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美术班的历史备考思路
高三美术班的历史备考思路
报考美术的高三学生,高一、二两年主要专攻美术,高三上学期学校鼓励学生到外面进行深造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几乎与文化课“无缘”,除了个别之外,大都文化课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高三下学期,学生才从全国各地的美术培训班,回到学校集中学习文化课。算时间,他们回来已经是3月份了,也就是普通班开始二轮复习之际,在离高考还有3个月里,教师如何有效进行指导学生学习与复习,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点看法。
根据课标和考纲,把25个专题核心知识点罗列出来,并配有练习题目,印制学案发给学生进行教学,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案。学完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4月底)。这也看作是美术班的第一轮复习。接着,进行第二轮复习,时间约2个星期(5月中旬)。这一阶段教学思路是把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整理,再把该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以专题加通史的复习形式进行,使学生在复习时,进一步巩固知识,努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同时,教师始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的传授,答题的要领规范进行指导与强
No.1 讨论:高三美术班的历史备考思路
[ 2012-3-7 8:28:00 | By: 天涯一片云 ]
美术班最后三个月,时间紧迫.只有三轮合成一轮复习,即专题加通史复习(大事年表通史提纲等资料),二是对于学生基础薄弱等情况,重点突破选择题,材料题一般的学生只要求搞定前两问就可以(多多益善更好)
调,以让学生找到做题的思路与感觉。第三轮复习,在5月下旬到高考,大约两个星期,这一阶段工作是进行回归书本,查漏补缺;其次,做一些与热点相关的试题训练;再次,解决考前的心理辅导以及考场上的应注意事项等问题。
第二篇:2014届高三历史备考
2014届高三历史备考
一.研究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做近三年的全国各地高考题,分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前。这一阶段安排学生做高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模式、题型、难易及重点考察的知识点;第二个阶段在高考前一个月,引导学生重做高考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做高考题的思维方式,避免学生乱买资料,导致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和做题思路上的混乱,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另一方面,要求老师研究高考题,并分析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特点。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有如下几大特点:
1.重视能力考察,纯记忆性知识,直接考知识再现的内容几乎没有。
2.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考察,注重最新科研成果的考察。
3.时间热点考察的频度较高,如今年12道选择题有7道考时间热点。
4.选择题难度非常大,客观题难度一般,平时要特别注重选择题的训练,而且要上难度。
5.选择题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设置情境,一般12道选择题中九道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另外第一道选择题一般是文化常识题,最后一道选择题一般为史观题。
6.主观题侧重原因,意义(影响)、特点等的分析,每年在52分主观题中,此类题占分在30-40分。
7.主观题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化,即小切口型试题,不太注重简单的知识体系的逻列,专题类的复习不再十分重要。平时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点的深挖掘。
8.主观题注重考区域史。区域史有利于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而且综合题命题一般由历史材料引出,与地理、政治、时政相结合。复习时要对历史知识中与地理、政治、时政联系非常密切的部分要特别注重。
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使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特点与方向,这样在复习中,在训练题的选择上就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做到取舍有据,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努力在“练”这一核心环节上做大文章
在“练”这一环节上:我们口号是:“精讲精练”
我们的理念是:“能力是练出来的”
我们的目标是:“练要有针对性,练要上难度”
我们的做法是:“老师下海,学生上岸”
高三以来,学生的练习全部是老师自己编、组、挑,外面原卷我们一般不随便发给学生,因为外面的资料抄袭现象非常严重,陈题、低层次题太多,浪费学
生时间。
我们每周自编两份练习,一份课外练习,每份25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9个高三老师轮流命题,开学初就订好计划,每周有命题人,审题人。每份试卷不得有陈题,重题;每份试卷必须有文化常识题、史观题;基础题和难题的比例在3:7,;第二份练习为选择题专项训练,这份题完全与高考接轨,注重时政热点,由三个部轮流命题。
由于练习的针对性强,能力要求高,实效性突出,几乎是第一时间把全国各地最新模拟题,最新原创题,最新学科研究成果题及时给了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界的智慧,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复习时间大约在高三下学期三月初结束。这是高三复习的重点,重在打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3-4月份,约50天时间,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特点确定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旋律,有效的管理”,“改革开放,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与碰撞”,“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政治近代化---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历程”,“经济近代化---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思想近代化-近代民主思想及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等专题,由邓学红主任统一编写专题教案,做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成知识网络。
第三轮复习:约一个月左右时间,我们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猜题、押题工作。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鼓励猜题、押题,我们猜题押题的方向是:
⑴、时效热点:即尾数为5、9、0、1的时间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大事。
⑵、长效热点:如统一问题、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反腐问题、环境能源问题、全球化问题、文明交融问题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期热点。
⑶、区域史,政史地三科综合的主要命题方向。中国:东北,西北,环渤海,西南,珠三角,厦漳泉,中部(洞庭湖,鄱阳湖)等;国际:东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欧盟,北美,南美等区域寻找切入点。
