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四个着力”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选)
用“四个着力”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推进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水利改革的红利又好又多地惠及人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从四个方面着力,实施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恩施市实现“十三五”“316”总体目标(三个定位:坚定当好恩施州龙头、勇当武陵山排头兵、市域经济发展位居湖北省生态功能类县市前列;一个统领:精准扶贫、竞进小康;六大建设: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构建武陵山“六个中心”跨越发展支撑体系)提供坚强水利支撑。
一、创新改革理念
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农业基础的稳定发展,就没有民生的改善。恩施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的原则,着力构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水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二是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切实强化水土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快形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涵养水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水平。三是牢固树立政府主导意识。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约束性作用,从有利于增强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水利社会管理和供给水平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强化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水利事业发展,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坚实的水利基础。
二、推进综合改革
近年来,恩施市聚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以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现代水治理体制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在改革中,注重突出三个方面体制机制完善。一是完善河道综合管理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以节水治污控源和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覆盖市乡村(居)三级河长体系,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维护河道生命健康,从制度上确保河湖道永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二是完善水利投融?Y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和聚集放大作用,切实用好金融资金,发展PPP水利项目建设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出资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三是完善水价水权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推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水资源使用确权登记,推进水权交易制度,保障公益性用水需求和取水用户的合法权益。
三、突出补齐短板
一是攻克工程性缺水难题。坚持以扶贫攻坚为抓手,大力实施水资源配置,突出建设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引提调水工程,实现市有保障水源,乡有稳定水源,户有可饮水源。近两年,共投资5069万元,解决贫困户20999户,60780人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全市贫困地区人口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二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投资8000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87万亩。充分利用节水灌溉设施发展高效农业,重点支持土地集中连片的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因地制宜科学设定灌溉模式,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区。三是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治理等工程,始终绷紧防大汛这根弦。重点完成了清江恩施城区连珠大桥至施州大桥段河道整治及橡胶坝改造工程、高桥坝河高桥坝段治理工程、带水河龙凤镇段治理工程、芭蕉山洪沟治理工程、东门钢板坝工程主体工程和天落水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3平方公里。喻家河水库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已经完成80%工程量,完成年度投资6970万元;高桥河治理工程完成40%建设任务。四是坚守生态红线。恩施市系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也是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县市。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强化水政、渔政及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和管理。2016年,开展河道巡查85余次,查处水政、渔业违法案件27件,水保案件5件。2017年上半年,采取生物治理方式保护水源地,向大龙潭库区、崔坝镇响板水库、复胜河、马鹿河、浑水河投放鲢鱼、鳙鱼27万余尾。
四、压实主体责任
一是细化领导责任。全市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由市政府主导,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建立健全责任制,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岗位、到人头,对重点水利项目、关键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落实,实行月调度、督导检查、通报、约谈等,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强化安全监管。坚守安全红线,切实做好生产安全、质量安全、资金安全等各项工作,把生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基础工作,突出风险管控,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三是抓好廉洁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日常监督管理、作风建设及纪律约束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廉洁高效水利干部队伍。四是加强沟通协调。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形成水利改革发展攻坚合力。
(作者为湖北省恩施市水利局长)
第二篇: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主产区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农业。由于供求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等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这些年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二、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做到“四改善、四创新”。
一是改善供给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当前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改善要素使用,推进科技创新。水、土、肥、药、技、机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这些年,水、土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肥、药使用过量,机械、技术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改善资源配置,推进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资源循环利用不够,农作物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都较低,一些地区还将水土等资源配置到产销不对路的产品生产上。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流通贸易、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四是改善经营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调什么、怎么调则应由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三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更要抓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四是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科学指导,有保有压,稳中求进。
三、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已作出全面部署。落实这些部署安排,要突出抓好“六优化、一巩固”。
一是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品种上,重点是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提升牛奶质量,鼓励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品质上,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
二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生产体系。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是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布局。加大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力度,重点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已基本形成,优化区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调、适调、精调,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大折腾、“翻烧饼”。
五是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
六是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
