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指出,“江苏作为经济发展快、改革力度大、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省份,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苏州,在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城镇化、市场化跨步发展,各类群体、人员流动不断加快,各种社会利益不断冲撞,由此引发的诉讼纠纷逐年上升,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责,通过能动司法,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社会,解决、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根基,人民法院义不容辞。
以能动司法打牢社会管理创新基础,一是要建立完善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对案件信访倾向、当事人过激行为、群体性纠纷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对敏感案件、重点案件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妥善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消除不稳定隐患。二是要构建“三全”调解格局。围绕“以精心调解促案结事了,以案结事了促社会安宁”的矛盾化解目标,落实全程调解,将调解贯彻到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环节中;落实全面调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积极运用调解手段化解争端;落实全员调解,办案人员深入社区、乡镇、街道、工厂开展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社区、乡镇基层调解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三是加强“诉调对接”平台。建立联动调解工作网络,注重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化解矛盾,对涉及面广、矛盾突出的突发性、群体性案件,联合公安、消防、信访、劳保、城管、规划、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组成联动,形成合力。
二、以审判活动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护航
诉讼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审判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人民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目标,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主要通过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民商事执行和行政非诉执行来调整和规范影响社会管理的行为。人民法院开展审判执行工作,要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与规范社会朝着正常、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审判活动的成果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司法保障,一是要充分运用司法审判手段。发挥审判职能,妥善审理、执行好各类案件,从案件的审判、执行中,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妥善处理;积极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在开展和谐共建地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或联系点,对当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方便群众诉讼,增强司法效果。二是探索建立流动人员的案件审理机制。通过设立审判点的方式,灵活采取多种审判方式,优先审理,及时裁判,为流动人口提供诉讼便利;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司法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有关社会管理行为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强工作监督。在开展审判活动的同时,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深化司法公开、改进审判作风、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畅通接受监督渠道等措施,不断改进审判执行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机制、审判方式、办案方法和工作作风更加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三、以司法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
在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中,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切实担负起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司法使命。省高院公丕祥院长认为,“坚持能动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特征,它不是人民法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时之需’,而是关系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必然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依法服务大局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坚持能动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经济工作部署和特色经济,加强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外贸金融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涉领域和企业为联系重点,进一步创新司法服务手段,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新平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经济发展平台,一是要加强送法服务。针对本辖区重大经济项目,为地方政府部门、建设部门、招商部门把好诉讼风险关、法律服务关和司法保障关。二是搭建联系企业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等部门和商业组织的桥梁和辐射作用,及时了解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大力开展法律培训、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寄送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等司法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加强信息分析研判的深度。及时归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共性法律问题,及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司法建议、风险提示、典型案件等,为社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四、以职能延伸推动法治进程,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抓手
“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最高院王胜俊院长的这一席话给能动司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舞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精神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相关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不断增多。人民法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管理的推动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人民法院更应勇于担责,主动应对。
