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教材实验 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
改进教材实验 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
徐承翔
【摘要】
实验是科学的灵魂,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显得尤为重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实验,有些可以挖掘实验的探究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由于器材、实验条件等原因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可以改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眼目睹,加深学生对科学事实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有些可以改变实验教学方法,以生为本,让学生自己主动习得,实践过程中能更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关键词】改进实验 提升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初中科学课程,作为综合理科课程,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石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概念、揭示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方法和科学修养。初中科学教材中科学实验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有效的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也教材中也有一些实验由于器材、实验条件等原因,实验的可操作性或实验效果会受影响。如果教师能根据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实验,或者加以改进,使其更好发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作用,就更加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有效”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切入点,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角度的挖掘实验教学,促使学生能力发展,是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挖掘演示实验的探究点,从“演示”到“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挖掘实验中的探究点,以实验为载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检验想法,交流和讨论,那么演示实验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教师的表演,学生实验也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技能的模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案例1】
《探索碱的性质》(浙教版《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材安排的活动:
1、在2支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里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观察试管里的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用pH试纸试验,NaOH溶液能使pH试纸呈什么颜色?
2、用Ca(OH)2溶液重复上述实验,观察产生的现象是否相同,并记录。
上述活动通过观察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使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变色情况的共同点,得出碱溶液使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碱溶液使指示剂颜色变化规律的本质原因,即指示剂颜色变化和OH-离子有关,也为了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的这一实验活动做了如下变动:
(一)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值,结果pH>7。让学生观察NaOH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变红。
(二)提出“你认为是NaOH溶液中的什么粒子(H2O、Na+、OH-)使石蕊试液变蓝?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要提出猜想、设计控制实验条件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论做出解释。学生在这个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因为实验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实验的结果要反过来验证先前的假设,所以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过程不能干扰对这种假设的检验,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实验设计的步骤、原理、方法,明确哪些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引起对实验的干扰,因此这样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认识,同时初步学会了怎样设计对比实验,怎样控制相关变量。)
(三)用pH试纸测定Ca(OH)2溶液的pH值,结果pH>7。学生根据
(二)的探究结果,推测Ca(OH)2溶液使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的变色情况,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这样的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除了可以推论得出碱溶液使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明白是碱溶液中的OH-,使指示剂变色,则不溶性碱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且只要有OH-的碱性溶液也能使指示剂发生同样的变化。比起教材中直接观察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总结规律,改变后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案例2】
《探索碱的性质》教材中还有一个活动:
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
上述活动的内容1,通过酚酞颜色变化,为了向学生说明碱能和酸反应;内容2,通过观察蒸发皿上留下的物质,说明碱和酸反应生成盐。
基于碱能和酸反应,在教材上一节内容《探索酸的性质》中已经讲过;内容2中,蒸发皿烘干后留下的白色物质一方面现象不是预期的那样明显,另一方面也不能马上确定其为何物质。因此对此实验再做修改。
(一)试管中加少量Cu(OH)2(蓝色固体),加入稀HCl,学生观察到蓝色固体消失,溶液变蓝色。说明碱和酸发生反应了。
(二)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再加入稀HCl,此时学生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NaOH溶液(碱)和稀HCl(酸),确实发生反应了?(学生可以利用上一个活动中指示剂颜色变化来设计实验,但是要考虑选用哪种指示剂,以及该指示剂先滴加入酸溶液,再加碱溶液反应,还是先滴加入碱溶液,再加酸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比较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三)解决上述问题后,选用大家认为比较好的方法——“选用酚酞做指示剂,滴加到碱溶液中,在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就可以说明碱和酸发生反应了(如下图所示过程)”,继续设臵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
1、当溶液变为无色时,氢氧化钠反应完了吗?
2、这时盐酸是否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也没有剩余了?