七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产能。坚持把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根本举措,把建设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打造产能稳固的粮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四、完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是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导航仪”的作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农业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问题,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三补合一”力度,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争取新增农业生产成本补贴、新品种选育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补贴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政策调整弹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同时保护农民利益。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破解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并运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谷物保险面积全覆盖,逐步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
完善贸易调控政策。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与国内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控制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产品优进优出。加强国内产业安全保护,尽快完善重要农产品贸易损害补偿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建立农业“走出去”扶持政策体系。
(作者: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求是》2016年第9期 2016年04月30日)
第三篇:加快落实五大任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当前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在具体改革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按照中央精神,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实到位,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
一、加快落实“去产能”。“去产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淘汰过剩产能中的落后产能,二是引导退出一部分过剩产能。内蒙古作为以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地区,煤炭、钢铁、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大。近两年,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下,这些行业开工不足,目前,内蒙古煤炭产能利用率71%,其它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钢铁54.4%、水泥熟料40.4%、水泥粉磨45%、焦化58%、电石55%、铁合金68%,积极稳妥做好“去产能”工作对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要把坚持市场倒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按照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严格执行不再审批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产能项目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产业政策要求的进行限期整改,期满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有序退出。同时,发挥自治区的比较优势,全力推动已获路条的电力、煤化工重点项目与现有生产和在建煤矿联合重组,现有先进富余发电机组与高耗能行业联合重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经过努力,2016年上半年,我区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持续下降,原煤、焦炭、粗钢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0.4%、16%、1.5%。
二、有序开展“去库存”。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截至2015年底,我区商品房库存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库存面积超过8000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在降低购房首付、提高公积金存款利率、减免契税营业税等方面相继出台政策。内蒙古也及时出台了《做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的意见》,以控制增量、消化存量为着眼点,把去库存与棚户区改造、农牧民转移进城、住房租赁市场拓展、政府补短板等工作相结合。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快速回升,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17%和11.8%,同比提高20个和14.6个百分点,房地产库存面积较去年底下降6.6%。但是总体来看,内蒙古房地产存量规模较大,要继续通过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鼓励支持农牧民进城购房、加快消化非住宅商品房库存、加大房地产用地结构调整、支持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激活房地产交易市场等方式加快自治区去库存进程。
三、稳步推进“去杠杆”。2015年末,内蒙古杠杆率(贷款余额/GDP)为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但是杠杆率上升较快,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内蒙古实际看,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较小,2015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支压力加大,部分领域金融风险发生率上升,2015年末内蒙古不良贷款率4.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9个百分点。稳步推进“去杠杆”,一是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继续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内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加快通过“债转股”等市场化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二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保持警惕,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和批量转让进度,做好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
四、切实推动“降成本”。降成本,重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成本上升挤占利润空间,实体经济形势严峻,降低成本负担对改善企业盈利、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发展动力具有明显效果。内蒙古把降成本作为保运行、稳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实施电力综合扶持政策、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煤炭资源费改税等政策,2015年,累计为企业降费减税200亿元以上。2016年上半年,累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约100亿元。要按照中央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的要求,立足内蒙古实际,加快研究制定实施细则,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用能成本、用地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推动降成本工作取得成效。
五、积极抓好“补短板”。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内蒙古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创业创新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要下大力气,加强薄弱环节,扩大有效投资,改善供给结构。
补基础设施短板。“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居全国前列;民航机场由12个增加到24个;建成黄河防洪一期、海勃湾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但受原有基础、自然条件和投资能力等多重因素制约,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集中推进交通运输、水利、城建、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补产业结构短板。“十二五”以来,自治区落实“8337”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三次产业结构由9.4:54.5:36.1演进为9:51:40,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但总的来看,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服务业发展不足、资源产业低端化、新兴产业占比较小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充分把握“补短板”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快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二是推动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充分发挥我区要素禀赋和区位优势,提高资源型产品转化增值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稀土新材料、蒙药及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汽车、石墨烯、新能源等产业,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篇:引领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教案
引领新常态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教学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教学难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以五大理念和五大政策引领供给侧改革 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怎么改革?首先,大家先看以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6亿吨,美国年产为8800万吨,欧盟28国产1.69亿吨,北美年产1.2亿吨,而我国产值却高达8亿吨,所占比重接近一半。近两年,我国平均每月钢材的库存都多达3000万吨,钢铁库存如此之多,我们哪有这么大的需求?我的老家河北唐山号称是“钢都”,钢铁企业多而又多,选矿厂、炼钢厂鳞次栉比,前些年都很火,但是这两年,由于铁粉价格一直在下降,钢材销售不出去,有时,甚至一斤钢材卖不到一斤白菜价。有的钢厂刚刚建好,但却尚未营业就面临关张。
第二组数据:全球煤炭年产量为81亿吨,我国煤炭年产量为40亿吨,所占比重又是接近一半。40亿吨煤炭就相当于全国人均3吨,怎么用的了这么多?尤其现在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石能源价格一再降低,煤炭价格一落再落,有时甚至一斤煤炭卖不到一斤废纸钱,煤炭企业陷入了全行业的亏损。
第三组数据:全球水泥年产量为41.8亿吨,我国为24.76亿吨,占比超过了59%,这又相当于全国人均一吨多水泥。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建筑需要这么多水泥呢?