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力度。在审判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积极参与治安重点地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做到“审理一案、解决一串、教育一片”,从而达到审判的最大社会化效果。二是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加强诉讼当事人的心理疏导,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加强缓刑人员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加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及时通报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情况,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供法律意见,推进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并就重点行政执法领域中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实践中的难点、特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做好风险预警。四是加强司法建议。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司法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然,强调能动司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防止二种片面认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全面包揽”。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又要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落实到司法审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绝不能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迁就明显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更要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此,要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中彰显法院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主题。
第三篇:法院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1
法院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创新调研报告 简介:***在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认识,细化实化部署要求,社会
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工作,实实在在的,为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工作的,为法院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法院能动司法了新的要求
…
***在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
认识,细化实化
部署要求,文件和全国社会矛盾化解、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定坚实基础。三项
能动司法
会
稳定的源头性、社会
工作的工作,为
法院工作
实实在在的发展指明了,为
方向,也对
长治久安奠
法院
社社
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性、基础性问题的是法院的法律责任,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
措施,对法院而言,如何解决依法受理的法院的政治使命。最高
会矛盾,法院王胜俊院长指出:“能
动司法是新社会管理创新,下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
稳定,的选择”,为此,应在能动司法中,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一、以定纷止争调和矛盾纠纷,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司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司法的性,司法的任务是运用其职能,明是非、断责任、大、开放程度高的经济社会
发展的解纠纷。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指出,“江苏经济发展快、改革
东部沿海省份,社会管理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来得早、来得多、来得快。
”
苏州,在经济会利益
转型升级,城镇化、市场化跨步发展,群体、人员流动,社法院
冲撞,由此引发的诉讼纠纷逐年上升,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是的地去基,职责,能动司法,以因素,最大限度地的姿态不
介入社会,解决、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最大限度
稳定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根
因素,营造
法院义不容辞。
以能动司法打牢社会管理创新基础,过激、群体性纠纷
性
要矛盾预警处置机制。对案件信访倾向、当事人
案件提前制定处置预案,妥善
“以精心调解促案结事了,以案
风险评估;对敏感案件、要
“三全”
调解格局。
应对措施,消除不稳定隐患。
结事了促社会安宁”的矛盾化解中;,全程调解,将调解到立案、审判、、信访各环节
调解,在民商事、刑事附带民事和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运用调解手段化解争端;
全员调解,办案人员社区、乡镇、街道、工厂就地调解,邀请当地居委会、社区、乡镇基层调
联动调解工作网络,注重联合多方
解干部一起做各方当事人的工作。“诉调对接”
平台。
力量化解矛盾,对涉及面广、矛盾的突发性、群体性案件,联合公安、消防、信访、劳保、城
组成联动,合力。
管、规划、工商、海关等行政执法及乡镇党委、二、以审判活动规范社会秩序,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护航
诉讼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法院
手段,审判是社会管理的。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是,这也正是法院
社
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以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司法
会管理的核心。当前,基层非诉念,展,审判活动的来
和规范
法院主要社会管理的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及民商事。
法院
审判
工作,要、有序、和行政能动司法理的方向发
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与规范社会朝着
创制社会规则,规制社会活动,引领社会风尚,社会管理创新。以能动
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司法保障,要运用司法审判手段。审判职能,妥善审理、好案件,从案件的审判、中,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依法妥善;
巡回审判工作,在共建地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或诉讼,灵活
司法
。,优先审理,点,对当
地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流动人员的案件审理机制。
设立审判点的多种审判裁判,为流动人口诉讼便利;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司法保护,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渠道等措施,好
社会管理的规范化。要工作监督。在审判活动的监督
陪审员制度、深化司法公开、改进审判作风、改进审判
工作,使法院的司法机制、审判
民意沟通机制、畅通、办案方法和工作作风
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三、以司法创新服务经济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在国际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中,的重大司法使命。省高院公丕祥院长特征,它
法院,“
能动司法,能动司法,是