3、怎么证明盐酸是否有剩余?(学生要借助酸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也得到方法上的收获。)
用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反映化学反应是否恰好完成,这是一种方法,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其中隐含这种方法,但对学生来说不一定理解很深刻。将这个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比较实验的优缺点,最后确定一种较好的方法,对学生来说,经过这样多样化的思维,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比较,而获得正确经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独立、独特的学习过程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表面上看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但我们都可以挖掘其中适合学生去探究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不是为探究而探究,而是让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成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二、改进实验器材,从“讲”到“做”,加深学生对科学事实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
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科学》教材中大多数实验可操作性强,实验效果也明显,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重要的引领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实验,受客观条件限制,在课堂上不能直接进行,导致一些教师对教材实验“以讲代做”,而且认为,教师把实验给学生讲懂了,一样可以达到做实验的效果,还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许很多实验只讲不做,学生也能懂,其原因在于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对实验的想象能力也是基于学生的实验经验,学生的实验经验越丰富,对实验的想象能力也越强。但是学生科学实验的直接经验是非常不足的,他们对实验的想象很容易走样、变形,严重的甚至导致形成迷思概念。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变“讲”为“做”,更好的是创造条件,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独立实验,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习得新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案例】
第四册第三章第5节“植物蒸腾作用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教材给出的方案如图所示。通过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及上升的快慢比较,让学生感受蒸腾拉力的存在(水银柱上升),以及探究蒸腾快慢 的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水银柱上升快慢比较)。在实际教学中,用水银等材料来完成该实验比较难实现,只能用教材的图示来“讲”实验。
但这样“讲”实验只能让学生凭想象去理解这个实验,而实验现象是否就是按照教师所说,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异常现象,整个实验是否就这样顺理成章等,没有实践的过程可能就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学生没有亲自操作和观察,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经过多次次试验,对教材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让它成为课堂上可操作、可展示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改进后装臵如图。广口瓶带双孔胶塞,实验时瓶内内装满水,塞上双孔胶塞,桉树枝条通过一个孔伸入水中,另一个孔中的长颈漏斗内能保持一段水柱,且液面滴加一滴食用油(防止水分从长颈漏斗蒸发)。每次实验,调节长颈漏斗内水面在同一高度,分别在室内阴凉处、室内吹风机吹冷风情况下、将桉树枝条用塑料袋扎住、室外阳光下,相同时间内(2分钟)学生观察液面下降的高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利用改进后的装臵,能将教材中以往只讲不做的实验做给学生看,学生能亲眼目睹几分钟内管内液面下降有那么多,水分的散失,除了通过植物的叶,不可能再从其他地方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去。学生对植物叶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快慢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更真实的感受。并且在这个改进实验的启发下,学生还设 计了证明蒸腾作用其他方法,比如,比较一段时间前后装臵的质量变化可以说明植物在散失水分,或用直径更小的玻璃管可以使实验效果更佳等。
像这样我们能让植物蒸腾作用这种自然界真实存在,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给学生直观展现,让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科学实验提供了可靠的源泉和推动力。
三、改变实验的教学方法,从“教会”到“习得”,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一些重要仪器或稍复杂的仪器,对仪器自身结构原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仪器使用方法的前提,也影响学生对相关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根据现代学生认知能力的变化和特点,我们要改变以往对仪器的菜单式教学方式,教师自己以为对仪器结构原理非常了解和熟悉,上课时只要把全部要点都教给学生,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教会。可曾想,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只是干巴巴坐那里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难点”,即教师教了还有很多学生不会。现代教育强调生本教育,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能根据各类仪器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让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让学生自己习得,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真知,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案例】
如电学中滑动变阻器这个重要仪器的教学,一般教学过程先呈现仪器,介绍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再分析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以及使用规则,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操练学会使用。这种传统的方式一节课 下来,教师普遍反映,讲得多,教的累;学生普遍反映难听懂。分析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对滑动变阻器的教学设计做成了如下的学生分组实验:
阶段一:建立变阻概念。每组学生先将一根较长的电阻丝和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让小灯泡发光(如图一)。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改变灯的亮度。学生经过操作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改变电池个数,或将电阻丝对折后接入电路,或将电阻丝剪断后接入电路,或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等。教师在学生有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对“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灯泡亮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引导,明确电流路径、电阻大小变化等。通过这个做法让学生初步建立变阻的概念、了解变阻的原理及体验变阻的效果。
图一 图二