⑷、时政热点:从13年4月—10年4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⑸、历史研究最新成果。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每位高三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对高考试题研究和时政热点的把握,各拿出二十个热点问题,要求写明猜题理由,命题切入点,然后由高三历史核心组成员确定二十个主要问题,分别研究命题角度,如何进行知识整合,如何进行深挖握等拿出意见和建议。如关于中部崛起,我们重点复习了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其中为什么隋朝在洛阳广建粮仓,我们分析是因为洛阳是交通枢纽,在洛阳广建粮仓可以方便首都粮食供应,军粮供应及赈灾。今年高考刚好考了洛阳问题,对学生应该有较大帮助。
2、做好课本回归,查漏补缺,特别注重边角知识,冷知识的巩固落实,最后突破。
3、做好纠错工作。我们把学生要完成的纠错工作由老师来帮助完成。由于高三一年做的试卷太多,要学生看错题可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把高三一年来学生做的试卷中,快班学生错的比较普遍的题目重新打印出来,整理了一百道题,再由学生重做,老师进行分析讲解,使纠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做好规范答题的训练,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⑴书写工整化
⑵答题段落化
⑶答题序号化
⑷语言简明化
⑸按分定点化
2014-2-22
第三篇: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备考建议 –文科综合最后的备考冲刺在2010年高考进入更为紧张的40天倒计时阶段。40天,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为高考加分。
一、稳定情绪,提振信心,拥有平常心。
面对高考,我们都是考生。无形而巨大的压力往往让我们恐惧、患得患失、夜不成眠„„作为教师,我们要把考试心理素质培养同考试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仿效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不是要成为另一个罗斯福,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坎里。课堂上不妨以“家常式”的谈话方式,从容、淡定、自信地将你每一节课、每一周、每一阶段的复习计划提前告知你的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配合你的计划。你的侃侃而谈与周全计划对稳定学生情绪,提振大众信心会起巨大作用,能给处于高压下的学子带来暖意。
作为学生,考前应拥有平常心,同时充满自信心。考前要有遇到试题难易如何应付的思想准备和处置方案,相信考试内容都已充分复习到,相信自己对试题的解答方式能熟练掌握,相信自己熟悉的应考内容与应考技巧能征服试卷中的多数问题,相信自己能用现行的知识与 能力去解决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平时未见到的新问题,相信自己的答案能与参考答案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一致。
另外,考前一定要把所有的考试范围内的内容看上一遍,这样你才能做到心理上的安然和坦然,这样才会更加自信地应对考试。
当然,你也可以带一种轻松消遣的心情进行浏览式学习。这种学习应只以增强自信为目的,因此要少接触难题。最好看看以往做过的一些习题和试题,对其解法、答案进行重点理解,对一些平时的错题重点关注。可适当做些中等难度的练习,以免考试时有陌生感。此时要避免做难题和平时掌握不好的内容,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接受客观现实,积极应对,强化解题能力的限时训练。
文综试卷的特点是容量多、密度大,150分钟内要求完成35道选择题、18-20个主观问题。现实情况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勉强能完成,中等偏下的学生想做完比较困难。我们要接受做不完的现实。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依据高考模式,每周进行1-2次限时训练(50分钟,多用高考题及广东各地一模试题)。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选择题,并在15分钟时提前收取选择题答案,以便学生能在余下时间一心一意解答主观题。指导学生关注主观题的括号级标题。根据括号级标题而非根据所占分值分配时 间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指导学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先读设问后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教师高考阅卷体会等文章,熟悉高考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了解教师怎样阅卷以求得感悟。作为学生,熟悉命题手法,提取命题立意信息,牢记“研究的问题在教材以外,答案却在教材之中”。训练有素,临阵不慌,能创新地运用你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材料解决问题。还要注意书写、用语规范化:尽可能地做到卷面工整,第二卷的主观题在回答时要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这样会使改卷者一目了然,改起来舒服,同样的答案,容易得出比其他同学高的分数。
2010年4月28日
第四篇: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我校共有12个文科班,其中六个文化班,六个艺术班,共计1000余人。文班人数多,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家长及学生高考意识日益资薄,再加上艺术生2014年高考文化成绩相对大幅度提高,教学形势严峻。
二、总体思路
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三、方法措施
1、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高中教材的深入研究,尤其注意吃透2014年新考纲2013年高考题,揣摩命题意图,把难命题脉搏,掌握高考宏观趋势,并以此制定备考计划,指导高三复习;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切忌被高考信息弄昏头脑。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
统筹考虑和制定高三三轮复习计划,内容包括进度、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史排筹,三轮复习分别为: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三轮综合复习。计划要及时上墙,做到师生明确,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必须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转变备课方式,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不断提高备考效率。
4、优化教材内容,适度联系通史
读目录、章节标题、子目标题,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研究目、章节、专题之 1
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阶段知识体系。读导语,了解本专题历史发展的线索。解读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概括学习重点,帮助学法指导。读正文、地图、图表、资料卡片、小字、注释。丰富补充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解读专题小结、问题探讨,重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专题复习时,可适度从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小专题通史等多渠道联系知识考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通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5、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让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审题能力,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指导规范练习,答题要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析,逻辑严密。
6、注重训练与讲评