担负起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司法制度的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长久之计‟。”
法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时之需‟,而是关系
当前,法院应
经济发展
转变,是的主攻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在和战略举措,也
是
能动司法、依法服务
经济工作部署和
能动司法,服务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当地党委、经济,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司法服务手段,为社会管理要
送法服务。
本辖区
外贸金融等转变经济发展
所涉领域和企业为
创新搭建新平台。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经济发展平台,重大经济项目,为地方
搭建
企业新机制。、建设、招商行业主管
把好诉讼风险关、法律服务关和司法保障关。、行业协会、商会等
和商业组织的桥梁和
辐射作用,企业在结构
过程中的司法需求,法律培训、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信息分析研
寄送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等司法服务工作,帮助企业
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
判的深度。
归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共性法律问题,依据。
调查分析报告、司法建议、风险
提示、典型案件等,为社会管理决策
四、以职能延伸法治进程,为社会管理创新抓手
“
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的司法实践总是的滞后性”,最高院王胜俊院长的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
了
席话给能动司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和舞台。,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如
严峻;精神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
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会管理的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
增多。
法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既是社法院更应勇于
者,又是社会管理的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担责,应对。
以能动司法为社会管理创新审判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
着力点,综合要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
判断;
。在,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
治安教育一片”,从而
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审判的最大社会化。
“审理一案、解决一串、诉讼当事人青少年犯罪
特殊人群管理机制。社区矫正对接机制,的心理疏导,规范减刑假释工作,缓刑人员帮教工作,的思想,从源头上预防和
再犯罪率。依法行政。通报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情
况,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意见,推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并就行政执法领域中行
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实践中的难点、特点问题,议。
审判工作中的社会管理中
专题的问题,风险预警。四是司法建
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对策建议,司法建议的性和实效性。
当然,强调能动司法包揽”。
握好
社会管理创新,要防止二种片面认识,既“度”,既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无所法院
”,也不可
“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又要在作的每性。
环节,绝法院
适用法律的前提下,将政治意识、以牺牲法律为代价迁就司法的能动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到司法审判工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和
公正司法,各方当
社会管理创新,更要
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的公平正义,法院工作
社会稳定的,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强的司法保障。为此,要在,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
法院为
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中彰显法院地位和作用,努力的主题。
第四篇:沿河县工商局“四举措”创新社会管理
沿河县工商局“四举措”创新社会管理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县工商局点击数:366更新时间:2011-7-27
2011年,沿河自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以“融入重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在服务、监管、维权和执法等各个方面创新管理理念,成效显著。
一、狠抓工作落实,力求工作创新,提升服务水平
为牢牢抓住沿河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该局提出“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发展,淘汰落后”的方针,通过推行“三通”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落实“一所一标”,推进“一所多标”战略,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从“立品牌、用品牌、育品牌”三个方面着手,创新工作思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合同帮农”机制。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维权质量
该局强力推行12315“五进”工作,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将消费维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认真开展消费宣传咨询活动,提升消费维权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思路,增强做好消费维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升执法效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积极维护食品市场消费安全;二是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三是积极开展集贸市场、个体户门前“三包”“卫生与秩序”整脏治乱工作;四是切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执法行动宣传活动和整治行动;五是加强商标管理工作,维护知识产权;六是强化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广告市场正常秩序;七是综合执法。通过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市场环境日趋良好。
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切实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部廉洁自律监管理工作。据悉,截止7月初,出去车辆11台次,接受咨询服务5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制作宣传标语6幅,销毁各种卷烟、食品等物品价值达34000多元;调解7件消费投诉案件,调解金额10870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870元,调解率达100%。
第五篇: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