第四组数据:全球平板玻璃年产为8亿重量箱,我国占比又超过一半。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些数字以后,会作何感想? 下面,我们再来看以下几组资料。
第一组资料:我国不缺世界500强的企业,2015年就有106家入围,数量仅次于美国。并且有专家预测,中国到2018年将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数量上赶超美国。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国家的品牌却很少能入围世界百强品牌。国际品牌集团从2006年开始就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可是从这以后的连续7年内,我国都没有一个品牌能进入前一百位。有一家中国机构在美国的街头随机调查100人,问他们是否用过中国的产品,这些被调查者都点头称是,但当问到他们都用过哪些品牌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三星、丰田、索尼”等。这样的回答,真是张冠李戴。
第二组资料: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的加工厂,小到螺丝钉,大到远洋巨轮,上天的、入地的、下海的都能造,“Made in China”更是随处可见。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仍处在加工地位,很少有自己的专利品牌。比如,我国晋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制鞋基地,我国每年全国制鞋70亿双,其中10亿双就来自晋江,这在世界鞋业上的比重占到了10%以上。并且,晋江很多鞋厂的制鞋成本与美国的耐克只差几美分,但价格却相差近十倍。
第三组资料:我国卖出五千万件中档以上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747;卖出八亿件中档以上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
第四组资料:我国每年生产350万亿支圆珠笔,可是其中50%的笔芯、笔水都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在每年产钢8亿吨的前提下,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的小小钢珠。我国计算机产量世界第一,但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却都依赖进口。我国汽车销量世界第一,但是70%的转向器、发动机等四个要害部件也都依靠进口。
第五组资料:我国是中医药原产国,但目前在世界中药市场份额中,所占比重却不足五分之一。
第六组资料:我国是饮食王国,但目前却很少有哪几种食品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在全世界大受欢迎。
第七组资料:我国是纺织古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样服装进入世界百强的名牌中。
第八组资料: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及使用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在全世界走红。
第九组资料: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品牌的香烟成为世界名牌,进入百强。而我国每年在香烟的生产、消费上多达4950万箱,有将近3.5亿的烟民。
第十组数据:我国是家电生产大国,彩电、冰箱、洗衣机产销量均为世界第一。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世界驰名。我所说的“驰名”,是驰名中外、并是驰名商标的意思。
还有这样一些材料:近年来,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智能手机34%的消费在中国。美国的iPhone手机极为走俏,而我国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的产品与之媲美,从而致使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外国公司的腰包。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但是很多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怕麻烦地从日本往中国背。我国奶制品企业非常多,产量也很高,可在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上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牛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同时,日本的纸尿裤、韩国的化妆品、澳大利亚的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全世界钻石首饰12%的消费是在中国,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可见,中国的这个“世界工厂”正在变成“世界市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该埋怨老百姓去选择国外的商品,更不应该给国人戴上不爱国的帽子,很多时候,也可以说,老百姓这样做也是实属无奈。国内有些同类产品,可以说是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无法很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说起来也是实在令人汗颜。
大家看了以上这些材料,又有何感想?是不是也会联想到我们当前的一个热门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与意义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又先后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人对这个热门词汇可能还没有完全了解。实际上,供给侧的“侧”字就是“端、面”的意思,需求侧与供给侧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提到这两个概念,就不能不想到“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消费、出口都在需求侧一边,而供给侧则更强调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所以,所谓供给侧的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的产能,把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加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一个公式。也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有效性。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下面我就和大家聊一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政策。
我们党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的目标。2016年是决胜阶段的第一年,这一年极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这对完胜这一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它是2016年经济工作开局之年的重要引领。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第一年。因此在这一年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要有思路,要有理念,要有路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一种回答。国外评论认为,从传统的需求侧角度,即关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个方面的推动因素,对当下中国经济来讲,要么效率不够,要么链条过长,要么不能左右。而供给侧的改革是以结构性改革来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建立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结构。我认为这种评论很有道理。
第三,它是“三期叠加”矛盾的化解良方。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矛盾与挑战中,应对这些问题,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失为良方。其中就蕴含着新机遇、新内涵、新境界,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化解矛盾的实质性的推动。
第四,它是新一轮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之举。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名闻天下,但我认为这并非是当之无愧。虽然我们能够入深海、进太空、绕月球,高铁、核电惊动世界,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却极为低下。比如,像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都不能得到保障,化妆品、手表甚至奶粉更是如此,很多国人选择从国外购买这些产品,导致我国大量的资金外流。有时,联想到厨卫设备,餐桌上的食品就使人更加汗颜,不粘锅经常用不到两年就粘锅了,保温瓶没用多久就不保温了,电池没用几天就没有电了。过去在长期贫困下,容易使人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这就使得企业生产标准不高,残次、伪劣产品大行其道。现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再不创新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将倒逼企业生产加速创新,推出更好、更高级的产品,以适应大众日益提升的品位需求。