阶段二:建构变阻器模型进而认识滑动变阻器实物。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臵,如:电阻丝很长,使用不方便,如何节省空间?(用“绕”的方法)该怎么绕? 导线紧挨会导通电路,怎么办?怎么接入电路才有变阻作用?作为滑片支架的材料怎么选?等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实践等积极方式参与下,逐步构建滑动变阻器模型,并理解变阻原理,及如何使用才能有效变阻(如图二)。在建构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模型与实验室用的滑动变阻器模型进行比对,这 时该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接入电路的接线柱的选择、有效电阻的判断、电流在变阻器上流过的路径等已经不需教师再多费口舌,因为建构的模型与实物相似度很高,且在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中已经充分理解,这是一个学生主动习得的过程,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阶段三:利用滑动变阻器接入阶段一所连接的电路中,再次通过操练体验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变阻作用及巩固正确使用方法。
改变教学方法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对一个较复杂仪器的认知能力水平出发,注重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正确使用,为今后滑动变阻器在其他电学实验中的灵活应用打下基础,并惊叹每个结构或零件的独到之处和巧妙精致。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培养,同时又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这堂课中不仅仅引领学生认识滑动变阻器,而且让学生得到一种如何认识、学习一种新仪器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的灵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每一位教师要做一个教学有心人,更多角度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使学生能在实验、探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 2003.12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思维〃实验与化学教学》曾晖著2004.1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篇:如何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积极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课的很多知识是需要小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才能去发现、理解和运用的。实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从小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小学生们创造一个能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的平台,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变得更有效。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 可以看出,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研究方法、习惯和思维,能够自己独立的探究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学习习惯。尽管明确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但科学课作为一门小学课程的基本学科,在课堂的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些科学实验还停留在吸引学生,供儿童嬉戏活动的层面,把实验当游戏,把学习当热闹,小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正在研究或者探索一种新的现象。那么,面临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的这种现状,注重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把握全局的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切勿让科学实验毫无目的的开展,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实验最基本的要求。
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的。如在科学实验课中,三年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离不开水》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把小草放入量好刻度盛有水的试管中,并滴上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放在窗台上,第二天观察试管上的刻度,证明植物每天都在喝水,从而得出“生命离不开水源”的结论。但是在做实验之前都应该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不让学生只会浮于实验表面,不知道问什么做实验,而老师也陷入了“吃力不讨好”的困境。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向学生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应该达到的效果,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实验中的知识,不断启发学生思考。
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和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们产生疑问和想要探究的欲望,然后再教学生去实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钻研的平台,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自己的探究努力去证明实验的结果与老师讲的内容是相符的,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记忆学习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问“为什么?”并有想要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养成一种“求真求实”的科学实验的心态。
二、对实验过程严格把关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容易出错等特点,教师在实验课程的讲授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实验过程,让实验变得调理层次鲜明,便于记忆,也易于掌握。那么要做到对实验的严格把关,就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一)教师演示要做到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课程要求进行,要事先对实验进行条理分析,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辨而又便于操作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实验中动作是否规范,做到有条不紊,确保每次实验都能够较高水平的完成,还要保证实验现象的清晰明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出变化。
(二)在实验过程中做好组织工作
首先,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在每次实验课程开始之前都要做好对器材的分发,并考虑到安全和实验要求的问题。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充分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的讲实验原理,发现学生错误要及时为其纠正。最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中做好实验记录,如为了强化学生记忆要求学生把实验步骤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记录每一个步骤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用简单明了或者科学性的学术语言表述出来,这样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把握,并能在实验做完后及时回忆实验场景,便于复习和对知识的记忆。
(三)在实验中尽量挑选贴近生活的实验课题
目前,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和实验也会逐渐的贴近现实生活,几乎每一篇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见小学科学教材在编撰的过程中已经很重视与生活的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尽量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课题,用学生们都知道的见过的东西作为实验课题能够带起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验的积极性。如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为什么洗衣服时的泡沫会是五颜六色的,观察教师中的粉笔、黑板、桌椅都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都可以作为贴近生活的实验课题来进行。