下城区“五项举措”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下城区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社会建设进程,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以“大党建、大服务、大平安、大城管、大保障”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路子,社会管理成效突出。该区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平安区”,并成为杭州市唯一荣获“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示范单位”的区(县、市),还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2010年该区被确定为杭州市城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目前,该区正积极探索实践以街道为单元成立“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大党建”
该区以基层党建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极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质量和水平。
1、深化楼道党支部建设。该区在全国首创“楼道支部”,实施支部建设进楼道、管理服务进楼道、作用发挥进楼道和监督 评议进楼道的“四进楼道”工作。同时,在楼道里建立楼宇居民自治会,形成了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楼道长(小组长)的网络体系,在做好社区选举工作、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区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创建社会工作党组织。建立区、街两级社会工作党组织,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探索建立了街道社会工作党委社区工作站,健全社会工作区级党工委、街道党委、社区工作站三级组织网络,完善社会工作党组织体制。制定了《中共下城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等文件,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费补助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格局。
3、统筹新领域党组织建设。以楼宇群、文创园党建为重点,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行业组建、市场组建、协会组建、楼宇组建、区域统建等模式,重点抓好商务圈、楼宇群、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特色街区等新领域党组织建设。以公推直选方式在全市成立首个文创园党组织——177文创企业联合党支部,目前全区已建立楼宇联合党组织21个。按照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要求,区委制定了《关于党建带群建合力推进楼宇群团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党群“1+X”工作机制,即以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的全面开展。
4、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街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室、楼道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员三级管理网络,探索形成了“找、核、编、管、帮、联”六字工作方法。采 取站室服务、集中代管、持证管理、专人联系、市场组建、楼宇合建、临时支部、上门送课等方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其中朝晖街道的江苏灌南驻杭流动党员党委,成为全市首家流动党员党委。
二、深化“66810”为民服务体系—— “大服务”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7月28日视察王马社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该区首创“66810”为民服务工作法,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完善深化,形成了“66810”为民服务体系。
1、创新社区为民服务内涵。依托社区资源,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全体居民提供“六必到(居民思想波动、居民生活困难、社区突发事件、社区志愿服务、邻里矛盾纠纷、邻里守望互助)、六必访(困难群众、独居老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必访、外来人员、其他需重点帮扶人员)、八必报(公共设施损坏、背街小巷不洁、发现新增孕妇、外来人员流入、居民病重住院、居民房屋出租、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十条为民服务线(党员先锋、平安建设、卫生计生、科教文体、帮扶救助、就业指导、居家养老、助残扶残、环境美化以及社会组织)”为核心内容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2、创新社区为民服务主体。通过建立完善“三位一体(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级联动(社区居委会、楼宇居民自治会、单元居民自治小组)、三方协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组织网络,进一步明晰社区为民服务主体,有效解决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缺位”问题。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全区共有1475个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84287名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参与为民服务。
3、创新社区为民服务标准。统一社区为民服务大厅“一门式、十条线、十个一”的建设标准;采取专业线、责任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社区为民服务“管线分片”工作制度;推广社区“日受理、周例会、月走访、季恳谈、年考评”的工作规范,以及每日巡查制、值班主任制、民情通报制、一门受理制、错时工作制等服务规范;建立并推行统一准入、量化培训、动态管理、绩效考评、梯次退出等五大机制,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4、创新社区为民服务评估方法。自主研发数字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推行“前台受理、全程服务,后台追踪、全员考评”为核心内容的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建立服务绩效与“满意社区”评选、“星级社区”评估、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议相对接的有效机制等,进一步明晰社区为民服务的评估方法,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大平安”
该区积极探索实践社会管理“351”工程,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夯实基础、以防为主、重心下移、多元互动”,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优化社会治安环境,推进社会稳定和谐。
1、治安防范工作“五个一”。“一道门”,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在城区所有住宅小区、撤村建居社区全面安装电子 防盗门6000余扇;“一把锁”,推广普及电动自行车电瓶锁、电瓶罩和防盗地锁等防盗设施;“一件器”,在主要街区的沿街商铺及易发案经营场所、重点领域安装110报警器260余只、护店宝900余只、门(窗)磁20000万余只;“一双眼”,投入财政经费5000余万元,分5期建成55个监控室,安装1200余个监控探头,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区路面、社区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一张网”,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站(室),建立起以综治专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综治(维稳)专管员、平安巡防员、片管员、专业保安、路面保洁员、楼道信息员及治安防范志愿者等为主体的社会治安人防网络。