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具“三纲 ”“三情”,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精心批改,逢练必改,最好是面批面改。精心讲评,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效果。
7、重心下移,搞好培优补弱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优生指导,又努力指导弱生,对弱生更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四、具体安排:
1、三轮复习
第一轮专题复习(2013年5月15日—2014年2月15日),力求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要求在复习中做到全、细、实,针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务必各个突破,不留盲点,准确深入、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加通史复习(2014年2月15日-4月15日),巩固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大纲要求的阅读、比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2014年4月15日-6月初),考前辅导强化,注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做题技巧,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高考。
2、具体安排
一轮复习:(1)2013年5月15日-8月15日,必修一《政治史》暑假放假。
(2)2013年8月15日-10月15日,必修二《经济史》。
(3)2013年1月15日-12月15日,必修三《文化史》。
(4)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选修一《中国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寒假放假。
二轮复习:(1)2014年2月15日-3月5日中外古代史
(2)2014年3月5日-3月25日中外近代史
(3)2014年3月25日-4月15日中外现代史
三轮复习:(1)2014年4月15日-5月30日回归考试说明,综合练习,模考。
(2)2014年6月初,学生自主复习,回归说明、课本,放松心态,参加高考。
五、预期目标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抚,以新高考题为参照,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理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观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能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新史观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的基础。故在教学时,尽量运用不同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河北易县中学2013年6月18日
第五篇: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2009年高考,鄄城一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近1600人,文科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本科上线人数比2008年翻了一翻。
我们高三历史组全体同事共同努力,也为鄄城一中的辉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点心得,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交流。
目前,各地高三的复习备考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是我们鄄城一中在开学之初就达成了共识:高三复习不同于新授,它显然承担了更多的应试功能,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益,我们的口号是:引导学生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扎实做事,有章可循,不折腾,不跟风,不搞花架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转向对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细,逐渐形成了九个方面的流程,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考纲为依据,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理解。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准绳,要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益,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高考“宪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习惯于不辞辛苦的到各地聆听各位专家对考纲的解读来代替我们对考纲的理解、思考与探究。实际上,考纲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理解的角度是广泛的,即使是专家也不可能真正参透考纲的要义。要想让考纲真正成为我们的指挥棒,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潜心研究、全面思考,渗透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指导我们的复习。二:以学情为考量
高三复习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复习效益,就必须清楚哪些东西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可能还不能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够有的放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仅靠我们教师进行判断,往往是估计与实际情况偏差很大。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学案中设计一个自学疑惑板块,从反馈中扑捉信息;二是每单元发放一个调查表或者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展示新授时没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还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以双基为基础
双基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线,是一切高层次能力最重要的来源和基础。但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受到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的影响,产生了一个误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给学生总结规律、大讲方法、“灌输”能力上,结果是学生听着“疯狂”,用时迷茫,适得其反、拔苗助长。我们必须坚定一个认识,文史学科有80%的题目完全可以在双基扎实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迁移、组合与综合就可以解决,无需特别高深的能力。有鉴于此,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方法必须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掌握,这才是解决学生遇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的根本途径,正可谓“笨妇也会有米之炊”,这个规律也被胶东的很多学校的经验所证明。四:以自学为主导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少学生的双基交集很少,因而他们的双基需求的差异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在复习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的时间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学生的公仆:出好学案、解读难点、巡回指导,让学生各取所需,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吃饱、吃好。五:已落实为手段