第五,它是进一步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如今,已经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奔向富裕的国人,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逐渐有了更高的追求。现如今,农村人对城里人都这样说:我们进城了,你们反倒下乡了;我们吃大米白面了,你们反倒吃粗茶淡饭了;我们吃肉了,你们反倒吃素了;我们吃糖了,你们反倒尿糖了。这是对城乡人民大众生活变化的一种幽默写照。
特别要看到,我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扩大,从而产生的对高端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亟待满足。外国媒体就一再讲到,大量的中国人到海外去求学、求医、购物,这都说明很多东西在国内还是供不应求的。另外,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有缺口。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但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之道就在于结构性的改革,重点在于供给侧。在全球经济的新瓶颈之下,有些经济体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从财政的刺激政策中寻求突破。我国是经济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则是一种“新平庸”,我国经济仍在以中高速发展并不断演进。现在,我国选择把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供给侧,力求巧妙地运用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压旧促新,打造更具竞争力与活力的中国新经济,这显示出党中央的深谋远虑与高超的艺术。
我们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是进一步提升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还因为这种改革能认真观察、悉心研究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趋向。比如,现如今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中大多流行“一二三”:“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享受一点;“三要”——一要俏、二要跳、三要闹。其中,以健康为中心,就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大有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15%,加拿大、日本为10%,我国却只有4%。仅就老年人而言,就对健康有着多方面的需求。他们要健康、他们要潇洒、他们要享受、他们要俏丽,这其中的需求侧着实不小,那么供给侧就要为此发力。我在海南就看到,每年10月一过,大量北方“候鸟”式老人就飞去了,到第二年5月份左右才回到北方。那么,这些“候鸟”式老人在海南居住大半年时间,他们对养生、养老都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可是限于海南条件不足,他们的很多需要还不能被完全满足。而对于北方企业来说,就可以加大力度开发,加强这方面的供给。比如,解放军301医院就在海南设立分院,很受欢迎。再比如,中国现在的旅游团,几乎变成了全球的采购团。人们都在呼唤能有更多的更卫生、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呼唤能有更多的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而这些现在都有很大一部分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和广大女性消费群体,这两个群体正在成为消费群体的中坚力量。其中,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这代人的消费就占我国总人口消费的30%,他们中的80后十分注重生活质量,90后则属于主动型消费。2015年十一长假期间,这些人就在网络上不断地展示旅游、聚会的各种照片。这说明中国的需求侧仍极为可观,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9%,占了半壁江山。还比如,多年以来,老百姓都面临着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一线城市购房难等各种问题。可以说,这些难题是难在百姓中、难在需求上。这里又该有多么巨大的需求侧?而这种需求侧,就召唤着供给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在倡导坚持问题导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也十分重视从问题出发。这完全符合矛盾的学说和主要观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矛盾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问题。比如,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后以及后续时期所产生的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采用了“西医”疗法,很多政策重点是在需求侧发力,这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相继带来了产能严重过剩、结构失衡的问题。
在看中国的经济时,国内外很多人始终紧盯GDP。实际上,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实则却是结构问题。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烟囱”式工业大肆发展,“三高”行业问题突出,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纵观我国的供给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待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才适逢其时。
因此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的倒逼,也是必经关口。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是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只来了一桌客人,就算大家使劲地吃,也是吃不完的。
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过。而要科学地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就在于结构性改革,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实现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以实现转型再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要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而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要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专家还建议,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通过改革实现协调、绿色、共享。因此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提供实践依据。
四、“五大政策支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五大政策支柱”与“五大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
(一)“五大政策支柱”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五大政策支柱”是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点。一方面,资源环境、劳动力工资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已经在消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再升级,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压力也在增大。这都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真正依靠产品质量与品牌信誉取胜。而五大政策支柱,恰恰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二)“五大任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大重点任务也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是一个系统的设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抓住的重点和关键点。
“五大任务”的提出既体现了务实作风,又体现了创新思维。例如,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方面,会议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电力价格”;在“扩大有效供给”方面,会议提出“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些内容都准确把握了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作出有力部署,其中的新内涵蕴含着发展的新境界,需要各方凝心聚力,扎实推进。