2、社会矛盾化解“五个一”。明确一个目标,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推广一个协会,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化解矛盾”的社区“和事佬”协会;建设一个中心,即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事中心;构建一个体系,即建立由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事佬”协会民主调解、警民联调、诉调衔接、行业协会调解、名人调解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式调解体系;总结一套模式,即“和谐365”城区矛盾多元解决的下城模式。
3、夯实基层基础“五个一”。打造一个街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构建基层平安建设主平台,并将综治工作延伸到楼宇;拓展一个由“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信息系统、社区警务主动信息系统组成的信息工作网络;服务一类以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为主体的新市民群体,大力推进 “新市民之家”等建设工作;建设一支集实战化、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公开化、信息化、人性化为一体的政法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营造一个党委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共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新亮点层出不穷的良好法治建设环境。
四、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大城管”
针对中心城区城市管理服务任务重、压力大、综合整治难、管理难、协调难的现状,该区牢固树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大城管”意识,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共同治理的“大城管”长效管理机制。
1、成立联合机构。成立联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城管执法、民政、公安、交警、旅游执法、运管以及属地街道实行部门联勤、街道联动、执法联合,在解决重点区域、时段以及八小行业、流动摊贩等群众投诉较多的难点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引进社会化管理,由企业出资,聘请保安与执法中队共同管理,有效解决了盘踞民航售票处多年的“卡片党”问题。引导企业共建,银泰百货、德胜路乐购超市出资、出人参与保洁、保序工作,较好地解决了人手紧、管控难度大等问题。
2、实行精细管理。出台并完善《下城区街面保序检查考核办法》、《下城区街巷(小区)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实施细则》等考核体系,构建“执法联勤、部门联动、街队联疏、社区联查、网格包干、保序问责”的“四联一网一问责”机制。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十位一体、属地包干”作用,实现城市管理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使城市管 理问题“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城区”。
3、落实“四有”保障。“有钱办事”,区财政不断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投入,近年来先后投入逾10亿元用于城市管理。“有人管事”,不断充实区河道监管中心、市容环卫监管中心、数字城管协同指挥中心、亮灯管理中心、停车管理服务中心、一线保序保洁等城市管理力量。“有房办事”,按照“在居民住宅小区外,使用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标准,按“3:4:3”的进度,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三年内解决辖区10个中队的办公用房问题。“有章理事”,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体系,把街巷保洁和街面保序作为重要项目,列入全区各部门、街道综合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
4、推进实事项目。近五年来,累计实施背街小巷改善579条、庭院改善797幢、危旧房改善12.86万平方米、物业改善472幢。开展水、声、气环境综合治理,完成区域内20条河道新一轮整治,累计新增截污量每天36204吨,截污率达99.6%。稳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提升改造公厕150座。积极实施停车新政,通过推行错时错位、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立体车库试点等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5、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构建城市新型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目前,该区正积极探索实践以街道为单元成立“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四共四化”,即“资源共享、环境共创、管理共做、服务共谋”和“管理属地化、监测数字化、执法综合化、服务亲情化”,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存于表面的各 类乱象,抓好信访维稳、社会调解、街面防控等社会稳定工作,向居民群众提供各类民生服务,让全体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在安全和谐、整洁有序的环境中,享受幸福、体验品质。
五、健全民生改善帮扶救助网络——“大保障”
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该区在杭州市率先建立“春风常驻”社会联动救助机制,推出“四十条”民生新政,每年落实5000万帮扶资金,切实加大对特殊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力度。
1、加强民生改善和保障。面向低保、困难家庭实施“1+X”亮居工程,累计投入1333.59万元资金,分别为530户和2869户困难家庭实施基础装修和基本家具、家电配置;面向老年人实施“五金”助老服务,为4025户老年人家庭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建有72名家庭责任医生和178名助老员组成的专业助老服务团队,新建36家社区老年食堂,改扩建5家老人公寓。同时,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就业再就业“扩容工程”、扶残助残“阳光系列工程”、“新杭州人”牵手工程、“文化超市”、“文化社区”等品牌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推进600余条背街小巷、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等实事项目建设,让辖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005年,该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出租房宾馆式管理,探索实践“以出租房为单位,办证服务大厅为总台,专管员为服务员,严把外来人口入住关、居住关和出口关”的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模式。2010年,以石桥街道为 试点,探索实践“新市民之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推出以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出租房备案管理、出租房“五好”评选、“新市民之家”为主要内容的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举措。同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公民道德、法律知识、计划生育、防范邪教等有关培训,设立“司法信箱”、网站、QQ群等媒介,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3、加强归正人员帮教管理。对归正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竞争上岗或自谋职业创造条件;加强对归正人员的信息管理,做好衔接工作,随时掌握动态;因人制宜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社会安置帮教与家庭安置帮教相结合、一般帮教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安置帮教与监所教育相结合,实现“组织工作网络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就业安置市场化,帮教服务社会化”。
送: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党组书记,市委、市政府各秘书长 发:各区、县(市)委书记,市直各单位负责人 编辑:徐永根 签发: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