三、教师要对每次实验进行真实准确的总结
在每一次的实验结束时,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和新的发现表现出肯定的态度,一定要不断的对学生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在受到鼓励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热爱科学实验这门课程。教师评价小学生的行为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由于班级人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有真实性,对于一些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也不应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信心。
关于教师对实验的评价和总结内容,可以围绕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试验的能力、执行实验的能力、方法创新的能力等这几个方面来总结,也可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而善于总结,也是教师应该教会给学生的,一个实验不仅需要过程,也需要对试验现象进行精准无误的总结,这样才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实验的结果。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并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实验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重视到科学实验对于知识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心态,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知识学习和探索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实验过程中应强调安全问题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上实验的课程效果,指导学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就应该提前对课堂中要做的实验进行试做,体验实验过程,检验实验的效果以及在实验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对整个实验课堂的把握。不管是实验简单还是复杂,即便是教师在之前讲授过很多次的实验课程,也要重新实验一遍,整理重温一下自己的讲授思路,并总结出来。因为小学科学实验虽然简单,容易操作,但是科学实验毕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应该有把握全局的能力,严格控制学生的实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当然,如果意外事故发生,教师应该提前有所准备,准备好一些防护措施和急救措施,并教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伤害防护知识,并做好急救工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课程教师,应该主动重视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有效性,把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课堂拓展能力作为自身课程的一部分,不断强化科学实验中的探究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实现真正的高质量教学努力。
第三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
河北省滦南县司各庄初级中学
卢景丽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勇于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认识实验教学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二、注重探究性试验,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三、做好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四、改进试验装置,优化试验设计。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认识实验教学误区,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传统实验,纯粹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试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试验到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的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 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他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因此,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在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观察思维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教学中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教师应提供学生实验的舞台,客服试验条件的限制,尽可能的让学生动起来诚如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凡事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事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试验或让学生演示一些简单无危险的实验,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就找一个学生到台前和我一起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然后再让学生独自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其操作是否规范。这样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有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效果良好。
二、注重探究性试验,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怎样实施实验探究,使实验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试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 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2.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试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室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验研究。
3.增加实验探究的机会,试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的探究环节,如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续试验,增加学生探究的机会。铁钉生锈试验,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继续探究的意识,即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学生的探究欲望猛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实验并拟出实验报告。最后学生提出在糖水、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我惊奇的发现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进而我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学生有这么广泛的后续知识和获 得的能力,那可以肯定今后对金属的防腐和防锈的知识理解深刻了。