上面已经说过,双基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但双基不会自动生成,如何督促学生把双基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储备,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口号:落实、落实再落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同时让学生理解落实的科学内涵:落即理解也;实即记住也。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落实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老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爬黑板、课前小测验、学生间相互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检测、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背诵等,这些手段看起来可能很小儿科,但如果坚持到底,收效是非常明显的。六:以训练为主线
有人说,能力是练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要把学生的双基激活,转化成能力,必须强化训练。但问题是,训练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主要取决于教师选编的题目质量的好坏。我们在平时选题时,贯彻以下几个标准:
(1)试题的情境性。史料是历史学科主要的载体,没有史料的历史题目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在平时训练时,不论第一卷还是第二卷,大多选择史料题,让双基在史料中得到印证、扩展、应用和升华。
(2)问题设置的价值性。目前的高考试题,如果让学生看过答案后,大多都是“恍然大悟、捶胸顿足”,原因何在?其要害就在于高考题目的设问不按常规出牌,让设问方向隐蔽化、变形化,设问条件多元化,如把意义转化成贡献,把措施设问成破蛋等,让很多学生有劲使不上。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关注题目设问的质量,不能把别扭设问一律视为“垃圾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双基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
(3)题目本身的理念性。高考题目,大都是小综合的题目,是一种通史理念。平时训练时,如果我们多选一些横向或者纵向的小综合题目(注意一定是大视野、小切口的小综合题目,不能追求高、精、尖),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弱点,让联系的思维方法深入人心。
(4)题目答案的阶段性。今年不少高考题目的难度不在试题本身,而在试题答案的“貌离神合”,如今年的“两部历史著作出现体现出的变化”,2007年全国文综“玉米传播的历史背景?”等。如果仅从材料信息本身揭示很难达到参考答案的高度,必须结合特定的阶段知识背景,让微观现象放在宏观层面认识才能够占领高地,这是学生甚至老师都感到困难的地方,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针对性题目加以解决。七:以纠错为抓手
训练本身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学生出错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增长点。在试卷评讲时,我们应该以纠错为抓手,让学生展示其错误的思路,然后在老师的反驳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错误所在,然后让学生把错题落实到错题本上,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配发相应的纠错题目进行强化,让双基和能力在纠错中得到提高。八:以培养理解能力为核心
一提到能力培养,如果看考纲要求,我们的感觉就是头大。经过我们讨论后认为:学生真正致命的能力缺陷是理解能力,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题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理解,学生都非常欠缺,这是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迁移知识、信息和答非所问或不知答什么的结症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成为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在平时的双基落实和训练中,我们始终要抓住这一点不放,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九:以规范为增点
规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规范?怎样才能让他们规范?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重视规范的原因主要是即使不规范在平时的考试中也没发现少得分,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在每次考试时,都设置5分的规范分,如果学生不规范,题目划出分数后,再在分数后面扣除相应的分数,并注明是因为不规范,让他感到心痛;二是每次考试后,都展示规范性好和差的学生试卷,让学生能找到榜样,也能找到反面教材。
09年高考已经过去,2010年的高考复习又拉开了大幕,今年的高考复习,我们准备在坚持去年行之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时间和阶段性特征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储备的双基是到位的,但是做题时就老出错,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的时间概念模糊,时间和史实的错位异常严重,导致资源不能够被有效地、正确的利用。所以,我们今年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概念,尤其是在阶段性特征教学时,对展示的每一个重大史实都要明确的规划出特定的时间来!二:进一步加强落实的力度
落实双基是我们一轮的中心任务,但如何落实却是我们永恒的课题。比如从潍坊一些学校反馈回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是一般,但是他们的学生就能考高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采用了非常恐怖的落实力度,学生不停地背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大督促学生让双基真正入脑使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们再也不能够大讲、特讲,用我们的高水平来代替甚至消耗应该属于学生的落实时间。三:进一步精简教学环节,集中学生能量
在一轮复习中,为了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或者理论上的递进性,我们的教学案往往追求大而全,各个环节具备。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后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环节的设置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相互重复甚至矛盾,有些是过于繁琐和艰深,高考中根本用不着。现举例说明:例如考纲目标展示环节,即使我们设置上甚至细化、即使我们给学生点拨,其实学生基本上仍然不可能把握,毕竟它是宏观的东西,它就应该有我们老师把握,并且在微观的双基教学中得到实现。再如重难点解析板块,大多数复习资料都设置,而且量大字多艰深,甚至有的知识和前面的双基矛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理解还是云里雾里,苦不堪言,收效甚微。老师也要花大量的精力解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前面的双基问题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根本无需再弄深、弄宽。如果某些问题确有探究的价值,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实际接收程度内进行突破和深化。以上几点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可能有点老生常谈甚至幼稚,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