当前,中国经济在供给与需求两端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过去市场需求强调的重点是“有没有”,而现在需要解决的重点是“好不好”;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很多产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正如前面讲到的,我国的钢铁、煤炭、平板玻璃等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供大于求还不是一点点,而是非常严重。与需求侧重点变化紧密相联,供给侧需要主动与之适应,需要调整供给侧的结构与质量,真正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效率的深刻转变。这个转变不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遇到一些严重的矛盾。
比如,房地产库存备受各方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5年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8亿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了2122万平方米。与2014年同期相比,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加了1亿平方米,增幅为17.8%。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具体要求。2009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一再飙升,很多地方就采取了一些限制性的措施来限制购房。而这次经济会议就明确指出,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针对这项措施,一二三线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限制性措施。比如,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本身就很大,这就没有必要再实施以前的限制性措施了;而有些一线城市,由于人口仍然过于集中,对于以往的限制性措施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专家表示,以上这些政策既是化解库存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必然之需。我们讲城镇化,实际上城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城镇化,没有房子又怎么能实现城镇化呢?所以,要引导农民到城镇安家落户,引导农民来城镇居住、购房。
五、科学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消除两大误解
在明确了上面所说一些内容以后,我们大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政策,一定要有准确科学的认识,这其中,一定要消除一些误解。我认为,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二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搞新的“计划经济”。对于这两种误解,我们要全力消除。
(一)第一种误解与解决办法
第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供给和需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也要注意主次要分明。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当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二)第二种误解与解决办法
第二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也是种错误的观点。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这些“僵尸企业”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计划经济所带来的一种影响,而对于这样的企业,有些政府可能还在继续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不是多了,而是还要大大的开放,大大的吸引外资。
六、加大力度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注重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以下是这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转变。一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四是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五是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六是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七是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九是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是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二)坚持四个重大原则
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要注重十个工作重点转变以外,还要坚持四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四是坚持以民生为本。民为邦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一直把人民高高举在头上,凡事坚持民为先、民为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自然如此。实际上,供给侧,供给谁?说到底还是供给人民大众。因此,党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还是着眼于人民大众。所以说,坚持以民生为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
工作实践中,要以“十个更加注重”和以上四大原则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就不能再干了。就像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所谓的“鬼城”,这就是盲目扩建新城所造成的。再比如,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既需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需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确保2016年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释放。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在“阵痛”中发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担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要处理“僵尸企业”,而这会不会带来一些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呢?的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势必会带来一些冲击,而且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但是“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问题不会等我们,机遇更不会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拖不得、等不起,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值得的。只要处理得当,阵痛不会很大,可以承受。尤其是中央已经明确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更为充实,我国的家底更为厚实,也就有了更多条件、更大能力,确保社会稳定,确保下岗人员生活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就宣布了中央要加大财税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要加强金融扶持;要妥善安置职工等政策。这将与上世纪末的情况会有很大不同。大家都还记得我们上世纪末实行的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国有企业大概有3000多万人下岗,而由于当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太健全,这3000多万人中的一部分人在下岗以后确实是相当于真正失业了,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这些年,中央也在努力地帮助原来那些下岗人员再就业,通过逐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而这次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实行起来,确实会使一些“僵尸企业”关闭,这些企业的员工也会面临下岗安置转移的情况。如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日益健全,加上国家也在不断地给予政策,我们的国家有了这样一种厚实的家底,所以,请大家放心,国家一定会保障这些下岗转移安置人员,保障他们的生活。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化长痛为短痛,化大震为小震,积短胜为长胜,积小胜为大胜之举,我们要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为“十三五”规划的按时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聪明才智!
第五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15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