第四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较为重要,教师需提升整体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与体系,以此提升教学管理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针对实验设计进行创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改进与增设实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学生的好奇心理作为推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特点的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现象。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铁树开花”实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知识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整体教学工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针对实验设计内容进行创新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针对实验设计进行合理的创新,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创新目的。具体措施为:
(一)针对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针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改进,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方案。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氧气在空气中含量测定实验课程的时候,可以针对容器与实验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指导学生在学习实验知识的时候,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初中化学知识内容,优化教学管理模式与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应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协调各方面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在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要求,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下,利用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在理解实验知识的情况下,提升整体实验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针对实验教学进行增设处理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针对实验教学进行增设处理,创建多元化与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知识理解能力,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例如:教师在讲解烧碱知识的时候,应建立烧碱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模式,明确具体的反应情况,开展溶液的推测工作,使得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再如: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在瓶中加入烧碱溶液,然后利用科学的集气方式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记录实验反应情况,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初中化学实验活动中,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三、开展实验操作活动
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合理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与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完成当前任务。且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猜想与假设的方式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之前,教师需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科学选择实验仪器与药品,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操作活动,在学生探究期间,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观察能力,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例如: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知识的时候,需合理使用实验原料稀盐酸与大理石,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验中搜集数据信息,在合理实验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总结化学实验问题的答案,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同时,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搜集数据信息,使得学生在实验中探讨与归纳,更好的总结知识,在合理开展实验活动的情况下,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明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优化整体教学工作模式。首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期间,教师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差异,使得学生在交流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分析与解决问题,明确思维障碍情况,纠正化学实验思维偏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期间,需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实验,正确的面对实验困难,在了解实验现象之后,能够最大化的学习与理解实验内容。最后,在实验教学期间,教师需创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客观进行评价,?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协调各方面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构建完整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此优化教学管理方式,提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五、提升疑问实验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提升疑问实验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加大教学管理工作力度,优化整体教学工作模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疑问,使得学生根据初中化学问题学习与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从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丰富的经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明确各方面教学目的与内容,创建合理的教育体系,在教学工作中,能够通过科学的工作方式,提升初中实验教学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小飞.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的策略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4):92.[2]王争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新校园(中旬刊),2017(12):110.[3]王发应.对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绿色化改进[J].化学教育,2017(15):60-62.[4]倪海燕.应用微课程助力老师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7(95):152.作者简介:
冯宝玉,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升学校。
第五篇:实验改进
一、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
在此实验中,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
由于一氧化炭有毒,故在课堂演示可燃性时有一定的危险。可以在实验前,用充气玩具收集一氧化碳,然后在出气口接橡皮管(配止水夹和一个尖嘴导管),演示时,教师打开水止夹,轻轻挤压充气玩具将一氧化碳匀速挤出,由学生配合将玻璃尖嘴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此方法安全性高、火焰颜色明显、易于操作。
四、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白磷在热水下面通入氧气燃烧的趣味实验,在提供给学生的操作设计中,我认为可以做两个改进:1.氧气的储存同样可以采用装入充气玩具的方法,出气口接橡皮管(配止水夹),需要时挤出便可,简单方便;2.由于白磷燃烧时,表面的水会沸腾,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带来安全隐患,故可将一个小漏斗与橡胶管连接,倒放入水中将白磷罩住,通入氧气或空气时,漏斗内的水被排出,白磷可以在水下的漏斗内安全燃烧。
五、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六、溶解过程吸热或放热现象的补充探究实验 对于本探究实验做了如下补充。
首先布置探究课题: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你最多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提供几种药品:NaCl、NaOH、器或者药品)、浓硫酸。(还可以选用其他一些仪
要求学生画出设计装置图,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后,进行实验再探究。补充本开放性探究实验,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
(一)分子运动──氨分子的扩散
1、改进的原因:直观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本实验需要时间长,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
2、改进方法:
方法一:将细铁丝做成小树状插在橡胶塞上再置于玻璃板上,再将一些浸有酚酞试液的脱脂棉团固定在细铁丝上,在旁边放一只盛有浓氨水小烧杯,用大烧杯将二者罩住。过一段时间后脱脂棉团变为红色。就像开了一树的桃花,学生们一片哗然,不由自主讨论开始了,浓氨水和棉团没有接触怎么会变红呢?这也正是我需要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一实验就验证了分子的运动。
方法二: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3、改进的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现象明显,耗时短。节约药品,对环境污染小。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认真挖掘,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就能找到更科学的、更有效更简便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改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实验,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很有意义的。
(二)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
1.改进的原因: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
2.改进方法: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3.优点:现象明显
(二)蜡烛燃烧产物的鉴定
存在的问题:课本实验方法是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时间过短烧杯内水珠不明显;时间过长会因为烧杯内温度过高,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且烫手而使实验失败。
改进方法;用试管夹加持试管倒扣在火焰上方。
优点: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正好进入试管,遇到试管底部的冷壁冷凝成水珠,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石灰水,现象很明显,成功率百分之百。
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观察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观察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
一、研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新课标中第27页[实验2-1],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其装置图如右图,操作: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
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以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发现瓶内从烧杯中倒流到瓶中的水上升约1/5。
实验时,发现有如下不足:
(1)红磷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集气瓶中,伸入过程中易增大实验误差;(2)在集气瓶底预先加入少量的水,对测量氧气是否为1/5的读数不够准确。
为了简化实验,提高实验准确率,我进行了多次的实验改进,最后发现如下的方法较好:
1、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所示:
2、操作方法:
(1)向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加入白磷适量,用橡皮塞塞紧两端(2)在酒精灯上均匀微热至白磷燃烧
(3)待白磷熄灭冷却后,将玻璃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并在液面去掉橡皮塞(4)测量液体高度占玻璃管长度的几分之几(除去橡皮塞部分)
3、注意事项:
(1)受热要均匀(也可在白磷下方垫一小片金属片)(2)塞子要塞紧
(3)为使氧气全部反应完毕,白磷要足量,燃烧时可以左右倾斜一下,玻璃管规格:内径3cm,长30cm最好
4、优点:
(1)精确度高(因为没有气体逸出或进入密闭容器)结果非常接近21%(2)便于测量,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3)时间短,燃烧结束1分钟就可立即伸入水中,现象明显(4)携带方便,操作简单
二、引燃铁丝方法的改进: 教材中第35页[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如下: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把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
(瓶内预先放少量的水)观察现象,但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实际操作过程中,常会伸入过早或过晚而导致实验失败,我在多次的实验尝试中,将引燃铁丝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1、铁丝绕成螺旋状,最下端两环距离略近
2、铁丝最下端滴两滴熔化的蜡烛(或在熔化的蜡烛中浸一下,粘些蜡烛)
3、点燃铁丝下端的石蜡,伸入集气瓶即可将铁丝引燃。
改进后的优点:
(1)用石蜡代替火柴,可避免火柴燃烧后产生的黑色木梗条掉进瓶里,跟生成的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接近,容易误导学生
(2)简单方便、快捷,效果明显。
三、质量守恒定律中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1、新课标中,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改进如下:
操作方法:找一小块铜片,四周翘起形成凹槽,然后取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放入铜片凹槽中,用镊子将它们放入250ml的锥形瓶中,再找一个与锥形瓶相适应的带气球的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如右图所示),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然后将锥形瓶放在铁架台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稍稍加热,不久就冒出白烟,立即停止加热,待其冷却后,再次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
2、说明:(1)用铜片盛着白磷代替沙,既因为铜片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又不让白磷直接与瓶底接触(2)因为锥形瓶是可加热的仪器,同时有铜片盛着小粒白磷燃烧,所以不会使瓶底因高温而炸裂。
3、优点:(1)装置简单,操作方法容易,成功率100%(2)第一次称量与第二次称量,瓶内外空气没有流通,瓶内气体没有流失,保证了称量的准确性。(3)白磷燃烧前后,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环境。
四、探究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
1、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讲授分子运动这一实验时,我都会补充这样的实验:(如右图所示)
操作说明:(1)将滤纸按试管规格剪好,滴入4滴酚酞(间隔性滴)(2)在试管口放一团醺有浓氨水的棉花(棉花与滤纸不接触)
2、现象:由试管口至内,滴有酚酞的滤纸由少至多出现红色的小圆粒。
3、优点:(1)现象明显,分子运动的说服力很强(2)操作简便,快捷。
五、在演示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因为玻璃中钠离子的影响,所以往往燃烧时我们所看到的火焰的颜色是黄色的,教师又跟学生解释说是因为钠离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多次尝试时,作了少少的改进,就是在尖嘴导管口加一个小小的铁管,这样,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就会很明显的看到蓝色的火焰。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在《绪言》中,我在第一节课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桌上摆着五个烧杯,里边盛着无色液体(五个烧杯都事先标上号,其实这里有先后顺序,依次为酚酞、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我不动声色地把第一个烧杯中的液体倒入第二个烧杯,溶液立刻变红,学生也兴奋起来。我稍做铺垫:“第一次见到大家很高兴,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杯红酒„„喝酒有害健康!”我把第二个烧杯里的液体都倒入了第三个烧杯里,溶液立刻变成无色,学生又哇的一声,“一杯矿泉水送给大家喜欢吗?„„”接着把第三个烧杯内的液体倒入第四个烧杯,立刻有大量气泡冒出来,“是什么?但喝雪碧过量会造成体内钙元素的流失。”第四个烧杯中的液体倒入最后一个烧杯,马上变成白色液体,学生欢呼起来:“露露,牛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现象,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又增加了“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产生了矛盾冲突,适时插进实验,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渴求学习化学的欲望,同时也给后边的教学打下了埋伏。
2、《燃烧与灭火》课题。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按部就班地先讲燃烧的条件,再讲灭火原理。该过程也有实验,有图片,学生也能顺理成章地把结论推出来。但我总觉着还是没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身边与燃烧有关的常识还是挖得不到位。后来我发觉学生对灭火很感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灭火方法,索性我把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先讲灭火原理,再推出燃烧条件。点燃七、八根蜡烛,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熄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迅速用很多种方法熄灭了火。然后再加以引导:刚才所用的各种方法之所以能灭火,原理是什么?学生很快总结出灭火的原理,教师加以概括,进而推导出燃烧条件。增加的这组实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他们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在活动中思考,知识怎么可能学不会呢?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在这个实验中我做了如下改进:在集满CO的集气瓶中,先加入少量石灰水,用橡皮塞塞紧,再备一个橡皮塞,下面插入一根较粗的呈螺旋状的铜丝。实验时,先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使其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铜。迅速将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铜的铜丝趁热插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此时会看到铜丝表面黑色氧化铜立即变为光亮的紫红色铜。轻轻振荡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立即浑浊。这样改进此实验有以下优点:CO不易扩散,CO用量少且可在学生中传视,时间短,现象明显;尾气直接点燃,容易处理,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并且说明石灰水不与CO反应,由此可启发学生CO中混有少量CO2杂质时,可用石灰水除去CO2,为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提供了生动的实验基础。
二.对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实验的严密性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改进:(1)红磷因为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又具有吸水性,使红磷越来越湿。解决的办法是:把红磷放入水中搅拌,等沉淀后过滤,再把过滤出的红磷倒入水中再搅拌,反复两三次,把过滤出的红磷放在托盘上晾干后放入磨口瓶中保存。(2)把以上干燥的红磷放在燃烧匙中,把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触碰红磷,红磷就会燃烧,接着把燃烧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即可。(3)弹簧夹夹的位置离集气瓶端近些,并事前把乳胶管内加入水,减小误差。通过以上改进,就会避免因为装置不足产生的误差。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测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我们通常的方法是把用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看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或者把烧杯在火焰上罩一段时间后再倒转过来,向烧杯内倾倒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实际操作过程中浑浊不明显,所以缺乏说服力。该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是石灰水浓度不够,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些氯化钠,就可增加氢氧化钙的溶解量,进而使实验明显。
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对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生物实验的玻璃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形成四个格子,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倒入稀盐酸,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4、“分子和原子”性质的探究。在教材中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这一性质时,所用的实验是:用一只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烧杯外再放一个装有酚酞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存在一个环境污染和药品浪费问题:浓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而且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用量也较大。我认为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先在一张滤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画上一只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蝴蝶等),再用细线系在铁架台上,然后在滤纸的正下方放开口的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这时会看到滤纸上逐渐出现一只清晰的、红色的小动物。这样改进解决了药品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满足了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了对化学的良好感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欲望,还可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氢氧化钠溶水放热”实验。“氢氧化钠溶水放热”这一知识点是中学要求掌握的,教材上是把氢氧化钠溶于水,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但这样做引不起学生足够的认识,所以我对此实验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用试管从饮水机中接开水,滴加几滴红墨水,不振荡,紧接着再向试管中加一药匙氢氧化钠固体,就会通过红墨水的颜色扩散速度发现水沸腾起来。这样做在学生的视觉冲突上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关注,记忆深刻。